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推荐 » 显克微支短篇小说
扩展阅读
小说女主角叶蓁蓁 2021-03-16 21:49:57

显克微支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1-03-02 02:29:19

『壹』 菊英的出嫁的短篇小说

《柚子》(1926)、《黄金》(1928)、《童年的悲哀》(1931)、《小小的心》鲁彦作品
(1933)、《屋回顶下答》(1934)、《雀鼠集》(1935)、《河边》(1937)、《伤兵旅馆》(1938)和《我们的喇叭》(1942)等九集,以及中篇小说《乡下》(1936)和长篇《野火》(1934,又名《愤怒的乡村》),散文集有《驴子和骡子》(1934)、《婴儿日记》(1935)、《旅人的心》(1937)和《鲁彦散文集》(1947),译作主要有《显克微支小说集》(1928)、《世界短篇小说集》(1927)等。

『贰』 显克微支的资料

亨·显克微支(1846—1916)波兰19世纪著名作家。1872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火与剑》、《洪流》、《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等大量作品。19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现代小说的发展趋势,似乎是变得越来越不道德。

从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到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再到国内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每个作家的书都好像是抛向小说这片安静庄园的炸弹:他们发现了人的道德外衣下隐藏着伪善,于是他们像那个童话里的小孩一样喊道:那个国王没穿衣服呀!然而,190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显克微支在这支队伍里显得有点特别,从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理想主义和道德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人的道德的存在。

在《灯塔守望人》里,显克微支塑造了一个可敬的老人:史卡汶思基。老人应聘当上了一个孤独小岛上的灯塔守望人。在他感觉到自己从前到处飘零的辛酸生活终于结束,可以幸福地在这个别人不屑一顾的小岛上安度晚年时,一本从祖国波兰寄来的诗集却使他茫然若失;最后怀乡之情的迸发,使老人忘记了在夜晚应尽的职责———点灯引导船只航行,他被罢去了职务,再次走上了流浪之路。小说中对大海的描写和对其祖国波兰村庄的描写,就好像屠格涅夫对草原的描写一样,笔触细腻而又生动,然而最后的结局又让人感到深沉的悲伤和同情。

在《灯塔守望人》里,主要人物就只有这个老人,作者把所有的感情和笔墨倾注到他的身上,像倾注在一个空空如也的杯子里。小说中惟一提到的只有一个招聘他的美国领事,但也只是寥寥几笔,然后就是老人的回忆和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在小说的最后,显克微支这样描述再次走上流浪之路的老人:“这几天来,老人大大地衰颓了,腰背伛曲了下来,惟有目光还是很亮。在他新的生命之路上,他怀中带着一本书(即触动他怀乡之情的诗集),不时地用手去抚摩,好像惟恐连这一点点东西也会离开他。”这让我们看到了显克微支的影子:理想主义和道德感。老人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挫折,但他还没有被生活打败,“目光还是很亮”,这也让我想起了海明威《老人与海》里那个老人所说的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不时地用手去抚摩”,这个细节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出色作家的过人之处和他文字背后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有用的细节往往会导致情绪的高潮。

在长篇小说《十字军骑士》里,显克微支展示了他对长篇小说运筹帷幄的能力。

《十字军骑士》讲的是主人公兹皮希科为姑娘达奴莎的母亲报仇,却险遭十字军骑士团毒手,后被达奴莎所救。兹皮希科和达奴莎彼此相爱,但就在一天夜里,达奴莎被十字军骑士劫走,而达奴莎的父亲在营救中,被十字军骑士折磨致残。兹皮希科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救出了姑娘,但姑娘已经精神失常,最后死在了爱人的怀里。而兹皮希科也在经历无数次血与火的战争后,找到了杀害达奴莎的仇人,他抱了仇,最后和一直默默爱着自己的另一位姑娘雅金卡结婚生子。在这部长篇中,显克微支展示了他一贯的写作特点:气势宏伟而又情节曲折(显克微支可能也知道,一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不能靠道德式的说教,更应该注重情节),而且一些情节的展开像史诗一般广阔(这不单单体现在围猎、攻城和广场上围观死刑的群众身上,还体现在一个勇士攻打无数包围他的敌人的情节上)。

显克微支总是把兴趣更多地放在他的观念和理想上。这个对灾难深重的波兰念念不忘的波兰人,不像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在他的作品里,到处闪耀着的是胜利、正义、尊严和爱国之情。他笔下的战争也不像哈谢克、巴别尔、约瑟夫·海勒笔下的战争,在哈谢克和约瑟夫·海勒那里,战争就像一个巨大的悖论,追随或者逃避都好像一个黑色幽默;而在巴别尔的笔下,战争更显得无比恐怖而又毫无理性(巴别尔用诗歌般的美丽语言写下了恐怖的令人难忘的战争场面,这好像是一个讽刺)。在这些伟大的小说家的脑海中,正义、道德感、爱国之情已经缩到了最小的角落里,而战争早已完全地被非理性控制了显克微支(1846—1916)波兰作家。早期作品描写波兰农民的痛苦生活。1876年旅美,回国后写了政论《旅美书简》和短篇小说《为了面包》、《奥尔索》等,揭露美国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和波兰移民的悲惨处境。1883年起陆续发表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反映了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1896年写的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使他获诺贝尔文学奖(1905年)。《十字军骑士》(1900年)是显克微支的代表作,也是波兰历史上享有盛誉的长篇历史小说。显克微支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作家,他的文学语言丰富优美,被称为波兰语言大师。
扬科,一个酷爱音乐而极具音乐天赋的八岁孩童,仅仅因为摸了一下地主仆人的小提琴,就惨遭毒打致死。读了令人扼腕叹息,令人悲愤难平,令人深思不止: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本应该快快乐乐地生活在父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本应该欢欢喜喜地背上书包进学校读书,本应该蹦蹦跳跳地拉着爷爷奶奶的手入游乐场,逛公园……然而,在资本主义的旧社会,为了生存,迫于生计,不得不寄人篱下,任人摆布,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在当时主人公的人性完全被人抹杀,人的权利根本谈不上保障。在富人的眼里,主人公就是一只猫,一只小鸟,呼之则来,唤之则去,任人宰割到何种程度?

『叁』 鲁彦的经历简介

鲁彦
鲁彦(-1944),浙江镇海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鲁彦。现代小说家、翻译家。

生平简介 鲁彦出生于农村商人家庭,小学未能毕业便去上海洋行当学徒。受“五四”新思潮影响,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夏,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同年在 l1月号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女作《秋夜》。此后陆续有许多小说发表,早期代表作为《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1930年至福建厦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1927年7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小说《黄金》。抗战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为重要的乡土写实派作家。

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任文协桂林分会主席,并主编大型刊物《文艺杂志》,有《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春草》。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鲁彦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1926)、《黄金》(1928)、《童年的悲哀》(1931)、《小小的心》(1933)、《屋顶下》(1934)、《雀鼠集》(1935)、《河边》(1937)、《伤兵旅馆》(1938)和《我们的喇叭》(1942)等九集,以及中篇小说《乡下》(1936)和长篇《野火》(1934,又名《愤怒的乡村》),散文集有《驴子和骡子》(1934)、《婴儿日记》(1935)、《旅人的心》(1937)和《鲁彦散文集》(1947),译作主要有《显克微支小说集》(1928)、《世界短篇小说集》(1927)等。

创作内容 鲁彦是以乡土文学代表作家的身份确立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以半殖民地化的中国江南小镇为背景,描摹了浙东农村的人情世态、民风习俗,显示了朴实细密的写实风尚。

有人指出,王鲁彦笔下的人物“多是被反动的地方政权,外来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人间习俗所压迫,所损害的农民、商人和其他小有产者,他们是背负着人生的重载在灰褐色的土地上汗流满面地苦苦挣扎着的生灵”,其中突出的是对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刻画。代表作《黄金》标志着鲁彦乡土写实小说走向成熟。陈四桥的如史伯伯本是一个小康人家,生活安定、受人敬重,只因儿子年终不曾汇款来,就遭到乡邻的偷窃、猜忌、鄙视和捉弄,令人不寒而栗。“黄金”的作祟,造成了世态的炎凉,小说揭露了在金钱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势利、冷酷的关系,正如茅盾在《王鲁彦论》中认为的那样,这篇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乡村的原始式的冷酷。”此外,《许是不至于吧》通过土财主对自家财产忧虑的描写,剖析了自私自利的灰暗心理;《桥上》的伊新叔是个经营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但在洋机器和大商家的竞争和挤压下却走上了亏本、破产的命运。同时,鲁彦小说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切,如从老实本分的农妇变为狡黠的上海姨娘的李妈(《李妈》),因对经济担忧而与媳妇发生激烈矛盾的本德婆婆(《屋顶下》),背负重任却百折不回的陈老奶(《陈老奶》),被恶势力欺压的青年劳动者阿毛(《乡下》)和华生(《愤怒的乡村》)等。

绵延不尽的乡恋、乡情、乡思和对儿时故乡生活的回忆,在鲁彦的作品中不断呈现。自制的胡琴,折射出与童年友伴的深厚情谊(《童年的悲哀》);钓鱼的日子,尽情享受着乡村的野趣和童年的欢乐(《钓鱼》);酸酸甜甜的杨梅,逗引得读者口舌生津(《杨梅》);而过年时节燃放花炮的紧张和乐趣(《开门炮》),清明扫墓乘船游山的急切和畅快(《清明》)更是历历在目。对家乡生活和地方风物的真实观照,使鲁彦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这种留存在意念中的思乡的蛊惑,往往是乡土文学不可或缺的素质,甚至可以说是乡土文学中写得情深意浓,最充分地使人领受到美的愉悦的部分。”

对浙东滨海水乡间民众行事习惯和传袭信仰的描写,使鲁彦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菊英的出嫁》反映了浙东农村的“冥婚”风习,《岔路》讲述两个村庄抬关帝爷出巡驱除瘟神引起的械斗,《小小的心》记载拐卖儿童而世人却习以为常的野蛮村俗,《鼠牙》写用“老鼠嫁女儿”的方法将老鼠赶到邻家的邻里之争,这样的风俗画在他的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创作风格 细腻、朴素、自然,是鲁彦作品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茅盾认为:“在描写手腕方面,自然和朴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鲁彦总是用细腻的文笔描绘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主旨在朴素的故事叙述中自然地流泻,语言清新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

『肆』 有没有关于以波兰为背景的小说推荐

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小说不错。
1、《第三个女人1905年作品《第三个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2、老仆人鲁彦 译 这一篇从丽茄柴孟霍夫女士(Lidja Zamenhof)所编译的世界语本显克微支小说集中译出,父参照寇丁(Jeremiah Curtin)的英译本,略有增改。——译者附记
3、《十字军骑士》。波兰爱国小说

亨利克·显克微支是我国读者熟悉的波兰著名作家。他的历史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和短篇小说集早已介绍到我国来了。《十字军骑士》是作者另一部重要的历史长篇小说,这次介绍给我国读者,将使我国读者对这位作家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亨利克·显克微支一八四六年五月四日生于波兰一个地主家庭。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波兰农民的生活,对于农民的艰苦劳动、悲惨生活有所反映。一八七一年,显克微支大学毕业,一八七二年起,显克微支担任《新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发表过一些讽刺小品和短篇小说。一八七六年,显克微支到美国旅行,在美国住了将近三年,目睹美国劳工和移民的悲惨生活。回国后,他写了政论《旅美书简》和一些短篇小说,如《为了面包》、《奥尔索》等。在这些短篇小说里,显克微支揭露了美国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反映了波兰移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稍后,显克微支又发表了《胜利者巴尔杰克》等短篇小说。作者在这些作品里描写了波兰人民的贫困生活,揭露了波兰地主的伪善、外国占领者的残暴。一八八三年起,显克微支陆续发表了历史小说《火与剑》、《洪流》、《什洛窦耶夫斯基先生》三部曲,反映了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但也美化了贵族地主阶级。一八九四至一八九六年,显克微支创作了历史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描写了罗马皇帝尼禄的残暴统治和对基督徒的迫害。一九○○年,显克微支发表了充满对异族统治的愤恨和爱国热情的历史长篇小说《十字军骑士》。这部小说在显克微支的创作和整个波兰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显克微支病逝。他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才能的历史小说作家。
《十字军骑士》反映的是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初波兰和立陶宛联合抗击条顿骑士团的侵略,并在格隆瓦尔德一战取得历史性胜利的一段光辉历史。
波兰国家是在九世纪到十世纪之间形成的。当时的波兰公国承认德国为宗主国。到了波列斯拉夫统治时期,波兰国家强盛起来,在十一世纪初扩大了领上,统一了波兰,并摆脱了对德国皇帝的依附。十二世纪初,波列斯拉夫三世把国土分封给他的几个儿子,从此形成了封建割据局面。波列斯拉夫三世死后,德国封建主发动了对波兰的侵略,侵占了波莫瑞一带。一二二六年,波兰玛佐夫舍公国的康拉德大公为了占领普鲁士人的土地,决定把十字军东征时建立的条顿骑士团引进波兰,委托这个骑士团占领普鲁士。十字军骑士团占领了普鲁士,强迫当地居民像奴隶般为他们耕种,同时引进德国移民,建立许多城镇和乡村,于是骑士团占领的地区逐步日耳曼化了。十三世纪末,十字军骑士团巩固了自己的占领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不承认波兰大公们的领导,并觊觎波兰的土地。波兰西部和北部出现了强大的德国军事国家组织,这对波兰的独立是个严重的威胁。十四世纪初,库雅维亚大公弗拉迪斯拉夫一世为波兰的统一进行了斗争,一三二○年恢复国王称号,建都于克拉科夫,结束了波兰的封建割据局面。一三七○年,波兰王位转入匈牙利国王路易手中。路易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于一三七四年颁布了“科希策特典”,规定了波兰贵族的一系列特权,但作为交换条件,也规定将来由路易的一个女儿作为波兰女王。路易死后两年,根据“科希策特典”的规定,由路易的小女儿雅德维迦继承波兰王位。这时波兰仍处在十字军骑士团的威胁之下,立陶宛的西北部也受到十字军骑士团的严重威胁。十字军条顿骑士团渴望与宝剑骑士团在领土上连成一片。当时宝剑骑士团占领着拉脱维亚,这两个骑士团企图占领被他们分隔开来的那片立陶宛领土,特别是当
时母德人居住的地区,以便在波罗的海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骑士团国家。共同的敌人使波兰和立陶宛联合了起来。一三八五年波兰贵族和立陶宛大公亚该老在克赖瓦签订了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亚该老于一三八六年来到波兰,与雅德维迦成婚,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与立陶宛合并,以便共同对付十字军骑士团的侵略,收复失地。一四一○年,由于骑士团的步步进逼,终于爆发了波兰和立陶宛对十字军骑士团的战争。双方在格隆瓦尔德会战。会战的结果,波兰和立陶宛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辉煌胜利,十字军骑士团几乎全军覆没。格隆瓦尔德会战彻底摧毁了十字军骑士团的威力,制止了骑士团对波罗的海沿岸的波兰和立陶宛土地的侵略,使十字军骑士团从此一蹶不振,终于在十五世纪中叶完全衰落。这次战役是波兰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在波兰人民当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再现了波兰这一段光辉的历史。它通过主人公兹皮希科险遭条顿骑士团毒手和尤仑德父女的悲惨遭遇等情节,有力地揭露了条顿骑士团披着宗教外衣,干着豺狼勾当,专横跋扈,凶残暴戾,任意践踏波兰民族的尊严,残害波兰人民的生命,掠夺波兰人民的财富等罪恶行径,使读者对条顿骑士团的暴行不能不感到义愤填膺,对波兰人民的反抗寄予满腔同情。
兹皮希科出于民族仇恨和年轻无知,误向骑士团使者挑战,险遭骑士团戕害这一情节是本书揭露骑士团罪行的第一个高潮。通过这个情节,作者第一次具体地向我们揭露了骑士团无视波兰民族的尊严,骄横不可一世的凶残面目。
兹皮希科怀着巨大的民族仇恨,发誓要拨下条顿骑士团的三簇孔雀毛冠饰,为达奴莎的母亲报仇,在不了解对方来历的情况下,袭击了十字军使者里赫顿斯坦。虽然他的袭击被护送里赫顿斯坦的波兰著名骑士波瓦拉阻止了,并没有伤害里赫顿斯坦一根汗毛,兹皮希科的叔父玛茨科又立即向里赫顿斯坦道了歉,请求他宽恕孩子的无礼,波瓦拉也在一边向里赫顿斯坦说情,但里赫顿斯坦却极为傲慢,企图以侮辱波兰骑士的人格作为宽恕兹皮希科的条件。到了克拉科夫,里赫顿斯坦又向波兰国王当面告状,虽经两个公爵夫人和许多著名波兰贵族的求情,里赫顿斯坦还是非把兹皮希科置于死地不可。里赫顿斯坦肆意蹂躏一个邻国,其骄横跋扈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根本无视波兰国家的存在。波兰举国上下对此无不切齿痛恨,要不是达奴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及时挽救了兹皮希科,兹皮希科是无法逃脱里赫顿斯坦的毒手的。正是条顿骑士团的这种恶行导致了一四一○年的格隆瓦尔德大战。玛茨科和兹皮希科发誓要和里赫顿斯坦决斗,正是波兰民族和十字军骑士团的民族矛盾发展到势不两立的一种反映。
接着,作者通过尤仑德父女的被害进一步揭露了十字军骑士团的毫无信义、毒如蛇蝎的本性。尤仑德的妻子是在十字军骑士团背信弃义、野蛮袭击玛佐夫舍时死去的,尤仑德理所当然对十字军骑士团怀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他对骑士团的斗争是正义的。但是他对骑士团的打击使他成了骑士团的眼中钉肉中刺,齐格菲里特和邓维尔特等十字军骑士终于设计从玛佐夫舍宫廷劫走他的女儿达奴莎,并要尤仑德亲自到息特诺去领回他的女儿,答应只要尤仑德交还俘虏,送去赎金,到了息特诺就把达奴莎交还。但是尤仑德到了息特诺,不但没有找回女儿,而且受到百般凌辱,最后还被齐格菲里特割掉舌头、烫瞎眼睛、剁去臂膀,赶了出去。兹皮希科虽然历尽艰辛,终于找回了达奴莎,但是找回来的达奴莎却已被迫害得精神失常、奄奄一息,还没有到家,就死在途中。尤仑德这样一个威名远扬的骑士竞遭到这样的凌辱,落得这样悲惨的结果;达奴莎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姑娘,她跟兹皮希科的美满姻缘、幸福生活竟遭到如此悲惨的残害和破坏。波兰人民的和平生活是谁破坏的?尤仑德父女这样的悲剧是谁制造的?不是别人,就是十字军骑士!作者用他动人心魄的手笔,通过这一情节把十字军骑士团任意糟践波兰人民、在波兰土地上横行霸道等罪恶行径进一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作者对十字军骑士的控诉,随着情节的发展一步比一步强烈。这些控诉使小说对骑士团的揭露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兹皮希科和尤仑德父女的遭遇是波兰民族受到十字军骑士欺压蹂躏的一个缩影。
作者除了以兹皮希科和尤仑德父女的遭遇这些情节集中、形象地揭露十字军骑士团的侵略罪行之外,还在许多地方直接描写或提到十字军骑士团对波兰和立陶宛人民的欺压和残害,把这些描写作为对兹皮希科、尤仑德父女悲惨遭遇的背景,使两者得到紧密的呼应,这就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兹皮希科和尤仑德父女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不是孤立的,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波兰民族的。作者在小说中所叙述的事件获得了典型意义,使我们全面而又具体地看到十字军骑士团对波兰、立陶宛等民族所犯下的血腥罪行,看到十字军骑士团确实是波兰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是波兰人民不共戴天的仇敌。
小说最后描写了格隆瓦尔德大战。波兰和立陶宛联合起来,同仇敌忾,合力御侮,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玛茨科和兹皮希科也终于找到了他们的仇人里赫顿斯坦,报了仇。这是整部小说合理的结局,为波兰和立陶宛人民伸张了正义。小说真实地表达了波兰人民和立陶宛人民对敌人的憎恨和爱国热情,描写了他们的英勇战斗和敌人的惨败,不愧是一曲波兰人民和立陶宛人民反侵略战争的颂歌。显克微支之所以博得波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正是由于他充满了爱国热情,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意志,歌颂了祖国的正义斗争。而《十字军骑士》可以说是格隆瓦尔德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碑。
小说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特色。作者善于运用“悬念”的手法,他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却迟迟不予解决,只是在故事经过种种曲折、情节经过种种变化之后,作者才别出心裁地拿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办法去解决小说中的戏剧矛盾,因此读者无法预料故事的结局,只好紧紧跟着作者委婉细致的描述,把故事一口气看下去。这种手法是很引人入胜的。作者的叙述也错落有致,流畅自然。整部小说就像一道清澈的溪流,时而在乱石堆中沸腾激荡,时而在蜿蜒曲折的峡谷中跳跃奔流,时而在平坦的沙滩上缓缓流淌,使读者在阅读这部篇幅很大的小说时,并不感到冗长乏味,而是跟着情节的起伏,走进作者所安排的境界中。在小说中,作者还用丰富多彩的笔调广泛描写了波兰人民十四到十五世纪的生活。波兰贵族领地中的城堡、波兰人民的风俗习惯、中世纪的骑士制度等都一一在作者笔下生动地再现出来。兹皮希科用手把新鲜的树枝捏出汁水,波瓦拉在骑士团的宴会上徒手把钢刀像卷羊皮纸似地卷起来等插曲都富有传奇色彩。作者笔下的人物很有性格。英气勃勃、无所畏惧的兹皮希科,精明谨慎、勇敢刚强的玛茨科,单纯朴实、美丽动人的达奴莎,热情大胆、活泼可爱的雅金卡等都是作者用心刻画的人物。就是一些次要人物,也各具不同的面貌和品性,如哈拉伐的忠实机警,山德鲁斯的随机应变,德·劳许的正直豪爽等,作者着墨不多,却个个栩栩如生。这些人物的性格都各有各的特点,读者是决不会把他们混淆起来的。
作者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正是波兰被瓜分,普鲁土、沙俄等占领国加紧采取共同行动,企图消灭波兰民族的十九世纪下半期。在普鲁士占领区,占领者实行日耳曼化政策,把不是德国臣民的波兰人赶走,学校里取消波兰语,加紧对波兰报刊的迫害,对敢于反抗的波兰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并且歪曲历史,颂扬条顿骑士团为德国的统治开辟了道路。在沙俄占领区也推行类似的非波兰化政策。因此波兰民族和占领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波兰人民采取各种形式和外国占领者进行了英勇激烈的斗争。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者要直接写作反对外国占领者的作品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他找到了历史小说这样一种体裁,借古喻今,揭露外国占领者对波兰民族的血腥统治,鼓舞人民起来反抗外国占领者。像《十字军骑士》这样的作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起了鼓舞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的。格隆瓦尔德会战胜利这样的历史事件对波兰人民反对侵略者的斗争无疑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作者正是以波兰人民历史上的胜利这样的实例来激励他的同胞,使他们加强夺取胜利的信心。小说的发表在当时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伍』 显克微支的资料、生平

显克微支,波兰的作家。

请参考:

《显克微支:血腥的暴政凄婉的爱情》

作者:吴健平

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名字对广大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已经为大家所熟悉,而他的另一部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读过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是一部情节曲折、可读性很强的作品。小说通过罗马青年贵族维尼裘斯和信奉基督教的少女黎吉亚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禄统治时期异教的罗马与基督教之间的斗争,这部小说为显克微支赢得了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反映的是公元一世纪五六十年代罗马帝国动乱生活的真实场景,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尼禄为首的罗马暴政对以基督教徒为代表的奴隶们的残酷迫害以及尼禄同元老重臣之间的矛盾。小说对尼禄的形象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这个残酷多疑的暴君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他的母亲、妻子和老师塞内加都分别惨死在他的手下,就连他的宠臣裴特洛纽斯,虽然好几次躲过厄运,最后由于奸臣的挑唆,也没能逃出他的魔爪。尼禄的命令就是圣旨,他为了欣赏大火的景象,竟下令焚毁罗马城,事后又把罪责强加于基督教徒身上,派人大肆逮捕他们,并把这些无辜的替罪羊送到竞技场,有的任凭猛兽撕扯、啃噬,有的被他钉在十字架上示众,还有的被迫穿上浇了沥青的紧身衣,给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最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是竞技场表演的压轴戏———凶蛮的野牛残杀手无寸铁的少女黎吉亚......一场场、一幕幕,无不扣人心弦,使人不忍掩卷。

与这种血腥场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皇族维尼裘斯与人质黎吉亚姑娘的爱情纠葛以及由此而渲染的基督教善良、仁慈、忍耐、宽容的美德,这也是小说中的第二条线索。维尼裘斯是一名罗马帝国的青年将领,他最初只是被黎吉亚的美色所迷恋,想把她抢过来当情妇,结果没有成功,带去的打手白白送死,自己也被黎吉亚的保护人折断了臂膀,险些丧命。善良的黎吉亚不但救了他的命,还照顾他养好了伤。黎吉亚以德报怨的高尚品德感化了维尼裘斯,这个充满异教思想的奴隶主终于“改邪归正”,站到了虔信基督教的黎吉亚一边。

一场用六个章节写成却丝毫不让人觉得冗长的骇人听闻的大火,一幕血肉横飞、惨绝人寰的人兽殊死拼搏,一段生离死别、曲折凄婉的爱情经历,每一处都显示出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深厚的创作功力,小说的艺术魅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你往何处去》初版于1980年,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将这部小说和其他两部同样精彩的古罗马小说《斯巴达克思》、《庞贝城的末日》以崭新的面貌重版推出,由陶雪华工作室设计封面,采用国际上流行的A5开本,古雅而大气,这三本古罗马小说对于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历史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资料: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13/1/class021300002/hwz176431.htm

『陆』 求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资料

亨利克·显克微支(1846-1916),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起任《波兰报》记者。在嗣后十年里,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显克微支转向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1882—1886年,根据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的史料,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1896年,发表描绘古罗马基督教徒悲惨生活情景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0年完成的长篇名著《十字军骑士》,取材于十五世纪波兰、立陶宛人民联合抗击日耳曼十字军骑士团的斗争事迹,以格隆瓦尔德大战为背景,热情赞扬了波兰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打败入侵者的斗争精神。这部小说虽受到宗教观念和人性论的影响,但它却是生动地再现了波兰人民的光辉历史,渗透着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当时波兰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失为波兰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19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的显著功绩”,给显克微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二十世纪后,显克微支的思想逐渐衰退,出现保守倾向。后期致力于写作最后一部小说《军团》,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柒』 显克微支简介

亨利克·显克微支(H.Sienkiewica,1846-1916),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起任《波兰报》记者。在嗣后十年里,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1872年开始文学创作,担任《新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开始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政论《旅美书简》、《火与剑》、《洪流》、《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等大量作品。19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显克微支转向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1882—1886年,根据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的史料,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1896年,发表描绘古罗马基督教徒悲惨生活情景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0年完成的长篇名著《十字军骑士》,取材于十五世纪波兰、立陶宛人民联合抗击日耳曼十字军骑士团的斗争事迹,以格隆瓦尔德大战为背景,热情赞扬了波兰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打败入侵者的斗争精神。这部小说虽受到宗教观念和人性论的影响,但它却是生动地再现了波兰人民的光辉历史,渗透着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当时波兰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失为波兰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19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的显著功绩”,给显克微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二十世纪后,显克微支的思想逐渐衰退,出现保守倾向。后期致力于写作最后一部小说《军团》,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捌』 中学生适合看哪些短篇小说(著名的)

孔乙己 鲁迅
在酒楼上 鲁迅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断魂枪 老舍
春蚕 茅盾
超人 冰心
玫瑰花的香 巴金
华威先生 张天翼
月下小景 沈从文
春阳 施蜇存
海角的孤星 许地山
牛车上 萧红
憔悴梨花 庐隐
拜堂 台静
上海的狐步舞 穆时英
绣枕 凌叔华
菱荡 废名
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荷花淀 孙犁
百合花 茹志鹃

外国卷
穷人的专利权 狄更斯
无所不知先生 毛姆
墙上的斑点 伍尔夫
阿拉比 乔伊斯
最后一课 都德
柏林之围 都德
项链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十字勋章 巴比塞
陪衬人 左拉
驿站长 普希金
变色龙 契诃夫
万卡 契诃夫
舞会以后 列夫·托尔斯泰
俄罗斯人的性格 阿托尔斯泰
三个卢布 蒲宁
过路人,你到斯巴…… 伯尔
艰难的时刻 托马斯·曼
月光小巷 茨威格
判决 卡夫卡
音乐迷杨科 显克微支
七个铜板 莫里兹
舞会的精灵 基兰德
泄密的心 爱伦·坡
竞选州长 马克 吐温
麦琪的礼物 欧 亨利
警察和赞美诗 欧·亨利
在甲板的天篷下面 杰克·伦敦
杀人者 海明威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福克纳
远与近 沃尔夫
一个长翅膀的老人 马尔克斯
小径分岔的花园 尔赫斯
爱情的死亡 基罗加
他母亲的伙伴 亨利·劳森
弃绝 泰戈尔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
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
声名狼藉的家 马哈福兹
发现 戈迪默

『玖』 显克微支

亨利克·显克微支(H.Sienkiewica,1846-1916),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起任《波兰报》记者。在嗣后十年里,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1872年开始文学创作,担任《新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开始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政论《旅美书简》、《火与剑》、《洪流》、《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等大量作品。19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显克微支转向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1882—1886年,根据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的史料,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1896年,发表描绘古罗马基督教徒悲惨生活情景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0年完成的长篇名著《十字军骑士》,取材于十五世纪波兰、立陶宛人民联合抗击日耳曼十字军骑士团的斗争事迹,以格隆瓦尔德大战为背景,热情赞扬了波兰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打败入侵者的斗争精神。这部小说虽受到宗教观念和人性论的影响,但它却是生动地再现了波兰人民的光辉历史,渗透着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当时波兰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失为波兰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19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的显著功绩”,给显克微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二十世纪后,显克微支的思想逐渐衰退,出现保守倾向。后期致力于写作最后一部小说《军团》,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拾』 鲁彦 听潮

鲁彦
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鲁彦。现代小说家、翻译家。

生平简介 鲁彦出生于农村商人家庭,小学未能毕业便去上海洋行当学徒。受“五四”新思潮影响,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夏,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同年在 l1月号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女作《秋夜》。此后陆续有许多小说发表,早期代表作为《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1930年至福建厦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1927年7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小说《黄金》。抗战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为重要的乡土写实派作家。

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任文协桂林分会主席,并主编大型刊物《文艺杂志》,有《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春草》。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鲁彦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1926)、《黄金》(1928)、《童年的悲哀》(1931)、《小小的心》(1933)、《屋顶下》(1934)、《雀鼠集》(1935)、《河边》(1937)、《伤兵旅馆》(1938)和《我们的喇叭》(1942)等九集,以及中篇小说《乡下》(1936)和长篇《野火》(1934,又名《愤怒的乡村》),散文集有《驴子和骡子》(1934)、《婴儿日记》(1935)、《旅人的心》(1937)和《鲁彦散文集》(1947),译作主要有《显克微支小说集》(1928)、《世界短篇小说集》(1927)等。

创作内容 鲁彦是以乡土文学代表作家的身份确立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以半殖民地化的中国江南小镇为背景,描摹了浙东农村的人情世态、民风习俗,显示了朴实细密的写实风尚。

有人指出,王鲁彦笔下的人物“多是被反动的地方政权,外来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人间习俗所压迫,所损害的农民、商人和其他小有产者,他们是背负着人生的重载在灰褐色的土地上汗流满面地苦苦挣扎着的生灵”,其中突出的是对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刻画。代表作《黄金》标志着鲁彦乡土写实小说走向成熟。陈四桥的如史伯伯本是一个小康人家,生活安定、受人敬重,只因儿子年终不曾汇款来,就遭到乡邻的偷窃、猜忌、鄙视和捉弄,令人不寒而栗。“黄金”的作祟,造成了世态的炎凉,小说揭露了在金钱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势利、冷酷的关系,正如茅盾在《王鲁彦论》中认为的那样,这篇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乡村的原始式的冷酷。”此外,《许是不至于吧》通过土财主对自家财产忧虑的描写,剖析了自私自利的灰暗心理;《桥上》的伊新叔是个经营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但在洋机器和大商家的竞争和挤压下却走上了亏本、破产的命运。同时,鲁彦小说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切,如从老实本分的农妇变为狡黠的上海姨娘的李妈(《李妈》),因对经济担忧而与媳妇发生激烈矛盾的本德婆婆(《屋顶下》),背负重任却百折不回的陈老奶(《陈老奶》),被恶势力欺压的青年劳动者阿毛(《乡下》)和华生(《愤怒的乡村》)等。

绵延不尽的乡恋、乡情、乡思和对儿时故乡生活的回忆,在鲁彦的作品中不断呈现。自制的胡琴,折射出与童年友伴的深厚情谊(《童年的悲哀》);钓鱼的日子,尽情享受着乡村的野趣和童年的欢乐(《钓鱼》);酸酸甜甜的杨梅,逗引得读者口舌生津(《杨梅》);而过年时节燃放花炮的紧张和乐趣(《开门炮》),清明扫墓乘船游山的急切和畅快(《清明》)更是历历在目。对家乡生活和地方风物的真实观照,使鲁彦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这种留存在意念中的思乡的蛊惑,往往是乡土文学不可或缺的素质,甚至可以说是乡土文学中写得情深意浓,最充分地使人领受到美的愉悦的部分。”

对浙东滨海水乡间民众行事习惯和传袭信仰的描写,使鲁彦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菊英的出嫁》反映了浙东农村的“冥婚”风习,《岔路》讲述两个村庄抬关帝爷出巡驱除瘟神引起的械斗,《小小的心》记载拐卖儿童而世人却习以为常的野蛮村俗,《鼠牙》写用“老鼠嫁女儿”的方法将老鼠赶到邻家的邻里之争,这样的风俗画在他的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创作风格 细腻、朴素、自然,是鲁彦作品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茅盾认为:“在描写手腕方面,自然和朴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鲁彦总是用细腻的文笔描绘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主旨在朴素的故事叙述中自然地流泻,语言清新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这是抄了参考书的 打玩手都抽筋了给些悬赏分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