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推荐 » 张爱玲短篇小说心经
扩展阅读
小说女主角叶蓁蓁 2021-03-16 21:49:57

张爱玲短篇小说心经

发布时间: 2021-02-16 04:29:33

① 张爱玲的《心经》

《心经》是张爱玲继《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后发表的第三篇小说。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她的短篇小说《心经》更是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或者说从心态上无法接受。甚至有部分人说根本不明白张爱玲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一点儿都看不懂。其实,作品与读者之间是有互相选择的特性的,《心经》尤其体现了这一点。读《心经》,先要明白张爱玲那种不落俗套、天马行空、甚至带点儿偏执狂的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这一点上如果能通达了,那《心经》也就不难读了。就像题目暗示的,在这场畸形的爱恋中,每个人物心里都有一本经,人人有异,本本不同。
很明显,许小寒是一个非常聪明、早熟的女性。在文中可以看出来,小寒的身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男孩子喜欢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龚海立。龚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学习、前途,样样都好,也有女生喜欢他。但是,在许小寒和龚海立二者的关系中,很明显,龚海立根本不是小寒的对手。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聪慧、有自我意识的年轻女性身上都不为过。因为一般来说,在年轻的时候,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发育的要早,也更加敏感,所以,一个20岁的男性的心理成熟度有可能只是是跟一个15、16岁左右的女性差不多。像小寒这样聪慧的女性不喜欢自己身边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许小寒那么清灵、敏感、骄傲,而龚海立在相比之下那么迟钝、俗气、笨重。
而她周围的环境又为她的“畸恋”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就是时代的转变。在中国古代,一般的家庭里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而在张爱玲的时代就不一样了。这篇小说是1943年写的,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接触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许峰仪无疑也是。父亲不再是仅仅代表“严厉、父权、家长、尊敬”的符号。他可以以相对平等的姿态与女儿一起生活、玩乐。许小寒从小接触到的父亲是疼爱她的,亲近的,平等的,而不是像以前的父亲一样:严厉的,高高在上的、需要去敬重的。这其实就是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父”的形象。对传统父权的反叛在作者张爱玲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张爱玲其实扮演了一个反叛者的形象,父亲在她心里没有任何权威可言。既然父亲不再是“不可触及的权威”,那“爱”也就有了可能。试想一下,如果张爱玲的父亲是传统型的父亲,拥有不可动摇的“父权”,那张爱玲有可能写出这样的文本吗?如果许小寒的父亲也是传统“父权”的代表,那小寒还有可能爱上他吗?其实,许峰仪在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不是一个“父亲”,而只是一位“男性”,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父性”。跟一个没有“父性”的、很优秀(文中说许峰仪有钱有权,且从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他应该很优秀)的男性一起生活那么久,有感情是符合情理的。
作为“父亲”,许峰仪无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儿对他的感情,但还一直配合、纵容,这是许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另外,作为一个纯粹的“男性”,他也是不合格的。从他对待三位女性的方式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许太太。很多读者非常疼惜许太太,说她是伟大的母亲。但是对待这样一个很好的女性,他是怎么做的呢?随着许小寒渐渐长大,她把许太太比下去了,她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所以,许峰仪渐渐的把爱移到了许小寒身上。文中许太太提到:“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所以,应该怪的是许峰仪。作为人夫,这种时候,这种行为,是他应该有的吗?
第二个便是许小寒。毫无疑问,许峰仪是爱过许小寒的。小寒真的很优秀。在这种关系毫无威胁的时候,他可以安然的享受。但是,许小寒是要长大的。一方面,他不能再欺骗自己了,许小寒在渐渐的脱离“孩子”这个概念,走向一个成熟的女性。文中有提到许峰仪意识到了:“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丰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 、“峰仪猛力掣回他的手,仿佛给火烫了一下,脸色都变了,掉过身去,不看她”。许峰仪还没有开放到可以与自己的女儿有什么结果的地步,许小寒也到了该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的年纪,所以,他必须得放弃,为了她,更为了自己。小寒的爱那么狂烈,如果在这样下去,指不定会造成什么后果。他也想要健康、正常的生活。这种爱如此自私,必须要停留在不伤害他的利益的范围内。没有许小寒他照样可以过的很好。所以,放弃小寒的时候他没什么太大的痛苦。因为他找到了替身。
就是第三个:段绫卿。他对这个女性的伤害不言而喻。他自己也知道,绫卿是放弃了更合适的龚海立、出于对自己的爱而跟着他的。他对绫卿的需要就是对小寒的补充。绫卿与小寒长的很像,但,她不是许峰仪的女儿。所以,许峰仪想要怎样都可以。而补偿,就是金钱、物质。
这就是许小寒爱的人。那么不值。符合了张爱玲一贯的写作路子,世俗。
其实就像许峰仪在文中说小寒的一句话:“天下的天真的女孩子,大约都跟你差不多罢!”这是一句反讽的话,但很好的概括了许小寒的特色:天真又卑鄙。天真体现在她爱的纯粹以及对爱的坚持。她的爱是不掺杂任何别的成分的。比起许峰仪的自私、段绫卿的世故,她的爱无疑是最真诚的。她坚信许峰仪只会从许太太和许小寒中做选择,她以为她控制了许峰仪,但她真的是太天真了,不是许峰仪的对手。所以,当她得知许峰仪和段绫卿的关系时才会反应那么剧烈。从这一点来看,许小寒虽然比白流苏就更天真一些。但同时,她是那么自私、卑鄙。为了保住许峰仪的爱,她把自己的妈妈当做情敌,伤害了自己的朋友波兰(当然,波兰又报复回来了,这就是张爱玲的真实与世故),利用了龚海立,不惜撒谎、撒泼……这是张爱玲笔下又一个略带畸形的女性形象,与同年发表的《沉香屑》、《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样,可怜又可恨。
但在我看来许小寒的某些特质是受到作者的肯定的,从文章开头就可以看出来。许小寒出场时的气质其实跟张爱玲本人的气质很像,文中说她:“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她的价值在于她爱,她追求,她反抗。她有积极地热烈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嚣张跋扈,就像张爱玲本人。“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相比之下,许太太就像是一个反面。她以前不阻止许小寒与许峰仪之间的感情,因为她不敢相信;后来,段绫卿出现了,她也不去反抗,因为在她看来,爱就那么几年,爱过去了就没了。她和许峰仪也是因为爱而结婚的,最后还不是沦落到这样一种地步。她所要求的只是一个能过得下去的生活,一个表面上还完整的家。就像许峰仪走之前她说的关于药的那番话,她只想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等待着许峰仪爱完了之后回到她的平凡的生活中来。这也是一个悲剧女性的形象。

② 张爱玲的《心经》主人公的关系是...

许小寒“爱”她的父亲,龚海立爱许小寒,波兰爱龚海立,许小寒父亲和与自己相似的绫卿
同居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她的短篇小说《心经》更是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或者说从心态上无法接受。甚至有部分人说根本不明白张爱玲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一点儿都看不懂。其实,作品与读者之间是有互相选择的特性的,《心经》尤其体现了这一点。读《心经》,先要明白张爱玲那种不落俗套、天马行空、甚至带点儿偏执狂的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这一点上如果能通达了,那《心经》也就不难读了。就像题目暗示的,在这场畸形的爱恋中,每个人物心里都有一本经,人人有异,本本不同。
很明显,许小寒是一个非常聪明、早熟的女性。在文中可以看出来,小寒的身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男孩子喜欢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龚海立。龚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学习、前途,样样都好,也有女生喜欢他。但是,在许小寒和龚海立二者的关系中,很明显,龚海立根本不是小寒的对手。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聪慧、有自我意识的年轻女性身上都不为过。因为一般来说,在年轻的时候,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发育的要早,也更加敏感,所以,一个20岁的男性的心理成熟度有可能只是是跟一个15、16岁左右的女性差不多。像小寒这样聪慧的女性不喜欢自己身边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许小寒那么清灵、敏感、骄傲,而龚海立在相比之下那么迟钝、俗气、笨重。
而她周围的环境又为她的“畸恋”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就是时代的转变。在中国古代,一般的家庭里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而在张爱玲的时代就不一样了。这篇小说是1943年写的,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接触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许峰仪无疑也是。父亲不再是仅仅代表“严厉、父权、家长、尊敬”的符号。他可以以相对平等的姿态与女儿一起生活、玩乐。许小寒从小接触到的父亲是疼爱她的,亲近的,平等的,而不是像以前的父亲一样:严厉的,高高在上的、需要去敬重的。这其实就是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父”的形象。对传统父权的反叛在作者张爱玲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张爱玲其实扮演了一个反叛者的形象,父亲在她心里没有任何权威可言。既然父亲不再是“不可触及的权威”,那“爱”也就有了可能。试想一下,如果张爱玲的父亲是传统型的父亲,拥有不可动摇的“父权”,那张爱玲有可能写出这样的文本吗?如果许小寒的父亲也是传统“父权”的代表,那小寒还有可能爱上他吗?其实,许峰仪在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不是一个“父亲”,而只是一位“男性”,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父性”。跟一个没有“父性”的、很优秀(文中说许峰仪有钱有权,且从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他应该很优秀)的男性一起生活那么久,有感情是符合情理的。
作为“父亲”,许峰仪无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儿对他的感情,但还一直配合、纵容,这是许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另外,作为一个纯粹的“男性”,他也是不合格的。从他对待三位女性的方式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许太太。很多读者非常疼惜许太太,说她是伟大的母亲。但是对待这样一个很好的女性,他是怎么做的呢?随着许小寒渐渐长大,她把许太太比下去了,她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所以,许峰仪渐渐的把爱移到了许小寒身上。文中许太太提到:“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所以,应该怪的是许峰仪。作为人夫,这种时候,这种行为,是他应该有的吗?
第二个便是许小寒。毫无疑问,许峰仪是爱过许小寒的。小寒真的很优秀。在这种关系毫无威胁的时候,他可以安然的享受。但是,许小寒是要长大的。一方面,他不能再欺骗自己了,许小寒在渐渐的脱离“孩子”这个概念,走向一个成熟的女性。文中有提到许峰仪意识到了:“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丰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 、“峰仪猛力掣回他的手,仿佛给火烫了一下,脸色都变了,掉过身去,不看她”。许峰仪还没有开放到可以与自己的女儿有什么结果的地步,许小寒也到了该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的年纪,所以,他必须得放弃,为了她,更为了自己。小寒的爱那么狂烈,如果在这样下去,指不定会造成什么后果。他也想要健康、正常的生活。这种爱如此自私,必须要停留在不伤害他的利益的范围内。没有许小寒他照样可以过的很好。所以,放弃小寒的时候他没什么太大的痛苦。因为他找到了替身。
就是第三个:段绫卿。他对这个女性的伤害不言而喻。他自己也知道,绫卿是放弃了更合适的龚海立、出于对自己的爱而跟着他的。他对绫卿的需要就是对小寒的补充。绫卿与小寒长的很像,但,她不是许峰仪的女儿。所以,许峰仪想要怎样都可以。而补偿,就是金钱、物质。
这就是许小寒爱的人。那么不值。符合了张爱玲一贯的写作路子,世俗。
其实就像许峰仪在文中说小寒的一句话:“天下的天真的女孩子,大约都跟你差不多罢!”这是一句反讽的话,但很好的概括了许小寒的特色:天真又卑鄙。天真体现在她爱的纯粹以及对爱的坚持。她的爱是不掺杂任何别的成分的。比起许峰仪的自私、段绫卿的世故,她的爱无疑是最真诚的。她坚信许峰仪只会从许太太和许小寒中做选择,她以为她控制了许峰仪,但她真的是太天真了,不是许峰仪的对手。所以,当她得知许峰仪和段绫卿的关系时才会反应那么剧烈。从这一点来看,许小寒虽然比白流苏就更天真一些。但同时,她是那么自私、卑鄙。为了保住许峰仪的爱,她把自己的妈妈当做情敌,伤害了自己的朋友波兰(当然,波兰又报复回来了,这就是张爱玲的真实与世故),利用了龚海立,不惜撒谎、撒泼……这是张爱玲笔下又一个略带畸形的女性形象,与同年发表的《沉香屑》、《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样,可怜又可恨。
但在我看来许小寒的某些特质是受到作者的肯定的,从文章开头就可以看出来。许小寒出场时的气质其实跟张爱玲本人的气质很像,文中说她:“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她的价值在于她爱,她追求,她反抗。她有积极地热烈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嚣张跋扈,就像张爱玲本人。“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相比之下,许太太就像是一个反面。她以前不阻止许小寒与许峰仪之间的感情,因为她不敢相信;后来,段绫卿出现了,她也不去反抗,因为在她看来,爱就那么几年,爱过去了就没了。她和许峰仪也是因为爱而结婚的,最后还不是沦落到这样一种地步。她所要求的只是一个能过得下去的生活,一个表面上还完整的家。就像许峰仪走之前她说的关于药的那番话,她只想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等待着许峰仪爱完了之后回到她的平凡的生活中来。这也是一个悲剧女性的形象。

③ 张爱玲的心经的内涵

心经》是张爱玲继《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后发表的第三篇小说。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她的短篇小说《心经》更是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或者说从心态上无法接受。甚至有部分人说根本不明白张爱玲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一点儿都看不懂。其实,作品与读者之间是有互相选择的特性的,《心经》尤其体现了这一点。读《心经》,先要明白张爱玲那种不落俗套、天马行空、甚至带点儿偏执狂的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这一点上如果能通达了,那《心经》也就不难读了。就像题目暗示的,在这场畸形的爱恋中,每个人物心里都有一本经,人人有异,本本不同。
很明显,许小寒是一个非常聪明、早熟的女性。在文中可以看出来,小寒的身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男孩子喜欢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龚海立。龚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学习、前途,样样都好,也有女生喜欢他。但是,在许小寒和龚海立二者的关系中,很明显,龚海立根本不是小寒的对手。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聪慧、有自我意识的年轻女性身上都不为过。因为一般来说,在年轻的时候,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发育的要早,也更加敏感,所以,一个20岁的男性的心理成熟度有可能只是是跟一个15、16岁左右的女性差不多。像小寒这样聪慧的女性不喜欢自己身边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许小寒那么清灵、敏感、骄傲,而龚海立在相比之下那么迟钝、俗气、笨重。
而她周围的环境又为她的“畸恋”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就是时代的转变。在中国古代,一般的家庭里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而在张爱玲的时代就不一样了。这篇小说是1943年写的,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接触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许峰仪无疑也是。父亲不再是仅仅代表“严厉、父权、家长、尊敬”的符号。他可以以相对平等的姿态与女儿一起生活、玩乐。许小寒从小接触到的父亲是疼爱她的,亲近的,平等的,而不是像以前的父亲一样:严厉的,高高在上的、需要去敬重的。这其实就是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父”的形象。对传统父权的反叛在作者张爱玲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张爱玲其实扮演了一个反叛者的形象,父亲在她心里没有任何权威可言。既然父亲不再是“不可触及的权威”,那“爱”也就有了可能。试想一下,如果张爱玲的父亲是传统型的父亲,拥有不可动摇的“父权”,那张爱玲有可能写出这样的文本吗?如果许小寒的父亲也是传统“父权”的代表,那小寒还有可能爱上他吗?其实,许峰仪在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不是一个“父亲”,而只是一位“男性”,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父性”。跟一个没有“父性”的、很优秀(文中说许峰仪有钱有权,且从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他应该很优秀)的男性一起生活那么久,有感情是符合情理的。
作为“父亲”,许峰仪无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儿对他的感情,但还一直配合、纵容,这是许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另外,作为一个纯粹的“男性”,他也是不合格的。从他对待三位女性的方式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许太太。很多读者非常疼惜许太太,说她是伟大的母亲。但是对待这样一个很好的女性,他是怎么做的呢?随着许小寒渐渐长大,她把许太太比下去了,她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所以,许峰仪渐渐的把爱移到了许小寒身上。文中许太太提到:“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所以,应该怪的是许峰仪。作为人夫,这种时候,这种行为,是他应该有的吗?

④ 张爱玲的《心经》中的“心经”有什么深刻含义

《心经》是继《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后发表的第三篇小说。与前两部相比,《心经》平淡了许多。如果说前两部象色彩浓烈的西洋画,斑斓,缤纷,那《心经》就是浓墨淡彩的中国山水画了,虽淡却意境深远。张爱玲擅用的以背景烘托人物的手法,在这篇文章里也用的很少。可是,在这篇小说中,她的关于心理的描写和暗示,足见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她的文字功底了。
在小说的开篇,是主人公许小寒的二十岁生日。起初,她乐观自信,她的不愿长大的天真童稚,都是使她骄傲的,她也愿意用她的“小”,去支配他人。她的爱情是特殊的,她爱自己的父亲。对于这种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本是无可厚非的;可她竟要自己的父亲象其他青年男子一样的爱她。她乐于支配爱着她的龚海立,也作弄爱着龚海立的波兰;这么做,都只是为了要自己的父亲“吃醋”,她要知道他在乎她。在得知父亲与自己的好友、同学段绫卿----和她那么相象的女孩----同居了之后,她竟以为可以通过绫卿的母亲来阻止这令她恼怒的“不道德”的爱。其实,小说中男女的爱恨情痴,其都来源于小寒对父亲的支配欲望,爱的纠缠。弗洛伊德以为,儿童在性心理发展的对象选择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在异性的双亲中得到满足:男孩常常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儿则是以父亲为选择的对象。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冲动即里必多,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小寒的父亲许峰仪并不知道这样的爱是怎样发生的。而他本能的偏爱小寒,刺激了小寒对父亲的爱一年深似一年。他忘记了本该与小寒的母亲所应该有的正常的夫妻之爱。“啊,七八年前......那是最可留恋的时候,父女之爱的黄金时期,没有猜忌,没有试探,没有嫌疑......”当时间流逝,小寒逐渐长大,父亲逐渐苍老,这种纯洁的爱也发生了变化,成了有猜忌,有试探,有嫌疑的男女之爱了。是人性冲破道德,抑或情感战胜了理智?这恐怕是连当事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了。世间的爱原本也是无理可寻的啊!小寒本能地嫉妒母亲,想将母亲置之一边,以取代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可以对父亲深情专注,独占父亲。她嘲笑母亲对父亲表露爱情,她用她的年轻处处显得母亲年华老去。她离间了父母的爱。“她犯了罪。她将她父母间的爱慢吞吞地杀死了,一块一块割碎了----爱的凌迟!”最终使得她失去了家庭,使得她父亲携绫卿而走的人正是她自己!她没能把握住自己,也没能把握住父亲,她其实并不是现实,更不是周围环境的主人,她只是牺牲品。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因为她的爱,并不是“健康的、正常的爱”。
张爱玲的小说中还有一个不同于寻常的特点,就是她惯于赋予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非逻辑的秩序,这使得读者能体会到人物的深层心理,又不会如坠入五里雾中。例如,峰仪父女二人小有龃龉,一个在屋内,一个在屋外,“隔着玻璃,峰仪的手按在小寒的胳膊上----象牙黄的圆圆的手臂,袍子是幻丽的花洋纱,朱漆似的红底子,上面印着青头白脸的孩子,无数的孩子在他的指头缝里蠕动,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光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峰仪猛地抽回他的手,仿佛给火烫了一下.....”峰仪的意识流动起于视觉的无意识的移动,当袍子上印着的孩子由视觉进入大脑后,思绪猛地一跳,脱开具体的物象,由孩子想到小寒,由孩子在他指缝蠕动想到肉体,又回到小寒象牙黄的膀子,最后,孩子,肉体,象牙黄统一到一起,峰仪被自己对小寒的性幻想、被自己的乱伦意识所震惊,联想戛然而止。这段是相当传神的一段,张爱玲对峰仪的心理状况的描写入木三分。由此开始,峰仪已经想挣脱自己对小寒的不伦的爱,他已经决定要带小寒的母亲走,只有这样,才能与爱、与小寒决裂。小寒却不肯放弃,她带着轻亵与侮辱地叫了峰仪一声“爸爸”,这在整篇小说中是唯一的一次。
小寒心里认定父亲实际上是一条努力爬过篱笆的藤。她认定父亲爬不出这“八层楼的阳台”----他们的家的阳台,也即是她与父亲多年的感情基础。然而峰仪终于爬过了这悬空的世界,他带着绫卿离开了,虽然这离开也是带着眷恋,他并不曾放下的与小寒的感情。

⑤ 求张爱玲短篇《心经》的读后心得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在这个时期段,社会和思想的变换复杂多变,人们感到无所内适从。张爱玲容是个多愁善感的女人,在这一点她会更有体会。《心经》中,父亲精神上的背叛,女儿精神上的乱伦,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的思想受到西方新思想的冲击,社会上道德理念的沦丧,道德价值的低沉,利益价值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绝大部分。从一个程度上揭示了当时国人的冷血,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其他人必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旋转。爱情上,不成熟、不稳重、不安全等等是爱情不可避免的错误,在《心经》中严重被展示。家庭中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不的不说也是有道理的,那是因为追求的和得到的事物,价值肯定是不对等的,何况某些方面也确实贬了值。而父母与儿女之间,上辈们认为自己多吃了几十年饭,所以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下辈们认为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头,新思想取代旧思想肯定是因为新思想对的,所以自己也是对的。于是代沟产生了,长时间的压抑,一旦爆发,就是疯狂,最后就是泪水。

⑥ 张爱玲的《心经》很~~~

《心经》是继《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后发表的第三篇小说。与前两部相比,《心经》平淡了许多。如果说前两部象色彩浓烈的西洋画,斑斓,缤纷,那《心经》就是浓墨淡彩的中国山水画了,虽淡却意境深远。张爱玲擅用的以背景烘托人物的手法,在这篇文章里也用的很少。可是,在这篇小说中,她的关于心理的描写和暗示,足见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她的文字功底了。 在小说的开篇,是主人公许小寒的二十岁生日。起初,她乐观自信,她的不愿长大的天真童稚,都是使她骄傲的,她也愿意用她的“小”,去支配他人。她的爱情是特殊的,她爱自己的父亲。对于这种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本是无可厚非的;可她竟要自己的父亲象其他青年男子一样的爱她。她乐于支配爱着她的龚海立,也作弄爱着龚海立的波兰;这么做,都只是为了要自己的父亲“吃醋”,她要知道他在乎她。在得知父亲与自己的好友、同学段绫卿----和她那么相象的女孩----同居了之后,她竟以为可以通过绫卿的母亲来阻止这令她恼怒的“不道德”的爱。其实,小说中男女的爱恨情痴,其都来源于小寒对父亲的支配欲望,爱的纠缠。弗洛伊德以为,儿童在性心理发展的对象选择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在异性的双亲中得到满足:男孩常常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儿则是以父亲为选择的对象。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冲动即里必多,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小寒的父亲许峰仪并不知道这样的爱是怎样发生的。而他本能的偏爱小寒,刺激了小寒对父亲的爱一年深似一年。他忘记了本该与小寒的母亲所应该有的正常的夫妻之爱。“啊,七八年前......那是最可留恋的时候,父女之爱的黄金时期,没有猜忌,没有试探,没有嫌疑......”当时间流逝,小寒逐渐长大,父亲逐渐苍老,这种纯洁的爱也发生了变化,成了有猜忌,有试探,有嫌疑的男女之爱了。是人性冲破道德,抑或情感战胜了理智?这恐怕是连当事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了。世间的爱原本也是无理可寻的啊!小寒本能地嫉妒母亲,想将母亲置之一边,以取代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可以对父亲深情专注,独占父亲。她嘲笑母亲对父亲表露爱情,她用她的年轻处处显得母亲年华老去。她离间了父母的爱。“她犯了罪。她将她父母间的爱慢吞吞地杀死了,一块一块割碎了----爱的凌迟!”最终使得她失去了家庭,使得她父亲携绫卿而走的人正是她自己!她没能把握住自己,也没能把握住父亲,她其实并不是现实,更不是周围环境的主人,她只是牺牲品。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因为她的爱,并不是“健康的、正常的爱”。 张爱玲的小说中还有一个不同于寻常的特点,就是她惯于赋予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非逻辑的秩序,这使得读者能体会到人物的深层心理,又不会如坠入五里雾中。例如,峰仪父女二人小有龃龉,一个在屋内,一个在屋外,“隔着玻璃,峰仪的手按在小寒的胳膊上----象牙黄的圆圆的手臂,袍子是幻丽的花洋纱,朱漆似的红底子,上面印着青头白脸的孩子,无数的孩子在他的指头缝里蠕动,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光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峰仪猛地抽回他的手,仿佛给火烫了一下.....”峰仪的意识流动起于视觉的无意识的移动,当袍子上印着的孩子由视觉进入大脑后,思绪猛地一跳,脱开具体的物象,由孩子想到小寒,由孩子在他指缝蠕动想到肉体,又回到小寒象牙黄的膀子,最后,孩子,肉体,象牙黄统一到一起,峰仪被自己对小寒的性幻想、被自己的乱伦意识所震惊,联想戛然而止。这段是相当传神的一段,张爱玲对峰仪的心理状况的描写入木三分。由此开始,峰仪已经想挣脱自己对小寒的不伦的爱,他已经决定要带小寒的母亲走,只有这样,才能与爱、与小寒决裂。小寒却不肯放弃,她带着轻亵与侮辱地叫了峰仪一声“爸爸”,这在整篇小说中是唯一的一次。 小寒心里认定父亲实际上是一条努力爬过篱笆的藤。她认定父亲爬不出这“八层楼的阳台”----他们的家的阳台,也即是她与父亲多年的感情基础。然而峰仪终于爬过了这悬空的世界,他带着绫卿离开了,虽然这离开也是带着眷恋,他并不曾放下的与小寒的感情。

⑦ 介绍一下张爱玲的《心经》.

一、《心经》讲述了张爱玲笔下的一段看似荒唐又百般纠结却还不失凄美的人伦纠葛。在家庭教育、人伦道德、情感与欲念的交织等各种主客观因素下,人人心中都有本难念又固执的经书。本文笔者主要从人物尤其是女性自身的性格、心理出发,着重分析当母女亲情,友情以及自我遭遇爱情时,每个人的挣扎、抉择与命运。

二、《心经》是张爱玲继《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后发表的第三篇小说。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她的短篇小说《心经》更是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或者说从心态上无法接受。甚至有部分人说根本不明白张爱玲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一点儿都看不懂。其实,作品与读者之间是有互相选择的特性的,《心经》尤其体现了这一点。读《心经》,先要明白张爱玲那种不落俗套、天马行空、甚至带点儿偏执狂的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这一点上如果能通达了,那《心经》也就不难读了。就像题目暗示的,在这场畸形的爱恋中,每个人物心里都有一本经,人人有异,本本不同。
很明显,许小寒是一个非常聪明、早熟的女性。在文中可以看出来,小寒的身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男孩子喜欢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龚海立。龚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学习、前途,样样都好,也有女生喜欢他。但是,在许小寒和龚海立二者的关系中,很明显,龚海立根本不是小寒的对手。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聪慧、有自我意识的年轻女性身上都不为过。因为一般来说,在年轻的时候,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发育的要早,也更加敏感,所以,一个20岁的男性的心理成熟度有可能只是是跟一个15、16岁左右的女性差不多。像小寒这样聪慧的女性不喜欢自己身边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许小寒那么清灵、敏感、骄傲,而龚海立在相比之下那么迟钝、俗气、笨重。
而她周围的环境又为她的“畸恋”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就是时代的转变。在中国古代,一般的家庭里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而在张爱玲的时代就不一样了。这篇小说是1943年写的,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接触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许峰仪无疑也是。父亲不再是仅仅代表“严厉、父权、家长、尊敬”的符号。他可以以相对平等的姿态与女儿一起生活、玩乐。许小寒从小接触到的父亲是疼爱她的,亲近的,平等的,而不是像以前的父亲一样:严厉的,高高在上的、需要去敬重的。这其实就是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父”的形象。对传统父权的反叛在作者张爱玲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张爱玲其实扮演了一个反叛者的形象,父亲在她心里没有任何权威可言。既然父亲不再是“不可触及的权威”,那“爱”也就有了可能。试想一下,如果张爱玲的父亲是传统型的父亲,拥有不可动摇的“父权”,那张爱玲有可能写出这样的文本吗?如果许小寒的父亲也是传统“父权”的代表,那小寒还有可能爱上他吗?其实,许峰仪在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不是一个“父亲”,而只是一位“男性”,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父性”。跟一个没有“父性”的、很优秀(文中说许峰仪有钱有权,且从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他应该很优秀)的男性一起生活那么久,有感情是符合情理的。
作为“父亲”,许峰仪无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儿对他的感情,但还一直配合、纵容,这是许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另外,作为一个纯粹的“男性”,他也是不合格的。从他对待三位女性的方式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许太太。很多读者非常疼惜许太太,说她是伟大的母亲。但是对待这样一个很好的女性,他是怎么做的呢?随着许小寒渐渐长大,她把许太太比下去了,她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所以,许峰仪渐渐的把爱移到了许小寒身上。文中许太太提到:“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所以,应该怪的是许峰仪。作为人夫,这种时候,这种行为,是他应该有的吗?
第二个便是许小寒。毫无疑问,许峰仪是爱过许小寒的。小寒真的很优秀。在这种关系毫无威胁的时候,他可以安然的享受。但是,许小寒是要长大的。一方面,他不能再欺骗自己了,许小寒在渐渐的脱离“孩子”这个概念,走向一个成熟的女性。文中有提到许峰仪意识到了:“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丰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 、“峰仪猛力掣回他的手,仿佛给火烫了一下,脸色都变了,掉过身去,不看她”。许峰仪还没有开放到可以与自己的女儿有什么结果的地步,许小寒也到了该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的年纪,所以,他必须得放弃,为了她,更为了自己。小寒的爱那么狂烈,如果在这样下去,指不定会造成什么后果。他也想要健康、正常的生活。这种爱如此自私,必须要停留在不伤害他的利益的范围内。没有许小寒他照样可以过的很好。所以,放弃小寒的时候他没什么太大的痛苦。因为他找到了替身。
就是第三个:段绫卿。他对这个女性的伤害不言而喻。他自己也知道,绫卿是放弃了更合适的龚海立、出于对自己的爱而跟着他的。他对绫卿的需要就是对小寒的补充。绫卿与小寒长的很像,但,她不是许峰仪的女儿。所以,许峰仪想要怎样都可以。而补偿,就是金钱、物质。
这就是许小寒爱的人。那么不值。符合了张爱玲一贯的写作路子,世俗。
其实就像许峰仪在文中说小寒的一句话:“天下的天真的女孩子,大约都跟你差不多罢!”这是一句反讽的话,但很好的概括了许小寒的特色:天真又卑鄙。天真体现在她爱的纯粹以及对爱的坚持。她的爱是不掺杂任何别的成分的。比起许峰仪的自私、段绫卿的世故,她的爱无疑是最真诚的。她坚信许峰仪只会从许太太和许小寒中做选择,她以为她控制了许峰仪,但她真的是太天真了,不是许峰仪的对手。所以,当她得知许峰仪和段绫卿的关系时才会反应那么剧烈。从这一点来看,许小寒虽然比白流苏就更天真一些。但同时,她是那么自私、卑鄙。为了保住许峰仪的爱,她把自己的妈妈当做情敌,伤害了自己的朋友波兰(当然,波兰又报复回来了,这就是张爱玲的真实与世故),利用了龚海立,不惜撒谎、撒泼……这是张爱玲笔下又一个略带畸形的女性形象,与同年发表的《沉香屑》、《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样,可怜又可恨。
但在我看来许小寒的某些特质是受到作者的肯定的,从文章开头就可以看出来。许小寒出场时的气质其实跟张爱玲本人的气质很像,文中说她:“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她的价值在于她爱,她追求,她反抗。她有积极地热烈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嚣张跋扈,就像张爱玲本人。“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相比之下,许太太就像是一个反面。她以前不阻止许小寒与许峰仪之间的感情,因为她不敢相信;后来,段绫卿出现了,她也不去反抗,因为在她看来,爱就那么几年,爱过去了就没了。她和许峰仪也是因为爱而结婚的,最后还不是沦落到这样一种地步。她所要求的只是一个能过得下去的生活,一个表面上还完整的家。就像许峰仪走之前她说的关于药的那番话,她只想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等待着许峰仪爱完了之后回到她的平凡的生活中来。这也是一个悲剧女性的形象。

⑧ 求对张爱玲小说《心经》和《年青的时候》的解读

复制的别人的东西,感觉写的挺好的

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悲剧故事。在一个貌似幸福,人人羡慕的家庭中演绎着一幕人间悲剧。天真而偏执的少女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许峰仪,并肆意地勾引她的父亲,慢慢地离间及至扼杀她父母之间的爱情。这是一场注定不能厮守在一起的不伦之恋,小寒却妄想永远守着父亲。结果呢?她的朋友段凌卿背叛自己,选择了自己的父亲,而自己的父亲呢?为了躲避这场畸恋,抛弃了她与她的母亲,唯一留给她的就只剩那伟大的母爱。

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可悲又可怜的,但最可怜的要属小寒的母亲许太太。她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自己对丈夫的爱竟然被自己的女儿亲手杀死,留给她的只有岁月留在脸上的痕迹。命运对她过于残酷,她不是不知道她自己的女儿对她的丈夫的感情,她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儿用心经营,然后打败她,一点点一丝丝盘剥离间了丈夫对她的爱。可是她不能怪她,她是自己的女儿,她只是个爱上父亲的单纯而任性的孩子。于是面对残酷的一切,许太太说:“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在人性面前,爱情和友情是脆弱的,经不起一点的风吹雨打,唯有不变的是那伟大的母爱。无论孩子犯了何种错,最终都会得到母亲的原谅,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母爱伟大的原因吧!但是她的伟大是多么无奈,多么凄凉,多么心酸啊!

许小寒对父亲畸形的眷恋,导致她把母亲视为情敌和排斥对象,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年青美貌去反衬母亲的年老珠黄,打趣母亲偶尔艳丽的着装,使得着这位贤妻良母产生自卑感而离开丈夫。当小寒明白这一切后,“剧烈地颤抖了一下,连她母亲也感到那震动。她母亲也打了个寒战,沉默了一会,细声道:‘现在我才知道你是有意的。’小寒哭了起来。她犯了罪。她将她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地杀死了,一块一块割碎了??爱的凌迟!”

许太太是伟大的,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对女儿的爱,而且对自己丈夫的豁达与深情也令人为之动容。当小寒急着要母亲阻止父亲和凌卿相爱时,许太太道:“不让他们去,又怎样?你爸爸不爱我,又不能够爱你??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他爱绫卿。他眼见得就要四十了。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罢!”??这是怎样的豁达,怎样的胸襟?她心疼丈夫的尴尬处境,他不爱他的太太,又不能够爱自己的女儿,即使这个家留得住他的人却留不住他的心,做为深爱他的妻子只能成全他。

这部作品描写了恋父情结这一禁忌题材。如果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文化最排斥同性恋者的话,那么最在乎长幼,辈分的东方文化则对乱伦避之唯恐不及。难得的是,张爱玲居然敢写,而且写得还居然不错,虽然《心经》曾经被很多人非议,但是,既然存在恋父情结,那描写它有什么罪过呢?仅仅因为它亵渎了我们心目中神圣的父母子女之爱?很多人说张爱玲写这部作品源于她那不解的恋父情结和她自恋的性格特征。恋父终究是得不到回报,张爱玲就是这样无法逾越地顾影自怜着。张爱玲“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于是成为她作品的基调。

整篇小说由十段或长或短的对话组成,情节跳跃但故事明晰,尤其是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非常细腻地表现了心理活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张爱玲的笔触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这些特点在《心经》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⑨ 张爱玲的心经讲的是个什么故事呀

《心经》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和父亲间相爱的故事。二十岁的许小寒,有着完美的家庭,不错的追求者,这个年纪的孩子,也许所有的心事,就是学校的功课,周末的郊游,和橱窗里的漂亮裙子。

可二十岁的许小寒,她所有的心事和秘密与父亲相关,那个四十岁不到的男人,和小寒一起去看电影,会被误会是她的男朋友。

整个故事的调子是寂寥的,天地般苍茫寂寥。恋父情结是一种十分特别的感情。

大部分女性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情感,很多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都会描绘这种情节,但值得注意的一点事,它们写的都是一种隐晦的恋父情结,比如琼瑶《窗外》中女孩爱上中学老师,或是女人喜欢成熟有安全感的男性。

(9)张爱玲短篇小说心经扩展阅读:

在小说的世界里,张爱玲写遍人世间最凄凉最绮丽的爱情,她也懂得人性的不纯粹,因此有了那些爱情里的女子曲折幽深的心事和计较。

然而文字与现实始终是隔着一层距离的,当23岁的张爱玲遇见胡兰成,一点脑筋都不肯动了,不动脑筋只动心,“人生在撒手的一刹那”,奋不顾身地成就一段旷世爱情,金色的永生。

在胡兰成面前,她的骄傲与不可一世的跋扈统统不见了,低到了尘埃里,在他面前,她像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孩子,仰视着他,崇拜着他。

多年之后,人到中年的张爱玲落魄地流浪到了美国,遇见大她30岁的作家赖雅,在落魄的生涯里,仰仗他那么点乐观的气概,站在他的身边,她也像个孩子般,天真地需索着他的爱和温度。

文字的世界里成熟理性,现实生活里,她永远都是个孩子,仰着脸天真地注视着大人们来来往往,仿佛这个世界与自己毫无关联,只有在“失去人与人交接的场合”她才能“充满生命的欢悦。”

《心经》与张爱玲的那些名篇比起来,也许太过晦涩,不够深刻,然而我就是如爱张爱玲般爱着这部边缘化的小说。我觉得在小说里面,是有着她自己的影子的。

张爱玲的凉薄,注定了小说的悲剧,然而真正爱过的人,始终是幸运的。在她的小说里总是看到人生的苦短——又苦又短,而爱情的刹那,便是金色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