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泰戈尔的作品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的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受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意即“饥饿的石头”)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在印度独立运动的初期支持这个运动,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的荣誉的人。
他反对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反对这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背书、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校。为此他在他的故乡建立了一个按他的设想设计的学校,这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身。
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也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之一。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 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 (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 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美国殖民统治政论文章。
1901年,泰戈尔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这所学校在1912年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
1905年,泰戈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创作了《洪水》等爱国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1910年,泰戈尔发表长篇小说《戈拉》。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家庭和世界》,热情歌颂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1912年,泰戈尔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13年发表为人们所熟知的《飞鸟集》和《园丁集》。
1924年曾来过中国,泰戈尔回国后,撰写了许多文章,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就这样,直到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他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其中1921年问世的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戏剧剧本。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70高龄时学习作画,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尔与世长逝,享年81岁。
泰戈尔(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创作】
在长达近70年的创作活动中,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还创作了1500余幅画和2000余首歌曲,其中1首为印度国歌。
13岁以后 ,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戏剧和小说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的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891年起,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他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5 部抒情诗集,1部哲理短诗《微思集》和1部《故事诗集》。收入《缤纷集》的叙事诗《两亩地》是作者民主主义思想的最高表现。从《刹那集》起,他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他的第二部英译诗集《园丁集》里的诗大多选自这一时期作品。
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中有真实记录。他另有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长篇小说《戈拉》发表,它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条主义、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挞 。这期间还写了象征剧《国王》和《邮局》及讽刺剧《顽固堡垒》。1910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 ,后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进入另一创作高潮,发表诗歌《歌之花环》、《颂歌》、《白鹤》、《逃避》,中长篇小说《四个人》与《家庭与世界》。20世纪20 年代泰戈尔仍坚持写作,发表剧本《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长篇小说《纠纷》、《最后的诗篇》及一些诗作。30年代他又陆续出版长篇小说《两姐妹》、《花圃》、《四章》;戏剧《时代的车轮》、《纸牌王国》 ;诗集《再一次》、《边缘集》和政治抒情诗《礼佛》等。1941年4月 ,他写下最后遗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机》,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控诉,表达了对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
《泰戈尔作品集》中译本
思想发展与艺术成就 泰戈尔生逢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部分还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缤纷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观念。他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但这使他的诗歌也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外,他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质文明。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而表现在创作上。综观泰戈尔一生思想和创作发展 ,可大体分3个阶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②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③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 。可以说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既有“菩萨慈眉”,也有“金刚怒目”。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一贯强调印中两国人民团结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写了《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1924年,他访问中国,回国发表了《在中国的谈话》。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斥责日本帝国主义,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中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大多受过他的影响。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几十年来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译本和评介著作为数很多。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六个哥哥也均献身于社会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1878年去英国学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泰戈尔童年时代即崭露诗才,他的爱国诗篇《给印度教徒庙会》(1875)发表时,年仅14岁。1880年,19岁的泰戈尔便成为职业作家。1881至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还有戏剧和小说等作品。这些早期伤品的特点是梦幻多于现实,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期,诗集《心中的向往》(1890)是他的第一部成熟作品,著名诗篇《两亩地》(1894)的发表,标志着泰戈尔从宗教神秘主义走向深刻的人道主义。这一时期的诗作还有《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第5部抒情诗集和一部《故事诗集》(1900)。此外,他还创作了6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的《素芭》(1893)、《摩诃摩耶》(1892)、《最活着,还是死了?》(1892)等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杰作之林。
1901年,泰戈尔为改造社会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1912年,这所学校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由于英国在孟加拉推行分裂政策,1905年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于运动并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时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诗集和8部英文诗集,其中《吉檀迦利》为诗人赢得世界性声誉。这一时期重要的诗集还有《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5)、《飞鸟集》(1916)等。1910年,泰戈尔又发表了史诗性长篇小说《戈拉》和象征剧《国王》等。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寻求民族解放道路,他走遍五大洲,发表了许多著名演讲。这时期突出成就是政治抒情诗,分别收在《非洲集》(1937)、《边沿集》(1938)、《生辰集》(1941)等作品中。
泰戈尔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余种戏剧,还有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著和游记、书简等。此外,他还是位造诣颇深的音乐家和画家,曾创作2000余首歌曲和1500余帧画,其中歌曲《人民的意志》已被定为印度国歌。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巨人。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获诺贝尔文学奖。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
1941年4月,这位旷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同年8月7日,泰戈尔于加尔各答祖宅去世。
⑵ 泰戈尔的2个什么文章在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紫衣云梦朋友,你好。你在提问中所说有误。让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并不是两篇文章,而是部名叫《吉檀迦利》(全名为《吉檀枷利-饥饿的石头》的诗歌。
以下免费奉送的是泰戈尔代表作《吉檀迦利》的在线阅读地址:
http://www.6arts.com:81/shi/zuopin.php?id=5
泰戈尔的获奖理由是: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以下是有关《吉檀迦利》和泰戈尔的简介:
《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 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1861年5月7日,泰戈尔诞生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和哥哥、姐姐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就这样,直到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他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其中1921年问世的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戏剧剧本。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晚年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⑶ 求泰戈尔的短篇诗歌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参加领导了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的,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都是使用泰戈尔的诗歌。其中印度的国歌就是《吉檀枷利》。维尔弗德· 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意即“献诗”)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荣誉的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吉檀迦利》,小说《两亩地》《沉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他反对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反对这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背书、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校。为此他在他的故乡建立了一个按他的设想设计的学校,这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其中之一。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从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选择的,按照内容分类排列,以便于中国读者阅读。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国人民心目中的诗圣。1913年他因英译本《吉檀迦利》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在他篇目浩繁的作品中,爱情诗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泰戈尔是多种孟加拉诗律的创造者,他一生在诗段、诗行、音步、格律等方面进行不倦的探索,给后人留下形式纷繁的大量诗歌。本书是从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选译的,按照内容分类排列,以便于中国读者阅读。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0余部脍炙人口的中、长篇小说,90多篇绚丽多采的短篇小说,40余个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还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和近两千幅美术作品。1912年,诗人自译英文版《吉擅迦利》出版,顿时轰动文坛。1913年,泰戈尔因该诗集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从此他跻身于世界文坛,其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
泰戈尔的名字,对我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早在20年代就曾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了,对我国老一代作家如郭沫若等产生过较大的影响。1924年,年逾花甲的泰戈尔不辞劳苦风尘仆仆访问了我国上海、北京等许多地方。他愤怒地谴责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他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深表同情。周恩来生前访问泰翁创办的国际大学时曾亲笔题词,赞誉“泰戈尔是伟大的诗人、哲学家、爱国者、艺术家,深受中国人民的尊敬。”①
①转引自季羡林《纪念泰戈尔诞生120周年报告》。
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加尔各答一显贵家庭。其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名流。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艺术的熏陶,因而其文艺天才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他以自己丰富多彩的作品开创了孟加拉文学的新时代,对印度其他民族的文学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他不愧为印度文坛的泰斗,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
一
短篇小说是泰戈尔整个著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成就非常突出。正如孟加拉学者阿本·卡塞姆·乔杜里所说:“短篇小说是泰戈尔的第二个主要成就,仅次于诗歌。”1
短篇小说一直是泰戈尔最喜爱的文学体裁之一。16岁时,他就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女乞丐》。上个世纪90年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这种兴致经久不衰,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周。60余年他创作了90余篇短篇小说(约百万字)。这在短篇小说体裁刚在孟加拉文学中诞生的年代,不能不算是惊人的成果。从效果方面来看,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一样,都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篇章。
1 阿本·卡塞姆·乔社里《泰戈尔小说集》(AbunKasemCaudhuri,《Rabi-ndranatherGalpaguccha》)达卡,孟加拉文版,前言部分。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印度古典梵文文学极为发达,孟加拉民间文学也绚丽多姿。就散文文学而言,虽不乏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寓言、传说、神话等等,但却没有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而中、长篇小说领域也还是19世纪中叶由泰戈尔前辈文豪般吉姆·钱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①等人所开拓。在泰翁大量创作短篇小说之前,这一体裁在孟加拉文学中还处于朦胧状态。凯特罗·古普塔在《孟加拉现代文学史》一书中说得好:“孟加拉文学中的短篇小说体裁是由罗宾德拉纳特开创的。”②苏库马尔·森也说:“泰戈尔是孟加拉真正的短篇小说的创建者。”③
作家不只是在孟加拉文学乃至印度文学中开辟了短篇小说的新领域,而且还以自己量多质优的作品,将这一体裁推到了日臻完善的地步。正如孟加拉学者纳拉扬·乔杜里说的:“罗宾德拉纳特是孟加拉短篇小说的一位大师。在这方面的实际影响,直至今天,还无人能够与之相比。”④泰翁的小说,大胆运用民间口语,给孟加拉文学语言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促进了孟加拉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①般吉姆·钱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BankimcandrachattopādhāyCattopādhāy,1838—1894)是19世纪孟加拉乃至印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12部中、长篇小说。在孟加拉文学中为小说这一体裁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②凯特罗·古普塔《孟加拉现代文学史》(KsetraGupta《AdhunicBānlāSāhityerItihas》)加尔各答1961年孟加拉文版168页。
③SukumārSer《HistoryofBengaliLiferatura》新德里,1979年英文版282页。
④纳拉扬·乔杜里《散文文学》(NārāyanCaudhuri《Katha-Sanitya》)加尔各答,1963年孟加拉文版,33页。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不但在孟加拉和整个印度确立了无可争辩的权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英国著名的文学家、发表过许多研究泰戈尔著作作品的E·汤普森曾说:“优秀的短篇小说使他(指泰戈尔——笔者按)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①这话毫不夸张。泰翁的短篇小说完全可以与莫泊桑、契诃夫等这些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作品相媲美。像《喀布尔人》、《莫哈玛娅》、《乌云和太阳》、《一个女人的信》等作品,无疑都属世界短篇小说名篇之列。1912年泰戈尔访问英国时,首先使英国文坛轰动的就是短篇小说《喀布尔人》和某些诗集的英译本(由圣蒂尼克坦的教师艾吉库玛·查克拉瓦蒂翻译的)。②泰戈尔短篇小说在世界各地不胫而走,大受欢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其伟大成就。他的短篇,世界各大语言都有译本。我国最早的中译本可追溯到1917年《妇女杂志》上的《雏恋》(即《放假》)。《喀布尔·人》的中译本至今已达八种之多。这种风起云涌竞相翻译的盛况是很说明问题的。综上所述,泰戈尔的短篇小说既是他众多作品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孟加拉文学、印度文学以及世界文苑中的瑰丽珍宝。
①E.Thompson《RabindranathTagore,hislifeandwork》伦敦,1920年英文版,103页。
②见《泰戈尔评传》(印)S.C圣笈多著,董红钩译,原湖南人民出版社版,20页。
二.泰戈尔创作的90余篇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爱憎分明。作家把古往今来的故事尽收眼底,但他那生花妙笔主要还是集中描绘了他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即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前期印度城乡生活的各个侧面,描写了当时各阶层的不同人物。每当我们阅读这些小说时,眼前便会呈现出一幅色调深沉令人感愤的时代画卷。
作家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在印度强化殖民统治的年代。祖国沦亡、民族屈辱的现实,激起作家崇高的爱国情感。他曾抛弃英王赐予的爵位,公开怒斥英国殖民者对人民进行的屠杀,并通过艺术形象宣扬爱国主义,揭露殖民主义。《乌云和太阳》描写一个与世无争、爱好和平的大学生绍什普松,亲眼看到一位洋大人寻欢作乐开枪击沉乡民小船淹死人时,满腔仇恨地上告官府。然而官官相护,洋人逍遥法外。作家在小说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个英国人的心目中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不会因为开了这样一个小小玩笑而受到某种惩罚。”后来,这位主持正义的大学生,反而被投入监牢。
作家不但谴责英国殖民者,而且还把笔锋指向其附属机构和他们的奴才。通过一个乡村医生的见闻,揭发了警察当局敲诈勒索、欺压村民、横行乡里的暴行(《过失》)。透过一寡妇失身沦落的经过和其自杀事件的处理,暴露了法官道貌岸然的虚假面目(《法官》)。
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印度的发展,追求金钱牟取暴利的恶念与日俱增,并且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因而,金钱拜物教也逃脱不了泰翁的抨击。在《艺术家》一篇中,寡嫂冒着倾盆大雨把儿子送到身为艺术家的侄子家里。请他把儿子“从贪求金钱的欲惑中拯救出来”。因为满身沾满铜臭的监护人——孩子的堂叔的教导是“首要的事情,是全力以赴地捞钱”。
泰戈尔对封建势力和陈规陋习嫉恶如仇。他反对种姓制度和宗教纠纷。《偏见》中一清道夫老头,只因在公用水龙头下洗衣服,后来又不知怎么碰了一下他人,结果被打得头破血流。而那些口头上激烈的“爱国者”却在围观,成了旧习俗的卫道士。《弃绝》描写了种姓制度造成的鸿沟。一对彼此倾心相爱的男女,终于弃绝了种姓,坚持了爱情。《原来如此》是一篇嘲弄虔诚信神的好作品。查比平听到虔诚修行的父亲承认一穆斯林是自己的儿子时,他感慨万端地说:“老一辈人虔诚就是这么一回事!”而书中另一角色讲得更直截了当:“世上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会装模作样,而凡人则开诚布公。”《偷来的财宝》通过两辈两对恋人结合的故事,驳斥了“本命星”、“生辰八字”等迷信思想。《赎罪》则挞伐了因循守旧的赎罪仪式。作家不但嘲讽宗教的腐朽残忍的习俗,而且还戳穿它的代表人物的虚假面孔。
泰戈尔之前,印度农村的情况在文学作品中极少反映。作家本人也说:“有一时期,我月复一月地创作有关农村生活题材的短篇小说。我相信,这之前在孟加拉文学中对农村生活的图景还从来没有过如此规模的描写。①作家丰产期的短篇小说就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家对贫苦农民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在《原来如此》中,我们看到佃户阿奇姆丁倾家荡产,背一身债。在《判决》中,作家告诉我们,农民在收获大忙季节,哪怕是自己的庄稼泡在水里,也得去给地主修理公事房。“有时他们不得不站在雨水里淋着,可是却没有拿到应得的工钱,相反,倒听到了不少无礼的责骂。”泰翁既写了农民贫困受压迫的处境,也描述了农民的反抗。在《难以避免的灾祸》里写道:“地主总管想要大幅度增加地租,激起了佃户们奋起反抗。”佃户阿奇姆丁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终于举刀向地主头上砍去。
①转引自《泰戈尔文集》莫斯科,1961年,俄文版,第一卷563页。
印度妇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惨处境是政、族、神、夫四权束缚的结果,是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人吃人社会造成种种弊端的反映。这些最低层的人们,是泰翁短篇小说中写得最多的题材。作家描写了许多不幸的妇女被封建婚姻制度无情地吞噬了。《莫哈玛娅》是控诉寡妇殉葬的佳作。美丽多情的莫哈玛娅与情人约会时,被兄长撞见。她兄长为保持种姓的纯洁竟将其妹嫁给一个垂死的老头。婚后的第二天她便当了寡妇。狠心的哥哥又强迫她给丈夫殉葬。后来虽死里逃生,但烈焰已舔掉了她那俊俏的面容。作品以奇巧的构思和细腻的描写,鞭笞了这种封建制度的罪恶。
泰戈尔对童婚恶习也进行了猛烈抨击。这种落后的风俗既有害于少女的身体,也有损于她们的心灵。《笔记本》中的乌玛年仅9岁就出嫁了。她不但失去了父母的宠爱,而且连学习用的笔记本也被没收。这是多么残忍的现实啊!
作家在描写印度妇女悲惨命运的时候,也塑造了一些追求光明渴望自由的女性。《一个女人的信》里的姆丽纳尔,在夫家15年终于觉醒,决定离开这墨守成规嫌贫爱富的家庭,以反抗吃人的礼教。吉丽芭拉也是一个感人的形象。这位“为自己周身漫溢着的青春所陶醉。的美人,受尽丈夫冷落欺凌后,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艺术舞台(《打掉傲气》)。
印巴分治,使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由来以久的冲突愈演愈烈。1941年6月下旬,泰戈尔卧床不起之时,还专门构思了他最后一个短篇——《穆斯林的故事》。该篇虽未来得及进一步加工,泰翁就与世长辞了。泰翁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写过一位穆斯林公主苦苦追求一婆罗门30余年的故事(《泡影》)。可见大力宣扬两教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创作主题是十分鲜明的。
泰戈尔短篇小说涉及的面极为广泛。几乎每一篇都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作品中,到处可见真与假的搏击,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对立,爱与恨的抗衡。作家总是旗帜鲜明地同情弱者,反对强权;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他愈是较完美地把爱和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写得愈真挚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们去增恨那些破坏友爱的势力。《喀布尔人》是作家以人道主义为主题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篇章。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结识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岁的小女儿米妮。小贩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米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并持续了多年。这种真挚之爱也感动了米妮的父亲。他紧缩米妮的婚礼开支,资助喀布尔人回家,尽力使这久出不归的父亲能与自己亲生女儿重逢。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揉搓在一起,挖掘和表现极为深刻。爱与情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之间迢遥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怎么能不“在人们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感情”(高尔基语)。
三.泰戈尔短篇小说之所以成为文艺奇葩,除了在内容方面绚丽多姿、真实可信、引人入胜之外,还应归功于作家的高超写作技巧和生动朴实的语言。由于泰翁体察入微地观察生活,在创作实践中刻苦磨炼,并批判地继承前人的艺术经验,他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真是熠熠闪光。而且,不论是国度的差异,还是时间的流逝,都不能磨灭其光辉。下面主要从短篇小说的结构、形象、语言和场景四个方面略作分析:
·结·构 泰翁短篇小说的结构布局极为灵活而且变化多端。从总体上来讲,大多数篇章结构比较单纯,但也有少数小说较为复杂,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就单篇来看,大多数通篇较为平淡,但平淡中常有奇峰突起,使人觉得意境新鲜。短篇的开头有对话、有描写、有插白……五彩缤纷。这样即使情节的展开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但又不落俗套,颇具新意。如《一个古老的小故事》一开头就是“又要我讲故事?不,我再也讲不了啦”。卖过关子后,还是讲了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寓言式的故事。开头不拘一格各尽其妙。结尾呢,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回味无穷。如《加冕》以三呼“万岁”来结尾,不是妙趣横生而又新颖别致吗!小说情节的发展大多是按事件发生先后顺序平铺直叙的,但有时也用跌宕起伏的倒述和回顾(如《弃绝》、《法官》等篇)。前者如滔滔江水奔腾直下,一泻千里,痛快淋漓;后者似幽幽山径蜿蜒盘旋,千回百转,柳岸花明。
结构的千变万化,如以爱情为主线的《河边台阶的诉说》、《弃绝》、《素芭》、《莫哈玛娅》、《笔记本》、《打掉傲气》、《女邻居》、《海蒙蒂》、《诀别之夜》、《女隐士》、《新郎和新娘》、《偷来的财宝》等20几篇短篇小说为例,它们各有侧重,写法各异,毫无雷同之处。
⑷ 泰戈尔爱情诗精选的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是泰戈尔整个著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成就非常突出。正如孟加拉学者阿本·卡塞姆·乔杜里所说:“短篇小说是泰戈尔的第二个主要成就,仅次于诗歌。”1
短篇小说一直是泰戈尔最喜爱的文学体裁之一。16岁时,他就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女乞丐》。上个世纪90年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这种兴致经久不衰,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周。60余年他创作了90余篇短篇小说(约百万字)。这在短篇小说体裁刚在孟加拉文学中诞生的年代,不能不算是惊人的成果。从效果方面来看,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一样,都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篇章。
1 阿本·卡塞姆·乔社里《泰戈尔小说集》(AbunKasemCaudhuri,《Rabi-ndranatherGalpaguccha》)达卡,孟加拉文版,前言部分。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印度古典梵文文学极为发达,孟加拉民间文学也绚丽多姿。就散文文学而言,虽不乏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寓言、传说、神话等等,但却没有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而中、长篇小说领域也还是19世纪中叶由泰戈尔前辈文豪般吉姆·钱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①等人所开拓。在泰翁大量创作短篇小说之前,这一体裁在孟加拉文学中还处于朦胧状态。凯特罗·古普塔在《孟加拉现代文学史》一书中说得好:“孟加拉文学中的短篇小说体裁是由罗宾德拉纳特开创的。”②苏库马尔·森也说:“泰戈尔是孟加拉真正的短篇小说的创建者。”③
作家不只是在孟加拉文学乃至印度文学中开辟了短篇小说的新领域,而且还以自己量多质优的作品,将这一体裁推到了日臻完善的地步。正如孟加拉学者纳拉扬·乔杜里说的:“罗宾德拉纳特是孟加拉短篇小说的一位大师。在这方面的实际影响,直至今天,还无人能够与之相比。”④泰翁的小说,大胆运用民间口语,给孟加拉文学语言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促进了孟加拉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①般吉姆·钱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BankimcandrachattopādhāyCattopādhāy,1838—1894)是19世纪孟加拉乃至印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12部中、长篇小说。在孟加拉文学中为小说这一体裁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②凯特罗·古普塔《孟加拉现代文学史》(KsetraGupta《AdhunicBānlāSāhityerItihas》)加尔各答1961年孟加拉文版168页。
③SukumārSer《HistoryofBengaliLiferatura》新德里,1979年英文版282页。
④纳拉扬·乔杜里《散文文学》(NārāyanCaudhuri《Katha-Sanitya》)加尔各答,1963年孟加拉文版,33页。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不但在孟加拉和整个印度确立了无可争辩的权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英国著名的文学家、发表过许多研究泰戈尔著作作品的E·汤普森曾说:“优秀的短篇小说使他(指泰戈尔——笔者按)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①这话毫不夸张。泰翁的短篇小说完全可以与莫泊桑、契诃夫等这些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作品相媲美。像《喀布尔人》、《莫哈玛娅》、《乌云和太阳》、《一个女人的信》等作品,无疑都属世界短篇小说名篇之列。1912年泰戈尔访问英国时,首先使英国文坛轰动的就是短篇小说《喀布尔人》和某些诗集的英译本(由圣蒂尼克坦的教师艾吉库玛·查克拉瓦蒂翻译的)。②泰戈尔短篇小说在世界各地不胫而走,大受欢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其伟大成就。他的短篇,世界各大语言都有译本。我国最早的中译本可追溯到1917年《妇女杂志》上的《雏恋》(即《放假》)。《喀布尔·人》的中译本至今已达八种之多。这种风起云涌竞相翻译的盛况是很说明问题的。综上所述,泰戈尔的短篇小说既是他众多作品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孟加拉文学、印度文学以及世界文苑中的瑰丽珍宝。
①E.Thompson《RabindranathTagore,hislifeandwork》伦敦,1920年英文版,103页。
②见《泰戈尔评传》(印)S.C圣笈多著,董红钩译,原湖南人民出版社版,20页。
二.泰戈尔创作的90余篇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爱憎分明。作家把古往今来的故事尽收眼底,但他那生花妙笔主要还是集中描绘了他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即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前期印度城乡生活的各个侧面,描写了当时各阶层的不同人物。每当我们阅读这些小说时,眼前便会呈现出一幅色调深沉令人感愤的时代画卷。
作家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在印度强化殖民统治的年代。祖国沦亡、民族屈辱的现实,激起作家崇高的爱国情感。他曾抛弃英王赐予的爵位,公开怒斥英国殖民者对人民进行的屠杀,并通过艺术形象宣扬爱国主义,揭露殖民主义。《乌云和太阳》描写一个与世无争、爱好和平的大学生绍什普松,亲眼看到一位洋大人寻欢作乐开枪击沉乡民小船淹死人时,满腔仇恨地上告官府。然而官官相护,洋人逍遥法外。作家在小说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个英国人的心目中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不会因为开了这样一个小小玩笑而受到某种惩罚。”后来,这位主持正义的大学生,反而被投入监牢。
作家不但谴责英国殖民者,而且还把笔锋指向其附属机构和他们的奴才。通过一个乡村医生的见闻,揭发了警察当局敲诈勒索、欺压村民、横行乡里的暴行(《过失》)。透过一寡妇失身沦落的经过和其自杀事件的处理,暴露了法官道貌岸然的虚假面目(《法官》)。
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印度的发展,追求金钱牟取暴利的恶念与日俱增,并且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因而,金钱拜物教也逃脱不了泰翁的抨击。在《艺术家》一篇中,寡嫂冒着倾盆大雨把儿子送到身为艺术家的侄子家里。请他把儿子“从贪求金钱的欲惑中拯救出来”。因为满身沾满铜臭的监护人——孩子的堂叔的教导是“首要的事情,是全力以赴地捞钱”。
泰戈尔对封建势力和陈规陋习嫉恶如仇。他反对种姓制度和宗教纠纷。《偏见》中一清道夫老头,只因在公用水龙头下洗衣服,后来又不知怎么碰了一下他人,结果被打得头破血流。而那些口头上激烈的“爱国者”却在围观,成了旧习俗的卫道士。《弃绝》描写了种姓制度造成的鸿沟。一对彼此倾心相爱的男女,终于弃绝了种姓,坚持了爱情。《原来如此》是一篇嘲弄虔诚信神的好作品。查比平听到虔诚修行的父亲承认一穆斯林是自己的儿子时,他感慨万端地说:“老一辈人虔诚就是这么一回事!”而书中另一角色讲得更直截了当:“世上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会装模作样,而凡人则开诚布公。”《偷来的财宝》通过两辈两对恋人结合的故事,驳斥了“本命星”、“生辰八字”等迷信思想。《赎罪》则挞伐了因循守旧的赎罪仪式。作家不但嘲讽宗教的腐朽残忍的习俗,而且还戳穿它的代表人物的虚假面孔。
泰戈尔之前,印度农村的情况在文学作品中极少反映。作家本人也说:“有一时期,我月复一月地创作有关农村生活题材的短篇小说。我相信,这之前在孟加拉文学中对农村生活的图景还从来没有过如此规模的描写。①作家丰产期的短篇小说就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家对贫苦农民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在《原来如此》中,我们看到佃户阿奇姆丁倾家荡产,背一身债。在《判决》中,作家告诉我们,农民在收获大忙季节,哪怕是自己的庄稼泡在水里,也得去给地主修理公事房。“有时他们不得不站在雨水里淋着,可是却没有拿到应得的工钱,相反,倒听到了不少无礼的责骂。”泰翁既写了农民贫困受压迫的处境,也描述了农民的反抗。在《难以避免的灾祸》里写道:“地主总管想要大幅度增加地租,激起了佃户们奋起反抗。”佃户阿奇姆丁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终于举刀向地主头上砍去。
①转引自《泰戈尔文集》莫斯科,1961年,俄文版,第一卷563页。
印度妇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惨处境是政、族、神、夫四权束缚的结果,是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人吃人社会造成种种弊端的反映。这些最低层的人们,是泰翁短篇小说中写得最多的题材。作家描写了许多不幸的妇女被封建婚姻制度无情地吞噬了。《莫哈玛娅》是控诉寡妇殉葬的佳作。美丽多情的莫哈玛娅与情人约会时,被兄长撞见。她兄长为保持种姓的纯洁竟将其妹嫁给一个垂死的老头。婚后的第二天她便当了寡妇。狠心的哥哥又强迫她给丈夫殉葬。后来虽死里逃生,但烈焰已舔掉了她那俊俏的面容。作品以奇巧的构思和细腻的描写,鞭笞了这种封建制度的罪恶。
泰戈尔对童婚恶习也进行了猛烈抨击。这种落后的风俗既有害于少女的身体,也有损于她们的心灵。《笔记本》中的乌玛年仅9岁就出嫁了。她不但失去了父母的宠爱,而且连学习用的笔记本也被没收。这是多么残忍的现实啊!
作家在描写印度妇女悲惨命运的时候,也塑造了一些追求光明渴望自由的女性。《一个女人的信》里的姆丽纳尔,在夫家15年终于觉醒,决定离开这墨守成规嫌贫爱富的家庭,以反抗吃人的礼教。吉丽芭拉也是一个感人的形象。这位“为自己周身漫溢着的青春所陶醉。的美人,受尽丈夫冷落欺凌后,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艺术舞台(《打掉傲气》)。
印巴分治,使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由来以久的冲突愈演愈烈。1941年6月下旬,泰戈尔卧床不起之时,还专门构思了他最后一个短篇——《穆斯林的故事》。该篇虽未来得及进一步加工,泰翁就与世长辞了。泰翁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写过一位穆斯林公主苦苦追求一婆罗门30余年的故事(《泡影》)。可见大力宣扬两教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创作主题是十分鲜明的。
泰戈尔短篇小说涉及的面极为广泛。几乎每一篇都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作品中,到处可见真与假的搏击,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对立,爱与恨的抗衡。作家总是旗帜鲜明地同情弱者,反对强权;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他愈是较完美地把爱和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写得愈真挚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们去增恨那些破坏友爱的势力。《喀布尔人》是作家以人道主义为主题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篇章。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结识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岁的小女儿米妮。小贩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米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并持续了多年。这种真挚之爱也感动了米妮的父亲。他紧缩米妮的婚礼开支,资助喀布尔人回家,尽力使这久出不归的父亲能与自己亲生女儿重逢。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揉搓在一起,挖掘和表现极为深刻。爱与情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之间迢遥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怎么能不“在人们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感情”(高尔基语)。
三.泰戈尔短篇小说之所以成为文艺奇葩,除了在内容方面绚丽多姿、真实可信、引人入胜之外,还应归功于作家的高超写作技巧和生动朴实的语言。由于泰翁体察入微地观察生活,在创作实践中刻苦磨炼,并批判地继承前人的艺术经验,他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真是熠熠闪光。而且,不论是国度的差异,还是时间的流逝,都不能磨灭其光辉。下面主要从短篇小说的结构、形象、语言和场景四个方面略作分析:
·结·构泰翁短篇小说的结构布局极为灵活而且变化多端。从总体上来讲,大多数篇章结构比较单纯,但也有少数小说较为复杂,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就单篇来看,大多数通篇较为平淡,但平淡中常有奇峰突起,使人觉得意境新鲜。短篇的开头有对话、有描写、有插白……五彩缤纷。这样即使情节的展开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但又不落俗套,颇具新意。如《一个古老的小故事》一开头就是“又要我讲故事?不,我再也讲不了啦”。卖过关子后,还是讲了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寓言式的故事。开头不拘一格各尽其妙。结尾呢,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回味无穷。如《加冕》以三呼“万岁”来结尾,不是妙趣横生而又新颖别致吗!小说情节的发展大多是按事件发生先后顺序平铺直叙的,但有时也用跌宕起伏的倒述和回顾(如《弃绝》、《法官》等篇)。前者如滔滔江水奔腾直下,一泻千里,痛快淋漓;后者似幽幽山径蜿蜒盘旋,千回百转,柳岸花明。
结构的千变万化,如以爱情为主线的《河边台阶的诉说》、《弃绝》、《素芭》、《莫哈玛娅》、《笔记本》、《打掉傲气》、《女邻居》、《海蒙蒂》、《诀别之夜》、《女隐士》、《新郎和新娘》、《偷来的财宝》等20几篇短篇小说为例,它们各有侧重,写法各异,毫无雷同之处。
总之,从结构方面来讲,灵活匀称浑然天成。既是匠心独运,却又看不出惨淡经营的痕迹。
·形·象塑造典型形象是文艺创作的中心问题之一。泰翁非常注意这问题,而且做得很成功。他的短篇几乎篇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人过目难忘。他所塑造的人物从不图解式脸谱化,而是各有特色。如小说中女主人公为数极多,但都找不出雷同的例证。他着力选择和提炼典型人物。如《乌云和太阳》中的绍什普松这个典型很深刻。他虽是法学硕士,但对打官司毫无兴趣,是个十足的书呆子。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爱好和平的大学生,却被迫主持正义打官司,足见压迫之深和反抗之烈,更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这层意思。人物形象一般都是以其自身的言论和行动来表现的。作家对于所同情的人物,描写其内心感受和心里活动一般比较详细(如大多数女主角就是如此);对于嘲讽或抨击的对象,常以他们的行动来表演。如《难以避免的灾祸》中的地主总管,颇似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里的尤利亚·希普。作家未用任何“虚伪”之类的字眼来形容他,只是描写他对同村一婆罗门五次行触脚礼这个单调重复的动作,就把这个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的伪君子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家娴熟地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往往是以反面角色的卑鄙渺小,把正面人物衬托得更加高尚伟大。
·语·言鲜明的形象要靠生动的语言来塑造。泰戈尔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不愧为一位大师。他的艺术语言下列几个方面更为突出:
1.幽默讽刺尖锐诙谐。细读泰翁的作品,常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或者愤怒的遣责。特别是那些略带悲剧色彩的短篇,幽默诙谐的特点尤为明显。
2.简洁含蓄笔墨精炼。如《女隐士》结束部分仅用博罗达讲的一句话和一个掏目录的动作,就反映他12年来彻底变了的嘴脸。又如《海蒙蒂》结尾寥寥数语就明确透露出她的不幸命运。
3.借喻比拟浮想联翩。这是作家经常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在《法官》里有这样一段话:“从海上看来,墨绿色森林笼罩着的海岸,像仙境一样的可爱和美丽。然而一上了岸,就觉得不那么迷人了。”作家以“海岸”来比拟一个15岁守寡少妇的心情和不懂人情世故而抱的幻想,既简单具体又惜墨如金。
4.寓意象征意味深远。如《乌云和太阳》,其篇名本身就寓示着光明与黑暗。
5.警句插白画龙点睛。泰翁短篇里常夹着一些警句或警句式的插白,对前后文或主题的理解,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描写绍西对出门的丈夫从心灵深处激起了热烈的爱情时,插上一句“离别的纽带拉得越紧,温柔的心里的爱情结扣就系得越牢。”(《姐姐》)这是多么形象化的高度概括!泰翁许多插白既风趣幽默又极为贴切。读者自己去品味吧!
上述语言特点,常常是相互掺和交织在一起,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场·景在小说中泰戈尔很讲究场景的描写。一般无大段的风景画面,往往以廖廖数笔就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图景。在泰翁的短篇里,我们看到了孟加拉的旖旎风光——熙攘喧哗的城镇,悠闲宁静的村庄,峥嵘竞艳的春日,稻麻金黄的秋天……作家的场景描写总是与表现主题、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息息相关,并且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统一的地步。试举一例:《弃绝》开头的场面是“月圆之夜”鸟语花香,一对新婚夫妇坐在卧室里,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后来他们弃绝种姓坚持爱情而被双双赶出家门时,那一夜是“漆黑的夜晚。没有鸟鸣。”环境描写与情节发展配合得多么紧密啊!
⑸ 泰戈尔的故事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泰戈尔多才多艺,才华超人。既是作品浩繁的文学艺术大师、学识渊博的哲人、成就卓著的社会活动家,也是锐意革新的教育家。他一生所有的贡献,不但在印度历史上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泰戈尔在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他最突出的天才的表现,恐怕就是他惊人的创作量了。他12岁开始写诗,在60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诗歌上千首,歌词1200余首,并为其中大多数歌词谱了曲; 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200多篇,戏剧38部,还有许多有关哲学、文学、政治的论文及回忆录、书简、游记等;此外还创作了2700余幅画。他给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一笔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处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漫长的55年后,日本的川端康成长又一次夺取这一桂冠。泰戈尔因此而蜚声世界。 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西孟加拉的加尔各答,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诞生在那里。 泰戈尔世家和拉比的童年 泰戈尔家庭原姓塔克尔(孟加拉人的尊称,意为“圣”),泰戈尔是它的英文变称。罗宾德拉纳特的祖父德瓦卡纳特“王子”。同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流,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的改革运动都得到他有力的支持。 这位“王子”的继承人德本德拉纳特不同于父亲的热衷社交,他性格内省慎思,潜心于哲学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他兼具三种不同的气质:对宗教的笃信,对艺术的敏感,对实际工作的精明善断。对名气更大的儿子,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他的温文尔雅、尊贵大方, 博得了“玛哈希”(意为“大圣人”)的美称。 德本德拉纳特有个庞大的家庭。他拥有15个子女。女儿婚后,女婿也长住于他家的。此外,还有一些亲戚和众多仆从。子女匀是在充分的自由和严格的家教、对宗教的虔敬与对美妙生活的享受紧密结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家庭继承了父亲所热爱的印度文化传统,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经常演戏, 还有不时安排的音乐会。 著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座上客。“玛哈希”让子女们自由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加限制,态度极开明。罗宾德拉特就降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在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从这个环境中饱吸了智慧和美的养份,“印度文艺复兴的急流潮涌从他的四周澎湃而过”。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被大家昵称为“拉比”的罗宾德拉纳特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钟爱的对象。但他并不受互溺爱,恰恰相反,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十分简朴。鞋子和袜子要在儿女们长到10岁时才按宗教法规批准穿用。拉比在中尔答进过4所学校, 但他都不喜欢。他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他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后来他还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在孟加拉学院读书,但都没有完成学业。他后来致力于教育革新,与此不无关系。 相形之下,他的家庭给他的熏陶是极明显的。拉比丰富的历史、文学和科学知识都源自于父兄。泰戈尔家族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复兴孟加冬天文艺具有很大贡献。长史德威金德拉纳特才华出众,是诗人和哲学家,曾向印度介绍西方哲学。另一位史长萨迪延德拉纳特是进入英属印度行政机构的第一个印度人,懂多种语言,翻译出版了许多梵文和孟加拉文古典著作。姐姐斯瓦纳库玛丽是第一位用孟加拉文写小说的女作家。五哥乔蒂林德拉纳特成为一位音乐家、戏剧家、诗人和新闻记者。他长拉比13岁,对拉比的才干十分赏识并予以鼓励,还通过创办文学杂志《婆罗蒂月刊》直接引导拉比走上文坛。 另外,乔蒂林德拉纳特的妻子卡丹巴丽·黛薇,是一位丰姿绰约、优雅宽厚的女性。她在拉比身上倾注了深深的爱,给他布置出一个精美优雅的环境。她几乎成了拉比理想中的人物,两人之间有一种罗曼蒂克的眷恋。拉比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度过一生中最愉快安适的日子。
⑹ 泰戈尔和冰心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还有内容简介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编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其中1921年问世的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戏剧剧本。
冰心 (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有诗集<<繁星>>.<<春水>> ,这两部诗集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都是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被人称为“春水体”。
散文集<<寄小读者>>.《闲情》<<三寄小读者>> <<关于女人>>
儿童文学集《小桔灯》
⑺ 泰戈尔的哪部作品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吉檀迦利】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让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就是他在英国出版的诗集《吉檀迦利-饥饿的石头》。(国内一般翻译为《吉檀迦利》)
泰戈尔的获奖理由是: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以下是有关《吉檀迦利》和泰戈尔的简介:
《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1861年5月7日,泰戈尔诞生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和哥哥、姐姐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就这样,直到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他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其中1921年问世的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戏剧剧本。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晚年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⑻ 泰戈尔 《萤火虫》全文
《萤火虫》全文:
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的暮色里,
你多么欢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然而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在墨黑的夜空点燃自己,为远方的你送去一丝光明。
那全部的幸福,都源自燃烧的我,暗夜中模糊的你。
(8)泰戈尔短篇小说赎罪扩展阅读:
诗人用“小小流萤”借喻“微小的强者”——萤火虫所发出的微弱的光既不如太阳灿烂,又不如月亮皎洁,但是萤火虫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力量,“仅仅服从”的是自己“内在。
泰戈尔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其中1921年问世的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戏剧剧本。
⑼ 泰戈尔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内容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Tagore,Rabindranath (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1913年他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泰戈尔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童年时代即崭露才华,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14岁发表第一首长诗《野花》和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1915年结识甘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许多批评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善良。在现代的许多诗人中,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 更是一个“孩子的天使”。他的诗正如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著“泰戈尔哲学”S.Radhakrishnan说:泰戈尔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兴趣,一半在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Bengal)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是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诗之国”里,产生了这个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自然是没有什么奇怪的。泰戈尔的文学活动,开始的极早。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即开始写剧本了,他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写的;凡是说孟加拉文的地方,没有人不日日歌诵他的诗歌。后来他自己和他的朋友陆续译了许多种成英文,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爱者之礼物》、与《岐道》;剧本有:“牺牲及其他”、“邮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环”;论文集有:“生之实现”、“人格”、杂著有:我的回忆”、“饿石及其他”、“家庭与世界”等。 在孟加拉文里,据印度人说:他的诗较英文写的尤为美丽的是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参加领导了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的,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都是使用泰戈尔的诗歌。其中印度的国歌就是《人民的意志》(选自《吉檀迦利》)维尔弗德· 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迦利》(意即“献诗”)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荣誉的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吉檀迦利》,小说《两亩地》《沉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迦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他反对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反对这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背书、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校。为此他在他的故乡建立了一个按他的设想设计的学校,这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身。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其中之一。
泰戈尔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8岁就写诗,并展露出非凡的天才,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 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流萤集》(1928)、《园丁集》(1913)、《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时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他的散文诗《金色花》被选入初中一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短篇金香木花被选入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美国殖民统治政论文章。
1901年,泰戈尔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这所学校在1912年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
1905年,泰戈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创作了《洪水》等爱国歌曲。1910年,泰戈尔发表长篇小说《戈拉》。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家庭和世界》,热情歌颂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1912年,泰戈尔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13年发表为人们所熟知的《飞鸟集》和《园丁集》。1924年曾来过中国,在上海与鲁迅会晤,泰戈尔回国后,撰写了许多文章,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20世纪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其中1921年问世的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戏剧剧本。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70高龄时学习作画,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尔与世长逝,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