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韦小宝是清朝哪个皇帝时期的事
韦小宝是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事情。
扬州妓女韦春芳之子韦小宝从小听书听戏,十分羡慕戏文中的英雄好汉,为了做英雄,他凭一时之勇搭救了一个落难的江湖好汉茅十八。
茅十八感激小宝援手,更因他缠纠不休,将他带到了都城北京。在京城韦小宝被一老一小两个太监劫入进宫,他施展诡计将老太监海大富弄瞎,又将名叫小桂子的小太监害死,从此他便冒充小桂子在宫中做假太监。
一日韦小宝赌博归来遇到一个自称小玄子的华服少年正在练武,便与他交上了手,这少年正是康熙帝玄烨。顾命大臣鳌拜武艺高强、功高震主,为少年康熙所忌,为除掉鳌拜,康熙巧设计谋,让韦小宝率一群小太监以戏耍角力为名将鳌拜擒杀。
(1)听书圣祖扩展阅读:
韦小宝除了懂得一些从说书者嘴中听来的忠义外,几乎是个彻头彻尾的无德无行者,然而,韦小宝所表现出的人性,显然,小说人物韦小宝的身上有许多中国人普遍的优点和缺点。
说谎使诈这些皆为人之天性,只是因为平常有道德规范观念压抑,如到非常时候,高级知识分子也会使出低级手段,平日里道貌岸然的绅士,私底下却是个下流胚子的人也甚多。
韦小宝有的优点,一般人却不见得具备。没有人能说韦小宝坏,因为他和其他人一样,是个真正的人,不是虚有的英雄、大侠,他的行为,一般人未必没有。
⑵ 历史中韦小宝是哪个朝代的
说起已故的金庸先生,可谓是我国文坛的一代奇侠了。之所以这么称呼他,并不是他本人武功有多高,而是现代人们对于武林的概念,和中国古代侠客的认识几乎都是受了他的小说影响。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本巨著为金先生赢得了无数美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其倾倒,一批又一批的明星均以出演过这些作品而自豪。
除此之外,鹿鼎记中还有其他很多人物,在真实历史上都曾出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同样作为一名作者,我认为,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小说,无论剧情是否虚构,都会更具带入感。而合理的篡改,将趣味横生的剧情加入其中,又可以让小说更加丰富多彩。
金庸先生就是如此巧妙的将二者融入到了小说之中,才写出了这一部部让全球华人为之痴迷的著作,在此,感谢金大侠,我们会永远缅怀您,记住您。
⑶ 关羽在历史上有什么头衔
关羽(160年~219年),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时河东郡解县常平里人(今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常平村)。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军事家、著名将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
神台上手握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出生于平民家庭,他是最早加入刘备军事集团的领导成员之一。据史料记载,188年,关羽与刘备、张飞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地方武装,加入东汉王朝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刘备建立了其军事集团的正规武装力量,关羽成为刘备的主要军事将领,任别部司马。
200年,刘备集团被曹操集团击败,关羽投降曹操,曹操为了留关羽为己用,待以厚礼,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同年7月,关羽获悉刘备的音信后,离开曹操重新追随刘备。关羽先后参与了三国初期多次著名战役。
刘备集团进攻四川时,关羽留任襄阳太守,封荡寇将军,负责守卫蜀国的东南门户———荆州,与盟国吴国一起多次击退来自曹操集团的攻击。但于215年,蜀汉与吴国因边境地盘的纠纷导致关系恶化,两国的同盟关系破裂。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
219年10月,吴国趁关羽率军与魏军激战之际,偷袭其后方。关羽腹背受敌,在向四川撤退的途中遭魏、吴军队的追截打击,全军覆灭。同年12月,关羽与其养子关平在麦城(今湖北安远县北)被吴国将领马忠擒获后遇害。
最后估量一下五虎大将的能力值(满分100):
1.赵云 武力100
2.黄忠 武力99.5
3.马超 武力99.5
4.张飞 武力98.5
5.关羽 武力97
⑷ 这些不知道是同一本小说,还是两本小说的,麻烦大家帮我找找,谢谢!!!
《书讯报》有一个专栏,名为《我的第一本书》。编辑同志来组稿,要我也写一篇,
我就一口答应了。过了好多天,才有空闲执笔,想还掉这一项文债。可是,一想,这个
栏目意义不很明白。我的第一本什么书呢?可以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书,也可以是我买的
第一本书,也可以是我写的第一本书。估量编者之意,大约是希望我谈谈我所写的第一
本书。不过,我又想,趁此机会,从三个方面都谈谈,也有趣味,可以作为我的一篇关
于书的回忆记。
一九一○年,即清宣统二年,我六岁,随父母住在苏州醋库巷。过了阴历元宵节,
父亲就给我举行了开蒙仪式。第二天早晨,就送我到邻居徐老夫子的私塾里。行过拜老
师的大礼之后,徐老师分配给我一个靠窗的座位。我坐下来,从新做的花布书包里取出
我生平所读的第一本语文读本:《千字文》。老师先读一句,我跟着照样读一句。他读
了四句,就结束了一天的功课。余下来的一整天时间,就是我高声朗读这四句:“天地
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老师只教我读字音,不给我讲字的意义。这
四句,我不到放午学,都已能背诵得滚瓜烂熟,但是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元”本
该是“玄”字,因为避清圣祖玄烨的讳,一切书本上所有的“玄”字,都改作“元”字。
这是我到中学三四年级才知道的。
第二天,一到学馆,第一件事就是背书,要立在老师的书桌旁边,背对着老师,背
诵昨天所教的四句。这第二天的功课当然很容易,背诵四句,新学会四句。但是第三天
就要背诵八句了。这样滚雪球似的读下去,十多天以后,就感到很困难,常常背漏了几
句。
一本《千字文》,半年就读完而且背熟了。这就意味着我在初上学半年内就认识了
一千个字,虽然不很懂得它们的意义,但也并不是毫无所知。现在小学一年级学生,恐
怕识不到五百字。因此,我对旧社会中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
字文》)为小学生启蒙读本的办法,现在也不很反对了。
我父亲有十二个书箱,藏着他平时节衣缩食买来的书,经史子集都有。我进中学后
才能自己找书看,以为父亲的书,我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从来不想到自己去买书看。
可是,我在高等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同班同学常常讲曹操、刘备的故事,武松杀
嫂的故事,才知道有一种书叫做“小说”。这种书,我父亲的十二个书箱里却一部也没
有。于是我开始把母亲给我的零用钱积聚起来,星期日到东岳庙书摊上去买小说书看。
第一部就是金圣叹批本七十回的《水浒传》。
父亲书箱里有几本关于词的书,如《白香词谱》、《草堂诗余》之类,我也统统看
过,并且学着填词。起先以为这些书都属于词曲,后来才知道词和曲是两种文学形式。
可是东岳庙书摊上不卖词曲书,不用说曲没有,词也没有。于是我到城里新开的云间古
书处去问。那个年轻的老板兼店员请我自己到书架上去找。架上有一堆木版书,全是词
曲。我几乎每本都想买,可是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只拣了部书名《蕉帕记》的曲子书。
回家仔细一看,才知道这是汲古阁刻《六十种曲》的零本。
《蕉帕记》是我自己买的第一本戏剧书,也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古典戏剧书。下一个
星期,又到云间古书处去,买到了一部有钱大昕藏书印的《北词广正谱》。这两部书引
起了我涉猎曲学的兴趣。
这时候,我学做小说、诗词,不自知其幼稚,写好了就向上海的鸳鸯蝴蝶派文艺刊
物投稿。周瘦鹃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半月》,包天笑编的《星期》,都发
表了我好几篇作品。但那时的刊物不给稿费,我也不知道发表了文章可以得到稿费,只
要给我发表,就很高兴了。
五四运动使我懂得了封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帝国主义这许多新名词、新
思想。胡适的《中国哲学史(上册)》,是使我接触先秦诸子的第一部书。郭沫若的
《女神》是我买的第一部新诗集。《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我买的第一部新文学出版物的
外国小说。在早期的新文学运动中,创造社给我的影响,大于文学研究会。
这时,我已决心搞文学,当作家。我十分崇拜歌德、莫泊桑、屠格涅夫。狄更斯的
小说,我读的都是林琴南的文言译本,虽然觉得很好,但林琴南的译本当时大受批判,
我也把狄更斯归入鸳鸯蝴蝶派,以为他是英国第三、四流的作家,不值得重视。
我既不再向鸳鸯蝴蝶派刊物投稿,而新文学刊物如沈雁冰编的《小说月报》和创造
社的《创造季刊》,在我看来,都是望尘莫及的高级文学刊物,我有自卑感,不敢去投
稿。于是我一气写了十多个短篇小说,编为一集,题名《江干集》。这些小说都是在之
江大学肄业时写的,而之江大学在钱塘江边,故题作《江干集》。我请胡亚光画了封面,
请王西神、姚鹓雏、高君定题了诗词,交松江印刷所排印了一百本。这是我自费出版的
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这一集中的作品,文学和风格,都在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之间,是
一批不上不下的习作,所以我不认为它是我的第一本正式的文学创作集。这一百本书,
送亲戚朋友二十本,余下的八十本,都委托上海南京路文明书局代售,因为有一个同乡
在这家书局中当门市部经理。过了几个月,我去向同乡打听书的销售情况,据说只卖去
十多本。又过了半年,文明书局歇业,我的同乡不知转业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的书不知
下落,也没有结账,我一个钱也没有拿到。前几年,上海文研所的应国靖同志在上海图
书馆书库中发现了一本。他借出看了一遍。承蒙他夸奖,认为这些粗糙的小说都是具有
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现实主义作品。
一九二七年,在《小说月报》上读到夏丐尊译的日本作家田山花袋的短篇小说《绵
被》,觉得很受启发。这是一篇东方气息很浓重的小说,和欧洲作家的短篇小说完全不
同。我摹仿它的风格,写了一篇《绢子姑娘》。这时,沈雁冰已是我的老师,他的助理
编辑徐调孚,也已是我的新朋友。我想,我已有条件去向《小说月报》投稿了。于是我
把这篇小说交给徐调孚,他得到沈先生的同意,就给我发表了。这时,上海经营新文学
书刊的小书店正在多起来,许多出版商需要文稿。经朋友介绍,我把《绢子姑娘》再加
上二三篇没有发表的小说,凑足五万字,编成一本小说集,题名即为《绢子姑娘》,交
给一家书店(现在连店名都忘了),不到三个月,就出版上市,这是我的第一本由出版
商印行的小说集。《绢子姑娘》和《绵被》虽然故事情节不同,但明眼人一定看得出来,
二者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我自己心里更明白,这是一种高超的摹仿,还不能说是创作。
因此,我也不承认它是我的第一本新文学创作。
一九二八年,我和刘呐鸥、戴望舒办第一线书店、水沫书店,先后编刊《无轨列车》
和《新文艺》两个刊物,这时我们的思想都左倾了。我写了二篇摹仿苏联小说的《追》
和《新教育》,算是我的普罗文艺创作。当时把这二篇小说列入我们的一套小丛书《今
日文库》,书名即用《追》。这是六十四开本,一张报纸的小册子。《今日文库》的第
二种是画室(冯雪峰)译的苏联诗歌集《流冰》。这两本小书,不久就被国民党目为宣
扬赤化的文艺书,下令禁止发行。这是我第一本被禁止的小说集。不过,第一本之后,
不再有第二本,因为我不再写无产阶级革命题材的小说,所谓第一本,也就是唯一的一
本。
我真正的第一本新文学创作集是一九二九年由水沫书店出版的《上元灯》。但是,
在初版本的《上元灯》里,还有一篇《牧歌》是摹仿希腊牧歌的,算不得创作,因此我
在由新中国书局出版的再版本《上元灯》中,把这篇《牧歌》也删去了。正确地说,我
正式的第一本创作小说集应当是再版本《上元灯》。
“五四”新文学运动给我的教育,是重视文艺创作的“创”字。一个作家,必不能
依傍或摹仿别人的作品,以写作自己的作品。一篇小说,从故事、结构到景物描写,都
必须出于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才算得是“创作”。我不愿意把初期的一些多少有摹仿
嫌疑的作品,老着脸皮说是我的创作,因此,我否定了《上元灯》以前的几个“第一本
书”。
这一二年来,有几位青年作家的得奖小说,被读者检举,有抄袭嫌疑。有的是故事
雷同,有的是描写风景山川部分,整段抄袭外国小说的译文。这种现象,都有损于作者
的品德。如果有一篇被评为好的小说,其中间有一段描写文字,证明为抄自别人著作的,
那么读者就有理由可以怀疑这整篇小说是从许多不同的别人作品中抄袭来的。这样,即
使它是一个得奖作品,读者也就不能信任那些评奖委员了。我希望今天的青年作家,必
须珍惜自己的创作,才能提高我们的文艺创作水平。
⑸ 江苏南通海安紫石中学吉璐住哪
韩国钧(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号止叟。江苏海安人。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先后任行政、矿务、军事、外交等职,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乔林(1731一?),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间篆刻家。乔林酷爱读书,家无长物,但蓄书颇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学问文章”印。工六书篆籀之学,悉心精研数十年而从不间断,其篆刻师法许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或亦刻隶书,其所作篆隶淳古浑劲,得秦汉遗法,后人曾误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读学士、上书房行走钱大昕在《乔墨庄先生传》中赞其“用刀如用笔,试以玉、铜,铁,竹根无不如意”。他的篆刻风格,对当时江浙印坛以至后世均有相当影响。余少春(1894—1945),著名扬州评话艺人,家居海安镇。自幼家贫,18岁拜著名评话艺人张少南为师。初学时,余少春先后听过丁寿庭,陈月秋、张捷山等前辈的《清风闸》,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风格的余派(清风闸)。这部书,以喜剧形式反映人间悲剧,将旧时代的杨州社会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后人称之为一部“奇书”。他还剔除原话本中淫秽语言,并言明糟粕语言不传弟子。民国30年(1941年)海安沦陷,余少春去如东县栟茶镇演出,在味园茶馆献艺时,有新四军干部前来听书,对余少春的技艺很为赞赏,后在数次群众大会上都邀他说上一段书,藉以鼓舞群众士气。并请余少春联络海安、角斜一带的艺人前往栟茶演出。张符骧(1663-1727),字良御,号海房,海安镇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圣祖玄烨南巡,张符骧于扬州塔湾进献《迎銮诗》十二章,陈述治国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许。康熙五十三年,张符骧中顺天举人。康熙六十年,张符骧通过会试,被录为进士,时已58岁。因他在殿试时对答方策言词激烈,被贬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于澹宁居召见张符骧等人,因张符骧学识渊博,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张符骧即告老还乡。陆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别号耳乡。清代郡廪生,海安镇人。为清代提学使陆舜之从曾孙。他勤奋好学,尤致力于医。喜研金石。搜古碑数百通。蓄铜雀瓦、古砚及印章合数百件,印证掌故,一一题识,而手自镌之。擅书法、工琴、好诗,喜博弈,著有《弈谱》四册。王叶衢,海安镇人,祖籍安徽滁县。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后,卒于同治初年。王叶衢于生不乐仕进,矢志于海安故里的自然、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专力搜辑一镇遗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终”,“凡有见闻,即书片纸弃箧中,日久成帙”。先后用10多年时间搜集、考订、整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成《海安考古录》。仲鹤庆,字品崇,号松岚,海安西场镇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乾隆十九年登进士,任四川大邑县知县,因为人刚直,被罢官归里.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镇人。曾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一生长于古诗文、书画、古琴,精通日、英两国语言。留学日本后,石重光接触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筹枪械奔走,事发后避逃回乡。不久如皋清末进士沙元炳推荐他去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即现南通中学)任教。后李堡潘树声先生任如皋师范学校校长时,又荐他去如皋师范任教,并一度担任教务主任。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号蛰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镇朱楼村,后移居海安胡集乡。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号葆莲,又培风道人,里人尊称其为“朱三爹”。少年时,朱南阜就读私塾,尤爱书法、金石。他的书法从临摹秦汉魏晋唐碑贴入手,又吸取清代吴让之书法之字见长,篆字亦常见于条幅。金石以篆字为主,有阳文、阴文、双线等多种体例,至今朱氏后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国庆,海安县文化馆,海安县书法协会将朱南阜印章作品编印展出两个月之久。谭德钟(1876—1949),字组云,号高谭,晚号海陵老人,海安镇人。为中国近代杰出书法家之一。
⑹ 有什么特别好听的有声小说推荐
1、《杜拉拉升职记》
2、《奋斗》
3、《大漠苍狼》
4、《无家》
5、《凶心人》
6、《盗墓笔记》
7、《鬼吹灯》
8、《天眼》
9、《道法无边》
10、《剑徒之路》
11、《仙界地府代言人》
12、《僧道挨踢二人组》
13、《末日赘婿》
14、《武神空间》
15、《雄兵榜:霸战天下》
16、《龙城》
17、《圣祖》
18、《抢救大明朝》
19、《无限之军事基地》
20、《凤鸾九霄》
21、《走阴借命》
22、《异能重生:第一女相师》
23、《最强神级网络主播》
24、《最后一个大风水师》
25、《美女的超级保镖》
26、《东北异事》
27、《倾尽天下:逆天狂妻太腹黑》
28、《极品透视保镖》
29、《狂枭》
30、《刑名师爷》
⑺ 鹿鼎记里边的皇帝是哪个皇帝
鹿鼎记里来边的皇帝是康熙皇帝。
小说《自鹿鼎记》主人公韦小宝是扬州妓女韦春花之子,在妓院长大,从小听书听戏,十分羡慕戏文中的英雄好汉。为了做英雄,他凭一时之勇搭救了一个落难的江湖好汉茅十八。
茅十八为了感激韦小宝援手,更因他纠缠不休,将他带到了京城。在京城,韦小宝被一老一小两个太监劫入皇宫,他施展诡计将老太监海大富弄瞎,又将小太监小桂子害死,从此他便冒充小桂子在宫中做假太监。
一日韦小宝赌博归来遇到一个自称小玄子的华服少年在练武,便与他交上了手。这少年正是康熙帝玄烨。
(7)听书圣祖扩展阅读:
《鹿鼎记》中韦小宝这一反侠形象,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特点,倾注着金庸对中国国民性批判;康熙的形象作为韦小宝形象的补充,概括了中国文化中的另外一面。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认为,《鹿鼎记》在思想深度上,也许还赶不上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但因为它是长篇小说,篇幅广大,在广度上是有过之的。
从文化价值上看,韦小宝是中国20世纪仅次于阿Q的最光辉的文学形象,他的价值是可以跟阿Q相比的。韦小宝这个形象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⑻ 江苏南通市海安县的名人
韩国钧(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号止叟。江苏海安人。
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先后任行政、矿务、军事、外交等职,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
乔林(1731一?),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间篆刻家。
乔林酷爱读书,家无长物,但蓄书颇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学问文章”印。工六书篆籀之学,悉心精研数十年而从不间断,其篆刻师法许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或亦刻隶书,其所作篆隶淳古浑劲,得秦汉遗法,后人曾误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读学士、上书房行走钱大昕在《乔墨庄先生传》中赞其“用刀如用笔,试以玉、铜,铁,竹根无不如意”。他的篆刻风格,对当时江浙印坛以至后世均有相当影响。
余少春(1894—1945),著名扬州评话艺人,家居海安镇。自幼家贫,18岁拜著名评话艺人张少南为师。初学时,余少春先后听过丁寿庭,陈月秋、张捷山等前辈的《清风闸》,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风格的余派(清风闸)。这部书,以喜剧形式反映人间悲剧,将旧时代的杨州社会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后人称之为一部“奇书”。他还剔除原话本中淫秽语言,并言明糟粕语言不传弟子。民国30年(1941年)海安沦陷,余少春去如东县栟茶镇演出,在味园茶馆献艺时,有新四军干部前来听书,对余少春的技艺很为赞赏,后在数次群众大会上都邀他说上一段书,藉以鼓舞群众士气。并请余少春联络海安、角斜一带的艺人前往栟茶演出。
张符骧(1663-1727),字良御,号海房,海安镇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圣祖玄烨南巡,张符骧于扬州塔湾进献《迎銮诗》十二章,陈述治国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许。康熙五十三年,张符骧中顺天举人。康熙六十年,张符骧通过会试,被录为进士,时已58岁。因他在殿试时对答方策言词激烈,被贬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于澹宁居召见张符骧等人,因张符骧学识渊博,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张符骧即告老还乡。
陆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别号耳乡。清代郡廪生,海安镇人。为清代提学使陆舜之从曾孙。他勤奋好学,尤致力于医。喜研金石。搜古碑数百通。蓄铜雀瓦、古砚及印章合数百件,印证掌故,一一题识,而手自镌之。擅书法、工琴、好诗,喜博弈,著有《弈谱》四册。
王叶衢,海安镇人,祖籍安徽滁县。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后,卒于同治初年。王叶衢于生不乐仕进,矢志于海安故里的自然、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专力搜辑一镇遗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终”,“凡有见闻,即书片纸弃箧中,日久成帙”。先后用10多年时间搜集、考订、整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成《海安考古录》。
仲鹤庆,字品崇,号松岚,海安西场镇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乾隆十九年登进士,任四川大邑县知县,因为人刚直,被罢官归里.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镇人。曾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一生长于古诗文、书画、古琴,精通日、英两国语言。留学日本后,石重光接触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筹办枪械奔走,事发后避逃回乡。不久如皋清末进士沙元炳推荐他去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即现南通中学)任教。后李堡潘树声先生任如皋师范学校校长时,又荐他去如皋师范任教,并一度担任教务主任。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号蛰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镇朱楼村,后移居海安胡集乡。
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号葆莲,又培风道人,里人尊称其为“朱三爹”。少年时,朱南阜就读私塾,尤爱书法、金石。他的书法从临摹秦汉魏晋唐碑贴入手,又吸取清代吴让之书法之字见长,篆字亦常见于条幅。金石以篆字为主,有阳文、阴文、双线等多种体例,至今朱氏后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国庆,海安县文化馆,海安县书法协会将朱南阜印章作品编印展出两个月之久。
谭德钟(1876—1949),字组云,号高谭,晚号海陵老人,海安镇人。为中国近代杰出书法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