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声小说 » 家老舍听书
扩展阅读
小说女主角叶蓁蓁 2021-03-16 21:49:57

家老舍听书

发布时间: 2021-03-04 08:42:46

1. 老舍的《茶馆》 茶馆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茶馆就是给人们提供休息,放松的地方。夏天时。累了,倦了。一杯清茶既可以解版暑也可以解乏,还可以在里面权听到很多趣事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2. 老舍的《茶馆》全文

茶馆又叫茶楼、茶肆、茶坊、茶寮、茶室、以及渲房等,它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版饮茶的场所。权最早的茶馆是以茶摊形式出现的,时在东晋元帝(公元317—322在位)时。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唐代商业交往发达,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现了茶肆。茶馆是商业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从发展阶段上看,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轫阶段,东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汪用民国时期,茶馆日趋发达,在大中小城市乃至于乡镇、农村,都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C

3. 谁知道老舍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呀

胡挈青的住宅是一套普通的四居室单元房,这里没有豪华的装饰,也看不到高档家具,与众不同的是墙上一桢桢精美的画幅和窗台、桌上、墙角边摆放的一盆盆菊花。

墙上的画是她亲手而作,地上的花是她亲手而栽。墙上形象逼真的假花与地上酷似假花的真花相映成趣,墨香与花香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清逸雅致的氛围。

在屋的一角,有一个水大的镜框,里面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这是老舍生前最后一张。这是他给亲人留下的“遗产”,而对胡挈青来说还有一份“遗产”,那就是脑海中的记忆,这种回忆成了胡挈青的精神支柱。

结婚:老舍的一百多封信和他的“约法三章”

胡挈青和老舍都是满族正红旗人,胡挈青的父亲在旗里当参领,相当于部队的团长,老舍的父亲是护军,是保卫皇城的兵,每月仅二三两饷银,家镜相对要差一些。

胡挈青自幼好强,向母亲提出要上学,凭本事吃饭,不当少奶奶。母亲虽然守旧但还是答应了她的要求,对她说:“北京的女孩子,特别是满族人没有上学的,你要上学必须发誓,不准交男朋友,不准跟男同学说话。”胡挈青说:“只要能上学,什么条件我都答应。”就这样,她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女子分校和男师大就读。

老舍24岁在英国东方学校教汉语,1929年离开英国,在欧洲旅行了三个多月,后来,在新加坡一所中学教了半年书,1930年回国,住在好朋友白涤洲家。朋友之间无话不谈,白涤洲对老舍说:“你已经30岁了,快点结婚吧。”老舍说:“我还要养母亲,养哥哥(哥哥有九个孩子),负担很重,再有一个家就无法支撑了。”白涤洲又说:“你要不结婚,我们就不理你了。”这下老舍没了主意:“你们不理我,我就活不下去了,你看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老舍和胡挈青的哥哥是同学,彼此家庭情况都了解。1930年,即将放暑假的时候,北师大音乐老师带胡挈青到白涤洲家中,请老舍给北师大讲演,老舍欣然应允,这是胡挈青与老舍的第一次见面。尔后,罗辛田和白涤洲轮流做东,朋友们极力撮合这门婚事。

后来,老舍回济南教书去了,放寒假时他给胡挈青寄来一封长信,密密麻麻几大篇,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并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咱们连吃三顿饭,你不爱吭声,又像个闷嘴葫芦。接着又说,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这是很便利的条件。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两个人肚子里装了不少东西,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随即,便提出“约法三章”:其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其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老舍还说,我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去时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打伞,我不干。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我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和和睦睦的家庭。此后,老舍一天来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

老舍告诉胡挈青,自己是基督教徒,问他有什么看法,胡挈青说,各有各的爱好,谁也不干涉谁的自由。

胡挈青与老舍第一次拥抱是在中山公园后面的小沙滩。这是在那个封建、保守的年代,是由两个封建、保守的人做出的并非封建、保守的“大举动”,这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同风雨、共患难的开始。

1931年夏天,在灯市口一家三层的旅馆里由罗常培先生做媒,胡挈青和老舍结了婚。
结婚的第二天,老舍对胡挈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跟你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又说:“咱们俩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就是这句话成为老舍夫妇恪守的信条。

伉俪情深 风雨无悔

胡挈青选择了老舍,就注定要走一条坎坷之路。周恩来曾树起大拇指感叹道:“中国女性中最坚强的是胡挈青。”

老舍《四世同堂》的问世,轰动了北京,轰动了中国也轰动了世界。而在这部巨著的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2年北平沦陷时期,胡挈青打算去重庆找老舍,一来逃出虎口,二来全家团圆,第三可以照顾老舍的生活。老舍回信说:“我在重庆只是挣点稿费维持生活,你们若来要带着衣服和日用品,我无法预备。”那时,胡挈青已有三个孩子,最大的仅10岁,另两个分别是8岁和6岁。她连夜赶做了5床大被子,收拾好锅碗瓢盆……

离开北京那天是9月8日,她携三个孩子,10件大行李,雇了5个架子车,历经50天的奔波磨难,终于与老舍团聚了。

50天,在人的一生中眨眼即逝,而这50天在胡挈青的人生道路上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她乘过二等火车、军用卡车,也坐过洋车、帆船,更多的是跟在架子车后面走,最长的一次7天走了800里路。途中有艰难也有惊险。

一次,胡挈青为了躲避汽车掉在一丈多深的坑里,顿时浑身麻木,晕了过去……渴了,喝白开水,饿了,多以面条、大饼充饥。最让她头疼的是住店,两个木板架成的通铺,人挤人,头挨头,脚却悬空,她最担心的是怕孩子走散、行李被偷。如果说辛劳、困苦,胡挈青还能忍受的话,那么她不能容忍的是精神上的压抑、人格上的侮辱,她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国土上犯下的罪行。

举步维艰的行程结束了,10月28日他们终于到达重庆,50天就像一场灾难,胡挈青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经历——就是财富。

报纸上登出老舍夫人到达重庆的消息后,许多朋友都来看望,其中有不少人的家在北平,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听北平的消息。胡挈青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日本兵在中国国土上如何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烧杀抢掠,如何拿中国人不当人……胡挈青一遍一遍地讲述着,每逢此时,老舍总是抽着烟,默默地坐在一旁。忽然有一天,老舍对胡挈青说:“行了,我要写一部一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就是这样问世的。

老舍每写完一章,胡挈青就把底稿抄写下来,老舍再进行修改,改完再抄,反反复复。“约法三章”胡挈青做到了,“约法三章”中没提到的胡挈青也做到了,一篇篇稿纸,字里行间都溶进他们的伉俪深情。

是胡挈青的经历感动了老舍,还是老舍的文章感染了胡挈青,他们把共同的心声融入作品之中: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一定要站起来!

胡挈青告诉我,老舍是在贫民窟长大的苦孩子,深知社会底层人民的苦衷,他笔下写的也是人民。对此,胡挈青饶有兴致地讲了一段往事。

当年《骆驼祥子》剧本完成后,在北京人民剧院首场演出时,老舍特意请北京的人力车夫前来观看,没想到这些人抵触情绪很大,他们对老舍说我们是“臭脚行”,你们拿我们不当人,还要搬到台子上去讽刺、挖苦。老舍为难了,他不知道这出戏能否通过。但当这些车夫看完戏后,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激动地对老舍说:“你写得太好了,把我们生活的艰难告诉了世人。”本来请他们提意见的老舍面对又是鞠躬又是道歉的工人反倒过意不去了,他当即从翠华楼饭庄买来几个大肘子款待大家。

毛泽东最佩服康熙皇帝,在他看来,康熙皇帝不仅懂几国文字,还精通地理、历史,而且执政时间最长,是难得的一代明君。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老舍,要他写一部关于康熙皇帝的剧本,老舍说:“您的好意我知道,但我没有进过皇宫,不知大臣们怎样接触皇帝,没有生活的体验,我写不了。”

尔后,老舍满怀激情地完成了《龙须沟》的创作。 在周总理的推荐下,毛主席观看了这部话剧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胡挈青拜师:给齐白石磕头 老舍吟诗:令齐白石“作难”

1939年,日本侵略者统治北平,齐白石先生拒绝为日本人作画,挂出了心脏病复发,停止接收订画的牌子。当时,胡挈青在师大附中教书,学校与跨车胡同15号的齐宅很近,她被齐白石先生的民族气节所倾倒。通过齐白石的女弟子杨秀珍的引见认识了这位老人。

一日,胡挈青同几个朋友去齐宅,大家开玩笑,把胡挈青按在地上给齐白石磕头,磕头就意味着拜师,虽是个玩笑,白石老人也默认了。胡挈青天资聪颖又乖巧本分,深得老人厚爱,凡是她画的画儿,必亲手题词,家中的事也从来不避她,胡挈青不仅是齐白石的女弟子,也成了他的助手。

齐白石的生活十分简朴,每天自己的伙食不能超过“标准”,常常吃虾皮熬白菜,用胡挈青的话说“简直像个农民”。齐白石以卖画为生,但他不索高价,他的画比其它画家的画便宜一半儿,一个扇面两块钱 ,每尺画两块钱,工笔或西洋画加一倍,有时照着死人画遗像,仅收原料费和手工钱。齐白石老人到底攒了多少钱,一个偶然的机会,胡挈青知道了他的底细。

1955年发行新的人民币,胡挈青帮助老人更换新币,齐白石只要面值一百元的,说这种钞票的图案好。胡挈青提回两个手提包,一张一张数得满头大汗,令她惊讶的是,按当时的价格,这些钱还买不来一张齐白石自己的画。

胡挈青津津乐道的是老舍与齐白石的一段交往,每每提起,她便喜上眉梢。

老舍与齐白石相差几十岁,他们却是要好的朋友,齐白石佩服老舍的为人与文笔,而老舍敬重齐白石的人品与画技。

老舍喜欢用名人诗句为题请白石老人作画,故意以诗句中的动词和时间、地点的跨度难为他,而老人偏偏对此颇感兴趣,觉得这些名诗“正合余意,余亦喜爱”。老舍吟诗,白石作画,一个动口、一个动手已被人们传为佳话,由此而产生的“佳画”早已成为世人公认的“珍品”。

老舍夫妇与周恩来夫妇

每每回忆起与周恩来夫妇相处的日子,胡挈青便热泪盈眶。

当老舍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他一再对胡挈青说:“总理最了解我……”

1978年6月30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北京市和全国文艺界的朋友为老舍举行骨灰安放仪式。那天,邓颖超来得特别早,她紧紧握着胡挈青的手说:“如果恩来还活着,他会第一个来。”

人们或许还记得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老舍离开了我们,像他小说中许多悲剧人物一样,选择了水溺。周总理得知此事非常震惊,他派人向老舍亲人表示慰问,并亲自调查老舍去世的详细情况。

总理在老舍去世5天后,亲自签发了关于保护干部的电文并拟定了保护著名民主人士的名单,几天后,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要文斗,不要武斗》的社论。老舍是死于太平湖的第一人,而到8月底已达到上百人。

胡挈青告诉我,在老舍的一生中,有两个关键的转折点与总理有密切的关系。一次是1938年初酝酿成立“抗战文协”时,领导人的人选颇费周折,最后总理和冯玉祥先生商定,要老舍担任。按老舍的话说,从此,他从一个“写家”变成了一个时代洪流中“尽职的小卒”。还有一次是1949年6月召开第一次文代会时,面对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大军在北京会合的大好形势,总理说:“现在就差老舍了,请他快回来吧。”于是,由郭沫若、茅盾、周扬、丁玲等30多人联名给远在纽约的老舍写了一封邀请信,老舍十分感动,怀着一颗报孝祖国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

老舍与周总理的交往要追朔到抗日战争初期,从那时,他就把周总理当作自己的良师。
在胡挈青的回忆中,老舍写的戏,总理几乎都看过,有时还帮着出主意,帮着修改,关键时刻,他能为作者撑腰。

有一件事,胡挈青至今记忆犹新。

在《茶馆》排练后的座谈会上,总理谈到老舍选择的几个历史时期不够典型,典型的应该是“五四”、二七年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说完之后,马上又声明“我只是提些意见,你们不要对老舍同志讲,要讲还是我自己去讲,我怕你们讲不清楚。”她说:“这就是周恩来,这就是周恩来的魅力。”

60年代初,周总理为了答谢林巧稚和她的助手成功地为邓颖超做的一次手术,安排在东四一家饭店举办私宴,特请老舍夫妇作陪。席间,胡挈青送给邓颖超一把绢团扇,她在扇面上画了一朵大牡丹,老舍题词:“昔在帝王家,今供万亿人赏”,引起在座很大兴趣。没过几天,胡挈青就收到总理与邓颖超的合影,邓颖超右手握扇柄,左手轻扶扇的上端,将团扇面直对镜头,总理与邓颖超面带微笑,并肩而立。这种答谢的方式,使人心中暖暖的。

类似这样的交往还有许多,但有一次令胡挈青不解,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天下午周总理来到老舍家,谈了一小会儿,老舍就对胡挈青说:“你到西屋去吧,总理要跟我说点儿事”。而这“点儿事”竟从2点一直谈到6点。老舍终于出来了,说:“总理要在家吃饭”,弄得胡挈青措手不及,赶紧“抓”出两样菜--摊鸡蛋和蒸鱼。总理一看就笑了,说:“你和小超一样,知识分子,不会做饭。”

那天到底说的是什么,老舍一直守口如瓶。对这令人费解的谜胡挈青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是上级与下级、是战友、是朋友,他们在做应该做的事。”

老舍夫妇的菊情与茶情

老舍夫妇爱花,最喜欢的就是菊花。
在灯市口四合院(老舍故居)时,老舍夫妇养了200多盆菊花,从春夏到秋冬,每日精心呵护。养菊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件苦活儿,要付出许多辛劳,老舍夫妇乐此不疲。

老舍夫妇喜茶,最爱喝的就是茉莉花茶。

或许老舍与茶有缘,他少年时代居住的小胡同口有一个茶馆,每日上学必经此处,放学后,他常常去茶馆听书。到中年时,老舍只身漂流重庆,在北碚住时,每次上街都要到茶叶铺坐一坐,久而久之,与一个老板交了朋友,老舍经常和朋友们在那里喝茶聊天,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个茶馆的楼上贴了许多“莫谈国事”的条子。这就是《茶馆》问世的铺垫。

老舍“烟、酒、茶”俱全,酒是戒了,原因是它对写文章毫无益处,烟也戒了,是从经济上考虑 ,但仅三个月又抽上了,只有茶一直未断。

偶然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短文,方知老舍与溥仪也有过一段交往。一次溥仪到老舍家做客,品茶聊天之时,老舍问溥仪:“你当皇帝时喜欢喝什么茶?”溥仪回答:“按清宫的生活习惯我夏季喜欢喝龙井茶,冬季则爱喝普洱茶。”随后,他又说:“我每年不会放过喝普洱‘头贡茶’的。”老舍夫妇最高兴的事就是赏菊和品茶。在他们看来,赏菊可以养心怡神,陶冶情操,而品茶其先苦后甘的韵味,不仅令人回味无穷,又可萌发文思灵感。

在窗台上,胡挈青总摆几盆形、色俱佳的菊花,夏天,开着窗,风儿轻轻吹动花与叶,屋中一阵阵清香;冬天,阳光照射在花上,使全屋平添了几许颜色与生气。每当菊花千姿百态、香飘四溢时,老舍夫妇便把亲朋好友请到家中,边赏花、边品茶,沉浸在无限欢乐之中。

每逢此时老舍便按旗人的习惯,亲自把盏。

赏菊、品茶,其乐融融。这是老舍夫妇最开心的时刻。

太平湖的“句号”老舍写在人生的最后一笔

胡挈青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个漆黑的夜晚、那间小屋中发生的刻骨铭心的一幕:已经被红卫兵打得皮开肉绽、满脸淌血的老舍用双手紧紧攥着她的手,久久没有松开,他们互相看着、看着。没有一句话,也没有一点声响……

就在那天早上,老舍问胡挈青:“今天是红卫兵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胡挈青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老舍边说边走了出去。

老舍去了,他是站着走出去,躺着回来的。这就是他们在百思不解的恐怖年代中共同度过的最后一个晚上。

“跟爷爷说再见”。第二天,老舍跟小孙子打招呼,这句话是对小孙子说的,也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又一次紧紧握着胡挈青的手,许久、许久……这是告别亲人,也是告别人生。

当胡挈青得知老舍沉湖的消息时已整整过了一天,他急急忙忙赶到湖边。老舍已被人打捞上来,浮肿的脸上沾满血迹,颈上、胸上伤痕累累。据目击者说当时湖面上还漂浮着一本毛主席语录和一张张纸片,有人捞上来看过,是手抄的毛主席诗词。

胡挈青呆呆地看着老舍的遗体,经人提醒,才想起找车。天已经完全黑了,一辆大卡车载着老舍的遗体,胡挈青在一旁守侯着。天下起蒙蒙细雨,地上刮起飕飕冷风。

八宝山的工作人员告诉胡挈青,因老舍是“反革命分子”,火化后不能留骨灰,并让她现在就回去。胡挈青含着眼泪向车上投去最后一瞥。

胡挈青的晚年生活

今年已96岁高龄的胡挈青慈眉善目,神采奕奕,腰不弯,背不驼,说起话来很有底气。她的生活很充实,除去做点家务,接待客人外,她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绘画和锻炼身体。

胡挈青说,家庭和睦、儿女孝顺是她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她有4个子女,都很孝顺,愿留在身边照顾她,但她怕儿女们为她分心,只留儿子一家和一个小保姆在身旁。

坚持锻炼身体,生活有规律 ,是胡挈青健康长寿的另一个原因。她自编一套保健操,每天早上醒来躺在床上就开始做。

在饮食上,胡挈青十分注意,每日三餐只吃八成饱,以清淡为主,基本素食。她说我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绘画、锻炼都安排好时间,生活要有规律,这是身体健康的前提。

每天绘画两个小时,这个习惯她已坚持了多年。胡挈青喜欢画菊花,研究最透的是菊花,下功夫最多的也是菊花。

有一次记者到胡挈青家做客,她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画册,这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她的画集《百菊图》,她一页页翻动、一页页介绍,专注的神态,轻轻的话语,仿佛捧在手中的是她的孩子。

这本画册倾注了胡挈青三十余年的心血,也是她养菊品种的记录。

看着流畅、苍劲的笔墨线条,生机勃勃、形神兼备的画幅,面对这位慈祥、专注的老人,蓦地,在我脑海中呈现出一条坎坷、弯曲的小路,那画笔正在画着一个个清晰的脚印,那样扎实、那样稳健……

4. 老舍的《茶馆》所有人物们按阶级地位分类,明天就交,谢谢快点,好的我加分,能加多少加多少

社会场所名】

茶馆又叫茶楼、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最早的茶馆是以茶摊形式出现的,时在东晋元帝(公元317—322在位)时。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唐代商业交往发达,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现了茶肆。茶馆是商业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从发展阶段上看,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轫阶段,东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汪用民国时期,茶馆日趋发达,在大中小城市乃至于乡镇、农村,都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

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

茶馆与茶摊都是专门用来喝茶的。不过茶馆与茶摊相比,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的不同。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当今茶馆分类】

(一)历史悠久的老茶馆,保存旧时风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采用现代建筑,四周辅以假山、喷泉,室内有鲜花、字画,并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园茶座、音乐茶座等。

【历史演变】

(一)茶馆的萌芽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中国最早的茶摊出现于晋代,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了。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不能称为“茶馆”。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二)茶馆的兴起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茶馆的雏形。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之”的“店铺”,当是茶馆的雏形。

《旧唐书·王涯传》记:“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则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

大唐中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加之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因而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此时,茶馆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供人进食的功能。

(三)茶馆的兴盛

至宋代,便进入了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而孟元老的《东京华梦录》中的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临安(即今杭州),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安逸的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四)茶馆的普及

到明清之时,品茗之风更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五)茶馆的衰微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些非常时期,茶馆也就一度衰微。

(六)茶馆的复兴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馆作为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悄然回复,茶馆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

【主要衍生】

书茶馆

书茶馆,即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茶客边听书,边饮茶,倒也优哉游哉,乐乐陶陶。

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这里,重点从文化,社会功用角度介绍几种。老乡京有许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老少皆宜。

音乐茶座

音乐茶座是既品茶又娱乐的文化场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过其正式出现,却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事。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著改革开放,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在一些大中城市里,音乐茶座应运而生。

音乐茶座一般选择在幽雅的场所,并配以柔和多采的灯光,以饮茶品点,欣赏文艺为内容。音乐茶座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人们可以品茶自娱,也可以约上几个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还可以在啜饮纳凉的同时,进行各种交流。

【其他相关资料】

四川的盖碗茶和茶馆

四川是茶的故乡,茶的品类繁多,饮茶风行,茶馆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饮的盖碗茶。盖碗茶不但选用茉莉花茶、龙井等上品茶叶,而且盖碗和铜壶也别有讲究。如盖碗用的茶盖,一是茶沏好盖上后,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飘浮的泡沫;三是可用来凉茶(即将茶盖反扣倒入茶汁),便于快饮解渴,还有“茶船”用来托茶、端茶。这样,茶碗、茶盖、茶船托三位一体,既实用又美观。另外烧水的壶选用铜壶,烧出来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强。

四川的茶馆多,且具特色。早晨进茶馆可一直坐到晚上关门,照样沏茶而不增加收费。一整天仅收一次的茶费。所以茶馆成天热闹,成了人们休息、娱乐、传通讯息、进行交易的场所,而每个人的活动都是在茶的热气、香味中进行的。

【话剧茶馆】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作者】老舍

【演出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剧情梗概】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主要人物形象解读】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在《茶馆》这出戏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毕生写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当局的侦探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

【对于话剧《茶馆》的纪念——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创造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馆。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只有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

5. 关于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1]

中文名
骆驼祥子
出版时间
1936年
作者
老舍(舒庆春)
字数
21万字
类别
长篇小说
主要人物
祥子、虎妞、刘四爷骆驼祥子
老舍先生代表作品
共8个含义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1]

中文名
骆驼祥子
出版时间
1936年
作者
老舍(舒庆春)
字数
21万字
类别
长篇小说
主要人物
祥子、虎妞、刘四爷
8.2
豆瓣书评
说说祥子
最近先生在读“骆驼祥子”,聊了几句,他说了一句“让我动了怜悯之心”。我的怜悯之心可能比大多数人都容易“动”,读书观影动辄落泪;中年人的怜悯之心...
更多书评
同作者图书

茶馆

老舍文集

四世同堂

微神集

骆 驼 祥 子

正红旗下

老舍散文

月牙集

月牙儿
91%的人还看了
骆驼祥子听书在线听
骆驼祥子话剧
名著阅读
骆驼祥子批注
内容简介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2]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

骆驼祥子
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 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6. 我是个书虫 好于政史尤嗜文学 请各位介绍尽可能多的电子书网 听书网 还有其他好的论坛网站以及QQ群

小说:王小波的红拂夜奔、东宫西宫,阿来的尘埃落定,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国小说史钩沉,老舍的正红旗下,石头记庚辰校本、甲戌校本、梦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
国学: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论稿、柳如是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钱钟书的管锥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周汝昌红楼梦会真、红楼梦新证
诗歌:毛泽东诗词,穆旦诗选
外国(如果看得懂,还是看原文):露丝·本尼狄克特的菊与刀,玛格丽特·杜 拉斯的情人、广场的和平鸽,资本论,卡尔维诺的小说
戏剧: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

7. 求老舍的《正红旗下》有声小说,最好不要网址,直接发可以在手机上听的格式

你直接下一个爱听txt听书,所以本地的txt小说都可以听啊。

8. 老舍的茶馆

《茶馆》故事梗概是: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版荣”景象:提笼架鸟、权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

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