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书茶馆里的评书文化有什么特征
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植根于民众生活中,更富有生命力。北京的书茶馆正是中国古代小说诞生的土壤,许多优秀长篇名著,都是在茶肆、饭馆里,由说唱艺人的口头文学转变而来的。
老北京书茶馆很多,这种茶馆以演述评书为主,饮茶只是媒价。
评书一般分"白天"与"灯晚"两班。"白天"一般由下午三点至六、七时,"灯晚"由下午七、八时直至深夜十一、二点。
这些茶馆开书以前卖清茶,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开讲评书之后,不再单卖茶水,茶客们通常是边听书,边品茶,听书才是主要目的。
来这里听书的茶客既有官员、政客、商店经理、账房先生,也有普通百姓,因为书茶馆以听书为主,所以茶客交费称为"书钱"。
东华门和地安门外是旧北京书茶馆集中的地方,最著名的东华门有东悦轩,地安门有同和轩。
天桥的书茶馆并非名副其实的书茶馆,而是介于书茶馆之间的一种表演曲艺的茶馆。
著名的书茶馆布局讲究,配置有藤椅藤桌,也有配置木椅木桌的,墙上挂着字画,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
茶馆会提前请好说书先生,讲好分成,开讲时间有长有短,有时可以连续说两三个月。有说史的"长枪袍带书",如《三国》、《两汉》、《隋唐演义》之类,有"公案书",如《包公案》、《彭公案》等;有"神怪书",如《西游记》、《济公传》、《封神演义》等。
说书人要讲究雅俗共赏,既要保持作品原意,又要让听客听得明白。好的说书先生能将作品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使听客在饮茶中与文化融为一体。
天桥一带的书茶馆,主要表演梅花大鼓、京韵大鼓鼓、唐山大鼓、梨花大鼓等曲艺。曲艺讲的多为片段,也有些应时应景新编的故事,如《老妈上京》、《辞活》、《红梅阁》等等。
Ⅱ 亲眼见到过茶馆说书是怎样的体验
来说书的是马琦先生和他的弟子,也许他们的名气没有那么响亮,但是他们的功底真的与那些活跃在各种媒体中的“大名鼎鼎”的人比起来,毫不逊色。
Ⅲ 北京有没有茶馆听相声评书什么的 。我本身喜欢听相声评书的,周末可以去坐会儿,类似剧里面这种
北京这种地方应该还不少,听相声的话上面已经说了,听书的话东城书馆、宣南书馆,王玥波的评书近些年说的真不错,又有俏皮话又有小包袱,挺有意思的。
Ⅳ 古代茶馆里有说书的,他说的都是些什么事情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茶馆里有很多说书的人,他们其实是非常有趣的,在茶馆里说书算是他们的职业,这样也吸引了更多的客人来茶馆喝茶。
所以说我觉得茶馆里的人是非常的聪明的,他们会把很多历史的故事说的很有趣,这些历史故事在他们嘴里我觉得每个人物都变得活灵活现了,好像真正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说到茶馆里喝茶,不仅是茶可以吸引客人,一些说书人的故事也可以吸引客人他们的故事有时候每天都不重复,这样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客人到茶馆里喝茶听书,听不同的故事,还是很有趣味的。
Ⅳ 《茶馆》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却很重要的细节.
记得课本上只是节选吧。你完全可以从人物对话、动作、眼神描写等摘取分析,回再不然,还能网络查答各种大家赏析。
比如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
做ppt还能网上搜寻话剧的照片来拓展说明。
Ⅵ 北京哪些茶馆有相声或评书听呢多告诉我几个地,谢谢!
虎坊桥湖广会馆常有曲艺演出,多有津门名家之后。
陕西巷对过张一元专茶园,德云社演出,每周五场,属节目质量与年俱减。
自然博物馆对过天桥乐,现在叫德云社,演出较多,票不好买,节目质量差,属于糊弄游客。另有德云书馆,李菁等人在彼说书。还有评戏馆,郭德纲偶去,质量较相声为好。
北展和三里屯都有德云社的场子,好贵不好吃。
后海康龄轩,马歧在彼说书,不给书听,但好玩。票极便宜,但座少。
后海那还有广茗阁,嘻哈包袱铺的场子,不推荐。
宣武区宣南书馆,连丽如的场子,三十块。极好。
东城有周末相声俱乐部,津门名家不少。
大概出名的就是这样了。
Ⅶ 北京可以听评书的茶馆
连丽如---银锭桥附近,月明楼(茶馆)
Ⅷ 古代在茶馆说书的人需要有很大的学问吗都说什么
古代在茶馆的说书人不需要多大的学问,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们必须得懂得自己所说书里面的学问。比如他要书说水浒传这部书,那么他就得要知道宋朝的事情,要不然底下的听众问他问题,那他可能就要被问住了。所以有关书里边的知识学问他都要掌握的,那么书以外的东西就没必要掌握了。因为就算别的知识不知道也不会丢人的,因为说的不是他书里面的事儿。
所以师傅主要是教徒弟这个,其实那些书我觉得背几个月就能背出来。最主要的是要吸引人,要让人爱上听书。否则你自己讲的挺欢实的,底下人根本不爱听,那也没有什么用处。
Ⅸ 古代的人为什么没事儿了,就喜欢去茶馆听书
因为茶馆是古代人为数不多可以娱乐的地方了,古代的人向来都喜欢文房四宝,喜欢读书人,而茶馆这个地方既可以听别人讲稀奇古怪的事情,又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相互探讨,更是可以促进和街边邻居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并且茶馆绝对算是一个打听消息的好去处,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一些信息,那么最先去的可能就是茶馆,先不说茶馆里的小二每天要接触多少客人,只要有心就能探听到多少消息。再加上茶馆里面叔叔先生说的都是一些稀奇古怪之事,而自然会有人探讨,那么只要稍一打听就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消息。
Ⅹ 古代在茶馆说书的人为什么都是男的,很少有女的
古代的娱乐方式其实很少,除了风月场所,大多就是在茶馆听说书人说书,因为这样可以了解各地的趣事,然后又能同一群人讲八卦,一边吃着一边听着多么快活,那为什么茶馆里面所说的基本上全都是男人,而没有看过女人呢?
第一是因为茶馆是抛头露面的场台,不符合古代女子出门的场所。你想我们眼中的古代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纵使有一些大户人家的小姐可以四处溜达溜达,但是也不会公然的站在茶馆上面说书,然后一群老少爷们围着你,听着你讲那样的话完全有悖于古代女子的品行,还有可能被周围的邻居说是品行不端,每天茶馆人来人往,在茶馆里面听书的大多都是一些江湖中人,如果女子真的去说书,有没有可能被调戏都还不知道。
这就跟你在问古代为什么大多读书人都是男的一样,第一还是由于古代的制度实在是太过于牵强,让女子不能抛头露面,如果女子太过于出现在即市场上,还有可能被人说做是品行不端在外面勾搭,这样对于女子确实是10分的不公平,而如今则不一样,世界各地各个国家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女子的身影,女子正在慢慢的以自己的实力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