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诗中叙述主体和抒情主人公的概念是一样的么
。?。?????
搜索新浪微博找“陈集思涵藏头诗″订制一首。
例:
凤鸣龙吟威回中胜,
凰栖梧桐来相称答。
涅世重来运道成,
槃命熊熊火里生。
华佗再世志四海,
源自业精逢蓬莱。
医术锲合金石开,
药品求真继往来。
潘家少年师名在,
通贯杏林好人才。
㈡ 词苏轼赏析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㈢ 涉江采芙蓉抒情主人公是谁,什么身份
《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是思妇。是离乡的游子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
原诗:
《涉江采芙蓉》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释义: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3)什么是抒情主人公扩展阅读:
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
——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㈣ 《迢迢牵牛星》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形象
迢迢牵牛星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温柔多情的形象
㈤ 唐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就是指诗词曲所形成的意境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他往往包含了作者本人创作之时的思想感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或许就是作者本人,作者将自己创作时的欣喜、悲痛、无奈、忧伤、寂寞、昂扬……种种思想情感融入进去,或许这些情感是因某景、某物、某人、某事而引发出来的,故不能永留,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却可以将此情感变为永恒,定格下来,令后读者无限感慨、、又或者主人公心中太多郁结无法排遣、故借作品中的主人公来排遣、
当然、并不是每首诗词曲都有此形象,没有的那些诗词曲、其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本身,因情感太过厚重、便直接抒发了、、
抒情主人公、每首诗词曲都不一样、顶多相似、像思念丈夫的思妇、流落他乡的游子、已是暮年的忠臣、落寞的亡国君主、杀敌报国的士兵、怀才不遇的志士、厌世疾俗的隐士……太多太多、要自己从诗词曲中慢慢把握、、、
㈥ 诗歌常见中九大类抒情主人公形象有哪些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者在诗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二是作者在诗词中化用诗句、使用典故中的人物形象,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的廉颇;三是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也就是诗词中的“我”,一般理解就是诗词作者本人,但也不全然,如思妇闺怨诗词中,诗词作者多半是男子,而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却是女子,这一类不能简单的把抒情主人公理解为诗词作者本人。
诗词以抒情为主,抒情必然要有抒情主人公。古代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八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他淡于富贵、傲世权贵的思想,也显示出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虽身处茅屋,但绝非停留于个人的哀怨中,而是能推己及人,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是如此,呈现出诗人对上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圣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不觉悲伤的留下眼泪,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形象跃然纸上。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辛弃疾,想要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示儿》、《破阵子》可见二位的忠心报国之志,慷慨愤世之情。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的难舍,思念的深沉,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凉州词》、王昌龄《边塞》可见他们的忠心报国、献身边塞;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雨霖铃》,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离别后的相思之苦,无不情意绵绵,一个爱恨情长的形象鲜活、逼真。
㈦ 简答《回答》的抒情主人公的特征
纵观北岛的诗歌作品,我们不难从中看到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一形象几乎包含了北岛诗歌的全部思想内涵。诗中的“我”,既是作者自我的化身,又是那一代人尤其是朦胧诗人的缩影:“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回答》)。以纸即诗歌为武器,以绳索即不自由的生命为代价,以身影即在人类中无足轻重的个人存在为唯一资本,这一形象就是朦胧诗人北岛的形象。这个果敢执着的“第一千零一名”挑战者形象,挑战一切传统与现实,哪怕“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哪怕是马上就死亡,也坚信“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一切》)。诗人深知“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但这个人有足够的英雄气概,“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宣告》),而要选择自由的天空,追寻英雄的足迹,完成英雄未完成的事业:“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为了每当太阳升起/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穿过整个国土”。为此,诗人不惜把“我”变成黑暗的影子,是要在依然沉默的东方,向那些“默默地永生/默默地死去”的人们,揭露“以太阳的名义”进行公开掠夺的事实,期望着“也许有一天/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垂放在/每一个不屈的战士/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乌鸦,这夜的碎片/纷纷扬扬”。作为一个不是英雄的凡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结局或开始》)。然而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却无法实现,为了让黑夜成为像纷飞的乌鸦般的碎片,“战士”成为诗人的唯一选择。然而战士的奋战并没能唤醒人们的恶梦,也没能使他自己摆脱“没有人醒来”(《恶梦》)的孤独,然而,“荷戟独彷徨”般的悲壮,却让这个战士义无反顾地走向冬天,在“罪恶的时间将要中止”的时候,成为冰山一般连绵不断的“塑像”(《走向冬天》)。正是对战士身份的选择,诗人笔下的世界才显得如此黑白分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与恨……。作为战士的诗人,无暇去关注这“二元对立”的世界之外的丰富性,他所要做的,首先是明辨黑白,把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当然,北岛诗歌中的“我”除了战士的一面,也有普通凡人的一面,只是战士的使命感常常把凡人的愿望给压抑了。“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或者“当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嚣/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日子》),甚至“去寻找生命的湖”,哪怕路上“飘满红罂粟”(《走吧》)。如果说,战士的一面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那么凡人这一面就是正常人性与生活的细语。在那个极端压抑的年代,正常的人性与日常生活被各种各样的禁忌与戒律扭曲,诗人的呼喊无疑是充满人性的,而“我”的人性化使战士形象也不再冷若冰霜,或者可以说,战士的战斗,正是为了让自己和人们都能获得正常生活的权利。但这份权利的获得与战胜黑暗同样艰难,因为“万岁!我只他妈的喊了一声/胡子就长出来”(《履历》),因为“他没有船票”(《船票》),在驶向生活之海的船上,已不再有被蹉跎了青春岁月者的位置。充满人性的细语,在那样的年代不可能优雅或个性起来,终不免又回到战士的呐喊——“我不得不和历史作战”(《履历》),这是北岛这代人的宿命。
㈧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人物形象诗歌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 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㈨ 辛弃疾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主要有哪些形象
辛弃疾是爱国诗人,而且主张收复失地,所以诗词大多为国家命运担忧,想要收复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