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理智与情感)抢了男主角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理智与情感)抢了男主角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㈡ 理智与情感人物介绍
前日在去伦敦的火车上,随身带了《理智与情感》。这本书我已看至第一卷的最后一章,情节发展大概如下:书中的女主角之一Elinor Dashwood(“理智”的代表)与远亲Edward Ferrars订婚。Edward虽倾情于她,与她交往却显得不冷不热,且精神常常萎靡不振。Elinor的家人虽对Edward颇有微词,尤其Elinor的亲妹妹Marriane(“情感”的代表)更认为Edward是个了无生趣的人,但Elinor依然以理智保持着对Edward极大的尊重和对婚约极大的忠诚。当然,她也是爱Edward的。正在此时,她和她的家人偶然通过熟人结识了一对姓Steeles的姐妹。这对姐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品位不高,但对Elinor等尊敬有加,其中的妹妹Lucy更是经常找机会与Elinor粘在一起。一次,Lucy与Elinor外出散步,突然向她打听Edward母亲的情况。这使Elinor大为吃惊,因为她压根就想不到Lucy与Edward一家会有什么联系。Lucy吞吞吐吐了很久,才告诉Elinor她自己和Edward私订终身早已四年。Elinor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
What felt Elinor at that moment? Astonishment, that would have been as painful as it was strong, had not an immediate disbelief of the assertion attended it. She turned towards Lucy in silent amazement, unable to divine the reason or object of such a declaration, and though her complexion varied, she stood firm in increlity and felt in no danger of an hysterical fit, or a swoon.
读到这里,我的心不禁一紧,连连感叹Jane Austen刻画人物心理的入木三分。此情此景与我曾几何时的经历是多么相似!在那一瞬间,整个人都似乎被霹雳一般的意外击中。但是在那个时候,理智仍然忠诚地支撑着面容和身躯的宁静……
随后,当Elinor慢慢地反应过来之后,她仍然怀着一丝的希望,再三向Lucy确认是不是她指错了人。然而,Lucy破灭了她的希望。她不仅向Elinor言之凿凿地确定他就是那个她爱的Edward,并且还向Elinor展示了藏在自己衣袋里的Edward肖像和Edward亲笔写给她的情书。随着这些无可辩驳的证据被依次搬出,痛苦也在一点一点地咬噬Elinor的内心。然而在这个时候,Lucy却在求她帮忙。她告诉Elinor,Edward的母亲是不同意这门亲事的,因此她要Elinor为她保守秘密——
“I certainly did not seek your confidence,” said Elinor; “but you do me no more than justice in imagining that I may be depended on. Your secret is safe with me.”
可怜的Elinor!可敬的Elinor!在这个时候,她本来完全可以借着这个要害,把此事闹得满城风雨,这样Edward就不会是Lucy的了,她就可以趁此把他抢过来。然而她成全了情敌。她依然忠诚地尽到一个朋友的责任,把爱的希望留给情敌……
在Elinor的包容下,Lucy的话匣子打开了。她喋喋不休地向Elinor倾诉这四年来她和Edward是在忍受着怎样的相思之苦。她说她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她出策解忧,包括她自己的姐姐。因为她姐姐是个没有头脑的人,除了添乱什么都不会。而Elinor的理智和品格则让她觉得可以信任——
“I was afraid you would think I was taking a great liberty with you,” said she, “in telling you all this. I have not known you long to be sure, personally at least, but I have known you and all your family by description a great while; and as soon as I saw you, I felt almost as if you was an old acquaintance.”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因为类似——不,就是几乎相同的事情,就发生在我身上。我像Elinor一样,本能地为她提供了建议和帮助,甚至不假思索就这样做了,连给自己回味痛苦的时间都没留下……
Fortunately for her, they had now reached the cottage, and the conversation could be continued no farther. After sitting with them a few minutes, the Miss Steeles returned to the Park, and Elinor was then at liberty to think and be wretched.
那个晚上,我就是这样度过的。
好在,我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一切已成往事。
而Elinor的故事呢?我还要到书中去寻找。
我希望她幸福。我知道她会幸福。
可能我的回答达不到你要求,不过我好列出关系表
㈢ 《理智与情感》的情节介绍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勾能,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等天气晴下来,我恢复了体力之后,”玛丽安说,“我们每天一起散步,走得远远的。我们要走到丘陵边缘的农场,看看那些孩子们怎么样啦。我们要走到约翰爵士在巴顿十字口的新种植园,和修道院属地。我们还要常去小修道院遗址那里,探索一下它的地基,尽量找到我们听说的它一度达到的最大深度。我知道我们会快乐的。我知道我们会愉愉快快地度过这个夏天。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决不能晚于六点钟起床,从那时起直到吃晚饭,我要把每时每刻都用在音乐和读书上。我已经订好了计划,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一番。我们自己的书房我很熟悉,除了消遣之类的书籍找不到别的书。不过,巴顿庄园有许多书很值得一读。我还知道,从布兰登上校那里可以借到更新的书。我每天只要看六个小时书,一年工夫就能获得大量我现在觉得自己所缺少的知识。”
埃丽诺佩服妹妹订出一项如此宏伟的计划。不过,眼看着同一种热切的幻想,过去曾经使她陷入极度懒散和任性埋怨,现在又给她的一项如此合乎情理、富于自我克制的计划安排增添了过激色彩,她不由地笑了起来。可是,转而想起还没履行她对威洛比的诺言,她的微笑又变成了一声叹息。她担心,她把那些事情一告诉玛丽安,可能再次让她心神不安,至少会暂时断送她那忙碌而平静的美好前景。因此,她还是想把这不幸的时刻向后推迟,决心等妹妹身体完全康复,再定个时间告诉她。但是决心下定后,又违背了。
玛丽安在家里呆了两三天,天气一直不够好,像她这样的病号哪里敢出去。不过,最后终于出现了一个和煦宜人的早晨,玛丽安获准由埃丽诺搀着,在屋前的篱路上散散步,只要不觉得疲倦走多长时间都可以。
妹妹俩出发了,因为玛丽安自从生病以来一直没有活动过,身体还很虚弱,所以两人不得不慢慢行走。刚走过屋角,到达可以对屋后的大山一览无余的地方,玛丽安停下脚步,举目朝山上望去,然后平静地说道:
“那儿,就在那儿,”玛丽安用一只手指去,“就在那道高冈上——我摔倒了,而且第一次见到了威洛比。”
说到最后三个字,她的声音低沉下来,但随即又恢复了正常,接着说道:
“我高兴地发现,我见到这个地方一点也不感到痛苦。埃丽诺,我们还能谈论这件事吗?”她这话说得有点吞吞吐吐。“还是这样谈论是错误的?我希望,我现在可以谈啦,照理也该谈谈。”
埃丽诺亲切地要求她有话直说。
“至于懊悔,”玛丽安说,“就他而论,我早已懊悔过了。我不想跟你谈论我以往对他的看法,而只想谈谈现在的看法。现在,如果有一点我可以感到满意的话——如果我可以认为他并非总是在演戏,总是在欺骗我。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可以相信,他从来没有像我有时想象的那样缺德透顶,因为那个不幸姑娘的遭遇——”
她顿住了。埃丽诺一听这话加获至宝,欣喜地答道:
“你若是可以相信这一点,你以为你心里就会平静啦?”
“是的。这对我心情的平静有着双重影响。他与我有过那样的关系,怀疑他居心不良,这不仅是可怕的,而且使我自己显得成了什么人?像我这样的处境,只有极不体面、极不慎重地乱表钟情,才能使我遭受——”
“那么,”姐姐问道,“你想如何解释他的行为呢?”
“我认为——哦!我将十分高兴地认为,他只是变化无常——极其变化无常。”
埃丽诺没再多说。她心里在盘算:究竟马上把情况告诉她为好,还是等到她身体更壮实一些。两人默不作声,又慢慢走了几分钟。当我希望他暗暗回想起来不会比我更不愉快时,”玛丽安终于叹息地说,“我的希望并不过分。他回想起来会感到十分痛苦的。”
“你是不是拿你的行为与他的行为相比较?”
“不。我是拿我的行为与理应如何相比较,与你的行为相比较。”
“我们的处境并不相似。”
参考资料: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㈣ 《理智与情感》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噢噢!
这本书我刚看了哟~~
资料在网络有的。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㈤ 理智与情感电影故事情节简介(不要百科里贴过来的)
电影讲述的就是
一家之主死后把遗产留给了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
而他现在的妻子与三个女儿被迫搬走,没得到一分钱,
约翰却爱上了三哥女儿中的一个,但约翰家里势力眼,看不起穷人家的女儿,
三个女儿的的另一个在一次偶然中认识了一个男人并疯狂的爱上了他,因而也就看不到她身边一直有个默默爱着她的男人。。。
最小的女儿聪明纯真但却很理智,明辨是非,对他们的情感看的清清楚楚,
故事就是围绕三姐妹的情感展开叙述,
结局怎样,看了就知道,嘿
㈥ 对小说《理智与情感》主人公分析
姐姐埃莉诺是“理智”的代名词,她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她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第一段的最后,她的母亲对嫂子的粗暴举动十分不满,“因此,若不是她大女儿劝她应该先考虑考虑一走是否妥当,那么媳妇一到,她原是会马上就永远离开这所宅子的”。这样读者对埃莉诺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一点认识:她处事谨慎。小说继续写到“埃莉诺,这位在劝说母亲的过程中大起作用的大女儿,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性格可爱,富于情感,但她懂得怎样克制自己的情感”。这是文中唯一一次正面叙述她的性格。但这是对她性格的一个概括。在后文中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及对话描写和一系列的细节把她的性格体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她的性格。首先,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在她与母亲妹妹离开诺兰庄园以前,达什伍德太太和玛丽安一致认定爱德华和埃莉诺用不了几个月就要结婚了,并为此高兴不已,她们对爱德华深信不疑。俗话说爱情会蒙蔽人的双眼,面对爱情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失去理智。但埃莉诺却不是这样的,她甚至比母亲更沉稳。“她不像玛丽安那样相信自己对爱德华的倾心会前途光明……至于将来结局怎样,她毫无把握,尽管她母亲和妹妹仍旧认为一定会圆满。而且他俩相处越久,她便觉得他的关切性质可疑”。2从她的担心可以看出她很冷静,对于男朋友的一点点不对劲都有所察觉。她这并不是多疑,读罢全文我们会知道,爱德华之所以会对她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是因为他早已和露西私自订婚,他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左右为难。但埃莉诺也决不是没有感情谁都不相信的冷血动物。实际上,她心里是爱着爱德华的。“有时候,她还认为那只不过是友谊,于是便伤心一阵”。她不希望自己和爱德华仅仅是朋友,但却没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在母亲和妹妹谈论他们的感情时,她总是巧妙地避开。这说明她不想让自己的感情影响到大家的生活。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也是故做矜持。这是,十八世纪英国女人的一个特点。她又富于情感,想到男友她会默默伤心。她对自己的感情谨慎而冷静,对待别人的爱情也是一样。当威洛比离开巴登庄园以后,玛丽安沉浸在思念之中。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英俊潇洒,心地极好的好人。但埃莉诺却另有发现。她甚至还因为这和亲爱的母亲嚷道:“我是喜爱威骆比的,真心喜爱他;怀疑他靠不住,对你是痛苦的,对我也同样不好受。我的怀疑是不自觉的我不会任其发展下去。我承认他今天早上态度失常,确实把我吓着了。”3她比经历世事的母亲更谨慎和精明,她是爱着妹妹的她怕妹妹受到伤害所以不惜和母亲争论。但她又很细心,她没有把这些直接告诉妹妹,怕妹妹担心,玛丽安进来后她就巧妙地转换了话题。无论是对自己的感情还是别人的感情,她都能冷静对待,谨慎处理。
第二她的性格在她对待人的态度上也是有所体现。在巴登庄园,她遇到了布兰顿上校。威洛比评价布兰顿上校为“有一种人,人人都说他好,却谁也不关心他,人人都乐意见他,却谁也不想找他交谈,他正是这种人。”玛丽安也赞成这样的观点。但埃莉诺却不这样认为,甚至还和他们争论了起来:“可别这么瞎说,因为你们俩都不公平。巴登庄园里全家都尊敬他,我每次见到他,也总是想找他谈谈。” 她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她看人比较客观。诚然,布兰登上校少言寡语,但他善良,有教养,举止文雅。二是因为她很善良。她深知上校对玛丽安有好感,但她却没当会事,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还取笑他。这让埃莉诺有些同情上校。
第三她的性格体现在她为人处事上。她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帮脾气急躁的母亲解决一些问题。和妹妹一样,她不喜欢斯帝尔姐妹,但她没有像妹妹一样表现出厌恶或者根本不理睬。她能够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她们虚假的语言。甚至还答应为情敌保密。当听到露西虚情假意的话时,她心里很清楚:话倒说得全都很动听,但是我们谁都骗了谁。但她还是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关心”地询问:“可是,你今后怎么打算呢?”多精明的姑娘啊。通过短短的一句话,既表现出自己对露西的关心,又缓解了尴尬的气氛,同时还巧妙地探了露西的口风。得知了露西对爱德华的态度。
书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妹妹玛丽安,她是“情感”的代言人。在描述她的性格特点时,作者同样采用了先总体正面描写,再通过语言细节侧面烘托的方法。小说第一章介绍了埃莉诺的性格之后,就对玛丽安的性格进行了评述。“玛丽安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懂事,聪敏,而且无论做什么都专心致志,她伤心或欢乐都毫无节制。她大方,可爱,讨人欢喜,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她的这些性格特点首先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对待爱情她是个完美主义者,她挑剔,对爱人甚至有些苛求。正如她自己说的:“我阅历越深,越是相信我将永远碰不上我能真心爱的人。我要求得太多了!她一定得有爱德华的全部品德,他的仪表和风度还得极其动人,能为他的善良增光才行。”4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但玛丽安却对自己的爱情如此苛求。完美主义者往往很悲观,因为他们很难达到目标。玛丽安也一样,她也对爱情很担心。致使刚刚十七岁却担心自己一辈子也不会遇到自己真爱的人。对待爱情,她又是冲动的,不谨慎的。第一次和威洛比见面后,她就急于知道他的所有信息。仅仅听了约翰爵士的几句介绍就对威洛比有了好印象。她根本就没有自己认真思考过威洛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经过几次接触,她就匆匆和威洛比确定了恋爱关系。而且表现得很显眼,虽然姐姐曾几次暗示过她,劝她应该稍加检点,但“她在这种事情上却厌恶一切遮遮掩掩”。多么热情似火的一个姑娘啊!但正是她的热情冲昏了她的头脑,蒙蔽了她的双眼,她没有看清威洛比的真面目。威洛比离开巴登别墅之前的态度很反常,甚至对达什伍德太太的热情邀请都很冷淡。但这并没有引起玛丽安的注意,她只是沉浸在无尽的痛苦和思念之中。“她躲着大家的目光,吃不下饭,说不出话……她无力控制自己,因为她也无意控制自己。只要稍微提到和威洛比有关的事,她立即就受不住。爱人的短暂离开就对她有这么大的影响,可见她有多么情绪化。到了伦敦以后,她不断地给自己的心上人写信,可他却毫无音信。她不但没有丝毫怀疑,还断定肯定是有什么不幸的事缠住了他。她不谙世事,还沉浸在自己对爱人的完美印象中。但她对爱情的完美主义受到了重创:威洛比无情地抛弃了她。她也应该好好反醒自己的行为了。
她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姑娘,就像她对爱情的态度一样,她做什么都不想遮遮掩掩:她不愿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怒就怒,甚至可以说有些任性。约翰爵士开玩笑说她是挑逗威洛比,她火了:“约翰爵士,你这种说法我特别讨厌。什么庸俗的话都当俏皮话来讲,真恨死人,什么挑逗男人啊,征服男人啊,简直不堪入耳。这样的话是粗俗的,没有教养的。开头说可能觉得挺聪明,时间一长就毫无俏皮可言了。”5对于自己的长辈,甚至可以说是自己家的恩人,她却可以如此不留情面的回击,可见她的性格有多坦率。她不像埃莉诺那样能忍气吞声,以此来适应大家或者说是社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她是一个反叛者。费勒斯太太贬低埃莉诺,埃莉诺虽然心里难受,却忍气吞声。这让玛丽安受不住了,“惹得她怒气冲冲,马上激动地说:这种夸奖真新鲜!莫顿小姐关我们什么事?谁认识她?谁管她画得好不好?我们考虑和说的是埃莉诺”。6她的大胆让大家很吃惊,没人会想到她敢当众回击富孀费勒斯太太。十八世纪的女性都应该是那种温文尔雅的,但玛丽安却敢反其道而行,当面驳斥长辈。多么有个性的小姑娘啊。当然,她的愤怒和勇气不光是她性格的原因。她爱着姐姐,不想让姐姐受别人的嘲笑,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后,玛丽安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再一次来到她和威洛比当初的约会之地时,她很平静。她能过理智地面对曾经的感情了,不再一味地伤心哭泣了。最后,她也找到了真爱。布兰顿上校,这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男人”才是她的归宿。这和她当初对上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初她认为上校的年龄可以当她的爸爸了,这样的一个老弱的男人是谈不上结婚的,但最后她却嫁给了他。她不再任性,她成熟了,理智控制了情感,这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简·奥斯丁与家人长期生活在封建保守势力强大的农村,生活圈子相对狭窄,这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极其相似。因此,她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体会主人公的感受。由她来描写这样的故事让人信服。就连他的外甥也说:“简·奥斯丁笔下的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处,简直没有一个不是她本人那可爱的旗帜和热情的心胸的真实反映。”7主人公生活在父权社会中,人的价值观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女人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她们只能从属于男人。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又带有敌意的社会中,主人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性格。埃莉诺是顺从的,她小心翼翼地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顾大局,识大体,虽然自己会吃点小亏,但总体来说在当时的社会她的性格是可行的。作者也很推崇她的性格。而玛丽安则有些叛逆,在表达感情上她更大胆,她敢于反抗伪善的社会习俗。在女权主义风行时期,有许多评论家认为她才是完美的。然而在当今社会,两人的态度和性格都不可取。识大体固然重要,我很赞赏她的心胸,恋人背叛了她,她却还要帮助落魄的爱德华找工作,但我想很少有人有她的气度。但如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利益要靠自己去争取。在顺应社会的同时也要享受和争取自己的幸福,当然也包括爱情。很少有人会心平气和地为情敌保密。而玛丽安又太过卤莽,不够冷静,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如今我们应该更好地把二人中和起来。如果说埃莉诺是一分情感,九分理智而玛丽安是一分理智九分情感,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做到四分情感,六分理智。
㈦ 求理智与情感演员表,理智与情感女主角理智与情感男主角是谁
真是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吧简奥斯丁拍成八点档啊。艾玛·汤普森编剧,真牛。李安老师确实拍了一部“优等生电影”,处处精到挑不出毛病,尤其细节调度真是完美,或许这样才显得匠气太足。说来要拍红楼梦还是得请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