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角色大全 » 小说红旗谱的主人公
扩展阅读
小说女主角叶蓁蓁 2021-03-16 21:49:57

小说红旗谱的主人公

发布时间: 2021-02-16 03:07:12

㈠ 红旗谱的作者是谁

目前,央视正在热播电视剧《红旗谱》,这让人想上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的作者梁斌。
梁斌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蠡县梁庄,11岁离开家乡就读县立高小,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考入保定二师。1932年春,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保定二师学生宣传抗日活动踊跃。国民党当局7月6日清晨,突下毒手,冲入学校向学生开枪。12名党员、1名团员惨遭杀害,40名学生被捕,史称“七·六”惨案。梁斌曾说:“自入团以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一个荆棘。二师‘七·六’惨案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二棵荆棘。‘高蠡暴动’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三棵荆棘。自此以后,我下定决心,挥动笔杆做刀枪,同敌人战斗!”
梁斌从1935年开始酝酿《红旗谱》。头十年中,他写了大量文章,《红旗谱》中很多人物、情节在这些作品中初具雏形,如《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梁斌随军南下时,从束鹿到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参加、领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一路走来,梁斌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将百姓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写进了《红旗谱》。
1953年6月,梁斌正式开笔《红旗谱》,一年后完成《红旗谱》第一部初稿。梁斌的创作状态异乎寻常,他完全沉醉在《红旗谱》中,不谙生活世事,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梁斌曾这样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黎明起床,略作洗漱,即开始写作。早餐时间已到,我还没有写完一个节目,当我写完一个段落,饭时已过。午餐晚餐无不如此。有时写着写着,想起我还未吃饭,其实两顿饭已经过去了……”
梁斌夫人散帼英回忆丈夫创作《红旗谱》时的日子说:“他就像傻了一样,送饭就吃,不送就饿着。不跟人说话,别人说话也不听,但谈起《红旗谱》中的人物时,他马上眉飞色舞起来。写作之后,他脑子仍处在亢奋状态静不下来,除了失眠还是失眠。”
那时候,他脑子里除了《红旗谱》,什么都没有。夏天和人聊完天,总忘拿扇子,一个夏天丢了100多把扇子。夏天,武汉黏稠的空气令人燥热,梁斌写作的地方没有避暑降温的设施,低头写作,汗滴常会打湿稿纸。为此,梁斌想出了一个“湿被单降温法”。他把被单沾上凉水,挂在屋中,再打一盆冷水,泡上一块毛巾,实在热了,就用冷毛巾擦头、擦洗身上;还热,索性把冷水盆搁到桌下,把两脚放在凉水里。
为写《红旗谱》,梁斌曾“三辞官”:第一次是辞新武汉日报社长之职;第二次是辞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支部书记之职;第三次是辞天津市副市长之位。梁斌辞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话:不写好《红旗谱》,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于,共计120万字的《红旗谱》三部曲长篇画卷,即《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问鼎文坛。
梁斌的脾气很倔,倔得硬气、刚烈。“文革”期间,他被造反派批斗。有人问他《红旗谱》是不是大毒草,是不是“王明左倾”路线。梁斌坚决回答:不是。一次,有个造反派叫他站在高凳上,一脚踹倒凳子,将他重重摔在水泥地上,问他承不承认,梁斌爬起来依然坚决回答:不是。

㈡ 杨琪良是《红旗谱》小说主人公原型朱老忠

是的
杨琪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红旗谱》小说主人公原型,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的爱将。钓鱼台国宾馆工程领导成员。

㈢ 红旗谱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朱老忠是《红旗谱》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这部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朱老忠是一个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觉悟,在原有的农民英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新质”,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
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在与敌手冯兰池的斗争中失败,他的父亲和姐姐惨死之后,他只身一人远走他乡。他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尽管身在异地,但时刻没有忘记复仇,所以,几十年之后,他带领妻子和儿子千里迢迢重返故乡——锁井镇,重新开始与冯兰池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在几十年的奔波生涯中,增长了对敌斗争经验。因此,与父辈相比,他有着更多的斗争的智谋,懂得了斗争的策略和方式。恰当地处理“脯红鸟事件”,便是他善用智谋这一性格特点的显露。
朱老忠有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这可以说是他韧性性格的一个凝结点,也是他不同于一般农民英雄形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出水才见两腿泥”有两方面含义,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例如,高蠡起义失败后,他痛苦万分,但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斗志到底的信念。尤其是他后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他的这种性格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这种侠义心肠在朱老忠身上表现为: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的优良品质。朱老忠对朋友赤胆忠心,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遇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这一切都是他侠义性格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认识朱老忠这一性格时一定要把他和古代农民的骑士风度区别开来。朱老忠在革命斗争中,把这种英雄品格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它与革命斗争的宗旨统一起来,因此,这种传统的英雄品格在朱老忠身上便放射出崭新的光彩。
人物原型
梁斌革命启蒙老师:《红旗谱》贾湘农
喜庆《播火》有续篇
——访年逾花甲的作家梁斌
北京:《北京晚报》,1980年 6月10日,第4版.
许多人都很熟悉作家梁斌和他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晚报的老读者也一定记得,《红旗谱》第2集《播火记》就是在晚报上连载的.光阴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如今这位老作家近况如何?前不久,我们在天津访问了梁斌同志.
在梁斌同志的家里,话题自然扯到《红旗谱》上.梁斌同志告诉我们1件非常有趣的事.《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是根据他在家乡上高小时1位教过他的老师的形象写的.当时,他的家乡有3个教员是共产党员,其中两个为革命牺牲了,活着的这位叫刘宪曾,就是《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他既是梁斌革命的启蒙老师,又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一听这话,我们就刨根问底道:“刘宪曾知道自己是‘贾湘农’吗?你们还有联系吗?”梁斌笑了,他说:“这位老同志一直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战争年代,不管通信多么困难,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解放后我们见了面,他现在住在陕西.可是我一直没有告诉他,也没有跟别人说起过,‘贾湘农’就是他.” 听到这里,我们打趣地说:“这可是从未披露的新闻呀!”生活真是有趣,被写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作家头脑中的模特儿,作家却按照他写出活生生的人物.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红旗谱》中的人物和时间,给梁斌找来了很多麻烦.梁斌同志1930年时考入河北省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当时驱逐反动校长的护校斗争,1932年河北省发生了有名的“高蠡暴动”,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解放以后,1953年他开始写小说《红旗谱》,当年的“保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都成了作者的题材.结果,在10年动乱里,由于这些书中的情节,梁斌被加上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翻案的罪名.他不承认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不低头,倔强耿直的脾气,真像作者自己笔下的“朱老忠”……
现在,梁斌已是66岁的老人了.他抓紧时间,写完了1本3万多字的回忆录《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又动手重新整理长篇小说《烽烟图》.他告诉我们,这部长篇小说在写《红旗谱》之前就开始构思了,原来取名叫《战寇图》,后因与电影《战洪图》的名字有些相似,因此改成《烽烟图》.《红旗谱》和《播火记》是这部小说的前两部分.修改整理后的《烽烟图》依然以朱老忠等人物为主。

㈣ 说出下列红色经典小说的主人公

<青春之歌> --林道静
<野火春风斗古城 >--杨晓东
<苦菜花> --娟子
<红岩> --江姐
<红旗谱> --朱老忠
<吕梁英雄传> --雷石柱
<铁道游击队> --刘洪
<暴风骤雨> --郭全海
<保卫延安>--彭德怀
<平原枪声>--马强

㈤ 指出下列小说的作者和主人公(或主要人物)

红旗谱〉作者: 梁斌 主人公:朱老忠
〈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 主人公:江姐
〈红日〉作者: 吴强 主人公:沈振新
〈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 主人公: 肖队长 赵玉林 白玉山 郭全海
〈保卫延安〉作者:杜鹏程 主人公: 周大勇
〈创业史〉作者:柳青主人公: 梁生宝
〈三家巷〉作者:欧阳山 主人公: 铁匠周大
〈野火春风斗古城〉作者: 李英儒 主人公:杨晓冬
〈吕梁英雄传〉作者:马烽和西戎 主人公: 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楞
〈青春之歌〉作者是:杨沫 主人公:林道静

㈥ 红旗谱的故事梗概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48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48亩地的凭证——古铜钟!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

冯兰池砸钟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老巩,砸毁了古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儿,逼得他15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关东。

1931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三省。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敌寇的暴行激怒了中国人民,保定二师也掀起了如火如茶的学潮斗争。江涛、张嘉庆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二师学潮涉及到全市,13 所学校罢课,要求停止剿共,枪口对外。

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开除了数十名学生,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形式十分严峻。为了突出敌人的包围,朱老忠、严志和给保二师送来了米面。但敌人提前冲破了学生的防线,血腥镇压了保二师学潮,学生死伤多人,江涛被捕入狱,张嘉庆受伤被关进教会医院。

严志和因二儿子又被捕入狱,悲痛欲绝,想跳河自杀。朱老忠鼓励他要挺住,为孩子的报仇。学潮失败的第二天,朱老忠装扮成三轮车夫,从教会医院救出了张嘉庆。

(6)小说红旗谱的主人公扩展阅读:

孙犁的老家在河北安平县东辽城村,梁斌的老家在保定市蠡县梁家庄。两人的家乡同在冀中平原上,相距不足百里,是很近的老乡。孙犁出生于1913年,梁斌出生于1914年,又是不折不扣的同代人。

1938年春,同在革命队伍的两个人初次相识。当时,孙犁到蠡县去组织人民武装自卫会。梁斌正在蠡县担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梁斌给孙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按孙犁的话说就是“朴实、厚重、爽气”。

1940年,晋察冀边区文协成立,主任是沙可,副主任是田间。孙犁被调到文协,一个人负责编辑文协的油印刊物《山》。当时的同事有康濯等人。

梁斌在《山》上发表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父亲》等短、中篇小说,它们就是后来引起文坛震动的梁斌代表作《红旗谱》的发端,朱老忠的形象在其中已初具雏形。

1941年,孙犁从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回到冀中平原,参与编辑《冀中一日》。梁斌正担任冀中文艺干校副校长,两人接触机会多起来,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成为战友加朋友。1943年的时候,为反抗日伪军的“扫荡”,转移到山西繁峙县境的孙犁,还在战争间隙,翻山越岭跑去看过梁斌一次。

抗战胜利后,孙犁有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他想搞创作,就在1946年3月专门去了趟蠡县。正担任中共蠡县县委宣传部长的梁斌为方便孙犁的写作,安排孙犁住进了刘村。孙犁在这年的3月30日写给康濯的信里。

这样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因为梁斌同志的照顾,我的写作环境很好,自己过起近于一个富农生活的日子,近于一个村长的工作,近于一个理想的写作生活。”在蠡县的三个月里,孙犁写下了《“藏”》、《钟》和《碑》等几篇小说。

解放初期,孙犁在《天津日报》主持副刊工作。梁斌则随解放大军南下,先后任《襄阳日报》《武汉日报》社长。1953年6月,梁斌请了创作假,正式动笔书写《战寇图》(即后来的《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曲),他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

三十多万字的《战寇图》初稿在一年后即告完成。对于当时的创作情况,梁斌曾有以下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

1955年夏季,梁斌到天津就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那时河北的省会还是天津。就这样,梁斌花了两年时间,到1956年年底,完成了《红旗谱》的创作,1958年1月,《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当即震动了中国文坛。而梁斌因身心透支,大病了一场。

《红旗谱》的成功,孙犁从未对人说过自己曾在其中起过作用。要不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梁斌与同事谈起这段感人往事,读者们是无法知晓的。这里面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孙犁和梁斌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老作家孙犁的高尚人品,以及梁斌的朴实。

㈦ 庆儿的小说《红旗谱》人物

《红旗复谱》中朱老星的儿制子 。《红旗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作者:梁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江涛和大贵一进栅栏,朱老星和他儿子庆儿,正在场上拉着碌碡碾谷槎。他们把...江涛又走到朱老星跟前,说:“你猜这猪税是谁包的?”
《红旗谱》第二部紧接“七六”惨案,描绘锁井镇上的农民生活和斗争。
《播火记》三九:“ 庆儿今年才十五岁,只因年月紧窄,营养不足,个儿长得又矮又瘦,瘦眉窄骨,脸上黑黑的。”
..........“宴宾楼的宴会灯红酒绿的时候, 庆儿 正背着粪筐在大街上出探。”

㈧ 《红旗谱》故事简介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48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48亩地的凭证——古铜钟!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

冯兰池砸钟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老巩,砸毁了古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儿,逼得他15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关东。

1931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三省。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敌寇的暴行激怒了中国人民,保定二师也掀起了如火如茶的学潮斗争。江涛、张嘉庆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二师学潮涉及到全市,13 所学校罢课,要求停止剿共,枪口对外。

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开除了数十名学生,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形式十分严峻。为了突出敌人的包围,朱老忠、严志和给保二师送来了米面。但敌人提前冲破了学生的防线,血腥镇压了保二师学潮,学生死伤多人,江涛被捕入狱,张嘉庆受伤被关进教会医院。

严志和因二儿子又被捕入狱,悲痛欲绝,想跳河自杀。朱老忠鼓励他要挺住,为孩子的报仇。学潮失败的第二天,朱老忠装扮成三轮车夫,从教会医院救出了张嘉庆。

(8)小说红旗谱的主人公扩展阅读:

孙犁的老家在河北安平县东辽城村,梁斌的老家在保定市蠡县梁家庄。两人的家乡同在冀中平原上,相距不足百里,是很近的老乡。孙犁出生于1913年,梁斌出生于1914年,又是不折不扣的同代人。

1938年春,同在革命队伍的两个人初次相识。当时,孙犁到蠡县去组织人民武装自卫会。梁斌正在蠡县担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梁斌给孙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按孙犁的话说就是“朴实、厚重、爽气”。

1940年,晋察冀边区文协成立,主任是沙可,副主任是田间。孙犁被调到文协,一个人负责编辑文协的油印刊物《山》。当时的同事有康濯等人。

梁斌在《山》上发表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父亲》等短、中篇小说,它们就是后来引起文坛震动的梁斌代表作《红旗谱》的发端,朱老忠的形象在其中已初具雏形。

1941年,孙犁从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回到冀中平原,参与编辑《冀中一日》。梁斌正担任冀中文艺干校副校长,两人接触机会多起来,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成为战友加朋友。1943年的时候,为反抗日伪军的“扫荡”,转移到山西繁峙县境的孙犁,还在战争间隙,翻山越岭跑去看过梁斌一次。

抗战胜利后,孙犁有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他想搞创作,就在1946年3月专门去了趟蠡县。正担任中共蠡县县委宣传部长的梁斌为方便孙犁的写作,安排孙犁住进了刘村。孙犁在这年的3月30日写给康濯的信里。

这样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因为梁斌同志的照顾,我的写作环境很好,自己过起近于一个富农生活的日子,近于一个村长的工作,近于一个理想的写作生活。”在蠡县的三个月里,孙犁写下了《“藏”》、《钟》和《碑》等几篇小说。

解放初期,孙犁在《天津日报》主持副刊工作。梁斌则随解放大军南下,先后任《襄阳日报》《武汉日报》社长。1953年6月,梁斌请了创作假,正式动笔书写《战寇图》(即后来的《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曲),他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

三十多万字的《战寇图》初稿在一年后即告完成。对于当时的创作情况,梁斌曾有以下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

1955年夏季,梁斌到天津就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那时河北的省会还是天津。就这样,梁斌花了两年时间,到1956年年底,完成了《红旗谱》的创作,1958年1月,《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当即震动了中国文坛。而梁斌因身心透支,大病了一场。

《红旗谱》的成功,孙犁从未对人说过自己曾在其中起过作用。要不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梁斌与同事谈起这段感人往事,读者们是无法知晓的。这里面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孙犁和梁斌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老作家孙犁的高尚人品,以及梁斌的朴实。

㈨ 红旗谱的作者简介

梁斌,原名梁维周,蠡县梁家庄人,他是以《红旗谱》等长篇巨著而闻名中外的小说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并参加了二师的学潮斗争。1933年去北平,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写杂文、散文和小说,挣一点稿费维持生活。而后到济南,考入山东省立剧院,学习戏剧表演,担仍坚持文学创作,写出以高蠡暴动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夜之交流》。
1937年春天,梁斌回到故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游击十一大队政委、冀中文化界抗战建国会文艺部长等职。这期间他写出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中篇小说《父亲》,这些作品中开始出现了《红旗谱》中的人物。还写出了《千里堤》、《抗日人家》、《五谷丰登》、《爸爸做错了》、《血洒卢沟桥》 等剧本,在冀中地区演出数百场,激励了冀中军民的革命斗志。1945年起做地方工作。
1948年秋天,梁斌随军南下,历任湖北省襄樊地委宣传部长、《湖北日报》社长等职。为实现多年 的宿愿--把冀中人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写成长篇小说,1953年他调回河北。他在高阳、蠡县走村串户访问当年参加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充实自己的生活,把全部身心沉浸在创作境界里。在50年代中期,他 开始在省文联院内的一间小平房里,后来搬到枣胡同的“创作之家”,专心致志进行创作,他每天早晨3 点起床,一直写到中午。早饭没顾上吃,赶到食堂吃中午饭,结果是开中午饭的时间也过了,他只好到街上买点吃的。冬天,他常常因写得上劲而忘了火炉添煤,冻得他手脚发麻。经过三个酷暑和寒冬, 他终于完成了《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长篇,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农民朱老忠的典型形象,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梁斌还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作品集《笔耕余录》以及《春潮集》、《一个小说家的自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