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蒋碧薇为什么对徐悲鸿如此冷漠
从《徐悲鸿的一生》一书中所述,是因为她的生活价值观与徐的艺术追求大相径庭造成的。
『贰』 张道藩费尽周折把蒋碧微从徐悲鸿里夺回来,为何最后又将她抛弃
蒋碧薇自小出身名门,书香世家,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就给他定了娃娃亲,许配给了苏州颇有名望的查家的少爷查紫含。但是这个大少爷却在学校闹出了作弊的丑闻,使得蒋碧薇对她这个未婚夫有了很不好的印象。
『叁』 关于宋庆龄的故事
宋庆龄15岁,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缩双眉,耐心地听者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
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的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3)蒋碧薇回忆录全文阅读扩展阅读
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肆』 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怎么样
种种不堪谁人知 ——读蒋碧微回忆录《我与悲鸿》 柳已青 看完《万象》(2005年11号)包立民写的《徐悲鸿信中的孙多慈》。忽然对徐悲鸿的生平和婚恋感兴趣,于是去书店看看,正好看到书海出版社新出的《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拿起书翻看,自然是书中蒋碧微和徐悲鸿的照片吸引人,而徐悲鸿的那些画作反而在其次了。翻看书时,猛然想起前几年在书店曾看到《蒋碧微回忆录》(哪家出版社出的,忘了),但错过了。发过钱红丽一篇读《蒋碧微回忆录》的文章,才女钱红丽对蒋碧微和徐悲鸿和张道藩的感情纠葛,写得细腻而温婉,那种伤感如薄薄的烟云,印象深刻。 拿起《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再也放不下,索性坐在书店里看起来。如痴如醉是这样吧,一个上午的阅读,头也没有抬,把这本书看完了。然后,又把这书买下来。 蒋碧微在这本书的结尾,别有意味特别提到了徐悲鸿画室里的一副对联,那是他集前人句亲笔写的八个大字: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横额是他的斋名:应毋庸议! 联系到徐悲鸿和孙多慈(原名孙韵君,后徐悲鸿为之改名孙多慈,两人的名字联在一起是大慈大悲)的师生恋情,徐悲鸿不顾亲友的反对,的确是一意孤行。甚至带领学生到浙江天目山写生时,“徐先生和孙韵君一路上都很亲密,根本不在乎别人可能会批评物议。”他们某次在僻处拥吻被学生偷拍到,议论纷纷,也就不奇怪了。大艺术家狂傲不羁、一意孤行,徐悲鸿有此举动似乎也不难理解,问题是他在处理和蒋碧微的关系时,意气用事,感情冲动,考虑不周,而且反复无常,他爱孙多慈时,登报声明脱离与蒋碧微的同居关系;爱廖静文时,又是如此。而蒋碧微则冷静多了,考虑周密,感情账、家庭责任账、财产金钱账都算得分明。 读蒋碧微的回忆录,读者肯定要同情蒋碧微的,蒋碧微也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徐悲鸿给人以始乱终弃的印象。蒋碧微出身宜兴名门,可谓大家名媛,18岁在上海,不顾父母,逃婚跟随徐悲鸿私奔去日本,颠沛流离,艰辛备尝。在法国,两人过着清贫的生活,那时,徐悲鸿是深爱着蒋碧微的,从他以蒋碧微为模特创作的多幅作品可以看出,《静读》、《韵律》那在岁月中褪色的画作,但可以感受到徐对蒋浓烈的爱。徐悲鸿醉心创作,无暇顾及蒋碧微,蒋也是有怨言的:“我十八岁跟他浪迹天涯海角,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不曾得到他一点照顾,反而受到无穷的痛苦与厄难。”当徐悲鸿遇到孙韵君时,感情如绝堤的潮水,他画中的蒋碧微成了孙韵君,那《台城夜月》的确让蒋碧微感到凄凉。 1945年,二十八年之久的婚姻终告结束,徐付给蒋一百万元现款(通货膨胀后的币值,蒋本人称约相当于普通公务人员一年薪水)、古画四十幅、徐本人作品一百幅,外加徐悲鸿月入的一半,作为子女抚养费。据廖静文和徐悲鸿女儿徐静斐回忆,为赶作这一百幅画,徐悲鸿本已不太健康的身体完全拖垮,这是他1953年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我还没有看蒋碧微回忆录之《我与道藩》,不过已经对他们的爱恨恩怨已经了然。站在徐那一边的有些人说,蒋早在巴黎的时候便和张道藩暗通款曲。蒋与徐离婚后,蒋碧微公开做了国民党政府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的情妇。后来去了台湾。蒋碧微做了张道藩十年有实无名的外室而不言悔,可见她对徐的失望之深,同时也可见张对蒋的用情之深。 蒋碧微回忆录让人看到一颗颗受煎熬的心灵。那些所谓的爱情和幸福在这些煎熬中要打折扣的。徐悲鸿爱上三个女人,蒋碧微、孙韵君、廖静文,与蒋碧微的感情最复杂,书中一些细节,传递出徐悲鸿的尴尬和复杂感受。蒋碧微的父亲去世时,徐想出资办丧礼,遭到蒋的拒绝;蒋为父亲举办百日追悼会,徐悲鸿为站在家族席还是来宾中行礼而左右为难。两人真的了断时,请朋友沈钧儒协调,在签字离婚仪式上,“徐先生神情颓丧,脸色苍白,自始至终,他一直低着头。”徐悲鸿的种种不堪谁人知,对于蒋碧微,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内心复杂的感受和情状,非外人所知。他们的心灵的苦涩和痛楚,丹青妙手画不成! 《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 蒋碧微 著 书海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5元
『伍』 徐悲鸿的前妻的第一个夫人
蒋碧微 他写了一本书 《我与悲鸿》
《我与悲鸿》是200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版图书,作者是蒋碧权微。
《蒋碧徽回忆录》1966年在台湾出版时,被《皇冠》杂志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成为众多读者追捧的畅销书。本书是《蒋碧微回忆录》的第一部。
蒋碧微出生于江苏宜兴书香名门,天生丽质,才艺俱佳,18岁时和徐悲鸿一见钟情。1917年,蒋碧微瞒着家人与徐悲鸿远赴日本、法国。1927年,蒋碧微随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回国,生下儿子伯阳。三年后,徐悲鸿因“师生恋”与蒋碧微的感情出现裂痕。1933年,蒋碧微随徐悲鸿第二次赴欧,她出色的交际才能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帮助徐悲鸿成功地举办了中国近代名家绘画展及个人画展,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迈出第一步。期间,徐悲鸿经过与法、德、比、意等国著名艺术家进行切磋和交流,逐渐形成融会古今中外技法的独特风格。此后,徐悲鸿声誉日隆。然而,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痛苦煎熬,仍未能破镜重圆。1945年,蒋碧微与徐悲鸿劳燕分飞。
蒋碧微用平实的语言,详实地记录了28年来她与徐悲鸿从相识、相知、相恋到分手的情感沉浮的心路历程。
『陆』 《蒋碧薇回忆录》WORD版本,已经校对了一部分,现想找想读此书的朋友一起校对,共同分享。Q38458257
网上去买好了!
『柒』 谁有蒋碧薇的回忆录,我与悲鸿和我与道藩2本电子书啊
我与悲鸿和我与道回藩答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802566.html?from=like
『捌』 求《蒋碧薇回忆录》下载网址
这本书网上好像没有下载的,只能自己买啊,况且好书也值得的啊,也就二十几元钱
『玖』 徐悲鸿有怎样曲折的爱情故事 dwew
蒋碧微与廖静文
徐悲鸿在上海由同乡朱子洲的介绍,认识了一位年长的宜兴同乡蒋梅笙。蒋家在当地是个颇有声望的大户人家,蒋梅笙当时在上海大同学院教国文,蒋家次女蒋碧微在十三岁时,便许配给苏州查家,尚未过门。蒋碧微身材修长,白皙皮肤,眉目清秀,长着一头闪亮乌黑的头发。十九岁的蒋碧微认识悲鸿以后,常常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将在苏州读中学的未婚夫,一个家境衰微了的宦家子弟,与悲鸿比较,真觉得有天壤之别。她渐渐被悲鸿吸引,偷偷地爱上了他。开始,悲鸿并末察觉。直到有一天,蒋碧微听到母亲说,查家明年就要来迎娶了,她便失声痛哭起来,悲鸿才好像了解她的心情似地拍拍她的肩膀说:“不要难过。”便匆匆走了。
当时悲鸿正处于父逝妻亡的悲痛心情中,而且他又专心致志于绘画,无暇顾及其她。以至直到悲鸿准备东渡日本时,还未曾与蒋碧微有道单独的接触。但蒋碧微那多情的顾盼,有时也牵引他的心。
蒋碧微听到悲鸿即将东渡日本、她是多么想跟着他同去,但是,由于少女的羞涩和已经订婚的种种顾虑,使她只能将这个愿望痛苦地埋在心里。但是,谙于人情世故的朱子洲早已洞察一切,自告奋勇地做了穿针引线的工作。
蒋碧微私奔前,曾留下“遗书”一封,其父已知内情,特意买了一口棺材,内装石头,并在《申报》上登了爱女病逝“讣告”,借以掩人耳目。
当年,蒋碧薇为了追求爱情,抛弃富家小姐的生活,跟着一个穷书生离家
徐悲鸿与蒋碧微在上海 1928年
私奔,这在六十多年前封建思想弥漫着的旧社会当中,可真算个“事件”呢。
在日本徐悲鸿流连于书店和画店,对艺术的如醉如痴的追求,使蒋碧微敏锐地看出,徐悲鸿只爱艺术,并不爱她。一对情侣刚刚开始共同生活的时候,就投下浓重的阴影。
到法国留学,徐悲鸿决定带蒋碧微一同去巴黎,他希望蒋到世界艺术中心巴黎后,爱上艺术,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徐悲鸿攻美术,蒋碧微学音乐。二人彼此尊敬,互相鼓励,当时在留法同学中不知引得多少人羡慕。二人也着实尝过一段甜蜜的生活。
在柏林,认识在伦敦学习美术的中国学生张道藩,正在那里旅游,特地访问了悲鸿,对悲鸿表示钦慕。不久,他又去巴黎学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里,这位来自贵州贫家子弟能留洋求学的,很不简单。张道藩举止阔绰,无心学习,他仰慕的只是欧洲的物质文明,留学只不过是为了镀金。因此,他在绘画上一无所成。回国后,却官运享通,步步高升,当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最后做到“立法院院长”。张道藩第一次见到蒋碧微,就对她有好感。悲鸿回到中国后,蒋碧微还留在巴黎,和张道藩等人经常在一起聊天、看电影、跳舞,张道藩对她殷勤、细致,使她觉得他们两人在一起是多么契合,他们亲密关系已成为巴黎一些朋友们暗中议论的话题。
徐蒋当初的恋爱,原是一见钟情的。在法国相处一段时间后,即发现彼此性格间的差距。加上张道藩的从中作梗;以及后来徐悲鸿与学生孙多慈发生所谓热恋,他们夫妻感情渐渐恶化了。孙多慈是安徽寿县人,她并没有绝色的姿容,也不爱与人交往,是一个很普通的身材纤细的姑娘。她以绘画100分的成绩,考取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当时女学生中,像她这样才华出众的并不多见。十分爱惜人才的徐悲鸿有时按捺不住心中的满意,说几句称赞和鼓励的话,谁知道,这些话马上就传到蒋碧微那里。免不了家庭又掺进了新的纠纷。虽经朋友们不断劝解,也无法弥补与日俱增的裂痕,终于走上了离婚的道路。离婚后的蒋碧薇带着一儿一女走出了徐家。1948年,蒋碧薇随张道藩去了台湾,徐悲鸿和孩子们都留在大陆。
张道藩确是真情实意千方百计追求蒋碧薇的,也赢得了蒋对他的相应的爱情。徐蒋离婚后,他们就同居了,可是蒋从不以张太太的名义作任何活动,二人始终没有办结婚手续,原因是张还有个法国妻子在巴黎。蒋碧薇就这样委屈求全地过着,从无半句怨言,一直默默地过了三十来个寒暑,直到张道藩逝去前一年才分开。那一年,张的名分上的法国妻子忽然来到台湾找张“院长”了,夫妻相见之下,当然吵得很厉害。张道藩提议签字离婚,法国夫人却说得好:“你不爱我,是你的事;我爱你,难道犯法吗?如今我老了,你使我痛苦多年,我也不让你好受,这一生休想我签字离婚。”法国太太似乎得了高人的指点,她直接找蒋介石告御状,请“总统”主持公道。不然的话,她就向新闻界特别是西方记者陈说一切。张道藩无话可说,名誉、地位、前途最重要嘛——只好屈服下来,回到法国太太的怀抱。
蒋碧薇这方面呢,不用说,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度的损害。三十年来的烦恼、痛苦夹杂着甜蜜的生活,许许多多、星星点点、各种各样的回忆,这时候,象是一场梦醒过来了!
蒋碧微做事一向细心,她将那多么年来徐与张给她的每一件东西都留起来了,凡徐张两公写给她的书信,即使一张小纸条,她都保存着,正好作为传的材料。于是,她就写了"我与悲鸿"、"我与道藩"两部回忆录。轰动一时,成为台湾的畅销书。说来也巧,这部书出版之日,正是张道藩生病进住医院之时,于是台湾社会的攸攸之口便说张道藩是因蒋的自传而气病的。不久,张道藩病情急剧恶化而溘然长逝,好事多嘴的闲人就更说,蒋碧薇的回忆录是张道藩的催命符。
蒋碧薇,前几年也已去世了,遗下了徐悲鸿的多幅名画和张道藩的一些著作及书籍,全都捐给了台湾的历史博物馆。
廖静文是1942年在重庆报名应考中国美术学院图书管理员时认识徐悲鸿的,帮助徐悲鸿整理藏书和藏画。当时徐悲鸿已和蒋碧微分居,一个人独居生活。由于工作在徐悲鸿身旁,加深了对徐悲鸿的同情、怜悯和尊敬,徐悲鸿也爱上了她。当时徐悲鸿四十八岁,廖静文二十八岁,但是感情这东西却往往出人意料,廖静文出现,重新燃起徐悲鸿渴求爱情和家庭的欲望,终干向廖静文表白自己的爱恋。他们跨越年龄的障碍,走到了一起,在贵阳正式举行了订婚礼,按当时的习惯,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启事,在这之前三天,徐悲鸿还正式在报上刊登一则声明:
徐悲鸿廖静文在筑订婚、敬告亲友。
廖静文画像 1943牟
在这之前三天,徐悲鸿先生还正式在报上刊登了一则声明:
悲鸿与蒋碧微女士因意志不合。断绝同居关系,已历八年。中经亲友调解。蒋女士坚持己见,破镜已难重圆。此后悲鸿一切。与蒋女士毫不相涉。兹恐社会末尽深知。特此声明。
正当廖静文和悲鸿准备结婚之时。蒋碧微忽然提出要办理离婚手续的要求,并向悲鸿索取现款一百万元,古画四十幅,悲鸿的作品一百幅,作为她今后的生活费,此外,还须将每月收入的一半交给她,作为儿女抚养费。
徐悲鸿和蒋碧微没有办结婚手续,不存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问题。因此律师一再说,除了负担儿女抚养以外,对她那些要求都可不予置理。但悲鸿在对待蒋碧敞的态度上,从来是忍让的,他永远未能忘怀和蒋碧微最初的爱情和在巴黎那
段艰苦的生活,所以决定竭尽所能来满足她的愿望。
于是,他又开始日夜不停地作画。他不仅要画一百幅国画给蒋碧微,而且要画一批画出卖,以筹足一百万元。徐悲鸿画的第一批国画五十幅完成后,送交蒋碧微。另外,还有四十幅徐悲鸿收藏的古画,其中有她点名要的任伯年的杰作《九老图,及现款二十万元也同时送
徐悲鸿与廖静文在北海公园 1953年
去。后来蒋碧微又重提办理离婚的事,并且说原先付给她的二十万元,她已花光了,要悲鸿再付给她一百万元,和一百幅画,原已付的五十幅画也不算数了。此外,还提出每月付给儿女抚养费每人二万元。
当时,悲鸿虽是最高一级的教授,但每月薪金也不到二万元。于是,廖静文进城去找郭沫若夫妇商量。郭老介绍我去找沈钩儒律师,沈钧儒律师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很同情悲鸿,十分热情地答应承办此事。他说,本来同居关系不必办理什么手续,但为了避免蒋碧微纠缠不休,还是立一个正式字据了结为好。
沈钧儒律师为此事奔走、磋商,但蒋碧微对她所提的苛刻条件毫不让步。最后,悲鸿又只好完全按照蒋碧微的条件达成协议。除已付的二十万元、四十幅画和五十幅悲鸿的作品外,悲鸿再一次付给蒋碧微国币一百万元,国画一百幅;儿女跟随蒋碧微生活,每月由悲鸿付给每人抚养费二万元。
那天,由沈钧儒律师到场作证,双方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悲鸿除了带给蒋碧微的一百万元和一百幅国画以外,他还将一幅油画《琴课》带去送给她。那是描绘蒋碧微在巴黎时练习小提琴的油画,他知道蒋碧微很喜爱这幅画像。在最后分手的—刻,悲鸿还顾念着旧情。这个不幸的家庭悲剧,终于拉上了最后的帏幕。
病中徐悲鸿,右为廖静文
当天,蒋碧微就带着钱和画,去到了张道藩主管下的“中国文艺让”,在那里打了一个通宵的麻将。也许她因为得到那么一大笔钱和名贵的画而感到十分愉快吧?
不久,悲鸿和廖静文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行了婚礼,由郭沫若先生和沈钧儒先生证婚。悲鸿的许多朋友和学生都来参加了我们的婚礼。由于事先声明“概不收礼”,他的学生们便买了许多鲜花花篮。那些美丽的五彩续纷的鲜花,将会场点缀得十分艳丽和庄重。郭沫若先生还写了一首诗祝贺:
嘉陵江水碧于茶.
松竹青青胜似花。
别是一番新气象.
磐溪风月画人家。
悲鸿新家异常简陋的,没有为结婚购置任何一件用品,全部家具依旧是那张未曾油漆过的木床,一张未曾油漆的写字台和一个木柜,两把藤椅和一张帆布
躺椅,依旧和大家一起吃着粗糙的伙食,依旧点煤油灯……但他们却感到无限愉快和幸福。悲鸿不止一次地对廖静文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能对我有这样真诚、坚定、纯洁、无私的爱情,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我欠着你的情分,我要把我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悲鸿决定,把他十分珍爱一些比较满意的作品,将它
75岁的徐悲鸿夫人坐在徐悲鸿1943年
为她画的《徐夫人像》前.
们全部送给廖静文,写上她的名字。后来我们看到徐悲鸿在许多画上题写了“静文爱妻保存”的字迹。
徐悲鸿逝世后, 廖静文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一九八二年写了《徐悲鸿一生》一书,很多读者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为徐悲鸿由一个贫苦农村的儿子而走向世界的坎坷历程而感动,也为他那不幸的婚姻以及他和廖静文短促的爱情而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