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文阅读 » 许钦文疯妇全文阅读
扩展阅读
小说女主角叶蓁蓁 2021-03-16 21:49:57

许钦文疯妇全文阅读

发布时间: 2021-02-26 17:51:50

① 五四小说中(1917-1927)农村妇女主人公的和知识分子女性主人公的有哪些

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啊
还有这时期受鲁迅影响的乡土小说
徐杰,鲁彦等的 像那个鲁彦的《菊英的出嫁》,《李妈》
许钦文的《疯妇》等
反正这时期写得关于农村女性形象都是比较愚昧,麻木,落后,不觉醒的
知识女性有卢隐《海滨故人》里的露莎等
和知识分子女性主人公的比较,那就自己发挥吧

② 中国文学作品中哪些提到了婆媳关系

有关婆婆与媳妇的书最早见于《礼记·内则》;
以及最典型的《孔雀东南飞内》的焦母与刘兰芝;容
《妇戒》中讲不论是婆婆对或不对,媳妇都得服从;
原名《上海媳妇和东北婆婆》的《双面胶》;
《寒夜》中的曾母与曾树生;
五四初期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阿凤》;
鲁迅的《祝福》;
冰心的《最后的安息》;
朱自清的《笑的历史》;
陈衡哲的《巫峡里的女子》;
许钦文的《疯妇》;
王鲁彦的《屋顶下》;
张爱玲的《金锁记》;
还有张爱玲的闺中密友苏青的《结婚十年》;
巴金的《寒夜》;

曹禺的《原野》、《雷雨》;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这都是较为人熟知的一些涉及到婆媳关系的文学作品,楼主可以择其一二,希望可以给你当来帮助。

③ 谁能提供蹇先艾的《水葬》和许钦文的《疯妇》的原文我有急用!

偏僻的天由系统中的下试教材样一偏僻的天, 并且它的矿石.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专.这只样一偏僻的天应该被取缔属.它的每天, 我不能立场.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这只样一偏僻的天不应存在.它 的每天我还是从未品过.这只样一偏僻的天, 和它的矿石.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并且如果您去,我想要去相与您.并且如果您死, 我想死要相与您.散步您的手和.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最偏僻的天 我的生活.这只样一偏僻的天,和它的矿石.它的每天,我是高兴我生存了

④ 施蛰存的《春阳》想表达的是什么

《春阳》通过禅阿姨的心理描写,写出来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的残害,春阳在这篇文章中极具象征意义,第一,暗示了禅阿姨的情愫在春天的萌发,第二,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以及春阳的转瞬即逝。

而“春阳”还有另一层的涵义,是指蛰伏在婵阿姨内心深处的女性欲望以及对正常幸福生活的渴求。小说中多次描写婵阿姨内心被和煦温暖阳光所激发出来的欲望。

(4)许钦文疯妇全文阅读扩展阅读:

施蛰存的《春阳》这篇小说的价值有二:

其一,作者以重笔描写主人公苦闷和变态的心理,逼真细腻地展现她潜意识的流动——其内心的爱欲与财权的交战、思绪的联想和想象、感情的起伏等等。这种把笔触伸向人物的精神深处,发掘出了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欲望的意识流写法,将文学作品的表现领域伸向性幻想的领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尝试和开拓,让中国小说创作多了一种可能性和表现方式。

其二,小说刻画的主人公婵阿姨不是魔女、也不是妖妇,而是有着“传统美德”的善女人,守节、节俭、律己。她的现实生活是不完满的,盛年寡居,正常性爱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虽然内心中的自我意识有了些许萌动,但是传统伦理道德、封建三从四德已经在她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只是在精神深处做了个虚幻的白日梦,又回归到过去的生活轨道上了。这就是施蛰存所塑造的“善女人”的形象代表。

⑤ 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小说的关系

乡土写实小说: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代表:废名(冯文炳)、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加婚宴——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关系。)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京派小说”: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跃于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北京较少受南方激荡的政治风云的冲击,进入一个黑暗的相对沉静的历史时期。一部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便潜心于文学天地,去追寻理想的境界和个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批评与否定的锋芒指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政治、伦理道德,对民族的文化范式、审美心理等深层积淀却未有触动。“京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生活进行主观化的过滤与净化,展现具有古朴美、清纯美的人生图景。代表:沈从文《边城》。王向辰、凌叔华、林徽音、废名《竹林的故事》、萧乾等。
京派文学是五四新文学分支、发展的结果。京派小说源来于五四小说,同时又不同于五四小说。五四小说的主体构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创造社的浪漫抒情小说。京派作家既继承了乡土小说的乡村题材,又善用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抒情笔法。但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他们逐渐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而向梦幻乡土延伸,淡化了身边小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氛围的诗意抒写。这三者的浑然融合构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风格内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wszl/neiron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52

⑥ 乡土文学成为1970年代文学主流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乡土文学论战”是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

台湾乡土文学

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被及台湾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台湾社会。它的发生,则至少应追溯至台湾乡土文学历经20年的蛰伏后于60年代中期的重新出发,以及其后十余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演变。如黄春明、王祯和早期所谓“纯正”的乡土小说和70年代王拓、杨青矗等着重揭露社会阶级矛盾创作的先后出现;70年代初以“现代诗论战”为中心的对于现代主义的普遍反省运动,以及由此确立和带动的“回归传统、关怀现实”的文学思潮,在在显示台湾乡土文学迎来了它的又一次高潮并成为70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这种日益浩大的声势引起各方人士的不同反应,也使它成为各种矛盾汇聚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一场震动台湾社会的“乡土文学论战”于1977年爆发并延绵了一、两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