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文阅读 » 长征全文阅读
扩展阅读
小说女主角叶蓁蓁 2021-03-16 21:49:57

长征全文阅读

发布时间: 2021-02-14 05:46:50

① 七律长征的全文和注释

全文:

七律·长征

近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难:艰难险阻。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1)长征全文阅读扩展阅读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达60多处,或写景、或叙事、或明志、或喻理。他独立于橘子洲头,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他盛赞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被“大河上下、顿时滔滔”的静穆与凝重深深震撼。

毛泽东总是超乎于山水之外,借山水来呈现他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想,来寄托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深情眷恋,来抒发自己跋山涉水的壮怀雅趣,来表达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崇高理想,来展现不惧艰险攻坚克难的雄心壮志和战斗豪情。

毛泽东成功地运用旧体诗词形成,艺术地记录了时代风云变化,反映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讴歌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精神。毛泽东的“形象思维”、“旧诗可以写一些”、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等诗学观,对新诗和旧体诗词、尤其是给走上复兴之路的当代中华诗词创作,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 长征各章内容概括

1、突出重围:

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 明错误指挥下,敌人步步紧逼。广昌失守、万年亭失守、驿前失守、石城失守,敌人已经逼近了瑞金。

2、绚丽之梦:

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约12.7万人。

3、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红军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长征。地方部队1.6万人,留在苏区,苏区百姓依依不舍,送别红军。

4、路在何方:

1934年11月 粤北与湘南,长征前夕,粤系军阀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开始。

5、山河苍茫:

1934年12月 湘西与豫西。

6、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事件。

7、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8、恭贺新年:

1935年1月1日,红军突破乌江江界河,乌江战役打响。至1月3日,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红军于南岸并予以彻底消灭的黄粱美梦,使红军从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9、夜郎之月: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 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0、残阳如血:

二渡赤水后,敌人调集大军企图歼灭红军。2月26日,红军主力在娄山关及其以南击溃王家烈部,攻占板桥,残敌向遵义逃跑。

27日,红1、红3军团乘胜追击,在遵义以北击溃敌3个团的阻击,28日凌晨再占遵义。接着于遵义以南忠庄铺击破敌吴奇伟纵队两个师的进攻,歼其第59师大部,重创第93师,战役结束。

11、巴山蜀水:

1935年4月 川北、湘西与陕南。

12、金沙水畔:

1935年5月,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红军到达金沙江后,先后找到七条船并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红军主力早已渡过金沙江。

13、喜极之泪:

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

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12日,红一军先头部队和红四军一部在达维会师。

14、黑暗时刻:

1935年8月红军穿越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渡过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饥饿、寒冷,以及布满鲜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但是,面对死亡的威胁,红军指战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他们依靠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依靠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依靠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将困难和艰险甩在身后,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用热血和生命在亘古荒原上奏响了一曲团结奋斗、视死如归的壮丽凯歌。

15、北斗高悬:

1935年九月红一方面军率领8000人脱离张国涛秘密北上。同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红二十五军结束长征。

16、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红一军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此次会师,标志着红一军长征结束。

17、北上北上:

1936年1月 湘西与川北。

18、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10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王树增所著的《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

(2)长征全文阅读扩展阅读:

王树增的《长征》这部作品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 70 年以来,第一 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作者激情澎湃的记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过去所有记述长征的文学作品所从未具有的。作者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 实地采访了许多 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 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 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展现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记述在长征征途上,武器简陋的中国工农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的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

在两万五千里的路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世界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部队,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

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

表达红军长征,铸就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③ 谁有《红军长征史》的在线阅读地址啊或者有电子版或者电子书

上军事博物馆

④ 重生到长征时期当红军的完结小说

《重生之红星传奇》
《重生之铁血战将》
《红色脊梁》
《赤色黎明》
《热血红军》
《红色帝国1924》
《红军闪耀中华》
《重生之黄埔卧底》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重生之铁血八路》
《抗战之红色军神》
《驻马太行侧》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刺刀1937 》
《一个人的抗日》
《抗日之铁血山河》
《铁血抗日军》
《抗日之铁血智将》

⑤ 铁血传奇之长征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铁血传奇之长征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二十二章 湘赣苏区保卫战之激战赣江二
当蒙上富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等人已经完全被红军包围了,幸亏还有水路可退。他回头望向西岸,106团没有受到攻击,此时已经靠岸的107团并没有上岸,而是立即调转船头往回驶,显然是要先回来救护自己的师长。他定下心来,暗赞道:白先仁这小子还算精明,还懂得先来救我,要是等士兵都上岸后再来接我,老子的尸体可能都硬了,算老子没白提拔他!
白先仁就是107团的团长,听到身后传来密集的枪声时,他并不在意,因为谁能想到自己的后方会出现大批的红军呢,最多不过是红军游击队前来骚扰罢了。待听到熟悉的红军冲锋号时,呆了几秒钟后才意识到不妙,脸色刹那间又白又青,大声喝令调转船头,往东岸驶回去。
“弟兄们,给我顶住,我们的107团回头来了,坚持十分钟,坚持十分钟就行了。”蒙上富不断为自己的士兵打气道。他到现在还弄不明白,红军那来这么多人,瞧这架子起码有好几千人。
本来因为伤亡不断增加,包括团长等指挥官……

⑥ 长征第一章内容概括,150字左右,马上就要,在线等,谢谢

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回带领着一支答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为此,我们更有理由去读懂长征,去了解中华民族苦难与奋斗的历史,去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一位研究军事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家。为了探寻长征的原貌,他曾花费六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终于写成著名历史纪实文学《长征》。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重新踏上漫漫征程,走遍万水千山,感受风霜雨雪,走近真实的长征。
仅供参考

⑦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全文!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出自毛泽东的《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

全文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目前政治形势的特点;

第二部分: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部分:人民共和国;

第四部分:国际援助。

其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所在第一部分目前政治形势的特点中,其具体内容是: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主力红军如此,南方各省的游击战争怎么样呢?南方的游击战争,受到了某些挫折,但是并没有被消灭。许多部分,正在恢复、生长和发展。

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人的斗争正在从厂内向着厂外,从经济斗争向着政治斗争。工人阶级的反日反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现在是在深刻地酝酿着,看样子离爆发的时候已不远了。

农民的斗争没有停止过。在外祸、内难、再加天灾的压迫之下,农民广泛地发动了游击战争、民变、闹荒等等形态的斗争。东北和冀东的抗日游击战争,正在回答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

学生运动已有极大的发展,将来一定还要有更大的发展。但学生运动要得到持久性,要冲破卖国贼的戒严令,警察、侦探、学棍、法西斯蒂的破坏和屠杀政策,只有和工人、农民、兵士的斗争配合起来,才有可能。

民族资产阶级、乡村富农和小地主们的动摇以至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前面已经说过了。

少数民族,特别是内蒙民族,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威胁之下,正在起来斗争。其前途,将和华北人民的斗争和红军在西北的活动,汇合在一起。

所有这些都指明,革命的阵势,是由局部性转变到全国性,由不平衡状态逐渐地转变到某种平衡状态。目前是大变动的前夜。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7)长征全文阅读扩展阅读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毛泽东于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毛泽东的这个报告是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之后作的。

这一次政治局会议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错误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是一次极关重要的会议。

毛泽东根据中央决议在这里充分地说明了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的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地指出共产党和红军在这个统一战线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批判了党内在过去长时期内存在着的狭隘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这些是党和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遭受严重挫折的基本原因。

同时,毛泽东唤起党内注意一九二七年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引导革命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指出了蒋介石必然要破坏革命势力的趋势,这样就保证了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环境中能够具有清醒的头脑,在蒋介石的无穷欺骗和很多次的武装袭击中,使革命力量不致遭受损失。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建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改变了过去“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但那次会议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召集的,所以只能够对于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中央领导机构问题做了决议。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中共中央才获得可能去有系统地说明政治策略上的诸问题。对于这类政治策略上的问题,毛泽东的这篇报告作了最完整的分析。

⑧ 《长征》王树增每章内容概括

第一章突出重围————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明错误指挥下,这个时候敌人也步步紧逼。广昌、万年亭、驿前、石城都失守了,这个时候敌人已经逼近了红色心脏——瑞金。

第二章绚丽之梦————1930年8月,江西瑞金:1930年8月, 中国工农红军 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

第三章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因为红军反围剿失利, 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长征。但是地方部队1.6万人,留在苏区!这个时候苏区百姓依依不舍,都来送别红军。

第四章 路在何方————1934年11月 粤北与湘南:在长征前夕,粤系军阀 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 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开始!

第五章山河都苍茫了————1934年12月 湘西与豫西

第六章橘子也红了————1934年11月 湘南

第七章血漫 湘江————1934年11月湘江: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 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第八章恭贺 新年————1935年1月 乌江:1935年1月1日,红军突 破乌江江界河,乌江战役打响。经过廻龙场、茶山关、江界河等战斗。至1月3日,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 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粉碎了 国 民 党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红军于南岸 并予以彻底消灭的黄粱美梦,使红军 从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第九章夜郎之月————1935年1月 遵义: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 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自此,我党由稚嫩走向成熟。

第十章残阳 如血————1935年2月遵义:遵义战役,是红军在敌情非常严峻的情况下,5日之内连下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8个团,俘敌3000人,取得中央 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十一章巴山 蜀水————1935年4月 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十二章金沙 水畔————1935年5月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红军到达金沙江后,先后找到七条船并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红军主力早已渡过金沙江。

第十三章喜极 之泪————1935年6月 四川达维: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 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 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12日,红一军先头部队和红四军一部在达维会师。

第十四章黑暗 时刻————1935年8月 松潘草地:红军穿越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 一大奇迹。渡过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饥饿、寒冷,以及布满鲜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第十五章北斗 高悬————1935年九月 陕南与甘南:红一方面军率领8000人脱离张国涛秘密北上。同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红二十五军结束长征。
第十六章天高 云淡————1935年10月 陕北和川西:1935年10月,红一军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此次会师,标志着红一军长征结束。

第十七章 北上 北上————1936年1月 湘西 与川北

第十八章 江山 多娇————1936年10月 甘肃 会宁:1936年10月10日,红一、红四 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二、图书简介

1、《长征》是第一部用纪实方式最全面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2、作者:王树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状态:选载

3、分类:纪实文学 点击数:748127 字数:111044 出版时间:2006-09-01

长征是黑暗天际间迸裂出的一道照彻大地的光亮。

回首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

无疑,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不败皆源于此。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革命才得以取得胜利。

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就有希望争取到光明灿烂的未来。长征永存人类史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长征

⑨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长征》课文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泥泞(nìng):因有烂泥而不好走。

指战员:指挥员和战斗员的合称。

遗容:人死后的容貌。

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

遂:就,于是。

惨然:形容心里悲伤。

炒面:这里指炒熟的面粉,做干粮,通常用开水冲了吃。

愕(è)然:形容吃惊。

怔(zhèng):(方言)发愣,发呆。

蓦地(mòdì):出乎意料地;突然。

何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主。有顷:一会儿;片刻。

务必:必须;一定要。

剩:念shèng。

痴痴地看着:呆看着;注视着。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本能: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作出反应)。

举目:抬起眼睛(看)。

趴:念pā。

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

依然:依旧,照旧。

吓:念xià。

旋即:不久,很快地。

致哀:表示哀悼。

俯首:低下头。

扳(bān)机:枪上的机件,射击时用手扳动它使枪弹射出。

溢(yì):充满而流出来。

哽咽(gěngyè):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篝(gōu)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篝,笼(lóng)。

万籁(lài)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情不由己:义同“情不自禁”。

疲惫(bèi):非常疲乏。

驻步:停步。义同“驻足”。

倾(qīng)听:细心地听。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同盟会:即“中国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05年8月由孙中山倡导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驱:先行者。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哇(wa):助词,“啊”受到前一字收音影响而发生的变音。

奇缺:非常缺乏。

钊:念zhāo。

提议:商议问题时提出的主张。

欢快:欢乐轻快。

和(hè):应和。

精干:精明强干。

朝(zhāo):阳:初升的太阳。

绚(xuàn)丽:灿烂美丽。

急骤(zhòu):急速。

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先遣:行动前先派出去担任联络、侦察等任务的(人员或组织)。

班佑:在四川省北部靠近甘肃省。

战利品:作战时从敌方缴获的武器、装备等。

牦(máo)牛:牛的一种,全身有长毛,黑褐色、棕色或白色,腿短。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牲畜。

2.作家作品

已经60多岁的王朝柱,笑言自己是“退而不休”。从小习乐、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他,当了半辈子音乐人;从40岁起,却弃乐从文,开始了文学创作。这些年来,王朝柱连年有大部头推出,著有史传文学作品《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周因来在上海》、《女囚徒》等,还创作了《决战淮海》话剧剧本,《开国领袖毛泽东》、《张学良将军》《巨人的握手》等电视剧本以及《长征》、《龙云与蒋介石》等电影剧本。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文章脉络

课文就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

“泥泞的草地”(场景一),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渝;面临困境,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草地水塘旁边”(场景二),眼见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泥泞的草地”(场景三),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草地之夜”(场景四),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胜利的喜悦中。

三、写作方法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作品中场景为内容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

2.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刘少奇面对彭军团长饿极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卫员弄炒面,继而生气地批评警卫员,当得知是自己冤枉了警卫员后,又“抚摸着警卫员的身体”,并向他赔礼道歉,这些富有个性的言行,充分展现了刘少奇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

3.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作品根据表达的需要,成功地运用推、拉、摇、跟、移等运动拍摄的多种方法,为观众展现了近景、中景、远景和特写等景别。尤其是两个特写镜头,十分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四、问题探究

1.电影(电视)文学剧本是一种怎样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何特点?

电影剧本有两种:一种叫“电影文学剧本”,一种叫“电影分镜头剧本”。电影文学剧本是以文学形式编写的供拍摄电影用的剧本。文字简练,富有形象性。然而,用电影文字剧本还不能拍摄电影,还必须写出电影分镜头剧本。如果说,电影文学剧本是造房子的设计图,那分镜头剧本就是更加详细、具体的房屋施工图。电影分镜头剧本,就是在电影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把未来的影片分为一个个镜头,以便着手进行拍摄。

“电影文学剧本”是一种运用电影思维创造银幕形象的文学样式。是电影剧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进行艺术构思,并按照电影表现手法(包括场景、环境、人物形象、行为、动作、说白、音响及其他细节)通过文字描述以表达自己对未来影片设想的作品。电影文学剧本主要为拍摄影片而写作,因此它必然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必须符合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它所创造的形象虽然以文字为媒介,介必须能够通过影片的摄制,以电影的各种艺术技术手段在银幕上体现出来。它的独特的美学特征首先是由电影艺术本性所决定的,这就是:富于造型表现力和鲜明的动作性;形象的画面感和声音元素的有机结合;时空自由转换中体现的蒙太奇效果。

同时,电影文学剧本必须具备文学价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内容的表达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可以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为读者阅读和欣赏。电影文学剧本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其审美价值是未来影片总的艺术价值的重要前提,是影片导演和摄制组进行再创作的依据。电影文学剧本的类别就来源而言,可分为根据生活素材直接创作的和根据其他文艺形式(小说、戏剧等)改编的;就结构形式而言,可分为戏剧式、小说式、散文式、哲理式、心理式等。

2.本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因为是电视文学剧本,所以为了便于拍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变来作为内容上层次的变化,每一部分也都是以地名作为小标题。同时全文几乎是以对话贯穿全文,借富有人物个性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色。读者读来,眼前似乎浮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3.本篇文章中塑造了过草地时红军的众生相,从中可以读出什么?

本篇文章中展示的人物既有像毛泽东、彭德怀、刘少奇这一类的老一辈革命家,又有像周团长这样为了大部队的前进而甘愿牺牲自己的英雄,还有像无名小战士那样的默默奉献的普通士兵,从他们对待困难、对待生死的态度上,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为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非常人所能通过的路途却被红军战士征服了。我们读出了红军顽强、乐观的精神,也深深被他们的事例所感动。

【练习解答】

一 课文节选了电视剧《长征》的四个场景。你感到这些场景中哪些情节是使你感动?读了剧中下面两段文字,你是否觉得心头一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2.蔡畅:“主席,你有办法驱散大家的疲劳和饥寒吗?”

毛泽东:“我哪里有哇!不过,我从《马赛曲》中感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解答:前一问,课文节选的四个场景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由于各人感受不同,答案不可能也不要求完全一致。应鼓励各言所感,各抒己见。后一问,参见“课文简析”,鼓励说出真切感受。

二 课文中多外用了“猝然”这个词,表示事物虽说出乎意料,但又参情理之中。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猝然”所含的情理。

1.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2.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4.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解答:1.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3.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在凝望“无声战友”良久后拔枪扣动扳机诀别爱马,亦在情理之中。

4.被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分自然的。

三 有些观众看了电视剧《长征》后,对一些情节不太理解。例如,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又如,一副铮铮硬骨的彭德怀,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你能帮助这些观众正确认识这一类问题吗?

解答:

这些情节看似矛盾,让人不可理解,事实上却反映了红军将士无私、崇高的精神面貌。

周团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志能得到生的机会,不让自己成为大家的负担。彭德怀为了大家的生命才结束的战马的生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他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人,面对与自己出生入死的战马死去,怎么能不伤感呢?

⑩ 《长征》(节选) 苏教版八年级上的课文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泥泞(nìng):因有烂泥而不好走。

指战员:指挥员和战斗员的合称。

遗容:人死后的容貌。

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

遂:就,于是。

惨然:形容心里悲伤。

炒面:这里指炒熟的面粉,做干粮,通常用开水冲了吃。

愕(è)然:形容吃惊。

怔(zhèng):(方言)发愣,发呆。

蓦地(mòdì):出乎意料地;突然。

何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主。有顷:一会儿;片刻。

务必:必须;一定要。

剩:念shèng。

痴痴地看着:呆看着;注视着。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本能: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作出反应)。

举目:抬起眼睛(看)。

趴:念pā。

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

依然:依旧,照旧。

吓:念xià。

旋即:不久,很快地。

致哀:表示哀悼。

俯首:低下头。

扳(bān)机:枪上的机件,射击时用手扳动它使枪弹射出。

溢(yì):充满而流出来。

哽咽(gěngyè):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篝(gōu)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篝,笼(lóng)。

万籁(lài)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情不由己:义同“情不自禁”。

疲惫(bèi):非常疲乏。

驻步:停步。义同“驻足”。

倾(qīng)听:细心地听。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同盟会:即“中国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05年8月由孙中山倡导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驱:先行者。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哇(wa):助词,“啊”受到前一字收音影响而发生的变音。

奇缺:非常缺乏。

钊:念zhāo。

提议:商议问题时提出的主张。

欢快:欢乐轻快。

和(hè):应和。

精干:精明强干。

朝(zhāo):阳:初升的太阳。

绚(xuàn)丽:灿烂美丽。

急骤(zhòu):急速。

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先遣:行动前先派出去担任联络、侦察等任务的(人员或组织)。

班佑:在四川省北部靠近甘肃省。

战利品:作战时从敌方缴获的武器、装备等。

牦(máo)牛:牛的一种,全身有长毛,黑褐色、棕色或白色,腿短。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牲畜。

2.作家作品

已经60多岁的王朝柱,笑言自己是“退而不休”。从小习乐、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他,当了半辈子音乐人;从40岁起,却弃乐从文,开始了文学创作。这些年来,王朝柱连年有大部头推出,著有史传文学作品《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周因来在上海》、《女囚徒》等,还创作了《决战淮海》话剧剧本,《开国领袖毛泽东》、《张学良将军》《巨人的握手》等电视剧本以及《长征》、《龙云与蒋介石》等电影剧本。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文章脉络

课文就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

“泥泞的草地”(场景一),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渝;面临困境,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草地水塘旁边”(场景二),眼见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泥泞的草地”(场景三),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草地之夜”(场景四),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胜利的喜悦中。

三、写作方法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作品中场景为内容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

2.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刘少奇面对彭军团长饿极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卫员弄炒面,继而生气地批评警卫员,当得知是自己冤枉了警卫员后,又“抚摸着警卫员的身体”,并向他赔礼道歉,这些富有个性的言行,充分展现了刘少奇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

3.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作品根据表达的需要,成功地运用推、拉、摇、跟、移等运动拍摄的多种方法,为观众展现了近景、中景、远景和特写等景别。尤其是两个特写镜头,十分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四、问题探究

1.电影(电视)文学剧本是一种怎样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何特点?

电影剧本有两种:一种叫“电影文学剧本”,一种叫“电影分镜头剧本”。电影文学剧本是以文学形式编写的供拍摄电影用的剧本。文字简练,富有形象性。然而,用电影文字剧本还不能拍摄电影,还必须写出电影分镜头剧本。如果说,电影文学剧本是造房子的设计图,那分镜头剧本就是更加详细、具体的房屋施工图。电影分镜头剧本,就是在电影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把未来的影片分为一个个镜头,以便着手进行拍摄。

“电影文学剧本”是一种运用电影思维创造银幕形象的文学样式。是电影剧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进行艺术构思,并按照电影表现手法(包括场景、环境、人物形象、行为、动作、说白、音响及其他细节)通过文字描述以表达自己对未来影片设想的作品。电影文学剧本主要为拍摄影片而写作,因此它必然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必须符合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它所创造的形象虽然以文字为媒介,介必须能够通过影片的摄制,以电影的各种艺术技术手段在银幕上体现出来。它的独特的美学特征首先是由电影艺术本性所决定的,这就是:富于造型表现力和鲜明的动作性;形象的画面感和声音元素的有机结合;时空自由转换中体现的蒙太奇效果。

同时,电影文学剧本必须具备文学价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内容的表达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可以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为读者阅读和欣赏。电影文学剧本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其审美价值是未来影片总的艺术价值的重要前提,是影片导演和摄制组进行再创作的依据。电影文学剧本的类别就来源而言,可分为根据生活素材直接创作的和根据其他文艺形式(小说、戏剧等)改编的;就结构形式而言,可分为戏剧式、小说式、散文式、哲理式、心理式等。

2.本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因为是电视文学剧本,所以为了便于拍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变来作为内容上层次的变化,每一部分也都是以地名作为小标题。同时全文几乎是以对话贯穿全文,借富有人物个性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色。读者读来,眼前似乎浮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3.本篇文章中塑造了过草地时红军的众生相,从中可以读出什么?

本篇文章中展示的人物既有像毛泽东、彭德怀、刘少奇这一类的老一辈革命家,又有像周团长这样为了大部队的前进而甘愿牺牲自己的英雄,还有像无名小战士那样的默默奉献的普通士兵,从他们对待困难、对待生死的态度上,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为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非常人所能通过的路途却被红军战士征服了。我们读出了红军顽强、乐观的精神,也深深被他们的事例所感动。

【练习解答】

一 课文节选了电视剧《长征》的四个场景。你感到这些场景中哪些情节是使你感动?读了剧中下面两段文字,你是否觉得心头一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2.蔡畅:“主席,你有办法驱散大家的疲劳和饥寒吗?”

毛泽东:“我哪里有哇!不过,我从《马赛曲》中感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解答:前一问,课文节选的四个场景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由于各人感受不同,答案不可能也不要求完全一致。应鼓励各言所感,各抒己见。后一问,参见“课文简析”,鼓励说出真切感受。

二 课文中多外用了“猝然”这个词,表示事物虽说出乎意料,但又参情理之中。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猝然”所含的情理。

1.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2.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4.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解答:1.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3.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在凝望“无声战友”良久后拔枪扣动扳机诀别爱马,亦在情理之中。

4.被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分自然的。

三 有些观众看了电视剧《长征》后,对一些情节不太理解。例如,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又如,一副铮铮硬骨的彭德怀,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你能帮助这些观众正确认识这一类问题吗?

解答:

这些情节看似矛盾,让人不可理解,事实上却反映了红军将士无私、崇高的精神面貌。

周团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志能得到生的机会,不让自己成为大家的负担。彭德怀为了大家的生命才结束的战马的生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他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人,面对与自己出生入死的战马死去,怎么能不伤感呢?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