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科幻小说的发展
科幻理论网http://www.pkusf.net/
里面有很多关于科幻历史和其他方面的研究文章,作者都是中国最有名的科幻研究者和科幻作家,相信对你有帮助。
❷ 中外科幻发展史,谁能说一下
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
(Ⅰ) 背负起普及科学的重任
与玛丽·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相比,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起步是比较晚的。据有史可考的文献纪录,中国第一个关注科幻小说的人是被尊为"一代文豪"的鲁迅先生。
1902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危亡与大变革的前夜,青年鲁迅远渡东瀛,在日本的弘文书院补习日文期间,鲁迅根据日文译本转译了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说是开中国翻译科幻小说之先河。至于他的那句"导中国人之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也早已广为流传。只可惜鲁迅先生,自己并没有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作品流传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至于各中缘由,还有待遇进一步考证。
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是1904年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关于作者具体的其他资料便没有寻找到。不过同时期的还有一位鲜为人知先驱式的人物是值得一提的,他就是徐念慈先生。
徐念慈(1875年-1908年),今江苏常熟人,别署东海觉我。通晓日文和英文,擅长数学和写作。思想进步,受西方启蒙及科学思想影响颇深。1904年前后,与友人曾朴在沪创设小说林社和《小说林》杂志,并曾任译述编辑。
本世纪初,徐念慈开始关注科幻小说。它先是翻译了美国的西蒙钮加武(我怀疑这是传统译法,但由于没有找到通译,所以只好采用原译法)创作的《黑行星》,之后又参与审校了另外八部类似作品。1905年小说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书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创的一部随笔性质的中篇小说《新法螺先生谭》(需要说明的是《新法螺》共收录了三篇科幻小说,其余两篇是包笑天从日文本转译的德国科幻小说《法螺先生谭》和《法螺先生续谭》,这是两篇文章都是谈话体小说,"谭"通"谈",原作者不详)。在这篇文章中,徐先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主人公纵横于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间,并将诸如"卫星"、"磁极"、"离心力"、重力加速度、万有引力乃至"造人术"、"脑电"、"循环系统"等这些即使是现在看来也并不落伍的概念运用自如,巧妙的穿插于文章之中,可见其功力不俗。我提醒需要大家注意,1905年的中国还处在晚清末期,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文章确实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关于清末民初的其他科幻小说作品及其作者的情况,可以参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
民国以后,直至解放初期,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沉默期,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幻小说性质的文艺作品。其中老舍先生的《猫城记》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实上,《猫城记》是一篇映射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讽刺体的预言故事,但是由于它的背景是火星上的"猫社会"所以凭添了几分科幻小说气氛。据说,老舍先生曾经因为这篇文章而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只可惜先生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愤然自尽,于是便与大奖失之交臂。这只是一种传言,并不足取,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篇文章的份量。
另一部有史可考的作品是1940年出版的顾均正所著的小说集《和平的梦》,共包括《和平的梦》、《伦敦奇疫》、《在北极的光》三部分。据我所知,这部小说集的科幻小说色彩要比《猫城记》浓的多,几乎可以看作是正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另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更接近于文艺式的科普作品)。由于准备仓促,有关这方面的其他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
回顾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前半个世纪,我们并不难看出仁人志士们翻译、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无外乎希望把科学知识,以一种通俗的形式向大众普及,使大众"获得一斑(般)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鲁迅《月界旅行·辨言》)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这对中国科幻小说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Ⅱ)走向大众的"儿童文学"
解放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国科幻小说开始以儿童文学的形式的走向大众。我们必须承认一点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苏联科幻小说的发达与传统(事实上,中国作家在国际上所获得唯一的一个科幻小说奖项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苏联拿到的)和当时亲密的中苏关系。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科幻小说传统的国度里,如果不是受到外来的强烈影响,是根本不会有科幻文学发展的余地的,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和农业生产处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时代。由于研究的局限,我无法断言中国对于科幻小说的少儿性与科普性的定义是否与苏联科幻小说发展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事实上也并非如此),但这种影响不应该被忽视。
在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作家有郑文光(代表作有《从地球到火星》等)、刘兴诗、肖建亨、迟叔昌等。其中,郑文光先生的成就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从地球到火星》为中国科幻小说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更是因为他数十年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可以传世的佳作。在这一点上,我们称其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泰斗"是不为过的。
但是,由于"十年浩劫"对于文艺界的无情摧残,再加上中国并没有对于科幻小说的传统以及认为儿童文学处于从属的地位的认识,使得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道路被彻底封杀了。科幻小说和她的读者与作者,都不得不开始在漫长的"冬夜"里静静的等待……
直到1978年,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之后,科幻小说才迎来了他在中国的大地上新的春天。
(Ⅲ)新生!命运的转折
是的,正如题目所言。"1978"对于中国科幻小说事业是一个转折,而对于整个中国又何尝不是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呢?在解放思想的号召下,中国的文艺界开始复苏,有人称其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样的比喻虽然不算十分恰当,但这也说明了这场变革的历史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意识条件下,中国科幻小说开始了新的创业与变革。
1979年,对于中国科幻小说来说,应该是值得记住和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著名科幻小说家、《珊瑚岛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正式提出了,科幻小说应该以普及科学的人生观为己任的主张。先抛开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不论,它的提出无疑是动摇了自鲁迅以来,关于科幻小说是科普作品的一贯论调,开启了科幻小说向文学靠拢的大门。一时间,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众多的科幻小说作品应运而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科幻小说作品,比如《飞向人马座》(郑文光著)、《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叶永烈著)、《古星图之谜》和《追踪恐龙的人》、《科学福尔摩斯》系列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作品曾经创下了中国科幻小说图书的销售纪录。但平心而论,这部作品依然没有脱离科普作品和儿童文学的框架,但这也许正是"小灵通"成功的关键。同时期,中国的科幻影视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先后出现了《珊瑚岛上的死光》(根据童恩正同名小说改编)、《消失的大气层》和《霹雳贝贝》等几部科幻、准科幻影片,虽然数量不多,但意义非同小可。不过这个时期传统认识对于人们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从这几部影片的出品单位就可以知晓。在期刊领域,也出现了《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科学文艺》(也就是如今的《科幻世界》)等专业科幻期刊和准科幻期刊《智慧树》(天津出的,不妨把他算作科幻儿童刊物)。可以说,80年代初的热潮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与高潮"。
❸ 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是怎么样的
处在起步阶段
❹ 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晚清到新中国建国前夕。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从上上世纪初在本土产生后立刻进入了一个繁荣时代。当时的主要小说杂志几乎都可见到科幻小说。第二时期: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革开始。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战乱,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复兴文学和教育,科幻作品也被提上了出版日程,大陆地区科幻创作蓬勃发展起来。第三时期: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大量科幻小说得到出版。老作家恢复创作,新作家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次科幻新热潮。第四时期: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中国科幻文学作家成倍增加,作品风格和内容也日益丰富。
❺ 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科幻小说可以说是建立在现在科学的理论上的,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的幻想,对科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比如许多科幻小说的题材在科学界是比较新颖的,里面所幻想的东西可以给科学家们以点播,想想也并非没有可能.
❻ 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有什么关系
后者是基础,前者是体现。
首先,你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科幻小说都能跟科技发展联系上。科幻小说也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很多软科幻的作品反应的都是社会人文方面的事物,只是借科幻这个舞台来表达小说主题而已,并没有太多对科学的描述。然而硬科幻的作品却不然,它们多是有着大段的科学描述,着重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题材,语言严谨准确。而小说的故事性反而成为了附属品。
但无论是哪类,小说所虚构的情节、人物等等,根据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原则来看,都应是大体可能产生的,而不是同已被揭示或是尚待揭示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相背离的。也就是说科幻首先要以科学为基础。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了科幻小说一个发挥的空间,若没有科技发展这巨大潮流,科幻小说就失去了生命。
众所周知,有很多写作科幻小说的作家既是作家又是科学家。如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儒勒·凡尔纳及众多现代的美国科幻小说家等等。他们大都身处在一个科学气息较浓厚的环境里,所以他们有预见本领域甚至是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能把握住时代跳动地脉搏。他们小说里所提到的事物或是正处在研究中不久就能实现的(只是借小说将时间提前一下)或是他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研究出来的。科幻小说家们只是将这种在大众看来还不明朗的科学趋势具象的表现出来而已。
科幻小说理所当然有它的科学预见性,就像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中所描绘的潜艇、电视、飞机都给后世的科学家很多的启发,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科学的发展。但这种预见是有其局限性的,谈了几十年的太空旅行我们现在不还是只能在月球上留下我们的足迹吗?
事实上,单一考虑作用的话。科幻小说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要知道小说家的预言没有实现的要比已经成为现实的多的多!但它对社会的科学启蒙以及文明传播方面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它给了人们想象的翅膀,你尽可以想象你未来的生活是什莫样子,而不用担心它不会实现。不是有句话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❼ 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后者是基础,前者是体现。
首先,你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科幻小说都能跟科技发展联系上。科幻小说也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很多软科幻的作品反应的都是社会人文方面的事物,只是借科幻这个舞台来表达小说主题而已,并没有太多对科学的描述。然而硬科幻的作品却不然,它们多是有着大段的科学描述,着重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题材,语言严谨准确。而小说的故事性反而成为了附属品。
但无论是哪类,小说所虚构的情节、人物等等,根据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原则来看,都应是大体可能产生的,而不是同已被揭示或是尚待揭示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相背离的。也就是说科幻首先要以科学为基础。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了科幻小说一个发挥的空间,若没有科技发展这巨大潮流,科幻小说就失去了生命。
众所周知,有很多写作科幻小说的作家既是作家又是科学家。如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儒勒·凡尔纳及众多现代的美国科幻小说家等等。他们大都身处在一个科学气息较浓厚的环境里,所以他们有预见本领域甚至是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能把握住时代跳动地脉搏。他们小说里所提到的事物或是正处在研究中不久就能实现的(只是借小说将时间提前一下)或是他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研究出来的。科幻小说家们只是将这种在大众看来还不明朗的科学趋势具象的表现出来而已。
科幻小说理所当然有它的科学预见性,就像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中所描绘的潜艇、电视、飞机都给后世的科学家很多的启发,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科学的发展。
但这种预见是有其局限性的,谈了几十年的太空旅行我们现在不还是只能在月球上留下我们的足迹吗?
事实上,单一考虑作用的话。科幻小说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要知道小说家的预言没有实现的要比已经成为现实的多的多!但它对社会的科学启蒙以及文明传播方面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它给了人们想象的翅膀,你尽可以想象你未来的生活是什莫样子,而不用担心它不会实现。不是有句话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❽ 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联系有哪些关系
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提供素材和灵感、相互印证。
科专幻小说属,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潜水艇、机器人、宇宙航行等。
❾ 我国科幻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在什么时候
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科幻文学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在抗战救国的背景下,文学界、教育界力专倡“科学救国属”,出现了新一轮科幻文学翻译与创作的高涨。这一时期的重要译作有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科学的故事》,苏联作家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