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幻想小说体现出作者的什么能力
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初创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单介绍。一节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内容。遗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梦》,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成份。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真实的历史》,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在这一切产生以前,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磊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的小说。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写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瓦郊外度过的。那是夏季,天气阴冷,淫雨连绵,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这些故事,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我和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件各写一篇故事。(《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火故事”的推断。因为,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怪物在人类世界中东奔西撞,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经高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这是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书中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这也就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两人从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等。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体现者。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描述科学技术支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趣,威尔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星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在威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通过故事的逐步,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感。威尔斯作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作,而威尔斯则涉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作品都让人觉得很悲壮,他是科幻文学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的人,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读者很清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无敌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萌芽时期还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是侦探小说的鼻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他把悬念和逻辑推理传统带入科幻创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萌芽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作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不乐意去标榜这种特殊性。他们没有宣言,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别名称和给出特殊定义。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了来自读者和文学界对于创新的太多责难。第二初创期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格式,作家们尽量从各方面进行探索。雪莱夫人写哥特式故事;凡尔纳的作品属于“漫游”;威尔斯把科学当成探讨式社会问题的引子;而坡则是在侦破案件。他们的这种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揉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这些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从科幻小说的初创开始,科学和技术就没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位,它不是当成科普读物或是科学预言被创作出来。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关注整个世界的前途。最后,萌芽初创期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它们是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二节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大发展。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争议的,尼科尔斯·皮特将其定为1938—1946年,但是显然还有别的观点,我们只能笼统地将其限定在40—60年代)。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致有以下特点:一、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才产生出作家、作品辈出的繁荣景象。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书商就看准了科幻小说这一品种。当时,有一套书籍非常廉价,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角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说:外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这类思想艺术性极差的作品,败坏了科幻小说的声誉,在读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第一个出来扭转这一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的名声,根斯巴克从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幻小说专号。专业杂志整本地刊登文艺作品,无疑对读书界产生震动。在事后的民意调查中,支持改版的读者有32644人,占读者总数的98.52%,而反对者仅为498人,占1。48%。根斯巴克再接再厉,在刊物上开辟了“讨论”专栏,由读者自己发表意见。这样,对科幻小说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如果说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启蒙读者上,那么小约翰·坎贝尔(1910-1971)的功绩则主要是团结和培养了作者。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坎贝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苦地指导他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目。正是在这三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多·斯特金、A·E·沃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约翰·坎贝尔的贡献,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创立了两种科幻奖项,其中雨果奖已发展为当今最有权威的科幻小说奖。二、出现了大量作家和优秀作品。由于根斯巴克扫清的读者道路,在小约翰·坎贝尔的《惊奇科幻小说》的拓展下,顺利地推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很难数清黄金时代佼佼者和他们的杰作,我们仅从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编年史中撷取一些。它们是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海伦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945-194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1953),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雷的《火星记事》(1950)、《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日》(1950)、《2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951)、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95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丛书》(1963-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驿站》(1963),等等。此外,还有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谢克利等等的作品,无法胜数。他们的小说水平很高,质量也很整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我们仅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介绍,他们是:美国的海因莱因、英国的克拉克和美国的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是美国作家,受业于密苏里大家和安娜阿波利斯海军学院。在部队服役五年,后又进入洛杉矶加洲大学攻读物理。1939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星球兽》(1954)、《双星》(1956)、《星船伞兵》(1959)、《异乡异客》(1961)、《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1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兽的数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海因来因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写故事。中篇小说《傀儡主人》发表于1951年,描写一群专门附着在人体上、控制人类行为的外星人。它们象虫子一样吸住人体,然后进入脑部。于是,无能的人只能俯首听命,成为傀儡。评论认为,这种虫子样的异星生物,只不过是海因莱因用来表达人类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诱因。《双星》是一部惊险小说,讲一个演员如何卷入一场政治阴谋,充当首脑替身的故事。由于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银河共和国。小说对当今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们进行了不露声色的讽刺。试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事务和外交法规的演员,居然能够在星际世界的谈判桌成功进行磋商,那么,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就变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这部作品于1956年获得雨果奖。《入夏之门》写于1957年,是关于时间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打交道,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变。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进行旅行。这部小说的情节,一定对八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电影《回到未来》有所启发。在电影中,主人公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当婚姻介绍人。海因莱因是真正的美国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语和民间格言。他虽然塑造过各式各样的主人公,但人们总是感觉到这些家伙属于一个阶层,这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的那一类人。他写的科学家、工程师、军官、工人甚至总统都是如此,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好象挺有见地,其实并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支柱,恐怕是因为著述的丰富和广泛的读者群。无法否认事实是,海因莱因的作品构思就是绝妙,悬念不断;加之,他不象别人那样关心机器胜过关心人。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在1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法。他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以及后来的《天堂的喷泉》(1980)、《2010年太空漫游》(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游》(1987)、《大堤上的幽灵》(1990)等等。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唯一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城市和星星》沿袭了这一主题。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高于人类的生命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这在1969年他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现。整部电影分成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辽远的古代,猿人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树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探索人猿也启蒙了人猿,拉开了其与大自然抗争的序幕。人类从此诞生。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站,美国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物体,它埋在地球万年不变的尘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为,它正是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第三部分的影片显得有些沉闷。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飞船的大型计算机不知怎么厌倦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发生了“反叛”。它设计谋杀了大批宇宙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取出了它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观众们惊奇地第三次看到了飘浮在空中的长方体。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飞行员在宇宙长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熊的星球内部。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2001年太空漫游记》出现在黄金时代的后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现手法。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产品,同时,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评价。无论是外星人长方体的介入、人类的科技成就,还是计算机的反叛,都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和认识的世界,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世界。这种技术的冰冷感,加上对外星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为的惧怕,使人们丧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块黑糊的长方体面前,摸到了它坚实的表面,但却无法超越它,你只能顶礼膜拜。《2001年太空漫游记》获得1969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学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钢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机器人》(1976)、《奇妙的航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后的续集等等。阿西莫夫以“没有文风”著称。他每天在打字机前坐着的时间超过八小时,在这八小时里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打字,没有间断。他创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学、历史、化学、等等。在这样杂烩式的商业气氛下,“没有文风”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这种“没有文风”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使不少人为之着迷。阿西莫夫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说《黄昏》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有六颗太阳照耀下的雷盖什星球上永远没有夜晚,因为太阳可以轮流抛洒光和热。但是,终于有一天,这是千年不遇的时刻,六颗太阳全部进入日蚀状态,而人类脆弱的心灵根本无法忍受这种绝对的黑暗。于是,为了寻求光明,他们精神崩溃,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评论家戴维·哈特威尔(1987)认为,这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它留给人们的宏大场面非常难忘。《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与帝国》(1945)和《第二基地》等组成(1948)。据阿西莫夫自己回忆,当时,他正在研读罗马史,发现整个古代的事件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在银河系那样广大的时间范围内重演。于是,他构思和创作了这部庞大的作品,前三部在《惊奇科幻小说》连载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落的,为了挽回这种失落,挽救即将崩溃的银河帝国,他设计了两个保存人类文明的秘密基地。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喜欢推理。把推理小说的写法和机器人故事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机器人》和《钢窟》。在这里,阿西莫夫煞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我,机器人》,科学普及出版社)与其说这些定律是贡献给机器人学的,倒不如说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是利用这三定律做为起点,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要服从第三定律就得违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从第二定律就得违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后,那些阿西莫夫“化身”的机器人开支脑筋,圆满地解决问题,逃出困境。随心所欲的商业化写作,有时也能创造出非常绝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开拓题材的天才。1966年,他重新复活了《格列佛游记》。为了治疗病人头脑中的血栓,他把一只潮水艇连同几个海军士兵、医生,用科学的手段“缩微”到分子大小;然后让他们进入人体,随着血液流进大脑,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除了海因来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逻辑性之外,黄金时代有特色的科幻作家还有长于讽刺的谢克利,田园风格的西马克,黑色幽默的克莱门特,反乌托邦主义的奥维尔等。三、对科幻小说的认识逐步统一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作者们不再象萌芽时期那样心中没底地左右冲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这个模式是:(1)必须有一个带有悬念的好故事;(2)这个故事必须与科学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有关;(3)要有几个恢宏的奇异场面;(4)无论结尾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最好能给人一定思考。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也开始趋于一致。比如:小约翰坎贝尔和布莱特纳就都认为,科幻小说是表现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布莱特纳写道:“科幻是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对人类影响所作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小说。”莱斯特德尔雷伊进一步阐明,科幻实际上是在写“变化”。他写道:“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矗”很显然,这种“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种科技和文明下的世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这种看法,在稍早些时候,他写道:“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黄金时代使科幻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站稳了脚跟。但是,正统的文学殿堂还没有正式接受这一形式。三节新浪潮时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黄金时代”对科幻小说认识的统一以及创作方法的标准化,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国际政治、军事和科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冷战、左翼兴起、东方宗教的传播、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生态环境的破坏、流行艺术的产生以及毒品泛滥等等,特别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给人们极大的震动。公众发现,科幻小说中那些美妙故事要么缺少现实性,要么比现实还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长期以来,科幻作品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得不到主流文学界的重视,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这样,一场变革的风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英国《新世界》杂志主编。他一上台,立刻对整个英国科幻界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部分作家的革新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科幻小说对立,它不再把物理学一类的正统科学当成主要内容,而是重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它的写作手法极力接近正统的主流文学。它不再象过去的科幻小说那样热衷于二千年、三万年以后的世界,而是极力想表现最近的将来,甚至表现当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没有了,片断的、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法出现了。初看起来,这些小说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其中的寓意十分深远。1968年,编辑家朱迪·梅丽尔选编了这样一本集子,并把它们正式称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运动由此产生。
2.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不是科幻小说
不是,这是类似海伦凯勒的自传和她的希望和渴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3. 谁给我推荐几本书
、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丛书
(十年来冰心儿童文学获奖作品大集合。共四本,它们是《蓝花》、《钟声》、《象母怨》、《青鸟飞过》)。
2、女儿的故事 梅子涵
(实在是很特别的文笔,讲述出成长中多么丰富的故事,一个完整的大幽默)
3、中华当代少年小说丛书
(汇集了当代名家的许多部少年小说,包括《十四岁的森林》 董宏遒、《雾锁桃李》张微、《少女的红发卡》程玮、《普来维梯彻公司》夏有志等)
4、女生贾梅 男生贾里 秦文君
(秦文君的代表作。很多出版社出版了她很多的作品。小说、童话、散文都会让你大吃一惊,你可以从低年级一直读到高年级,每个阶段都有她的作品可以美美的读。)
5、蓝鲸的眼睛/(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赵冰波
6、 绿太阳和红月亮/(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 白冰
7、琵琶甲虫/(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高洪波
8、 羚羊木雕/(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张之路
9、 哭泣的巧克力强盗/(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张秋生
10、和大山攀谈/(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尹世霖
11、 飞翔的花孩儿/(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葛翠琳
12、小狐狸的新式汽车/(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葛冰
13、 小狼请客/(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孙幼军
14、 一龙二虎三猴/(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罗辰生
15、、小孩成群(儿童文学名家经典自选集) 秦文君
16、、红雨伞·红木屐 (儿童文学名家经典自选集) 彭懿
17、双人茶座 梅子涵 (儿童文学名家经典自选集)
18、第十一根红布条 曹文轩(儿童文学名家经典自选集)
19、麻雀不唱 常新港 (儿童文学名家经典自选集)
20、蟋蟀也吃兴奋剂 张之路 (儿童文学名家经典自选集)
21、草房子 曹文轩
(可以让你感动、可以让你感叹,可以让你落泪。如果再去看他的其他作品,你会找到一个美好的世界。)
22、我要做好孩子 黄蓓佳
(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样 每一件事情都让我们深有感触 。她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等都值得一读。)
23、 e班e女孩 张弘
(小说中到处可见网络里流行的e人e语e故事,向你展现了网络时代少年的生活,也告诉你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崭新的e时代。)
24、张之路非常神秘系列——非法智慧 张之路
(长篇科幻小说《非法智慧》融思想性、科学性、文学性、先锋性于一炉,充满生动的艺术魅力、丰富的审美内蕴与深刻的思想意义,)
25、女生日记(杨红缨校园小说系列)杨红樱
(是一本可以掀开我们女生自己的内心的好书。男生别忘记去看她的《男生日记》)
(外国部分)(25)
26、小王子(法国)圣埃克苏佩里
(生活在其他星球上的小王子告别他的玫瑰花,周游了许多星球,最后来到地球,带来了想象丰富而略带忧郁的故事。)
27、昆虫记 (法国)法布尔
(将科学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昆虫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28、快乐王子集(英国)王尔德
(这里收集了王尔德的全部九篇童话,用优美的文字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忧郁的 情绪表达着美好善良的情感。)
29、希腊神话 (德国)施瓦布
(很多的神话人物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30、王子与贫儿 (英国)马克·吐温
(因为相象,王子与贫儿交换了自己的生活,各自体验到了另种滋味。)
31、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 (德)瓦尔特·莫尔斯
(蓝熊有二十七条命。他的每一条(或半条)命都有很传奇的故事。不过这本自传他只讲述了前半生,另一半应该更加神秘吧。)
32、骑鹅旅行记(上·下) (瑞典)塞·拉格洛夫
(一个不爱读书的小男孩,被一个小精灵变成了一个小人,骑在鹅背上,游历了祖国的河山,也经历了很多奇特的事情,很幽默生动。作品获得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
33、隐身人· 时间机器(英国)威尔斯
(这两篇中篇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机器和隐身术,是以后多部科幻小说使用的幻想素材。威尔斯是继凡尔纳后出现的科幻小说的典范作家。 )
34、屋顶上的小孩 (美国)克伦毕斯
(这是一套获得纽伯瑞文学奖的作品,写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快乐和苦恼。还有〈桥下一家人〉等)
35、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 (加拿大)西顿
(西顿既是画家又是作家,他天生喜爱动物,年轻时就开始观察、调查野生鸟兽,所以笔下的动物描绘生动,充满生命的尊严。)
36、好兵帅克 (捷克)雅·哈谢克
(一个说不清真傻还是假傻的帅克,被卷入了一场谁也弄不清为什么打起来的大战中,好玩的故事让你笑得肚子疼。)
37、汤姆·索亚历险记 (美国)马克·吐温
(汤姆,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好胜心,并且富于冒险精神,他的历险很有吸引力。此外还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38、蓝色的海豚岛 (美国) 斯·奥台尔
(卡拉娜独自一人在岛上孤零零地生活了十八年,等待援救她的船只到来。她独立修建住所,制造武器和捕鱼用具,与野狗斗争,历经艰险才得以生存下来。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39、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国)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是一位生来看不见、听不见、说不出话的女孩。她最终获得了哈佛的学位,并在国际讲坛上用自己也听不到的声音震撼世界。)
40、海蒂 (瑞士)施皮里
(瑰丽的自然美和温馨的人情美洋溢在小说中。)
41、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作品系列
(精华的大汇聚。每本都值得你去阅读和欣赏。)
42、盲音乐家 (俄国)柯罗连科
(在袅绕的音乐声中述说了一个盲童成长为著名音乐家的动人故事。)
43、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德国) 米切尔·恩德
(一部感动大人和孩子的幻想文学经典 , 故事之核是围绕着时间而展开的。)
44、魔戒(英国)托尔金
(20世纪最伟大的魔幻作品,由《魔戒再现》《双塔奇兵》《王者无敌》等组成。别忘记先读《小矮人历险记》,这是整个故事的前奏。 )
45、爱的教育 (意大利)亚米契斯
(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有故事都是爱。)
46、怪医杜立特系列丛书 (美国)洛夫廷
(一个喜欢动物的医生学会动物语言后的传奇故事。整个旅程惊险幽默。)
47、最后的莫希干人 (美国)库 柏
(惊险的场面和精细的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战争气氛。)
48、《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英国)兰姆姐弟
(用故事的形式,把莎士比亚的戏剧传神地讲了出来。)
49、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奖丛书
50、纽伯瑞儿童文学银牌奖丛书
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 (2004版)
文学作品
1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邶笪钟编写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中外神话传说》 田新利选编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圣经神话故事》 陈静选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4 《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5 《严文井童话选》 严文井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6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叶圣陶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7 《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8 《小兵张嘎》 徐光耀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月版
9 《三寄小读者》 冰心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10 《皮皮鲁传》 郑渊洁 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
11 《肚皮上的塞子》 周锐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2 《今年你七岁》 刘健屏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13 《荒漠奇踪》 严阵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14 《乌丢丢的奇遇》 金波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15 《我要做个好孩子》 黄蓓佳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6 《草房子》 曹文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17 《第三军团》 张之路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18 《巫师的沉船》 班马 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19 《糊涂大头鬼》 管家琪 浙江少儿出版社2001年版
20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 杨红樱 作家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1 《幻城》 郭敬明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2 《伊索寓言》 (希腊)伊索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
23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勤译 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4 《拉o封丹寓言》 (法)拉o封丹著, 倪海曙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25 《格林童话全集》(德)雅各布o格林威廉o格林著杨武能,杨悦译 译林出版社1994年
26 《安徒生童话选集》 (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 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7 《普希金童话》 (俄)普希金著,亢甫,正成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28 《王尔德童话》 (英)王尔德著,唐讪辉译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2003年版
29 《宫泽贤治童话》 (日)宫泽贤治著 周龙梅 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30 《列那狐的故事》 (法)玛·阿希·季诺著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1 《天方夜谭》 郅涛浩等译 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2 《鲁滨逊飘流记》 (英)笛福著,王泉根译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33 《魔法师的帽子》 (芬)杨松著,任溶溶译 纺织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4 《金银岛》 (英)史蒂文生著,单蓓蕾 译 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5 《丛林传奇》 (英)吉卜林著,徐朴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36 《吹牛大王奇游记》 (德)埃o拉斯伯 刘浩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37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英)刘易斯o卡洛尔著,陈伯吹译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38 《骑鹅旅行记》 (瑞典)塞o拉格洛夫著,王泉根译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39 《木偶奇遇记》 (意)卡洛o科洛迪著,杨建民译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40 《汤姆o索亚历险记》 (美)马克o吐温著,钟雷主编 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版
41 《格列佛游记》 (英)乔纳森o斯威夫特著,杨吴成译 人教、译林版2003年
42 《淘气包艾米尔》(瑞典)阿o林格伦著,高锋、时红译 中国少儿出版社1984年版
43 《捣蛋鬼的日记》 (意)万巴著,思闵译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44 《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著,马振聘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5 《童年》 (俄)高尔基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46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柯南道尔,丁锦华译,远流公司1988年
47 《哈里o波特与魔法石》 (英)joko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
48 《顽皮捣蛋鬼》 (德)威廉o布什 湖北少儿出版2003年自版
49 《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 张继楼,彭斯远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
50 《外国儿童诗选》 文成英,李融编选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科普科幻
51 《科学家故事100个》 叶永烈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
52 《中外探险故事精选》 伊明选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3 《中外动物故事选》 伊明 选编 中国少儿出版社1999年版
54 《中外经典科普故事》 伍钚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55 《中外网络故事》 伍钚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6 《十万个为什么》 卢嘉锡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57 《科学王国里的故事》 王会等主编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58 《生命的密码》 谈家桢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59 《七彩的分光》 王大珩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0 《灵性的王国》 张香桐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1 《悠长的岁月》 贾兰坡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2 《神奇的符号》 苏步清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3 《与鸟儿一起飞翔》 郑作新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4 《无尽的追问》 王淦昌著 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5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路甬祥主编 浙江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
66 《科学的发现》 郭正谊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67 《130个科学游戏》 (德)汉斯·普雷斯著,吴衡康编译 中国少儿出版社1981年版
68 《昆虫记》 (法)法布尔著,言小山译 人教社大网络全书2003年版
69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法)蒂皮o德格雷,黄天源译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0 《高士其科普童话》 高士其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71 《元素的故事》 (苏)依o尼查叶夫,滕砥平译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2 《诗词中的科学》 唐鲁峰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3 《水陆两栖人》(苏)阿历山大o别利亚耶夫,孟庆枢,善诚译 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版
74 《海底两万里》 (法)儒勒o凡尔纳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5 《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 杨鹏、刘道远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文化教育
76 《东周列国志故事》 郭 平、陈咏超 改编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77 《中国民间故事》 宣仁选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78 《成语故事365》 帆女 阿雪等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79 《中外战争的故事》 张鸿海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80 《中外艺术家的故事》 江钥含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81 《汉字的故事》 梅子涵著 上海科普出版社
82 《阿凡提的故事》 赵世杰编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83 《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 曹余章著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84 《世界五千年》 段万翰、顾汉松、陈必祥编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
85 《做人与做事》 卢勤 接力出版社2000年版
86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董宏猷 21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
87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苏叔阳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88 《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 (法)韩石 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89 《中华经典诵读本》 徐含之选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 《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来新夏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1 《30天环游中国》 郑平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92 《国际知识问答》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93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三联书店2003年6月版
94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o凯勒著 李汉昭译 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95 《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著,马默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96 《写给小读者》 晓玲玎当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8年版
97 《做一个快乐的少年人》 邓碧霞 译 三联书店2002年版
98 《父与子》 (德)埃o奥o卜劳恩,洪佩奇编 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99 《大作家史努比》 (美)蒙特o舒尔兹 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00 《再见了,可鲁》 (日)秋元良平等 南海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资料:http://www.czssx.com/banjizaix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005
回答者:wanganqi12345 - 魔法学徒 一级 1-17 18:04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啊。把他们看完我可以当作家了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50% (1)
50% (1)
其他回答 共 5 条
山楂树之恋、谁动了我的奶酪、穆斯林的葬礼、于丹《论语》心得
回答者:mayredapple - 经理 四级 1-17 18:07
古文:老子、庄子、孟子、古文观止
现代文:觅渡(梁衡)、季羡林散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比较不错,自己看看吧
回答者:111999444777 - 助理 二级 1-17 18:08
建议你读一些台湾作家刘墉的书,比如<<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靠自己去成功>>.这些书都是他写给自己的儿子女儿的,很励志,很耐读.
回答者:hongmaonvhai - 经理 五级 1-17 18:08
《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包括:《激励成长》、《策划人生》、《励志生存》、《超越自我》、《打造心态》、《开拓潜力》、《展现人格》、《营造素质》、《健合习惯》、《构筑目标》、《致力行动》、《探录捷径》、《把握机会》、《打破常规》、《强势竞争》、《有效执行》、《挑战挫折》、《坚定信心》、《创新思维》、《凝聚人脉》、《超然沟通》、《减压心理》、《胜出职场》、《拓展工作》、《积累财富》、《奠定资本》、《开创事业》、《赢取成功》、《实现卓越》、《尊享生
4. 求介绍几位最著名的外国科幻作家
黄金时代西方科幻的三位大师: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罗伯特·海因莱茵。詹姆斯·布利什(《飞城》、《事关良心》),雷·布拉德伯里(《火星编年史》、《华氏451》等)。
新浪潮里的赛博朋克: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浪游者》、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
晕,当代的啊。
英美首推乔治·R·R·马丁,这是一位科幻和奇幻的著名作家,科幻方面有“一千个世界”的系列故事,奇幻方面有史诗奇幻《冰与火之歌》。个人非常喜欢的,也是国内译介很多的两位短篇王:罗伯特·里德和特德·姜,几乎篇篇精品。加拿大的罗伯特·索耶(《计算中的上帝》、《恐龙文明》三部曲),澳大利亚的加斯·科尼斯(《古国三部曲》)都是很有名的。女作家南希·克雷斯和厄修拉·勒奎恩非常出色。
日本当代科幻的代表人物有小林泰三、梶尾真治、神林长平、飞浩隆等,风格各不相同。
名单可以列很长,关键是你的目的。要是只想阅读的话,建议参考《科幻世界》杂志后附的“世界科幻大师”系列作品,订阅《科幻世界》译文版也是很好的办法;如果能阅读原著,可以关注一下每年的国际科幻大奖星云奖、雨果奖的得主;如果是想做研究的话,可以找天空之城科幻论坛或者豆瓣科幻世界小组里专业或业余的研究者帮忙,比如吴岩、三三丰、丁丁虫。
这个问题可以发到那里,会得到专业解答的。
祝好运。不求分,只求楼主对科幻的兴趣能持续,国内同志太少了。
楼上上的那位,谁告诉你特德·姜是女作家的……
5. 关于海底人的科幻小说
《海底乐园》英国莱昂内尔.戴维森著作。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第二辑
6. 求著名科幻作家的名字
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初创
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单介绍。
一节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
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这个问题值得
研究。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
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
内容。遗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
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梦》,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真实的历史》,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
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乔
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
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
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
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在这一切产生以前,
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磊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
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们的
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
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
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的小说。
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
《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写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
瓦郊外度过的。那是夏季,天气阴冷,淫雨连绵,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
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这些故事,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我和
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件各写一篇故事。(《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
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断。因为,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
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怪物在人类世
界中东奔西撞,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
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
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经高
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
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
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这是
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
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书中对科学技
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
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
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这也就
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两人从
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
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
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等。
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
体现者。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
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
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
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
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
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但是,无论
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学技术支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趣,威尔
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
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星
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
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在威
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通过故事的
逐步展开,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感。威尔斯作
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作,而威尔斯则涉
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作品都让人觉得很悲壮,
他是科幻文学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的人,
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
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读者很清
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无敌
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
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
萌芽时期还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是
侦探小说的鼻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他把悬念和逻辑推理传统带入科幻创
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萌芽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不
乐意去标榜这种特殊性。他们没有宣言,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别名称和给出特殊定义。
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了来自读者和文学界对于创新的太多责难。
第二初创期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格式,作家们尽量从各方面进行探索。雪莱夫人写哥特式
故事;凡尔纳的作品属于“漫游”;威尔斯把科学当成探讨式社会问题的引子;而坡则是在
侦破案件。他们的这种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揉合起来,形成了固定
模式。这些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从科幻小说的初创开始,科学和技术就没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当成科普读物或是科学预言被创作出来。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关注整
个世界的前途。
最后,萌芽初创期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它们是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
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
二节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
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大发展。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
时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争议的,尼科尔斯·皮特将其定为1938—1946年,但是显然
还有别的观点,我们只能笼统地将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才产生出作家、作品辈出的繁荣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书商就看准了科幻小说这一品种。当时,有一套书籍非常廉价,
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角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说:外
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这类思想艺术性极差的作品,
败坏了科幻小说的声誉,在读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一个出来扭转这一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的名声,
根斯巴克从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幻小说专号。
专业杂志整本地刊登文艺作品,无疑对读书界产生震动。在事后的民意调查中,支持改版的
读者有32644人,占读者总数的98.52%,而反对者仅为498人,占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厉,在刊物上开辟了“讨论”专栏,由读者自己发表意见。这样,对科幻小
说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如果说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启蒙读者上,那么小约翰·坎贝尔(1910-
1971)的功绩则主要是团结和培养了作者。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坎贝
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苦地指导他
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目。正是在这三
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
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约翰·坎贝尔的贡献,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创立了两种科幻
奖项,其中雨果奖已发展为当今最有权威的科幻小说奖。
二、出现了大量作家和优秀作品。
由于根斯巴克扫清的读者道路,在小约翰·坎贝尔的《惊奇科幻小说》的拓展下,顺利
地推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难数清黄金时代佼佼者和他们的杰作,我们仅从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编年史中撷取一
些。它们是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海伦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945-194
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1953),罗伯特·海
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艾
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
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记事》(1950)、《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
951)、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丛书》(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驿站》(1963),等等。
此外,还有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
谢克利等等的作品,无法胜数。他们的小说水平很高,质量也很整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
我们仅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介绍,他们是:美国的海因莱因、英国的克拉克和美国
的阿西莫夫。
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是美国作家,受业于密苏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军学院。在部队服役五年,后又进入洛杉矶加洲大学攻读物理。1939年开始创作。
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星球兽》(1954)、《双星》(1
956)、《星船伞兵》(1959)、《异乡异客》(1961)、《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兽的数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来因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写故事。
中篇小说《傀儡主人》发表于1951年,描写一群专门附着在人体上、控制人类行为的外
星人。它们象虫子一样吸住人体,然后进入脑部。于是,无能的人只能俯首听命,成为傀儡。
评论认为,这种虫子样的异星生物,只不过是海因莱因用来表达人类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诱因。
《双星》是一部惊险小说,讲一个演员如何卷入一场政治阴谋,充当首脑替身的故事。
由于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银河共和国。小说对当今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们进行了不露声
色的讽刺。试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事务和外交法规的演员,居然能够在星际世界的谈判
桌成功进行磋商,那么,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就变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这部作品于195
6年获得雨果奖。
《入夏之门》写于1957年,是关于时间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变。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进行旅行。这部小
说的情节,一定对八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电影《回到未来》有所启发。在电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当婚姻介绍人。
海因莱因是真正的美国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语和民间格言。他虽然塑造过各式各样
的主人公,但人们总是感觉到这些家伙属于一个阶层,这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的那
一类人。他写的科学家、工程师、军官、工人甚至总统都是如此,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好象
挺有见地,其实并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支柱,恐怕是因为著述的丰富和广泛
的读者群。无法否认事实是,海因莱因的作品构思就是绝妙,悬念不断;加之,他不象别人
那样关心机器胜过关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以及后来的《天堂的喷泉》(1980)、《2
010年太空漫游》(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游》(1987)、《大堤上的幽
灵》(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唯一
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城市和星星》沿
袭了这一主题。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
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高于人类的生命
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这在196
9年他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现。整部
电影分成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辽远的古代,猿人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树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探索人猿也启蒙了人猿,拉开了其与大
自然抗争的序幕。人类从此诞生。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站,美国
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物体,它埋在地球万年不变的尘
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为,它正是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
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第三部分的影片显得有些沉闷。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
飞船的大型计算机不知怎么厌倦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发生了“反叛”。它设计谋杀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取出了它
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观众们惊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飘浮在空中的长方体。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飞行员在宇宙长
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
熊的星球内部。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
《2001年太空漫游记》出现在黄金时代的后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现手法。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产品,同时,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评价。无论是外星人长方
体的介入、人类的科技成就,还是计算机的反叛,都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和认识的世
界,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世界。这种技术的冰冷感,加上对外星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为的惧怕,
使人们丧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块黑糊的长方体面前,摸到了它坚实的表面,但却无法超
越它,你只能顶礼膜拜。《2001年太空漫游记》获得1969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学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
《钢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机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后的续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没有文风”著称。他每天在打字机前坐着的时间超过八小时,在这八小时
里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打字,没有间断。他创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学、历史、化学、
等等。在这样杂烩式的商业气氛下,“没有文风”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这种“没有文
风”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使不少人为之着迷。
阿西莫夫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说《黄昏》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有
六颗太阳照耀下的雷盖什星球上永远没有夜晚,因为太阳可以轮流抛洒光和热。但是,终于
有一天,这是千年不遇的时刻,六颗太阳全部进入日蚀状态,而人类脆弱的心灵根本无法忍
受这种绝对的黑暗。于是,为了寻求光明,他们精神崩溃,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评论家戴
维·哈特威尔(1987)认为,这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它留给人们的宏大场面非常难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与帝国》(1945)和《第二基地》等组
成(1948)。据阿西莫夫自己回忆,当时,他正在研读罗马史,发现整个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来、在银河系那样广大的时间范围内重演。于是,他构思和创作了这部庞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惊奇科幻小说》连载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为了挽回这种失落,挽救即将崩溃的银河帝国,他设计了两个保存人类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喜欢推理。把推理小说的写法和机器人故事结合起来,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机器人》和《钢窟》。在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
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
(《我,机器人》,科学普及出版社)
与其说这些定律是贡献给机器人学的,倒不如说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这三定律做为起点,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要服从第
三定律就得违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从第二定律就得违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后,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机器人开支脑筋,圆满地解决问题,逃出困境。
随心所欲的商业化写作,有时也能创造出非常绝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开拓题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复活了《格列佛游记》。为了治疗病人头脑中的血栓,他把一只
潮水艇连同几个海军士兵、医生,用科学的手段“缩微”到分子大小;然后让他们进入人体,
随着血液流进大脑,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来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逻辑性之外,黄金时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还有长于讽刺的谢克利,田园风格的西马克,黑色幽默的克莱门特,反乌托邦主义
的奥维尔等。
三、对科幻小说的认识逐步统一
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作者
们不再象萌芽时期那样心中没底地左右冲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这个模式是:(1)
必须有一个带有悬念的好故事;(2)这个故事必须与科学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有关;(3)要有
几个恢宏的奇异场面;(4)无论结尾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最好能给人一定思考。
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也开始趋于一致。比如:小约翰坎贝尔和布莱特纳就都认为,科幻小
说是表现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布莱特纳写道:“科幻是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对人类
影响所作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小说。”莱斯特德尔雷伊进一步阐明,科幻实际上是在写“变
化”。他写道:“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矗”很显然,这种“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种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这种看法,在稍早些时候,他写道:“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
黄金时代使科幻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站稳了脚跟。但是,正统的文学殿堂还没有正式接受
这一形式。
三节新浪潮时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黄金时代”对科幻小说认识的统一以及
创作方法的标准化,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国际政治、
军事和科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冷战、左翼兴起、东方宗教的传播、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
生态环境的破坏、流行艺术的产生以及毒品泛滥等等,特别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
上天给人们极大的震动。公众发现,科幻小说中那些美妙故事要么缺少现实性,要么比现实
还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长期以来,科幻作品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得不到主流文学界的重视,
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这样,一场变革的风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英国《新世界》杂
志主编。他一上台,立刻对整个英国科幻界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科幻小说对立,它不再把物理学一类的正统科学当成主要
内容,而是重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它的写作手法极力接近正统的主流文学。
它不再象过去的科幻小说那样热衷于二千年、三万年以后的世界,而是极力想表现最近的将
来,甚至表现当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没有了,片断的、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法出现了。初看起来,这些小说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远。1968年,编辑家朱迪·梅丽尔选编了这样一本集子,并把它们正式称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运动由此产生。
7. 介绍一些科幻小说书!
我看过的几篇好科幻http://tieba..com/f?kz=318176996
《安德的游戏》[美] 奥森·斯科特·卡德
讲述天才少年利用电脑游戏方面的天赋打败虫人,“拯救”人类。典型的老外的作品,就是那种你一看就知道是老外的书的书。绝大多数篇幅写安德的成长过程,以此展、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巧妙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独特。
《归者无路》迟卉
讲述后现代的网络人。全篇充满哀婉气息,反映出网络时代的冰冷和沦落于网络的人的伤感。短篇作品中最爱看此篇。
《巨变瞬间》[美]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讲述宗教统治下的星球中的一个王子寻求自我、打开精神枷锁的故事。美国科幻里面最爱看的一本。从王子到流亡者,从被束缚到解放,这些描写令人极为震撼。西尔弗伯格常用第一人称写作,所以他的作品看起来比其它外国作品流畅很多。
《镜象》[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讲述辨别原象与镜象的艰难。如果科幻按照现在的标准分软硬,这是我看过的最硬的科幻,完全给人未来世界、冰冷机器的感觉。作品中人物的辩论激烈、机敏,十分精彩,有侦探小说的味道。
《三体》刘慈欣
讲述地球人受到三体文明的“封锁”和地球人内部对三体文明看法的分歧。开头以文革为背景,使得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片悲伤与无奈之中。作者将那个宇宙设定为是“拥挤”的,人类文明如何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生存,宇宙中是否存在共同的道德准则成了最大的问题。这样的情形下,人类的软弱与刚强,忠诚与被判便是这个故事。每件事情都写的很长,完全技术细节化的中国式科幻。
《头发》倪匡
讲述卫斯理上“天堂”辩论人类“恶”的故事,是我最爱看的一篇科幻小说。从头发有什么用展开,以曲折的情节写出对人性中恶的深刻思考。其间充斥着对神话的解释、对人性的反思、对生命的思考,令人惊叹于倪匡无尽的想像力。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像真的一样,正由于这点,我认为它应该作为一篇限制级小说,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小说,这样的人看完这个故事后很难说会发生什么事。
8. 有多少世界闻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他们的作品是
moon008cn朋友,你好。以下是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的相关资料。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文/吴岩
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初创
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单介绍。
一节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
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这个问题值得
研究。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
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
内容。遗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
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梦》,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真实的历史》,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
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乔
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
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
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
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在这一切产生以前,
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磊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
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们的
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
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
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的小说。
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
《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写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
瓦郊外度过的。那是夏季,天气阴冷,淫雨连绵,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
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这些故事,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我和
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件各写一篇故事。(《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
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断。因为,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
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怪物在人类世
界中东奔西撞,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
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
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经高
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
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
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这是
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
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书中对科学技
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
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
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这也就
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两人从
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
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
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等。
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
体现者。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
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
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
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
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
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但是,无论
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学技术支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趣,威尔
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
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星
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
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在威
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通过故事的
逐步展开,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感。威尔斯作
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作,而威尔斯则涉
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作品都让人觉得很悲壮,
他是科幻文学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的人,
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
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读者很清
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无敌
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
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
萌芽时期还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是
侦探小说的鼻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他把悬念和逻辑推理传统带入科幻创
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萌芽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不
乐意去标榜这种特殊性。他们没有宣言,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别名称和给出特殊定义。
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了来自读者和文学界对于创新的太多责难。
第二初创期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格式,作家们尽量从各方面进行探索。雪莱夫人写哥特式
故事;凡尔纳的作品属于“漫游”;威尔斯把科学当成探讨式社会问题的引子;而坡则是在
侦破案件。他们的这种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揉合起来,形成了固定
模式。这些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从科幻小说的初创开始,科学和技术就没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当成科普读物或是科学预言被创作出来。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关注整
个世界的前途。
最后,萌芽初创期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它们是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
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
二节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
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大发展。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
时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争议的,尼科尔斯·皮特将其定为1938—1946年,但是显然
还有别的观点,我们只能笼统地将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才产生出作家、作品辈出的繁荣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书商就看准了科幻小说这一品种。当时,有一套书籍非常廉价,
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角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说:外
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这类思想艺术性极差的作品,
败坏了科幻小说的声誉,在读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一个出来扭转这一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的名声,
根斯巴克从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幻小说专号。
专业杂志整本地刊登文艺作品,无疑对读书界产生震动。在事后的民意调查中,支持改版的
读者有32644人,占读者总数的98.52%,而反对者仅为498人,占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厉,在刊物上开辟了“讨论”专栏,由读者自己发表意见。这样,对科幻小
说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如果说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启蒙读者上,那么小约翰·坎贝尔(1910-
1971)的功绩则主要是团结和培养了作者。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坎贝
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苦地指导他
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目。正是在这三
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
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约翰·坎贝尔的贡献,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创立了两种科幻
奖项,其中雨果奖已发展为当今最有权威的科幻小说奖。
二、出现了大量作家和优秀作品。
由于根斯巴克扫清的读者道路,在小约翰·坎贝尔的《惊奇科幻小说》的拓展下,顺利
地推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难数清黄金时代佼佼者和他们的杰作,我们仅从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编年史中撷取一
些。它们是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海伦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945-194
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1953),罗伯特·海
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艾
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
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记事》(1950)、《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
951)、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丛书》(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驿站》(1963),等等。
此外,还有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
谢克利等等的作品,无法胜数。他们的小说水平很高,质量也很整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
我们仅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介绍,他们是:美国的海因莱因、英国的克拉克和美国
的阿西莫夫。
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是美国作家,受业于密苏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军学院。在部队服役五年,后又进入洛杉矶加洲大学攻读物理。1939年开始创作。
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星球兽》(1954)、《双星》(1
956)、《星船伞兵》(1959)、《异乡异客》(1961)、《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兽的数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来因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写故事。
中篇小说《傀儡主人》发表于1951年,描写一群专门附着在人体上、控制人类行为的外
星人。它们象虫子一样吸住人体,然后进入脑部。于是,无能的人只能俯首听命,成为傀儡。
评论认为,这种虫子样的异星生物,只不过是海因莱因用来表达人类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诱因。
《双星》是一部惊险小说,讲一个演员如何卷入一场政治阴谋,充当首脑替身的故事。
由于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银河共和国。小说对当今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们进行了不露声
色的讽刺。试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事务和外交法规的演员,居然能够在星际世界的谈判
桌成功进行磋商,那么,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就变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这部作品于195
6年获得雨果奖。
《入夏之门》写于1957年,是关于时间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变。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进行旅行。这部小
说的情节,一定对八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电影《回到未来》有所启发。在电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当婚姻介绍人。
海因莱因是真正的美国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语和民间格言。他虽然塑造过各式各样
的主人公,但人们总是感觉到这些家伙属于一个阶层,这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的那
一类人。他写的科学家、工程师、军官、工人甚至总统都是如此,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好象
挺有见地,其实并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支柱,恐怕是因为著述的丰富和广泛
的读者群。无法否认事实是,海因莱因的作品构思就是绝妙,悬念不断;加之,他不象别人
那样关心机器胜过关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以及后来的《天堂的喷泉》(1980)、《2
010年太空漫游》(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游》(1987)、《大堤上的幽
灵》(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唯一
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城市和星星》沿
袭了这一主题。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
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高于人类的生命
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这在196
9年他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现。整部
电影分成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辽远的古代,猿人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树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探索人猿也启蒙了人猿,拉开了其与大
自然抗争的序幕。人类从此诞生。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站,美国
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物体,它埋在地球万年不变的尘
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为,它正是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
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第三部分的影片显得有些沉闷。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
飞船的大型计算机不知怎么厌倦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发生了“反叛”。它设计谋杀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取出了它
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观众们惊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飘浮在空中的长方体。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飞行员在宇宙长
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
熊的星球内部。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
《2001年太空漫游记》出现在黄金时代的后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现手法。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产品,同时,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评价。无论是外星人长方
体的介入、人类的科技成就,还是计算机的反叛,都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和认识的世
界,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世界。这种技术的冰冷感,加上对外星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为的惧怕,
使人们丧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块黑糊的长方体面前,摸到了它坚实的表面,但却无法超
越它,你只能顶礼膜拜。《2001年太空漫游记》获得1969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学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
《钢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机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后的续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没有文风”著称。他每天在打字机前坐着的时间超过八小时,在这八小时
里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打字,没有间断。他创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学、历史、化学、
等等。在这样杂烩式的商业气氛下,“没有文风”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这种“没有文
风”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使不少人为之着迷。
阿西莫夫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说《黄昏》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有
六颗太阳照耀下的雷盖什星球上永远没有夜晚,因为太阳可以轮流抛洒光和热。但是,终于
有一天,这是千年不遇的时刻,六颗太阳全部进入日蚀状态,而人类脆弱的心灵根本无法忍
受这种绝对的黑暗。于是,为了寻求光明,他们精神崩溃,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评论家戴
维·哈特威尔(1987)认为,这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它留给人们的宏大场面非常难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与帝国》(1945)和《第二基地》等组
成(1948)。据阿西莫夫自己回忆,当时,他正在研读罗马史,发现整个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来、在银河系那样广大的时间范围内重演。于是,他构思和创作了这部庞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惊奇科幻小说》连载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为了挽回这种失落,挽救即将崩溃的银河帝国,他设计了两个保存人类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喜欢推理。把推理小说的写法和机器人故事结合起来,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机器人》和《钢窟》。在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
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
(《我,机器人》,科学普及出版社)
与其说这些定律是贡献给机器人学的,倒不如说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这三定律做为起点,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要服从第
三定律就得违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从第二定律就得违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后,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机器人开支脑筋,圆满地解决问题,逃出困境。
随心所欲的商业化写作,有时也能创造出非常绝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开拓题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复活了《格列佛游记》。为了治疗病人头脑中的血栓,他把一只
潮水艇连同几个海军士兵、医生,用科学的手段“缩微”到分子大小;然后让他们进入人体,
随着血液流进大脑,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来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逻辑性之外,黄金时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还有长于讽刺的谢克利,田园风格的西马克,黑色幽默的克莱门特,反乌托邦主义
的奥维尔等。
三、对科幻小说的认识逐步统一
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作者
们不再象萌芽时期那样心中没底地左右冲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这个模式是:(1)
必须有一个带有悬念的好故事;(2)这个故事必须与科学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有关;(3)要有
几个恢宏的奇异场面;(4)无论结尾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最好能给人一定思考。
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也开始趋于一致。比如:小约翰坎贝尔和布莱特纳就都认为,科幻小
说是表现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布莱特纳写道:“科幻是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对人类
影响所作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小说。”莱斯特德尔雷伊进一步阐明,科幻实际上是在写“变
化”。他写道:“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矗”很显然,这种“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种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这种看法,在稍早些时候,他写道:“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
黄金时代使科幻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站稳了脚跟。但是,正统的文学殿堂还没有正式接受
这一形式。
三节新浪潮时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黄金时代”对科幻小说认识的统一以及
创作方法的标准化,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国际政治、
军事和科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冷战、左翼兴起、东方宗教的传播、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
生态环境的破坏、流行艺术的产生以及毒品泛滥等等,特别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
上天给人们极大的震动。公众发现,科幻小说中那些美妙故事要么缺少现实性,要么比现实
还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长期以来,科幻作品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得不到主流文学界的重视,
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这样,一场变革的风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英国《新世界》杂
志主编。他一上台,立刻对整个英国科幻界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科幻小说对立,它不再把物理学一类的正统科学当成主要
内容,而是重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它的写作手法极力接近正统的主流文学。
它不再象过去的科幻小说那样热衷于二千年、三万年以后的世界,而是极力想表现最近的将
来,甚至表现当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没有了,片断的、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法出现了。初看起来,这些小说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远。1968年,编辑家朱迪·梅丽尔选编了这样一本集子,并把它们正式称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运动由此产生。
这场由英国人发起的改革运动,立刻被当时居留在英国的美国作家托玛斯·迪什、约翰·斯
拉戴克、詹姆斯·沙立斯和萨缪尔·迪拉尼带回美国,进一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