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
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但它并非通过传统的写实或典型化的手法获得的,而是突破了表象的或细节的真实,采用鲜明的象征、淡化的情节和寓言性质的人物,通过象征、暗示、夸张等手法予以表现。
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语言作“利斧”劈开蒙蔽人们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这冷峻的语言下又跳跃着一颗灼热的心,于是形成了这外冷内热悲喜交加的叙事风格。
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地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但至死都无法对他的思考和探索给出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和结论。因此卡夫卡也无法通过他的创作描写生活的结局,无法给自己的小说一个满意的结尾。
(1)科幻小说体现的艺术流派扩展阅读
卡夫卡成就
卡夫卡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上,他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对以后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强烈的影响。他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成就不只限于他的文学作品上,他的写作手法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主要表现在他作品的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❷ 科幻小说有哪些类别
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
科幻小说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潜水艇、机器人、宇宙航行等。
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英国有工业革命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导致真正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二、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裂变、宇宙航行、彩色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说的繁荣;四、经过二三十年的繁荣,科幻小说家从作品的主题、情节,到艺术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当代西方的科幻小说,涉及到许多尖端的科研项目,当然也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假科学。因此,科幻小说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视和指责。
西方最著名的科幻小说,有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写的《月球旅行》,英国的赫·乔·威尔斯写的《大战火星人》,美国的阿西莫夫写的《赤裸的太阳》等。
国内最著名的科幻小说,有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刘慈欣的《球状闪电》等。中国的倪匡也是一位多产的科幻小说作家,现居美国三藩市,“卫思理”是他常用的一个笔名,代表作有《还阳》,《新武器》,《爆炸》,《另类复制》等。
附录
1、在所有的文学分类中,科幻小说出现得最晚,也遭到最多的误解。
如果你问朋友:“你喜欢读科幻小说吗?”你可能得到的回答是:“ 科幻小说?什么是科幻小说?”或者“我看过超人和那类连环图画, 好几年前早就不看了。”没那么气人的回答是:“哦,你说的是电视里那些哄人的飞碟和火星入侵者吧?嘿,有空儿我也看,但我确实历来对这种小儿科的玩意没有真正兴趣。”你还可能常常碰到那么一些人,他会以轻蔑的口气,直接了当回答:“我从不读这些荒谬的东西。” 我们在这儿要谈的就是第一个回答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科幻小说?”这确是所有难题的关键,因为深入探讨下去,我们会发现,事实上,上面谈到的种种反应都和这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有多少个科幻小说家(且不论读者)就有多少科幻小说的定义。” 这提法可能有点夸大其词。不过凡是对此领域多少有点熟悉的人,都非常清楚,要为科幻小说下一个确切而无可争议的定义非常困难。勃特勒的《埃瑞洪》和E·M·福斯特的《机器停止》是科幻小说?如果阿尔杜斯·赫胥利的《美丽新世界》是科幻小说,那么乔治·欧威 尔的《1984》呢?或者那只是一篇关于未来社会的讽刺作品吧? 难道凡是以火星为背景的冒险故事就该叫科幻小说吗? 深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原来有许多所谓的科幻小说,只是披着科幻外衣的其它种类故事。它可能只是本普通惊险小说,只不过用 雷射枪代替了自动武器。横越大西洋的走私者变成了来往于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走私者。《星球大战》就是这类假科幻小说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再就科幻定义本身而言(绝大多数定义是科幻小说作者定的), 我们发现,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都有,比方说科幻是一种“如果……, 将会发生什么”的故事,也有的认为科幻是“探索人的定义和他在宇宙中的地位,这些探索及其结果将会丰富现有的、既先进,但又不清晰的知识。”这些定义显然都不十分清晰。反而,著名科幻小说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所下的定义,尽管有些乏味,倒可视为一个良好的起点。他认为刻画小说是“在这种小说中,作者表现了对被视为科学方法的人类活动之本质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时对人类通过科学活动 收集到的大量知识表现了同样的理解,并将科学事实、科学方法对人 类的影响及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反映在他的小说里。”简短些说,我 们引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话来说:“科幻小说可界定为处理人类回应科技发展的一个文学流派。”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幻小说相对于其它文学类别是一个后来者。科学技术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足以影响人生产生急激的改变,这在工业革命后是世界上特有的现象。这种特定现象自 1750年最先出现在英国和荷兰,其后在1850年出现于美国和西欧,自1920年就遍及世界。
第一个对这种影响人类生活的新因素作出反应的著名作家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他被称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作品经常探究科学及其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在英语世界中,最早的大师是H·G· 威尔斯。他俩一起奠定了大多数科幻小说主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科幻小说作家千变万化,写出多姿多采的作品,使科幻小说繁荣发展起来。
外星人生活在别的太阳之下,银河政府的德政和暴行,有着荒谬、 邪恶或者令人感动的生命形态的星球,威力巨大能探视人心思维的机器--科幻小说涉及的就是这样一些奇妙的生物、陌生的环境以及人类对它们作出的反应。应该指出的是“科学幻想小说”虽然号称“科学”,但小说里无需充满科学的内容。事实上,虽然也有一些故事以严肃的科学内容为主题,但那只是例外。如果科幻小说真的要在细节 上专门描述科学的结构和活动,那么这种科幻小说只有科学家才会对 它有兴趣。一切有知性的人们之所以对科幻小说感到兴趣,原因是它 的主题和题材远远超越科学,包括了生活各方面的难题和可能性。 科幻小说极易与其它臆想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特别 是与(fantasy )相混淆。事实上,甚至有些科幻小说家有时也给弄糊涂了,称其作品为幻想之作,而有时又把一些幻想小说贴上科幻小说的标签。科幻小说的确和幻想小说一样,都与臆测未知有关,甚至有时可能享有共同主题,这倒是真的。科幻小说和幻想小说的目的, 基本上是通过想象的叙述为读者提供线索,就象巫医和外科一生的目的都是要给人治病。两者都创造诡异的情境和描述怪诞现象。不同的 是处理的手法。如果将科幻小说视为幻想(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说), 那么,科幻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幻想,它对奇迹的解释是“自然的”, 而非“超自然”的。主题展开是具有逻辑推理性的,每一步都必须考 虑到必要的科学细节,有合理的科学构思。这些正是海因莱因的定义 所试图阐明的。
正如上所述,有一种非常流星,但又不十分准确或者盖涵性不强的科幻小说定义,即:“科幻小说是‘如果……,将会怎么样”的故事。如果一个人能够永生,将会发生什么?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到过去 的年代并改变历史的轨迹,将会怎么样?如果天空出现飞碟把人掳走, 如果猩猩变成地球的统治者,如果月球与地球相撞,会怎么样?围绕这些内容,大量低级趣味的杂志、电影、电视剧集,以科幻小说的名义出现在大众面前。上述主题常被用做故事的引子,但开头后,这些 主题便被掷至一边,各种毫无逻辑,非科学的荒谬内容倾注于内。这 是真正科幻小说最阴险的敌人。由于披上“科学”外衣(故事里不总 是有一个科学家吗?),公众极容易上当,并对科幻小说产生错觉。
区别赝货和真正的科幻小说,不是看题材。机器人、激光枪和怪 物本身并不构成科幻小说。真假科幻(假科幻实质上是反科学小说)的区别在于题材的处理。科幻小说家有时会提出一些以现有科学知识 来说难以置信或不可能的假设(如行使快于光速的星际飞船)。有时也企图解释他们的假设(例如,穿越四维空间摺合太空的通道),或者有时任其如此不加解释,但故事一开始,他会尽量依靠现有知识, 并利用它来展开主题。更多时,假设以及其后的开展只是已知事实的外延。现在我们已能够制造会学习和改进自己,能下棋和进行简短对话的电脑。如果我们制造一个比现在规模大十倍,复杂程度提高一千 倍的电脑,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正是科幻小说家经常问自己的问 题。写科幻小说并非易事。讲述一个来自金星的生物访问地球,我们 必须随时掌握最新的关于金星表面的天文信息,并解释此生物在那儿致命的高温和压力(据我们目前所知)下如何生存。时光旅行很有趣, 但必须苦苦思索其中违反因果律的情况并设法解决所带来的后果。一句话,所有真正的科幻小说的基本要素是科学精神--信仰人类理性的优越以及宇宙固有的合理性。
可是,科幻小说不仅仅是个人的盲目奇想,很多人不喜欢科幻小说,是因为它“过于想象”,但是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想象与疯狂、 不加约束的白日梦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一种想象是神经病的--夸大妄想狂--不能区别事实与幻觉,另一种则是冷静头脑的思考。“ 过于想象”的嘲笑取决于你说的想象是什么。事实上,可以说,在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科幻小说的想象力是不够的。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人没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就是放弃其作为人类一员的天赋权利。有些成年人跟科幻小说以至年轻人都绝了缘,而且还自以为是地说,“我从中学起,就不看科幻小说 了。”这与其说是在自我歌颂刚刚才得到的成熟,倒不如说是在祝贺 自己精神动脉的某种硬化。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常会失去一个重要特 性“惊奇感”。关于这一点,我想再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我们能够体验的最美丽最深奥的情感是神秘感。它是一切真正科学的播种机。谁对这种情感感到陌生,已不再能引起惊奇赞叹之情,就如同行尸走肉了。”
记得我们年少的时候,世界上的一切是多么清新光明,最简单的事物也充满生机,引人入胜。我们多么渴望不寻常的念头。我们却很少认识这点,所以不寻常也就当做寻常了。我们年纪越大,世界有时 也随着我们变老了。眼中的事物在平凡的日子里褪了色,于是我们以 单调贫乏的心灵去面对世界,还是为自己机械的生活方式而庆幸呢。 难道这是不可避免的吗?当然不是!科幻小说是一种渠道,在那里我 们的思想仍在流动,并非停滞。科幻小说拨动我们当然好奇心,伸展我们的想象力。它不是一种供偷偷地欣赏的、现实的虚假替代品,而 是现实美丽的延伸,也是为光明的宇宙增添更加辉煌的色彩。
身体缺乏锻炼,就显得没有活力,头脑也是一样的。科幻现实不仅十分刺激,还为精神世界带来见识及力量。许多科幻小说家本身就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另外,每天都有许多勤劳智慧,负责任的男女想方设法继续享受年轻人灵活思维的快乐。他们享受好的科幻小说的能力正是他们幸福的外征。
除了“过于想象”外,另一种常见的嘲笑是,科幻小说“逃避现实”。没有人会反对文学小说为了避免“逃避主义”的罪名,必须以各种方式去反映读者最迫切的问题,因此,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卫星 工作人员或星球之间的管理行政人员的所作所为比维多利亚时代中叶乡下人或俄国人的活动更多地被人认为是在鼓励逃避现实倾向。且不谈显而易见的看法,即:人只能在他紧迫繁忙之中去寻求文学,从以上意义来说,所有文学都是逃避主义的,那么从哪方面可以说具有创 造性的科幻小说会是逃避现实的呢?逃避主义通常包涵要惬意的幻想, 不要残酷现实的意思,然而许多科幻小说描写的正是最现实的细节, 诸如可能发生的核大战及战后余灾。如果科幻小说果真是逃避现实的文学的话,那么它可真是逃避现实的文学中的一种奇特形式了,它竟然用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细菌战争、遗传工程、情绪遥控、太空探索、与非人类的智慧对抗、外星文明以及其它许多这种现象,使人忧心忡忡。科幻小说提出以上现象比现实世界处理这些问题要早几十年呢。所以,如果说科幻小说逃避的话,那么它是逃进现实中去啊!
还有,除了描写核战争本身外,很多故事描写一场战争的可能前奏,探索当前局势中冒险的复杂性。另外,它形成了当前发展最快的一类小说,科幻小说拼命抨击诸如种族和殖民主义问题。这样的攻击 在主流小说中并不多见。事实上,我们在科幻小说中所碰到的,正是我们应强调的高瞻远瞩和人类生存意识。这常比自称是社会现实主义的作品更具深远意义。
然而,科幻小说通常考虑的问题是关于遥远的未来(可能是一百 万年后的事);人类作为不断进化中的生物(可能会灭绝并被地球上 某种新种类所取代);比人类更有知性的生物(可能大大地优越于我 们,就有如变形虫对我们无法理解一样。他们的心智是我们无法理解 的。)。M·R·库因在《自由主义者的信仰》中的一段引语对这种 态度提供了很好的回答:“……如果我们不能超越当前迫切问题而从宇宙的根基和背景上去加以思考,我们对人类意识的观点就会变得狭 窄、闭塞甚至变得暴戾。”
最后,让我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科幻小说迷赫尔曼·穆勒博士的话作为结束语:“透过科学的眼睛,我们愈来愈领略到:现实世界并非如人类童年时所见的、秩序井然的小花园,而是一个奥秘绝伦、浩瀚无比的宇宙。如果我们的艺术不去探索人类正在闯入这大千世界时所碰到的境遇及反思;也不去反映这些反思带来的希望和恐惧,那么, 这种艺术是死的艺术。……但是人没有艺术是活不下去的,因此,在一个科学的时代里,他创造出科幻小说。”
❸ 科幻小说的写作特色
你是想要写作指导还是俗套桥段集?
下面是写作指导,正统奇幻的,不是网络上流行的垃圾小说的。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❹ 科幻小说都有哪些分类
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
科幻小说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潜水艇、机器人、宇宙航行等。
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英国有工业革命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导致真正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二、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裂变、宇宙航行、彩色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说的繁荣;四、经过二三十年的繁荣,科幻小说家从作品的主题、情节,到艺术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当代西方的科幻小说,涉及到许多尖端的科研项目,当然也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假科学。因此,科幻小说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视和指责。
西方最著名的科幻小说,有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写的《月球旅行》,英国的赫·乔·威尔斯写的《大战火星人》,美国的阿西莫夫写的《赤裸的太阳》等。
国内最著名的科幻小说,有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刘慈欣的《球状闪电》等。中国的倪匡也是一位多产的科幻小说作家,现居美国三藩市,“卫思理”是他常用的一个笔名,代表作有《还阳》,《新武器》,《爆炸》,《另类复制》等。
附录
1、在所有的文学分类中,科幻小说出现得最晚,也遭到最多的误解。
如果你问朋友:“你喜欢读科幻小说吗?”你可能得到的回答是:“ 科幻小说?什么是科幻小说?”或者“我看过超人和那类连环图画, 好几年前早就不看了。”没那么气人的回答是:“哦,你说的是电视里那些哄人的飞碟和火星入侵者吧?嘿,有空儿我也看,但我确实历来对这种小儿科的玩意没有真正兴趣。”你还可能常常碰到那么一些人,他会以轻蔑的口气,直接了当回答:“我从不读这些荒谬的东西。” 我们在这儿要谈的就是第一个回答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科幻小说?”这确是所有难题的关键,因为深入探讨下去,我们会发现,事实上,上面谈到的种种反应都和这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有多少个科幻小说家(且不论读者)就有多少科幻小说的定义。” 这提法可能有点夸大其词。不过凡是对此领域多少有点熟悉的人,都非常清楚,要为科幻小说下一个确切而无可争议的定义非常困难。勃特勒的《埃瑞洪》和E·M·福斯特的《机器停止》是科幻小说?如果阿尔杜斯·赫胥利的《美丽新世界》是科幻小说,那么乔治·欧威 尔的《1984》呢?或者那只是一篇关于未来社会的讽刺作品吧? 难道凡是以火星为背景的冒险故事就该叫科幻小说吗? 深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原来有许多所谓的科幻小说,只是披着科幻外衣的其它种类故事。它可能只是本普通惊险小说,只不过用 雷射枪代替了自动武器。横越大西洋的走私者变成了来往于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走私者。《星球大战》就是这类假科幻小说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再就科幻定义本身而言(绝大多数定义是科幻小说作者定的), 我们发现,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都有,比方说科幻是一种“如果……, 将会发生什么”的故事,也有的认为科幻是“探索人的定义和他在宇宙中的地位,这些探索及其结果将会丰富现有的、既先进,但又不清晰的知识。”这些定义显然都不十分清晰。反而,著名科幻小说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所下的定义,尽管有些乏味,倒可视为一个良好的起点。他认为刻画小说是“在这种小说中,作者表现了对被视为科学方法的人类活动之本质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时对人类通过科学活动 收集到的大量知识表现了同样的理解,并将科学事实、科学方法对人 类的影响及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反映在他的小说里。”简短些说,我 们引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话来说:“科幻小说可界定为处理人类回应科技发展的一个文学流派。”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幻小说相对于其它文学类别是一个后来者。科学技术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足以影响人生产生急激的改变,这在工业革命后是世界上特有的现象。这种特定现象自 1750年最先出现在英国和荷兰,其后在1850年出现于美国和西欧,自1920年就遍及世界。
第一个对这种影响人类生活的新因素作出反应的著名作家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他被称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作品经常探究科学及其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在英语世界中,最早的大师是H·G· 威尔斯。他俩一起奠定了大多数科幻小说主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科幻小说作家千变万化,写出多姿多采的作品,使科幻小说繁荣发展起来。
外星人生活在别的太阳之下,银河政府的德政和暴行,有着荒谬、 邪恶或者令人感动的生命形态的星球,威力巨大能探视人心思维的机器--科幻小说涉及的就是这样一些奇妙的生物、陌生的环境以及人类对它们作出的反应。应该指出的是“科学幻想小说”虽然号称“科学”,但小说里无需充满科学的内容。事实上,虽然也有一些故事以严肃的科学内容为主题,但那只是例外。如果科幻小说真的要在细节 上专门描述科学的结构和活动,那么这种科幻小说只有科学家才会对 它有兴趣。一切有知性的人们之所以对科幻小说感到兴趣,原因是它 的主题和题材远远超越科学,包括了生活各方面的难题和可能性。 科幻小说极易与其它臆想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特别 是与(fantasy )相混淆。事实上,甚至有些科幻小说家有时也给弄糊涂了,称其作品为幻想之作,而有时又把一些幻想小说贴上科幻小说的标签。科幻小说的确和幻想小说一样,都与臆测未知有关,甚至有时可能享有共同主题,这倒是真的。科幻小说和幻想小说的目的, 基本上是通过想象的叙述为读者提供线索,就象巫医和外科一生的目的都是要给人治病。两者都创造诡异的情境和描述怪诞现象。不同的 是处理的手法。如果将科幻小说视为幻想(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说), 那么,科幻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幻想,它对奇迹的解释是“自然的”, 而非“超自然”的。主题展开是具有逻辑推理性的,每一步都必须考 虑到必要的科学细节,有合理的科学构思。这些正是海因莱因的定义 所试图阐明的。
正如上所述,有一种非常流星,但又不十分准确或者盖涵性不强的科幻小说定义,即:“科幻小说是‘如果……,将会怎么样”的故事。如果一个人能够永生,将会发生什么?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到过去 的年代并改变历史的轨迹,将会怎么样?如果天空出现飞碟把人掳走, 如果猩猩变成地球的统治者,如果月球与地球相撞,会怎么样?围绕这些内容,大量低级趣味的杂志、电影、电视剧集,以科幻小说的名义出现在大众面前。上述主题常被用做故事的引子,但开头后,这些 主题便被掷至一边,各种毫无逻辑,非科学的荒谬内容倾注于内。这 是真正科幻小说最阴险的敌人。由于披上“科学”外衣(故事里不总 是有一个科学家吗?),公众极容易上当,并对科幻小说产生错觉。
区别赝货和真正的科幻小说,不是看题材。机器人、激光枪和怪 物本身并不构成科幻小说。真假科幻(假科幻实质上是反科学小说)的区别在于题材的处理。科幻小说家有时会提出一些以现有科学知识 来说难以置信或不可能的假设(如行使快于光速的星际飞船)。有时也企图解释他们的假设(例如,穿越四维空间摺合太空的通道),或者有时任其如此不加解释,但故事一开始,他会尽量依靠现有知识, 并利用它来展开主题。更多时,假设以及其后的开展只是已知事实的外延。现在我们已能够制造会学习和改进自己,能下棋和进行简短对话的电脑。如果我们制造一个比现在规模大十倍,复杂程度提高一千 倍的电脑,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正是科幻小说家经常问自己的问 题。写科幻小说并非易事。讲述一个来自金星的生物访问地球,我们 必须随时掌握最新的关于金星表面的天文信息,并解释此生物在那儿致命的高温和压力(据我们目前所知)下如何生存。时光旅行很有趣, 但必须苦苦思索其中违反因果律的情况并设法解决所带来的后果。一句话,所有真正的科幻小说的基本要素是科学精神--信仰人类理性的优越以及宇宙固有的合理性。
可是,科幻小说不仅仅是个人的盲目奇想,很多人不喜欢科幻小说,是因为它“过于想象”,但是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想象与疯狂、 不加约束的白日梦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一种想象是神经病的--夸大妄想狂--不能区别事实与幻觉,另一种则是冷静头脑的思考。“ 过于想象”的嘲笑取决于你说的想象是什么。事实上,可以说,在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科幻小说的想象力是不够的。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人没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就是放弃其作为人类一员的天赋权利。有些成年人跟科幻小说以至年轻人都绝了缘,而且还自以为是地说,“我从中学起,就不看科幻小说 了。”这与其说是在自我歌颂刚刚才得到的成熟,倒不如说是在祝贺 自己精神动脉的某种硬化。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常会失去一个重要特 性“惊奇感”。关于这一点,我想再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我们能够体验的最美丽最深奥的情感是神秘感。它是一切真正科学的播种机。谁对这种情感感到陌生,已不再能引起惊奇赞叹之情,就如同行尸走肉了。”
记得我们年少的时候,世界上的一切是多么清新光明,最简单的事物也充满生机,引人入胜。我们多么渴望不寻常的念头。我们却很少认识这点,所以不寻常也就当做寻常了。我们年纪越大,世界有时 也随着我们变老了。眼中的事物在平凡的日子里褪了色,于是我们以 单调贫乏的心灵去面对世界,还是为自己机械的生活方式而庆幸呢。 难道这是不可避免的吗?当然不是!科幻小说是一种渠道,在那里我 们的思想仍在流动,并非停滞。科幻小说拨动我们当然好奇心,伸展我们的想象力。它不是一种供偷偷地欣赏的、现实的虚假替代品,而 是现实美丽的延伸,也是为光明的宇宙增添更加辉煌的色彩。
身体缺乏锻炼,就显得没有活力,头脑也是一样的。科幻现实不仅十分刺激,还为精神世界带来见识及力量。许多科幻小说家本身就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另外,每天都有许多勤劳智慧,负责任的男女想方设法继续享受年轻人灵活思维的快乐。他们享受好的科幻小说的能力正是他们幸福的外征。
除了“过于想象”外,另一种常见的嘲笑是,科幻小说“逃避现实”。没有人会反对文学小说为了避免“逃避主义”的罪名,必须以各种方式去反映读者最迫切的问题,因此,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卫星 工作人员或星球之间的管理行政人员的所作所为比维多利亚时代中叶乡下人或俄国人的活动更多地被人认为是在鼓励逃避现实倾向。且不谈显而易见的看法,即:人只能在他紧迫繁忙之中去寻求文学,从以上意义来说,所有文学都是逃避主义的,那么从哪方面可以说具有创 造性的科幻小说会是逃避现实的呢?逃避主义通常包涵要惬意的幻想, 不要残酷现实的意思,然而许多科幻小说描写的正是最现实的细节, 诸如可能发生的核大战及战后余灾。如果科幻小说果真是逃避现实的文学的话,那么它可真是逃避现实的文学中的一种奇特形式了,它竟然用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细菌战争、遗传工程、情绪遥控、太空探索、与非人类的智慧对抗、外星文明以及其它许多这种现象,使人忧心忡忡。科幻小说提出以上现象比现实世界处理这些问题要早几十年呢。所以,如果说科幻小说逃避的话,那么它是逃进现实中去啊!
还有,除了描写核战争本身外,很多故事描写一场战争的可能前奏,探索当前局势中冒险的复杂性。另外,它形成了当前发展最快的一类小说,科幻小说拼命抨击诸如种族和殖民主义问题。这样的攻击 在主流小说中并不多见。事实上,我们在科幻小说中所碰到的,正是我们应强调的高瞻远瞩和人类生存意识。这常比自称是社会现实主义的作品更具深远意义。
然而,科幻小说通常考虑的问题是关于遥远的未来(可能是一百 万年后的事);人类作为不断进化中的生物(可能会灭绝并被地球上 某种新种类所取代);比人类更有知性的生物(可能大大地优越于我 们,就有如变形虫对我们无法理解一样。他们的心智是我们无法理解 的。)。M·R·库因在《自由主义者的信仰》中的一段引语对这种 态度提供了很好的回答:“……如果我们不能超越当前迫切问题而从宇宙的根基和背景上去加以思考,我们对人类意识的观点就会变得狭 窄、闭塞甚至变得暴戾。”
最后,让我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科幻小说迷赫尔曼·穆勒博士的话作为结束语:“透过科学的眼睛,我们愈来愈领略到:现实世界并非如人类童年时所见的、秩序井然的小花园,而是一个奥秘绝伦、浩瀚无比的宇宙。如果我们的艺术不去探索人类正在闯入这大千世界时所碰到的境遇及反思;也不去反映这些反思带来的希望和恐惧,那么, 这种艺术是死的艺术。……但是人没有艺术是活不下去的,因此,在一个科学的时代里,他创造出科幻小说。” http://www.greengarden.org.cn/php/article_detail.php?id=1383
❺ 现代幻想小说有几个类别
幻想小说分为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奇幻小说(Fantasy fiction)、魔幻小说(Magic novels)、玄幻小说(Fantasy novels)四大类。 魔幻小说的幻想建立在魔法之上。魔幻小说借助于魔杖、魔戒、魔法、魔力、魔咒,变幻无穷,魔力无边,充分施展魔幻的魅力。英国女作家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哈利·波特》中的神秘的“魔法石”,把魔幻小说的魔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魔幻小说,也称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魔幻小说绝不是指“魔法幻想类”,而是有完全不同的定义,与一般人想象中的概念相去甚远。这种流派的创作手法,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觉结合在一起,通过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以图描绘和反映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现象。 除了科幻小说、魔幻小说之外是第三类幻想小说,名称最多,定义最含糊,却在当今中国最流行、最火爆。这第三类幻想小说,最常见的名称有三个:大幻想小说、玄幻小说、奇幻小说,通常都称为“奇幻小说”。“大幻想小说”一词来自日本,以日本女作家安房直子的作品为代表。在安房直子的笔下,“那是一个奇幻的国度,一个精灵出没的世界,那里有狐狸的窗户,那里的树枝上全都落满了白色的鹦鹉,那里听得见女孩的灵魂在嘤嘤哭泣……”有人称安房直子的“大幻想小说”是“当代聊斋”。奇幻小说一般都是一些神奇、奇特、奇怪的事情。在普通人的观念中奇幻小说于玄幻小说几乎没有分别,其细微处也就是在奇和玄的争议上,幻小说三字主要是定义在幻想的世界中。而玄幻和奇幻现在已经没有分的那么清楚了,但是追其根本奇幻应该的意思是以魔法或其他超自然力量为基础构成的幻想世界,如果出现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是奇幻小说而是科幻小说了。”奇幻小说的特点在于“奇”,以神奇、奇异、奇怪、奇特的幻想,贯穿于小说之中。 “玄幻小说”一词,出自中国香港。最早的玄幻小说,是1988年香港“聚贤馆”出版的黄易的《月魔》。出版商赵善琪先生先生在序言中写道:“一个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崭新品种宣告诞生了,这个小说品种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这是“玄幻小说”一词首次亮相,并有了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玄幻小说一词为香港作家黄易所提出,原意指“建立在玄想基础上的幻想小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网络文学兴起,在网络上发表的小说作品与日俱增,其中许多作品是以
❻ 简述小说的流派,风格,及代表作家,作品
现代小说
1、鲁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潮,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站在时代的高峰,自觉地在小说中体现民族历史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描写的重点对准普通中国人,着重表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人们总能从鲁迅小说里的那些艺术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灵的对中华民族苦难的深广忧愤,对宗法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切期盼。他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强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识。
《呐喊》集(1918—1922):《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离婚》、《孤独者》、《伤逝》、《弟兄》。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22—1935):《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人生派”的问题小说: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又称五四问题小说。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提出“为人生”口号。代表: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去国》1921年以后,冰心的小说转向青年的苦闷心理,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五四之后的一代青年开始觉醒,但面对问题如麻的社会,陷入无路可走的悲哀,产生了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冰心开出药方——爱的哲学。《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经认为“爱与怜悯都是恶”,所以他要做一个“超人”,在帮助了一个贫困的孩子之后,内心深处开始萌动着爱与同情的种子。
汪敬熙《雪夜》、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俞平伯《花匠》、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
3、乡土写实小说: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代表:废名(冯文炳)、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加婚宴——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关系。)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4、“自我小说”流派:以表现自我,重自我抒情为主要特征。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表现作家“自我内心的要求”。一批作家,面对民族的苦难,倾泻出他们或昂扬乐观,或悲哀苦痛的内心情感与要求,为祖国命运与个人生活而焦虑的层层郁积,形成了他们丰富而强烈的内心情感。郁达夫,小说描写了一系列表现作家自我、具有浓厚主观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显示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沉沦》——“他”留学日本,受民族歧视,精神压抑,顾影自怜,在疾呼“祖国快快富强”时跳海自杀。这些形象多具有感伤、忧郁甚至颓废情调的“零余人”。
5、“革命小说”流派: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蒋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写一个少年漂泊异乡,寻求复仇的道路,后投身北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咆哮了的土地》。洪灵菲《大海》。由于缺乏对革命和工农大众感情的体验与认同,对革命斗争有肤浅、空洞的描写,往往把革命生活简单化。
6、社会剖析派:出现于30年代初期,当时蒋政权进入相当稳定时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加剧。这些作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科学的社会观和多样的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社会作全景式的观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质和基本规律。代表:茅盾《子夜》(通过吴荪甫这个艺术形象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7、“京派小说”: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跃于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北京较少受南方激荡的政治风云的冲击,进入一个黑暗的相对沉静的历史时期。一部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便潜心于文学天地,去追寻理想的境界和个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批评与否定的锋芒指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政治、伦理道德,对民族的文化范式、审美心理等深层积淀却未有触动。“京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生活进行主观化的过滤与净化,展现具有古朴美、清纯美的人生图景。代表:沈从文《边城》。王向辰、凌叔华、林徽音、废名《竹林的故事》、萧乾等。
8、“新感觉派”小说: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代表:训呐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彩与情调。
9、“山药蛋派”小说:出现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植根于山西农村的小说流派,形象展现了农村由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转变的基本面貌,展示了农村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部分社会习俗的变革。在艺术上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小说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代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同时出现的著名作家、作品还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绝大部分反映农村的生活和斗争,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质朴纯净,被称作“诗化小说”。)
10、老舍:《月牙儿》(展示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血泪控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托着作者的家国之痛。)
11、巴金:其作品两大题材最为显著,其一是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二是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与罪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区天回镇为人物活动的中心舞台,围绕蔡大嫂(即邓么姑展开情节,具体描写了以罗歪嘴为首的袍哥与以顾天成为代表的教民势力之间的矛盾纠葛。)
13、钱钟书《围城》,在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小说以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围城”象征着当时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出的出口”的绝境。
张恨水(110部以上)《金粉世家》展示了豪门贵族的兴盛衰败史。《啼笑因缘》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展示了一些华人空虚、糜烂、堕落、变态的灵魂。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以江南一个封建大家族蒋捷三一家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反映了一·二八上海战争以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状态,提出了在动乱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当代小说
14、建国后十七年小说:(1949——1967)
①革命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柳青《铜墙铁壁》、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杨沫《青春之歌》、吴强《红日》、欧阳山《三家巷》《苦斗》、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苦菜花》
②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孙犁的长篇《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这些小说反映了建国后的社会生活,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人物,但这些人物较少生活基础,显得类型化、模式化,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有些欠缺。
15、新时期十年的小说:(1977——1987)
新时期十年是在批判“四人帮”鼓吹的“瞒和骗”的文学基础上产生的。
①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拉开了“伤痕文学”(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作家们勇敢地正视十年动乱的生活真相,真实地、多仙面地再现“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悲剧和精神创伤,由表及里地角及到它的反返动实质。)的序幕。这些作品控诉四人帮制造的惨剧,有着不平、躁动与激愤、哀怨。卢新华《伤痕》。
②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控诉,试图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高度来观察与思考以往的教训求得对历史有一个再认识。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王蒙《布礼》、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人到中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③改革文学:(1980年后)率先面对变革的现实,及时表现“四化”建设中的斗争、挫折、困难和希望。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这一阶段许多作家开始了健康人性、人情与人道主义的思考,从而显示了强大的道德力量,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此时,社会性的主题在文学中普遍存在,作家把笔触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不断涌现出反映新时期人民生活的新主题、新领域。军事题材有:李存葆《高山下花环》,徐怀中《西线轶事》
④探索小说:那些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艺术的创新上大胆探索、大胆求变的作品。它的产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时期作家思想解放、创作自由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王蒙《夜的眼》《春之声》《坚硬的稀粥》等,莫言《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等。
⑤文化小说(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出现,作家们开始多方位、多角度地观照与表现社会生活,实现了小说观念的重大更新,作家们试图从更深的意义上寻求文学观念的解放。代表:韩少公《爸爸爸》、贾平凹《废都》商州世界等,他们不仅写民俗、民风,还把民俗民风看成一种文化现象,透视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寻找民族生命力的根须与病态的根须。
⑥市井小说:市井小说有的作者多以温馨的笔角点染市井人生的文化底蕴,以悲悯的情怀容纳“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给人以醇厚的美感。代表: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陆文夫(陆苏州)《小巷深处》《围墙》等。
⑦“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⑧女性小说:女性作家们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审美感受、艺术视角与笔法,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观照与思考,细腻的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示了女性在争取自身解放、人格独立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精神历程。代表: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方舟》;王安忆《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神圣祭坛》等。
⑨新写实主义: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代表: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刘震云、叶兆言、余华、苏童、方方(《风景》《黑洞》《一波三折》《桃花灿烂》)、池莉、格非、范小青等。
⑩现代派小说:着力表现人们再新的条件下精神与现实的错位,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阵痛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与影响。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通过对一群放纵任性的音乐学院学生的描写,通过他们的胡闹、放纵、混乱、骚动表现出一部分青年对现状的不安与对未来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迷惘、失落与苦恼。《无主题变奏曲》男主人公对一切漠然而又认真,有点玩世不恭却并不随波逐流,不满意生活,不满意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在向往什么。
❼ 帕.克利弗《奇才》这篇科幻小说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篇小说以“奇”为特点。首先:主人公“奇”。莱斯有奇特的才能——专动物思维感知。其次:属情节“奇”。才能被发现的过程“奇”,才能得到验证的过程同样“奇”。莱斯离奇地登上了飞船前往太空,凭借特殊才能解决了难题。最后:环境“奇”。在那里,人们可以通过机器测试出从未被发现的特殊才能,还能在宇宙中回收废弃的航天器
❽ 小说创作的三大艺术流派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❾ 科幻小说被称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基础,对么
对的。科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通常被分为小说、插图、电影、动漫及其他五类,而小说这是表现形式的基础
❿ 科学幻想的创意类
雷金纳德·布莱特诺(Reginald Bretnor)认为:科幻小说是基于关于科学和它的合成技术的人类体验的理性的思考。
海因莱因认为:科幻小说表现了对被视为科学方法的人类活动之本质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时对人类通过科学活动收集到的大量知识表现了同样的理解,并将科学事实、科学方法对人类的影响及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反映在他的小说里。
雨果·根斯巴克认为科幻小说是帮助读者吸收科学知识的糖丸。
他们的观点都不错。但他们只是谈到了一类科幻小说——创意式科幻小说。在这类小说中,作者从自己的一个独立创意出发建构小说的主要事件,他要运用科学知识,以真实性为目标来完善这个创意。最重要的是,这个创意和真实的科技前沿毫无关系。
凡尔纳第一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一部和二部,便是典型的创意式科幻。某篇文章曾经把这部小说当成“凡尔纳失败的预言”。但从小说开端部分,作者引用大量的地质学成果来看,凡尔纳完全知道地心是实体而无空洞。他塑造一个“地中海”世界,完全是因为其艺术趣味。
在《太阳系历险记》中,这种创意式科幻的思路得到进一步贯彻。一颗小行星接近地球,带走部分陆地、海洋和三十六个人,而地球上其他人一无所知。以当时自然科学的常识而言,以及凡尔纳的知识水平,他不可能真的认为会发生这种事。从创作构思的角度看,他首先是建立了这么一个创意,然后堵塞进各种相关知识,令它“逼真”。
到了威尔斯那里,创意式科幻更为自觉地发展进来。时间旅行、隐身人、外星人入侵、神食、异度空间,……这些都和当时的科学研究没有任何关系。威尔斯先把它们构想出来,然后再绑上知识之线,令它们看上去很真。
当时,凡尔纳和威尔斯曾经有过争论。前者认为,自己写的是真科学,威尔斯写的是想象中的科学。其实,这正是预言类科幻和创意类科幻一种不自觉的碰撞。只不过当时,科幻作品整体上数量就很少,风格流派也不可能清楚地表现出来。
威尔斯后来又被人称为现代科幻之父,以笔者的理解,这个“现代科幻”,正是创意式科幻。因为它完全离开了科学这个源文化的脐带。作者可以海阔天空地去假设,然后再采集来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比如一篇名叫《追赶太阳》的科幻小说。故事的情节是:一个月球考查队发生了事故,失去了能量。惟一幸存的女宇航员要等待地球的救援。但她必须在失去能量的条件下保持宇航服的温度。于是,她便用步行的方法“追赶太阳”,使自己在月球的“一天”内始终保持在阳光下。这里面的线索便是,由于月球重力小于地球,人可以凭借体力在一个月球日内环绕月球一周。阿西莫夫的《血溅音乐钟》讲了一个探案故事。最后破案的线索,是嫌疑人由于刚刚从月球返回,身体无法适应地球的重力。这些都是将创意设置在天文学基础上的例子。
阿西莫夫著名的《奇异的航程》更为典型。这篇作品描写科学家将人缩小到细胞大小,进入人体内游走航行。该作品萌发了一个丰富的科幻题材亚类型,如美国影片《内层空间》,当代中国青年科幻作者周宇坤的《脑界》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个构思完全没有科学上的可能性,从预言的角度也不及医学上“药物制导技术”、“纳米机器人技术”,更接近现实。但这样写显然是极为有趣的。有趣,这个文学上的目的,才是此类题材的出发点。
时至今日,被人们习惯上称为“硬科幻”的科幻作品里,除了极少数是预言类科幻外,绝大部分是创意类科幻。科幻界一直没有把两类作品划分开来。其实,关注一下同一个经典作家的不同作品,会有助于我们弄清这个问题。比如,别利亚耶夫创作的《种海人》,完全反映了当时海洋开发的前景。而其《跃入虚空》,更是在学习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专著后构思的。齐氏自己也写过科幻小说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但影响力不大。所以欣然命笔,为这部长篇写了前言。
而他的《永生粮》、《飞人阿利埃利》,显然和科学前沿无关。而《最后一个大西洋人》更是典型的纯科幻创意。
创意类科幻里富含科学知识,但它与真实世界里的科学研究完全没有关系,而这正是许多科幻迷所不解的。所谓科幻是科学的温床之类的说法,大多是对创意类科幻本质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