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大全 » 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扩展阅读
小说女主角叶蓁蓁 2021-03-16 21:49:57

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2-23 09:15:04

1. 千古文人侠客梦的作品赏析

这本《千古文人侠客梦》咋看是在梳理武侠小说历史流变的学术书,再深看进内去,才体会到作者其实在表达容一个文人所向往的侠客那种自由、无拘无束、豪爽、仗义等等的人生境界。陈平原对学术史的兴趣这本书里亦可见端倪。以小说类型学研究武侠,而不囿于一家田地,按后记里的说法,“将小说形态学的研究与文化发生学的探讨结合起来”,这种“跨学科的眼光”,最为可贵。
据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全书共九章,前四章从历时角度爬梳小说的源流:第一章探讨"侠"观念之形成,然后2、3、4各章从“唐宋豪侠小说”、“清代侠义小说”到“20世纪武侠小说”。后面5、6、7、8四章从共时角度探讨了武侠小说中的行侠手段(仗剑行侠)、行侠主题(快意恩仇)、行侠背景(笑傲江湖)、行侠过程(浪迹天涯)。最后第9章从小说类型学角度进行专业分析。另有附录四篇,结尾有关的学术论文。

2. 千古文人侠客梦的目录一览

我与武侠小说(代序)
第一章千古文人侠客梦
第二章唐宋豪侠小说专
第三章清代侠义小属说
第四章20世纪武侠小说
第五章仗剑行侠
第六章快意恩仇
第七章笑傲江湖
第八章浪迹天涯
第九章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武侠小说
附录一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附录二类型等级与武侠小说
附录三武侠小说中的“剑”
附录四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我与武侠小说研究(新版后记)

3.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获奖成果汇编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4项)
1. 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年/8项)
王 力(一等奖):工具书《同源字典》;
徐通锵(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林 庚(一等奖):著作《天问论笺》;
孙钦善(一等奖):著作《中国古文献学史》;
陈贻焮(二等奖):著作《杜甫评传》;
蒋绍愚(二等奖):著作《古汉语词汇纲要》;
乐黛云(二等奖):著作《比较文学原理》;
陈平原(二等奖):著作《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2. 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何九盈(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王福堂(集体,二等奖):著作《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
裘锡圭(二等奖):论文《释殷墟卜辞中的“▲”等字》;
温儒敏(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奖):著作《中国诗学通论》;
陈保亚(三等奖):著作《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沈 阳(三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陈平原(三等奖):著作《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乐黛云(集体,三等奖):著作《世界诗学大辞典》。
3.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3年/2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陈保亚(三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4.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年/6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沈 阳(二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
李 杨(三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孟二冬(三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夏晓虹(三等奖):著作《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5.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09年/9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严绍璗(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三卷)》;
袁行霈(集体,二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四卷)》;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奖):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刘勇强(三等奖):著作《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
陈泳超(三等奖):著作《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
陆俭明、沈阳(普及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李 零(普及奖):著作《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7项)
1. 第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7年/8项)
王 瑶(荣誉奖):论文《鲁迅〈故事新编〉散论》;
朱德熙(一等奖):论文《自指和转指》、《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
裘锡圭(一等奖):论文《战国货币考》;
陈贻焮(一等奖):著作《杜甫评传(上卷)》;
严家炎(二等奖):著作《求实集——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徐通锵(二等奖):论文《宁波方言的‘鸭’[e]类词和儿化的残迹》;
孙玉石(二等奖):著作《〈野草〉研究》;
葛晓音(二等奖):论文《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2.第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1年/7项)
裘锡圭(特等奖):著作《文字学概要》;
袁行霈(一等奖):《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褚斌杰(二等奖):教材《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葛晓音(二等奖):著作《八代诗史》;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吕德申(二等奖):著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
陆俭明(二等奖):论文《“V来了”试析》、《“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
3.第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年/6项)
徐通锵(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孙钦善、倪其心(集体,一等奖):古籍整理《全宋诗》;
金开诚(一等奖):著作《屈原辞研究》;
钱志熙(一等奖):著作《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方锡德(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
张双棣(二等奖):工具书《吕氏春秋词典》;
4.第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6年/5项)
何九盈(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商金林(一等奖):著作《叶圣陶传论》;
沈 阳(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蒋绍愚(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夏晓虹(二等奖):著作《晚清文人妇女观》。
5.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张双棣(一等奖):著作《淮南子校释》;
钱志熙(一等奖):著作《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孟 华(罗芃等,集体,一等奖):著作《法国文化史》;
张联荣(二等奖):著作《汉语词汇的流变》;
徐通锵(二等奖):著作《语言论》;
佘树森(二等奖):著作《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
马 真(二等奖):著作《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
沈 阳(二等奖):论文《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郭 锐(二等奖):论文《过程和非过程》。
6.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0年/7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国文学史》;
王洪君(一等奖):著作《汉语非线性音系学》;
张 健(二等奖):著作《清代诗学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孙玉石(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褚斌杰(二等奖):著作《诗经全注》。
7.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年/7项)
张少康(一等奖):著作《文心雕龙研究史》;
沈 阳(一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
詹卫东(一等奖):著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
杜晓勤(张燕瑾等,集体,一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张 健(二等奖):著作《元代诗法校考》;
傅 刚(二等奖):著作《文选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奖):著作《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7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郭 锐(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孟二冬(一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董秀芳(二等奖):著作《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胡敕瑞(二等奖):著作《〈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
李 杨(二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顾永新(二等奖):著作《欧阳修学术研究》。
9.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4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韩毓海(二等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
陆俭明、沈阳(二等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杨荣祥(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10.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4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
严绍璗(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温儒敏(二等奖):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3项)
陈平原(二等奖):著作《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
陈晓明(二等奖):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及指导教师(5项)
孙玉文(导师郭锡良):博士论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1999年);
詹卫东 (导师陆俭明):博士论文《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2000年);
张 赪(导师蒋绍愚):博士论文《汉语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词序变化》(2001年);
陈 剑(导师裘锡圭):博士论文《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涛(导师温儒敏):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2003年)。
2.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项)
陆俭明:第一届国家教学名师(2003年);
蒋绍愚: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2006年);
温儒敏: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2008年)。
3.国家级精品课程(7项)
陆俭明等:《现代汉语》(2003年);
蒋绍愚等:《古代汉语》(2005年);
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2005年);
洪子诚等:《中国当代文学》(2006年);
袁行霈等:《中国古代文学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国现代名著导读》(网络课程/2008年);
陈保亚等:《理论语言学》(2009年)。
4.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陆俭明等(一等奖):“现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奖):“汉语方言学系列课程”(2004年);
蒋绍愚等(一等奖):“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2005年);
温儒敏等(二等奖):“建立严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国家级教学团队(1项)
沈 阳等:“现代汉语”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

4. 千古文人侠客梦的内容介绍

作者在前言中讲,自己提着装有此书书稿的皮箱在广州火车站刚刚下车,突然便被身后回骑着摩托车疾驰答而过的强盗给夺了去,呵呵,先生有感于当今社会之人心不古,不心疼皮箱中的其他东西,倒是对里面的书稿十分惋惜,却也无可奈何,只当那“梁上君子”做了他此书的第一位读者——先生心胸之豁达可窥一斑;当时平原君也在想,要是自己是那武侠小说中的一位侠客多好!这不过是作者的一个小小插曲,我觉的倒是映出了作者的一些真实的心境:当今人文学术领域,人人竞相争发论文,争评职称,为声名外物所累而不自知,能有一块像侠客自由驰骋见义勇为的天地多好!
久读文学之类,让人生放荡浪漫之心;文辞达到一定程度后,应该转向对于哲学和思想方面的研读,只有思想,才是让人感到真正快乐的东西,虽然拙普,却洗尽了浮华,如稻粟,粗粮却耐咀嚼,其味恒久。”而《千古文人侠客梦》正是此中极品。

5. 千古文人侠客梦的书籍简介

“‘千古文人侠客梦’,既有入梦时的香甜,也就有梦醒处的苦涩,这点很好理解专;属我更想指出的是,此梦并非‘来无影,去无踪’,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仅仅是一百年前,还有最后一代‘坐而言,起而行’的‘当年游侠人’”。《千古文人侠客梦》可谓是引领中国武侠文学登堂入室之作,陈平原当年以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身份作武侠小说研究,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隔过十数年再来看这本里程碑似的论著,其精深广博仍是现今泛滥肆间的各式文本所无法超越的。

6. 《水浒传》研究 有哪些主要的、主流的、重要的著作呢

品读水浒传,段启明;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施耐庵,罗德荣,金圣叹;水浒传源流考论,陈松柏著;名家评点《水浒传》,罗贯中,施耐庵,詹红旗;胡适鲁迅解读<水浒传>,以及《水浒传》资料汇编。

7. 《先唐古小说的题材演变》1500字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典小说中侠士形象的类型及演变
姓名:段红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王意如
20070901论文摘要
游侠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对社会政治产
生不同的作用。战国、西汉时期,游侠盛行,《史记》《汉书》均设《游侠列传》
记载其事迹。此后,由于帝王的禁止、镇压,游侠稍衰,《史记》《汉书》以后的
各朝正史中,史家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了。有关这一人群的情况,仅散见于史乘、
笔记,缺乏系统的记载,因而人们对西汉以后他们的活动情况,往往知之甚少。
于是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局面:讨论汉以后的侠士,不能再借助于史书的支持了。
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则出现了不少以侠士为题材的作品,如唐传奇中的豪侠小
说,清代的一些侠义小说等。
由历史现实到文学创作,由两汉到明清,侠士的特征产生了异变。那么,如
果将代表实录阶段的历史文献《史记》和文学作品唐传奇以及以《三侠五义》等
为代表的侠义公案小说作为文本,结合时代特点、文化背景、创作心理、读者的
接受心理等因素来解读,我们就可以找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侠士形象的类型以
及演变线索和演变原因。
本文在对中国古典武侠小说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拟从古典武侠小说中侠士形
象的类型、侠士形象的演变、侠士形象演变之原因等三方面来考察中国古典武侠
小说中的侠士形象,并对其进行类型分析,揭示其演变轨迹。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在对“侠”的含义重新界定的基础上,归纳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中侠士
形象的类型及行侠特征。第二章从古典武侠小说中侠士形象产生的渊源入手,从
侠士身份、地位的变化,侠士行侠方式的变化,侠士侠义观念的变化等几个方面
来分析侠士形象的演变。第三章分析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中侠士形象演交之原因,
揭示其发展演变与时代背景、宗教、读者接受心理之关系。
关键词:武侠小说侠士形象类型分析发展演变Abstract
On the type and evolution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Chivalrous swordsman is a special population of the allciCUt Cllinese society.in
different historicat periods,they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political and the society.
ChivalrOUS SWOrdsmall is popular in Warring States and the Western Hall period.
”Historical Records”.”Han”printed”chivalrous swordsman”Biography to record
their deeds,Afrer that,as the empcrots
7
ban and repression,chivalroan swordsman
slightly declined,after’’Historical Records”,”Han”,history is no longer exclusively
for the historians to write biographies for the chivalrous swordsman.Something about
this crowd is only scattered among Shicheng,notes,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cords,
people know little about them after the Western Han period,The result is such a
special situation:When people discussed the chivalrous swordsman after Han,they
no longer use”history”to suppoft.Whil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ppeared in a
number of valiant werk as atheme of chivalrOUS SWOrdsmall,such as the 1'ang
Dynasty Knight novels,and some chivalry Novels of the Qing Dynasty.
From the historical reality to literature,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Qing"the
features of chivalrous swordsman proced mutation.WeU.if the”Histofical
Records”,and the romances of the Tang Dynasty,”San Xia Wu Yi,”is used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hivalry Detective novels as text,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creative psychology,readers
acceptive psychology,we can find the type,the evolution of clues and reasons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bserve chivalrous nwordnman。S image of the
Chinese classieal novels,and identify its eVOlUtion orbit.,on the basis of the proposed
classical martial arts from the type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of
Chinese classical hoveIs,the evolution of chivalrous swordsman。n im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ralrous swordsman‘s imag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g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 the origins of
chivalrous nwordsman’s image and conelude the types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refine of the meaning
of Chivalry.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from their identity,status changes,valiant distress motives.
distress purpose.distress of changes in the ways of knight of chivalry.nc third
chapter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as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martial arts of
chivalrous swordsman’n image,reveal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ir
development,evolu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religion,readers acceptive
psychology.
Key words:martial arts,chivalrous swordsman’n image,type analysis,
evolution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
示谢意.
作者签名:
陴魄珥堂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Ph千 日期:型皿 导师签名:参乞移
日期.卿.,,.)t中国古典小说中侠士形象的类型及演变
序言
侠士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是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
物,是人们仰慕的对象。侠文学就是以侠客义士为主角,以歌颂侠义精神为主旨
的文学作品。它包括传记、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
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小说类型,是侠文学中最为活跃的一支。但长期以来,中国
武侠小说一般被认为是大众文学,不登大雅之堂,很少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人的“新
派武侠小说”风靡全国,倾倒了无数大众读者,这一文化现象才引起了一些有识
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武侠小说予以专门的研究。
目前,研究武侠小说的大部分论著是从文学史或文化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如
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就是从小说类型的角度进行研
究的,其中也涉及人物形象,但不以人物形象为主。曹正文的《中国侠文化史》
主要是对中国侠文化及武侠小说史的研究。韩云波的《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
是从侠文化整体的积淀与承传方面进行研究的,其中也有研究武侠小说的章节,
如第六章《中国侠文化语境中的武侠小说》,第七章《中国武侠小说与东西方文
化交融》,但也没有详细对中国古典小说中侠士的形象进行总体研究。其他著述
间或也有对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和人物形象研究,但都不以研究侠士形象为重点。
研究武侠小说的论文也较丰富,如袁良骏的《鲁迅与“侠”文化》,王湘华的《清
代侠义小说中的义侠变异现象及其成因探析》,罗嘉慧的《“侠义”的蜕变及历史
定位》,田劲松的《唐代豪侠小说初探》,刘希欣的《游侠、豪侠、官侠》,汪聚
应的《清代侠义小说中侠客形象主体人格的蜕变》等,都是或从某一角度、或从
某一历史阶段的研究。因此,详细全面地对中国古典小说中侠士的形象进行总体
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旨在全面地对中国古典武侠小说进行梳理,力图
理清中国古典武侠小说的发展脉络,考察武侠小说中的侠士形象,并以侠士的行
侠目的为标准对侠士形象进行分类,并探寻其演变轨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侠
士是如何从先秦两汉时期的行侠行为“不轨于正义”演变到清代的侠士与官府合
作,行侠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而“必轨于正义”的。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是:不从文学史或文化史发展的角度,也不从小说类
型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侠士形象,而是以小说中的侠士人物形象为切
入点,以侠士的行侠目的为划分标准,为侠士形象归类,探讨侠士的行侠方式的演变,侠士的侠义观念为何从先秦两汉时期“其行不轨于正义”的“以武犯禁”
演变到清代与官府合作,“为王前驱”,为朝廷尽忠效命的“轨于正义”而“以武
纠禁”,并详细分析其演变原因。
第一章 中国古典小说中侠士形象的类型
第一节 “侠”含义的界定
“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他给侠下了这样的定义:“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
禁”。并说“群侠以私剑养”。(1)
关于侠的影响,韩非予在另一篇《六反》中作了补充说明:“行剑攻杀,暴
傲之民也,而世尊之日廉勇之士。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
(2)韩非子把中国之侠的一些特征概括为:目无法纪,聚众藏奸,好武扬名,擅

8. 千古文人侠客梦是什么意思

千古文人侠客梦》,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著,是一部研究我国武侠小说类型与其演变,即我国侠客思想发展的学术著作,于1990年写作,1991年出版,2002年再版。

9. 一本研究武侠小说故事套路的书

难道是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

10. 走马观花的作者简介

陈平原 ,一九五四年生于广东潮州。一九八四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八七年版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权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著有《北大精神及其他》、《学者的人间情怀》、《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以及《漫卷诗书——陈平原书话集》、《书生意气》、《阅读日本》、《书里书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