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急)
我觉得科幻不如奇幻好看.
据我了解,科幻这门文艺,在上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衰落了.
我个人觉得中国科幻不好说,一方面许多优秀的作者已经不写科幻了,像王晓达.柳文扬的早逝,使中国科幻又失去了一个优秀作者.现在的王晋康不禁让人感叹"廉颇老矣".但另一方面,超新星一般的刘慈欣,后起新秀长铗和夏笳等人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不管怎么说,只要有科幻迷,好的科幻作品就不会消失。
中国载人航天科幻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载人航天科幻小说是从引进外国作品开始的。早在1903年,鲁迅已将凡尔纳的小说《月界旅行》译介到中国。次年,中国载人航天科幻小说的处女作《月球殖民地小说》(1904)在《绣像小说》上连载。小说的作者荒江钓叟让自己故事的主人公乘气球飞向月球并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险。虽然小说缺少结尾,而且采用了章回体,这对当今读者来讲,造成了一些麻烦,但其中昌明科学的想法和对科学世界观的宣示,导致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科幻作品。有趣的是,这部小说也是我们现今查到的第一部中国科幻小说。仅以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载人航天在中国科幻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从《月球殖民地小说》之后到解放前夕,在中国科幻文坛上还有大量优秀的航天题材作品,如东海觉我撰写的《新法螺先生谭》(1905)、包笑天撰写的《空中战争未来记》(1908)等。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小说《猫城记》(1932),描述了地球主人公在火星上的种种见闻。这是利用航天题材对中国当代社会形态进行辛辣讽刺的重要的文学作品。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载人航天科幻创作进入了全新阶段。1954年郑文光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相当凑巧的是,该文竟然也是载人航天题材的作品。这部以浪漫的笔调描述几个孩子飞向火星的历险故事虽然简单,但小说在当时却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轰动,人们竞相涌入天文馆去观测火星。作为北京天文台的副研究员,郑文光对航天题材情有独钟。在随后30年里,他创作了一系列被视为经典的载人航天科幻作品。短篇小说《第二个月亮》(1954)写载人空间站上的各种惊人科技成就。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1978)被称为中国内地发表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故事仍然围绕载人航天题材:三个错误地登上东方号飞船的年轻人被错误地发射上天,并险些坠入宇宙边缘的黑洞。几经周折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战胜引力的方法,安然返回地球。
中篇小说《太平洋人》(1978)讲述的是将一颗小行星从太空中俘获并发现其中隐藏的原始人类的故事。小说对太空行走、星体移动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郑文光的两部火星题材作品也大受读者的欢迎。《火星建设者》(1957)以明快的笔调描写人类改造火星的历程,该文曾经获得莫斯科国际青年联欢节大奖。而《战神的后裔》则转用写实方法呈现出火星改造的艰辛与困境。
除郑文光之外,童恩正、肖建亨、叶永烈、刘兴诗、王晓达、郝应其等都曾经创作过优秀的载人航天科幻文学作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航天科幻小说也进入了全新的天地。韩松的《宇宙墓碑》(1991)描写人类在茫茫星海中寻求人生意义时所能领略的苦涩与艰难。王晋康的《拉格朗日坟场》(1997)揭示了未来太空中仍然存在的势力角逐。刘慈欣的《中国太阳》(2002)展现了开发西部过程中航天技术的有效参与。星河的《路过》(2001)通过一支月球考察队的个体化经历介绍了月球的另类历史。周宇坤的《会合第十行星》(1998)描写了人类对太阳系认识的逐渐提高。苏学军的《火星三日》(2001)寻找普通人的视角下呈现出的火星开发。凌晨的《水星的黎明》(1998)把太空中的救援与自救场面描写得壮观美丽。绿杨的《鲁文基探案》(1995)表现了月球中的多元文化。杨平的《库克岩石》(1998)目击了人类探险队在火星上与异类的接触。而吴岩的《沧桑》(1997)则展现了人类百万年移民火星时所经历的“后文化危机”与“后感情危机”。
纵观100年的中国科幻史,载人航天不但是最重要、也是内容最丰富、风格最多样的科幻题材。作家在航天技术的全方位探索的同时,更加关注载人航天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2. 现实世界中真的能实现科幻小说中的时光机吗
很多朋友小时候都应该有看过动画片《哆啦A梦》,其中哆啦A梦有着各种各样神奇的道具,例如记忆面包、任意门等等,其中时光机应该是最令人着迷的道具之一了。毕竟我们对于这种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或者去到未来的机器充满了向往,借助时光机,我们可以前往任意一个我们想去的时空。那么,我们人类是否有希望能够制造处这种可以进行时空旅行的机器呢?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了答案,时光机器终究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在现实中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是无法实现的。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就对人类的发展有利,利用得不好只会对人类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甚至会将人类毁灭掉。时光机器也是一种具有双面性的机器,我们不能只看到它好的一面,而忽视它潜在的坏的一面。
3. 请问有谁知道有什么东西是在科幻小说里出现后来实现了的
夹子元元朋友,你好。其实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这位伟大的幻想家以科学为依据,在自己小说中描述的飞机、潜艇、电视经历了一个世纪后都变成了现实。
举例如下:
环球旅行的预言
凡尔纳预言: 100多年前,儒勒·凡尔纳在他这部最富盛名的小说中让主人公在 80天之内绕地球转了一圈,当然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小说出版 17年后,一名女记者仅用 73天便环游了地球。 1993年,几名法国航海家驾驶双体机帆船环绕地球一周,历时 79天 6小时 16分。
人类登月的预言
凡尔纳预言:在《从地球到月球》中详尽地描述了如何利用大炮把人从地球上打向月球,而且主人公登月的发射点和落点竟然与美国 1969年的登月惊人地吻合。
现代社会的预言
凡尔纳预言:《神秘岛》中的预言包括水下呼吸器、电视,以及太空旅行……在 100多年前描述的世界俨然一个今天的现代化社会。
潜水艇的预言
凡尔纳预言:在《海底两万里》的小说中,凡尔纳创造了潜水艇“舡鱼”号。那时,这艘可以无限期地潜在水底的“大鱼”承载了太多孩子的梦想。
但凡尔纳最伟大的预言,不是潜水艇、飞机或者宇航技术,而是他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预言。这一预言体现在他晚年的杰作《约拿旦号历险记》中。可惜的是,这部没有任何科技奇观的伟大作品淹没在《海底两万里》的惊涛和射月大炮的烈焰中,久久不受人重视。
小说完成于作者去世前一年,作者在这部作品里几乎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把“无上帝、无主人”作为自己的信条。他的真实身份是某北方帝国拥有继承权的王子,按照故事中的描写,可以断定他是俄罗斯王子。当时的俄罗斯也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大本营。这位王子厌恶人对人的统治,渴望无限自由,最终自愿地离开当时被各国瓜分的土地,来到南美大陆最南端火地岛中的奥斯特岛上。那里还不属于任何一国,只生活着印弟安土著。王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被他们称为“勒柯吉”,意思是“救星”。因为他拥有火枪和医术,经常救助原始状态的土人们。勒柯吉就成为他在故事里的名字。
勒柯吉在奥斯特岛生活多年后,智利和阿根廷达成协议瓜分火地岛,奥斯特岛属于智利管辖。不过,由于远离智利本土,智利从未派人前来。勒柯吉知道这个协议后,准备迁往另外的无主岛屿。就在这时,一艘名为“约拿旦号”的移民船在该岛外遇难。船上载有一千多名前往南非拓荒的各国移民。船长、大副等有权力的人都在风暴中死去。勒柯吉就把这些人接到岛上生活。并帮助他们建房过冬。在这个过程中,勒柯吉显示了高超的生存本领,受到几乎全部移民的爱戴。移民洛德士等人请求他在一盘散沙的情况下担任领导,但坚持无政府主义信仰的勒柯吉一次次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智利政府为了吸引移民留下来开荒,承诺放弃奥斯特岛主权给这些移民。“奥斯特邦”成立了。信奉社会主义的律师博瓦勒通过宣传,成为领导人。但他除了政治鼓动外,全无治理能力,只知道把船上储备的生活物资无偿分发给人们。大部分移民素质低下,怨天尤人。除了李威利等少数人自觉进入岛的深处开荒外,剩下的人酗酒、斗殴,坐吃山空,很快消耗了生活物资,饥荒来临。博瓦勒无力改变局面,就以财产共有的名义,煽动懒惰的移民去抢掠那些通过劳动获得财富的移民。而另一个“社会主义者“多里士更想通过危机,夺取博瓦勒的政权。在移民自相残杀的动乱关头,勒柯吉终于放弃了自己的信条,宣布自己是领袖,从无政府主义者一下子变成绝对的独裁者,并受到移民的拥戴。岛上的秩序迅速恢复。勒柯吉废除财产共有、无偿分配的制度,恢复货币流通,确定移民的土地所有权,鼓励经商,发展对外贸易,并且建立起法院、警察部队和监狱这些他曾经十分反感的机构。几年后,奥斯特岛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邦,不仅本国人民生活富足,更吸引外国人来这里作生意。在勒柯吉的领导下,奥斯特人还击败了巴塔哥尼亚人的进攻。多里士等人试图推翻他的统治,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尽管情况良好,但由于独裁地位和自己的内心信条相悖,勒柯吉还是准备退位。就在这时,奥斯特岛上发现了金矿,本地居民受到诱惑,不事生产纷纷去淘金。更有大量外国人闻讯涌上岛屿,奥斯特邦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勒柯吉不得不废除事先确定的民选日期,保持独裁领导,引导本国人恢复生产,并且驱逐了外国流民。在这个过程中,勒柯吉不得不命令士兵向手无寸铁的流民开枪,从而使自己与最残暴的独裁者并列。
小说结尾,身心俱疲的勒柯吉将领导人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弟子迪克,在夜幕中登上合恩角新修建的灯塔,准备在那里终老一生。
凡尔纳之孙在给祖父写的传记里,曾经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不难使人联想到十五年后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而一百年后的中国读者,更可以把这部作品看成极左路线在中国大地兴盛到灭亡的写照:博瓦勒分光吃尽的共产政策,和五十年代末期的大锅饭何其相似;“多里士帮”和“博瓦勒帮”打着社会主义旗帜进行的火拼,可以看出文革中“保皇派”与“造反派”武斗的影子。勒柯吉的改革过程,不难看出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甚至,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勒柯吉发放第一份土地证书的场面,把它当成十分一个重大事件。那个场面和安徽凤阳小冈村农民在包产到户合同上按手印的历史时刻也堪有一比。如果读者能够读到这部杰作,就会发现,上面这些都不是庸俗的、表面的类比。凡尔纳的慧眼确实穿越时空,预感到了人类社会将要发生的种种悲剧。如果这部作品写于2003年,可以被看作事后诸葛亮式的寓言。而它竟然完成于一百年前,我们不得不为自己忽略了前辈的智慧而感到汗颜。
在这些细致入微的社会预言之上,凡尔纳更站到思想的高度进行了总结:勒柯吉的成功,他之所以受到移民的拥戴,并不是他的无政府主义信念,而是因为他能作实事。小说很具体地描写了他在打猎、治病、建房、筑路等方面的技能和经验。由于他在奥斯特岛生活多年,他对本地环境的了解更是出类拨萃。作者还刻意为他建立了两个反面对比:高谈阔论,满腹理论的博瓦勒和多里士,褒贬色彩十分强烈。
从科幻文学的角度看,《约拿旦号历险记》应该算作历史上第一部社会科学题材的科幻小说。那个时候,社会科学本身尚未成型,也没有今天这样的诸多分科,还是一种概括和整体的研究。凡尔纳在这部作品里,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科学成果的充分了解。小说里有经济、金融、政治、法律,乃至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准确描写。在“奥斯特岛”这个人类社会的缩微景观中,浓缩了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种观念的人物,使它的变化成为纸上的社会实验。最令人叹服的是,这个纸上实验的准确性,超过当时许多社会学者的学术著作。
4. 科幻小说里的科技是不是永远无法实现
科幻其实都跟小说一个道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东西,说明事由现实存在的模子的,所以科幻中的东西,大多数是会实现的,只是时间问题
5. 科幻小说有哪些特点为何作品少见
科幻小说特点:
1.科学性
2.预见性
3.故事性
科幻小说不同于其他的小说,专其中有很重的知识性,并不属是说有想像力有文采就可以了,小说的内容要有科学方面的知识。
这类小说难写也难有人才,懂文学的作者很多,懂科学的作者却极少,想要写好写出有实力的科幻小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这要求作者本身对科学方面的事物了解的相当丰富,再加上文学才华,才能写出有含金量的科幻小说。反之,没含金量的科幻小说,就会成为一本烂书,根本得不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再加上此类书不是十分普及,读者群也不是很大,与科幻小说相比,魔幻、奇幻、玄幻等书选择多,也受读者喜欢,书商就不太愿意选择科幻。所以,就导致科幻小说冷场面,写得少,出得少,看得少。
6. 未来科技已经在现实中实现的科幻作品有哪些
《极限特工》:摄像机改造的火箭筒
《极限特工》第一部最后,文·迪塞尔手持版“热追踪”火箭权筒攻击敌人,充满近未来感。事实上,这是由一台索尼摄像机改造后,并加以视觉特效的产物。
《安德的游戏》:真正的外科手术机器人
《安德的游戏》中,机器人对人物实施手术治疗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这个手术机器人是真实存在的。
它的名字叫做“Raven II”,由美国华盛顿大学机器人研究室开发,用于执行腹腔镜手术。
《阿凡达》、《星球大战》:3D全息投影仪
早在1977年,乔治·卢卡斯就通过《星球大战》为我们展示了浩瀚宇宙中的先进技术,激光剑、R2D2、太空船,还有无时不在的3D投影通讯机。
事实上,这种全息影像技术,在各种科幻电影中都不难见到,现实中的应用例子也不算少。
《霹雳游侠》、《变形金刚》:自动汽车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80后最熟悉的可能是小时候热播的电视剧《霹雳游侠》(2008年曾推出电影版),超酷的人工智能战车基特不仅会自动驾驶,还能与主角聊天、开玩笑,当然也配备了超酷的武器。
《变形金刚》中的各位汽车人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外星人,但是也是自动驾驶汽车,所以我们也十分期待这类产品可以走进现实。
7. 科幻片和科幻小说中哪些科技会实现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早晚都会实现的,真的很了不起。
8. 你觉得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中的那些设想能实现
我觉得可以实现太空电梯是一个很好的设想,今后如果人类对宇宙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利用太空电梯将人或者飞船直接送入太空,省去了飞船通过脱离地球引力的繁琐操作,将会使人类对宇宙的利用产生极大的便利。
9. 哪些科幻小说家的想象力成真了
科幻小说除了带给人们阅读乐趣,其构想出的一些未来科技也激发了许多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灵感,让他们能开发出改善人类日常生活的新技术。大多数科幻小说家只是靠想象来描述社会可能会需要的东西,但有的时候他们的预测与所开发出的技术非常接近,甚至直接被实现。下面就介绍六位对科技研发颇具贡献的科幻小说家……
一、克拉克
催生了人造卫星
英国科幻小说家克拉克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哨兵》,这部短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2011太空漫游》。
除了写小说,他还能构想出能够成为现实的发明,其中最有名的是一篇1945年发表的报告中描述了人造卫星的概念。现在那些人造卫星所运行的轨道就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二、凡尔纳
激发了潜水艇与直升机开发灵感
十九世纪的法国小说家凡尔纳并没有亲自发明潜水艇或是直升机,但他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这两种新颖的装置。1894年打造出全世界第一艘在公开水域潜行成功的Argonaut Jr.号潜水艇的Simon Lake,就是受凡尔纳知名著作《海底两万里》的启发,当时凡尔纳还亲自写了短笺祝贺Lake的成就。
另一部凡尔纳鲜为人知的作品《云之帆》,则是激发了现代直升机之父雷克尔斯基的灵感。雷克尔斯基也曾公开提及凡尔纳小说对他的影响,可惜这次凡尔纳来不及送出贺词──他在1905年逝世之后好一段时间,雷克尔斯基才成功打造出直升机。
三、阿西莫夫
预言自动驾驶车辆、视频通话
出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最有趣、也最重要的预言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将有大量精力投注在设计具备‘机器人脑’的车辆”,这几乎与目前Google等公司进行的开发自动驾驶车辆的研发活动不谋而合。而现在车辆中使用的GPS系统与各种车载计算机,岂不就是“机器人脑”?
阿西莫夫还预言了视频通话技术。他在1964年写过:“通讯将会演变成可视听的模式,你将可以同时看到在跟你讲电话的人。”而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视频通话是在近15年之内被开发出来,并以Skype、Facetime等应用程序呈现,事实上这个技术的发展历程有点长,在50年前艾西莫夫就预言了该技术,之后也曾被实现在有限的应用中存在好一段时间。
四、史蒂芬森
想象的虚拟世界即将成真
美国当代科幻小说家史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雪崩》,并不是第一个提到在线社群的小说,不过他确实描绘出了一个完全让人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可能会有的模样。
我们的环境与史蒂芬森所描述的“Metaverse”仍然有一段差距,但随着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实现,一个更真实的虚拟世界也有望成真。
此外,史蒂芬森的小说也预测了人们将会在现实世界与他人互动时,会因为计算机的魅力而在不恰当(而且恼人)的时机分心。他没料准的是他说那些人只会是一小部分,但实际上现在所有人随时都在玩他们的手机。
五、根斯巴克
不只写科幻小说,也鼓励更多人写
十九世纪出生的美国科幻小说家根斯巴克一开始真的只写小说,出版过《Ralph 124C 41+》与《Ultimate World》两部作品,但他更大的成就是在1926年创办了科幻小说杂志《Amazing Stories》。他曾说过,一个好的科幻小说故事应该是“75%的文学与25%的科学相互交织”。
根斯巴克并非科学家,但他也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美国知名的年度科幻小说奖“雨果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除了出版科幻小说、杂志,他还活跃于业余无线电领域,创办过两本电子实验杂志,他通过出版刊物激发了无数人的灵感。
六、海莱因
预测了核子战争与网际网络的使用
美国科幻小说家海莱因也有很多著名的预言,有部分成真,也有部分没有实现。其中一个比较著名同时也令人遗憾的是,他预测美国会比世界其他国家更早制造出原子弹。后来的冷战时期与海莱因在短篇小说《Solution Unsatisfactory》所描述的虽然不太相同,但他对世界将会面临核子战争的预测却很准确。
海莱因也提出过不那么沉重的预言,他设想过两种不同形式的因特网。其中一个比较不准,却很有娱乐效果的预测出现在1938年出版小说《For Us, the Living》中,他构想的一种全国性信息网络不是电子式的,而是透过气送管,让人们能通过这种网络阅读报纸上的文章。考虑到目前部分银行推出的“得来速”服务,该方案也可以用来实现在线金融。
后来,在海莱因的另一部小说《Friday》里也提到了全国性信息网络,因为该作品是在1983年出版,所以他所提到的网络技术应该已经不能算是“预测”了;不过海莱因在书中描述的网络使用模式确实在好几年之后成为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