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大全 » 在科幻小说中行走
扩展阅读
小说女主角叶蓁蓁 2021-03-16 21:49:57

在科幻小说中行走

发布时间: 2021-02-18 16:18:08

科幻小说中有哪些常见的概念

武器系:激光——电磁炮——粒子轨道炮(动能炮)——热粒子线——重力系武器——空间系武器——二向箔(降维打击其实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不过可以理解为规则律武器的一种)——因果律武器,防御系:高速激光拦截系统(研究中)——高能盾(太空堡垒)——磁场盾(独立日)——AT力场等。

② 中外所有科幻小说中航程最远的宇宙航行出现在哪部作品中

三体3:死神永生。
其中的主人公程心搭乘人造小型平行宇宙跨过了几乎整个大宇宙进行合适行星的搜寻。

③ 介绍一篇科幻小说有哪些切入点

科幻小说题材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大,以至于难以列出单独的清单——除非另开一本网络全书。以下将粗疏地对主流的科幻小说主题做一个简单罗列。所提供的例子并非全部曾有单独成篇的作品,更常见的情况是在同一个作品中便牵涉两到三个主题,比方说在时间机器中对主角所旅行到的未来世界的描述,就有文明崩坏的味道。如果你有一个科幻类的自认为崭新的点子,不建议你在下表当中寻找有无类似的,这很可能让你丧失创作热情;不过当你想要寻找灵感时,倒可以浏览下表追循前人的足迹。社会形态 因为某种理由,故事背景所在的未来、或者一个曾有先进远古文明的架空世界,明显曾发生文明崩坏或倒退。常见的理由例如过度污染使自然环境恶化产生巨大天灾、大规模毁灭兵器、星际战争、人口过度膨胀资源供应体系崩溃造成的大规模灭绝、瘟疫、超科技失控(例如奈米机械)。 乌托邦。作者基于自己的一种创见,描述未来或似未来架空世界的人类,怎么利用更高的科技或其他层面的应用技术消弭高科技的副作用,达成和谐的生活。

比方说针对燃油车的污染问题,科幻小说家曾提出反重力运输设施之类的构想。 反乌托邦,尤其是其中抓紧近代技术滥权疑虑的塞伯朋克。所谓的技术滥权疑虑,是指近代新生的专利权概念,却可能支持一些掌握尖端科技的人可不受监督的运用这些科技、从而以曲折手法达成极权目的。在这类小说中最常见的邪恶势力角色由托拉斯扮演。其他的反乌托邦,则是更广泛地针对某种被作者认为有害的高科技、或者太天真的理想主义,进行渲染并反讽。自然被过度压缩,人类傲慢征服一切的未来社会或似未来架空世界。可能对这种社会的病态现象也备有一些陈述,但活在那个世界的人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对人工智慧或其他高科技过度依赖的病态未来社会或似未来架空世界。有时这些高科技也会产生人类似的野心,而开始或试图进行它们的极权统治。

④ 求一部科幻小说名字,讲得是主角有火种超能力,然后带着剩余的人在宇宙中流浪,其中的几个人都有超能力。

我也看过这部小说,只是它后来烂尾了。

⑤ 求一篇科幻小说名字,在一本科幻文集里面看到的,发生在未来人类好像可以转变成一团能量或者机械人

这篇短篇小说被收录在一本科幻小说集里面

⑥ ( 我走在路上,迎面走来一个人,说:“请问,这是地球吗”)除了这一句还有别的最短科幻小说吗

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曾写过一篇就目前来说,堪为世界上最短专的科幻小说。把它译成现代汉属语恰好是25个字,仅仅只有一句话: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尽管只有一句话,但它同样具备了小说的特点。就小说的三要素而言,有人物(一个人)、有情节(一个人独坐,听到敲门声)、有环境(仅有一人的地球上的某房间里)。科幻,重在科学幻想,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擅长夸张、制造悬念,给读者设置自由而广阔的联想、想象等思维空间。这25个字促使读者追究、探求的问题太多了——
地球上怎么会只剩下一个人?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是去往别的星球还是都死了?如果死了是因为什么而死的?既然地球上仅剩一个人,那么敲门的又是谁呢?是人类,是外星人,还是其它高智能的动物?这最后一个人是否去开门?开门后将看到什么?如果是外星人,他们能够通过语言来沟通彼此的情感吗?……最后故事又将会怎样发展?……总之,将会使每个读者都产生多维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关于“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故事

⑦ 星际科幻小说 主角是一个特种兵 其中有一段情节是主角治理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并建立城市

http://tieba..com/p/2629001357
沙 漠 奇 遇
(科幻小说)

(一)
阳春四月,应当是万紫千红的春天了,可在西北边陲的高山上还是白雪皑皑,春意寂寥,沙枣花还含苞未放。科学分院沙漠科考队的队长彭龙杨带着队员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军了。越野车载着他们和仪器、帐篷以及生活用品在沙漠中的“公路”上颠簸行走,车轮扬起一片尘土,虽然是大白天,车都开着大灯。
越野车经过二十几个小时的东倒西歪的“爬行”,他们就“安营扎寨”了,第二天便开始工作了。
这一天天气晴好,彭龙杨打开收音机,气象台预报是晴天,气温升高。
上午10点左右,突然刮起了大风,北风呼啸,气温下降,漫天的黄沙在他们身上横扫着,脸被打得很痛。遮天蔽日的沙尘挡住了视线,近在几十米外的同事都看不见了,他大声呼叫,要同事们撤回帐篷,只听到同事们微弱的答应声。
他收好仪器,准备回营,可他突然发现,原来面前的一片开阔地变成了一个沙丘,挡住了视线。他知道,像这样强的沙尘暴,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把一座沙丘吹走。他突然感到害怕了,他想借太阳来判别方向,但已看不到太阳了。他掏出指南针,也不能确定帐篷的方位,只要作罢了。他又掏出手机与伙伴们联系,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但无法确定他们所在的地点。现在他唯一的办法是只能根据自己的估计,步履艰难地向前走。
他就这样走啊走啊,拔步越来越困难。不知道走了多久,他感到没有一点力气了,水也喝完了。正在这时,他突然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点微弱的淡绿色的光,他想可能是同伴们打着手电来救他了,他大声呼喊,但没有人答应。他急忙拔步向前,但用力过猛,头一黑,就倒在了沙地上了。

⑧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急)

我觉得科幻不如奇幻好看.
据我了解,科幻这门文艺,在上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衰落了.
我个人觉得中国科幻不好说,一方面许多优秀的作者已经不写科幻了,像王晓达.柳文扬的早逝,使中国科幻又失去了一个优秀作者.现在的王晋康不禁让人感叹"廉颇老矣".但另一方面,超新星一般的刘慈欣,后起新秀长铗和夏笳等人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不管怎么说,只要有科幻迷,好的科幻作品就不会消失。

中国载人航天科幻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载人航天科幻小说是从引进外国作品开始的。早在1903年,鲁迅已将凡尔纳的小说《月界旅行》译介到中国。次年,中国载人航天科幻小说的处女作《月球殖民地小说》(1904)在《绣像小说》上连载。小说的作者荒江钓叟让自己故事的主人公乘气球飞向月球并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险。虽然小说缺少结尾,而且采用了章回体,这对当今读者来讲,造成了一些麻烦,但其中昌明科学的想法和对科学世界观的宣示,导致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科幻作品。有趣的是,这部小说也是我们现今查到的第一部中国科幻小说。仅以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载人航天在中国科幻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从《月球殖民地小说》之后到解放前夕,在中国科幻文坛上还有大量优秀的航天题材作品,如东海觉我撰写的《新法螺先生谭》(1905)、包笑天撰写的《空中战争未来记》(1908)等。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小说《猫城记》(1932),描述了地球主人公在火星上的种种见闻。这是利用航天题材对中国当代社会形态进行辛辣讽刺的重要的文学作品。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载人航天科幻创作进入了全新阶段。1954年郑文光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相当凑巧的是,该文竟然也是载人航天题材的作品。这部以浪漫的笔调描述几个孩子飞向火星的历险故事虽然简单,但小说在当时却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轰动,人们竞相涌入天文馆去观测火星。作为北京天文台的副研究员,郑文光对航天题材情有独钟。在随后30年里,他创作了一系列被视为经典的载人航天科幻作品。短篇小说《第二个月亮》(1954)写载人空间站上的各种惊人科技成就。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1978)被称为中国内地发表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故事仍然围绕载人航天题材:三个错误地登上东方号飞船的年轻人被错误地发射上天,并险些坠入宇宙边缘的黑洞。几经周折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战胜引力的方法,安然返回地球。

中篇小说《太平洋人》(1978)讲述的是将一颗小行星从太空中俘获并发现其中隐藏的原始人类的故事。小说对太空行走、星体移动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郑文光的两部火星题材作品也大受读者的欢迎。《火星建设者》(1957)以明快的笔调描写人类改造火星的历程,该文曾经获得莫斯科国际青年联欢节大奖。而《战神的后裔》则转用写实方法呈现出火星改造的艰辛与困境。

除郑文光之外,童恩正、肖建亨、叶永烈、刘兴诗、王晓达、郝应其等都曾经创作过优秀的载人航天科幻文学作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航天科幻小说也进入了全新的天地。韩松的《宇宙墓碑》(1991)描写人类在茫茫星海中寻求人生意义时所能领略的苦涩与艰难。王晋康的《拉格朗日坟场》(1997)揭示了未来太空中仍然存在的势力角逐。刘慈欣的《中国太阳》(2002)展现了开发西部过程中航天技术的有效参与。星河的《路过》(2001)通过一支月球考察队的个体化经历介绍了月球的另类历史。周宇坤的《会合第十行星》(1998)描写了人类对太阳系认识的逐渐提高。苏学军的《火星三日》(2001)寻找普通人的视角下呈现出的火星开发。凌晨的《水星的黎明》(1998)把太空中的救援与自救场面描写得壮观美丽。绿杨的《鲁文基探案》(1995)表现了月球中的多元文化。杨平的《库克岩石》(1998)目击了人类探险队在火星上与异类的接触。而吴岩的《沧桑》(1997)则展现了人类百万年移民火星时所经历的“后文化危机”与“后感情危机”。

纵观100年的中国科幻史,载人航天不但是最重要、也是内容最丰富、风格最多样的科幻题材。作家在航天技术的全方位探索的同时,更加关注载人航天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⑨ 科幻小说中如何描写飞碟降落在地球上

反物质引擎损毁,制动离子引擎失效,光学迷彩系统停止响应,吸波隐形涂层大面积损毁,主龙骨变形,居住舱大部分受创,能源舱没有泄漏,动力舱损坏,主船体撕裂,内部空气泄漏,启动空气监测系统,空气质量良好。
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说,科幻小说就是科学+幻想+小说。在“科学”“幻想”和“小说”三个并列名词中,谁最重要呢?当然是幻想。

研究中国科幻的英国学者爱丽丝1985年在成都第一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大会上讲话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科幻最大的缺陷是幻想不够大胆。

科幻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想象力的竞赛。

一种大胆的、全新的幻想的点子决定了科幻的价值。

艾萨克·阿西莫夫从现代电子技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联想到缩微技术,从而幻想某一天人和战舰能缩微到可在人体的血管中激战。他的《奇妙的航程》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缩微人在人体内脏器官内的感觉。如果没有惊人的微缩技术这一核心,这部长篇科幻就无法成立。

“魔鬼三角”是加勒比海上一片事故频发的海域,这本是事实。西班牙科幻作家柯蒂斯·加兰将它幻想成飞碟基地,其幻想充满了真实感和扣人心弦的氛围。《魔鬼三角与UFO》这部科幻小说使他一举成名。

我们可以想象恐龙在某个特定的海域代代繁衍,也可以想象在金星可怕的风暴中生存;可以写地球儿童与外星小孩的友谊,也可以写地球人与外星殖民军的战斗。……总之,从古到今,从宏观到微观,尽可驰骋自己的想象力。

有专家将机器人、外星人、飞碟、时空隧道、灾难预言(比如核战之后的世界)作为科幻的“传统题材”。

我国青年科幻作家韩松在其《宇宙墓碑》中,写主人公子承父业当上宇宙殡葬工,专门安葬那些在外星探险中故去的宇航员的故事。作品写出了地球人的孤独感,因为地球的使者越朝太空深处飞去,越是寂寞。韩松描写的人类的孤独感,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唤醒人类要珍惜现有的一切,特别是人间的真情。这篇作品在台湾荣获“华人科幻大奖”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的核心——幻想是很新鲜的,很大胆的,因而是很可贵的。

目前,一些科幻作者尝试着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猎取”幻想核心。比如,晶静的《女蜗恋》《嫦娥恋》是比较成功的例子。苏学军以战国时的秦楚大战为背景,写从飞碟上来的外星人与铸剑师的友谊,在极其悲壮的氛围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科幻的生命力在于它不停地创造出“传统”(或一些模式),又迅速地打碎它,以更新的面目出现。既然人类的想象力的竞赛不会停止,科幻的创新就不会停止。

人们初次尝试科幻创作,往往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进行“幻想”——这不失为一条成功的路子。比如:由于考试时间不够,幻想能有一座“时间银行”;面对屡屡出现的考试作弊现象,幻想有人在造“作弊机”;由对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愤怒创作《后门软件》;由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赞誉写下《太空炸弹》。随着社会生活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拓宽了视野,喜欢“胡思乱想”“异想天开”的人们,会逐渐把握住怎样把瞬间即逝的幻想火花,变成绝妙的科幻构思。

深受读者喜爱的科幻小说《等你一千年》,是青年科幻作家张劲松的力作。此作发表后,张劲松声称要首先感谢舒明武。因为舒明武在《科幻世界》发表了一束“科幻构思”,其中有一个构思讲宇航员执行任务一去千年,恋人为了等他归来而不断“单细胞繁殖”,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张劲松就根据这个构思写成了这篇爱情题材的科幻。由此可见“幻想”何等重要。

初学科幻创作者要打开思路,不妨在一起围绕着几个科幻题材“神侃”。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就是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神侃”时受到启发,朋友们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学院”。我们可组织自己的“奥林匹亚学院”,各种“异想天开”大撞击,说不定能撞出些大胆、美妙的科幻构思来。

⑩ 从《三体》中国科幻小说如何走出困境 高中作文800字

从《三体》看中国科幻小说的困境

闲来无事,看到报纸上介绍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就去书店翻来看,不想一下就被书中一个又一个出人意料的想法吸引住了,连续三天,废寝忘食,将他的三部曲——《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都看完了。不得不说,《三体》系列是我看过的中国科幻小说里最好的一部。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其缺陷。《三体》系列确实是一部“硬科幻”、“科幻巨著”,这得益于刘慈欣的专业背景,但作为小说软的方面还不够,刘慈欣对社会、人物的观察描写还不到位,与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相比,甚至与网络流行的那些小说相比,它都不能称为一部“小说巨著”。
这也是为什么《三体》三部曲不如一部《蜗居》火,为什么许多出了名的科幻小说作家还不被知晓,因为中国目前的科幻小说还无法被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所接受。中国科幻小说与欧美的科幻小说无论从哪一方面相比都差一截,因为中国科幻小说各方面的基础都很薄弱,它的困境也很多。
中国科幻小说的读者范围太窄,局限于有“闲”阶层,这类人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还要有空闲时间,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大多数是有文化的年轻人,以80后、90后居多。
从事科幻小说写作的专职作者数量也很少,通常入门者都是从短篇写起,但受中国稿酬总体水平较低的影响,科幻小说的稿酬更低,而且科幻小说的约稿少之又少,我了解的只有《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有限的几家杂志刊登科幻小说,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本来稿酬就低,约稿又少,因此作者也就越来越少。
科幻小说要想赚钱,最终的目标就是能将科幻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但现实是因为技术和理念跟不上,国内的导演谁拍科幻电影或电视剧谁都要亏。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科幻小说得不到主流文学和评论界的扶持,这也影响这科幻小说的长远发展。从事科幻小说既不能像网络小说那样赚钱,也不能像主流文学那样出名。好在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变,2012年第三期《人民文学》杂志,以专题形式刊发了刘慈欣的4部短篇科幻小说,意味着“科幻小说”重新回到了中国主流文学的视野之中,但还远远不够。
因此,在中国目前所有类型的小说里,科幻小说的生存环境最恶劣,像刘慈欣这类能够坚持下来的作家,那是确确实实的热爱科幻小说。但愿有一天,我们中国也能有许多的科幻小说大卖,越来越多的科幻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涌现出一批出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也衷心希望科幻小说为各阶层所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