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上好中小学阅读指导课等方面的论文
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二年级,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 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 认字,理解词语.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 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 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 解.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❷ 课外阅读指导课该怎么上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课外阅读指导课的课型的具体化。 课外阅读指导课中的讨论型。 课外阅读指导课中的讨论型,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课文后,由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或由教师在各课中依据大纲的要求,课文的深浅程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分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逐题回答讨论的问题。若答案有争议,也可展开全班性讨论,最后教师作总结。读议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采取先读后议,边读边议,读议结合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可以议生字新词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议重点句,疑难句的意思;可以议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议学习之后的收获;还可以议朗读问题…… 点拨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 教师不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也不设计阅读提纲,更不布置阅读作业,先放手让学生自己人阅读,边读边理解、边思考,有不懂的地方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难,无论是字词或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还是写作各方面的问题都可提出来。问题提完了,学生之间能帮助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答,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重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整个阅读过程中可概括为:自读——质疑问难——教师点拨——重点阅读——解释疑难。这种课型,教师要作充分准备,既要深钻教材,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作深入理解,又要熟悉学生,充分估计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作好指导的准备工作。 导读型课外阅读指导课 在进行这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指导时,为了克服放任自流现象,减少学生自读的盲目性,因此,指导时可根据教材的特点,拟好导读提纲,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按教者的指点自读。它包括阅读提纲、阅读方法、阅读检测,在学生自读之前,先公布导读提纲,让学生遵循教师指点的阅读方法,结合阅读提示,一步一步自学,自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再进行阅读检测。 欣赏型课外阅读指导课。 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自己学会的生字,学会的词语,优美的语句一一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为下一次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简短评语,或找来相关的分析评议文章引导学生阅读体会,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以欣赏的眼光阅读,以评判的思维体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课外阅读指导课的课型的内容主题化。 依据学生读书兴趣和读书内容,课外阅读指导课内容可分为童话欣赏、古诗词欣赏、小说人物细谈、儿歌背诵、绘本阅读、散文朗诵等。 3、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方法可行性化。 阅读指导课要完成三个“教会”。 教会指导选择书籍。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首先是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应根据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什么样的文章适合于泛读,什么情况下可采用精读,要一清二楚。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告诉他们,拿到一本书后,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着本书?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只想作一般性的了解,宜采用浏览式的泛读法,让学生按照“速读—寻找—摘记”的程序进行,如翻阅报刊可采用读版面,读标题,读导语的方法,快速了解内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宜采用精读法,对文中精美的字、词、句、段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加以吸收。 教会做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时我们要求学生注重积累。以摘录句子、片断,概括主要内容和写心得体会为主。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卡片上可摘录书名,作者,优秀片断,好词佳句等。平时在读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文章或资料及时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准备好的本子上。 4、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成果展示的多样化。课外阅读的成果展示将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同年级不同的阅读程度,选择不同的展示形式。 有班级阅读交流会、好书推荐、我最喜欢的人物、我最爱读的一本书、读书笔记比赛、读物插图和人物图画设计比赛等。
❸ 怎样在中小学阅读指导课中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由于各学科的学习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列为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是,当前小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读书漫不经心,心猿意马,不求甚解;在阅读课文时,不能很好地使用工具书;没有养成边阅读边想的习惯,读书效率低;没有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读书习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当前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读书习惯?怎样进行培养呢?
1 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读书。而兴趣要从小培养,低年教师在培养学生爱看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爱听--教师读给学生听。教师要善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懂得孩子喜欢听什么、做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作品,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读给他们听。等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就可自己主动读这些生动的故事了。这不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多识字的欲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读书热情更是急剧升温。
2 营造读书氛围,创造良好环境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学校要努力营造读书的大环境。我觉召开读书交流会效果很好,可以促进学生的读书兴趣,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每周能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与大家交流、共享。使讲者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勤奋读书。听者也一定会受其感染,而渐渐喜欢阅读,和别人一决高下,从而达到促进读书的目的。我在实践中发现,如果读课文让学生“赛读”的话效果非常好,开始我们班有几个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的,最后我让分组比赛读,这些学生为了不拖后腿,在小组里刻苦练读,读的不好的,其他同学还加以指导。这样,在练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可见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途径。
3 循循善诱,有目的读书
书籍浩如烟海,读书人仅是一叶扁舟,盲目的读书,会使人迷失方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情、心境,以及阅读能力,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目,并指导学生吸收不同书籍的优秀之处。读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时,要让学生学习书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书中的深刻道理;读优秀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优美片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读科普类作品时,要让学生生活,注意观察,做到学以致用……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它们在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以往,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并能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书中要学到什么。
4 培养毅力,形成习惯
毅力是读书习惯“金字塔”形三个层面中的“塔尖”,是最难做到的一层,即要锻炼学生坚持读书的毅力。习惯在于坚持。要让学生持之以恒地读书,教师要做到:①营造读书氛围。大到学校,小到班级,处处要有读书的气氛,处处要洋溢着书香。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带头读书,对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②解决书源。除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外,班级也要建立起图书角,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教师更要培养学生爱书、藏书的习惯,让学生多逛书店,把零花钱、压岁钱用在书上,以充斥自己的小书柜。这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乃至几辈受益。③制订读书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制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案,规定要读的书籍,以及每天固定读书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读书监督卡,由父母、老师、同学对其读书情况进行督查或自查。④体验成功的喜悦。学校或班级可以定期组织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览等读书竞赛,对在读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取得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发挥这些同学的榜样辐射作用,激励其他学生,从而让所有同学坚定读书信念。这样才会让学生乐读书,感受读书乐,才会真正的养成读书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老师的训练和指导下,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在这里,还应特别强调我们教师的身教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培养兴趣抓起。要多为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通过交流,逐步喜欢读书,持之以恒,渐渐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❹ 如何上好中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
1.精选阅读教材是前提.
2.教学生阅读方法是关键.阅读分为快速阅读即浏览版和精读权.教学生如何去浏览文章及精读的方法.
3.阅读后的讨论指导很重要.老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适时给予点拨.
4.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基础.要求学生坚持阅读坚持写阅读笔记,适当给予表扬和鼓励
5.教学生如何选择阅读书籍.一是推荐好书,好书的特点;二是互相推荐,选书的方法;三是提倡学生交流好书,交流为什么选这本书.
❺ 中学生应怎样读小说——新课程背景下课外阅读的指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新内课程标准要求加容大阅读量,并且使阅读的过程成为一种丰富自我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因为阅读是学生最普通最重要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生活、提高智能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有很多种,就体裁而言,有诗歌、散文、杂文、小说和戏剧等多种阅读;就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言,阅读量最多的要首推小说。为了使被各门功课追得焦头烂额的学生从阅读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对中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予以指导。在具体指导时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做到科学安排时间,分清各学科学习与课内外阅读的关系,然后再就小说的阅读予以以下几方面指导:一、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要有正确的选择和目的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对他自己各方面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好读、乐读才会有收获,而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遣,更不是为了寻求故事情节和感官的刺激,所以,要选择得到社会认可的、有价值的优秀作品,以汲取高质量的营养。课程标准在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明确提到的名著有十四部,而中国的只有五部,其余九部都是外国的。
❻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考场课外小说阅读
怎样才能做好阅读理解呢?
第一, 轻松上阵,调整心态。
首先有一个好心态。就当是在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歌,亦或构思巧妙的小说,逻辑严密的说明文等。让它给你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陶冶你的情操,净化你的心灵,改善你的思维,然后再想着做题。这时,你就会得心应手、有的放矢了。
当然,现在的阅读理解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从文学角度、艺术角度、医学角度、美学角度等来考查你,学科交叉现象明显,题型各种各样而又千变万化。但不论范围多么广,题形怎样变化,都跑不出一个字,“理解”。那么,就用你的头脑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然后再运用你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吧。
第二,初读原文,整体把握。
平常阅读课本,文前有提示,文中有注释,文后有思考练习题,这些都与我们准确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你可以通过朗读、默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来完成。也可以反复推敲,亦或遇到疑难,也可以查阅资料或向别人请教而不受时间限制,直到把文章完全吃透为止。而考场上,你却没有如此多的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阅读完文章,并马上做题。要想理解透,运用好信息,难度可想而知。试卷选文虽不及平时学习的课文提供的信息多,但也提供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有用信息。比如做题时可以先看文章的题目,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此时要特别浏览一下后面出了哪些问题,从问题的内容里,可以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同时,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整体把握全文,以期对解题做到心中有数。此时,你不妨这样做:
(一)把握中心
中心思想非常重要,文章不论长短,都有一定创作目的,都有一个中心,这一点不容置疑。又怎样才能把握中心呢?看题目,往往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要注意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在你认为那些点明主旨的地方做上记号。重点词语特别重要,往往是出题的题眼,也和中心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只要把握了中心,就算成功了一半。因为出题人设计的很多题目,都是围绕中心展开的,同样,答题也要紧扣中心来答。
(二)理清思路,掌握文章基本内容
看完一篇文章,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它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读到前面的,要想到后面的,知道了起因要想到后果,每走一步都带着问题。假若换个角度,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怎样构思,怎样谋篇布局,怎样下笔等。如果你的猜测和作者思路相同或者相吻合,你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从而使你消除了考场上的一切负面心理作用。这样,既做到了胸有成竹,又把文章行文线索、`思路等一系列问题都装到了你的脑子里,做到了整体把握。此刻,最起码你也该掌握了文中的大多数信息,甚至你已经会复述原文了
第三,再读原文,把握“三个意图”。
首先,把握好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论何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意图,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必须弄清楚。这一点,如果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阶段就应该把握住了。然而,深层次的东西,还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方能够解决。
作者创作,会有创作冲动,不论其灵感的东西也好,还是有目的的专著也好,总归要告诉别人一些信息。这信息要在文中体现出来,可以通过大篇幅的表述,或者在关键地方直接揭示。文中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个别段落、句子、词语,都是寻找创作意图的突破口。表现上也多用议论、抒情等手法,可见平时多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对做阅读理解题也非常有帮助。
其次,把握好出题人意图,作为选拔性考试,所选文章毕竟不是单纯让你来欣赏的,它是考查你运用知识的平台,它所承载的信息在于有明显的目的性。
其实,在初读、再读的过程中,已经差不多猜测到了诸多待考查内容。根据平时做题的经验,在结合重点段落、句子和关键词,题眼已过多的暴露在你的面前。
再次,准确把握阅卷人意图(心态)。
因为语文阅读理解题涉及范围太广,其中少不了一些主观题,通常以笔答题的形式出现。平常情况下,阅卷人都喜欢采点给分,这一点非常重要。阅卷人面对那么多的试题待阅,再加上定时定量,心情一定比较压抑。并且阅卷时间大都为夏季,心浮气躁之情不可避免。这时,如果考生的字体工整,分条缕析,答题规范,精当而又不繁琐,不用说,阅卷人大都会打高分。就算有些稍有不如人意之处,也会得到手下留情的好处。相反,如果字迹模糊,条理不清,头绪烦乱,且没有关键词,答不到点子上去。对这样的试卷,阅卷人肯定会手下无情,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仔细审题,认真答卷
可以说,答卷这一步最为重要。不论前面你都做了些什么,都是为答卷服务的。
(一)审题 阅读理解题设计的题型虽多种多样,但无外乎就是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审题相对来说就非常重要,你必须仔细审题。
首先来看客观题,它一般都是由选择题来体现的。选择题由题干和题支组成。题干也就是要求,千万要弄清让你干什么,其中“正确”与“不正确”的要求一定要看清。往往很多同学走出考场,当与别人讨论时,才发现审错题了,而至于痛苦万分,这种现象恐怕谁都会遇到过。题支就是几个待选项,一般有四个,其中有一些陷阱,稍不留神,就会陷进去,导致失分。这里你可以用直观法、排除法,效果相当不错。其次就是主观题了,它通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只有题干,关键看问了几问,看从哪些方面出的问题,结合初读与再读时的猜测,只要紧扣中心,组织答案肯定不会很难。
再次,要审好一共出了几道题。有些同学把题目给漏掉了,那些夹在题缝里的,只一句话一个问题,稍不留神就会漏掉。例如:用“~”或“—”划出中心句等。根据以往的经验,几乎每次考试都有学生出现漏题的情况。可见,审题非常重要,特别是不要漏题。
(二)紧扣原文,寻找突破口。
“题从文中出,答从文中来”可以看作是做阅读理解题的灵魂。问题不会凭空造出来,答题也不能满天想答案,都必须紧扣原文。
1.紧扣中心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出题往往要以中心为基准,答题也要围绕中心展开。我想,高明的出题人,都会围绕中心做足文章,有很多题目都可以印证,例如:给该文章加个题目等。
2.看关键段、句、词语,因为这些关键段、句、词语都对揭示中心有帮助。有相当一部分题目,都是靠这些重点地方生发出来的。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答题。一个词语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放到具体语言环境里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同样一句话,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其意思也不一样。因此,严格按照“题从文中出,答从文中来”去做题,其得分率一定会很高,不妨一试。
(三) 答题技巧 :
1.多角度组织答案,要答全面。
对一句话的理解,不要仅限于一点,从多角度去想,列出个一、二、三条来。每条都需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语义明确,且直捣要害。千万不要答非所问,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并且语义不清,模棱两可,给人以烦乱的感觉。因为阅卷人通常都是以采点给分,答对一点给一点的分,就算答多了但不严重影响主旨,也无关要紧。
2.结合原文,进一步充实。
所考查知识点往往为纯知识性的,你不能只答知识点,必须结合原文。否则,就像一副骨架立在那里,让人看了会毛骨悚然,顿生厌恶情绪。最好的办法是,以文中的信息、内容为载体,套用上知识性、专业性的语言,答题会有血有肉,完美无缺。
3.语言要精练,表述不要拖泥带水。
有很多学生答了很多,但答不到点子上去,原因还在于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有的学生生怕答不全面,说不透彻,把所有的空格都答满了。还嫌不够,就又另辟一块新地,用箭头所指,再多答上一点。殊不知,你这样可犯了“使卷面脏乱差”的大忌,千万要不得。试卷上的空格一定是够用的,只要你掌握了准确信息,严密组织答案,答的不一定太多,但答到点子上就行了。否则,答多了也没用,反倒是劳而无功。
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平时多读书,苦练硬功夫。读的文章不仅篇幅要多,还要求质量高。阅读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效果会相当不错。大凡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人,莫不如此。
要想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要想练就一身好本领,要想学有所长,要想功成名就,平时就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此是另一话题,另当别说。
❼ 如何在中小学开展阅读指导课
开展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新课标规定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要找到了可以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进而对阅读有了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首先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嫦娥奔月》时,抓住孩子的天性好奇的特点,让孩子们收集如《愚公移山》、《女蜗补天》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此外,还可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作为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
首先,我们要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神奇的花园》、《小王子》、《幸福的鸭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其次,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畅销的名著。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了解故事中主人翁的性格特点,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好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课外阅读的绿色通道,能使学生读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恐龙的灭绝》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二)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阅读应有多种方法和技巧,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所读材料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方法。笔者主要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读法。精读法主要是针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提倡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记忆内容,想象情境,感受意境美、文辞美,人物美;略读法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迅速地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主干,遇到难词、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就可以跳过去;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等。这样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然,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
教学生学会摘录批注。我国教育家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中的“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记的意思,指出了摘抄记录的重要性。在课外阅读中,发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摘抄可在读中进行,也可在读后补记,感想可长可短,语言繁简皆宜……总之,不必拘泥于形式,不必受制于空间。长期积累,终就“厚积而薄发”,就会合理用于写作之中,下笔如有神。这样既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也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外阅读是中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❽ 高中阅读课应该怎样指导学生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
一、明确高一学生课外阅读范围
当今世界,由于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方式、文化与精神活动要求和内容的改变。
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结合高一学生教材和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
2、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巴金《家》、沈从文《边城》、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海明威《老人与海》;
3、诗歌散文,如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4、剧本,如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二、课外阅读活动课的具体安排
1、教师提供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至必修四的专题内容: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祖国土;号角,为你长鸣;文明的对话;寻觅文言津梁;我有一个梦想;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笔落惊风雨;走进语言场。
2、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文本。在教师提供的名篇范围之内,再结合教科书实际的内容,最后确定《三国演义》、《红楼梦》、《边城》、《老人与海》、《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六部中外作品。读完《红楼梦》、《边城》、《欧也妮•葛朗台》;第二学期读完《三国演义》、《老人与海》、《雷雨》。
3、指导学生分组及购买阅读书。笔者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每班人数56左右,把每班学生分成5组,每11至12人一组。其中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学生担任阅读组长。由组长统筹安排事情,每组成员准备课外阅读书,原则上每人提供2本,家里有现成的也可以直接带来,避免学生带来重复的书,每组至少凑齐两套作品,以便可以阅读交流,这样做既可以节省购书的资金,也便于组长统计阅读情况。
4、阅读时间的安排。每周一、周六为两次固定的课外阅读课,其余时间为饭后空余时间。每周至少4小时。
5、指导阅读组长。帮助组长制订每组阅读计划,确定名著的讨论问题,指导怎样写阅读小结。例如:《老人与海》中,设计了三个问题,⑴在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怎么理解?由此可见“老人”具有什么样的典型形象?⑵“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这怎么理解?“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有怎么理解?⑶小孩最后又表示要和老人一起出海,这是为什么?这个转变是否太突然?
6、评出学期优秀阅读小组。每周组长向老师回报本组阅读进度,老师及时进行跟踪指导并打分;学期结束时,五个小组进行阅读竞赛,比赛内容:⑴参与率要达100%,即每人看作品要到底,人人要写好阅读小结,评比小结质量,⑵小组自己设计问题,用抽签的方法,让对方来回答,评出优胜者,⑶老师出相关的问题来抽查小组的成员。对评出的2至3个优秀阅读小组进行精神与物质奖励。
三、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
1.努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阅读情趣是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将追求真、善、美,追求文明、高雅境界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情趣健康了,也就有了自制力。培养这种健康情趣,可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采取美文熏陶的策略。新课标要求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更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比如:①观看影视法,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让学生聆听到精彩的人物对白,感受到烦闷的舞台氛围和领悟到耐人寻味的潜台词等;②诵读精彩语段法,教师出示文质兼美的片断,教者边读文句,边作精辟评点,画龙点睛,展现神韵,老师读后及时指导学生诵读,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的进场选段,可以反复指导学生诵读;③表演法,教师提供或由学生自行寻找动作性强,又有情调、意境丰富的文字,让学生去揣摩表演,既可理解其内容又传示其意境;④摘录优美的语段法,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摘编成“小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2.扎实训练基本能力。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例如08江苏卷中相关名著问题,(1)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2)《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这两题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既有课外阅读的广度,又有阅读的深度,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行。
要让学生能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就必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着力去训练阅读活动中相关的识记、理解、运用的能力。主要有:①感知名著内容的能力,其中包括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精读、泛读、速读来训练自己的能力。②鉴别、整合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圈、点、注、评、摘出其中的精华部分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③电子阅读、查找的能力,即学生进入学校电子图书馆能够自主阅读有关书籍,具有能够上网快速调用网上阅读材料的能力。
3.培养终生读书的习惯。 “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我们应努力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好书可读,并能主动读书,多读好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在城市或农村展开社区文化的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中市民或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①有经济条件的学生要整理好自己的“小书柜”、“小书房”,通过平时节约的费用来购买自己心爱的书籍,为终生读书打下基础;②建立班级“流动”图书箱,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将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③征订大众化的优秀书报刊物,具有阅读的连贯性作用,例如选择《读者》、《生活与健康》等杂志,通过书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功能,逐步引导学生开辟家庭专用书柜乃至专用书房,使高中生在家庭的闲暇时间中可与书籍为友。当然,随着网络的普及,无论是班级“流动”图书箱还是家庭书房,都可以为他们逐步创设阅读电子书籍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阅读课外名著是高中生的一个重要的生活领域,更是自身提升的一种难得的精神源泉。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紧跟时代,就得去开辟课外名著阅读的广阔天空。
❾ 如何指导中学生课内外阅读
一、创设良好的班级读书环境,促进阅读学生的阅读世界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交流阅读成果和展示独特发现的需要。教师必须成为学生阅读的“知心人”,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措施,多创设激励性的环境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和教育需要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