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好书交流会》——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交流会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3、在活动中进行团结互助的思想品质教育。
(二)交流读书方法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既然你们这么喜欢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能对我们有所帮助?(学生:要读健康的,有意义的书。)
老师:你说得很对,读书要有选择地读,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书才能对我们有帮助。既然你们读了那么多书,肯定也有不少好的读书方法?谁来说一说,你都是怎样读书的?你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请同学们在以后的读书活动中用到这样的读书方法,将读书的快乐,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记录下来,让他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美好的回忆。
(三)学生读书,交流收获
1、生借书,看书
2、全班交流收获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发现了很多好书,我也发现了同学们都很喜爱读书。我很高兴,希望大家课后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尽情地来图书室借阅吧。最后,让我们记住莎士比亚的这句话:(齐读格言)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2. 高中语文教研微课《小说阅读教什么》教案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 小学语文小说教学应该怎么教
策略一:教学内容体系化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一文中明确提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
反观当下的阅读教学,面对同一篇课文,教师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推陈出新,上出亮点,老师们更是绞尽脑汁,剑走偏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对“教什么”认知的模糊,是对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一种漠视,是“不完整、不专业”的教学活动,至少是“欠完整、欠专业”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明确该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对照相应的年段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当下学习内容是早先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未来学习内容的基础,彼此之间是有呼应、继承和发展的。
举个例子
朗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第一学段阅读阶段目标里有两条要求: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2)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那么,从第一册到第四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做到这两条呢?显然不是!
初入学儿童的第一次朗读和经过两年正式语文学习后的朗读,要求必然是不一样的。统编教材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用课后练习的呈现方式,清晰地画出了螺旋上升的能力曲线图。
通过罗列,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对朗读训练的要求在逐步提升:从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到读出长句子、读好对话、读好感叹句,再到边读边想画面、读出不同语气、学习默读等,学生读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如刚入学的儿童,不认识多少字,大声朗读是巩固发音的有效方法,教师若让儿童直接练习默读,他们发音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也不利于流畅朗读的练习。
把教学内容放在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发展体系中去考量,是保证阅读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策略二:教学环节问题化
现今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一问一答” 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仍占较大比例。学生在教师的细碎问题里亦步亦趋,学的时间和空间紧促、狭窄,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思维、情感、审美等的发展。采用问题化教学,则把“学”的责任和任务都移交回学生让“学”真正地在课堂里发生。
问题化教学
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 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低年级阅读课,识字写字、流畅朗读、理解积累、语言运用等涉及的知识点会比较多。因而,低年级阅读的问题化教学,我们可以定位为围绕两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和文本、教师、编者之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两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是优质的、具有统领性的,让教学环节简明又富有张力。
4. 标题:怎样把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目标
不同的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应该是不一样的。课程标准当中对四个学段的文体都进行了归类,第一个学段: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第三学段:说明性的文章、叙事性作品、诗歌。从中可以看出前三个阶段,也就是小学六年,课标所给出的阅读的文体,相互之间也有一些交叉,有叙事性的,也有说明性的。到了第四阶段,还有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这是课标中所列出的小学生应该学习的文体。 如何把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目标,关乎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和走向,关乎到阅读教学最终去向哪里。有的语文老师习惯于用一种方式来教阅读。所谓的一种方式教阅读是指,习惯于用实用类文本(说明文、新闻报道、日常应用文)的阅读方式教学生,阅读目标始终盯住理解。(认读、理解、分析具体的语句意思……)这种方式如果遇到了文学类文本就脱离了文学文本的特点,文学类文本更加注重的是1、体验、体验情感;2、感受、感受形象;3、品位,品位语言。比如,六年级《白桦林的低语》一课,这是一篇歌颂林业工人的散文。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歌颂了林业工人的怎样一种精神?需要学生去品味语言,比如说,你有烟瘾,但在岗位上你的口袋里绝没有一撮烟草、一根火柴棒。能体会到什么?(奉献)你不带书报,不是你不爱看,而是你的双眼必须随时注意四周的情况——哪怕是一缕淡淡的细烟,也不能忽略轻放!除了奉献还能体会到什么?(敬业);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去读、去品,去感受,林业工人的形象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丰满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学生就会感受到是看林人的敬业、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感动了自己、吸引了自己,从而也能体会到作者对看林人的深深赞美之情。 在小学阶段的文体里面还有说明性的文章等,说明文里面一般没有生动的形象,这样的文体,我们就要抓住里面的信息要点进行分析理解。诗歌教学的要点是诵读、想象。所以不同的文本,我们要用不同的阅读的方式。另外,还有一个阅读方式就是精读和泛读。精读是要把里面的词句加以认真地推敲,老师要带着学生学会应该怎么样去推敲文本。泛读是专注追求量,有的时候可以不求甚解。 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阅读材料,我们要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阅读的方式。不同类型的课文应该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四年级上册《谁说没有规则》课文讲述的都是反面的事例,如果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会起到强化错误的作用,所以不适合朗读,也不适合齐读,应该多让学生个人小声读。)老师们还经常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对不对?在特定的环境下,应该说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脱离具体的阅读情境,我们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不一定妥当。如果孩子在读一本小说的时候,你让他动笔墨的,就破坏了他的阅读兴趣了。 不同的文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我们所给予的教学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凭借文体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来实施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了,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走向才能够更加丰富、更加多元。
5. 初中小说教学注意什么
小说的阅读教学也应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治学经验的三种境界的路径。
第一境界:“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高屋建瓴,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小说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情况,制定全面、科学、灵活、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小说教学的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笔者认为,小说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定位。
1.知识层次。结合文本的教学进行有关小说基础知识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积累。如小说中的重要字词,小说的作者及相关文学文化知识,小说的类型、题材、流派风格,小说的“描写”、“线索”、“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有关知识,积累小说中的优美语言材料。
2.能力层次。从小说阅读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内容层次、结构特点、情节发展、小说的要素在文中的体现、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课文中人物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品析及课文中词句的理解、主题的把握。
3.审美层次。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如欣赏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精彩细节以及小说的结构手法与特点等等。
4.内化层次。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如深入的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社会影响与文化史的地位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元的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最终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上四个目标层次,能点燃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期待。如果达成了四个目标层次,学生就会收获知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体验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真可谓,高瞻远瞩,目标明确,望尽小说路。
第二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阅读推敲,注重过程。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独特的因素。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小说能“走进去,走出来”,与人物产生共鸣,与文本实现对话,与生活发生联系,就要组织学生反复阅读推敲文本。《语文课程准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笔者摸索出小说阅读教学的“四字”策略。
1.导——激发兴趣。课堂导入是小说教学唤醒学生阅读期待的重要手段。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人物的命运导入,背景导入,作者简介导入,影视曲等媒体导入等等。如《智取生辰纲》,我们可以讲述杨志的身世遭遇导入,为学习小说的故事情节打好基础;我们可以介绍《水浒传》导入,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我们也可以利用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导入,勾起对英雄形象的回忆。这些导入,自然把学生带进了作品世界,激起阅读兴趣而移情入文,与作品进行对话。
2.读——获取信息。小说阅读教学,读是最基本的保障,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提炼概括小说的重要信息,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对人物有全面的感知。学生自已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回答问题,获得了阅读的愉悦,促进了对人物感情的体验,并与之产生共鸣。教师在学生读之前要进行必要的提示,以便学生有方向地进行阅读。“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有这种指路的意识,既指出方向,又不说明方向。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打开小说的未知世界。读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基础,只有读透,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小说。
3.析——分析理解。理解是学生通过对事件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用自已独特的思维,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等再现的过程。分析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速读能力,整体把握课文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揣摩小说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阐发、整合、评价、质疑;设计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如笔者在教学《变色龙》时,设计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小说。
——小说着力刻画了谁?
——随着小狗的主人变化,他对小狗和赫留金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他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问题引导并留足思考的空间,学生自主解读小说。这样,自然把学生当作了学习的主人,便于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4.赏——赏析评价。初中小说鉴赏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对文学形象的概括性与生动性,作者用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与艺术技巧,语言表达的文学性,小说的现实主题作出自已的理解与简要的赏析。赏析的方法很多,合作讨论交流法比较易操作。教师要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去赏析,成为学生赏析的建构者、聆听者、参与者、评价者。小说阅读赏析一般可设计如下问题:
——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你最想学哪种方法?
——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些词、句、段?为什么?
——读了这篇小说,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
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作者通过文体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以及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成就。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品味收获,探究延伸。
学生在“读”、“析”、“赏”后,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语言特色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说,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有所收获。这时,教师要因势诱导,调动学生的阅读味口。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对小说进行探究延伸。探究在于挖掘小说深领域的意蕴。结合小说的背景、环境,深挖小说的主题,以及它的现实意义,激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体验。延伸在于拓展小说的阅读范围。小说阅读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快乐,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阅读同类型、同主题的作品,观看相关的戏剧、影视作品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小说阅读教学的探究延伸,要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说阅读教学的三个境界之外,可能还有更高的境界。让我们继续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去探求更高境界的小说阅读教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