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红日小说的内容
1946年初冬,蒋介石帮对华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疯狂进攻。人民解放军某军沈振新部在苏北涟水城外,与国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激战以后,主动北撤山东。敌整编七十四师猖狂万分,配合八十三师等20万人,又向我山东临沂方向齐头并进。盘据在济南的敌军李部,也同时出动到达莱芜、新泰,企图南、北夹击我军。我野战军司令部决定留一部分主力在南线阻击,大部分转头北上,决心首先消灭北面的李部。历史上著名的莱芜战役展开了。
我军沈振新部的任务是拿下莱芜城北吐丝口镇,截断莱芜敌人的退路。由团长刘胜和团政委陈坚带领的一个团被留下作为总预备队,而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因急于求战,被留下后情绪有些急躁。战局急剧变化,莱芜五万敌人在我军猛攻下,企图向吐丝口镇方向突围。吐丝口镇的战斗还在激烈进行,我野战军司令部指示必须迅速解决吐丝口镇的战斗。沈军长当即命令团长刘胜和团政委陈坚率领部队投入战斗。刘胜事前已经了解了吐丝口镇敌人的情况,故用一支突击力量,越过前沿,插入敌人心脏,以最快的速度消灭了敌人的师部。吐丝口镇战斗结束,他们又立即掉转头来堵击莱芜溃逃敌人,抓了大批俘虏。巨大的胜利鼓舞着全军。然而有些人——如连长石东根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沈军长严厉地批评了他。
家乡沦陷,遭受敌人残酷迫害的苏北妇女阿菊,跋山涉水,来到山东找到丈夫杨军,再一次要求参军杀敌。并且带来故乡亲人的期望:要大军消灭国军七十四师,替乡亲们报仇。国军以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为先锋,又向我山东蒙阴县进攻,妄图聚歼我华东野战军于沂蒙山区。为了分散和牵制敌人,沈振新军从沂蒙山西侧,插到敌后鲁南一带。敌七十四师进攻坦埠失利,在我军东、西、北三路大军强大压力下,狼狈向南溃退。沈振新军星夜飞兵抢占垛庄,切断敌人的退路,将七十四师紧紧包围在孟良崮山上。张灵甫陷入重围,惊慌失措,想以声东击西的诡计逃避被歼灭的命运:一边向我540高地发动佯攻,一边却妄图从385高地突围出去。我军识破敌人的阴谋,以强有力的攻势粉碎了敌人的突围企图。战斗中,团长刘胜不幸牺牲。在攻占孟良崮顶峰时,石东根连的战士搭了人梯攀上悬崖绝壁,直捣张灵甫指挥部石洞,张灵甫无路可退便与众将领自杀殉国。红日当空,碧云明丽,我各路大军在孟良崮上胜利会师。红旗如林,欢声雷动。
这是了部优秀的军事历史片。它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的故事。
〖幕后花絮〗
电影《红日》拍摄于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这场闻名中外的惨烈战役对交战双方有着存亡绝续的意义。影片尽量客观地塑造了国共双方的各级将领达20多人,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人物众多,个个鲜活生动,是为经典。当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唱遍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B. 根据小说《红日》内容出几道选择题,要答案。
作者: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人,作家。曾于1933年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后来又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华东军区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出版了长篇小说《红日》、《堡垒》(上)等作品,其中《红日》先后被译成英、法、俄、日、德等10多种文字。
问:作者吴强的代表作有哪些?
答:《堡垒》
问:简述小说主要内容?
答:小说以我山东部队一个五战五捷的常胜英雄军为中心,选取了三个重要而联贯的战役——涟水、莱芜、孟良崮战役展开故事情节,两次涟水战役,我军受挫,狂妄的敌人得意忘形,不可一世。面对这一严峻局面,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表现出了优秀指挥员的优良素质和才能,他们认真总结了骄傲轻敌的教训,通过大练兵,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和作战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此后的莱芜、孟良崮战役中,战胜了在人数和武器上都处于优势的敌人,全歼了敌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
问:小说主要人物有哪些?
答:
张灵甫
敌七十四师师长,性格骄横狂妄、刚愎自用,具有军事斗争经验和才干,是个不易对付的对手。[4]
沈振新
经过万里长征锻炼和考验的高级军事指挥员,身经百战,高瞻远瞩,总是从战争的大局、全局思考问题,作出决定;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率领全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全歼敌七十四师。[4]
梁波
副军长,性格开朗,平易近人,说话风趣幽默,即使批评人也不疾言厉色。同样是高级指挥员,却更多地表现出政治家风度和儒将风采,别具魅力。[4]
刘胜
团长,忠诚、勇敢、嫉恶如仇。[4]
石东根
连长。是一个性鲜明、别具风格的人物,他赤脚冲锋跳火墙、赤膊杀敌守障地,痛切地检讨、戒酒,天真地学习指导员的办法写总结,严肃地、强有力地以革命军人的荣誉教育新解放战士。有着猛打猛冲的战斗作风,但“火烧屁股”不讲战术,更怕写文章;对革命无限忠心,但有游击习气;对战友热爱;在民主间题上却有军阀残余;革命自尊心极强,学习却不够主动。他并不代表新四军部队的全体连长,却代表着某一类型的连长。
C. 红日小说全集
电视剧红日全集
红日》片尾曲《红日》演唱:宋佳 那电视剧红日全集一刻你倒下去 轻盈得尽电视剧红日全集量不压住一只蝼蚁 那一刻你倒下去 缓慢得几乎耗去我一生追忆 有什么比淡电视剧红日全集漠更无情 有什么比忘却更无义 任凭岁月蹉跎,光阴电视剧红日全集如梭 我还将永...根据吴强同名小说改编。
1946年初冬,蒋介石帮对华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疯狂进攻。人民解放军某军沈振新部在苏北涟水城外,与国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激战以后,主动北撤山东。敌整编七十四师猖狂万分,配合八十三师等20万人,又向我山东临沂方向齐头并进。盘据在济南的敌军李部,也同时出动到达莱芜、新泰,企图南、北夹击我军。我野战军司令部决定留一部分主力在南线阻击,大部分转头北上,决心首先消灭北面的李部。历史上著名的莱芜战役展开了。
我军沈振新部的任务是拿下莱芜城北吐丝口镇,截断莱芜敌人的退路。由团长刘胜和团政委陈坚带领的一个团被留下作为总预备队,而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因急于求战,被留下后情绪有些急躁。战局急剧变化,莱芜五万敌人在我军猛攻下,企图向吐丝口镇方向突围。吐丝口镇的战斗还在激烈进行,我野战军司令部指示必须迅速解决吐丝口镇的战斗。沈军长当即命令团长刘胜和团政委陈坚率领部队投入战斗。刘胜事前已经了解了吐丝口镇敌人的情况,故用一支突击力量,越过前沿,插入敌人心脏,以最快的速度消灭了敌人的师部。吐丝口镇战斗结束,他们又立即掉转头来堵击莱芜溃逃敌人,抓了大批俘虏。巨大的胜利鼓舞着全军。然而有些人——如连长石东根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沈军长严厉地批评了他。
家乡沦陷,遭受敌人残酷迫害的苏北妇女阿菊,跋山涉水,来到山东找到丈夫杨军,再一次要求参军杀敌。并且带来故乡亲人的期望:要大军消灭国军七十四师,替乡亲们报仇。国军以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为先锋,又向我山东蒙阴县进攻,妄图聚歼我华东野战军于沂蒙山区。为了分散和牵制敌人,沈振新军从沂蒙山西侧,插到敌后鲁南一带。敌七十四师进攻坦埠失利,在我军东、西、北三路大军强大压力下,狼狈向南溃退。沈振新军星夜飞兵抢占垛庄,切断敌人的退路,将七十四师紧紧包围在孟良崮山上。张灵甫陷入重围,惊慌失措,想以声东击西的诡计逃避被歼灭的命运:一边向我540高地发动佯攻,一边却妄图从385高地突围出去。我军识破敌人的阴谋,以强有力的攻势粉碎了敌人的突围企图。战斗中,团长刘胜不幸牺牲。在攻占孟良崮顶峰时,石东根连的战士搭了人梯攀上悬崖绝壁,直捣张灵甫指挥部石洞,张灵甫无路可退便与众将领自杀殉国。红日当空,碧云明丽,我各路大军在孟良崮上胜利会师。红旗如林,欢声雷动。
这是了部优秀的军事历史片。它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的故事。
〖幕后花絮〗
电影《红日》拍摄于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这场闻名中外的惨烈战役对交战双方有着存亡绝续的意义。影片尽量客观地塑造了国共双方的各级将领达20多人,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人物众多,个个鲜活生动,是为经典。当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唱遍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D. 红日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红日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红日最新章节TXT-----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的第二天上午(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在我们住村口头,我看到从山上抬来的张灵甫的尸体,躺在一块门板上。当时,我有这样的想法:从去年秋末冬初,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进攻涟水城,我军在经过苦战以后,撤出了阵地,北上山东,经过二月莱芜大捷,到七十四师的被消灭和张灵甫死于孟良崮,正好是一个情节和人物都很贯串的故事。后来,我有过把这个故事编织起来写成文章的想头。差不多日里、夜里、风里、雨里,都要行军打仗,就是战后休整,也很少空闲,实际上,我们的工作,不打仗的时候,常常比打仗的时候还要忙,哪里还有工夫和心情写什么文章。大概是两个月以后,在夜渡朐河的时候,连写好的几十页笔记,和收集来的一点资料如几张七十四师的《士兵报》也丢掉了。
不知是什么缘故,笔下写不成,心里却老是想写,有时候,竟打起腹稿来,仿佛着了迷似的。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里,部队住在厦门岛上,战事基本结束了。可能是看……
别忘了采纳哟
E. 红日书里的简介、主要人物、作者.是什么
一、《红日》简介
《红日》是现当代作家吴强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版于1957年。
《红日》以1947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
书中先写了涟水战役,由于国共双方力量悬殊,结果国民党占领了涟水,而解放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后来解放军重整军队,改变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来的莱芜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在最后的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的74师。
如此转败为胜的结局更加真实而独特地再现了解放军取得胜利的不易。
二、主要人物
1、张灵甫
张灵甫是国民党王牌师整编七十四师的师长,七十四师是蒋介石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嫡系王牌部队,号称“天之骄子”,身为这样一个部队的首领,绝非等闲之辈,被称为“常胜将军”、“名将之花”。
他在攻占涟水城后显得不可一世,甚至在他已陷入了解放军的重围之中时,仍然气焰器张,叫嚣着要创造惊人奇迹,一举解决山东战场,这充分显示了他狂妄骄横、刚愎自用的性格。
作品也展示了他性格的多重性,如作为王牌师师长的指挥才能,精明强干,指挥若定,但身陷重围无人接应时又惊恐万分。
这个“常胜将军”的失败结局,揭露了一切反动派色厉内荏的本质,有力地衬托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沈振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高级指挥员、军长沈振新,是一位参加过长征、身经百战的老革命。作品中塑造了他沉着、冷静、果敢的意志品质,突出他作为一名优秀指挥员的风采。
同时,作品还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对牺牲的战友的沉痛思念,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既严厉批评又热情帮助,对妻子满怀思念之情,……这些都真实地展示出这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3、梁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高级指挥员、副军长梁波,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事指挥员,他比较严肃,。
作者通过涟水战役失利后梁波的到来、羊角庄侦察、吐口丝战斗和他的情感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性格魅力:他既有军事指挥员的谋略,又有政治家的气度,既有理论水准,又能平易近人。
4、石东根
连长石东根,是战场上叱咤风云、雷霆万钧的英雄人物,但也存在着人性的弱点:幼稚、浮躁,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莱芜大捷后,因为他的连队在此次战役中战果辉煌,在庆功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得意忘形,一时酒醉纵马,着一身缴获而来的敌军军官装束,狂奔乱喊,受到军长的严厉批评。
但经过官兵们的帮助及战争的锤炼,石东根逐渐改掉了“火烧屁股”的毛躁性格。作品细致地描绘了他在革命战争的磨炼之下,逐渐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成长的过程。
三、作者
吴强(1910-1990) 原名汪大同,江苏省涟水县高沟镇人。其兄汪海清为著名画家。少年时的吴强就常以文学自娱,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书籍爱不释手。
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莱芜、淮海等著名战役。
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后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小说家联谊会会长等职。1990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代表作品有《三战三捷》、《红日》、《英雄的业绩》等。
(5)小说红日正文阅读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在解放战争时期,吴强担任苏中军区的政治部副部长和华东野战军六纵的宣传部长,他亲身经历了涟水、莱芜、孟良崮、淮海等多次战役。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希望能“立马沂蒙第一峰”的常胜将军张灵甫(国民党将领)最终被解放军用门板抬下了山。
当时,吴强正随军驻扎在当地的一个村子里,他目睹了这一幕之后,忽然就萌发了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来描写这几场战役的残酷和艰苦的念头。
但是由于部队每天都要行军打仗,停下来时还要做宣传,给大家鼓劲,做思想工作,繁忙得挤不出一点儿时间认真构思,更没有时间坐下来安心写作,这让吴强心中很是郁闷,只好抽出一点时间就做一些记录。
可是,后来夜渡朐河的时候,他做记录的几个笔记本连同收集的74师的《士兵报》全都丢失了,这让他非常懊恼。
尽管没有时间,但吴强仍然每天在思考着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每日里无论坐着站着,还是行军、吃饭,他都时刻不停地思索着,连做梦都梦到自己心中的人物了,就这样思考了很久,又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看到了更多英雄人物的形象,他心里面的故事情节越发丰满起来。
F. 《红日》小说主人公
高舜,小攻x汪洋,小受
G. 《红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红日》以1947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
书中先写了涟水战役,由于国共双方力量悬殊,结果国民党占领了涟水,而解放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来解放军重整军队,改变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来的莱芜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在最后的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的74师。
《红日》是现当代作家吴强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版于1957年。《红日》一经发行就轰动全国,后来《红日》被译为英、法、俄、日、德等十多种文字在中国国外出版发行。吴强也因为《红日》的巨大影响,先后访问了苏联、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新西兰等国家。
(7)小说红日正文阅读扩展阅读:
作品主题
《红日》的基本主题即歌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人民战争。人民的军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的;人民也正是战争的主力,他们是人民军克敌制胜的基础,离开了人民的支持,人民军将一事无成。
《红日》无论写涟水战役的守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包围战、攻坚战,还是写在这期间零星发生的各种中小型的战斗,无不写到了战争与人民的关系,突出了人民的力量。
作者简介
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人,作家。曾于1933年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后来又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华东军区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出版了长篇小说《红日》、《堡垒》(上)等作品,其中《红日》先后被译成英、法、俄、日、德等10多种文字。
H. 《红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三段)
以在1947年5月,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精锐军团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为背景,通过众多英雄事迹而讲述的这一个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战役。
曾亲历孟良崮战役的军旅作家吴强在战争结束10年后,用纪实与虚构兼备的笔触写成宏篇巨著《红日》,是关于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成败却瞬间逆转;是关于一支王牌部队,74师拥有精良装备、倍数于我方的力量和传奇师长,却不可思议的溃败,更留下“张灵甫之死”的不解之谜……本书出版50多年来翻译成10种文字畅销1000万册。
修订本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的第二天上午(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在我们住村口头,我看到从山上抬来的张灵甫的尸体,躺在一块门板上。当时,我有这样的想法:从去年秋末冬初,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进攻涟水城,我军在经过苦战以后,撤出了阵地,北上山东,经过二月莱芜大捷,到七十四师的被消灭和张灵甫死于孟良崮,正好是一个情节和人物都很贯串的故事。后来,我有过把这个故事编织起来写成文章的想头。差不多日里、夜里、风里、雨里,都要行军打仗,就是战后休整,也很少空闲,实际上,我们的工作,不打仗的时候,常常比打仗的时候还要忙,哪里还有工夫和心情写什么文章。大概是两个月以后,在夜渡朐河的时候,连写好的几十页笔记和收集来的一点资料,如几张七十四师的《士兵报》也丢掉了。
不知是什么缘故,笔下写不成,心里却老是想写,有时候,竟打起腹稿来,仿佛着了迷似的。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里,部队住在厦门岛上,战事基本结束了。可能是看到了大海的波澜,我便理起了已往的断断续续的思绪,打算真的动起笔来。可是,种种顾虑,挡住我的去路。到三年以后的春天,才硬着头皮写好了故事梗概和人物详表。由于缺乏那么一股干劲,使得我在创作道路上步子走得很慢,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不但从脚步慢到停脚不前,而且下决心不干这件自不量力的重活了。在别人,可能早就写了出来,而我呢,直到又一个三年以后的春天,才以一种试试看的态度开步走。虽说酝酿、思考的时间比较长,又有那么现成的很富有文学意味和戏剧性的故事骨胳,作为进一步进行艺术结构的依托,自己又是在这个战斗历程里生活过来的,心里自也有了一点数,自认还不是轻率从事;但把那么一个战斗故事写成长篇小说,总还觉得是在干着一件冒险的事情。
我曾经多次反复地考虑过,并且具体地设想过:不管战争史实,完全按照创造典型人物的艺术要求,从生活的大海里自取所需,自编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免得受到史实的限制。也许是我的艺术魄力太小,我没有这样做。我认为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都是战争艺术中的精品、杰作,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在这两个艺术品上焕发着耀目的光华色泽。就是我军受了挫折的涟水战役,到后来,也起了成功之母的积极作用。我珍爱它们,我觉得文学有义务表现它们。我又认为:透过这些血火斗争的史迹,描写、雕塑人物,既可以有所依托,又能够同时得到两个效果:写了光彩的战斗历程,又写了人物。看来,我不是写战史;却又写了战史,写了战史,但又不是写战史。战史仿佛是作品的基地似的,作品的许多具体内容、情节、人物活动,是在这个基地上建树、生长起来的。
这样写法,历次战役的基本情势和过程,不能不是有根有据的真情、实事,而故事里的种种细节,则可以由作者自由设计、虚构。因而写到我军的野战军领导、指挥人员如陈毅司令、粟裕副司令,敌人的高级将领如李仙洲、张灵甫等,便用了真姓名。敌我两方的大多数人员和人民群众,就由作者给他们起了名字。如我军方面的沈振新、丁元善、梁波、刘胜、陈坚、杨军、华静、阿菊、葛成富,敌人方面的何莽、张小甫,等等。在写作过程里,我感觉文学赋予我的创作上的自由权利,我是充分享受和使用了的。史实不但没有限制和束缚我,反而支持和方便了我,使我能够沿着一条轨道,比较顺利地走完了这一段写作路程。
的确,我感到吃力、紧张。有时候,心跳得厉害;有时候,夜不成眠。睡到深夜,忽然梦中醒来,想起了一个什么情节,或者对已经写好的字句,觉得需要进行补充、修改,便从床上披衣而起,扭亮了灯,又临时写了一点,是有过好多次的。自然也跟大家一样,我更多的感觉是欢乐和幸福。特别是在这本书终于脱稿以后。毛病总是有的,我自己深深知道,以我自身的条件,写这样的作品是不相称的;以这样的宝贵历史题材,作为我写作的实验的对象,我感到简直是一种罪过。直到现在,书已出版了两年,我的心情,还常常觉得沉重、不安。但是,我也快乐,我觉得历史、生活、今天的时代、社会,给了我极其优厚的待遇,哺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能够享受到写成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的幸福。
我感激我们的党,领导了胜利的革命战争,又给了我通过文学形式再现战争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且在我写作过程中,殷切地母亲般地关心我,经常地给我既原则又具体的种种指点。我感激打败了强敌的那些革命的人民、人民战士和勇敢的、高尚的、忠诚于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英雄,像沈振新、丁元善、梁波、刘胜、石东根、杨军、秦守本、张华峰、王茂生、安兆丰、张德来……华静、黎青、姚月琴、钱阿菊、葛老大娘、张老大娘、阿菊的干娘余老大娘,等等。他们为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创造了辉煌胜利,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们在生活里感动过我,以他们的卓越的行为、品德影响过我,而又被我当作了书里的主人公和写作对象。对于他们,我又十分惭愧,因为我在雕塑他们的形象的工作上,有时候,显得手不应心;有时候,连心也显得愚钝,因而使我的工作成效,远未能达到我所想象的和许多人所期望的那种地步。我写了敌人,其中着重的写了一个张灵甫。张灵甫这个匪徒,是反动头子蒋介石手下的一员健将,有丰富的反革命战争的经验、才智。他猖狂已极,反动透顶。他骄纵、冷酷、矜持、虚伪、狡诈,他率领他的七十四师直下淮南、淮北,两次进攻涟水城。在莱芜战役里,李仙洲当了俘虏和李仙洲的五万多人马被歼灭的悲惨教训,他竟傲然拒绝接受,胆敢深入沂蒙山区的我军腹地。在孟良崮被歼就戮,自然是他的部队和他本人应得的结果。为了传之后世和警顽惩恶,让大家记住这个反动人物的丑恶面貌,我在他的身上,特意地多费了一些笔墨。
有人说,写敌人应当写得狠一点,以显得我们的英雄人物的本领更高。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其实,我们的敌人本就是又狠又毒,并且比我们强大得多的,我们只须按照真实的面貌去再现他们,也就够了。譬如对张灵甫和吐丝口战斗里逃走了的那个何莽,能说我在描绘他们的形象上,作了多大的夸张?是我有意把他们写得狠了一点?多年的战争历史教育了我们:对于我们的敌人,应当蔑视却又必须重视。我想,在我们的作品里,一旦要他们出现,就要对他们着意地真实地描写,把他们当作活人,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绝不能将他们轻轻放过。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有人这样说。我写了爱情,但我不是把爱情作为主题的。在客观生活里,爱情有份,战争的时候也不例外。生活里有爱情,就可以写爱情,当然是对的。生活里有爱情,忽略它,不写它,那也未为不可。写,不写,听作者自由抉择,这在我动笔以前,就理解到的。我在这两者中间徘徊过。大概是由于听到有些人说过写军队、写战争就不能写爱情,有些人说过紧张、艰苦的斗争里,哪有人谈爱情之类的话,想证明一下事实不是那样,把战争时期的生活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来,表示写战争生活的同时,也不妨写点爱情生活,我便描画了沈振新与黎青、梁波与华静、杨军与钱阿菊他们之间的一些生活中的微波细浪。既然写了,也就只得写了。“经一事,长一智”,事后检视一下,在这个方面的破绽,也许比别的方面要明显一些。我觉得,我确是没有写得恰到好处。有多写了几笔之处,有写得不大合乎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况之处,也有,可以这样写,而我那样写了。就全书全文来说,涉及爱情生活的分量,虽不算多,但还可以再少一些。为了回答好些同志的关注,便补救了一下,在前次和这次的版本里,对这一部分,都作了一些改动。
在作品的其他方面,也还有我所难以避免的和可以避免的败笔,不一一细说了。
这本书出版前后,关心我的同志们,曾给我许多帮助,提供有关资料,提过很多宝贵的意见,对我这本书的写成和进行修改、加工、今后的创作活动上,都有莫大益处。
一九四九年是难忘的奠定革命基业的一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觉十年了。
十年来,风展红旗,激流滚滚,六亿五千万勤劳勇敢的人民迈步直前。哪个方面都在经过火热的斗争之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就像十年以前的莱芜、孟良崮、辽沈、平津、延安、淮海等等伟大的胜利的战斗那样。
我们的心情舒畅,我们的生活多彩而幸福。
看到美好的今天,嘹望更美好的明天,我不禁想起了在风里、雨里、炮火纷飞里苦战恶斗的昨天,更不禁想起了那些勇敢的、忠诚于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英雄战士。
记住昨天的战斗生活,对于我,是永远的,只要还在活着的时候,都是必要的。因为它已经给了我、今后还将给我以前进的力量。
为的表白一下心情,更为的纪念伟大的建国十年,说了上面一些话,并作为这次修订本的序言。
吴强 一九五九年五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