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看姜朝晖 王恒富 《生活中的哲学》,读后有感
《生活中的哲学》读后有感
生活就是哲学,生活中的人们总是在思考权衡每一件值得关注的事物。客观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劳动。人生价值的界定决定我们对事物的选择,我们权衡利弊,计算可行性,预测成功率。哲学“化隐为显”作用显得甚为关键。
生活就是哲学,我们无时无刻在认识自我。人生是个矛盾的载体,对于同一事物的判断不是由天气决定的,也不是由心情决定的,而是由习惯、教化指引着的。文中提到“你有时乐于组人,有时又拒绝助人,难道是你心中同时存在两套相反的观念?如果是的话,你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一个’人’呢?”,人们善变,这不能完全说是由环境所影响的,而是你并未决定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你并未真正认识自己,所以困惑、彷徨、挣扎、挫折。
生活就是哲学,而哲学让我们生活更富有意义。我热爱哲学,它让我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马克思的主次矛盾、内外因、质/量变等理论也促使人们更加清晰地面对社会问题,以适应和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客观情况。
万物都不能独立存在,相互间都是被关联着的,生活是由人们的社会交往编织而成的一个共同体,在交织的过程中,哲学是其变得有趣、生动。生活流淌着哲学的血液,哲学的血液燃烧了生活的激情。
『贰』 《生活中的哲学》读后感1000字
哲学离来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哲学源.套用方东美先生那句“哲学虽然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可以这样说哲学虽然不能主宰生活,但是能使生活被你主宰. 让我们借助哲学这双慧眼,一起探索生活的真相.关注生活中的哲学,然后运用哲学更好地“规划生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
『叁』 生活中的哲学有哪些
生活就是哲学!
简单理解,从自身的角度讲,哲学就是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总结起来,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再指导自己更正确、更高效地想事、做事。
只要我们想事、做事,都是总结知识、总结经验,并指导实践的过程,所以小到小孩学走路、做饭、做饭等等,大到科学研究、管理社会,体现的都是哲学的思想和实践过程。
掌握知识、总结知识的程度,决定每个人对哲学的使用程度。
关于生活中的哲学,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大部分都存留在古代的典籍、典故、成语中。
比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反映的是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问题。
再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讲的是质量互变的道理。
但是,当代的比较系统比较正确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中,辩证法的最核心内容就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比如,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两点论的分析方法等。
认识论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非常大。
不管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还是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都是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在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和解决。
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婚恋观、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为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提供帮助,为我们事业成功保驾护航。
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即是哲学家。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
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其指智慧。
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即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
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
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
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
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
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
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参考定义:哲学是普遍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则,普遍的实事求是,诸多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智慧之学,哲学主要内容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结概括。)
『肆』 生活中都有哪一些关于哲学之类的书籍推荐吗
不是哲学专业的我,比较喜欢简单一点的关于哲学的书。
我个人比较喜欢柏拉图,我觉得柏拉图的哲学还是很有意思的,如果题主也喜欢,建议可以去看一看。哲学很难,但也不难,总之,哲学看多了我们普通人容易变纠结,哈哈。不过题主喜欢哲学我还是觉得很赞的。
『伍』 生活中的哲学理论
一部分:辩 证 唯 物 论(8个)
(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原理
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
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基本内容: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
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基本内容: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
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求:
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六)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
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七)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基本内容: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八)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要求: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4个)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
基本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
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
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基本内容: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
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基本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22个)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5个)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内容: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基本内容: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基本内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五)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方法)
基本内容: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4个)
(一)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
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二)发展的实质
基本内容: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
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三)发展的总趋势原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基本内容: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或: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要求: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10个)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观点)
基本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要求:
矛盾的观点要求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
要求要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善于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三)对立统一规律原理
基本内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求:
要求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四)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五)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基本内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
方法论意义:
必须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七)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八)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
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九)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方法论要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十)重点论和两点论性统一原理
基本内容: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分析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
要求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唯物辩证法创新观:(3个)
(一) 辩证否定观原理
基本内容: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
辩证的否定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二)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基本内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基本内容: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方法论要求:
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第四部分:唯物史观(4个)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②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
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四、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 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方法论】
①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将贡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
②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③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陆』 生活中的哲学有那些
生活中的哲学,主要是生活中的辩证法和方法论。
关于生活中的哲学,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内,大部分都存留容在古代的典籍、典故、成语中。比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反映的是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问题。再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讲的是质量互变的道理。
但是,当代的比较系统比较正确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其中,辩证法的最核心内容就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比如,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两点论的分析方法等。认识论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非常大。
不管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还是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都是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在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婚恋观、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为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提供帮助,为我们事业成功保驾护航。
『柒』 生活中的哲学为题的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复事,有制位妇女多年来总嘲笑住在对面的那位妇女太懒:“那女人的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有斑点——”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妇女衣服洗不干净,原来是她家的窗户脏了,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窗上的灰渍擦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
在生活中,我们更多地在议论、批评、指责、嘲笑别人洗不干净衣服,而忘了问问:“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
我们总是在抱怨学生不听话、不知道学习、不遵守纪律、不讲卫生、不爱护环境、不知道学习、不讲文明、不懂礼仪——我们叩问了自己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我们在文明礼仪方面给孩子们做出了表率了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单单把它用各种优美的字体写在墙上,把它引用在慷慨激昂的报告中,恐怕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我们也有一些学生、一些家长
『捌』 生活中的哲学
大自然无处没有哲学。
最深奥的这里总是寓于最简单的事物现象中。
人类的头脑想为了理解这个世界,就产生了哲学。
『玖』 生活中的哲学故事
相克相生的谋略
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青蛙。蜈蚣是种小动物,它那发达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无可奈何。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为美食,蜈蚣不怕凶狠的毒蛇却怕青蛙。有趣的是,捕蛇者经常发现三个冤家对头一室相安无事。、毒蛇、蜈蚣、青蛙是不会有谋略的,可是经过了世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它们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形成利用自己克星的天敌保护自己的本领。因为如果蛇吃了青蛙,自己就会被蜈蚣所杀,而蜈蚣若杀了毒蛇,自己立刻会成为青蛙的盘中餐,而青蛙如果贪吃了蜈蚣,毒蛇便会毫无顾忌地把青蛙吃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平托上校的高明测试
二战后期,盟军攻入比利时,一天,一支部队抓到一个嫌疑犯,被怀疑是德国间谍。平托上校对他进行了审问,尽管嫌疑犯的回答毫无破绽,但是上校凭多年经验仍感到这个嫌疑犯非常值得怀疑。他决定从语言入手,寻找破绽。因为这个地区的比利时人都讲法语,如果这个嫌疑犯是德国间谍,不管他对法语的掌握程度多高明,作为母语的德语最终还是可能流露出来。上校开始对嫌疑犯进行了三次语言测试。但三次测试都失败了。第二天,嫌疑犯被带进上校的办公室,上校装作在看一份文件,看完后拿起笔在文件上签了字,然后,上校抬头看看嫌疑犯,平静地用德语说:“好了,一切都有清楚了,你现在自由了。”这时嫌疑犯长长舒了一口气,像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仰起脸露出了愉快的神色,然后开始往外走。但他立刻又警觉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可是一切都晚了。平托上校在一系列失败之后,终于在最后关头用惊喜的消息使嫌疑犯露出了破绽。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表现本质,本质表现现象。人们认识任何事物,首先现象入手,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