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都三日游
您去成都旅游,准备待三天左右,有以下好的景点,给您安排一下每天的线路和行程,仅供参考:建议您住在市中心春熙路,地理位置极好,对街即是王府井,距离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等景点都非常近。
第一天:宽窄巷子(2小时) → 武侯祠(2小时) → 锦里(3小时)
中午去宽窄巷子吃饭,下午逛武侯祠,感受一下悠远的历史。晚上到锦里体验成都的夜生活。成都市内各景点都有很多公交车,非常方便。目前大多数公交车为无人售票车,请自备零钞。普通车1元,空调车和高档车2元。
宽窄巷子到武侯祠需坐公交车约30分钟,从商业街口站上车,武侯祠站下车,再步行80米即可到达。今日行程中只有武侯祠票需门票60元,网上买58元,建议提前在网上购买,其余景点均无需门票。
第二天:金沙遗址博物馆(3小时) → 杜甫草堂(2小时) → 青羊宫(1小时) → 九眼桥(2小时)
上午去金沙遗址博物馆逛逛,参观一下文物。下午前往著名的杜甫草堂和青羊宫,晚上到九眼桥感受成都的夜生活。金沙遗址博物馆到杜甫草堂需坐公交车约30分钟,从金沙遗址东门站上车,杜甫草堂站下车,步行10米即可到达。
青羊宫到九眼桥需坐公交车约40分钟,从青羊宫站上车,望江路站下车,步行430米即可到达。金沙遗址博物馆门票80元,杜甫草堂门票60元,青羊宫门票10元。金沙遗址博物馆和杜甫草堂网上都有售票,价格比景区买便宜,建议提前购买。
第三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4小时) → 文殊院(2小时 ) → 春熙路(2小时)
上午到熊猫基地跟国宝嬉戏玩耍,下午到文殊院逛逛,顺便品尝下周边的美食。晚上回到春熙路享受购物的乐趣。文殊院到春熙路需坐公交车30分钟,在万福桥站上车,总府路站下车即可。
『贰』 陕西悬赏100万寻十年前被盗石狮,石狮是什么年代的文物
石狮被盗发生案件发生2010年,时间已经过去整整十年,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案发经过。
2010年4月3日凌晨,礼泉县昭陵乡发生一起特大文物被盗案,警方勘查现场后,初步认定此案犯系团伙作案。罪犯趁着夜色,在夜间动用了支架、吊链、和柴油三轮车等吊装、运输工具,经过长时间操作,将原来安放在这里多年的一对石狮盗走。
案发后警方积极走访调查,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此案至今都没有侦破。
2020年8月24日,“礼泉公安”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2010.4.3”唐建陵石狮被盗案的悬赏通告》。
通告称,2010年4月3日凌晨,陕西省礼泉县昭陵乡发生一起特大文物被盗案,案犯系多人结伙作案,在夜间将唐肃宗建陵东门遗址一对石狮盗走。
嗔目向前看着,嘴闭着但是牙齿却微微外露,它的鬣毛是下垂的,毛端环卷。狮子身高有1.5m、体长为1.3m、胸宽是0.74m。这头狮子的胸前刻有字“民此远备”,右腿上面也刻有字:“七月十一起”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腿上的字迹不大清楚,这头狮子的左腿上有一道深深的横纹。警方选择悬赏是有用意的,因为是团伙作案,分赃的时候肯定不均,再说人多嘴杂,难以保密,面对这么高的悬赏,肯定会有人提供线索,让我们静候佳音。
『叁』 我要十首白居易的诗
折剑头 拾得折剑头,不知折之由。 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头。 疑是斩鲸鲵,不然刺蛟虬。 缺落泥土中,委弃无人收。 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 登乐游园望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 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顷有赠元九诗云:“有节秋竹竿。”故元感之,因重见寄。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 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 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怜君别我后,见竹常相忆。 常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 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 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 感鹤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儇羽去亻)。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矢曾)缴牵。 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不惟怀稻粱,兼亦竞腥膻。 不惟恋主人,兼亦狎乌鸢。 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 一饱尚如此,况乘大夫轩。 春雪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冰复结。 红干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高仆射 富贵人所爱,圣人去其泰。 所以致仕年,著在礼经内。 玄元亦有训,知止则不殆。 二疏独能行,遗迹东门外。 清风久销歇,迨此向千载。 斯人古亦稀,何况今之代。 遑遑名利客,白首千百辈。 惟有高仆射,七十悬车盖。 我年虽未老,岁月亦云迈。 预恐耄及时,贪荣不能退。 中心私自儆,何以为我戒。 故作仆射诗,书之于大带。 白牡丹 和钱学士作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闭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 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从行。 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 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 折来比颜色,一种如瑶琼。 彼因稀见贵,此以多为轻。 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 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 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 赠内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寄唐生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 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 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 [段太尉以笏击朱泚,颜尚书叱李希烈。] 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 [陆大夫为乱兵所害,阳谏议左迁道州。] 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 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 药良气味苦,瑟淡音声稀。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 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动息,或遇云雾披。 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 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寄君三十章,与君为哭词。 伤唐衢二首 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 常排伤心事,不为长叹息。 忽闻唐衢死,不觉动颜色。 悲端从东来,触我心恻恻。 伊昔未相知,偶游滑台侧。 同宿李翱家,一言如旧识。 酒酣出送我,风雪黄河北。 日西并马头,语别至昏黑。 君归向东郑,我来游上国。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怜君儒家子,不得诗书力。 五十著青衫,试官无禄食。 遗文仅千首,六义无差忒。 散在京洛间,何人为收得。 京洛:一作京索。 二 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 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 天高未及闻,荆棘生满地。 惟有唐衢见,知我平生志。 一读兴叹嗟,再吟垂涕泗。 因和三十韵,手题远缄寄。 致吾陈杜间,赏爱非常意。 此人无复见,此诗犹可贵。 今日开箧看,蠹鱼损文字。 不知何处葬,欲问先嘘唏。 终去哭坟前,还君一掬泪。 [陈、杜,谓子昂与甫也。此诗犹可贵,谓唐衢诗也。] 问友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艹亥)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沈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记得采纳啊
『肆』 陕西悬赏100万寻十年前被盗石狮,这么大如何丢失的
在最近,陕西省的礼泉县人民法院,对于2010.4.3唐建陵石狮被盗一案发布了悬赏通告,在2010年4月3号的凌晨,发生了一件特大的文物被盗案件。当时是团伙作案,在夜晚的时候,用支架、吊链、柴油还有三轮车,把唐肃宗建陵东门遗址一对石狮盗走。
两尊被盗的石狮都是石灰岩材质的,是个圆雕,蹲踞状,四足与底座连为一体,高约1.5米、长约1.3米、胸宽约0.8米,每尊重约2吨。 被盗石狮系唐帝王陵墓园门狮, 是我们国家重点的文物保护对象,像这种文物都是很稀有的,我们都应该义不容辞的保护起来这些文物。应该努力的帮助这次寻找丢失的文物,而且礼泉县公安局联合向全社会发布悬赏通告, 希望大家积极的配合跟寻找文物,如果找到了的话,最高奖励100万元。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大家一定都要上起心来,我们身为中华人民应该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物,一定要努力的抓住偷盗者,要对偷盗者严惩不贷。
『伍』 名词解释:河姆渡文化、半坡村落遗址
半坡村遗址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房屋共有36座,分为两片,都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两片各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别葬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尚实行族外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还有骨器、陶器等。这里已经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盘、石磨棒以去谷皮。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居民除经营这样的原始农业和饲养业外,还要捕鱼、狩猎、采集果实以补助生活。
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木工等。陶器是手制的,有瓮、罐、瓶、盆、钵、鼎等。上绘黑色或红色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人们称这类陶器为彩陶。有些彩陶造型和纹饰十分精致美观。
有些彩陶上刻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简介
河姆渡文物该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和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编辑本段
特征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代却不段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遗址 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编辑本段
现存遗址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文化鲻山遗址
鲞架山遗址
慈湖遗址
小东门遗址
傅家山遗址
名山后遗址
塔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
白泉遗址
灵山遗址
河姆渡文化陶器河姆渡文化是分布于中国浙江杭州湾南岸平原地区至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大约在西元前4000年到5000年之前,因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发掘最早,故称作河姆渡文化。
该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和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在人工制品上,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是斧等打猎工具,亦有较也有装饰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发现中国最早的木制饰品“木雕鱼”,其他包括木柄骨制的耕田用具耜、和刀铲等切割器具,亦有大量纺织工具。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平,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编辑本段
文化遗产
河姆渡文化玉石河姆渡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60年-前3360年。 主要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河姆渡文化则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例子。因遗址首先是在浙江省馀姚县的河姆渡被发现,故1976年命名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分早、晚期。早期为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晚期为约公元前4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发展的时间介於裴李冈、磁山文化及半坡文化之间,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分布以长江流域为主,环境与华北不同,所以观察河姆渡遗址立体造景,可发现自然景观与裴李岗、磁山及半坡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
自然环境
河姆渡遗址位於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遗址附近水源丰富,适合需要水的稻作生长,普遍都发现稻谷、稻壳、稻杆、稻叶的遗存,是中国水稻栽培起源的最佳例证,也是目前世界稻作史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记录。当地降水多,气温高,应属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森林有水鹿、野猪、牛等动物。河姆渡出土的大量野生动物遗骸,以鹿科动物最多,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农具“骨耜”即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密布如织的沼泽,又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发展渔猎、饲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遗址中所发现的柄叶连体木桨,证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猎活动中乘用。杆栏式的房屋也反映出为适应南方高温潮湿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使河姆渡文化与华北黄河流域文化有所差别。 河姆渡文化遗址周边山水
住屋特质
据地理勘测,河姆渡建筑遗址附近有一座小山,东北面当时是一片湖泊,这样的地理位置最适合杆栏式建筑型式。杆栏式住屋有许多特色,使居民能临水而居。地板在地面上通风凉快,可防潮防溼,也可防止大雨过后的氾滥,及不卫生的蒸气和低飞的昆虫聚集。残馀弃物可从地板空隙掷出,随水漂流;在陆上的杆栏建筑掷出物可成犬猪的饲料,地面上又可燃起熏出浓烟的火以防蚊虫。如建筑在地形崎岖之地,还可减免填土、挖掘;又因居高临下,也可防敌人袭击。
河姆渡遗址出土许多桩柱、立柱、梁、板等建筑木构件,构件上有加工成的榫、卯(孔)、企口、销钉等,显示当时木作技术的杰出。柱子两端凸出的小方形称为榫、柱上凿出可将榫插入的孔为卯。遗址中所发现的两种木构衔接法,令人惊叹不已,至今仍为木工工艺所沿用。一是企口板,企口可将两块木板拼接在一起而不露缝隙,遗址中发现的企口板两侧各有一道企口,可与另一块侧边削薄的木板相接,如今我们的木质地板还是用这方法拼接。另一是销钉孔,带销钉孔的榫和梁柱的卯垂直相交,用销钉栓住,榫头就不会从卯口脱出了。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技术,可说已为中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基础。
编结纺织
河姆渡出土的纺轮、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据推测这些可能属於原始织布机附件,显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由手工编织发明了原始的机械。
原始音乐
河姆渡出土相当多的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浙江杭州市还能看见一种用小竹管做成,发出鸟鸣声的竹哨,显然是河姆渡骨哨的遗存。陶埙也是河姆渡的出土遗物,埙身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市面上观光区兜售的陶笛与此相似,只是河姆渡的陶埙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可见它的原始。河姆渡遗址充分显示出南方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发展不亚於华北的文化,这可证明中国文化其实是多元发展,各有特色的!
经济和宗教生活
酒器的出现显示农业收获较前丰富,才有馀粮酿酒。河南龙山文化中,还流行以猪、牛、羊、鹿的肩胛骨为材料制成卜骨,将卜骨加以烧灼,观察兆文以解释吉凶。占卜显示此时已有某种程度的信仰。另外在龙山的两座窖穴里还发现了炼铜用的坩锅残片,说明当时已能铸造铜器。一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处於原始农业社会解体阶段,最终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
编辑本段
经济状况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宁绍平原的农业经济和家畜饲养都比较发达。在河姆渡遗址的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了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叶、稻壳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 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 1 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远古各氏族文化遗存中所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址中发现了大批农业生产工具,其中有代表性的农具是翻耕土地的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骨耜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做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出土了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 1 米的舂米木杵等农业生产和谷物加工工具。
家畜主要有猪和狗。破碎的猪骨和猪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捏塑的体态肥胖的陶猪和在黑陶钵上刻划的猪图饰。有一件陶盆上同时刻划着稻穗和猪的图像,具体而生动地反映出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许多骨耜是用水牛的肩胛骨制作的,说明水牛当时已被驯养。
河姆渡部落的原始手工业也是比较发达的,在经济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制陶业、纺织业、骨器制作、竹木器加工都比较进步。这一带的氏族先民烧制的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种类比较单一,无论炊具还是炊食器一律都是夹炭黑陶,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 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还比较原始。稍晚出现了一些夹砂红陶和褐陶。各种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在 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陶器的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比较容易破碎,到了晚期,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些器物已经用慢轮进行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为复杂的新产品。有些陶器火候较高,烧成温度已达到 1000℃左右。
编辑本段
重要遗存
稻谷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中,在第四文化层上部发现大面积的稻谷、稻秆、稻叶和木屑、苇编构成的稻谷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00厘米。刚出土时稻谷外形完好,色泽金黄,少数稻谷连外壳的隆脉、稃毛及芸尖仍清晰可辨。经农史学家多次抽样鉴定认为是人工栽培水稻,是一个类粳、类籼及中间型等各种粒型的亚洲栽培稻属杂合群体。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为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纠正了我国栽培水稻是从印度阿萨姆传递过来的传统说法,有力地证明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木构建筑遗迹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在第二、三、四文化层都发现了木建筑遗迹,尤以第四文化层最为密集和壮观,总数在千件以上。主要木构件有木桩、圆木、长方形木材、带丫叉的柱子和地板。
考古学家和古建筑专家对遗迹和木构件分析后认为,河姆渡的房屋是以一排排桩木为支架,上面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高于地面的架空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顶的干栏式建筑。在垂直相交的构件接点上,使用榫卯结构技术。把中国出现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从金属时代前推了3000多年。
河姆渡遗址发掘中共发现29排木桩,分析至少有6栋以上建筑。根据木桩的排列与走向分析,当时的房屋呈西北———东南走向。从单体看,当时普遍采用连间长房子形式,其中最长一栋房屋面宽达23米以上,进深7米,房屋后檐还有宽1米左右的走廊过道。这栋房子可能是一个家族的住宅,房子的门开在山墙上,朝向为南偏东5°~10°。它在冬天能够最大限度利用阳光取暖,夏季则起到遮阳避光的作用,因而被现代人所继承。河姆渡时期的房屋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使之有利人类的生活和居住。
除建筑外,在遗址第二文化层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水井遗迹。水井构筑于直径约6米的锅形水坑底部,用边长2米的四排木桩围成一个方形井壁,再在井口套上一个方木框作为围护。水坑四周还设有圆形栅栏,大概作护岸之用。河姆渡文化时期,居址周围河沼遍布,但水体与海水相通,致使盐份升高、苦卤而不堪饮用。所以水井的出现是人类为提高生活质量所作的努力,是人类本质所使然。
人体遗骸
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没有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只发现了27座零星墓葬。较完整的骨架仅13具。1978年3月,第二次考古发掘结束后,人类学家韩康信、潘其风先生曾到发掘现场,对他们的年龄、性别、体形、人种作出鉴定。其中未成年的儿童9具,成年人4具,编号M23、M17的头骨保存比较完整。
(1)年龄。M23出自第三文化层,头骨硕大,前额接近阔额型,颧骨宽而外突,下颌厚大,男性特征明显。根据现代人头骨愈合和臼齿磨蚀度推算,年龄在30岁左右。M17头骨前额膨突,枕外隆凸缺乏,下颌枝内翻,尖形颏,特征显示为未成年女性,年龄约13-15岁。
(2)身高。按照遗骸主要骨骼长度,用我国现代人身长特征,换算出身高。M23,身高为169~170厘米。M17身高为152~157厘米。
(3)人种。M23、M17颧骨较高和宽,铲形门齿,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居民相同。而鼻骨低平、凹形鼻梁、低矮的眼眶,与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居民更为接近,应为南方蒙古人种。
编辑本段
主要器物
陶器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陶器出土最多、复原率最高的遗址之一,两次考古发掘,出土陶片40万件之多,完整的和可复原的陶器占总出土器物的1/6左右,已获得完整器和复原器1221件。出土陶器中最具特色的是早期的夹碳黑陶,这是河姆渡先民有意识地在陶土中掺和了炭末,主要是为了减少陶土粘性,提高成品率。陶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釜、罐、盆、盘、钵、豆、盉、甑、鼎等,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炊煮器、饮食器、储存器、汲水器。较为特殊的有灶和盉两种。陶灶形似簸箕,内壁有3个乳钉状足,为安放釜而设置。陶灶发明后,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煮炊防火问题,是后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
陶盉形似酒壶,前有冲天管状嘴,后为喇吹口,中间以扁平半耳环连结。器壁内外打磨光滑,制作精细,今天看仍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多数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酒器。
石器
河姆渡遗址石器的数量和种类都不算丰富,共出土874件。按功能分,主要是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两大类。生产工具有斧、锛、凿三种,器形较小,磨制不精,尚留有不少打击和琢制的痕迹。大多属于砍伐树木和加工木构件的工具,有的可作为农具和加工骨、木的工具。其它的石器还有砺石和马鞍形石块、石球,后二种可能是谷物和硬壳果实的脱壳工具。
骨器
出土的骨器有3000多件,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产工具,按使用功能分为骨耜、骨箭头、骨凿、骨锥、骨针、骨哨、骨镰、骨鱼镖、管状针等,以骨耜最具特色。
骨耜取材于大、中型哺乳类动物的肩胛骨。耜的外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状,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骨面正中有一道竖向浅槽,下端呈圆舌形,其两侧有两个平行的长方孔,上端有一横穿方銎。是为绑扎竖向木柄而设计的。这种制作方法为河姆渡文化遗址所特有。骨耜通体光滑,有的刃部因长久与土壤磨擦而残缺或形成双叉、三叉式。这是一种很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遗址出土骨耜有170件之多,与数量巨大的稻谷堆积物相对应,说明河姆渡农业已从采集进入到耜耕生产阶段。
木器
共300多件,大多出土于第四文化层,说明距今7000年前,木器已被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木器制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最为重要的木器是纺织工具和木桨。纺织工具有木(陶)纺轮、齿状器、木机刀、卷布棍、圆木棒、尖头小棒、木(骨)匕等。纺织专家认为是踞织机的零件。有了纺织,说明河姆渡先民已脱离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进入初具文明的历史阶段。
木桨共8件,采用整块木料加工制作而成,柄部为圆形,桨叶呈柳叶形。有桨必有船,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划桨行舟,用于捕捞和邻近氏族之间的交通往来。
『陆』 唐建陵石狮被盗的具体细节是什么
唐建陵石狮是在夜间被盗的,经过勘查发现这应该是一起多人作案,犯罪分子趁夜间没什么人时将石狮盗走,并且利用了一系列的工具,目前官方已经发布了悬赏通告,对破案有帮助的人,最高可以奖励100万,这对石狮是唐肃宗建陵东门的一对石狮,是我国重点保护的文物,所以这对石狮的丢失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而最可恨的就是盗窃这对石狮的人了,竟然连国家的文物都不放过实在太可恨了。
文物是属于国家的,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去保护属于国家的财产,所以一旦有人有跟案情有关的线索,一定要及时提供给警方,只有警民合作才能在最快的时间里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