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短篇小說名篇王安憶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短篇小說名篇王安憶

發布時間: 2021-03-15 20:38:28

① 王安憶都有哪些作品

王安憶,當代著名女作家,是作家王願堅和茹志鵑的女兒。王願堅的代表作品有小說《七根火柴》《黨費》等,茹志鵑的作品集有《百合花》《靜靜的產院》《高高的白楊樹》等。
王安憶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流逝》《小鮑庄》《錦綉谷之戀》《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等,另有長篇小說《紀實與虛構》《69屆初中生》《長恨歌》(獲茅盾文學獎)。
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表現他們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歷與情感,達到平中見奇的藝術效果。「理解」與「愛」是她的創作宗旨。她的早期作品多側重於感情的抒發,近期創作則趨於冷靜和細致。

《雨,沙沙沙》、《阿蹺傳略》等系列作品,取得公眾的注意。這些作品主要是以平實細膩和充滿傷感的文筆,描寫大陸自文革後生活的轉變。
她的其他長篇,如《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千言萬語,卻被批評為「流水賬」。及至九十年代,王安憶終能以《叔叔的故事》大放異彩,隨後的《長恨歌》和《紀實與虛構》等,亦證明她駕馭長篇說部、想像家國歷史的能力。
既是文學評論家,亦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的王德威曾經描述王安憶創作的三個特徵,分別是對歷史與個人關系的檢討;對女性身體及意識的自覺;對「海派」市民風格的重新塑造。而《紀實與虛構》可說是集三者的大成。

在小說中,作者意圖為自己的家族尋根探源,但卻與蘇童、余華、葉兆言、李銳等不同,舍父系族裔命脈於不顧,反之轉而探勘早已佚失的母系家譜;至於其創作和探源的據點則在上海,一個由外來者匯聚而成的都會,一個不斷遷徒、變易和遺忘歷史的城市。

書中內容共分十章。單數章講述作者,即敘述者在上海成長的經過,從幼年遷入、求學、文革、流放、歸來到成婚;至於雙數章節,則追溯其母家族在中華民族史上的來龍去脈。最後在第十章,家史在民族史中的線索與個人在國家史中的歷史記錄,合而為一,並歸結到作者對創作歷程的反思。

當提到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有時難免令讀者以為是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的小說版。其實兩者並沒有一點兒關系的!

小說中最令人觸目的是主角王琦瑤的出場。作者花費篇幅來描寫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目的只有一個:襯托王琦瑤像是吸盡黃浦精華的結晶。

「……上海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親似的。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積著油垢的廚房後窗,是專供老媽子一里一外扯閑篇;窗邊的後門,是供大小姐提著書包上學堂讀書,和男先生幽會的……」細致和屬於女性的筆觸,具體描寫弄堂的一切。

事實上,在王安憶發表了《長恨歌》後,便有學者或文學評論將之歸類為張愛玲的「延續」,試想像著如葛薇龍、白流蘇、賽姆生太太等角色的舞台由中華民國的上海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上海,一群曾經過著聲色的男女,如何在誇張禁慾的政權里,度過餘生。

當然,王安憶的《長恨歌》並非全沒有缺點,其缺點亦正如其優點,就是《長恨歌》只是將張愛玲沒有全面寫出的上海風情給予全面集中的描寫,意即是成功地借鑒了別人的創意,非常流暢的將別人零碎描寫的東西集中起來全面描寫;可是,這些描寫卻非作者的原創,換言之,她只是依循前人成功的道路。當然,客觀來說,王安憶的描寫上海的原貌是成功的,亦顯出其駕馭長篇巨著的能耐!

② 王安憶的作品荒山之戀的主要情節

作者簡介
王安憶--1954年出生於南京,1955年隨母到滬。1970年赴安徽插隊落戶,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1978年調回上海,任《兒童時代》小說編輯,1987年進上海作家協會專業創作至今。自1976年發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發表有小說《雨,沙沙沙》、《本次列車終點站》、《流逝》、《小鮑庄》、《叔叔的故事》、《69屆初中生》、《長恨歌》等短、中、長篇,約有400萬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學理論。其中一度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二度獲全國中篇小說獎。翻譯為外國語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韓等文字。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新時期小說名家名篇」之一。男女主人公各有各的家庭和人生故事,在時空的某一點上他們相遇了,這緣份的一點使他們倆的命運從此大為改觀。王安憶似乎強調這個交點對於改變相關人物的命運而言是必然的,而發生的時空因素卻有一定的偶然性。他們無法相遇而不愛,又無法使相遇發生在兩人婚前,因此只能以悲劇形式的消亡來解除兩難選擇的困境。這里的「死亡」與「緣份」都帶有一種生命難以抗拒的宿命意味。預兆、緣份、死亡這些字眼述說著一種偶然中的必然,一種客觀的命運。

③ 王安憶有哪些作品

王安憶(1954-),原籍福建同安,出生於江蘇南京,1955年隨母親茹志鵑移居上海。1970年初中畢業後赴安徽淮北插隊,197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是一位勤奮、多產、視野開闊又能不斷超越自我的專業作家,各個階段都有讓「一些頗有影響的論斷置於尷尬的境地」的優秀之作,以至於在許多文學史著述中,她是最難被容納進哪個歷史階段的作家——在這里,我們把王安憶置於「尋根小說」這一范疇,其實很可能是自尋「尷尬」。縱觀王安憶20餘年的小說創作,80年代中期以前,王安憶小說多以知青生活為題材,表現年輕人對理想和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如「雯雯」系列「青春自敘傳」小說,以及藝術上、思想上更成熟的《本次列車終點》、《69屆初中生》等作品;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文壇「文化尋根」熱潮的興起和蔓延,王安憶也開始以較為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學視角思考民族文化的歷史命運和這種文化制約下的民間生存,創作了《小鮑庄》和《大劉庄》等本土文化小說;而在此以後,作者還有以合稱為「三戀」的《荒山之戀》、《小城之戀》、《錦綉谷之戀》為代表的性愛文化小說,以及以《長恨歌》為代表的都市文化小說。如果說「文化反思」這一小說取材和構思方式在王安憶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的小說創作中佔了很重的份額,以至於我們會有一點將王安憶置於「尋根」一派作家的理由,但是也應該看到,王安憶小說中文化視野的開闊,不是當年的「尋根小說」可以相提並論的。除了大量單獨出版的散文集、中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還有六卷本《王安憶自選集》出版問世。

④ 王安憶的主要作品有什麼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69屆初中生》

《黃河故道人》

《流水三十章》

《米尼》

《紀實與虛構》

《長恨歌》

《富萍》

《上種紅菱下種藕》

《桃之夭夭》

《遍地梟雄》

《啟蒙時代》

《天香》

小說集

《雨,沙沙沙》

《黑黑白白》

《流逝》

《尾聲》

《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

《小鮑庄》

《烏托邦詩篇》

《荒山之戀》

《傷心太平洋》

《海上繁華夢》

《香港的情與愛》

《叔叔的故事》

《人世的沉浮》

《隱居的時代》

《憂傷的年代》

《化妝間》

《兒女英雄傳》

《剃度》

《現代生活》

《文工團》

《月色撩人》

《眾聲喧嘩》


散文

《蒲公英》

《獨語》

《走近世紀初》

《旅德的故事》

《乘火車旅行》

《重建象牙塔》

《王安憶散文》

《窗外與窗里》

《漂泊的語言》

《母女同游美利堅》

《街燈底下》


文論集

《空間在時間里流淌》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波特哈根海岸》

《故事與講故事》

《心靈世界》

《小說家的十三堂課》

《我讀我看》

《王安憶說》

《華麗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

《王安憶讀書筆記》

《王安憶導修報告》

《對話〈啟蒙時代〉》(與人合著)

《對話錄》(與人合著)

⑤ 尋王安憶的一部中短篇小說

樓主你不必留言給我

你的問題就是拿出來給所有來看,希望有人幫你找尋答案的~~~~~~~~~~~~

如果每一個人都是萬寶全書,也未必每個人都有這個閑情雅緻來網路知道"騙分"的~~~~~~~~~

分不值錢,只是一份幫助別人的快樂
你既然拿出分來,就不要指責別人的誠意~~~~
你的分也不是你的~~~~~是網路的~~~~~~
你不要弄錯~~~~~就算我要來騙分也是騙網路的~~~~與你何干?

更何況,你去查查我所有的回答~~~~~有哪一個是"灌水""騙分"的答案了???

你對我不滿,你可以去網路投訴我~~~~~~
我對你不滿,召告所有看你的問題朋友~~~~~~~~
你是這樣地不尊重在網上熱心幫助你的網友~~~~~~~~~~~~

⑥ 王安憶的中篇小說有哪些

* 中短篇小說集
《雨,沙沙沙》《黑黑白白》《流逝》《尾聲》《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小鮑庄》《烏托邦詩篇》《荒山之戀》《傷心太平洋》《海上繁華夢》《香港的情與愛》《叔叔的故事》《人世的沉浮》《隱居的時代》《憂傷的年代》《化妝間》《兒女英雄傳》《剃度》《現代生活》《文工團》《月色撩人》……

其他主要作品
* 長篇小說
《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富萍》《上種紅菱下種藕》《桃之夭夭》《遍地梟雄》《啟蒙時代》《天香》。
*散文隨筆集
《蒲公英》《獨語》《走近世紀初》《旅德的故事》《乘火車旅行》《重建象牙塔》《王安憶散文》《窗外與窗里》《漂泊的語言》《母女同游美利堅》(與茹志娟合作)《街燈底下》……
*文論集
《故事與講故事》《心靈世界》《小說家的十三堂課》《我讀我看》《王安憶說》《華麗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王安憶讀書筆記》《王安憶導修報告》《對話<啟蒙時代>》(與人合著)《對話錄》(與人合著)等。
*電影電視話劇
電影《風月》由王安憶編劇。
長篇小說《長恨歌》除了由香港知名導演關錦鵬拍攝成電影外,還被拍成了電視劇,排演了話劇。

⑦ 王安憶的散文作品有哪些

散文

《蒲公英》《獨語》《走近世紀初》《旅德的故事》

《乘火車旅行》《重建象牙塔》《王安憶散文》《窗外與窗里》

《漂泊的語言》《母女同游美利堅》《街燈底下》

王安憶,1954年3月生於江蘇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縣,現代作家、文學家、中國作協副主席、復旦大學教授。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1976年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1年初與李章結婚。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1996年發表個人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 2004年《發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

⑧ 王安憶有一篇小說,名字叫《歸去來兮》,請問那位有啊

歸去來兮

歸去來辭

陶淵明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⑨ 王安憶有哪些作品她的生活背景

王安憶,當代著名女作家,是作家王願堅和茹志鵑的女兒。王願堅的代表作品有小說《七根火柴》《黨費》等,茹志鵑的作品集有《百合花》《靜靜的產院》《高高的白楊樹》等。 王安憶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流逝》《小鮑庄》《錦綉谷之戀》《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等,另有長篇小說《紀實與虛構》《69屆初中生》《長恨歌》(獲茅盾文學獎)。 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表現他們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歷與情感,達到平中見奇的藝術效果。「理解」與「愛」是她的創作宗旨。她的早期作品多側重於感情的抒發,近期創作則趨於冷靜和細致。 《雨,沙沙沙》、《阿蹺傳略》等系列作品,取得公眾的注意。這些作品主要是以平實細膩和充滿傷感的文筆,描寫大陸自文革後生活的轉變。 她的其他長篇,如《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千言萬語,卻被批評為「流水賬」。及至九十年代,王安憶終能以《叔叔的故事》大放異彩,隨後的《長恨歌》和《紀實與虛構》等,亦證明她駕馭長篇說部、想像家國歷史的能力。 既是文學評論家,亦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的王德威曾經描述王安憶創作的三個特徵,分別是對歷史與個人關系的檢討;對女性身體及意識的自覺;對「海派」市民風格的重新塑造。而《紀實與虛構》可說是集三者的大成。 在小說中,作者意圖為自己的家族尋根探源,但卻與蘇童、余華、葉兆言、李銳等不同,舍父系族裔命脈於不顧,反之轉而探勘早已佚失的母系家譜;至於其創作和探源的據點則在上海,一個由外來者匯聚而成的都會,一個不斷遷徒、變易和遺忘歷史的城市。 書中內容共分十章。單數章講述作者,即敘述者在上海成長的經過,從幼年遷入、求學、文革、流放、歸來到成婚;至於雙數章節,則追溯其母家族在中華民族史上的來龍去脈。最後在第十章,家史在民族史中的線索與個人在國家史中的歷史記錄,合而為一,並歸結到作者對創作歷程的反思。 當提到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有時難免令讀者以為是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的小說版。其實兩者並沒有一點兒關系的! 小說中最令人觸目的是主角王琦瑤的出場。作者花費篇幅來描寫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目的只有一個:襯托王琦瑤像是吸盡黃浦精華的結晶。 「……上海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親似的。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積著油垢的廚房後窗,是專供老媽子一里一外扯閑篇;窗邊的後門,是供大小姐提著書包上學堂讀書,和男先生幽會的……」細致和屬於女性的筆觸,具體描寫弄堂的一切。 事實上,在王安憶發表了《長恨歌》後,便有學者或文學評論將之歸類為張愛玲的「延續」,試想像著如葛薇龍、白流蘇、賽姆生太太等角色的舞台由中華民國的上海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上海,一群曾經過著聲色的男女,如何在誇張禁慾的政權里,度過餘生。 當然,王安憶的《長恨歌》並非全沒有缺點,其缺點亦正如其優點,就是《長恨歌》只是將張愛玲沒有全面寫出的上海風情給予全面集中的描寫,意即是成功地借鑒了別人的創意,非常流暢的將別人零碎描寫的東西集中起來全面描寫;可是,這些描寫卻非作者的原創,換言之,她只是依循前人成功的道路。當然,客觀來說,王安憶的描寫上海的原貌是成功的,亦顯出其駕馭長篇巨著的能耐!

希望採納

⑩ 王安憶寫過什麼作品

當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生於江蘇南京。1955年隨母茹志鵑遷居上海。1969年初中畢業。1970年赴安徽插隊。1972年考入江蘇徐州地區文工團。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後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協上海分會專業作家。1975年冬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發表成名作《雨,沙沙沙》。不少作品表現了作者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深沉思考。她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發掘其底蘊,抉微勾沉,纖毫畢現。筆墨素淡,情韻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壇上產生廣泛的影響。 著有小說《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尾聲》、《流逝》、《小鮑庄》,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話》、《長恨 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遊美利堅》(與茹志鵑合集),兒童文學作品集《黑黑白白》,論著《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以及《乘火車去旅行》、《王安憶自選集》等。其中《本次列車終點》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流逝》和《小鮑庄》分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長恨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