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20年代到30年代的作者的作品
1、《頭發的故事》
《頭發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雙十節」為線索,以N先生獨白的方式,圍繞著男人留辮子、剪辮子,女子剪發等「頭發」問題組織故事。
通過頭發問題所引起的反復曲折的風波,表達了作者魯迅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深深同情和對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統治者或革命者的憤激。小說通過人物獨白敘事抒情,生動有感染力。
2、《風波》
《風波》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吶喊》中。小說通過對在江南某水鄉發生的一場由辮子引起的風波的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封建帝制還在統治著農村、農民愚昧落後、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狀況;
並由此說明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徹底改變民眾的觀念就難以成功。
《風波》這篇小說圍繞「辮子」的有無展開情節,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變化,在結構上完整地遵循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餘波的程序演進,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注彼而寫此」,場面不大,個個人物鮮靈生動。
小說最後寫「新近裹腳」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樣子,更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並且留下深長的餘味,其精警深刻,發人深思。
3、《故鄉》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4、《蝕》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創作的系列小說作品,《蝕》三部曲,包括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幻滅》(發表於1927年)、《動搖》《追求》(1928年先後完成)。
通過對革命分子心靈世界細膩的描寫,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後革命營壘中存在的矛盾與分化。
《蝕》從在中國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心理歷程的獨特角度來反映大革命,絲毫不迴避歷史教訓,顯示了茅盾對中國革命及中國社會的認識、把握以及清醒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
5、《沉淪》
《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1998年,名古屋大學在豐田講堂前,為郁達夫和他的小說《沉淪》樹立了一塊郁達夫文學碑。文學碑以福建廈門產的花崗石造成,碑面一側嵌有穿學生服戴學生帽的郁達夫鑄像,鑄像下刻有「郁達夫」三字。碑面另一側刻有「沉淪」兩個大字。
㈡ 請推薦幾個短篇小說,最好是名作家的,謝謝!
推薦世界短篇小說三位大師的作品
莫泊桑作品:
西蒙的爸爸
羊脂球
一名農場女傭的故事
春天
輿論
一家子
一次野餐
兩個朋友
項鏈
我的叔叔於勒
歸來
嫁妝
火星人
魔椅
契柯夫作品:
一個文官的死
嫁妝
胖子和瘦子
變色龍
苦惱
萬卡
渴睡
跳來跳去的女人
第六病室
掛在脖子上的安娜
農民
套中人
醋粟
約內奇
出診
寶貝兒
新娘
歐·亨利作品:
愛的犧牲
警察與贊美詩
帶傢具出租的房間
麥琪的禮物
最後一片藤葉
回答者:三好中學生 - 舉人 五級 8-27 08:59
㈢ 中國著名短篇小說·世界著名短篇小說的目錄
中國著名短篇小說
狂人日記/魯迅
阿Q正傳/魯迅
祝福/魯迅
在酒樓上/魯迅
傷逝/魯迅
醍醐天女/許地山
潘先生在難中/葉聖陶
春風沉醉的晚上/郁達夫
微雪的早晨/郁達夫
麗石的日記/廬隱
斷魂槍/老舍
蕭蕭/沈從文
在其香居茶館里/沙汀
山峽中/艾蕪
春陽/施蟄存
套不住的手/趙樹理
華威先生/張天翼
小城三月/蕭紅
山地回憶/孫犁
受戒/汪曾祺
世界著名短篇小說
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
皇帝與小姑娘/蕭伯納
變色龍/契訶夫
喀布爾人/泰戈爾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
警察與贊美詩/歐·亨利
精確的婚姻學/歐·亨利
十字勛章/巴比塞
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茨威格
阿拉比/喬伊斯
判決/卡夫卡
鼻子/芥川龍之介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
印第安人營地/海明威
小徑分岔的花園/博爾赫斯
㈣ 求施蟄存的散文《梅雨之夜》原文
施蟄存《梅雨之夕》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對於雨,我倒並不覺得嫌厭,所嫌厭的是在雨中疾馳的摩托車的輪,它會得濺起混水猛力地灑上我底在褲,甚至會連嘴裡也拜受了美味。我常常在辦公室里,當公事空閑的時侯,凝望著窗外淡白的空中的雨絲,對同事們談起我對於這些自私的車輪的怨苦。下雨天是不必省錢的,你可以坐車,舒服些。他們會這樣善意地勸告我。但我並不曾屈就了他們的好心,我不是為了省錢,我喜歡在滴瀝的雨聲中撐著傘回去。我底寓所離公司是很近的,所以我散工出來,便是電車也不必坐,此外還有一個我所以不喜歡在雨天坐車的理由,那是因為我還不曾有一件雨衣,而普通在雨天的電車里,幾乎全是裹著雨衣的先生們,夫人們或小姐們,在這樣一間狹窄的車廂里,滾來滾去的人身上全是水,我一定會雖然帶著一柄上等的傘,也不免滿身淋漓地回到家裡。況且尤其是在傍晚時分,街燈初上,沿著人行路用一些暫時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雖然拖泥帶水,也不失為一種自己底娛樂。在朦霧中來來往往的車輛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輪廓,廣闊的路上倒映著許多黃色的燈光,間或有幾條警燈底紅色和綠色在閃爍著行人底眼睛。兩大的時候,很近的人語聲,即使聲音很高,也好象在半空中了。
人家時常舉出這一端來說我太刻苦了,但他們不知道我會得從這里找出很大的樂趣來,即使偶爾有摩托車底輪濺滿泥濘在我身上,我也並不會因此而改了我底習慣。說是習慣,有什麼不妥呢,這樣的已經有三四年了。有時也偶爾想著總得買一件雨衣來,於是可以在雨天坐車,或者即使步行,也可以免得被泥水濺著了上衣,但到如今這仍然留在心裡做一種生活上的希望。
在近來的連日的大雨里,我依然早上撐著傘上公司去,下午撐著傘回家,每天都如此。
昨日下午,公事堆積得很多。到了四點鍾,看看外面雨還是很大,便獨自留下在公事房裡,想索性再辦了幾樁,一來省得明天要更多地積起來,二來也藉此避雨,等它小一些再走。這樣地竟逗遛到六點鍾,而早已止了。
走出外面,雖然已是滿街燈火,但天色卻轉清朗了。曳著傘,避著檐滴,緩步過去,從江西路走到四川路橋,竟走了差不多有半點鍾光景。郵政局的大鍾已是六點二十五分了。未走上橋,天色早已重又冥海下來,但我並沒有介意,因為曉得是傍晚的時分了,剛走到橋頭,急雨驟然從烏雲中漏下來,瀟瀟的起著繁響。看下面北四川路上和蘇州河兩岸行人的紛紛亂竄亂避,只覺得連自己心裡也有些著急。他們在著急些什麼呢?他們也一定知道這降下來的是雨,對於他們沒有生命上的危險。但何以要這樣急迫地躲避呢?說是為了恐怕衣裳給淋濕了,但我分明看見手中持著傘的和身上披了雨衣的人也有些腳步踉蹌了。我覺得至少這是一種無意識的紛亂。但要是我不曾感覺到雨中閑行的滋味,我也是會得和這些人一樣地急突地奔下橋去的。
何必這樣的奔逃呢,前路也是在下著雨,張開我底傘來的時候,我這樣漫想著。不覺已走過了天潼路口。大街上浩浩盪盪地降著雨,真是一個偉規,除了間或有幾輛摩托車,連續地沖破了雨仍舊鑽進了雨中地疾馳過去之外,電車和人力車全不看見。我奇怪它們都躲到什麼地方去了。至於人,行走著的幾乎是沒有,但有店鋪的檐下或蔽蔭下是可以一團一團地看得見,有傘的和無傘的,有雨衣的和無雨衣的,全都聚集著,用嫌厭的眼望著這奈何不得的雨,我不懂他們這些雨具是為了怎樣的天氣而買的。
至於我,已經走近文監師路了。我並沒什麼不舒服,我有一柄好的傘,臉上絕不曾給雨水淋濕,腳上雖然覺得有些潮扭扭,但這至多是回家後換一雙襪子的事。我且行且看著雨中的北四川路,覺得朦朧的頗有些詩意。但這里所說的「覺得」,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具體的思緒,除了「我該得在這里轉彎了」之外,心中一些也下意識著什麼。
從人行路上走出去,探頭看看街上有沒有往來的車輛,剛想穿過去轉入文監師路,但一輛先前並沒有看見的電車已停在眼前,我止步了,依然退進到人行路上,在一支電桿邊等候著這輛車底開出。在車停的時候,其實我是可以安心地對穿過去的,但我並不曾這樣做。我在上海住得很久,我懂得走路的規則。我為什麼不在這個可以穿過去的時候走到對街去呢,我沒知道。
我數著從頭等車里下來的乘客。為什麼不數三等車里下來的呢?這里並沒有故意的挑選,頭等座的車底前部,下來的乘客剛在我面前。所以我可以很看得清楚。第一個,穿著紅皮雨衣的俄羅斯人,第二個是中年的日本婦人,她急急地下了車,撐開了手裡提著的東洋粗柄雨傘,縮著頭鼠審似地繞過車前,轉進文監師路去了。我認識她,她是一家果子店的女店主。第三,第四,是象寧波人似的我國商人,他們都穿著綠色的橡皮華式雨衣。第五個下來的乘客,也即是末一個了,是一位姑娘。她手裡沒有傘,身上也沒有穿雨衣,好象是在雨停止了之後上電車的,而不幸在到目的地的時候卻下著這樣的大市。我猜想她一定是從很遠的地方上車的,至少應當在卡德慶以上的幾站里。
她走下車來,縮著瘦削的,但並不露骨的雙肩,窘迫地走上人行路的時候,我開始注意著她底美麗了。美而有許多方面,容顏底姣好固然是一重要素,但風儀的溫雅,肢體底停勻,甚至談吐底不俗,至少是不意厭,這些也有著份兒,而這個雨中的少女,我事後覺得她是全適合這幾端的。
她向路底兩邊看了一看,又走到轉角上看著文監師路。我曉得她是急於要招呼一輛人力車。但我看,跟著地底眼光,大路上清寂地沒一輛車子徘徊著,而雨還盡量地落下來。她旋即回了轉來,躲避在一家木器店底屋檐下,露著煩惱的眼色,並且掛著細談的修眉。
我也便退進在屋檐下,雖則電車已開出,路上空空地,我照理可以穿過去了。但我何以不即穿過去,走上歸家的路呢?為了對於這少女有什麼依戀么?並不,絕沒有這種依戀的意識。但這也決不是為了我家裡有著等候我回去在燈下一同吃晚飯的妻,當時是連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著一個美的對象,而又是在一重困難之中,孤寂地隻身呆立著望這永遠地,永遠地垂下來的梅雨,只為了這些緣故,我不自覺地移動了腳步站在她旁邊了
雖然在屋檐下,雖然沒有粗重的格溜摘下來,但每一陣風會得把涼涼的雨絲吹向我們。我有著傘,我可以如中古時期驍勇的武上似地把傘當作盾牌,擋著撲面襲來的雨的話,但這個少女卻身上間歇地被淋得很濕了。薄薄的綢衣,黑色也沒有效用了,兩支手臂已被畫出了它們底圓潤。她屢次旋轉身去,倒立著,避免這輕薄的雨之侵襲地底前胸。肩臂上受些雨水,讓衣裳貼著了肉倒不打緊嗎?我曾偶爾這樣想。
天晴的時候,馬路上多的是兜搭生意的人力車,但現在需要它們的時候,卻反而沒有了。我想著人力車夫底不善於做生意,或許是因為需要的人太多了,供不應求,所以即使在這樣繁盛的街上,也不見一輛車子底蹤跡。或許車夫也都在避雨呢,這樣大的兩,車夫不該進一避嗎?對幹人力車之有無,本來用不到關心的3d由的帶回回味。我並且還甚至覺用那些人力寶豐縣何用的.捎回團團回贈車子走過來接應這生意呢,這里有一輸紗麗。回回益囊炎往而中等候著你們的任何一個。圍斷出情,人力車終於沒有蹤跡。天色真的晚了。近猻對。錢門前有幾個短衣的男子已經等得不耐而冒著兩,他們是排
的,踏著大步跑去了。我看這位少女底長後已警
瑩然,象是心中很著急了。她痛化問的眼光正與
在她眼裡。我懂得我是正受著詫異,為什麼你者
呢。你有著傘,並且穿著皮鞋,等什麼人么?而
呢?眼睛這樣稅利地看著我,不是沒懷著好意么?項防打住著在我身上打量我的眼光移向著陽黑的天空的這個動匕我肯定地猜測地是在這樣想著。。我有著傘呢,而且大得足夠容兩個人底波蔭的,我不懂何以卜史識不早就覺醒了我。但現在它覺醒了我將使我做什麼呢?我俯我底傘給她障住這樣的淫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陳,如果路不多,我可以送她到地底家。如果路很多,又有S不成呢?我應當跨過這一前路,去表白我底好意嗎?好意,她B有什麼別方面的疑慮嗎?或許她會得象剛才我所猜想著的那8解了我,她便會得拒絕了我。難道她寧願在這樣不止的雨和參,在冷靜的夕暮的街頭,獨自個立到很遲嗎?不啊!而是不【會停的,已經這樣連續不斷地降下了……多久了,我也完全河時間底在這兩水中間流過。我取出時計來,七點三十四分。。時多了。不至於老是這樣地降下來吧,看,排水溝已經來不【泄,多量的水已經積聚在它上面,打著漩渦,掙扎木到流下l琺,不久怕會游上了人行路么?不會的,快不會有這樣持久F,再停一會,她一定可以走了。即使雨不就停止,人力車是【總能夠來一輛的、她一定舍不管多大的代價坐了去的。然則:應當走了么?應當走了。為什麼不?……
這樣地又十分鍾過去了。我還沒有走。雨沒有住,車兒也沒有影蹤.她也依然焦灼地立著。我有一個殘忍的好奇心,如她這樣的在一重困難中,我要看她終於如何處理自己。看著她這樣窘急,憐憫和旁觀的心理在我身中各佔了一半。
他又在驚異地看著我。
忽然,我覺得,何以剛才會不覺得呢,我奇怪,她好象在等待我拿我底傘貢獻給她,並且送她回去,不,不一定是回去,只是到她所要到的地方去。你有傘,但你不走,你願意分一半傘蔭蔽我,但還在等待什麼更適當的時候呢?她底眼光在對我這樣說。
我臉紅了,但並沒有低下頭去。
用羞赧來對付一個少女底注目,在結婚以後,我是不常有的。這是自己也隨即覺得可怪了。我將用何種理由來譬解我底臉紅呢?沒有!但隨即有一種男子的勇氣升上來,我要求報復,這樣說或許是較言重了,但至少是要求著克服她的心在我身里急突地催促著。
終歸是我移近了這少女,將我底傘分一半蔭蔽她。
——小姐,車子恐怕一時不會有,假如不妨礙,讓我來送一送罷。我有著傘。
我想說送她回府,但隨即想到她未必是在回家的路上,所以結果是這樣兩用地說了。當說著這些話的時候,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已看出了這勉強的安靜的態度後面藏匿著的我底血脈之急流。
她凝視著我半微笑著。這樣好久。她是在估量我這種舉止底動機,上海是個壞地方,人與人都用了一種不信任的思想交際著!她也許是正在自己委決不下,雨真的在短時期內不會止么?人力車真的不會來一輛么?要不要借著他底傘姑且走起來呢?也許轉一個彎就可以有人力車,也許就讓他送到了。那不妨事么?……不妨事。遇見了認識人不會猜疑么?……但天太晚了,雨並不覺得小一些。
於是她對我點了點頭,極輕微地。
--謝謝你,朱唇一啟,她迸出柔軟的蘇州音。
轉進靠西邊的文監師路,在響著雨聲的傘下,在一個少女底旁邊,我開始詫異我底奇遇。事情會得展開到這個現狀嗎?她是誰,在我身旁同走,並且讓我用傘蔭蔽著她,除了和我底妻之外,近幾年來我並不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回轉頭去,向後面斜著,店鋪里有許多人歇下了工作對我,或是我們,看著。隔著雨底姘朦,我看得見他們底可疑的臉色。我心裡吃驚了,這里有著我認識的人嗎?或是可有著認識她的人嗎?……再回看她,她正低下著頭,揀著踏腳地走。我底鼻子剛接近了她底鬢發,一陳香。無論認識我們之中任何一個的人,看見了這樣的我們的同行,會怎樣想?……我將傘況下了些,讓它遮蔽到我們底眉額。人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來,不能看見我們底臉面。這樣的舉動,她似乎很中意。
我起先是走在她右邊,右手執著傘柄,為了要讓她多得些前蔽,手臂便凌空了。我開始覺得手臂酸痛,但並不以為是一種苦楚。我側眼看她,我恨那個傘柄,它遮隔了我底視線。從側面看,她並沒有從正面看那樣的美麗。但我卻從此得到了一個新的發現:她很象一個人。誰?我搜尋著,我搜尋著,好象很記得,豈但,……幾乎每日都在意中的,一個我認識的女子,象現在身旁並行著的這個一樣的身材,差不多的面容,但何以現在百思不得了呢?……啊,是了,我奇怪為什麼我竟會得想不起來,這是不可能的!我底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鄰居,她不是很象她嗎?這樣的從側面看,我與她離別了好幾年了,在我們相聚的最後一日,她還只有十四歲,……一年……二年……七年了呢。我結婚了,我沒有再看見她,想來長成得更美麗了……但我並不是沒有看見她長大起來,當我腦中浮起她底印象來的時候,她並不還保留著十四歲的少女的姿態。我不時在夢里,睡夢或白日夢,看見她在長大起來,我曾自己構成她是個美麗的二十歲年紀的少女。她有好的聲音和姿態,當偶然悲哀的時候,她在我底幻覺里會得是一個婦人,或甚至是一個年輕的母親。
但她何以這樣的象她呢?這個容態,還保留十四歲時候的余影,難道就是她自己么?她為什麼不會到上海來呢?是她!天下有這樣容貌完全相同的人么?不知她認出了我沒有……我應該問問她了。
——小姐是蘇州人么?
——是的。
確然是她,罕有的機會啊!她幾時到上海來的呢?她底家搬到上海來了嗎?還是,哎,我怕,她嫁到上海來了呢?她一定已經忘記我了,否則她不會允許我送她走。……也許我底容貌有了改變,她不能再認識我,年數確是很久了。……但她知道我已經結婚嗎?要是沒有知道,而現在她認識了我,怎麼辦呢?我應當告訴她嗎?如果這樣是需要的,我將怎麼措辭呢?……
我偶然向道旁一望,有一個女子倚在一家店裡的櫃上。用著憂郁的眼光,看著我,或者也許是看著她。我忽然好象發現這是我底妻,她為什麼在這里?我奇怪。
我們走在什麼地方了。我留心看。小菜場。她恐怕快要到了。我應當不失了這個機會。我要曉得她更多一些,但要不要使我們繼續已斷的友誼呢,是的,至少也得是友誼?還是仍舊這樣地讓我在她底意識里只不過是一個不相識的幫助女子的善意的人呢?我開始躊躇了。我應當怎樣做才是最適當的。
我似乎還應該知道她正要到那裡去。她未必是歸家去吧。家——要是父母底家倒也不妨事的,我可以進去,如象幼小的時候一樣。但如果是她自己底家呢?我為什麼不問她結婚了不曾呢……或許,連自己底家也不是,而是她底愛人底家呢,我看見一個文雅的青年紳士。我開始後侮了,為什麼今天這樣高興,剩下妻在家裡焦灼地等候著我,而來管人家的閑事呢。北四川路上。終於會有人力車往來的?即使我不這樣地用我底傘伴送她,她也一定早已能僱到車子了。要不是自己覺得不便說出口,我是已經會得剩了她在雨中反身走了。
還是再考驗一次罷。
--小姐貴姓?
--劉。
劉嗎?一定是假的。她已經認出了我,她一定都知道了關於我的事,她哄我了。她不願意再認識我了,便是友誼也不想繼續了。女人!……她為什麼改了姓呢?……也許這是她丈夫底姓?劉……劉什麼?
這些思想底獨白,並不佔有了我多少時候。它們是很迅速地翻舞過我心裡,就在與這個好象有魅力的少女同行過一條馬路的幾分鍾之內。我底眼不常離開她,雨到這時已在小下來也沒有覺得。眼前好象來來往往的人在多起來了,人力車也恍惚看見了幾輛。她為什麼不雇車呢?或許快要到達她底目的地了。她會不會因為心裡已認識了我,不敢廝認,所以故意延滯著和我同走么?
一陣微風,將她底衣緣吹起,飄漾在身後。她扭過臉去避對面吹來的風,閉著眼睛,有些嬌媚。這是很有詩興的姿態,我記起日本畫伯鈴木春情一幀題名叫《夜雨宮詣美人圖》的畫。提著燈籠,遮著被斜風細雨所撕破的傘,在夜的神社之前走著,衣裳和燈籠都給風吹卷著,側轉臉兒來避著風雨底威勢,這是頗有些灑脫的感覺的。現在我留心到這方面了,她也有些這樣的豐度。至於我自己,在旁人眼光里,或許成為她底丈夫或情人了,我很有些得意著這種自譬的假飾。是的,當我覺得她確是幼小時候初戀著的女伴的時候,我是如象真有這回事似地享受著這樣的假飾。而從她鬢邊頰上被潮潤的風吹來的粉香,我也聞嗅得出是和我妻所有的香味一樣的。……我旋即想到古人有「擔簦親送綺羅人」那麼一句詩,是很適合於今日的我底奇遇的。鈴木畫伯底名畫又一度浮現上來了。但鈴木底所面的美人並不和她有一些相象,倒是我妻店嘴唇卻與畫里的少女底嘴唇有些彷彿的。我再試一試時於她底凝視,奇怪啊,現在我覺得她並不是我適才所誤會著的初戀的女伴了。他是另外一個不相乾的少女。眉額,鼻子,傾骨,即使說是有年歲底改換,也絕對地找不出一些蹤跡來。而我尤其嫌厭著她底嘴唇,側著過去,似乎太厚一些了。
我忽然覺得很舒適,呼吸也更通暢了。我若有意若無意地替她撐著傘,徐徐覺得手臂太酸痛之外,沒什麼感覺。在身旁由我伴送著的這個不相識的少女的形態,好似已經從我底心的樊籠中被釋放了出去。我才覺得天已完全夜了,而傘上已聽不到些做的雨聲。
——謝謝你,不必送了,雨已經停了。
她在我耳朵邊這樣地嚶響。
我驀然驚覺,收攏了手中的傘。一縷街燈的光射上了她底臉,顯著橙子的顏色。她快要到了嗎?可是她不願意我伴她到目的地,所以趁此雨已停住的時候要辭別我嗎?我能不能設法看一看她究竟到什麼地方去呢?……
——不要緊,假使沒有妨礙,讓我送到了罷。
——不敢當呀,我一個人可以走了,不必送罷。時光已是很晏了,真對不起得很呢。
看來是不願我送的了。但假如還是下著大雨使怎麼了呢?……我懟著不情的天氣,何以不再繼續下半小時雨呢,是的,只要再半小時就夠了。一瞬間,我從她的對於我的凝視——那是為了要等候我底答話——中看出一種特殊的端莊,我覺得凜然,象雨中的風吹上我底肩膀。我想回答,但她已不再等候我。
——謝謝你,請回轉罷,再會。……
她微微地側面向我說著,跨前一步走了,沒有再回轉頭來。我站在中路,看她底後形,旋即消失在黃昏里。我呆立著,直到一個人力車夫來向我兜攬生意。
在車上的我,好象飛行在一個醒覺之後就要忘記了的夢里。我似乎有一樁事情沒有做完成,我心裡有著一種牽掛。但這並不曾清晰地意識著。我幾次想把手中的傘張起來,可是隨即會自己失笑這是無意識的。並沒有雨降下來,完全地暗了,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幾顆星。
下了車,我叩門。
--誰?
這是我在傘底下伴送著走的少女底聲音!奇怪,她何以又會在我家裡?門開了。堂中燈火通明,背著燈光立在開著一半的大門邊的,例並不是那個少女。朦朧里,我認出她是那個倚在櫃台上用嫉妒的眼光看著我和那個同行的少女的女子。我惝貺地走進門。在燈下,我很奇怪,為什麼從我妻底臉色上再也找不出那個女子底幻影來。
妻問我何故歸家這樣的遲,我說遇到了朋友,在沙利文吃了些小點,因為等雨停止,所以坐得久了。為了要證實我這謊話,夜飯吃得很少。
[簡介] 《梅雨之夕》是一篇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說。作者說這一短篇小說「都是描寫一種心理過程的」。文中寫的是小說的主人公對梅雨的感受,在梅雨之夕與一位不知姓名的少女的「奇遇」。寫主人公對少女的美的感受,下意識接近這少女,目光相遇時的局促,然後用雨傘蔭蔽著送她在雨中行走,途中怕兩人的熟人看見,怕自己的妻子看見,以及誤以為是初戀時的女友,最後為雨停辦手而惋惜,回到家中向妻子隱蔽了「奇遇」的實情。小說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對話也不過簡短的四五句。主要寫了「我」對少女的留心,關注和同情、憐憫,以及內心裡的纏綿之情。
新感黨派運用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寫小說,有意開掘潛意識和隱意識,追求主觀感受印象。這篇小說便是以通篇文字描述主人公的內心活動,把主觀感受闡釋得淋漓盡致,把其對少女的追慕以至怕熟人發現、向妻子隱秘的微妙之處,都進行了分析展示,顯示了作者長於心理分析的特點和這一流派作家藝術風格的獨特。
㈤ 誰知道施蟄存那些文學作品嗎介紹一下,謝謝
施蟄存(1905年復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制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筆名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短篇小說集 《上元燈》—《將軍的頭》—《李師師》—《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散文集 《燈下集》—《待旦錄》
編譯作品 《榮譽》—《軛下》—《征服者貝萊》—《劫後英雄》—《婦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說集》—《波蘭短篇小說集》—《外國文人日記抄》
學術著作 《唐詩百話》—《詞學論稿》—《宋元詞話》—《歷代詞籍序跋萃編》—《北山集古錄》—《水經注碑錄》
㈥ 施蟄存精選集怎麼樣
列述施蟄存短篇小說中表達人慾望的途徑 施蟄存的短篇小說篇幅雖短,但充盈著人物的意識流動、情緒變化,可歸結為慾望萌動。施蟄存是現代派小說家之一,說其小說表達的不僅是「都市」慾望原因有二。其一,有的小說是用現代小說筆法改寫了的歷史小說,如《石秀》、《釋迦牟尼》。可以說這些小說是施蟄存套用都市感覺結構寫成的,但這是另一問題,這里考慮的是短片小說文本的內部分析。其二,並非所有小說中的慾望都因都市而發生。人天性中的慾望佔了相當比重,都市只是更易喚醒沉睡慾望的場所,但不可把它們的根都嫁接到都市上去。至於慾望,但凡人想得到某物或達到某種狀態皆是。不因穿暖衣、吃飽飯、睡好覺的慾望太過基礎,就不用小說表達;同樣,另一些慾望,如在農耕倫理下被壓抑的性慾會因都市既開放又逼仄的環境爆發出來;此外,還有真的只在都市影響下方才萌發的,如渴望信任、渴望家庭幸福等。以下討論的慾望涵蓋施蟄存最出眾的短篇小說,也盡量涵蓋到上述的慾望類型;討論重點即是筆法上表達人慾望的途徑、方法,亦即它們是怎樣通過小說設置一一羅寫出來的。討論時並不把看似相近的小說用總結出的結論做捆綁分析,如不會把「天氣」用作捆綁《梅雨之夕》和《春陽》的理由。不各做各的分析,會破壞每篇小說微妙的特質,這些特質本以獨特的排列共同構成了敘事基礎。 《扇子》(1929)的男主人公是年過中年的寧,他在舊物里翻出了一把團扇,勾起了兒時在蘇州上學時與既是鄰居也是同學的樹珍的初戀記憶。樹珍和團扇代表了寧在蘇州暫時棲身的幾年間的兩次圍困和解圍。寧的自閉因語言隔閡而起,剛到蘇州的他講杭州話被同學嘲笑,自己也不懂蘇州話。這時溫柔的樹珍打破了隔閡,並借她展開與同學的交往。行將畢業,樹珍把團扇送給了寧。一方面,寧和樹珍畢業後的人生是被雙方父母安排的:寧離開蘇州的同時樹珍回家做事。二人畢業後不會再有交集。寧意識到未來將永別樹珍後,他才會希望通過留級和她多待一年。樹珍對此的反對和此時團扇的出現讓寧想獲得樹珍的象徵物。寧帶不走樹珍,但可以把她的團扇帶走。它象徵的意義是私密的,它不顯現在當下,只在寧的記憶中。另一方面,選擇團扇在敘事上又另有好處。小說開頭就交待好了,現在上海女人都吹電扇,內地女人都用羽扇,團扇已是稀罕舊物。在市場上已經看不到了,它只在自己的舊物里,中年睹物思人的情緒不禁因這般獨佔加強了。 用信物作線索是《上元燈》(1929)和《扇子》的相近處,但前者復雜些。主人公「我」和「她」都是剛曉得人情事理的年輕人。「我」和「她」的媽媽相信錢物的重要,而「她」是反抗這種堅守的中間人。具體地,「我」為見「她」不穿舊袍,但新袍又難看得惹眼,甚至不敢穿著上正街;「我」失去「她」的花燈,並懷疑「我」穿得沒有「她」的表兄體面,這在後來「她」轉述媽媽的話里被證實。「我」渴望獲得尊重,但「她」反抗獲得尊重的游戲規則。集中表現於「她」把更漂亮的花燈留給「我」,拒絕了表兄的告白但未拒絕「我」。這是讓「我」得知現有規則以外還有其它選擇的最佳途徑,也是打破「我」徘徊在虛榮的干擾周圍的最佳辦法。然而,做最終選擇的依據是媽媽對「她」的認同或不認。這才是造成小說中「她」的踟躕、無奈的原因,也是「我」在大歡喜後低頭看到的卻是舊袍子的大悲哀。 眼光在敏感的紳士那意味著尊嚴,如《巴黎大戲院》(1933)里的「我」。 「我」內心敏感,甚至敏感得過分;准確說來還有戀物癖,它帶來用虐戀表達的性慾。「我」被小說設定為撇妻在家的進城男性。在農村彼此認識,人們無隱私概念。「我」卻把這一觀念搬到城市,認定路人對「我」的一舉一動都會產生深遠影響。「我」理應質疑情人搶先買票,請「我」看電影。因為在農村「我」是家庭的頂樑柱,女人地位低微。最好從不求女人做事,就是求也必須藏著掖著,著人看了背地裡笑話,說「我」無能。可是城裡人剛看見女人給我買票就笑我。不僅女人懂禮尚這一點與「我」向來的生活經驗不符,就是笑「我」的人不去背地裡笑,當面拿「我」揶揄也和過去大有差池。說「我」的性慾源自戀物癖的虐戀,是從「我」情願舔舐情人手帕開始的,如同弗洛伊德的病人情願妻子在其臉上小便一樣。所以縱觀全文,把男主人公做這樣的設置再恰當不過了。 說從崑山來的蟬阿姨是「閑逛者」恐怕不貼切,《春陽》里的她只能算作身在上海的「踉蹌人」。踉踉蹌蹌的蟬阿姨東奔西走,也是東奔西走地無所適從。在南京路遊走的蟬阿姨目睹了不曾見的密集人群,感到了自己的孤獨,才想起為繼承田產狠下心抱牌位成親的苦事。她在餐廳看見吃飯的一家三口,讓他想到了兩件事。第一是她無夫無子,核心家庭帶給她心頭刺痛。第二她明白了城市人自己掙錢花,私有財產和她繼承的錢不同。田產不會總是她的,自己只是保管員,終究會在死後因無子嗣傳給親戚。夏天熱得人麻木,冬天更需溫暖而非愛欲。但故事恰好發生在明媚的春天,陽光給人騷動不安之感。渴望幸福和呵護的慾望被鬧市和好天氣喚醒。餐廳擦肩而過的中年人和英氣的銀行職員都對蟬阿姨笑,她想和都市男子產生交集,她卻忽略了陌生人社會里的微笑只是出於禮貌或職業道德。蟬阿姨卻誤解了他們。 和艷陽對應的是梅雨,梅雨天因雨的細和密生成了霧騰騰的都市景觀。霧騰騰是隔膜,但不像牆那般阻隔。霧騰騰隔開意識和潛意識,但它們可從孔隙穿過牆垣混雜在一處,雨停的那刻也是人從潛意識蘇醒的那刻。這是《梅雨之夕》(1933)教會讀者的。如果「我」沒有走雨路的癖好,就不會在雨夜思緒紛飛。雨夜偶遇的蘇州女子是青春少女的代名詞。短時間內,「我」把她多次置換角色:路人、美麗女子、初戀女子。在「美麗女子」和「初戀女子」置換的剎那,「我」把她解釋為前者的象徵,藉此「時光機」回到了後者那裡。「我」沉湎初戀時並非一帆風順。潛意識加工了初戀的記憶,排擠了身邊女子,使「我」既想到了初戀的美,又注意到她的細節(嘴唇)和初戀比起來還稍顯遜色。現任妻子也掀起波瀾,她是潛意識的噪音。出於虧欠和罪責,「我」總會讓她出現,哪怕把她「放在」商店櫃台後也不惜。可又暴露了「我」潛意識的另一慾望:嫌棄。「我」已經把糟糠之妻嫌棄到櫃台後面去了。 《獅子座流星》(1933)是現代女性小說,卓佩珊是小說的主角,她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女主人。從與丈夫結婚到多年後的現在,英姿勃發的丈夫已經肥胖不堪。卓佩珊想生育子女,但總是懷不上,尤其眼下她已不願與丈夫同房。卓佩珊找極好的醫生看了病,醫生說問題不在她這里。於是她產生了矛盾的情緒,這也是她慾望破殼的原點。卓佩珊找醫生看病,是想如果問題在自己,幫她治了病便能生育了;可醫生既然說她身體健康,那麼她的潛意識就告訴她,自己已不必再和丈夫同房,可以「另樹彩旗」了。施蟄存小說中都市人的慾望往往憑借眼神做溝通,當卓佩珊傾心於電車上伶俐的外國小孩時,內心的沖動便不可收拾。她的潛意識甚至告訴她現在身體不好是因為缺乏異性的愛,情緒鋪墊妥當了才有電車上的下一幕,卓佩珊瞥見身旁站著的英俊男青年,便故意讓腿貼到他的膝蓋上去磨蹭。最後,整個潛意識出軌的過程隨著電車到站也結束了,只是自覺「一身冷氣」。 把都市作為小說場景委實有它的益處。《妻之生辰》(1933)有如魯迅《傷逝》(1925)的續寫,「我」和自由戀愛的「她」結婚了。小說發生在妻子婚後第一個生日當天,盡管「我」依舊想給妻子過一個難忘的生日,但初衷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和妻子都是城市工薪階層,生活拮據應驗了「我」並不能憑一己之力讓二人世界美滿充盈;不僅如此,「我」和妻子少了陪伴,「我」以「我」的視角揣度妻子的潛意識,結果只有苦悶和孤寂。這就是過生日的初衷變化了的緣由,「我」生活的勇氣逐步消解,「我」已經從敞開的未來看到了以後年年減退的生命激情。所以,「我」企圖通過婚後第一個生日為以後的不安恕罪。小說顯然沒有至此終結,因為「我」作為初出茅廬的工薪階層,不會不被貧困打壓下去。情節不出意外地急轉直下,「我」的企圖被身無分文的口袋阻斷。現實生存著的「妻我」是非常無聊的,連慾望都無宣洩之所,美好的事物都在潛意識里,生活的希望也才有所附麗。 《石秀》(1932)是施蟄存多篇以弗洛伊德理論為基礎改寫的歷史人物小說之一,也是一篇代表作。讀過《水滸傳》的人都會對石秀對潘巧雲的復雜情感產生興趣。原著中,依楊雄落草前的性格,他本可以把妻子偷情之事化小事作罷,不必傷人性命。石秀曾想占潘巧雲便宜而不得,他這時在一旁插了一句:「哥哥,含糊不得。」這句插嘴觸動了楊雄的自尊心,便殺了妻子和丫鬟。楊雄殺人後呆看著石秀,卻聽石秀說道:「哥哥,不是我。」這一橋段被後世者屢屢細說。在《石秀》中,石秀被施蟄存刻畫得愛欲旺盛、充滿性幻想,渴望通過對潘巧雲的虐待甚至虐殺獲得奇異的快感。他對潘巧雲的性幻想集中體現在夢中,作為潛意識的顯性表現縈繞在石秀周圍。因潘巧雲是義兄的妻子,所以石秀還常把潘巧雲的丫鬟迎兒幻想作潘巧雲,以此能在夢里接近她。石秀對潘巧雲有發自內心的性慾,他以為他能掌控住潘巧雲。但石秀卻想潘巧雲而不得,便轉變成最原始的殺戮,自己得不到的應當即可毀滅。殺戮只有機會發生在夢里,但不巧的是潘巧雲的偷情被抓讓石秀有了報復的機會,才有了水滸里的對白。石秀調戲不成後內心掙扎萬般,但殺戮的過程卻沒有掙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㈦ 施蟄存翻譯過哪些作品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名德普,中國現代派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專師范屬大學中文系教授。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1937年以前,除進行編輯工作外,主要創作短篇小說、詩歌及翻譯外國文學;抗日戰爭期間進行散文創作;1950年—1958年期間,翻譯了200萬字的外國文學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編譯作品
《匈牙利短篇小說集》(1936年)
《波蘭短篇小說集》(1936年)
《劫後英雄》(1939年)
《丈夫與情人》(1945年)
《婦心三部曲》(1947年)
《漁人》(1951年)
《榮譽》(1952年)
《軛下》(1952年)
《征服者貝萊》(1957年、1958年)
《戀愛三味》
《外國文人日記抄》(1995年)
㈧ 施蟄存短篇集txt全集下載
施蟄來存短篇集 txt全集小說附自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稱心如意》引言
《稱心如意》引言
最先使我對於歐洲諸小國的文學發生興趣的是周瘦鵑的《歐美短篇小說叢刊》,其次是小說月報的《弱小民族文學專號》,其次是周作人的《現代小說譯叢》。這幾種書志中所譯載的歐洲諸小國的小說,大都篇幅極短,而又強烈地表現著人生各方面的悲哀情緒。這些小說所給我的感動,比任何一個大國度的小說所給我的更大。尤其是《弱小民族文學專號》,其中又有一些論文,介紹歐洲諸小國文學狀況之一斑,使我得到了初步的文學史知識。
其後,當我自己能找外國書志看的時候,我發現有幾種英文雜志似乎專注意於這一方面的文學之介紹,例如dial,liv-ingage,slavonicreview,poetlore等,因此我對於這些雜志也發生了極大的興趣,然因財力不足,未能每期買得,結果是看到的少,遺漏的多。而看到的又往往是在圖書館中匆匆過目,或從朋友處輾轉借來,留一二日即便送還,因此亦未曾多有移譯。
一九四一年,來廈門大學教書,在西文雜志書庫里發現了四五……
㈨ 施蟄存的人物簡介
施蟄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原籍浙江杭州。8歲時隨家遷居江蘇松江(現屬上海市);1922年考進杭州之江大學,次年入上海大學,開始文學活動和創作。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吶鷗等創辦《瓔珞》旬刊。1927年回松江任中學教員,1928年後任上海第一線書店和水沫書店編輯,參加《無軌列車》、《新文藝》雜志的編輯工作;1929年,施蟄存在中國第一次運用心理分析創作小說《鳩摩羅什》、《將軍底頭》使其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他主編的《現代》雜志,引進現代主義思潮,推崇現代意識的文學創作,在當時影響廣泛;1932年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成為專業文藝工作者;1935年應上海雜志公司之聘,與阿英合編《中國文學珍本叢書》。1937年起在雲南、福建、江蘇、上海等地多所大學任副教授、教授(其間一度旅居香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任教於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1952年)並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
因言獲罪、因文罹難,上海的老作家施蟄存被打成右派還因為他的一篇文章《才與德》。這篇文章引歷史典故說明「亂世」以「才」取人,只要真有能耐,即便是雞鳴狗盜之徒也可以任用;而「盛世」用人可以注重「德」。那麼新中國當然是「盛世」,共產黨員都是有「共產主義道德」的有德之人,應該是很好的。但事實上還有品德壞的幹部影響黨的形象;同時他認為「老子打過游擊」,這是「功」,不是「德」,有功可酬以利祿,何必以位?僅有德而不了解業務,恐怕也不頂事。所以文章最後還是歸結到呼籲「不拘一格用人才」上面。於是他因「亂世說」、「才與德的謬論」而被打成右派。批判他,還挖出他的歷史舊賬——他曾被魯迅命名為妄想在對立的斗爭中保持中立的「第三種人」。而如今呢,「歷史給他提升了一級」——「第三種人」變成了第二種人:反對共產黨、反對社會主義的第二種人。這就是姚文元的大手筆。
在反右、文革中,姚文元的大手筆是許多人見識過的。當一干大文人小心翼翼不敢寫文章、偷偷用寓言曲折抒發情懷的時候,姚文元出來了,文章寫得雷霆萬鈞、煞有介事、危言聳聽,故弄玄虛又生動活潑,看那文章可以感覺到,他寫的時候一定非常過癮。有學者粗略統計,僅在反右運動中、在上海范圍內,姚文元批判過的作家就有王若望、徐懋庸、施蟄存、許傑、徐中玉、魯莽、流沙河等人。
姚文元關於施蟄存的奇文兩例。其一,開篇橫掃一大片式的:「自從右派分子向黨發動進攻以來,他們就把最大的仇恨傾注在共產黨頭上。不論是儲安平的黨天下,葛佩琦的殺共產黨,徐仲年的烏鴉啼,施蟄存的才與德……不管有多少花言巧語,其劍鋒都是對准了黨的領導。」(《對黨領導的態度是辨別右派分子的試金石》)其二,生動潑辣式的:「如果說,施蟄存是用陰險的冷箭射向共產黨,徐仲年是用仇恨得發抖的手握著刀砍向共產黨,那魯莽就是在地上大爬大滾披頭散發用流氓手段撲向共產黨和靠近共產黨的民主人士——這是一種向黨進攻的新的戰術。」(《魯莽耍的是什麼把戲》)曾有人回憶姚文元小時候寫作文,被他的國文老師笑評為:為了追求文章效果(感人或驚人),寫一篇作文,就要寫死一個人。這倒像是一個隱喻或讖語?此時的姚文體煽惑性已不可小覷了。那個原來見到施蜇存總是恭恭敬敬喚一聲「施伯伯」的姚篷子的兒子,已是被張春橋賞識的大筆桿子。他定了批施蜇存的調子,後來人或認同,如翻譯家王道乾的「正像姚文元同志說的,施已從第三種人轉變為第二種人——反社會主義的人」,或者像文藝理論家以群進一步發展姚觀點,說施蟄存其實也並沒有「做定」第三種人,「他二十餘年來一貫做定了的倒是反對共產黨、反對社會主義、反對無產階級文學的第一種人」。當時人人都要表態,巴金等作家也曾聯名撰寫批判文章;施蟄存的同事、學生紛紛檢舉揭發施蟄存的種種「罪行」。他也因此告別文學創作和翻譯工作,轉而從事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20世紀80年代,由於現代主義思潮的重新湧入中國,他的文學創作才又重新開始受到重視。
已刊行的短篇小說集有《上元燈》、《將軍底頭》、《李師師》、《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有《燈下集》、《待旦錄》,還出版了一些學術著作和大量譯作。
施蟄存以寫心理分析小說著稱,著意描寫人物主觀意識的流動和心理感情的變化,追求新奇的感覺,將主觀感覺融入對客體的描寫中去,並用快速的節奏表現病態的都市生活,成為中國「新感覺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是中國最有影響的心理分析小說家,並且通過他主編的三十年代最大的文學刊物之一《現代》,培植出中國現代文學最成熟最完善的現代派,使現代主義進入中國現代文壇並形成氣候,造成中國文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三足鼎立的現象——施蟄存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和對中國文壇的貢獻是不能低估的。
鑒於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上的貢獻,施蟄存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1993年)和「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敬慰獎」。
2003年11月19日8點47分,施蟄存因病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9歲。
施蟄存故居:岐山村。從1952年遷回岐山村居住,直至 2003年因病逝世。他在岐山村內蟄伏了近半個世紀。
㈩ 施蟄存的《春陽》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春陽抄》的主要內容是為舊式婚姻犧牲了青春的中年鄉鎮富婆嬋阿姨,在春天的陽光和商業大都會氣息的誘發下,萌動的一次註定要失敗的性愛心理。上海的畸形繁榮與周邊鄉鎮崑山的保守,城鄉文化的二無碰撞,由此女人的心理得到了深刻反映。
《春陽》是一個短篇小說,收入施蟄存的1933年出版的小說集《善女人行品》,施蟄存在序言中指出,集中作品是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為的小說。
(10)施蟄存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春陽》這篇小說的精彩之處,還在於作者沒有用男性的他者視角去客觀陳述嬋阿姨來上海的一天,作者緊貼嬋阿姨的內心,看她內心泛起陣陣情慾的漣漪,以嬋阿姨之眼打量繁華上海,以嬋阿姨之心感受復雜人性,藝術地還原筆下人物的愛恨喜怒,賦予嬋阿姨個體的自由意志與正常的人性訴求,也藝術地還原嬋阿姨遭受打擊之後,自覺回歸宗法約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