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亨利的作品有哪些
1862年9月11日,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歐·亨利(O.Henry)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個小鎮。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父親是醫生。他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他所受教育不多,15歲便開始在葯房當學徒,20歲時由於健康原因去得克薩斯州的一個牧場當了兩年牧牛了,積累了對西部生活的親身經驗。此後,他在得克薩斯做過不同的工作,包括在奧斯汀銀行當出納員。他還辦過一份名為《滾石》的幽默周刊,並在休斯敦一家日報上發表幽默小說和趣聞逸事。1887年,亨利結婚並生了一個女兒。 正當他的生活頗為安定之時,卻發生了一件改變他命運的事情。1896年,奧斯汀銀行指控他在任職期間盜用資金。他為了躲避受審,逃往宏都拉斯。1897年,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判處5年徒刑。在獄中曾擔任葯劑師,他在銀行工作時,曾有過寫作的經歷,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葯劑師後開始認真寫作。他開始以歐·亨利為筆名寫作短篇小說,於《麥克呂爾》雜志發表。1901年,因「行為良好」提前獲釋,來到紐約專事寫作。
歐·亨利在大概十年的時間內創作了短篇小說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與國王》(1904)、《四百萬》(1906)、《西部之心》(1907)、《市聲》(1908)、《滾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寫紐約曼哈頓市民生活的作品為最著名。他把那兒的街道、小飯館、破舊的公寓的氣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他曾以騙子的生活為題材,寫了不少短篇小說。作者企圖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級的騙子,成功的騙子。歐·亨利對社會與人生的觀察和分析並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較淺薄,但他一生困頓,常與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別出心裁的藝術手法表現他們復雜的感情。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說如《愛的犧牲》(A Service of Love)、《警察與贊美詩》(The Cop and the Anthem)、《帶傢具出租的房間》(The Furnished Room)、《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最後一片藤葉》(The Last Leaf)等都可列入世界優秀短篇小說之中。
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善於利用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妙趣橫生,被喻為[含淚的微笑]。他還以准確的細節描寫,製造與再現氣氛,特別是大都會夜生活的氣氛。
歐·亨利還以擅長結尾聞名遐邇,美國文學界稱之為「歐·亨利式的結尾」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歐·亨利把小說的靈魂全都凝聚在結尾部分,讓讀者在前的似乎是平淡無奇的而又是詼諧風趣的娓娓動聽的描述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作者精心設置的迷宮,直到最後,忽如電光一閃,才照亮了先前隱藏著的一切,彷彿在和讀者捉迷藏,或者在玩弄障眼法,給讀者最後一個驚喜。在歐·亨利之前,其他短篇小說家也已經這樣嘗試過這種出乎意料的結局。但是歐·亨利對此運用得更為經常,更為自然,也更為純熟老到。
歐·亨利給美國的短篇小說帶來新氣息,他的作品因而久享盛名,並具有世界影響。美國自1918年起「歐·亨利紀念獎」,以獎勵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說,由此可見其聲望之卓著。
在紐約,由於大量佳作出版,他名利雙收。他不僅揮霍無度,而且好賭,好酒貪杯。寫作的勞累與生活的無節制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傷。1907年,歐·亨利再婚。可惜,第二次婚姻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幸福可言。1910年6月3日,他病倒了。兩天後,即6月5日,與世長辭,死於肝硬化,年僅48歲。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作環境有極大關系。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據狀態。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
⑵ 求助!! 1400年到1800年的美國文學作品!!
《戰斗在1800年前》《生死之間》其他的我找不到了!!!!!!!!!!!!!!!
⑶ 幫忙提供一些2000年以後的外國文學作品
羅伯特•波拉尼奧《2666》
赫爾塔·米勒《一隻蒼蠅飛過半個森林》(2003年)、《內我攜帶我所擁有容的一切》(2009)、《國王鞠躬並屠殺》(2003)、《發鬢間住著一位女士》(2002)
英國小說家哈尼夫·庫雷西《母親的春天》(The Mother,2003)和《末路愛神》(Venus,2006)
秘魯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長篇小說《公羊的節日》(又譯《元首的幽會》2000)、《天堂的另一個街角》(2003)、《壞女孩的惡作劇》(2006)和《凱爾特人之夢》(2010)等。
⑷ 美國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喪鍾為誰而鳴》《老人與海》
海明威 美國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喪鍾為誰而鳴》《老人與海》
人物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主要作品
小說作品:
1925年:《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
1926年:《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29年:《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1937年:《有錢人與沒錢人》(To Have and Have Not)
1940年:《喪鍾為誰而鳴》,或譯《喪鍾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50年:《渡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1952年:《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
1970年:《島之戀》(Islands in the Stream)
1985年:《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
1999年:《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
2005年:《乞力馬扎羅下》(Under Kilimanjaro)
非小說作品:
1932年:《午後之死》,或譯《死在午後》(Death in the Afternoon)
1935年:《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
1962年:《Hemingway, The Wild Years》
1964年:《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
1967年:《By-Line: Ernest Hemingway》
1970年:《Ernest Hemingway: Cub Reporter》
1981年:《Ernest Hemingway Selected Letters 1917-1961》
1985年:《危險夏日》(The Dangerous Summer)
1985年:《Dateline: Toronto》
短篇小說集作品:
1923年:《三個故事和十首詩》(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1925年:《雨中的貓》(Cat in the Rain)
1925年:《在我們的時代里》(In Our Time)
1927年:《沒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
1932年:《乞力馬扎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1933年:《勝者一無所獲》(Winner Take Nothing)
1938年:《第五縱隊與49個故事》(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
1972年:《尼克·亞當斯故事集》(The Nick Adams Stories)
1987年:《海明威短篇故事全集》(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1995年:《海明威故事選集》(Everyman's Library: The Collected Stories)
獲得榮譽:
在海明威生前,他曾獲得以下獎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銀制勇敢勛章(medaglia d'argento)
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非官方的軍事通訊記者而在1947年獲得銅星勛章(Bronze Star Medal)
1953年憑《老人與海》獲得普立茲獎
1954年憑《老人與海》及一生的文學成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⑸ 歐亨利的作品有 之譽
1862年9月11日,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歐·亨利(O.Henry)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個小鎮。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父親是醫生。他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他所受教育不多,15歲便開始在葯房當學徒,20歲時由於健康原因去得克薩斯州的一個牧場當了兩年牧牛了,積累了對西部生活的親身經驗。此後,他在得克薩斯做過不同的工作,包括在奧斯汀銀行當出納員。他還辦過一份名為《滾石》的幽默周刊,並在休斯敦一家日報上發表幽默小說和趣聞逸事。1887年,亨利結婚並生了一個女兒。 正當他的生活頗為安定之時,卻發生了一件改變他命運的事情。1896年,奧斯汀銀行指控他在任職期間盜用資金。他為了躲避受審,逃往宏都拉斯。1897年,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判處5年徒刑。在獄中曾擔任葯劑師,他在銀行工作時,曾有過寫作的經歷,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葯劑師後開始認真寫作。他開始以歐·亨利為筆名寫作短篇小說,於《麥克呂爾》雜志發表。1901年,因「行為良好」提前獲釋,來到紐約專事寫作。
歐·亨利在大概十年的時間內創作了短篇小說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與國王》(1904)、《四百萬》(1906)、《西部之心》(1907)、《市聲》(1908)、《滾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寫紐約曼哈頓市民生活的作品為最著名。他把那兒的街道、小飯館、破舊的公寓的氣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他曾以騙子的生活為題材,寫了不少短篇小說。作者企圖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級的騙子,成功的騙子。歐·亨利對社會與人生的觀察和分析並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較淺薄,但他一生困頓,常與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別出心裁的藝術手法表現他們復雜的感情。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說如《愛的犧牲》(A Service of Love)、《警察與贊美詩》(The Cop and the Anthem)、《帶傢具出租的房間》(The Furnished Room)、《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最後一片藤葉》(The Last Leaf)等都可列入世界優秀短篇小說之中。
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善於利用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妙趣橫生,被喻為[含淚的微笑]。他還以准確的細節描寫,製造與再現氣氛,特別是大都會夜生活的氣氛。
歐·亨利還以擅長結尾聞名遐邇,美國文學界稱之為「歐·亨利式的結尾」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歐·亨利把小說的靈魂全都凝聚在結尾部分,讓讀者在前的似乎是平淡無奇的而又是詼諧風趣的娓娓動聽的描述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作者精心設置的迷宮,直到最後,忽如電光一閃,才照亮了先前隱藏著的一切,彷彿在和讀者捉迷藏,或者在玩弄障眼法,給讀者最後一個驚喜。在歐·亨利之前,其他短篇小說家也已經這樣嘗試過這種出乎意料的結局。但是歐·亨利對此運用得更為經常,更為自然,也更為純熟老到。
歐·亨利給美國的短篇小說帶來新氣息,他的作品因而久享盛名,並具有世界影響。美國自1918年起「歐·亨利紀念獎」,以獎勵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說,由此可見其聲望之卓著。
在紐約,由於大量佳作出版,他名利雙收。他不僅揮霍無度,而且好賭,好酒貪杯。寫作的勞累與生活的無節制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傷。1907年,歐·亨利再婚。可惜,第二次婚姻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幸福可言。1910年6月3日,他病倒了。兩天後,即6月5日,與世長辭,死於肝硬化,年僅48歲。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作環境有極大關系。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據狀態。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
⑹ 埃德加·斯諾的著名作品
《紅星照耀中國》、《遠東前線》、《活的中國》。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
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6)美國短篇小說年度佳作擴展閱讀:
埃德加·斯諾是美國著名記者。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
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來華訪問,並與毛澤東主席見面。
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斯諾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10月《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在英國倫敦公開出版,在中外進步讀者中引起極大轟動。1938年2月,中譯本又在上海出版,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正形象。
⑺ 名人對歐亨利或歐亨利短篇小說的評論
歐.亨利: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他創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為了給女兒買聖誕禮物,但基於犯人的身份不敢使用真名,乃用一部法國葯典的編者的名字作為筆名。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
描寫小人物是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引人矚目的內容,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歐·亨利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深諳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同時也切身感受過統治階層制定的法律對窮人是如何無情。因此,他把無限的同情都放在窮人一邊。在他的筆下,窮人有著純潔美好的心靈,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摯深沉的愛情。但是他們卻命運多坎,弱小可憐,孤立無援,食不果腹,身無居所,苟延殘喘,往往被社會無情地吞噬。這種不公平的現象與繁華鼎盛的社會景象相映照,顯得格外刺目,其中隱含了作者的憤憤不平。
歐·亨利給美國的短篇小說帶來新氣息,他的作品因而久享盛名,並具有世界影響。美國自1918年起「歐·亨利紀念獎」,以獎勵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說,由此可見其聲望之卓著。
在紐約,由於大量佳作出版,他名利雙收。他不僅揮霍無度,而且好賭,好酒貪杯。寫作的勞累與生活的無節制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傷。1907年,歐·亨利再婚。可惜,第二次婚姻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幸福可言。1910年6月3日,他病倒了。兩天後,即6月5日,與世長辭,死於肝硬化,年僅48歲。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作環境有極大關系。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據狀態。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
⑻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及其獲獎理由!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屆諾貝爾獎頒發
德國科學家勞厄因發現晶體的X射線衍射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科學家理查茲因精確測定若干種元素的原子量獲諾貝爾化學獎。
奧地利科學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屆諾貝爾獎頒發
英國科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勞倫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線分析晶體結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威爾泰特因對葉綠素化學結構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因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6年12月10日第十六屆諾貝爾獎頒發。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詩《朝聖與漂泊的年代》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7年12月10日第十七屆諾貝爾獎頒發
英國科學家巴克拉因發現 X射線對元素的特徵發射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丹麥作家吉勒魯普因小說《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麥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說《希望之鄉》、《幸運的彼得》、《冥國》而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863年成立的國際紅十字委員會因在建立戰俘與家屬通訊方面的大量工作獲諾貝爾和平獎。
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屆諾貝爾獎頒發
德國科學家普朗克因創立量子論、發現基本量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哈伯因氨的合成獲諾貝爾化學獎。
註:本屆諾貝爾獎僅頒發兩項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屆諾貝爾獎頒發
德國科學家斯塔克因發現正離子射線的多普勒的效應和光線在電場中的分裂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比利時科學家博爾德因發現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學診斷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詩《奧林匹亞的春天》獲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總統威爾遜因倡議創立國際聯盟獲諾貝爾和平獎。
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屆諾貝爾獎頒發
瑞士科學家紀堯姆因發現合金中的反常性質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能斯脫因發現熱力學第三定律獲諾貝爾化學獎。(1921年補發)
丹麥科學家克羅格因發現毛細血管的調節機理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挪威作家漢姆生因小說《土地的成長》、《維克多利亞)獲諾貝爾文學獎。
法國人布爾茨瓦因在創立國際聯盟中做了大量工作獲諾貝爾和平獎。
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屆諾貝爾獎頒發
美籍德裔科學家愛因斯坦闡明光電效應原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科學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學、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質獲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作家法郎士因小說《現代史話》獲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人布蘭延、挪威人蘭格因倡導國際和平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屆諾貝爾獎頒發
丹麥科學家玻爾因研究原子結構及其輻射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科學家阿斯頓因用質譜儀發現多種同位素並發現原子獲諾貝爾化學獎。
英國科學家希爾因發現肌肉生熱、德國科學家邁爾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謝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西班牙作家貝納文特·馬丁內斯因劇本《利害關系》、《星期六晚上》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挪威人南森因領導國際賑濟飢荒工作獲諾貝爾和平獎。
1923年12月10日第二十三屆諾貝爾獎頒發
美國科學家密立根因測量電子電荷,並研究光電效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奧地利科學家普雷格爾因有機物的微量分析法獲諾貝爾化學獎。
加拿大科學家班廷、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因發現胰島素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愛爾蘭作家葉芝因詩劇《胡里痕的凱瑟琳》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4年12月10日第二十四屆諾貝爾獎頒發
瑞典科學家西格班因研究 X射線光譜學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荷蘭科學家埃因托芬因發現心電圖機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波蘭作家萊蒙特因小說《農民》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屆諾貝爾獎頒發
德國科學家弗蘭克、赫茲因闡明原子受電子碰撞的能量轉換定律而共同獲得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奧地利科學家席格蒙迪因闡明膠體溶液的復相性質獲諾貝爾化學獎。
愛爾蘭作家肖伯納因劇本《聖女貞德》獲諾貝爾文學獎。
英國首相張伯倫因策劃簽訂《洛迦諾公約》、美國人道威斯因制定道威斯計劃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屆諾貝爾獎頒發
法國科學家佩林因研究物質結構的不連續性,測定原子量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科學家斯韋德堡因發明高速離心機並用於高分散膠體物質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丹麥醫生菲比格因對癌症的研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義大利作家黛萊達因小說《離婚之後》、《灰燼》、《母親》獲諾貝爾文學獎。
法國人白里安因促進《洛迦諾和約》的簽訂、德國人施特萊斯曼因對歐洲各國的諒解作出貢獻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屆諾貝爾獎頒發
美國科學家康普頓因發現散射 X射線的波長變化、英國科學家威爾遜因發明可以看見帶電粒子軌跡的雲霧室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維蘭德因發現膽酸及其化學結構獲諾貝爾化學獎。
奧地利醫生堯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學、治療麻痹性痴呆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因哲學著作《創造進化論》諾貝爾文學獎。
法國人比松因多方謀求和平與法德和好、德國人奎德因反對非法軍事訓練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屆諾貝爾獎頒發
英國科學家理查森因發現電子發射與溫度關系的基本定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溫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維生素的關系獲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科學家尼科爾因對斑疹傷寒的研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挪威女作家溫塞特因小說《克里斯門·拉夫朗的女兒》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屆諾貝爾獎頒發
法國科學家德布羅意因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項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科學家哈登因有關糖的發酵和酶在發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學家奧伊勒歇爾平因有關糖的發酵和酶在發酵中作用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荷蘭科學家艾克曼因發現防治腳氣病的維生素B1、英國科學家霍普金斯因發現促進生命生長的維生素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德國作家曼因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人凱洛格因在簽訂《凱洛格·白里安公約》的工作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屆諾貝爾獎頒發
印度科學家拉曼因研究光的散射,發現拉曼效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費歇爾因研究血紅素和葉綠素,合成血紅素獲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蘭斯坦納因研究人體血型分類、並發現四種主要血型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作家劉易斯因小說《大街》、《巴比特》獲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人瑟德布洛姆因努力謀求世界和平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屆諾貝爾獎頒發
德國科學家博施、伯吉龍斯因發明高壓上應用的高壓方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科學家瓦爾堡因發現呼吸酶的性質的作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作家卡爾費爾特因詩集《荒原和愛情之歌》獲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人亞當斯因爭取婦女、黑人移居的權利、美國人巴特勒因促進國際相互了解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屆諾貝爾獎頒發
德國科學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科學家朗繆爾因提出並研究表面化學獲諾貝爾化學獎。
英國科學家艾德里安因發現神經元的功能、英國科學家謝靈頓因發現中樞神經反射活動的規律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因長篇小說《福爾賽世家》諾貝爾文學獎。
1933年12月10日第三十三屆諾貝爾獎頒發
英國科學家狄拉克、奧地利科學家薛定諤因建立量子力學中的波動方程而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科學家摩爾根因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蘇聯作家蒲寧因小說《舊金山來的紳士》獲諾貝爾文學獎。
英國人安吉爾因證論戰爭會給國家帶來利益的荒謬性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4年12月10日第三十四屆諾貝爾獎頒發
美國科學家尤里因發現重氫獲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邁諾特、墨菲、惠普爾因發現治療貧血的肝制劑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義大利作家皮蘭德婁因劇本《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獲諾貝爾文學獎。
英國人亨德森因熱心裁減軍備工作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屆諾貝爾獎頒發
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因發現中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獲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科學家斯佩曼因發現胚胎的組織效應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德國人奧西茨基因揭露德國秘密重整軍備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屆諾貝爾獎頒發
奧地利科學家赫斯因發現宇宙輻射、美國科學家安德林因發現正電子而共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荷蘭科學家德拜因 X射線的偶極矩和衍射及氣體中的電子方面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英國科學家戴爾、德國科學家勒維因發現神經脈沖的化學傳遞而共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作家奧尼爾因劇本《天邊外》、《在榆樹下的慾望》獲諾貝爾文學獎。
阿根廷人拉馬斯因對結束玻利維亞和巴拉圭戰爭作出貢獻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7年12月10日第三十七屆諾貝爾獎頒發
美國科學家戴維森、英國科學家湯姆遜因發現電子在晶體中的衍射現象而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科學家霍沃恩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瑞士科學家卡勒因研究胡蘿卜素、黃素和維生素、匈牙利科學家森特哲爾吉因發現維生素C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法國作家馬丁·杜加爾因小說《若望·巴魯瓦》獲諾貝爾文學獎。
英國人塞西爾因維護國際和平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屆諾貝爾獎頒發
義大利科學家費米因用中子輻射產生人工放射性元素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庫恩因研究類胡蘿卜素和維生素獲諾貝爾化學獎。但因納粹的阻撓而被迫放棄領獎。
比利時科學家海曼斯因發現呼吸調節中勁動脈竇和主動脈竇的作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因小說《大地》獲諾貝爾文學獎。
1931年成立的高森國際難民辦公室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屆諾貝爾獎頒發
美國科學家勞倫斯因發明迴旋加速器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布特南特因性激素方面的工作、瑞士科學家盧齊卡因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布特南特因納粹的阻撓而被迫放棄領獎。
德國科學家多馬克因發現磺胺的抗菌作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因納粹的阻撓而放棄。
芬蘭作家西倫佩因小說《夏夜的人們》獲諾貝爾文學獎。
1940年~1942年的諾貝爾獎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而中斷。
1943年12月10日第四十三屆諾貝爾獎頒發
美國科學家斯特恩因發明質子磁矩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匈牙利科學家赫維西因在化學研究中用同位素作示蹤物獲諾貝爾化學獎。
丹麥科學家達姆因發現維生素K、美國科學家多伊西因研究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屆諾貝爾獎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