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菊英的出嫁的短篇小說集
《柚子》(1926)、《黃金》(1928)、《童年的悲哀》(1931)、《小小的心》魯彥作品
(1933)、《屋回頂下答》(1934)、《雀鼠集》(1935)、《河邊》(1937)、《傷兵旅館》(1938)和《我們的喇叭》(1942)等九集,以及中篇小說《鄉下》(1936)和長篇《野火》(1934,又名《憤怒的鄉村》),散文集有《驢子和騾子》(1934)、《嬰兒日記》(1935)、《旅人的心》(1937)和《魯彥散文集》(1947),譯作主要有《顯克微支小說集》(1928)、《世界短篇小說集》(1927)等。
『貳』 顯克微支的資料
亨·顯克微支(1846—1916)波蘭19世紀著名作家。1872年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了《火與劍》、《洪流》、《你往何處去》、《十字軍騎士》等大量作品。190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現代小說的發展趨勢,似乎是變得越來越不道德。
從勞倫斯的《查太萊夫人的情人》到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再到國內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每個作家的書都好像是拋向小說這片安靜庄園的炸彈:他們發現了人的道德外衣下隱藏著偽善,於是他們像那個童話里的小孩一樣喊道:那個國王沒穿衣服呀!然而,1905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顯克微支在這支隊伍里顯得有點特別,從他的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理想主義和道德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人的道德的存在。
在《燈塔守望人》里,顯克微支塑造了一個可敬的老人:史卡汶思基。老人應聘當上了一個孤獨小島上的燈塔守望人。在他感覺到自己從前到處飄零的辛酸生活終於結束,可以幸福地在這個別人不屑一顧的小島上安度晚年時,一本從祖國波蘭寄來的詩集卻使他茫然若失;最後懷鄉之情的迸發,使老人忘記了在夜晚應盡的職責———點燈引導船隻航行,他被罷去了職務,再次走上了流浪之路。小說中對大海的描寫和對其祖國波蘭村莊的描寫,就好像屠格涅夫對草原的描寫一樣,筆觸細膩而又生動,然而最後的結局又讓人感到深沉的悲傷和同情。
在《燈塔守望人》里,主要人物就只有這個老人,作者把所有的感情和筆墨傾注到他的身上,像傾注在一個空空如也的杯子里。小說中惟一提到的只有一個招聘他的美國領事,但也只是寥寥幾筆,然後就是老人的回憶和對周圍景物的描寫。在小說的最後,顯克微支這樣描述再次走上流浪之路的老人:「這幾天來,老人大大地衰頹了,腰背傴曲了下來,惟有目光還是很亮。在他新的生命之路上,他懷中帶著一本書(即觸動他懷鄉之情的詩集),不時地用手去撫摩,好像惟恐連這一點點東西也會離開他。」這讓我們看到了顯克微支的影子:理想主義和道德感。老人雖然經歷了巨大的挫折,但他還沒有被生活打敗,「目光還是很亮」,這也讓我想起了海明威《老人與海》里那個老人所說的一句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時地用手去撫摩」,這個細節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出色作家的過人之處和他文字背後的力量,也讓我明白了有用的細節往往會導致情緒的高潮。
在長篇小說《十字軍騎士》里,顯克微支展示了他對長篇小說運籌帷幄的能力。
《十字軍騎士》講的是主人公茲皮希科為姑娘達奴莎的母親報仇,卻險遭十字軍騎士團毒手,後被達奴莎所救。茲皮希科和達奴莎彼此相愛,但就在一天夜裡,達奴莎被十字軍騎士劫走,而達奴莎的父親在營救中,被十字軍騎士折磨致殘。茲皮希科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救出了姑娘,但姑娘已經精神失常,最後死在了愛人的懷里。而茲皮希科也在經歷無數次血與火的戰爭後,找到了殺害達奴莎的仇人,他抱了仇,最後和一直默默愛著自己的另一位姑娘雅金卡結婚生子。在這部長篇中,顯克微支展示了他一貫的寫作特點:氣勢宏偉而又情節曲折(顯克微支可能也知道,一篇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不能靠道德式的說教,更應該注重情節),而且一些情節的展開像史詩一般廣闊(這不單單體現在圍獵、攻城和廣場上圍觀死刑的群眾身上,還體現在一個勇士攻打無數包圍他的敵人的情節上)。
顯克微支總是把興趣更多地放在他的觀念和理想上。這個對災難深重的波蘭念念不忘的波蘭人,不像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在他的作品裡,到處閃耀著的是勝利、正義、尊嚴和愛國之情。他筆下的戰爭也不像哈謝克、巴別爾、約瑟夫·海勒筆下的戰爭,在哈謝克和約瑟夫·海勒那裡,戰爭就像一個巨大的悖論,追隨或者逃避都好像一個黑色幽默;而在巴別爾的筆下,戰爭更顯得無比恐怖而又毫無理性(巴別爾用詩歌般的美麗語言寫下了恐怖的令人難忘的戰爭場面,這好像是一個諷刺)。在這些偉大的小說家的腦海中,正義、道德感、愛國之情已經縮到了最小的角落裡,而戰爭早已完全地被非理性控制了顯克微支(1846—1916)波蘭作家。早期作品描寫波蘭農民的痛苦生活。1876年旅美,回國後寫了政論《旅美書簡》和短篇小說《為了麵包》、《奧爾索》等,揭露美國資產階級的虛偽民主和波蘭移民的悲慘處境。1883年起陸續發表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伏洛竇耶夫斯基先生》,反映了十七世紀波蘭人民反對異族侵略的斗爭。1896年寫的長篇小說《你往何處去》使他獲諾貝爾文學獎(1905年)。《十字軍騎士》(1900年)是顯克微支的代表作,也是波蘭歷史上享有盛譽的長篇歷史小說。顯克微支是一位影響深遠的作家,他的文學語言豐富優美,被稱為波蘭語言大師。
揚科,一個酷愛音樂而極具音樂天賦的八歲孩童,僅僅因為摸了一下地主僕人的小提琴,就慘遭毒打致死。讀了令人扼腕嘆息,令人悲憤難平,令人深思不止: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本應該快快樂樂地生活在父母親溫暖的懷抱里,本應該歡歡喜喜地背上書包進學校讀書,本應該蹦蹦跳跳地拉著爺爺奶奶的手入游樂場,逛公園……然而,在資本主義的舊社會,為了生存,迫於生計,不得不寄人籬下,任人擺布,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這在當時主人公的人性完全被人抹殺,人的權利根本談不上保障。在富人的眼裡,主人公就是一隻貓,一隻小鳥,呼之則來,喚之則去,任人宰割到何種程度?
『叄』 魯彥的經歷簡介
魯彥
魯彥(-1944),浙江鎮海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魯彥。現代小說家、翻譯家。
生平簡介 魯彥出生於農村商人家庭,小學未能畢業便去上海洋行當學徒。受「五四」新思潮影響,1920年,參加由李大釗、蔡元培等創辦的工讀互助團,自上海到北京大學旁聽。 1923年夏,到湖南長沙平民大學、周南女學和第一師范任教。同年在 l1月號的《東方雜志》發表處女作《秋夜》。此後陸續有許多小說發表,早期代表作為《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集《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漢《民國日報》副刊編輯。1928年春至南京國民政府國際宣傳部任世界語翻譯。1930年至福建廈門任《民鍾日報》副刊編輯。此後輾轉在福建、上海、陝西等地的中學任教。1927年7月號《小說月報》發表他的小說《黃金》。抗戰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長篇小說《野火》。為重要的鄉土寫實派作家。
抗戰期間從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任文協桂林分會主席,並主編大型刊物《文藝雜志》,有《炮火下的孩子》、《傷兵醫院》等短篇小說結集出版,並在《廣西日報》副刊上連載長篇小說《春草》。1941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組織工作,主編大型文學刊物《文藝雜志》。1944年於貧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魯彥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柚子》(1926)、《黃金》(1928)、《童年的悲哀》(1931)、《小小的心》(1933)、《屋頂下》(1934)、《雀鼠集》(1935)、《河邊》(1937)、《傷兵旅館》(1938)和《我們的喇叭》(1942)等九集,以及中篇小說《鄉下》(1936)和長篇《野火》(1934,又名《憤怒的鄉村》),散文集有《驢子和騾子》(1934)、《嬰兒日記》(1935)、《旅人的心》(1937)和《魯彥散文集》(1947),譯作主要有《顯克微支小說集》(1928)、《世界短篇小說集》(1927)等。
創作內容 魯彥是以鄉土文學代表作家的身份確立他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的,他的創作以半殖民地化的中國江南小鎮為背景,描摹了浙東農村的人情世態、民風習俗,顯示了朴實細密的寫實風尚。
有人指出,王魯彥筆下的人物「多是被反動的地方政權,外來的工業文明和冷酷的人間習俗所壓迫,所損害的農民、商人和其他小有產者,他們是背負著人生的重載在灰褐色的土地上汗流滿面地苦苦掙扎著的生靈」,其中突出的是對鄉村小資產階級的刻畫。代表作《黃金》標志著魯彥鄉土寫實小說走向成熟。陳四橋的如史伯伯本是一個小康人家,生活安定、受人敬重,只因兒子年終不曾匯款來,就遭到鄉鄰的偷竊、猜忌、鄙視和捉弄,令人不寒而慄。「黃金」的作祟,造成了世態的炎涼,小說揭露了在金錢的驅使下人與人之間那種勢利、冷酷的關系,正如茅盾在《王魯彥論》中認為的那樣,這篇作品成功地表現了「鄉村小資產階級的心理,和鄉村的原始式的冷酷。」此外,《許是不至於吧》通過土財主對自家財產憂慮的描寫,剖析了自私自利的灰暗心理;《橋上》的伊新叔是個經營小本買賣的生意人,但在洋機器和大商家的競爭和擠壓下卻走上了虧本、破產的命運。同時,魯彥小說也表達了對底層人民的關切,如從老實本分的農婦變為狡黠的上海姨娘的李媽(《李媽》),因對經濟擔憂而與媳婦發生激烈矛盾的本德婆婆(《屋頂下》),背負重任卻百折不回的陳老奶(《陳老奶》),被惡勢力欺壓的青年勞動者阿毛(《鄉下》)和華生(《憤怒的鄉村》)等。
綿延不盡的鄉戀、鄉情、鄉思和對兒時故鄉生活的回憶,在魯彥的作品中不斷呈現。自製的胡琴,折射出與童年友伴的深厚情誼(《童年的悲哀》);釣魚的日子,盡情享受著鄉村的野趣和童年的歡樂(《釣魚》);酸酸甜甜的楊梅,逗引得讀者口舌生津(《楊梅》);而過年時節燃放花炮的緊張和樂趣(《開門炮》),清明掃墓乘船游山的急切和暢快(《清明》)更是歷歷在目。對家鄉生活和地方風物的真實觀照,使魯彥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這種留存在意念中的思鄉的蠱惑,往往是鄉土文學不可或缺的素質,甚至可以說是鄉土文學中寫得情深意濃,最充分地使人領受到美的愉悅的部分。」
對浙東濱海水鄉間民眾行事習慣和傳襲信仰的描寫,使魯彥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菊英的出嫁》反映了浙東農村的「冥婚」風習,《岔路》講述兩個村莊抬關帝爺出巡驅除瘟神引起的械鬥,《小小的心》記載拐賣兒童而世人卻習以為常的野蠻村俗,《鼠牙》寫用「老鼠嫁女兒」的方法將老鼠趕到鄰家的鄰里之爭,這樣的風俗畫在他的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創作風格 細膩、樸素、自然,是魯彥作品藝術風格的主要表現。茅盾認為:「在描寫手腕方面,自然和樸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魯彥總是用細膩的文筆描繪生活的場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動,主旨在樸素的故事敘述中自然地流瀉,語言清新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
『肆』 有沒有關於以波蘭為背景的小說推薦下
亨利克·顯克維支波蘭小說不錯。
1、《第三個女人1905年作品《第三個女人》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於他在歷史小說寫作上的卓越成就」。
2、老僕人魯彥 譯 這一篇從麗茄柴孟霍夫女士(Lidja Zamenhof)所編譯的世界語本顯克微支小說集中譯出,父參照寇丁(Jeremiah Curtin)的英譯本,略有增改。——譯者附記
3、《十字軍騎士》。波蘭愛國小說
亨利克·顯克微支是我國讀者熟悉的波蘭著名作家。他的歷史長篇小說《你往何處去》和短篇小說集早已介紹到我國來了。《十字軍騎士》是作者另一部重要的歷史長篇小說,這次介紹給我國讀者,將使我國讀者對這位作家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亨利克·顯克微支一八四六年五月四日生於波蘭一個地主家庭。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寫波蘭農民的生活,對於農民的艱苦勞動、悲慘生活有所反映。一八七一年,顯克微支大學畢業,一八七二年起,顯克微支擔任《新聞》雜志的特約撰稿人,發表過一些諷刺小品和短篇小說。一八七六年,顯克微支到美國旅行,在美國住了將近三年,目睹美國勞工和移民的悲慘生活。回國後,他寫了政論《旅美書簡》和一些短篇小說,如《為了麵包》、《奧爾索》等。在這些短篇小說里,顯克微支揭露了美國資產階級的虛偽民主,反映了波蘭移民在美國的悲慘遭遇。稍後,顯克微支又發表了《勝利者巴爾傑克》等短篇小說。作者在這些作品裡描寫了波蘭人民的貧困生活,揭露了波蘭地主的偽善、外國佔領者的殘暴。一八八三年起,顯克微支陸續發表了歷史小說《火與劍》、《洪流》、《什洛竇耶夫斯基先生》三部曲,反映了十七世紀波蘭人民反對異族侵略的斗爭,但也美化了貴族地主階級。一八九四至一八九六年,顯克微支創作了歷史長篇小說《你往何處去》,描寫了羅馬皇帝尼祿的殘暴統治和對基督徒的迫害。一九○○年,顯克微支發表了充滿對異族統治的憤恨和愛國熱情的歷史長篇小說《十字軍騎士》。這部小說在顯克微支的創作和整個波蘭文學中都佔有重要地位。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四日,顯克微支病逝。他留下了許多文學作品,是一個有才能的歷史小說作家。
《十字軍騎士》反映的是十四世紀末到十五世紀初波蘭和立陶宛聯合抗擊條頓騎士團的侵略,並在格隆瓦爾德一戰取得歷史性勝利的一段光輝歷史。
波蘭國家是在九世紀到十世紀之間形成的。當時的波蘭公國承認德國為宗主國。到了波列斯拉夫統治時期,波蘭國家強盛起來,在十一世紀初擴大了領上,統一了波蘭,並擺脫了對德國皇帝的依附。十二世紀初,波列斯拉夫三世把國土分封給他的幾個兒子,從此形成了封建割據局面。波列斯拉夫三世死後,德國封建主發動了對波蘭的侵略,侵佔了波莫瑞一帶。一二二六年,波蘭瑪佐夫舍公國的康拉德大公為了佔領普魯士人的土地,決定把十字軍東征時建立的條頓騎士團引進波蘭,委託這個騎士團佔領普魯士。十字軍騎士團佔領了普魯士,強迫當地居民像奴隸般為他們耕種,同時引進德國移民,建立許多城鎮和鄉村,於是騎士團佔領的地區逐步日耳曼化了。十三世紀末,十字軍騎士團鞏固了自己的佔領區,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不承認波蘭大公們的領導,並覬覦波蘭的土地。波蘭西部和北部出現了強大的德國軍事國家組織,這對波蘭的獨立是個嚴重的威脅。十四世紀初,庫雅維亞大公弗拉迪斯拉夫一世為波蘭的統一進行了斗爭,一三二○年恢復國王稱號,建都於克拉科夫,結束了波蘭的封建割據局面。一三七○年,波蘭王位轉入匈牙利國王路易手中。路易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於一三七四年頒布了「科希策特典」,規定了波蘭貴族的一系列特權,但作為交換條件,也規定將來由路易的一個女兒作為波蘭女王。路易死後兩年,根據「科希策特典」的規定,由路易的小女兒雅德維迦繼承波蘭王位。這時波蘭仍處在十字軍騎士團的威脅之下,立陶宛的西北部也受到十字軍騎士團的嚴重威脅。十字軍條頓騎士團渴望與寶劍騎士團在領土上連成一片。當時寶劍騎士團佔領著拉脫維亞,這兩個騎士團企圖佔領被他們分隔開來的那片立陶宛領土,特別是當
時母德人居住的地區,以便在波羅的海建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騎士團國家。共同的敵人使波蘭和立陶宛聯合了起來。一三八五年波蘭貴族和立陶宛大公亞該老在克賴瓦簽訂了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亞該老於一三八六年來到波蘭,與雅德維迦成婚,加冕為波蘭國王,波蘭與立陶宛合並,以便共同對付十字軍騎士團的侵略,收復失地。一四一○年,由於騎士團的步步進逼,終於爆發了波蘭和立陶宛對十字軍騎士團的戰爭。雙方在格隆瓦爾德會戰。會戰的結果,波蘭和立陶宛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輝煌勝利,十字軍騎士團幾乎全軍覆沒。格隆瓦爾德會戰徹底摧毀了十字軍騎士團的威力,制止了騎士團對波羅的海沿岸的波蘭和立陶宛土地的侵略,使十字軍騎士團從此一蹶不振,終於在十五世紀中葉完全衰落。這次戰役是波蘭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在波蘭人民當中是具有象徵意義的。
顯克微支的《十字軍騎士》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再現了波蘭這一段光輝的歷史。它通過主人公茲皮希科險遭條頓騎士團毒手和尤侖德父女的悲慘遭遇等情節,有力地揭露了條頓騎士團披著宗教外衣,干著豺狼勾當,專橫跋扈,兇殘暴戾,任意踐踏波蘭民族的尊嚴,殘害波蘭人民的生命,掠奪波蘭人民的財富等罪惡行徑,使讀者對條頓騎士團的暴行不能不感到義憤填膺,對波蘭人民的反抗寄予滿腔同情。
茲皮希科出於民族仇恨和年輕無知,誤向騎士團使者挑戰,險遭騎士團戕害這一情節是本書揭露騎士團罪行的第一個高潮。通過這個情節,作者第一次具體地向我們揭露了騎士團無視波蘭民族的尊嚴,驕橫不可一世的兇殘面目。
茲皮希科懷著巨大的民族仇恨,發誓要撥下條頓騎士團的三簇孔雀毛冠飾,為達奴莎的母親報仇,在不了解對方來歷的情況下,襲擊了十字軍使者里赫頓斯坦。雖然他的襲擊被護送里赫頓斯坦的波蘭著名騎士波瓦拉阻止了,並沒有傷害里赫頓斯坦一根汗毛,茲皮希科的叔父瑪茨科又立即向里赫頓斯坦道了歉,請求他寬恕孩子的無禮,波瓦拉也在一邊向里赫頓斯坦說情,但里赫頓斯坦卻極為傲慢,企圖以侮辱波蘭騎士的人格作為寬恕茲皮希科的條件。到了克拉科夫,里赫頓斯坦又向波蘭國王當面告狀,雖經兩個公爵夫人和許多著名波蘭貴族的求情,里赫頓斯坦還是非把茲皮希科置於死地不可。里赫頓斯坦肆意蹂躪一個鄰國,其驕橫跋扈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根本無視波蘭國家的存在。波蘭舉國上下對此無不切齒痛恨,要不是達奴莎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及時挽救了茲皮希科,茲皮希科是無法逃脫里赫頓斯坦的毒手的。正是條頓騎士團的這種惡行導致了一四一○年的格隆瓦爾德大戰。瑪茨科和茲皮希科發誓要和里赫頓斯坦決斗,正是波蘭民族和十字軍騎士團的民族矛盾發展到勢不兩立的一種反映。
接著,作者通過尤侖德父女的被害進一步揭露了十字軍騎士團的毫無信義、毒如蛇蠍的本性。尤侖德的妻子是在十字軍騎士團背信棄義、野蠻襲擊瑪佐夫舍時死去的,尤侖德理所當然對十字軍騎士團懷著不共戴天的仇恨,他對騎士團的斗爭是正義的。但是他對騎士團的打擊使他成了騎士團的眼中釘肉中刺,齊格菲里特和鄧維爾特等十字軍騎士終於設計從瑪佐夫舍宮廷劫走他的女兒達奴莎,並要尤侖德親自到息特諾去領回他的女兒,答應只要尤侖德交還俘虜,送去贖金,到了息特諾就把達奴莎交還。但是尤侖德到了息特諾,不但沒有找回女兒,而且受到百般凌辱,最後還被齊格菲里特割掉舌頭、燙瞎眼睛、剁去臂膀,趕了出去。茲皮希科雖然歷盡艱辛,終於找回了達奴莎,但是找回來的達奴莎卻已被迫害得精神失常、奄奄一息,還沒有到家,就死在途中。尤侖德這樣一個威名遠揚的騎士競遭到這樣的凌辱,落得這樣悲慘的結果;達奴莎這樣一個好端端的姑娘,她跟茲皮希科的美滿姻緣、幸福生活竟遭到如此悲慘的殘害和破壞。波蘭人民的和平生活是誰破壞的?尤侖德父女這樣的悲劇是誰製造的?不是別人,就是十字軍騎士!作者用他動人心魄的手筆,通過這一情節把十字軍騎士團任意糟踐波蘭人民、在波蘭土地上橫行霸道等罪惡行徑進一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作者對十字軍騎士的控訴,隨著情節的發展一步比一步強烈。這些控訴使小說對騎士團的揭露達到一個新的高潮。茲皮希科和尤侖德父女的遭遇是波蘭民族受到十字軍騎士欺壓蹂躪的一個縮影。
作者除了以茲皮希科和尤侖德父女的遭遇這些情節集中、形象地揭露十字軍騎士團的侵略罪行之外,還在許多地方直接描寫或提到十字軍騎士團對波蘭和立陶宛人民的欺壓和殘害,把這些描寫作為對茲皮希科、尤侖德父女悲慘遭遇的背景,使兩者得到緊密的呼應,這就更加有力地說明了茲皮希科和尤侖德父女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不是孤立的,不是個人的,而是整個波蘭民族的。作者在小說中所敘述的事件獲得了典型意義,使我們全面而又具體地看到十字軍騎士團對波蘭、立陶宛等民族所犯下的血腥罪行,看到十字軍騎士團確實是波蘭人民最凶惡的敵人,是波蘭人民不共戴天的仇敵。
小說最後描寫了格隆瓦爾德大戰。波蘭和立陶宛聯合起來,同仇敵愾,合力禦侮,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而瑪茨科和茲皮希科也終於找到了他們的仇人里赫頓斯坦,報了仇。這是整部小說合理的結局,為波蘭和立陶宛人民伸張了正義。小說真實地表達了波蘭人民和立陶宛人民對敵人的憎恨和愛國熱情,描寫了他們的英勇戰斗和敵人的慘敗,不愧是一曲波蘭人民和立陶宛人民反侵略戰爭的頌歌。顯克微支之所以博得波蘭人民的尊敬和愛戴,正是由於他充滿了愛國熱情,表達了人民的願望和意志,歌頌了祖國的正義斗爭。而《十字軍騎士》可以說是格隆瓦爾德戰役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碑。
小說在藝術上也有許多特色。作者善於運用「懸念」的手法,他往往提出一個問題,卻遲遲不予解決,只是在故事經過種種曲折、情節經過種種變化之後,作者才別出心裁地拿出人們意想不到的辦法去解決小說中的戲劇矛盾,因此讀者無法預料故事的結局,只好緊緊跟著作者委婉細致的描述,把故事一口氣看下去。這種手法是很引人入勝的。作者的敘述也錯落有致,流暢自然。整部小說就像一道清澈的溪流,時而在亂石堆中沸騰激盪,時而在蜿蜒曲折的峽谷中跳躍奔流,時而在平坦的沙灘上緩緩流淌,使讀者在閱讀這部篇幅很大的小說時,並不感到冗長乏味,而是跟著情節的起伏,走進作者所安排的境界中。在小說中,作者還用豐富多彩的筆調廣泛描寫了波蘭人民十四到十五世紀的生活。波蘭貴族領地中的城堡、波蘭人民的風俗習慣、中世紀的騎士制度等都一一在作者筆下生動地再現出來。茲皮希科用手把新鮮的樹枝捏出汁水,波瓦拉在騎士團的宴會上徒手把鋼刀像卷羊皮紙似地捲起來等插曲都富有傳奇色彩。作者筆下的人物很有性格。英氣勃勃、無所畏懼的茲皮希科,精明謹慎、勇敢剛強的瑪茨科,單純朴實、美麗動人的達奴莎,熱情大膽、活潑可愛的雅金卡等都是作者用心刻畫的人物。就是一些次要人物,也各具不同的面貌和品性,如哈拉伐的忠實機警,山德魯斯的隨機應變,德·勞許的正直豪爽等,作者著墨不多,卻個個栩栩如生。這些人物的性格都各有各的特點,讀者是決不會把他們混淆起來的。
作者寫作這部作品的時候,正是波蘭被瓜分,普魯土、沙俄等佔領國加緊採取共同行動,企圖消滅波蘭民族的十九世紀下半期。在普魯士佔領區,佔領者實行日耳曼化政策,把不是德國臣民的波蘭人趕走,學校里取消波蘭語,加緊對波蘭報刊的迫害,對敢於反抗的波蘭人民進行殘酷的鎮壓,並且歪曲歷史,頌揚條頓騎士團為德國的統治開辟了道路。在沙俄佔領區也推行類似的非波蘭化政策。因此波蘭民族和佔領者之間的民族矛盾極為尖銳,波蘭人民採取各種形式和外國佔領者進行了英勇激烈的斗爭。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作者要直接寫作反對外國佔領者的作品顯然是不可能的,因而他找到了歷史小說這樣一種體裁,借古喻今,揭露外國佔領者對波蘭民族的血腥統治,鼓舞人民起來反抗外國佔領者。像《十字軍騎士》這樣的作品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起了鼓舞人民鬥志的積極作用的。格隆瓦爾德會戰勝利這樣的歷史事件對波蘭人民反對侵略者的斗爭無疑具有極大的鼓舞作用。作者正是以波蘭人民歷史上的勝利這樣的實例來激勵他的同胞,使他們加強奪取勝利的信心。小說的發表在當時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
『伍』 顯克微支的資料、生平
顯克微支,波蘭的作家。
請參考:
《顯克微支:血腥的暴政凄婉的愛情》
作者:吳健平
波蘭作家亨利克·顯克微支的名字對廣大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他的歷史小說《十字軍騎士》已經為大家所熟悉,而他的另一部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讀過的人恐怕就不多了,這是一部情節曲折、可讀性很強的作品。小說通過羅馬青年貴族維尼裘斯和信奉基督教的少女黎吉亞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祿統治時期異教的羅馬與基督教之間的斗爭,這部小說為顯克微支贏得了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
小說反映的是公元一世紀五六十年代羅馬帝國動亂生活的真實場景,包括兩條線索,一條是以尼祿為首的羅馬暴政對以基督教徒為代表的奴隸們的殘酷迫害以及尼祿同元老重臣之間的矛盾。小說對尼祿的形象作了淋漓盡致的刻畫,這個殘酷多疑的暴君雙手沾滿了人民的鮮血,他的母親、妻子和老師塞內加都分別慘死在他的手下,就連他的寵臣裴特洛紐斯,雖然好幾次躲過厄運,最後由於奸臣的挑唆,也沒能逃出他的魔爪。尼祿的命令就是聖旨,他為了欣賞大火的景象,竟下令焚毀羅馬城,事後又把罪責強加於基督教徒身上,派人大肆逮捕他們,並把這些無辜的替罪羊送到競技場,有的任憑猛獸撕扯、啃噬,有的被他釘在十字架上示眾,還有的被迫穿上澆了瀝青的緊身衣,給綁在「火刑柱」上活活燒死。最驚心動魄、慘不忍睹的是競技場表演的壓軸戲———凶蠻的野牛殘殺手無寸鐵的少女黎吉亞......一場場、一幕幕,無不扣人心弦,使人不忍掩卷。
與這種血腥場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皇族維尼裘斯與人質黎吉亞姑娘的愛情糾葛以及由此而渲染的基督教善良、仁慈、忍耐、寬容的美德,這也是小說中的第二條線索。維尼裘斯是一名羅馬帝國的青年將領,他最初只是被黎吉亞的美色所迷戀,想把她搶過來當情婦,結果沒有成功,帶去的打手白白送死,自己也被黎吉亞的保護人折斷了臂膀,險些喪命。善良的黎吉亞不但救了他的命,還照顧他養好了傷。黎吉亞以德報怨的高尚品德感化了維尼裘斯,這個充滿異教思想的奴隸主終於「改邪歸正」,站到了虔信基督教的黎吉亞一邊。
一場用六個章節寫成卻絲毫不讓人覺得冗長的駭人聽聞的大火,一幕血肉橫飛、慘絕人寰的人獸殊死拼搏,一段生離死別、曲折凄婉的愛情經歷,每一處都顯示出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深厚的創作功力,小說的藝術魅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你往何處去》初版於1980年,現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將這部小說和其他兩部同樣精彩的古羅馬小說《斯巴達克思》、《龐貝城的末日》以嶄新的面貌重版推出,由陶雪華工作室設計封面,採用國際上流行的A5開本,古雅而大氣,這三本古羅馬小說對於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了解歷史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資料: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13/1/class021300002/hwz176431.htm
『陸』 求波蘭作家"顯克微支"的資料
亨利克·顯克微支(1846-1916),波蘭十九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高等學校語文系學習,後因不滿沙俄政府對學校的鉗制,憤然離校。1872年起起任《波蘭報》記者。在嗣後十年裡,發表了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燈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顯克微支轉向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1882—1886年,根據十七世紀波蘭人民反抗異族侵略的史料,寫成長篇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1896年,發表描繪古羅馬基督教徒悲慘生活情景的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1900年完成的長篇名著《十字軍騎士》,取材於十五世紀波蘭、立陶宛人民聯合抗擊日耳曼十字軍騎士團的斗爭事跡,以格隆瓦爾德大戰為背景,熱情贊揚了波蘭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敵愾、共同打敗入侵者的斗爭精神。這部小說雖受到宗教觀念和人性論的影響,但它卻是生動地再現了波蘭人民的光輝歷史,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表達了當時波蘭人民的共同願望,不失為波蘭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190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表彰他「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的顯著功績」,給顯克微支頒發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二十世紀後,顯克微支的思想逐漸衰退,出現保守傾向。後期致力於寫作最後一部小說《軍團》,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柒』 顯克微支簡介
亨利克·顯克微支(H.Sienkiewica,1846-1916),波蘭十九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高等學校語文系學習,後因不滿沙俄政府對學校的鉗制,憤然離校。1872年起起任《波蘭報》記者。在嗣後十年裡,發表了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燈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1872年開始文學創作,擔任《新聞》雜志的特約撰稿人,開始發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你往何處去》、《十字軍騎士》、政論《旅美書簡》、《火與劍》、《洪流》、《伏洛竇耶夫斯基先生》等大量作品。190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顯克微支轉向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1882—1886年,根據十七世紀波蘭人民反抗異族侵略的史料,寫成長篇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1896年,發表描繪古羅馬基督教徒悲慘生活情景的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1900年完成的長篇名著《十字軍騎士》,取材於十五世紀波蘭、立陶宛人民聯合抗擊日耳曼十字軍騎士團的斗爭事跡,以格隆瓦爾德大戰為背景,熱情贊揚了波蘭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敵愾、共同打敗入侵者的斗爭精神。這部小說雖受到宗教觀念和人性論的影響,但它卻是生動地再現了波蘭人民的光輝歷史,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表達了當時波蘭人民的共同願望,不失為波蘭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
190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表彰他「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的顯著功績」,給顯克微支頒發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二十世紀後,顯克微支的思想逐漸衰退,出現保守傾向。後期致力於寫作最後一部小說《軍團》,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捌』 中學生適合看哪些短篇小說(著名的)
孔乙己 魯迅
在酒樓上 魯迅
春風沉醉的晚上 郁達夫
斷魂槍 老舍
春蠶 茅盾
超人 冰心
玫瑰花的香 巴金
華威先生 張天翼
月下小景 沈從文
春陽 施蜇存
海角的孤星 許地山
牛車上 蕭紅
憔悴梨花 廬隱
拜堂 台靜
上海的狐步舞 穆時英
綉枕 凌叔華
菱盪 廢名
小二黑結婚 趙樹理
荷花澱 孫犁
百合花 茹志鵑
外國卷
窮人的專利權 狄更斯
無所不知先生 毛姆
牆上的斑點 伍爾夫
阿拉比 喬伊斯
最後一課 都德
柏林之圍 都德
項鏈 莫泊桑
我的叔叔於勒 莫泊桑
十字勛章 巴比塞
陪襯人 左拉
驛站長 普希金
變色龍 契訶夫
萬卡 契訶夫
舞會以後 列夫·托爾斯泰
俄羅斯人的性格 阿托爾斯泰
三個盧布 蒲寧
過路人,你到斯巴…… 伯爾
艱難的時刻 托馬斯·曼
月光小巷 茨威格
判決 卡夫卡
音樂迷楊科 顯克微支
七個銅板 莫里茲
舞會的精靈 基蘭德
泄密的心 愛倫·坡
競選州長 馬克 吐溫
麥琪的禮物 歐 亨利
警察和贊美詩 歐·亨利
在甲板的天篷下面 傑克·倫敦
殺人者 海明威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福克納
遠與近 沃爾夫
一個長翅膀的老人 馬爾克斯
小徑分岔的花園 爾赫斯
愛情的死亡 基羅加
他母親的夥伴 亨利·勞森
棄絕 泰戈爾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
羅生門 芥川龍之介
聲名狼藉的家 馬哈福茲
發現 戈迪默
『玖』 顯克微支
亨利克·顯克微支(H.Sienkiewica,1846-1916),波蘭十九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高等學校語文系學習,後因不滿沙俄政府對學校的鉗制,憤然離校。1872年起起任《波蘭報》記者。在嗣後十年裡,發表了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燈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1872年開始文學創作,擔任《新聞》雜志的特約撰稿人,開始發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你往何處去》、《十字軍騎士》、政論《旅美書簡》、《火與劍》、《洪流》、《伏洛竇耶夫斯基先生》等大量作品。190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顯克微支轉向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1882—1886年,根據十七世紀波蘭人民反抗異族侵略的史料,寫成長篇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1896年,發表描繪古羅馬基督教徒悲慘生活情景的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1900年完成的長篇名著《十字軍騎士》,取材於十五世紀波蘭、立陶宛人民聯合抗擊日耳曼十字軍騎士團的斗爭事跡,以格隆瓦爾德大戰為背景,熱情贊揚了波蘭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敵愾、共同打敗入侵者的斗爭精神。這部小說雖受到宗教觀念和人性論的影響,但它卻是生動地再現了波蘭人民的光輝歷史,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表達了當時波蘭人民的共同願望,不失為波蘭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
190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表彰他「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的顯著功績」,給顯克微支頒發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二十世紀後,顯克微支的思想逐漸衰退,出現保守傾向。後期致力於寫作最後一部小說《軍團》,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拾』 魯彥 聽潮
魯彥
魯彥(1901-1944),浙江鎮海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魯彥。現代小說家、翻譯家。
生平簡介 魯彥出生於農村商人家庭,小學未能畢業便去上海洋行當學徒。受「五四」新思潮影響,1920年,參加由李大釗、蔡元培等創辦的工讀互助團,自上海到北京大學旁聽。 1923年夏,到湖南長沙平民大學、周南女學和第一師范任教。同年在 l1月號的《東方雜志》發表處女作《秋夜》。此後陸續有許多小說發表,早期代表作為《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集《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漢《民國日報》副刊編輯。1928年春至南京國民政府國際宣傳部任世界語翻譯。1930年至福建廈門任《民鍾日報》副刊編輯。此後輾轉在福建、上海、陝西等地的中學任教。1927年7月號《小說月報》發表他的小說《黃金》。抗戰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長篇小說《野火》。為重要的鄉土寫實派作家。
抗戰期間從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任文協桂林分會主席,並主編大型刊物《文藝雜志》,有《炮火下的孩子》、《傷兵醫院》等短篇小說結集出版,並在《廣西日報》副刊上連載長篇小說《春草》。1941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組織工作,主編大型文學刊物《文藝雜志》。1944年於貧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魯彥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柚子》(1926)、《黃金》(1928)、《童年的悲哀》(1931)、《小小的心》(1933)、《屋頂下》(1934)、《雀鼠集》(1935)、《河邊》(1937)、《傷兵旅館》(1938)和《我們的喇叭》(1942)等九集,以及中篇小說《鄉下》(1936)和長篇《野火》(1934,又名《憤怒的鄉村》),散文集有《驢子和騾子》(1934)、《嬰兒日記》(1935)、《旅人的心》(1937)和《魯彥散文集》(1947),譯作主要有《顯克微支小說集》(1928)、《世界短篇小說集》(1927)等。
創作內容 魯彥是以鄉土文學代表作家的身份確立他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的,他的創作以半殖民地化的中國江南小鎮為背景,描摹了浙東農村的人情世態、民風習俗,顯示了朴實細密的寫實風尚。
有人指出,王魯彥筆下的人物「多是被反動的地方政權,外來的工業文明和冷酷的人間習俗所壓迫,所損害的農民、商人和其他小有產者,他們是背負著人生的重載在灰褐色的土地上汗流滿面地苦苦掙扎著的生靈」,其中突出的是對鄉村小資產階級的刻畫。代表作《黃金》標志著魯彥鄉土寫實小說走向成熟。陳四橋的如史伯伯本是一個小康人家,生活安定、受人敬重,只因兒子年終不曾匯款來,就遭到鄉鄰的偷竊、猜忌、鄙視和捉弄,令人不寒而慄。「黃金」的作祟,造成了世態的炎涼,小說揭露了在金錢的驅使下人與人之間那種勢利、冷酷的關系,正如茅盾在《王魯彥論》中認為的那樣,這篇作品成功地表現了「鄉村小資產階級的心理,和鄉村的原始式的冷酷。」此外,《許是不至於吧》通過土財主對自家財產憂慮的描寫,剖析了自私自利的灰暗心理;《橋上》的伊新叔是個經營小本買賣的生意人,但在洋機器和大商家的競爭和擠壓下卻走上了虧本、破產的命運。同時,魯彥小說也表達了對底層人民的關切,如從老實本分的農婦變為狡黠的上海姨娘的李媽(《李媽》),因對經濟擔憂而與媳婦發生激烈矛盾的本德婆婆(《屋頂下》),背負重任卻百折不回的陳老奶(《陳老奶》),被惡勢力欺壓的青年勞動者阿毛(《鄉下》)和華生(《憤怒的鄉村》)等。
綿延不盡的鄉戀、鄉情、鄉思和對兒時故鄉生活的回憶,在魯彥的作品中不斷呈現。自製的胡琴,折射出與童年友伴的深厚情誼(《童年的悲哀》);釣魚的日子,盡情享受著鄉村的野趣和童年的歡樂(《釣魚》);酸酸甜甜的楊梅,逗引得讀者口舌生津(《楊梅》);而過年時節燃放花炮的緊張和樂趣(《開門炮》),清明掃墓乘船游山的急切和暢快(《清明》)更是歷歷在目。對家鄉生活和地方風物的真實觀照,使魯彥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這種留存在意念中的思鄉的蠱惑,往往是鄉土文學不可或缺的素質,甚至可以說是鄉土文學中寫得情深意濃,最充分地使人領受到美的愉悅的部分。」
對浙東濱海水鄉間民眾行事習慣和傳襲信仰的描寫,使魯彥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菊英的出嫁》反映了浙東農村的「冥婚」風習,《岔路》講述兩個村莊抬關帝爺出巡驅除瘟神引起的械鬥,《小小的心》記載拐賣兒童而世人卻習以為常的野蠻村俗,《鼠牙》寫用「老鼠嫁女兒」的方法將老鼠趕到鄰家的鄰里之爭,這樣的風俗畫在他的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創作風格 細膩、樸素、自然,是魯彥作品藝術風格的主要表現。茅盾認為:「在描寫手腕方面,自然和樸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魯彥總是用細膩的文筆描繪生活的場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動,主旨在樸素的故事敘述中自然地流瀉,語言清新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這是抄了參考書的 打玩手都抽筋了給些懸賞分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