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福斯特短篇小說集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福斯特短篇小說集

發布時間: 2021-02-22 19:59:19

❶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誰能給我些關於他的介紹,要中文的。謝謝。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年-1970年),英國小說家、散文家。
1879年1月1日生於倫敦。父親是建築師,福音派信徒,強調一個人應有道德責任感。母親則比較隨和、寬容。幼年時父親去世。少年時,入肯特郡坦布里奇學校。這是一座「公學」,在這里的經歷使他以對英國「公學」十分反感,因為這種學校訓練出來的學生「體格發育好,頭腦也比較發達,但心靈全不發達」。

1897年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與新實在論哲學家穆爾和古典學者狄金遜交往,生活在一種自由主義、懷疑論、崇拜南歐和古代文明的文化氣氛中。

開始創作後,他成為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布盧姆茨伯里派的一員,強調愛、同情、敏感、美的創造和享受、追求知識的勇氣,實際上是流行在上層知識分子中間的人文主義精神。他反對基督教,但不反對宗教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派往埃及亞歷山大城,在部隊中任文職。1912和1922年先後兩次游歷印度。1946年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聘他為榮譽研究員。1970年在考文垂逝世。

他著有《霍華茲庄園》(Howards End,1910)、《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莫瑞斯》(Maurice)等小說,而非小說作品有《小說的幾個方面》(Aspects of the Novel),並曾經榮獲英國最古老的文學獎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現在美國文藝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設立有E.M.福斯特獎(E.M.Forster Award)。

福斯特的主要成就是五部小說和一部演說集。此外還有一部雜文集(《阿賓哲收獲集》,1936)、兩部短篇小說集和兩部傳記。他的第一部小說是《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書名是蒲柏的一句詩的後半句,前半句是「蠢人們卻闖進了」。小說寫英國中產階級的宗教道德觀念,故事曲折,人物性格復雜。《最長的旅行》(1907)的主題是現象與實在(實際的存在)的矛盾。書名引自雪萊《靈魂上的靈魂》一詩,意指不自由的結合是「最令人厭倦、 最長的一次旅行」。 故事寫的是想像中的愛情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作者本人和一般評論都認為這部小說並不成功。《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1908)以義大利為背景,用喜劇手法寫虛偽與真實,自由、愛、音樂、義大利下層人民、自然風景等與假道學、虛情假意、傳統陋習、英國市民階層、窒息的環境之間的矛盾。

福斯特最主要的小說是《霍華茲庄園》(Howards End,1910)和《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霍華茲庄園》寫代表英國中產階級上層的精神和文化的施萊格爾姐妹和同一階層代表實干、缺乏想像和傲慢的威爾科克斯一家之間,以及英國中產階級上層和下層之間的復雜關系。《印度之旅》是作者最後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小說。作者在這部作品裡把「聯接起來」的思想擴大到不同的民族。

福斯特的小說屬於英國風俗小說的傳統。它的思想內容是人文主義在20世紀的反映。他以此為武器,諷刺、批評英國社會,並相信實現了「愛的原則」,社會矛盾就可以和解。作者善於描寫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往往幽默而微帶諷刺。文字優美精練,常用一些象徵手法,耐人尋味。

《小說的幾個方面》(Aspects of the Novel,1927)是1927年作者應劍橋大學之請所作的一系列「克拉克講座」的演講集。此書與勒勃克的《小說技藝》(1921)同為比較系統的論述小說藝術的著作。

福斯特曾發表過中篇《機器休止》(The Machine Stops,1909)。他自認這篇作品是特地為了針對一些樂觀(在福斯特著來則屬天真)的論調而寫的。故事敘述未來的社會由於對機器過分依賴後來機器發生故障,一切停頓下來,人類由於再無獨立求生的能力,遂一一死在停頓了的機器的懷里。這篇極盡諷刺的作品,在相隔了大半個世紀的今天著來,警世觸目之處仍然不減當年。

❷ 戴維·福斯特·華萊士的一生回顧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是推動文學發展的作家之一。僅一個句子你就可以洞察他的散文風格。他將高低文獻、後現代哲學、大眾電視、數學原理和斯托納俚語糅合在一起。他筆下的人物受過良好的教育,有點鬱郁寡歡,這或許和當時的時代精神以及美國社會背景有關。他們所經歷的任何事情都是被這樣或那樣的有經驗的包辦者(廣告商、網球學校、製作公司等)打包好。他們對這一事實報以慣常的嘲諷態度,就像打包的時候有的是無法逃避的、有的則是難以忍受的。
檢驗一幅作品是否是好作品的一方面就是看它是否拓展了文學涉及的領域。華萊士描寫的是你在等待毒販子到來或者項目管理公司的分組座談會時所要經歷的那種焦灼緊張的心情。他在書寫小說IRS的時候不幸去世。他將各種誇大其詞的、語法繁冗的句子堆疊起來,形成一種懶惰散漫、半譏半嘲的學生式的連續編排。他既是一個獃子,同時又是一個花花公子。
然而,作為一位小說家,他的名聲並非輕易而得之,至少人們談論他的非小說的散文文學和小說的頻率相當。他筆下的網球王子費德勒、郵輪、博覽會等等。它最出名的小說《無盡的玩笑》可稱得上是長篇巨著,就連在新書發布會上出版公司的人們都不忘開玩笑地說到:「在場的有人真的讀過這玩意兒嗎?」他的散文龐雜繁冗,給人留下一種再也沒有比他更早熟的作家的印象。由《無盡的玩笑》改編成的電影可說得上是一部如此引人入勝的流氓視頻,每位觀看這部影片的觀眾都完全處於被動,其中插入了美國家組織(O.N.A.N.)的橋段。他還有一部短篇小說描寫一位畫家因畫自己所拉的便便而出名。盡管這類事情聽起來挺荒唐可笑的,但他所要再現的並不僅僅是幽默。華萊士痴迷於諷刺、真實和乏味的矛盾,熱衷於描寫電視、廣告和壺等意象,他對大眾關注的事物的感知從根本上來說是在其大學期間形成的。
馬科斯新出版的自傳中有一點講的很清楚,那就是,華萊士是一個飽受磨礪的人。經過多年的精心葯物治療來對抗抑鬱症,華萊士最終於2008年上吊自殺,死時年僅46歲。華萊士在文學界的名聲還未定時,馬科斯就已寫好了這部自傳。盡管如此,這部自傳依然生動再現華萊士的人生,並不顯匆忙草率。生命本該繼續流轉,你卻已感受到其凄涼悲痛。文學人物的自傳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的主人公要比撰寫者能更加精確的剖析自己。馬科斯通過挖掘華萊士的作品,特別是《無盡的玩笑》,達到對華萊士的心理狀態作一番精心細致的描述。這種方法不僅使華萊士的生命如同重現,也充分發揮了他的作品的價值。需指出,馬科斯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作家,他盡量保持一種中立的、不參雜個人對主人公的愛憎情感的方式來完成該自傳。
這非常不容易,因為華萊士並非總是人見人愛的。他在烏爾班納長大,離高原地只有幾個街區的距離,靠近伊利諾伊大學,他的父親是這所學校的哲學教師。他曾告訴一位記者,他的父親在他五歲、妹妹三歲的時候讀《白鯨》給他們聽(他們的父親否認這一事)。他母親當孩子們犯語法錯誤的時候就非常誇張張揚的咳嗽。在一次夏日公路之旅,他們決定說話時若提到π就都用3.14159代替——這是他家的一個傳統做法。
九歲時,他第一次出現「抑鬱,臨床上的焦慮」症狀,這一症狀後來被其母親成為「牙齒上的黑洞」。盡管他不再抑鬱了,卻變得十分焦躁不安。他不擅長體育運動,因為他出汗很多,而青春期的他臉上長滿了痘痘。還是一名意氣風華的少年時,他對壺和網球產生了極大興趣,他甚至試著去了解女孩子,但女孩子實在比「網球發射的軌跡」要難以理解的多。他花很多時間看電視,但功課他也學的很輕松。由於他喜歡贏,痴迷似的竭盡全力將功課做好。
華萊士考入艾摩斯特學院,一所馬塞諸塞州享有聲望的文學學院,並已班級第一的好成績畢業,幾乎成為該校鼎鼎有名、狂熱追捧的名人。但與此同時,他還花時間去對抗抑鬱。有一次他的室友看到他坐在一個打包好的行李箱上,問他,「你怎麼了?」他回答道,「我不知道,我有點毛病。」(這位室友就是馬克·科斯特洛,後來也成為了一大小說家。)最終他被確診為患有「非典型抑鬱症」,並開始服用名叫苯乙肼的葯物來治療。這個葯物他幾乎服用了整個餘生。在艾斯默特學習期間,他喜歡上技術哲學和數學原理(他後來精通數學),然後又對後現代小說產生興趣。當有朋友討論《49號簽的哭泣》時,他就去讀這本書。科斯特洛回憶說,建制就像「鮑勃·迪蘭發現了伍迪·格思里」。在一個高年級項目中,華萊士寫了一部小說,並最終成為他的開山之作《系統的笤帚》。
此後他的作品都採取在艾摩斯特學院期間所形成的風格。他的校園生活、寫作、學習和教學生活不時地被抑鬱症的突襲而打斷,有時還得對付恢復期間的葯癮。拿獎對華萊士很艱難,但在他訪問居住在紐約北部的雅多時,他與傑·麥金納尼之同道而舞,從此也開始酗酒。有一次,華萊士說起將來為自己寫傳記的作家所要面臨的困難時,開玩笑的說道:「大衛坐在圖書館的吸煙區,焦慮地一邊抽著煙,一邊想著下一行寫什麼。」碰巧的是,馬科斯所寫的自傳戲劇性地書寫了一位在寫作中掙扎同時又略帶憂傷的幽默感的華萊士的一生--他的雅多之行,巡迴售書之旅(華萊士稱之為直面「索隆之眼」),與書迷發生性關系。(在一次新書發布會上,當一個金發女郎走上華萊士跟前,問他說:「你想要見見我的小狗嗎?」華萊士拋棄了科斯特洛。)邁克爾·沙邦曾寫道作家有必要「控制惡習」--華萊士在此方面舉步維艱。曾有一段時間,他極度懷疑自己,他報名參加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此後他花了幾個月時間在麥克萊恩醫院精神病治療中心做檢查。在醫院四個星期的治療「改變了他的生命」,馬科斯寫道,他變得更講衛生,像一個恢復健康的癮君子般過完餘生。
這段艱難的歷程後來構成了小說《無盡的玩笑》的題材,該小說包括很多他在康復期間的所見所聞。華萊士一直在嘗試新方法,突破現有的寫作方式,然而其前兩部作品中引領文風的諷刺手法已被他所謂的「單向意欲」寫作手法所取代。康復經歷告訴了他真誠的巨大力量。有關小說的謠傳使華萊士在紐約出版圈中舉步維艱,而這將成為華萊士的「大狗屎」,他本人也如是說道。盡經過殘忍的大批刪減編輯,這本書仍長達484,000字。出版在即,華萊士開始名聲大噪。他不僅是一位引領前沿的小說家,還擔任一雜志作家,以文學性、幽默的方式寫作。老天對他不薄,《無盡的玩笑》取得巨大成功。華萊士的書一售而光,名人群集聽他發言,他一舉成名。
出名也帶來一身麻煩。他曾向喬納森·弗蘭岑抱怨說自己的命運就像是「盡可能多的做愛」。這是典型的華萊士說法----坦率直言、自嘲自諷同時又自誇自詡。一度被稱為「蘑菇臉」的他因悟出如何引女孩子上床而欣然自喜,性生活也帶給他極大的困擾。他曾極力將女朋友推開疾馳而來的小車,朝她摔咖啡桌;有一次他還計劃買槍殺死她丈夫。他的性關系極其豐富。他曾告訴朋友自己和一個未成年少女睡過覺。馬科斯寫道:「使每個女人都瘋狂的迷戀上自己使他變得極具控制欲。」華萊士自言道,這種慾望使他與那些「賣高潮的人」無異。當然,使他成名作家的乃是挖掘自我的天賦。他將自誇自詡的性生活和對自我的疑慮寫成饒有趣味的小說:短篇小說集《與醜陋人物的短暫會談》。
馬科斯欣賞的不僅是華萊士的散文佳作。他對其他作家很慷慨大方,比如說弗蘭岑。華萊士讀了弗蘭岑的開山之作,並在自己的作品如同糟粕時依舊深愛著這本書——以更加實際的方式愛著。當他靠1997年獲得的「麥克阿瑟天才獎」而不是寫小說賺錢時,他將這些錢分發非他的朋友們。這些朋友有許多都是他在康復會議期間認識的,他們都似乎覺得華萊士是個高尚的傻子。他非常認真地對待學生們,用不同顏色的筆三次批改他們的作業。他不再追求女色,和一個帶著十幾歲大的兒子的女人結婚,並試圖過一種平淡幸福的家庭生活,盡管當時他的著作《蒼白的國王》進展不順利。華萊士決定不再服用苯乙肼,這么做只是想看看是不是葯物的問題,如果是,他將終生不再使用葯物。
一切進展順利,他也沒有任何不適——馬科斯對他最後幾年的描寫讓人倍感沉痛,而華萊士本人卻如英雄般。首先,他不再接受任何葯物治療,接著他又開始接受這樣那樣的治療,而這種「亡羊補牢」似的做法讓他感到生命的卑微與渺小。整本書里,馬科斯的個案研究告訴我們華萊士有關美國社會及現代生活的扭曲所做的分析都是基於他自身的掙扎煎熬和他當時所面對的現實問題——各種各樣的不安感與沉迷,一整個關於精心策劃人生的問題。最後,他還是走向苯乙肼。在不同的葯物作用下找到某種平衡需要時間,但華萊士發覺自己越來越難以繼續下去。展現給大家的是一位聰慧至極,日益謙遜的人如何在自己的生命和文學的世界裡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他的妻子一直密切關注著他的自殺傾向,她有一段時間甚至一周時間都不曾離開屋子。直到有一天華萊士看起來有好轉並勸服妻子出門走走。當妻子回來的時候,他用露天棚的格子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留下了一封兩頁長的遺言和一打他在一貫寫作的車庫燈光下的艱辛完成的最後一部作品。

❸ 星球大戰官方小說名字

四十多年來星球大戰系列出版過300多部中長篇和近千部短篇小說。。。你想找哪一部啊?
以下僅算從2014年迪士尼重啟星戰世界觀後到2016年之間新發行和授權的小說

《意氣相投》(Kindred Spirits),短篇小說。

《黑暗門徒》(Dark Disciple),長篇小說。

《阿索卡》(Ahsoka),青少年小說。

《蠻荒空間歷險記》(Adventures in Wild Space),系列青少年小說。

《適者生存》(Orientation),短篇小說。

《西斯尊主》(Lords of the Sith),長篇小說。

《救援任務》(Mercy Mission),短篇小說。

《塔金》(Tarkin),長篇小說。

《瓶頸》(Bottleneck),短篇小說。

《新的黎明》(A New Dawn),長篇小說。

《埃茲拉的賭博》(Ezra's Gamble),青少年小說。

《虛張聲勢》(Rebel Bluff),短篇小說。

《帝國之仆》(Servants of the Empire),系列青少年小說,4冊。

《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短篇小說。

《TK-146275》,短篇小說。

《催化劑》(Catalyst),長篇小說。

《帝國之音》(The Voice of the Empire),短篇小說。

《俠盜一號》(Rogue One),迪士尼授權出版電影同名配套小說。

《新的希望》(A New Hope),迪士尼授權出版電影同名配套小說。

《一千層下》(One Thousand Levels down),短篇小說。

《零角末單》(Last Call at the Zero Angle),短篇小說。

《走私者的奔波》(Smuggler's Run),青少年小說。

《絕地傳人》(Heir to the Jedi),長篇小說。

《絕地的武器》(The Weapon of a Jedi),青少年小說。

《前事簡談》(Inbrief),短篇小說。

《前線:黃昏連》(Battlefront: Twilight Company),長篇小說。

《帝國反擊戰》(The Empire Strikes back),迪士尼授權出版電影同名配套小說。

《活動目標》(Moving Target),青少年小說。

《絕地歸來》(Return of the Jedi),電影同名配套小說。

《權力杠桿》(The Levers of Power),短篇小說。

《刀鋒中隊》(Blade Squadron),系列短篇小說。

《轉折點》(Turning Point),短篇小說。

《餘波》(Aftermath),系列長篇小說,2本。

《星海迷途》(Lost Stars),青少年小說。

《疾馳》(Scorched),短篇小說。

《血脈》(Bloodline),長篇小說。

《誘餌》(Bait),短篇小說。

《完美武器》(The Perfect Weapon),短篇小說。

《遙遠銀河系的故事》(Tales From a Galaxy Far, Far Away),短篇小說集。

《覺醒之前》(Before the Awakening),青少年小說。

《原力覺醒》(The Force Awakens),迪士尼授權出版電影同名配套小說。

❹ 有誰有<莫瑞斯>小說原文

瓦倫蒂涅家的書櫃是和愛德華大夫家的有一比的,兩個人不相上下的到處買書...

莫瑞斯
作者:(英)愛·摩·福斯特 著,文潔若 譯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1
定價:17.5元
這是一部描寫同性戀情的小說,莫瑞斯和克萊夫是劍橋大學的同學,他們背負社會歧視的壓力相愛三年,克萊夫突然提出中止這段感情,遂與安妮結婚。這一變故使莫瑞斯幾乎精神崩潰,走上自殺的道路。他尋求心理醫生的治療,譴責自己有罪,直到遇見深愛他的獵場看守者阿列克為止…… 原文初稿無成於1914年,蕭乾先生與福斯特交誼甚深,是有幸讀到此稿的唯一的中國人。蕭乾先生去世後,其妻文潔若以全新的譯本來紀念中英兩位作家之間彌足珍貴的友誼。

愛·摩·福斯特,生於英國倫敦,畢業於劍橋大學,被譽為與D·H·勞倫斯齊名的20世紀的偉大小說家。著有六部長篇小說《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長的旅行》、《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霍華德別業》、《印度之行》、《莫瑞斯》,還著有兩部短篇小說集,兩部散文集,一部演講集《小說面面觀》,一部游記,兩部人物傳記。《莫瑞斯》完稿於1914年,因內容涉及同性戀情,迫於當時的社會環境,福斯特生前始終沒有發表,直到他去世後,於次年1971年才得以出版。作者在書中肯定同性戀,走在時代之前
艾弗里也是同性戀執導的福斯特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和莫瑞斯都是非常棒的,可能冥冥中他與福斯特也有yuanfen,能如此把握到小說的內在,將福斯特的細膩清新全部呈現給觀眾了.喜歡他們二人.

❺ 跪求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的短篇小說Good people 的中文版!!!

-bgfhgfjh

❻ 推薦幾篇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短篇小說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女作家。1882年1月25日生於倫敦的文學世家。父親萊斯利·斯蒂芬是《國家名人傳記大辭典》和《康希爾雜志》的編者,寫過許多評論、傳記和哲學文章,交往的都是文學界、學術界名流。她自幼深受這種環境和父親的熏陶,熟悉這些生活優裕又富有文化教養的名流和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也深深影響了她的精神世界,成為她所撰寫的作品的主要內容。由於健康關系,她從未上過正規的學校,但她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而且相當高深。她閱讀了父親的極為豐富的藏書。英國西南靠海的康沃爾郡(有她父親的產業)和倫敦是她最熟悉的兩地;而倫敦和海濱最使她依戀,常在她的作品中出現,如描寫大海的著名小說《到燈塔去》(1927)、《海浪》(1931)和描寫倫敦的《黛洛維夫人》(1925)以及散文《時常上街去走》(1930)等。她於1905年開始寫書評。1904年父親逝世後,她和兄弟姊妹在倫敦布盧姆斯伯里的住宅成為文學中心,座上客有傳記作家利·斯特雷奇、小說家愛·福斯特、小說家亨利·詹姆斯、詩人托·艾略特,較晚還有小說家衣修午德等人。衣修午德曾說,「布盧姆斯伯里的這些人是由於才能的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共同信仰是藝術上的嚴格原則性」。

1912年維吉尼亞和倫納德·吳爾夫結婚,1917年夫妻成立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維吉尼亞也是女權運動者,竭力為婦女爭取選舉權、教育權、自己單獨有一間房屋的權利等,這些在她的小說《奧爾蘭多》(1928)、《一間自己的房間》(1929)、《三個基尼》(1938)以及許多書評和散文中都有反映。她關心的是有才能的女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英國後,她情緒不安,住所也遭到轟炸。1941年3月28日在離家不遠的烏斯河投水自盡。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英國著名女作家,在小說創作和文學評論兩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世界三大意識流作家之一,女權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學、女性主義及同性戀運動影響。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❼ 美國短篇小說精粹50篇有哪五十篇

❽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的人物生平

福斯特出身於倫敦的一位建築師家庭,父親早亡。少年時就讀肯特郡唐布利奇學校的不盡愉快的經歷促成了他對英國中上層社會的反感。1897年福斯特入學劍橋大學,加入了門徒社(The Apostle),結識了後來成為經濟學家的約翰·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著名學者列頓·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等人。門徒社成員推崇哲學家托馬斯·莫爾(Thomas Moore)的關於擯棄舊體制、創立新倫理的思想。福斯特的關於個性自由的人文理念開始形成。在此期間,他愛上了同班同學H. O. Meredith。Meredith後來成為小說《莫利斯》(Maurice,又譯《墨利斯的情人》)的主人公之一克萊夫的原形。門徒社的成員畢業後大多活躍在知識界,並組成了「布魯斯布里集團」(The Bloomsbury Group),代表著當時英國思想界的進步力量。
福斯特大學畢業後去義大利和希臘旅行,陶醉於那裡的異族文化,更加深了他對英國僵硬的社會秩序的不滿。1905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天使不敢駐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描寫一位英國貴婦與一位義大利平民結合後兩家對此的不同感受。
1907年福斯特發表了《最漫長的旅程》(The Longest Journey),描寫一位世家子弟與一位出身卑微的鄉村青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在後者的幫助下掙脫了毫無感情維系的婚姻,最後為拯救鄉村青年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小說點明的男性友誼間接地反映了作者的心境。1908年福斯特發表了《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又譯《窗外有藍天》),描寫一位英國貴族少女在義大利與一位年輕男子邂逅相遇,社會習俗的約束使她不敢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最後終於沖破樊籬,掙脫包辦婚姻,走向自由。
雖然福斯特在那時已頗受評論界與讀者的好評,但奠定他文學大師地位的是1910年發表的《霍華德庄園》(Howards End,又譯《此情可問天》)。該小說描寫來自不同社會層次的三個家庭之間的關系與糾葛,表現了英國當時的階級斗爭狀況。
1913年,福斯特訪問了英國詩人兼同性戀運動先鋒愛德華·卡賓特的住舍。作家是這樣描述《莫利斯》的創作過程的:
「肯定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去訪問那座神舍時,點燃了我創作的火花。他(指卡賓特)和他的同志戀人喬治·梅里爾一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激發了我的靈感。喬治摸了一下我的後背──就在臀部上面輕輕地碰了我一下。我相信他對很多人也是這樣,但當時給我的感覺是如此異常,我至今仍記憶猶新,就好像牙齒掉落後留下的空處給人的感覺。心理的感受與體格的興奮一樣強烈,而我背部那一小塊的感覺似乎未經思維就進入了我的腦子。當時發生的一切一定是受了卡賓特瑜迦般的神秘所配合,我也就在那一刻感覺到了表達的沖動。」
「我回到我母親養病的哈羅加特後,馬上動筆寫《莫利斯》。以前從來沒有一本書是這樣寫成的。小說大體上為三個人物,並以其中兩個人的團圓告終。這一切都自然地湧出筆端,思路毫無障礙。小說於1914年完成後,我給幾位小心挑選的朋友(有男有女)看了一下,他(她)們都很喜歡。」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福斯特加入了國際紅十字會並趕往埃及。1917年他在亞歷山大港認識了英俊的電車司機默罕默德·艾爾·阿多。他們之間的戀情持續了兩年,福斯特稱這場充足的愛情經歷使他真正成為「一位成熟的人」。1919年阿多結婚後,福斯特離開了亞歷山大港回英國,但兩人仍保持書信來往。三年後阿多得肺結核去世前,福斯特從印度回國的途中探望了他。阿多的去世對福斯特的打擊很大。
1921年,福斯特第二次去印度,擔任德瓦省君王的私人秘書。當後者得知福斯特的性傾向時,還對他提供了特別照顧。這次旅行使福斯特再次目睹了英國殖民統治丑惡。這種反感促使他寫出了《印度之行》,於1924年發表。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最受歡迎和流傳最廣的作品。當有人問及福斯特在此之後為什麼沒有其它的小說發表時,作者回答說他不可能再創作自己沒有真實感受的作品。早在1914年寫完《莫利斯》時福斯特自己就坦言「厭倦了被允許觸及的局限於男歡女愛的主題」。後來他說「我想寫人們能讀的小說,但我對平常人(指異性戀者)的興趣已經殫盡了」。作者死後發表的同性戀短篇小說集《生命來臨》中則反映了他對「非平常人」的興趣。
三十年代後福斯特的注意力逐漸轉向了政治和社會問題,尤其對民權和自由特別關心。1928年官方禁止發行雷德克利夫·霍爾(Radclyffe Hall)的女同性戀小說《孤獨之井》(The Well of Loneliness)時,福斯特與女同性戀作家弗吉尼亞·沃爾夫(VirginiaWolf)帶頭對此表示強烈的抗議,並在法庭上為霍爾聲言。針對納粹在歐洲大陸的猖獗,福斯特出任了全國公民自由委員會的首任主席,呼籲大眾不要盲目跟從張伯倫政府的綏靖政策,要用清醒的頭腦對待法西斯的擴張,不要輕信希特勒的諾言,不能為自身的和平而冷眼旁觀其他民族受欺凌。
1938年《慕尼黑協定》簽訂後,大不列顛舉國陶醉於和平的幻覺中,這時福斯特寫下了《我的信念》(What I Believe),喊出了「如果我要在背叛國家與背叛朋友兩者之間作一抉擇的話,我希望自己有膽量背叛這樣的國家」,充分表現了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膽識。二戰爆發後,福斯特在英國廣播公司電台(BBC)上堅定地宣傳人道與正義,對法西斯和獨裁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並提醒人們要以防英國自身也可能成為獨裁的政權。福斯特這時期的言論後來收錄於《為民主的兩個乾杯》(Two Cheers for Democracy)中。
1930年福斯特結識了二十八歲的警察羅伯特·巴金漢,兩人的情誼維持了四十年之久。
羅伯特結婚後,他的妻子逐漸接納了福斯特為家庭的一員。羅伯特的子女後來也把福斯特當爺爺看待。羅伯特的兒子和孫子都取名為摩根,他的家也成為福斯特朋友們聚會的場所。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羅伯特的家中去世。

❾ 高分求福斯特小說《最漫長的旅行》電子版

《莫里斯》Maurice(英國)

主演:詹姆斯·威爾比、休·格蘭特、魯伯特S各雷夫斯

影片改編自英國著名小說家E·M·福斯特的同名小說。如今已成為性感英倫情人的休·格蘭特出演此片時還是二十多歲毫無名氣的新星,但他清秀俊美的臉龐和優雅柔弱的舉止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觸動。他和詹姆斯·威爾比雙雙獲得了威尼斯影帝桂冠。此片也為他鋪設了一條通往好萊塢的星光大道。本片導演詹姆斯·伊沃里還把福斯特的另兩部作品《看的見風景的房間》和《霍華德庄園》搬上了銀幕並獲得了奧斯卡獎,被稱為是用攝影機詮釋福斯特小說精髓的權威和大師。

1913年,福斯特訪問了英國詩人兼同性戀運動先鋒愛德華·卡賓特的住舍。作家是這樣描述《莫利斯》的創作過程的:

「肯定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去訪問那座神舍時,點燃了我創作的火花。他(指卡賓特)和他的同志戀人喬治·梅里爾一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激發了我的靈感。喬治摸了一下我的後背——就在臀部上面輕輕地碰了我一下。我相信他對很多人也是這樣,但當時給我的感覺是如此異常,我至今仍記憶猶新,就好像牙齒掉落後留下的空處給人的感覺。心理的感受與體格的興奮一樣強烈,而我背部那一小塊的感覺似乎未經思維就進入了我的腦子。當時發生的一切一定是受了卡賓特瑜迦般的神秘所配合,我也就在那一刻感覺到了表達的沖動。」

「我回到我母親養病的哈羅加特後,馬上動筆寫《莫利斯》。以前從來沒有一本書是這樣寫成的。小說大體上為三個人物,並以其中兩個人的團圓告終。這一切都自然地湧出筆端,思路毫無障礙。小說於1914年完成後,我給幾位小心挑選的朋友(有男有女)看了一下,他(她)們都很喜歡。」

《莫利斯》以主人公莫利斯的少年時代開始,描寫他如何在劍橋大學與同學克萊夫偶遇並相愛。克萊夫後來拋棄了莫利斯,與一位門當戶對但毫無生氣的女子結婚,走上了仕途。莫利斯被推向了痛苦的深淵,而宗教也並沒能給他任何啟示。他各處求醫,希望能成為「正常」人,但這一切只加深了他的痛苦。克萊夫家莊園的守獵人艾列克愛上了莫利斯,在一個寂靜之夜爬入了莫利斯的房間。最後兩人放棄了各自的前程,奔向綠林,永不分離。小說的結尾顯然是卡賓特與他的情人梅里爾的寫照。當時D. H. 勞倫斯的《查太萊夫人的情人》被禁,加上離奧斯卡·王爾德的審判不久,所以《莫利斯》公開出版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相似的人物與故事情節使《莫利斯》被稱為同性戀版的《查太萊夫人的情人》。無獨有偶,福斯特與D. H. 勞倫斯不僅是文壇知己,私交也很好。

福斯特在《莫利斯》的手稿上寫了這樣的批語:「能發表,但值得嗎?」雖然作者幾易其稿,該作品也曾在小范圍的朋友圈內傳閱,但福斯特生怕別人因此誤解他的其他作品,言明《莫利斯》只能在他死後發表。1969年英國取消了對同性戀的刑事處罰,1970年福斯特去世,《莫利斯》於1971年出版。福斯特幾十年來陸續創作但從未發表的同性戀短篇小說集《生命來臨》(The Life to Come)也隨後發行。《莫利斯》與《生命來臨》的發表使一些保守的評論家跌破了眼鏡,因為福斯特倡導的自由、平等與人道的思想是令人無以鞭駁的,但作者對通過同性戀的正面描寫來表現同樣的思想時,對世俗的陳見提出了嚴厲的挑戰,使一些人無以適從。除了把《莫利斯》歸為失敗之作以外,也有一些評論家索性不提這部福斯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莫利斯》是失敗之作嗎?這部小說的情節比較簡單,結構與其它作品相比也顯得鬆散一些。主要人物之一、莫利斯的情人和救星艾列克在小說三分之二的篇幅過後才出現,但全書最大的敗筆是克萊夫得了一場感冒,病癒後變成了異性戀,提出與莫利斯斬斷情絲。書中沒有給克萊夫的突變提供足夠可信的解釋,雖然我們可以用克萊夫雙性戀的假想來解釋,但畢竟太顯唐突。②從風格上講,《莫利斯》雖然再現了福斯特典型的流暢語言,但表達很帶有日記體的風格,而且明顯地用了很多短句,所以沒有象其它作品的顯得精雕細琢。然而正是這份自然使《莫利斯》成為最真實反映作者心態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莫利斯》的主題遠遠地超越了當時社會的承受能力,整部作品是一腔誠實而自尊的呼籲。對福斯特來說,《莫利斯》代表著他思想上的一個飛躍。此時他已不再提倡和解與妥協式的溝通,而是呈現人物與本階級決裂。這種決裂不僅給莫利斯帶來了幸福,而且為作者十年後創作《印度之行》作了思想和精神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