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菲利普迪克的短篇科幻小說《殖民地》刊登在科幻世界哪一年的第幾期上
《科幻世界》2006年第12期的
❷ 根據科幻短篇小說《一線生機》改編的電影名字
雷霆萬鈞
http://ke..com/view/111458.html?wtp=tt
印象中符合條件的就這一部
❸ 菲利普·K·迪克的另一版本
Philip K. Dick,Writer
Born: 16 December 1928
Birthplace: Chicago,Illinois
Died: 2 March 1982 (heart failure)
Best Known As: Mind-bending sci-fi author
Philip Kindred Dick was a prolific science fiction author who ditched bug-eyed monsters and spacemen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paranoia on a cosmic scale. In spite of winning a Hugo Award for his 1962 novel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Dick was largely unknown until 1982,when his novel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was made into the film Blade Runner (directed by RIdley Scott and starring Harrison Ford and Daryl Hannah). After his death Dick's work found a new audience,and the mainstream novels of his early career (ignored at the time) were finally published. Among his best-known novels are Martian Time-Slip (1964),Ubik (1969) and Valis (1981).
Dick was married five times... His friend,K.W. Jeter,has written two sequels to Blade Runner... Dick's story 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 was the basis for the 1990 Arnold Schwarzenegger film Total Recall... The 2002 film Minority Report (directed by Steven Spielberg and starring Tom Cruise) is based on a Philip K. Dick story of the same name... Richard Linklater's 2006 film A Scanner Darkly (starring Keanu Reeves) was based on Dick's 1977 novel of the same name.
大屏幕上的菲利普·K.迪克作品
《銀翼殺手》(1982年)
未來,泰勒公司的仿生人實際上和人類完全相同,被稱為復制人,這些復制人被人類用於外世界從事奴隸勞動、危險的探險工作及其他星球的殖民任務。經過外星殖民地連鎖六號血腥暴動後,地球上宣布復制人為違法物——必須處死。特勤小組——銀翼殺手受命偵查任何入侵復制人,並予以擊斃。那不叫做處決,而是稱之為退休。 Rick Deckard(哈里森福特飾)就是銀翼殺手之一,某天,他奉命追蹤潛入泰勒公司的復制人,和他搭檔的是泰勒公司的連鎖六號復制人Rachael。在追蹤的過程中,他和瑞秋產生了感情,明白了復制人為了延長自身的機器壽命而做出的努力,漸漸地開始反思人類的命運。改編自迪克作品《機器人會夢到電子羊嗎?》。影片對理智、個人意識、記憶、命運等問題提出了一連串疑問。
《全面回憶》(1990年)
未來世界,建築工人道格拉斯(施瓦辛格飾)被持續的夢境困擾,那是一系列發生在紅色火星上的體驗。道格拉斯在廣告上發現了記憶旅行公司的介紹,雖然同事警告他這種虛擬旅行可能會危害人類的大腦,但比起親自去一趟充斥著反政府武裝的火星,回憶旅行公司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道格拉斯如願接受了回憶旅行的服務,但是虛擬記憶的過程突然出現錯誤,他腦中已被抹除了的記憶突然被再度喚醒。自此一系列不可思議的經歷出現在道格拉斯的身上,先是妻子向他發起攻擊並承認自己是監視道格拉斯的間諜,後來有陌生人出現幫助他逃脫並指出他是火星獨裁者針對反政府武裝派出的特工,道格拉斯動身前往火星,那裡有一切的謎底,或者一切又只是夢境一場?
《強殖入侵》(2001年)
公元2079,地球飽受星際戰爭之苦,斯賓賽是武器研發部門的工程師,他的研究取得突破,新式武器的誕生指日可待。而就在這關鍵時刻,斯賓塞的身份遭到質疑。政府懷疑他是辛塔利派來的間諜,其體內更藏有一顆威力強大的炸彈。他雖然不斷辯解,但無濟於事。眼看命懸一線,斯賓塞伺機逃亡。他一面躲避政府的追捕,一面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的清白。在這一過程中連斯賓塞自己都無法確定「我還是不是我」了。真相逐漸浮出水面,面對真相,斯賓塞本人也受到莫大震動……
《少數派報告》(2002年)
如果犯罪意圖真的可以被准確預測出來,我們是否該為腦中尚未實施的犯罪念頭而被捕?湯姆·克魯斯飾演一名處理未來犯罪案件的警探,他從來沒有對這個預測系統起過疑心---直到有一天他自己也因「未來犯罪」而遭逮捕。斯皮爾伯格最擅長將動作片與煽情元素結合在一起。
《記憶裂痕》(2003年)
本·阿弗萊克飾演的頂級工程師詹寧斯是個高科技天才。他屢屢受聘於各種項目研究,獲得豐厚酬勞,但為了高度保密,條件是完工後他必須被刪掉大腦中的短期記憶。此次詹寧斯的任務報酬達到了天價,而他必須花費長達幾年的時間投身於這個新產品研發。 當產品完工後,令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詹寧斯竟然沒有得到承諾的報酬,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信封,裡面裝著一封他自願放棄酬勞的聲明,和毫不相關的11件日常小物品。 詹寧斯大為驚訝,當他要查個水落石出時,卻發覺麻煩惹得越來越大了。聯邦調查局和公司的老闆都對他窮追不舍,要把他置於死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這些尋常物件查明深埋在自己記憶中的真相。吳宇森在執導這部影片時過於重視動作視覺,反而忽略了角色的塑造。
《雙面魔神》(2006年)
什麼才是真實的?人性的定義是什麼?這些反復出現在菲利普·K.迪克作品中的主題這次交到了導演理查·林克萊特手中。在真人表演的基礎上加以後期動畫處理,這種詭異的視覺效果更促使觀眾在心中提出了同樣的問題。
《預見未來》(2007年)
這部電影由導演李·塔瑪霍利根據迪克的短篇小說《金人》改編,尼古拉斯·凱奇扮演的男子看到了自己日後的命運,他必須找到那個自己註定要娶的女人。
《命運規劃局》(2010年)
天生就適合走上政治舞台的大衛·諾里斯(馬特·達蒙 Matt Damon 飾),是一名政壇的明日之星,他在信心滿滿的參選紐約州參議員期間,意外認識了認識美麗的芭蕾女演員愛麗絲(艾米莉·布朗特 Emily Blunt 飾),兩人一見鍾情,正當情意正濃時大衛突然被一群穿黑西裝、戴黑帽和墨鏡的神秘人士綁走。這群自稱是隸屬於聯邦的人生命運調整局的人,告訴大衛他命里該當總統,伊麗絲也會成為世界著名的編舞家,他們的相愛會使兩人的前途都成為泡影。規劃局想盡一切方式阻止兩人再次相遇。知道真相的大衛是會追求自己的夢想而放棄愛麗絲?還是為了真愛,對抗命運調整局呢?注釋
姑且不論狄克不知為何原因會有曾與神靈溝通的感覺,他始終無法完全使每一件事情合理化;因此在他的餘生中,他致力去理解身邊曾發生的所有事情,而且懷疑自己本身的神智與對現實世界感知是否正確。狄克將他所有可以想到的想法寫成了8000頁,名為Exegesis的百萬字日?狄克瘋狂地花了許多不眠不休的夜晚撰寫這本日?,有時候更吸食了大量的安非他命,無疑地對他的身心狀態造成了影響。在此部日?中一直循環的主軸是狄克假設歷史早在創世紀時就已經停止,因此『羅馬帝國從未滅亡』。他視羅馬為最頂尖的唯物主義者,在1900多年前壓迫諾斯替教徒之後,將地球上的人口以致全球資源視作奴隸和所有物。狄克相信VALIS(巨大自動化活性智慧系統)曾與他聯系並使他人無法勸誘對李查?M. 尼克森(狄克相信他是當代帝王的化身)的彈劾。
❹ 為什麼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會受到好萊塢的青睞
我們都知道很多藝術名人都是去世後才逐漸得到贊賞,菲利普·K·迪克也不例外。
搬上銀幕的原因
不得不承認菲利普·K·迪克的小說情節腦洞不錯,敘事場景氣質特殊,敘事線條感好,這樣讓好萊塢更好的有點、有料、有氣質的影像化。
他的很多作品都能有這樣的特質,作為影像化拓展,符合影像化一般規律的追加和豐富不影響主旨,很適合拍成影片,吸引觀眾。
但看過他的一些小說已改編成的電影。我認為除了作者的能力、題材和時代性之外,還應該看到好萊塢撈金體制的作用。
但我們也知道迪克的小說大多是短篇小說。好萊塢的導演作家只從小說中借用了一個概念,並擴展了自己,我認為這剩下的片段純粹是看導演或編劇的個人喜好了。
❺ 如何評價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
迪克的小說多大多跟跟記憶有關,通過對記憶和未來的模糊構造出悖論,再讓人置身其中細細回味。
<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全面回憶)和<Impostor>(冒名頂替)包括<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銀翼殺手)都是講述記憶的移植。
如果一個人的記憶被移植給了另一個人,那這個人和之前的那個人是否是同一個人。如果人類給了人造人真實的人類記憶,那人造人在本質上就與人類沒有區別,此時我們該如何分辨他/她是人還是人造人,又該如何分辨記憶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被植入的。迪克之所以鍾愛這種題材與他服食迷幻劑有關,比如黑暗掃描儀里主角因為服用易於上癮且會對神經中樞造成破壞的D物質而分裂為兩個人格,小說中有不少關於服用葯物的描述。
至於電影改編的口碑不高,是因為迪克在原著里比較擅長反轉,或是說比較喜歡寫「遵循邏輯」的結局。比如全面回憶,主人公想去植入一段去火星的假記憶,結果發現其實那是真實的記憶,然後又讓記憶公司重新植入一段假記憶以代替那段不願回想的真實記憶。少數派報告里主人公知道自己未來會殺掉一個素不相識人,但最後為了維護預知犯罪局的權威還是選擇殺掉了這個人,雖然採用的方式截然不同。這樣的結局若是放在好萊塢電影里就有些過於晦澀了 ,但若是不採用原著結局又會喪失小說里的那種嚴謹的邏輯感和最後對於結局的回味。
❻ 求 菲利普·迪克 科幻小說集!
已發望採納
我加你在線發
❼ 誰有 菲利普·迪克 Philip K. Dick 的一本小說 A Scanner Darkly
看翻譯總不如直接看英文的好
❽ 菲利普·K·迪克的介紹
菲利抄普·K·迪克(Philip K. Dick, 1928.12.16~1982.3.2)是美國的科幻小說襲(science fiction)作家,除了現在仍在發行的38本書外,他還寫了一些短篇小說和少數作品出版在廉價的雜志上(pulp magazines),其中至少有七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雖然他生前受到知名科幻作家Stanisław Lem, Robert A. Heinlein and Robert Silverberg等人的贊賞,但卻很少得到一般人的認同,直到他去世後才漸漸被人們認可。
❾ 誰能推薦幾部菲利普·迪克的書
他好像寫過《少數派報告》《全面回憶》《記憶公司》《瓦利斯》 《主教的回輪回》《神的入侵》答…… 不知道是不是他。 只看過瓦利斯三部曲, 《瓦利斯》是菲利普·迪克的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後兩部分別為《神的入侵》和《主教的輪回》)。這部充滿迷惘、陰郁的小說講述的是患精神分裂症的男主人公的一次神秘經歷。 《瓦利斯》是一部具有神學意味的偵探小說。情節撲朔迷離,充滿黑色幽默。上帝既是那隱身的人,又是罪行的始作俑者…… 這部小說影射了尼克松當政年代加州那種瘋狂的、偏執的政治氛圍,儼然是對水門事件的一次文化意義上的抗議。由於它糅合了迪克在精神病院的經歷、他的自殺企圖,以及他精神生活中最為個人化的部分,因此自傳色彩很濃,是了解迪克內心世界的必讀作品。
❿ 菲利普·K·迪克的早期生活
菲利浦.狄克和他的雙胞胎妹妹珍(Jane Charlotte Dick).狄克提早了六個星期誕生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市(Chicago,Illinois),父母親為約瑟.艾德格(Joseph Edgar)和桃樂西.狄克(Dorothy Kindred Dick)。根據各種描述,桃樂西無法恰當地養育及照顧這對新生兒,就在他們出生的三個禮拜後珍被電毯嚴重灼傷。狄克的父親是一個假冒的美國國務院農業部門的調查員,他取出人壽保險證書,接著一位保險約雇的看護就被派遣到他們家,護士一看到營養不良的菲利浦和受傷的珍就立刻將這兩個嬰兒送往醫院,但是珍在途中就死亡了。雙胞胎妹妹的去世深深地影響狄克的寫作、人際關系和人生的觀點,造成他作品中一個不斷重復的主題「雙胞胎幽靈」。後來他們全家搬往了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但在狄克五歲那年父親被調往內華達州雷諾市(Reno,Nevada);母親桃樂西拒絕搬往,因此父親對於孩子的監護權起了爭執。狄克的母親決定獨自扶養他長大,於是又搬到華盛頓(Washington)----他母親找到工作的地方。狄克在1936到1938年間就讀於約翰.艾通小學,完成二到四年級的學程。他經常曠課,並在寫作結構的課程得到最低分(C),即使有個老師曾談到他「在說故事上展現興趣與能力」。1938年六月,桃樂西和菲利浦搬回加州(California)。狄克進入加州的柏克萊中學,然後短暫地在柏克萊(Berkeley)大學攻讀德語,但在完成任何課程之前就退學了。他推銷自己的履歷並當上一個音樂節目的DJ,然後在1952年賣出他的第一篇小說,大約就是從那時開始全職寫作。1950年代對狄克來說是一段困苦中求生存的日子,以至於他曾這么說∶「我們甚至付不出圖書館借書逾期的罰款。」他回想著1960年代初期在加州的反文化運動and was sympathetic to beat poets and the Communist Party(共產黨)。There is some dispute regarding the latter and Dick later admitted to being literally thrown out of at least one of its rallies.狄克反抗越戰因此成為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列檔監察的對象。1963年,狄克靠著高堡奇人這篇小說贏得雨果獎,當科幻界對這位天才喝彩時,在文學界整體而言並不受到賞識,因此他的書只能出版於廉價的科幻出版社,結果就算他在後面幾年經常性的出版小說,仍舊得持續在金錢和心理上掙扎著,甚至到了晚年他還是一直有財務上的困擾。在1980年的短篇故事選集The Golden Man的序言中他寫道∶
「好幾年前,當我病的時候,海萊茵(Robert A. Heinlein)提供他所能給我的一切幫助,而當時我們不曾謀面;他總是打電話鼓勵我並問我身體是否安好,他還想為我買台電動打字機,願上帝祝福這位世間少有的真正紳士,即使我不認同他作品中的構想。有一次我欠政府許多稅金,完全籌不出錢來,是他借我這些錢,我真的很感激海萊茵和他的妻子,為此我獻上一本書作為感謝。羅伯特.海萊茵是個英俊的男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並有著軍人的姿態;你可以說他有軍事背景,甚至是他的發型。他知道我是個精神錯亂的怪人,但當我和我的妻子陷入困境時他仍然會幫助我們。這就是最好的人性所在,這就是那位我所喜愛的人。」
狄克也是一個興趣廣泛的讀者,舉凡宗教、哲學、玄學、新諾斯替教(neo-Gnosticsm)他都有所涉略,這些元素也常出現在他的故事裡。他一生中出版的最後一本小說叫做The Transmigration of Timothy Archer,值得注意的是還有許多作品是出版在他去世後。Lies,Inc.
狄克和他的幻想
我所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何謂真實? 許多我的故事和小說里討論著精神病患的心態和毒品誘發的狀態,藉由我能呈現一個多重宇宙的概念,而不是單一的宇宙。音樂和社會學都是我小說中的題材,也是基本的政治傾向,尤其是我曾寫下關於法西斯主義 (fascism)與我對它的畏懼。|Philip K. Dick}} 在他青少年時期,大約是十三歲那時,狄克持續整個禮拜反覆的夢到,他夢到他在書店試著從驚奇雜?(Astounding Magazine)里找個議題,當他找到這個議題時卻總會包含在The Empire Never Ended這篇故事裡,而這篇文章總會向他透露出這個宇宙的秘密。As the dream repeated,the pile of magazines through which he was searching got smaller and smaller,but he never reached the bottom of it,最後他變得渴望,探索雜?世界讓他狂熱(like the Lovecraftian Necronomicon,promising insanity to its readers)。很快地在那之後這些夢就停了,但是這句「The Empire Never Ended」將出現在他之後的作品中。1974年2月20日,他從一次拔智齒時的麻醉負作用影響下康復過來。他應門接下一份附加的止痛葯,並注意到那位送來這包葯的女人身上戴著一個吊飾with what he called the vesicle pisces.(He probably was referring to the intersecting arcs of the vesica piscis.) 當她離開後,狄克開始感到奇怪的幻覺,雖然一開始他歸咎於止痛葯,但持續幾周的幻覺讓他認為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小。「我受到一種超自然的理智入侵我的意識,好像是我已經完全發瘋了,然後突然之間我又變得頭腦清楚。」狄克對Charles Platt說道。遍及1974年的2月和3月,他接收到一連串的幻覺,並總括的稱之為2-3-74(為2月/3月1974年的速記法)。他描述一開始是由許多雷射光線與幾何圖形組合成的圖像,其間偶爾會瞥見耶穌和古羅馬,當影像變得越長越頻繁,狄克開始聲稱他活在雙重人格之下,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是多馬(Thomas),多馬是西元一世紀時受到羅馬帝國迫害的基督教門徒。盡管狄克的過去和持續吸食毒品,他接受這些幻覺成為現實,並相信自己曾接觸某種上帝的本質which he referred to variously as Zebra,God,and,most often,VALIS. 狄克結婚過五次,並有兩女一子,這五次婚姻全都以離婚結束。
May 1948,to Jeanette Marlin (lasted six months)
June 1950,to Kleo Apostolides (divorced 1958)
1958,to Anne Williams Rubinstein (child: Laura Archer,born February 26,1960) (divorced 1964)
1966 or 1967 (sources conflict),to Nancy Hackett (child: Isolde,usually called Isa) (divorced 1970)
April 18,1973,to Tessa Busby (child: Christopher) (divorced 1976) 狄克一生中曾被授與以下榮譽:
雨果獎
最佳小說獎
1963 - 高堡奇人 (得獎)
1975 - 流吧!我的眼淚 (被提名)
最佳短篇小說獎
1968 - 先賢之信 (被提名)
星雲獎
最佳小說獎
1965 - 血錢博士 (被提名)
1965 - 艾德利治的三道印記 (被提名)
1968 - 機器人會夢到電子羊嗎? (被提名)
1974 - 流吧!我的眼淚 (被提名)
1982 - The Transmigration of Timothy Archer (nominee)
約翰·坎伯紀念獎
最佳小說獎
1975 - 流吧!我的眼淚 (得獎) 狄克已有許多的作品被改編為電影,但只有少數零散地以原著為基礎,並被用來當作好萊塢動作冒險電影的靈感起點,然而原著中所呈現的角色特質已經被好萊塢動作英雄的角色性格所取代。其中最受推崇的改編電影即是由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導演所執導的《銀翼殺手》 ,乃改編自1968年狄克的小說《機器人會夢到電子羊嗎?》。作者對於此電影感到憂心,並且拒絕再把此電影寫成電影小說,更在製作過程中批評導演雷利史考特和電影本身。當他有機會看到以特效做出來的2019年的洛杉磯景況時,他驚喜於此景象與他想像中吻合的吻合度。隨著電影的拍攝,狄克和導演史考特有過關於此電影主旨以及腳色坦誠且熱忱的討論,雖然他們有許多不同的觀點,狄克依然支持此電影的製作。不幸的是狄克於此部電影播映的四個月前因心臟病過世。相較於上部電影,由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所執導的改編電影《關鍵報告》則較忠實地以動作冒險的電影模式表達一些狄克的作品主題,雖然其中還是改寫了許多原著的重點。
同樣的,《魔鬼總動員》(1990)則改編於狄克的短篇小說《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使用了與原著相同的精神,但是使原本的劇情更加流暢、合理化。故事中包含了菲利普狄克式的元素,也就是常對如何區分到底是幻想還是現實而感到感到困惑、迷惘,還有一連串怪誕離奇的故事情節,好比機器能帶人類回到過去,而且故事的主人翁甚至懷疑自己的真正身份。接著另一部一樣改編於狄克另一部於1953發行的同名小說《Impostor》所發行的電影《強殖入侵》也在2002年上映,此部電影運用了狄克最常見的兩大主題∶使患者減低分辨現實與幻覺能力的精神疾病和高壓政府對主角的迫害。由吳宇森導演執導的2003電影《記憶裂痕》,則對同名的狄克短篇小說做了大幅改編,因而票房慘敗且受到強烈的批評。電影《異形終結》(1995)則是根據狄克短篇小說Second Variety改編而來。然而故事的場景卻從原著的地球戰後廢墟轉移到一般遙遠星球的科幻場景。Second Variety 被引述可能對電影《異形終結者》(1984)以及系列作品中機器主宰的未來景象有影響。法語電影《Barjo》(「Confessions d』un Barjo」) 則是改編自狄克的非科幻故事 Confessions of a Crap Artist。
動畫電影《心機掃瞄》(改編自狄克同名小說)預定即將於2006年七月上映,並由基努李維飾演Fred/Bob Arctor,薇諾娜瑞德飾演Donna,小勞勃道尼和伍迪哈里遜則如同他們飾演的角色關切毒品議題。這部電影採用rotoscope特殊處理方式,採取真人演出,之後再用動畫效果疊上去,營造出一種類似油畫效果的質感,有別於傳統二與三D兩類動畫。狄克1974年時曾親自寫過改編自他Ubik的電影劇本,但是此部電影從未被拍攝。至少狄克的作品中有一部被改編成正統的舞台形式,就是流吧!我的眼淚,在1988年由紐約式的先鋒派公司Mabou Mines首先展演,隨後也被廣為演出。另一個被改編成的舞劇則是由Tod Machover所做詞作曲的歌劇,這部歌劇於1987年12月1日以法文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首演。隨後也被改編為英文,並且於1988年被錄製成CD發行。 雖然狄克從沒有自稱為PKD先生,但是他的書迷和評論家皆簡稱他為」PKD」。
狄克的前妻泰紗曾在一個訪談中被問及為何改編自狄克作品的電影中極少有使用原著標題的。(銀翼殺手對機器人會夢到電子羊嗎?)她說∶「事實上,書的內容很少能完全貫徹它原先的主題,就好比編輯常常在閱讀完手稿之後會重寫標題一樣。菲利普常常說他無法寫出理想的標題,如果他有這能力的話,那他就會是一個廣告作家而非一個小說家了。」
狄克和 Ursula K. Le Guin——也許是在20世紀末的科幻作家中,唯一在學術上和文學評價上可與他相互媲美的對手——皆畢業自同一所高中班級,但當時並不相識。當Le Guin (後來成為 Ursula Kroeber) 是個跳級生時,狄克卻因無葯可醫的廣場恐懼症而錯過了一年的高中時光。Le Guin後來成了狄克最忠實的擁護者(稱狄克為」Our own home-grow Borges」),並撰寫了The Lathe of Heaven 一書對狄克致敬,兩人一直維系良好的友誼並相互交流直至狄克去世。
改編自狄克作品的電影至2004年止已累積至大約7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