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張愛玲的《心經》
《心經》是張愛玲繼《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後發表的第三篇小說。
張愛玲本身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而她的短篇小說《心經》更是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或者說從心態上無法接受。甚至有部分人說根本不明白張愛玲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小說,一點兒都看不懂。其實,作品與讀者之間是有互相選擇的特性的,《心經》尤其體現了這一點。讀《心經》,先要明白張愛玲那種不落俗套、天馬行空、甚至帶點兒偏執狂的女性的思維方式和心態。這一點上如果能通達了,那《心經》也就不難讀了。就像題目暗示的,在這場畸形的愛戀中,每個人物心裡都有一本經,人人有異,本本不同。
很明顯,許小寒是一個非常聰明、早熟的女性。在文中可以看出來,小寒的身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男孩子喜歡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龔海立。龔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學習、前途,樣樣都好,也有女生喜歡他。但是,在許小寒和龔海立二者的關系中,很明顯,龔海立根本不是小寒的對手。張愛玲曾經說過:「我一向對於年紀大一點的人感到親切,對於和自己差不多歲數的人稍微有點看不起,對於小孩則是尊重與恐懼,完全敬而遠之。」這句話放在任何一個聰慧、有自我意識的年輕女性身上都不為過。因為一般來說,在年輕的時候,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發育的要早,也更加敏感,所以,一個20歲的男性的心理成熟度有可能只是是跟一個15、16歲左右的女性差不多。像小寒這樣聰慧的女性不喜歡自己身邊年齡差不多的男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許小寒那麼清靈、敏感、驕傲,而龔海立在相比之下那麼遲鈍、俗氣、笨重。
而她周圍的環境又為她的「畸戀」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就是時代的轉變。在中國古代,一般的家庭里是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而在張愛玲的時代就不一樣了。這篇小說是1943年寫的,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已經接觸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許峰儀無疑也是。父親不再是僅僅代表「嚴厲、父權、家長、尊敬」的符號。他可以以相對平等的姿態與女兒一起生活、玩樂。許小寒從小接觸到的父親是疼愛她的,親近的,平等的,而不是像以前的父親一樣:嚴厲的,高高在上的、需要去敬重的。這其實就是瓦解了中國傳統的「父」的形象。對傳統父權的反叛在作者張愛玲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張愛玲其實扮演了一個反叛者的形象,父親在她心裡沒有任何權威可言。既然父親不再是「不可觸及的權威」,那「愛」也就有了可能。試想一下,如果張愛玲的父親是傳統型的父親,擁有不可動搖的「父權」,那張愛玲有可能寫出這樣的文本嗎?如果許小寒的父親也是傳統「父權」的代表,那小寒還有可能愛上他嗎?其實,許峰儀在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經下降了,不是一個「父親」,而只是一位「男性」,因為他已經失去了「父性」。跟一個沒有「父性」的、很優秀(文中說許峰儀有錢有權,且從字里行間可以推斷出他應該很優秀)的男性一起生活那麼久,有感情是符合情理的。
作為「父親」,許峰儀無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兒對他的感情,但還一直配合、縱容,這是許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另外,作為一個純粹的「男性」,他也是不合格的。從他對待三位女性的方式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許太太。很多讀者非常疼惜許太太,說她是偉大的母親。但是對待這樣一個很好的女性,他是怎麼做的呢?隨著許小寒漸漸長大,她把許太太比下去了,她更年輕、更漂亮、更聰明。所以,許峰儀漸漸的把愛移到了許小寒身上。文中許太太提到:「我三十歲以後,偶然穿件美麗點的衣裳,或是對他稍微露一點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著笑……我怎麼能恨你呢?你不過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所以,應該怪的是許峰儀。作為人夫,這種時候,這種行為,是他應該有的嗎?
第二個便是許小寒。毫無疑問,許峰儀是愛過許小寒的。小寒真的很優秀。在這種關系毫無威脅的時候,他可以安然的享受。但是,許小寒是要長大的。一方面,他不能再欺騙自己了,許小寒在漸漸的脫離「孩子」這個概念,走向一個成熟的女性。文中有提到許峰儀意識到了:「小寒——那可愛的大孩子,有著豐澤的,象牙黃的肉體的大孩子……」 、「峰儀猛力掣回他的手,彷彿給火燙了一下,臉色都變了,掉過身去,不看她」。許峰儀還沒有開放到可以與自己的女兒有什麼結果的地步,許小寒也到了該去尋找自己的幸福的年紀,所以,他必須得放棄,為了她,更為了自己。小寒的愛那麼狂烈,如果在這樣下去,指不定會造成什麼後果。他也想要健康、正常的生活。這種愛如此自私,必須要停留在不傷害他的利益的范圍內。沒有許小寒他照樣可以過的很好。所以,放棄小寒的時候他沒什麼太大的痛苦。因為他找到了替身。
就是第三個:段綾卿。他對這個女性的傷害不言而喻。他自己也知道,綾卿是放棄了更合適的龔海立、出於對自己的愛而跟著他的。他對綾卿的需要就是對小寒的補充。綾卿與小寒長的很像,但,她不是許峰儀的女兒。所以,許峰儀想要怎樣都可以。而補償,就是金錢、物質。
這就是許小寒愛的人。那麼不值。符合了張愛玲一貫的寫作路子,世俗。
其實就像許峰儀在文中說小寒的一句話:「天下的天真的女孩子,大約都跟你差不多罷!」這是一句反諷的話,但很好的概括了許小寒的特色:天真又卑鄙。天真體現在她愛的純粹以及對愛的堅持。她的愛是不摻雜任何別的成分的。比起許峰儀的自私、段綾卿的世故,她的愛無疑是最真誠的。她堅信許峰儀只會從許太太和許小寒中做選擇,她以為她控制了許峰儀,但她真的是太天真了,不是許峰儀的對手。所以,當她得知許峰儀和段綾卿的關系時才會反應那麼劇烈。從這一點來看,許小寒雖然比白流蘇就更天真一些。但同時,她是那麼自私、卑鄙。為了保住許峰儀的愛,她把自己的媽媽當做情敵,傷害了自己的朋友波蘭(當然,波蘭又報復回來了,這就是張愛玲的真實與世故),利用了龔海立,不惜撒謊、撒潑……這是張愛玲筆下又一個略帶畸形的女性形象,與同年發表的《沉香屑》、《金鎖記》、《傾城之戀》等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樣,可憐又可恨。
但在我看來許小寒的某些特質是受到作者的肯定的,從文章開頭就可以看出來。許小寒出場時的氣質其實跟張愛玲本人的氣質很像,文中說她:「有一種奇異的令人不安的美」。她的價值在於她愛,她追求,她反抗。她有積極地熱烈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囂張跋扈,就像張愛玲本人。「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相比之下,許太太就像是一個反面。她以前不阻止許小寒與許峰儀之間的感情,因為她不敢相信;後來,段綾卿出現了,她也不去反抗,因為在她看來,愛就那麼幾年,愛過去了就沒了。她和許峰儀也是因為愛而結婚的,最後還不是淪落到這樣一種地步。她所要求的只是一個能過得下去的生活,一個表面上還完整的家。就像許峰儀走之前她說的關於葯的那番話,她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等待著許峰儀愛完了之後回到她的平凡的生活中來。這也是一個悲劇女性的形象。
② 張愛玲的《心經》主人公的關系是...
許小寒「愛」她的父親,龔海立愛許小寒,波蘭愛龔海立,許小寒父親和與自己相似的綾卿
同居
張愛玲本身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而她的短篇小說《心經》更是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或者說從心態上無法接受。甚至有部分人說根本不明白張愛玲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小說,一點兒都看不懂。其實,作品與讀者之間是有互相選擇的特性的,《心經》尤其體現了這一點。讀《心經》,先要明白張愛玲那種不落俗套、天馬行空、甚至帶點兒偏執狂的女性的思維方式和心態。這一點上如果能通達了,那《心經》也就不難讀了。就像題目暗示的,在這場畸形的愛戀中,每個人物心裡都有一本經,人人有異,本本不同。
很明顯,許小寒是一個非常聰明、早熟的女性。在文中可以看出來,小寒的身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男孩子喜歡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龔海立。龔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學習、前途,樣樣都好,也有女生喜歡他。但是,在許小寒和龔海立二者的關系中,很明顯,龔海立根本不是小寒的對手。張愛玲曾經說過:「我一向對於年紀大一點的人感到親切,對於和自己差不多歲數的人稍微有點看不起,對於小孩則是尊重與恐懼,完全敬而遠之。」這句話放在任何一個聰慧、有自我意識的年輕女性身上都不為過。因為一般來說,在年輕的時候,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發育的要早,也更加敏感,所以,一個20歲的男性的心理成熟度有可能只是是跟一個15、16歲左右的女性差不多。像小寒這樣聰慧的女性不喜歡自己身邊年齡差不多的男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許小寒那麼清靈、敏感、驕傲,而龔海立在相比之下那麼遲鈍、俗氣、笨重。
而她周圍的環境又為她的「畸戀」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就是時代的轉變。在中國古代,一般的家庭里是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而在張愛玲的時代就不一樣了。這篇小說是1943年寫的,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已經接觸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許峰儀無疑也是。父親不再是僅僅代表「嚴厲、父權、家長、尊敬」的符號。他可以以相對平等的姿態與女兒一起生活、玩樂。許小寒從小接觸到的父親是疼愛她的,親近的,平等的,而不是像以前的父親一樣:嚴厲的,高高在上的、需要去敬重的。這其實就是瓦解了中國傳統的「父」的形象。對傳統父權的反叛在作者張愛玲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張愛玲其實扮演了一個反叛者的形象,父親在她心裡沒有任何權威可言。既然父親不再是「不可觸及的權威」,那「愛」也就有了可能。試想一下,如果張愛玲的父親是傳統型的父親,擁有不可動搖的「父權」,那張愛玲有可能寫出這樣的文本嗎?如果許小寒的父親也是傳統「父權」的代表,那小寒還有可能愛上他嗎?其實,許峰儀在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經下降了,不是一個「父親」,而只是一位「男性」,因為他已經失去了「父性」。跟一個沒有「父性」的、很優秀(文中說許峰儀有錢有權,且從字里行間可以推斷出他應該很優秀)的男性一起生活那麼久,有感情是符合情理的。
作為「父親」,許峰儀無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兒對他的感情,但還一直配合、縱容,這是許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另外,作為一個純粹的「男性」,他也是不合格的。從他對待三位女性的方式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許太太。很多讀者非常疼惜許太太,說她是偉大的母親。但是對待這樣一個很好的女性,他是怎麼做的呢?隨著許小寒漸漸長大,她把許太太比下去了,她更年輕、更漂亮、更聰明。所以,許峰儀漸漸的把愛移到了許小寒身上。文中許太太提到:「我三十歲以後,偶然穿件美麗點的衣裳,或是對他稍微露一點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著笑……我怎麼能恨你呢?你不過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所以,應該怪的是許峰儀。作為人夫,這種時候,這種行為,是他應該有的嗎?
第二個便是許小寒。毫無疑問,許峰儀是愛過許小寒的。小寒真的很優秀。在這種關系毫無威脅的時候,他可以安然的享受。但是,許小寒是要長大的。一方面,他不能再欺騙自己了,許小寒在漸漸的脫離「孩子」這個概念,走向一個成熟的女性。文中有提到許峰儀意識到了:「小寒——那可愛的大孩子,有著豐澤的,象牙黃的肉體的大孩子……」 、「峰儀猛力掣回他的手,彷彿給火燙了一下,臉色都變了,掉過身去,不看她」。許峰儀還沒有開放到可以與自己的女兒有什麼結果的地步,許小寒也到了該去尋找自己的幸福的年紀,所以,他必須得放棄,為了她,更為了自己。小寒的愛那麼狂烈,如果在這樣下去,指不定會造成什麼後果。他也想要健康、正常的生活。這種愛如此自私,必須要停留在不傷害他的利益的范圍內。沒有許小寒他照樣可以過的很好。所以,放棄小寒的時候他沒什麼太大的痛苦。因為他找到了替身。
就是第三個:段綾卿。他對這個女性的傷害不言而喻。他自己也知道,綾卿是放棄了更合適的龔海立、出於對自己的愛而跟著他的。他對綾卿的需要就是對小寒的補充。綾卿與小寒長的很像,但,她不是許峰儀的女兒。所以,許峰儀想要怎樣都可以。而補償,就是金錢、物質。
這就是許小寒愛的人。那麼不值。符合了張愛玲一貫的寫作路子,世俗。
其實就像許峰儀在文中說小寒的一句話:「天下的天真的女孩子,大約都跟你差不多罷!」這是一句反諷的話,但很好的概括了許小寒的特色:天真又卑鄙。天真體現在她愛的純粹以及對愛的堅持。她的愛是不摻雜任何別的成分的。比起許峰儀的自私、段綾卿的世故,她的愛無疑是最真誠的。她堅信許峰儀只會從許太太和許小寒中做選擇,她以為她控制了許峰儀,但她真的是太天真了,不是許峰儀的對手。所以,當她得知許峰儀和段綾卿的關系時才會反應那麼劇烈。從這一點來看,許小寒雖然比白流蘇就更天真一些。但同時,她是那麼自私、卑鄙。為了保住許峰儀的愛,她把自己的媽媽當做情敵,傷害了自己的朋友波蘭(當然,波蘭又報復回來了,這就是張愛玲的真實與世故),利用了龔海立,不惜撒謊、撒潑……這是張愛玲筆下又一個略帶畸形的女性形象,與同年發表的《沉香屑》、《金鎖記》、《傾城之戀》等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樣,可憐又可恨。
但在我看來許小寒的某些特質是受到作者的肯定的,從文章開頭就可以看出來。許小寒出場時的氣質其實跟張愛玲本人的氣質很像,文中說她:「有一種奇異的令人不安的美」。她的價值在於她愛,她追求,她反抗。她有積極地熱烈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囂張跋扈,就像張愛玲本人。「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相比之下,許太太就像是一個反面。她以前不阻止許小寒與許峰儀之間的感情,因為她不敢相信;後來,段綾卿出現了,她也不去反抗,因為在她看來,愛就那麼幾年,愛過去了就沒了。她和許峰儀也是因為愛而結婚的,最後還不是淪落到這樣一種地步。她所要求的只是一個能過得下去的生活,一個表面上還完整的家。就像許峰儀走之前她說的關於葯的那番話,她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等待著許峰儀愛完了之後回到她的平凡的生活中來。這也是一個悲劇女性的形象。
③ 張愛玲的心經的內涵
心經》是張愛玲繼《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後發表的第三篇小說。
張愛玲本身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而她的短篇小說《心經》更是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或者說從心態上無法接受。甚至有部分人說根本不明白張愛玲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小說,一點兒都看不懂。其實,作品與讀者之間是有互相選擇的特性的,《心經》尤其體現了這一點。讀《心經》,先要明白張愛玲那種不落俗套、天馬行空、甚至帶點兒偏執狂的女性的思維方式和心態。這一點上如果能通達了,那《心經》也就不難讀了。就像題目暗示的,在這場畸形的愛戀中,每個人物心裡都有一本經,人人有異,本本不同。
很明顯,許小寒是一個非常聰明、早熟的女性。在文中可以看出來,小寒的身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男孩子喜歡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龔海立。龔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學習、前途,樣樣都好,也有女生喜歡他。但是,在許小寒和龔海立二者的關系中,很明顯,龔海立根本不是小寒的對手。張愛玲曾經說過:「我一向對於年紀大一點的人感到親切,對於和自己差不多歲數的人稍微有點看不起,對於小孩則是尊重與恐懼,完全敬而遠之。」這句話放在任何一個聰慧、有自我意識的年輕女性身上都不為過。因為一般來說,在年輕的時候,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發育的要早,也更加敏感,所以,一個20歲的男性的心理成熟度有可能只是是跟一個15、16歲左右的女性差不多。像小寒這樣聰慧的女性不喜歡自己身邊年齡差不多的男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許小寒那麼清靈、敏感、驕傲,而龔海立在相比之下那麼遲鈍、俗氣、笨重。
而她周圍的環境又為她的「畸戀」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就是時代的轉變。在中國古代,一般的家庭里是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而在張愛玲的時代就不一樣了。這篇小說是1943年寫的,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已經接觸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許峰儀無疑也是。父親不再是僅僅代表「嚴厲、父權、家長、尊敬」的符號。他可以以相對平等的姿態與女兒一起生活、玩樂。許小寒從小接觸到的父親是疼愛她的,親近的,平等的,而不是像以前的父親一樣:嚴厲的,高高在上的、需要去敬重的。這其實就是瓦解了中國傳統的「父」的形象。對傳統父權的反叛在作者張愛玲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張愛玲其實扮演了一個反叛者的形象,父親在她心裡沒有任何權威可言。既然父親不再是「不可觸及的權威」,那「愛」也就有了可能。試想一下,如果張愛玲的父親是傳統型的父親,擁有不可動搖的「父權」,那張愛玲有可能寫出這樣的文本嗎?如果許小寒的父親也是傳統「父權」的代表,那小寒還有可能愛上他嗎?其實,許峰儀在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經下降了,不是一個「父親」,而只是一位「男性」,因為他已經失去了「父性」。跟一個沒有「父性」的、很優秀(文中說許峰儀有錢有權,且從字里行間可以推斷出他應該很優秀)的男性一起生活那麼久,有感情是符合情理的。
作為「父親」,許峰儀無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兒對他的感情,但還一直配合、縱容,這是許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另外,作為一個純粹的「男性」,他也是不合格的。從他對待三位女性的方式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許太太。很多讀者非常疼惜許太太,說她是偉大的母親。但是對待這樣一個很好的女性,他是怎麼做的呢?隨著許小寒漸漸長大,她把許太太比下去了,她更年輕、更漂亮、更聰明。所以,許峰儀漸漸的把愛移到了許小寒身上。文中許太太提到:「我三十歲以後,偶然穿件美麗點的衣裳,或是對他稍微露一點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著笑……我怎麼能恨你呢?你不過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所以,應該怪的是許峰儀。作為人夫,這種時候,這種行為,是他應該有的嗎?
④ 張愛玲的《心經》中的「心經」有什麼深刻含義
《心經》是繼《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後發表的第三篇小說。與前兩部相比,《心經》平淡了許多。如果說前兩部象色彩濃烈的西洋畫,斑斕,繽紛,那《心經》就是濃墨淡彩的中國山水畫了,雖淡卻意境深遠。張愛玲擅用的以背景烘託人物的手法,在這篇文章里也用的很少。可是,在這篇小說中,她的關於心理的描寫和暗示,足見她對弗洛伊德理論的深刻理解和她的文字功底了。
在小說的開篇,是主人公許小寒的二十歲生日。起初,她樂觀自信,她的不願長大的天真童稚,都是使她驕傲的,她也願意用她的「小」,去支配他人。她的愛情是特殊的,她愛自己的父親。對於這種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本是無可厚非的;可她竟要自己的父親象其他青年男子一樣的愛她。她樂於支配愛著她的龔海立,也作弄愛著龔海立的波蘭;這么做,都只是為了要自己的父親「吃醋」,她要知道他在乎她。在得知父親與自己的好友、同學段綾卿----和她那麼相象的女孩----同居了之後,她竟以為可以通過綾卿的母親來阻止這令她惱怒的「不道德」的愛。其實,小說中男女的愛恨情痴,其都來源於小寒對父親的支配慾望,愛的糾纏。弗洛伊德以為,兒童在性心理發展的對象選擇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在異性的雙親中得到滿足:男孩常常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兒則是以父親為選擇的對象。而這種情況的發生,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性本能沖動即里必多,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小寒的父親許峰儀並不知道這樣的愛是怎樣發生的。而他本能的偏愛小寒,刺激了小寒對父親的愛一年深似一年。他忘記了本該與小寒的母親所應該有的正常的夫妻之愛。「啊,七八年前......那是最可留戀的時候,父女之愛的黃金時期,沒有猜忌,沒有試探,沒有嫌疑......」當時間流逝,小寒逐漸長大,父親逐漸蒼老,這種純潔的愛也發生了變化,成了有猜忌,有試探,有嫌疑的男女之愛了。是人性沖破道德,抑或情感戰勝了理智?這恐怕是連當事人也說不清、道不明的了。世間的愛原本也是無理可尋的啊!小寒本能地嫉妒母親,想將母親置之一邊,以取代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可以對父親深情專注,獨占父親。她嘲笑母親對父親表露愛情,她用她的年輕處處顯得母親年華老去。她離間了父母的愛。「她犯了罪。她將她父母間的愛慢吞吞地殺死了,一塊一塊割碎了----愛的凌遲!」最終使得她失去了家庭,使得她父親攜綾卿而走的人正是她自己!她沒能把握住自己,也沒能把握住父親,她其實並不是現實,更不是周圍環境的主人,她只是犧牲品。一切的一切,不過是因為她的愛,並不是「健康的、正常的愛」。
張愛玲的小說中還有一個不同於尋常的特點,就是她慣於賦予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非邏輯的秩序,這使得讀者能體會到人物的深層心理,又不會如墜入五里霧中。例如,峰儀父女二人小有齟齬,一個在屋內,一個在屋外,「隔著玻璃,峰儀的手按在小寒的胳膊上----象牙黃的圓圓的手臂,袍子是幻麗的花洋紗,朱漆似的紅底子,上面印著青頭白臉的孩子,無數的孩子在他的指頭縫里蠕動,小寒----那可愛的大孩子,有著光澤的,象牙黃的肉體的大孩子,......峰儀猛地抽回他的手,彷彿給火燙了一下.....」峰儀的意識流動起於視覺的無意識的移動,當袍子上印著的孩子由視覺進入大腦後,思緒猛地一跳,脫開具體的物象,由孩子想到小寒,由孩子在他指縫蠕動想到肉體,又回到小寒象牙黃的膀子,最後,孩子,肉體,象牙黃統一到一起,峰儀被自己對小寒的性幻想、被自己的亂倫意識所震驚,聯想戛然而止。這段是相當傳神的一段,張愛玲對峰儀的心理狀況的描寫入木三分。由此開始,峰儀已經想掙脫自己對小寒的不倫的愛,他已經決定要帶小寒的母親走,只有這樣,才能與愛、與小寒決裂。小寒卻不肯放棄,她帶著輕褻與侮辱地叫了峰儀一聲「爸爸」,這在整篇小說中是唯一的一次。
小寒心裡認定父親實際上是一條努力爬過籬笆的藤。她認定父親爬不出這「八層樓的陽台」----他們的家的陽台,也即是她與父親多年的感情基礎。然而峰儀終於爬過了這懸空的世界,他帶著綾卿離開了,雖然這離開也是帶著眷戀,他並不曾放下的與小寒的感情。
⑤ 求張愛玲短篇《心經》的讀後心得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在這個時期段,社會和思想的變換復雜多變,人們感到無所內適從。張愛玲容是個多愁善感的女人,在這一點她會更有體會。《心經》中,父親精神上的背叛,女兒精神上的亂倫,反映了當時中國傳統的思想受到西方新思想的沖擊,社會上道德理念的淪喪,道德價值的低沉,利益價值在人們心目中占據了絕大部分。從一個程度上揭示了當時國人的冷血,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其他人必須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旋轉。愛情上,不成熟、不穩重、不安全等等是愛情不可避免的錯誤,在《心經》中嚴重被展示。家庭中婚姻成為愛情的墳墓不的不說也是有道理的,那是因為追求的和得到的事物,價值肯定是不對等的,何況某些方面也確實貶了值。而父母與兒女之間,上輩們認為自己多吃了幾十年飯,所以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下輩們認為自己走在時代的前頭,新思想取代舊思想肯定是因為新思想對的,所以自己也是對的。於是代溝產生了,長時間的壓抑,一旦爆發,就是瘋狂,最後就是淚水。
⑥ 張愛玲的《心經》很~~~
《心經》是繼《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後發表的第三篇小說。與前兩部相比,《心經》平淡了許多。如果說前兩部象色彩濃烈的西洋畫,斑斕,繽紛,那《心經》就是濃墨淡彩的中國山水畫了,雖淡卻意境深遠。張愛玲擅用的以背景烘託人物的手法,在這篇文章里也用的很少。可是,在這篇小說中,她的關於心理的描寫和暗示,足見她對弗洛伊德理論的深刻理解和她的文字功底了。 在小說的開篇,是主人公許小寒的二十歲生日。起初,她樂觀自信,她的不願長大的天真童稚,都是使她驕傲的,她也願意用她的「小」,去支配他人。她的愛情是特殊的,她愛自己的父親。對於這種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本是無可厚非的;可她竟要自己的父親象其他青年男子一樣的愛她。她樂於支配愛著她的龔海立,也作弄愛著龔海立的波蘭;這么做,都只是為了要自己的父親「吃醋」,她要知道他在乎她。在得知父親與自己的好友、同學段綾卿----和她那麼相象的女孩----同居了之後,她竟以為可以通過綾卿的母親來阻止這令她惱怒的「不道德」的愛。其實,小說中男女的愛恨情痴,其都來源於小寒對父親的支配慾望,愛的糾纏。弗洛伊德以為,兒童在性心理發展的對象選擇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在異性的雙親中得到滿足:男孩常常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兒則是以父親為選擇的對象。而這種情況的發生,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性本能沖動即里必多,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小寒的父親許峰儀並不知道這樣的愛是怎樣發生的。而他本能的偏愛小寒,刺激了小寒對父親的愛一年深似一年。他忘記了本該與小寒的母親所應該有的正常的夫妻之愛。「啊,七八年前......那是最可留戀的時候,父女之愛的黃金時期,沒有猜忌,沒有試探,沒有嫌疑......」當時間流逝,小寒逐漸長大,父親逐漸蒼老,這種純潔的愛也發生了變化,成了有猜忌,有試探,有嫌疑的男女之愛了。是人性沖破道德,抑或情感戰勝了理智?這恐怕是連當事人也說不清、道不明的了。世間的愛原本也是無理可尋的啊!小寒本能地嫉妒母親,想將母親置之一邊,以取代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可以對父親深情專注,獨占父親。她嘲笑母親對父親表露愛情,她用她的年輕處處顯得母親年華老去。她離間了父母的愛。「她犯了罪。她將她父母間的愛慢吞吞地殺死了,一塊一塊割碎了----愛的凌遲!」最終使得她失去了家庭,使得她父親攜綾卿而走的人正是她自己!她沒能把握住自己,也沒能把握住父親,她其實並不是現實,更不是周圍環境的主人,她只是犧牲品。一切的一切,不過是因為她的愛,並不是「健康的、正常的愛」。 張愛玲的小說中還有一個不同於尋常的特點,就是她慣於賦予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非邏輯的秩序,這使得讀者能體會到人物的深層心理,又不會如墜入五里霧中。例如,峰儀父女二人小有齟齬,一個在屋內,一個在屋外,「隔著玻璃,峰儀的手按在小寒的胳膊上----象牙黃的圓圓的手臂,袍子是幻麗的花洋紗,朱漆似的紅底子,上面印著青頭白臉的孩子,無數的孩子在他的指頭縫里蠕動,小寒----那可愛的大孩子,有著光澤的,象牙黃的肉體的大孩子,......峰儀猛地抽回他的手,彷彿給火燙了一下.....」峰儀的意識流動起於視覺的無意識的移動,當袍子上印著的孩子由視覺進入大腦後,思緒猛地一跳,脫開具體的物象,由孩子想到小寒,由孩子在他指縫蠕動想到肉體,又回到小寒象牙黃的膀子,最後,孩子,肉體,象牙黃統一到一起,峰儀被自己對小寒的性幻想、被自己的亂倫意識所震驚,聯想戛然而止。這段是相當傳神的一段,張愛玲對峰儀的心理狀況的描寫入木三分。由此開始,峰儀已經想掙脫自己對小寒的不倫的愛,他已經決定要帶小寒的母親走,只有這樣,才能與愛、與小寒決裂。小寒卻不肯放棄,她帶著輕褻與侮辱地叫了峰儀一聲「爸爸」,這在整篇小說中是唯一的一次。 小寒心裡認定父親實際上是一條努力爬過籬笆的藤。她認定父親爬不出這「八層樓的陽台」----他們的家的陽台,也即是她與父親多年的感情基礎。然而峰儀終於爬過了這懸空的世界,他帶著綾卿離開了,雖然這離開也是帶著眷戀,他並不曾放下的與小寒的感情。
⑦ 介紹一下張愛玲的《心經》.
一、《心經》講述了張愛玲筆下的一段看似荒唐又百般糾結卻還不失凄美的人倫糾葛。在家庭教育、人倫道德、情感與慾念的交織等各種主客觀因素下,人人心中都有本難念又固執的經書。本文筆者主要從人物尤其是女性自身的性格、心理出發,著重分析當母女親情,友情以及自我遭遇愛情時,每個人的掙扎、抉擇與命運。
二、《心經》是張愛玲繼《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後發表的第三篇小說。
張愛玲本身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而她的短篇小說《心經》更是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或者說從心態上無法接受。甚至有部分人說根本不明白張愛玲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小說,一點兒都看不懂。其實,作品與讀者之間是有互相選擇的特性的,《心經》尤其體現了這一點。讀《心經》,先要明白張愛玲那種不落俗套、天馬行空、甚至帶點兒偏執狂的女性的思維方式和心態。這一點上如果能通達了,那《心經》也就不難讀了。就像題目暗示的,在這場畸形的愛戀中,每個人物心裡都有一本經,人人有異,本本不同。
很明顯,許小寒是一個非常聰明、早熟的女性。在文中可以看出來,小寒的身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男孩子喜歡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龔海立。龔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學習、前途,樣樣都好,也有女生喜歡他。但是,在許小寒和龔海立二者的關系中,很明顯,龔海立根本不是小寒的對手。張愛玲曾經說過:「我一向對於年紀大一點的人感到親切,對於和自己差不多歲數的人稍微有點看不起,對於小孩則是尊重與恐懼,完全敬而遠之。」這句話放在任何一個聰慧、有自我意識的年輕女性身上都不為過。因為一般來說,在年輕的時候,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發育的要早,也更加敏感,所以,一個20歲的男性的心理成熟度有可能只是是跟一個15、16歲左右的女性差不多。像小寒這樣聰慧的女性不喜歡自己身邊年齡差不多的男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許小寒那麼清靈、敏感、驕傲,而龔海立在相比之下那麼遲鈍、俗氣、笨重。
而她周圍的環境又為她的「畸戀」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就是時代的轉變。在中國古代,一般的家庭里是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而在張愛玲的時代就不一樣了。這篇小說是1943年寫的,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已經接觸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許峰儀無疑也是。父親不再是僅僅代表「嚴厲、父權、家長、尊敬」的符號。他可以以相對平等的姿態與女兒一起生活、玩樂。許小寒從小接觸到的父親是疼愛她的,親近的,平等的,而不是像以前的父親一樣:嚴厲的,高高在上的、需要去敬重的。這其實就是瓦解了中國傳統的「父」的形象。對傳統父權的反叛在作者張愛玲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張愛玲其實扮演了一個反叛者的形象,父親在她心裡沒有任何權威可言。既然父親不再是「不可觸及的權威」,那「愛」也就有了可能。試想一下,如果張愛玲的父親是傳統型的父親,擁有不可動搖的「父權」,那張愛玲有可能寫出這樣的文本嗎?如果許小寒的父親也是傳統「父權」的代表,那小寒還有可能愛上他嗎?其實,許峰儀在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經下降了,不是一個「父親」,而只是一位「男性」,因為他已經失去了「父性」。跟一個沒有「父性」的、很優秀(文中說許峰儀有錢有權,且從字里行間可以推斷出他應該很優秀)的男性一起生活那麼久,有感情是符合情理的。
作為「父親」,許峰儀無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兒對他的感情,但還一直配合、縱容,這是許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另外,作為一個純粹的「男性」,他也是不合格的。從他對待三位女性的方式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許太太。很多讀者非常疼惜許太太,說她是偉大的母親。但是對待這樣一個很好的女性,他是怎麼做的呢?隨著許小寒漸漸長大,她把許太太比下去了,她更年輕、更漂亮、更聰明。所以,許峰儀漸漸的把愛移到了許小寒身上。文中許太太提到:「我三十歲以後,偶然穿件美麗點的衣裳,或是對他稍微露一點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著笑……我怎麼能恨你呢?你不過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所以,應該怪的是許峰儀。作為人夫,這種時候,這種行為,是他應該有的嗎?
第二個便是許小寒。毫無疑問,許峰儀是愛過許小寒的。小寒真的很優秀。在這種關系毫無威脅的時候,他可以安然的享受。但是,許小寒是要長大的。一方面,他不能再欺騙自己了,許小寒在漸漸的脫離「孩子」這個概念,走向一個成熟的女性。文中有提到許峰儀意識到了:「小寒——那可愛的大孩子,有著豐澤的,象牙黃的肉體的大孩子……」 、「峰儀猛力掣回他的手,彷彿給火燙了一下,臉色都變了,掉過身去,不看她」。許峰儀還沒有開放到可以與自己的女兒有什麼結果的地步,許小寒也到了該去尋找自己的幸福的年紀,所以,他必須得放棄,為了她,更為了自己。小寒的愛那麼狂烈,如果在這樣下去,指不定會造成什麼後果。他也想要健康、正常的生活。這種愛如此自私,必須要停留在不傷害他的利益的范圍內。沒有許小寒他照樣可以過的很好。所以,放棄小寒的時候他沒什麼太大的痛苦。因為他找到了替身。
就是第三個:段綾卿。他對這個女性的傷害不言而喻。他自己也知道,綾卿是放棄了更合適的龔海立、出於對自己的愛而跟著他的。他對綾卿的需要就是對小寒的補充。綾卿與小寒長的很像,但,她不是許峰儀的女兒。所以,許峰儀想要怎樣都可以。而補償,就是金錢、物質。
這就是許小寒愛的人。那麼不值。符合了張愛玲一貫的寫作路子,世俗。
其實就像許峰儀在文中說小寒的一句話:「天下的天真的女孩子,大約都跟你差不多罷!」這是一句反諷的話,但很好的概括了許小寒的特色:天真又卑鄙。天真體現在她愛的純粹以及對愛的堅持。她的愛是不摻雜任何別的成分的。比起許峰儀的自私、段綾卿的世故,她的愛無疑是最真誠的。她堅信許峰儀只會從許太太和許小寒中做選擇,她以為她控制了許峰儀,但她真的是太天真了,不是許峰儀的對手。所以,當她得知許峰儀和段綾卿的關系時才會反應那麼劇烈。從這一點來看,許小寒雖然比白流蘇就更天真一些。但同時,她是那麼自私、卑鄙。為了保住許峰儀的愛,她把自己的媽媽當做情敵,傷害了自己的朋友波蘭(當然,波蘭又報復回來了,這就是張愛玲的真實與世故),利用了龔海立,不惜撒謊、撒潑……這是張愛玲筆下又一個略帶畸形的女性形象,與同年發表的《沉香屑》、《金鎖記》、《傾城之戀》等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樣,可憐又可恨。
但在我看來許小寒的某些特質是受到作者的肯定的,從文章開頭就可以看出來。許小寒出場時的氣質其實跟張愛玲本人的氣質很像,文中說她:「有一種奇異的令人不安的美」。她的價值在於她愛,她追求,她反抗。她有積極地熱烈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囂張跋扈,就像張愛玲本人。「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相比之下,許太太就像是一個反面。她以前不阻止許小寒與許峰儀之間的感情,因為她不敢相信;後來,段綾卿出現了,她也不去反抗,因為在她看來,愛就那麼幾年,愛過去了就沒了。她和許峰儀也是因為愛而結婚的,最後還不是淪落到這樣一種地步。她所要求的只是一個能過得下去的生活,一個表面上還完整的家。就像許峰儀走之前她說的關於葯的那番話,她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等待著許峰儀愛完了之後回到她的平凡的生活中來。這也是一個悲劇女性的形象。
⑧ 求對張愛玲小說《心經》和《年青的時候》的解讀
復制的別人的東西,感覺寫的挺好的
這是一個驚世駭俗的悲劇故事。在一個貌似幸福,人人羨慕的家庭中演繹著一幕人間悲劇。天真而偏執的少女許小寒愛上了自己的父親許峰儀,並肆意地勾引她的父親,慢慢地離間及至扼殺她父母之間的愛情。這是一場註定不能廝守在一起的不倫之戀,小寒卻妄想永遠守著父親。結果呢?她的朋友段凌卿背叛自己,選擇了自己的父親,而自己的父親呢?為了躲避這場畸戀,拋棄了她與她的母親,唯一留給她的就只剩那偉大的母愛。
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可悲又可憐的,但最可憐的要屬小寒的母親許太太。她不願相信也不敢相信自己對丈夫的愛竟然被自己的女兒親手殺死,留給她的只有歲月留在臉上的痕跡。命運對她過於殘酷,她不是不知道她自己的女兒對她的丈夫的感情,她只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女兒用心經營,然後打敗她,一點點一絲絲盤剝離間了丈夫對她的愛。可是她不能怪她,她是自己的女兒,她只是個愛上父親的單純而任性的孩子。於是面對殘酷的一切,許太太說:「我怎麼能恨你呢?你不過是一個天真的孩子!」在人性面前,愛情和友情是脆弱的,經不起一點的風吹雨打,唯有不變的是那偉大的母愛。無論孩子犯了何種錯,最終都會得到母親的原諒,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說母愛偉大的原因吧!但是她的偉大是多麼無奈,多麼凄涼,多麼心酸啊!
許小寒對父親畸形的眷戀,導致她把母親視為情敵和排斥對象,有意無意地用自己的年青美貌去反襯母親的年老珠黃,打趣母親偶爾艷麗的著裝,使得著這位賢妻良母產生自卑感而離開丈夫。當小寒明白這一切後,「劇烈地顫抖了一下,連她母親也感到那震動。她母親也打了個寒戰,沉默了一會,細聲道:『現在我才知道你是有意的。』小寒哭了起來。她犯了罪。她將她父母之間的愛慢吞吞地殺死了,一塊一塊割碎了??愛的凌遲!」
許太太是偉大的,她的偉大不僅在於對女兒的愛,而且對自己丈夫的豁達與深情也令人為之動容。當小寒急著要母親阻止父親和凌卿相愛時,許太太道:「不讓他們去,又怎樣?你爸爸不愛我,又不能夠愛你??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他愛綾卿。他眼見得就要四十了。人活在世上,不過短短的幾年。愛,也不過短短的幾年。由他們去罷!」??這是怎樣的豁達,怎樣的胸襟?她心疼丈夫的尷尬處境,他不愛他的太太,又不能夠愛自己的女兒,即使這個家留得住他的人卻留不住他的心,做為深愛他的妻子只能成全他。
這部作品描寫了戀父情結這一禁忌題材。如果深受基督教影響的西方文化最排斥同性戀者的話,那麼最在乎長幼,輩分的東方文化則對亂倫避之唯恐不及。難得的是,張愛玲居然敢寫,而且寫得還居然不錯,雖然《心經》曾經被很多人非議,但是,既然存在戀父情結,那描寫它有什麼罪過呢?僅僅因為它褻瀆了我們心目中神聖的父母子女之愛?很多人說張愛玲寫這部作品源於她那不解的戀父情結和她自戀的性格特徵。戀父終究是得不到回報,張愛玲就是這樣無法逾越地顧影自憐著。張愛玲「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蒼涼」於是成為她作品的基調。
整篇小說由十段或長或短的對話組成,情節跳躍但故事明晰,尤其是人物的動作和語言非常細膩地表現了心理活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張愛玲的筆觸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其獨特的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這些特點在《心經》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⑨ 張愛玲的心經講的是個什麼故事呀
《心經》的故事很簡單,講的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和父親間相愛的故事。二十歲的許小寒,有著完美的家庭,不錯的追求者,這個年紀的孩子,也許所有的心事,就是學校的功課,周末的郊遊,和櫥窗里的漂亮裙子。
可二十歲的許小寒,她所有的心事和秘密與父親相關,那個四十歲不到的男人,和小寒一起去看電影,會被誤會是她的男朋友。
整個故事的調子是寂寥的,天地般蒼茫寂寥。戀父情結是一種十分特別的感情。
大部分女性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情感,很多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都會描繪這種情節,但值得注意的一點事,它們寫的都是一種隱晦的戀父情結,比如瓊瑤《窗外》中女孩愛上中學老師,或是女人喜歡成熟有安全感的男性。
(9)張愛玲短篇小說心經擴展閱讀:
在小說的世界裡,張愛玲寫遍人世間最凄涼最綺麗的愛情,她也懂得人性的不純粹,因此有了那些愛情里的女子曲折幽深的心事和計較。
然而文字與現實始終是隔著一層距離的,當23歲的張愛玲遇見胡蘭成,一點腦筋都不肯動了,不動腦筋只動心,「人生在撒手的一剎那」,奮不顧身地成就一段曠世愛情,金色的永生。
在胡蘭成面前,她的驕傲與不可一世的跋扈統統不見了,低到了塵埃里,在他面前,她像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小孩子,仰視著他,崇拜著他。
多年之後,人到中年的張愛玲落魄地流浪到了美國,遇見大她30歲的作家賴雅,在落魄的生涯里,仰仗他那麼點樂觀的氣概,站在他的身邊,她也像個孩子般,天真地需索著他的愛和溫度。
文字的世界裡成熟理性,現實生活里,她永遠都是個孩子,仰著臉天真地注視著大人們來來往往,彷彿這個世界與自己毫無關聯,只有在「失去人與人交接的場合」她才能「充滿生命的歡悅。」
《心經》與張愛玲的那些名篇比起來,也許太過晦澀,不夠深刻,然而我就是如愛張愛玲般愛著這部邊緣化的小說。我覺得在小說裡面,是有著她自己的影子的。
張愛玲的涼薄,註定了小說的悲劇,然而真正愛過的人,始終是幸運的。在她的小說里總是看到人生的苦短——又苦又短,而愛情的剎那,便是金色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