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契科夫短篇小說選 第六病室 內容概括
第六病室》這部嚴峻深沉、震撼人心的小說無疑是作家契訶夫一生所寫的最富反抗精神的作品之一,它揭露了沙皇俄國像監獄一般陰森可怕,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
彌漫著污濁空氣的第六病室,與其說是病房,還不如說是監獄。陰森的鐵窗、殘酷的毒打,這就是病人的「待遇」。這些不幸的「瘋子」,其實就是囚徒,他們都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受壓迫受侮辱受欺凌的人們。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個姓格羅莫夫的病人,似乎頭腦很清醒,而且很有見地,他是病人?還是受迫害的囚犯?讀者不禁產生這種疑惑。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主持這家醫院的善良正直的拉京醫生也被當作瘋子抓了起來,關在這里。這真是驚心動魄的悲劇。契訶夫正是以這樣犀利的筆觸,通過兩個知識分子的悲劇,以極大的憤慨,高度概括地描繪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深刻地揭露了專制統治的罪惡。
格羅莫夫是一位小職員,他受盡生活的煎熬,他熱烈誠摯,充滿智慧和理性,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他看到一隊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他一下子明白過來:他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里,而且永遠無可逃遁。於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在這里,在第六病室里,他憤怒地叫喊:「我透不過氣來啦!」「開門!要不然我就把門砸碎!」格羅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義感的下層知識分子的遭遇。他的憤怒抗議在黑暗中震響,宣布殘暴的專制制度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拉京同樣是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剛來醫院時,也想在周圍建立一種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里自己是多麼軟弱無力。於是他乾脆採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裡喝酒,看書。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知識分子,他需要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並且要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找到一種解釋。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種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完整哲學。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拉京的悲劇表明:俄國專制制度不僅毀滅格羅莫夫這樣對現實強烈不滿的知識分子,而且對於溫馴善良不謀反抗的人,也同樣加以迫害。
小說結尾,拉京被迫害致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盡管作者相信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一定會被摧毀,但是由於世界觀的局限,他不可能指出通往光明未來的具體道路。由於作家看不到出路,所以在猛烈批判時,流露出憂郁低沉的調子。
❷ 關於契訶夫的<第六病室>的賞析
作品鑒賞
作品思想
和契訶夫的許多作品一樣,這部小說沒有眾多的人物,沒有復雜緊張的情節,以一間病室為主要場景,以一對知識分子為主人公,以他們的爭論作為主要情節,卻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主題思想。
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一位優秀的知識分子。他愛憎分明,出身貧寒的他對榮華富貴不感興趣,他嚮往的是高尚的情趣與美德,哲學家一樣的智慧與交談,以及真正公正的社會秩序。社會的渾渾噩噩和達官貴人的腐化生活使他義憤填膺。然而,沒有力量的他又不能改造世界。
由於不能無視外界的黑暗卻又無能為力,他對世界的印象完全變成了仇恨與恐懼,於是他選擇了逃避,整日生活在自己虛構的危險中,他終於瘋了。而進入第六病室後,他才真正意識到逃避的無用。他智慧而激進的言辭正是對《第六病室》這個大監獄的反抗,而對拉京醫生的斥責不僅是反抗的一部分,更是告誡他不要步自己後塵。拉京醫生是個正直的人。醫生的天職和人的良知使他反對第六病房這種陰暗荒唐的存在。
可是,懦弱的性格和斯多噶派哲學使他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他對世界的逃避筆法風中的伊凡更甚:她已習慣了在自己虛構的自欺欺人的世界中生存。既然人必有一死,那麼生存就毫無意義;痛苦、嚴寒只是生命體對世界的一種印象,努力剋制便自然無事;一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會在自然的新陳代謝中存在,人和石頭沒有區別;無論環境多麼黑暗,只要自己內心光明,那麼,無須斗爭,邪惡會自行消亡,真理將自己來到。
自我麻痹使他逃避現實,對醫院的骯臟置若罔聞。而對光明的嚮往使他一次又一次與伊凡暢談。他被關進病房並慘死其中的結局,徹底證明拉京那種第歐根尼幻想的破滅和「勿以暴力抗惡」理念失敗的必然。在這黑暗的環境下,郵政局長和其他病人依然繼續著他們渾渾噩噩的生活。
他們是麻木的國民的代表。正如魯迅筆下的中國大眾一般,他們的愚昧成了黑暗的幫凶,與院方一道形成扼殺主人公的網羅。在黑暗的現實和世界觀局限的影響下,作者沒有給出一個光明的未來。但伊凡和拉京遭打時憤怒的吼叫,其實正是這座監獄毀滅的徵兆。
《第六病室》和契訶夫的許多作品一樣,沒有眾多的人物,沒有復雜緊張的情節,以一間病室為主要場景,以一對知識分子小人物為主人公,以他們的爭論作為主要情節,展現了一個什麼都無意義的荒誕社會,控訴了那個病態社會對人靈魂的污染和性格的扭曲,從而發出了對罪惡社會的強烈抗議和對沙皇專制的有力批判。
首先,契訶夫描述了一個荒唐怪誕的小城景象,他先展現了第六病室的惡劣環境:病室外雜草叢生,雜物亂放, 「那些尖頭朝上的釘子、那圍牆、那廂房本身,都有一種特別的、陰郁的、罪孽深重的景象,」氛圍悲慘陰沉;病室里陰冷骯臟,鉛灰色的地板、冰冷的鐵窗,「酸盧菜,燈芯的焦味、臭蟲、阿摩尼亞味,弄得房間里臭烘烘的,您一進來,這種臭氣就使您覺得彷彿走進了動物園」。
而這個醫院的大致情況又是「病室里、過道上、院子里,臭得叫人透不過起來。醫院的雜役、助理護士和他們的孩子,跟病人一塊兒住在病房裡……整個醫院只有兩把外科手術刀,溫度計連一個也沒有。
浴室里存放土豆。總務處長、女管理員、醫士,一齊向病人勒索錢財。安德烈·葉菲梅奇的前任是一個老醫師,據說私下裡賣醫院的酒精,還網羅護士和女病人,成立了一個後宮。」從這些描述中可見醫院的混亂和腐敗,但人們對此習以為常、滿不在乎,甚至有人還為此辯解,荒唐至極。
安德烈·葉菲梅奇的話總結出了這個城市的荒誕面貌:「在這個城裡的生活又無聊又煩,可,一般人沒有高尚的趣味,過著黯淡而毫無意義的生活,用強暴、粗鄙的放盪、偽善來使這生活添—穿得好,正人君子卻忍飢受寒。
契訶夫通過對人物遭遇的描述,尤其是對伊萬·德米特里奇和安德烈·葉菲梅奇這兩個主人公的刻畫,集中批判了主張勿以暴力抗惡的托爾斯泰主義,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俄國國家機器的荒唐可笑。關在第六病室的五個人,被限制在狹小陰暗的病室里活動, 「除了理發師以外,誰也不到廂房裡看一看。病人們註定了一天到晚只看見尼基達一個人」。而尼基達是一個退役老兵,「嚴厲而枯瘦」, 「氣度威嚴、拳頭粗大」,經常以維持秩序為由,粗暴地打他們。
這些病人不但沒有受到合理的治療,反而還要遭到虐待和剝削,悲慘的生活日漸摧殘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成為行屍走肉。伊萬·德米特里奇在這些病人中是獨特的,他本是一個有理性、有見解、愛思考的知識分子,由於生活在那愚昧、昏沉、黯淡的專制社會里,內心長期受到壓抑,精神憂郁苦悶,疑心重重,「覺得全世界的暴力合成一團在迫他」,便患上了被虐狂,被關在了第六病室,受著非人待遇和壓迫。
可以看出,是社會將他逼瘋的,他和那些病人都是社會的犧牲品。而伊萬·德米特里奇認識到了這一點,當他清醒時和安德烈·葉菲梅奇的辯論中,讀者能讀出他的反抗和掙扎,這是個狂人的形象,作者借他之口批判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和恐怖,但也表達了他的希望:好的時代遲早會到來的。
藝術特色
病室這個主要場景,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是具體的病室,另一方面是沙皇俄國暴政的一個縮影。作品一開始描寫了病室外部的環境:生銹的屋頂、半歪半斜的煙囪、毀壞的台階,完全是一種悲慘陰沉的氣氛。病室裡面是:腐爛的惡臭、鉛灰色的地板、冰冷的鐵窗。這一切構成陰冷、壓抑、恐怖的調子。令人感到這就是沙皇俄國的典型環境。
小說以拉京與格羅莫夫的辯論為主要情節。在拉京的心目中,格羅莫夫並不是精神病人,而是有深刻見解的人,因此格羅莫夫的怒罵痛斥,並不使他難受,相反贏得了他的好感,使他那套本來就十分虛幻的人生哲學發生了動搖。
正是通過這一主要情節,作家批判了拉京那種「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肯定了格羅莫夫的清醒和反抗。同時也真實描繪了拉京一方面不滿於黑暗現實而嚮往光明另一方面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的復雜心態。
小說結尾,拉京被迫害致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盡管作者相信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一定會被摧毀,但是由於世界觀的局限,他不可能指出通往光明未來的具體道路。由於作家看不到出路,所以在猛烈批判時,流露出憂郁低沉的調子。
(2)契訶夫短篇小說第六病室讀後感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知識分子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羅莫夫受盡生活的煎熬,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他因為看到一隊被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一下子明白過來:自己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里,而且永遠無可逃遁。於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於是被關進了治療「瘋子」的第六病室。
醫生安德烈·葉菲梅奇·拉京剛來醫院時,想在周圍建立一種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里自己是多麼軟弱無力。於是他乾脆採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裡喝酒,看書,並形成了一種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哲學。
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最終被迫害至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
人物介紹
格羅莫夫
格羅莫夫是一位小職員,他受盡生活的煎熬,他熱烈誠摯,充滿智慧和理性,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他看到一隊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他一下子明白過來:他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里,而且永遠無可逃遁。
於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在這里,在第六病室里,他憤怒地叫喊:「我透不過氣來啦!」「開門!要不然我就把門砸碎!」格羅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義感的下層知識分子的遭遇。他的憤怒抗議在黑暗中震響,宣布殘暴的專制制度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格羅莫夫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盡管契訶夫在創作格羅莫夫這個角色時表達了對他的好感為此甚至是觸犯了他一向堅持「客觀」描寫的原則。然而格羅莫夫歷在的那個城市裡的人們是怎麼對待他的呢?在他被關進第六病室之前:「盡管他理論尖刻,脾氣暴躁,城裡的人卻喜愛他,背地裡總是親切地稱他為「瓦尼亞」,他瀕博的知識,正值善良的性格「總是在人們心中引起美好的,熱烈的,憂郁的感情。」可是人們真的喜歡他嗎?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格羅莫夫被抓走之後。
過了一年,城裡的人已經完全忘記伊萬·搏米特里維奇,他的書被小孩子們陸續擄走了。」原來人們也只是喜歡格羅莫夫身上的知識分子的身上具有的美好品德。為什麼他僅僅才過了一年,城裡的人就完全忘記這個可憐的格羅莫夫了呢?為什麼在他披抓到第六病室之後就從來就沒有人去看望過他呢?難道精神病人不是更值得關心的嗎?或許他無緣無故地從這個城市裡消失甚至從來都沒有人發現過。
人類的溫情哪裡去了,人們對格羅莫夫的喜愛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從來都沒有人發自內心的關心過這個可憐的知識分子。人們總是健忘,他們忘記了,格羅莫夫在總是為社會風氣的不正和老實人過的窮苦生活抱不平,心中懷有的正義的理想:人們更不會想到.即使是格羅莫夫被關進了第六病室他的斷斷續續的話語中含著對未來人類的美好生活的嚮往。
拉京
拉京同樣是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剛來醫院時,也想在周圍建立一種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里自己是多麼軟弱無力。於是他乾脆採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裡喝酒,看書。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知識分子,他需要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並且要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找到一種解釋。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種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完整哲學。
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拉京的悲劇表明:俄國專制制度不僅毀滅格羅莫夫這樣對現實強烈不滿的知識分子,而且對於溫馴善良不謀反抗的人,也同樣加以迫害。
尼基塔
那個粗暴的看門人尼基塔是個退伍的老兵,人間萬物之中他最愛暴力。為了維持秩序而打那些瘋子在尼基塔看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他可以隨時對他們拳腳相加.在描寫尼基塔時契訶夫說到一個細節「他的衣服上的肩章已經褪成棕色了」。既然已經退伍很久了,那為何還要戴著肩章呢?或許在尼基塔退伍之前就是如此,軍隊里的肩章向來就是權利的象徵。上級讓下級干什麼,下級就得干什麼,容不得有異議。
戴著肩章的人可以對沒有肩章的人隨便的命令和懲罰。而且軍隊里的生活讓尼基塔深刻地明白了程序的含義,所以熱愛秩序的想法已經深入他內心。他之所以戴著已經褪色的肩章,是因為肩章給他的是可以繼續欺壓弱者的權利和理由。在第六病室這個小小的地方,尼基塔是所有人的上級,一切都是他說了算。在他的拳頭揮向這些可憐的精神病人時,他的統治欲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這個尼基塔不僅兇狠殘暴,還暴虐之極。契訶夫在另一處寫到「凡是他(傻子莫伊塞依卡)帶回來的財務,尼基塔統統搶過來給他自己享用。」這個尼基塔一邊剝削猶太傻子討來的東西,一邊還要上帝做見證,賭咒他再也不讓猶太人上街了,在他看來,這種違背秩序的事情比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壞。」還真是有這樣的人一邊做著壞事,一邊還想著良心不受譴責。
莫伊塞依卡
在描寫第六病室里那個呆傻農民時契河夫沒有留一點情面,說他是個「不動的、貪吃的、不愛干凈的動物,早已失去思想和感覺到能力」。契訶夫的寥寥數筆是對托爾斯泰「知識分子應該有農民來教育」的論斷的尖銳諷刺和批判。契詞夫喜歡的是受過教育的,文明的人,他看到的農民就是「愚鈍的」「骯臟的」。
就算是尼基塔拚命地打他,他也毫無反應:「既不發出任何聲音,也不作出任何動作,連眼睛也毫無反應,而只是身子稍稍搖晃幾下,好比一個沉重的大圓桶」。這種人怎麼會擔心污濁的社會風氣帶來的種種惡果帶入人類未來的新生活。
創作背景
第六病室原型就是薩哈林島(庫頁島),是當時沙皇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契訶夫在作品寫作之前對流犯和農民做了三個多月的實地調查,「除了絞刑以外,我什麼都看見了……我知道了許多東西……我覺得薩哈林島簡直是一座地獄。」他在寫給蘇沃林的心中說道。從此他更加關心政治, 《第六病室》寫於1892年,正是庫頁島上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當時俄國的縮影。
這一時期,俄國農奴制己開始解體,但苟延殘喘的沙皇政府為了阻止這一進程更加強化了專制統治,正是由於時代處於動盪不安的變革之中,所以這個時期的俄國黑暗、腐朽、令人窒息。而契河夫的描寫看似荒誕,實則真實,勾畫出一幅清晰而凝重的沙俄現實的輪廓,讓讀者對當時的黑暗社會有了形象而深刻的體會。
作品影響
作為契訶夫的經典小說,《第六病室》自問世以來引起了讀者和評論界經久不息的好評,它以洞察人生世相的智者風范、超時代的思想內涵而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通過描述拉京醫生與病人格羅其夫的遭遇,表現了當時俄羅斯人的生存危機和精神危機。整部作品突破了狹窄的民族范圍的限制與時代的范圍,在對荒謬世界中人類生存因境及孤獨感受的闡釋中,形象地展現了不屬於個人文主義時代的西方存在主義理念。
❸ 第六病室內容簡介300字左右
《第六病室》 - 內容梗概 彌漫著污濁空氣的第六病室,與其說是病房,還不如說是監獄。陰森的鐵窗、殘酷的毒打,這就是病人的「待遇」。這些不幸的「瘋子」,其實就是囚徒,他們都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受壓迫受侮辱受欺凌的人們。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個姓格羅莫夫的病人,似乎頭腦很清醒,而且很有見地,他是病人?還是受迫害的囚犯?讀者不禁產生這種疑惑。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主持這家醫院的善良正直的拉京醫生也被當作瘋子抓了起來,關在這里。這真是驚心動魄的悲劇。契訶夫正是以這樣犀利的筆觸,通過兩個知識分子的悲劇,以極大的憤慨,高度概括地描繪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深刻地揭露了專制統治的罪惡。
格羅莫夫是一位小職員,他受盡生活的煎熬,他熱烈誠摯,充滿智慧和理性,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他看到一隊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他一下子明白過來:他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里,而且永遠無可逃遁。於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在這里,在第六病室里,他憤怒地叫喊:「我透不過氣來啦!」「開門!要不然我就把門砸碎!」格羅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義感的下層知識分子的遭遇。他的憤怒抗議在黑暗中震響,宣布殘暴的專制制度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拉京同樣是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剛來醫院時,也想在周圍建立一種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里自己是多麼軟弱無力。於是他乾脆採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裡喝酒,看書。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知識分子,他需要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並且要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找到一種解釋。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種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完整哲學。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拉京的悲劇表明:俄國專制制度不僅毀滅格羅莫夫這樣對現實強烈不滿的知識分子,而且對於溫馴善良不謀反抗的人,也同樣加以迫害。
結局
小說結尾,拉京被迫害致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盡管作者相信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一定會被摧毀,但是由於世界觀的局限,他不可能指出通往光明未來的具體道路。由於作家看不到出路,所以在猛烈批判時,流露出憂郁低沉的調子。
《第六病室》 - 作品導讀 和契訶夫的許多作品一樣,這部小說沒有眾多的人物,沒有復雜緊張的情節,以一間病室為主要場景,以一對知識分子為主人公,以他們的爭論作為主要情節,卻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主題思想。
病室這個主要場景,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是具體的病室,另一方面是沙皇俄國暴政的一個縮影。作品一開始描寫了病室外部的環境:生銹的屋頂、半歪半斜的煙囪、毀壞的台階,完全是一種悲慘陰沉的氣氛。病室裡面是:腐爛的惡臭、鉛灰色的地板、冰冷的鐵窗。這一切構成陰冷、壓抑、恐怖的調子。令人感到這就是沙皇俄國的典型環境。小說有意讓人物活動在病室這個有限的空間里,暗示第六病室就是俄羅斯大監獄的縮影,而這里的「病人」則代表著全體受苦受難的俄羅斯下層人民。因此,小說具有極大的藝術概括力。
小說以拉京與格羅莫夫的辯論為主要情節。在拉京的心目中,格羅莫夫並不是精神病人,而是有深刻見解的人,因此格羅莫夫的怒罵痛斥,並不使他難受,相反贏得了他的好感,使他那套本來就十分虛幻的人生哲學發生了動搖。正是通過這一主要情節,作家批判了拉京那種「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肯定了格羅莫夫的清醒和反抗。同時也真實描繪了拉京一方面不滿於黑暗現實而嚮往光明另一方面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的復雜心態。
❹ 能不能提供契訶夫《第六病室》的簡單概括
契訶夫1891年寫出了這本讓列寧同志看過感覺到生命之不可琢磨性的小說。據列寧的夫人回憶:他當時看過之後,在夜色里沉思良久。
我匆匆的讀了這篇中篇小說。我通常是在讀第一遍就有感覺的。並且需要讀完就寫出來。不然會消失的。遺憾的告訴你,盡管我是如此鍾情於俄羅斯的文字。可是,他們的名字也太長了。所以,我感覺到如果要我在不打草稿的情況下告訴這些故事裡 人的名字----對我那是不可能的。可我要堅持把這篇東西打完。
故事的結尾是以主人公的死亡告終的------那是我最想的結局。除此以外,任何結局都會被我嗤之以鼻。主人公死在第六病室。他曾經是這個病室的主治醫生。他本來是站在這些病人的完全相反的一面的。
那麼,病人們有的是怎樣的一面呢?主人公和那個他認為是那個小城裡唯一一個可以談得來的人------這里非常關鍵的是,這個人是一個瘋子----的談話里,我們可以知道。在他看來,世界上也沒有什麼地方比這里更糟糕了。他們沒有自由,遭到毆打。生活環境奇差。
而主人公在某個時刻之前的很久一段時間里。下人都叫他老爺。他是一個愛讀書的人,生活平淡的人。不是一個好醫生--------在這個故事裡也沒有好醫生。他冷漠的面對那些「瘋子」20年了。如果要我提一下那是一個什麼年代----我想,應該是人們通常說的革命前的風暴或者什麼時代吧。
至於關於其他幾個人物的描寫,我是不是要簡要說一下呢?以至於我要不要告訴你們----這是一個小城。「離鐵路線200俄里」。
我覺得沒有必要具體說其他人物了。而故事還得繼續講。
也就是說,主人公是一個苦悶的人。他忽然甚至偶然的去探望了那個「常規」-----那個環境里的絕對不可抗拒的常規----不應該去看望的「第六病室」。而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他遇到了一個他感興趣的瘋子。那個瘋子-----一個敏感的人,一個未畢業的大學生,一個不適應舊時代的人,其實他的瘋路歷程滿有趣的-------用激烈的言辭影響了他。至於影響的層度有多深,無從知曉。
我只知道小說這樣的敘述:也就是主人公經常去跟那個「瘋子」探討人生了。
於是,常規覺得這是不正常的。小說里常規的邏輯是這樣演繹的-----演繹的結果,就是小說的結果------既然經常跟一個瘋子談人生,談信仰;而主人公又是個醫生,他本不該談這些與一個瘋子;見於醫生在保持「常規」所認可的理智時,發生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
於是,「常規」-----它的執行者就是社會的上層或者說上層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就認定:主人公神經出了毛病。簡單地說,用中國的話說:近朱者齒,近墨者黑。因此如此的與一個瘋子糾纏。那麼,主人公肯定神經有病了。
讓這樣一個危險的人當醫生是非常危險的。-------至少保證不了他還有他作為上層人所應有的信仰。如果主人公神經真的有了「毛病」--信仰的毛病。那麼,醫院的總管就不能貪污了,或者說,很多人的利益就要遭到一定層度的損失-----他們太高估我們的主人公了。
於是,在他們象徵性的想要挽救這個「離格」的生靈---他們曾經的夥伴而不得善果時,也就是說,我們的主人公信仰可能真的有危險的時候。他們就拋棄了主人公-------我們的醫生,以他特有的虛無主義的悲觀,聽天由命的,失落的最後一次被引誘進第六病室----以幫助那個新上任的醫生醫治一個病人的名義,他猛然發覺他的自由沒有了。他進入了了一個絕境----自由的絕境。
他還是「反抗」了。結果被那個以前叫了他20年左右老爺的看守人打倒在地。我們的主人公有過這樣一個念頭-----沖出去,殺死那些人。
在被打的哪個晚上,善良的契訶夫讓我們的主人公選擇了一種死亡------來路不命的暴死,不是自殺。我傾向於理解為鬱郁而死----那是對整個時代,對自己命運,對大多數人的命運的最終絕望。
他只有死。能感受到些什麼呢?
有相同感受的小說的還有加繆的《局外人》,它們讓我渾身冰冷。還好,我還可以踹口氣。我還沒有進入「第六病室」。
----
落霞與孤騖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你不見我的音容笑貌,你可以見我的真實。
❺ 《第六病室》主要講了什麼
《第六來病室》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中自篇小說,寫於1892年。
第六病室所屬的那所醫院,在外省一個偏僻的小城裡。醫院秩序混亂,骯臟不堪,盜竊成風,病人得不到妥善的治療護理,還受到敲詐勒索。醫生拉京來到這兒,曾想大力整頓一番,但因無能為力,只得採取消極態度。25年過去了,拉京在一次巡視第六病室時,結識了因反抗專制壓迫而被關進來的知識青年格羅莫夫,並同他談得非常投機,因而也被評為精神病人送進病室,並遭毒打,不久中風死去。
小說是一篇對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書。陰森恐怖的第六病室成為專制俄國的縮影。同時,小說通過拉京醫生的悲慘遭遇,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惡」的托爾斯泰主義。
青年時的列寧讀了這篇小說後受到強烈感染,說自己「覺得可怕極了」,以致「在房間里待不住」,「覺得自己好像也被關在第六病室里了」。
❻ 求契科夫《第六病室》 讀後感
第一篇《第六病室》 讀後感
這是一篇悲劇性的作品。骯臟的病房,破敗的環境,爾虞我詐的醫護人員,這一切因素使第六病房成為可怖的監獄。其實,這正是沙皇俄國的一個縮影。象徵沙俄軍警的看門人尼基塔,用暴力解決一切問題而自以為在維護「秩序」,表明這個「不道德,並且對住院者的健康高度有害的機構」正是沙俄帝國和一切黑暗專制的象徵。而院方人員則是帝國官僚的體現。
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一位優秀的知識分子。他愛憎分明,出身貧寒的他對榮華富貴不感興趣,他嚮往的是高尚的情趣與美德,哲學家一樣的智慧與交談,以及真正公正的社會秩序。社會的渾渾噩噩和達官貴人的腐化生活使他義憤填膺。然而,沒有力量的他又不能改造世界。由於不能無視外界的黑暗卻又無能為力,他對世界的印象完全變成了仇恨與恐懼,於是他選擇了逃避,整日生活在自己虛構的危險中,他終於瘋了。而進入第六病室後,他才真正意識到逃避的無用。他智慧而激進的言辭正是對《第六病室》這個大監獄的反抗,而對拉京醫生的斥責不僅是反抗的一部分,更是告誡他不要步自己後塵。
拉京醫生是個正直的人。醫生的天職和人的良知使他反對第六病房這種陰暗荒唐的存在。可是,懦弱的性格和斯多噶派哲學使他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他對世界的逃避筆法風中的伊凡更甚:她已習慣了在自己虛構的自欺欺人的世界中生存。既然人必有一死,那麼生存就毫無意義;痛苦、嚴寒只是生命體對世界的一種印象,努力剋制便自然無事;一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會在自然的新陳代謝中存在,人和石頭沒有區別;無論環境多麼黑暗,只要自己內心光明,那麼,無須斗爭,邪惡會自行消亡,真理將自己來到。自我麻痹使他逃避現實,對醫院的骯臟置若罔聞。而對光明的嚮往使他一次又一次與伊凡暢談。他被關進病房並慘死其中的結局,徹底證明拉京那種第歐根尼幻想的破滅和「勿以暴力抗惡」理念失敗的必然。
在這黑暗的環境下,郵政局長和其他病人依然繼續著他們渾渾噩噩的生活。他們是麻木的國民的代表。正如魯迅筆下的中國大眾一般,他們的愚昧成了黑暗的幫凶,與院方一道形成扼殺主人公的網羅。
在黑暗的現實和世界觀局限的影響下,作者沒有給出一個光明的未來。但伊凡和拉京遭打時憤怒的吼叫,其實正是這座監獄毀滅的徵兆。
第二篇
契訶夫的在《第六病室》里引用了一句俄羅斯諺語——「誰也不能保險一輩子不討飯和不坐牢」。這話非常警醒人,就像我們中國人說的「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能保證明天的自己會是什麼樣。也許一個災難就讓明天的我們衣食無著,只能沿街乞討;也許一個事件就會讓我們學梁山好漢「一時興起」而提刀殺人。在後一個問題上可能有些人走得更遠,比如我在馬原的書里就看到過他探討了一個我也想過的問題——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殺人?
人生的魅力可能就在於此,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海水會沖來什麼。
然而,當我讀完《第六病室》之後我的心裡卻更加凄涼,我把那句俄羅斯諺語加以了改動,讓它變成了——「誰也不能保險一輩子不討飯、不坐牢,不進瘋人院」。
契訶夫的這篇小說從一開始就著重地去描寫了「第六病室」——這個精神病患者所居住的病室的種種情形,同時也描寫了住在這里的病人的情況,並且著重介紹了其中的一位,讓我們感覺此人就是小說的主角。契訶夫在寫這個人的時候似乎是順便提到了一位醫生——即第六病室所在的醫院的醫生,這個醫生並不真的關心病人的疾苦,也不認為醫學有用,他只是偶爾到醫院例行公事。他每天過著一絲不苟同時又渾渾噩噩的日子:整天讀書,到什麼時間喝啤酒到什麼時間吃飯都會嚴格地執行。他不關心任何人,他對醫院里的種種弊端在心裡深惡痛絕但決不會表露在表面上。這個人就像是混日子的市儈,對社會無害但也沒什麼好處,而對於他自己,可能我們既會同情也會鄙視他,同時還會為第六病室的病人遇到這樣一位醫生而更多了一份同情。
然而,契訶夫就是契訶夫,他的筆鋒一轉,就讓這個醫生同第六病室的一位病人聊起了天,而且醫生居然覺得病人的觀點非常有意思,進而迷上了這種聊天。他在病人對他的指責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問題,於是他開始了反思。他開始積極地探尋人生的意義,他不再迷戀讀書和啤酒。他開始轉變。
可是,更厲害的還在後邊,他的這種轉變,在別人的眼裡卻變成了反常。人們開始認為這個喜歡和精神病人聊天的醫生的精神也不正常。於是,他的朋友們開始為他想辦法,給他治病,帶他出行。最後,他們親手把他送進第六病室……
真是不寒而慄!
如果契訶夫選的是一個激進的、瘋狂的、或是抑鬱的人,最後把他送進第六病室,那麼還好說。可是契訶夫所選中的這個人恰恰不是這樣的,他恰恰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得過且過的傢伙。他沒有目標,沒有性格,沒有太多的想法,他的人生經歷也不復雜,也沒有受到過什麼打擊,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最終還是走進了瘋人院。
同樣,如果送他進瘋人院的是他的敵人那也好說,可是把他送進去的偏偏就是他的朋友和下屬,這個朋友甚至導致他破了產。
有人把主角進瘋人院的下場歸咎於沙俄制度,也許契訶夫在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有過類似的出發點,然而我卻認為這個故事換一個社會背景也一樣可以出現。當一個人開始有自己的思想、這種思想又不為常人所接受的時候,那麼他就是不正常的。所謂「世人皆醉我獨醒」,在世人的眼裡就是瘋子,沒有什麼可以說。
所以,當你的想法和社會的普遍想法不一致的時候,你就會比較危險。寫到這里忽然想起蘇聯文人的信條:「別想。想了別說。說了別寫。寫了,別怕……」
就此打住。
第三篇
《第六病室》讀後感
——《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
小說《第六病室》創作於1892年,是一部思想深刻和藝術完美的作品。本文以醫生安德烈·葉菲梅奇·拉金為主人公,以第六病室里醫生與「瘋子」格羅莫夫的對話為主線,表明作者對當時俄國社會的感受與批評。
首先,契訶夫將對於「瘋子」德米特里和「有頭腦的」格羅莫夫的描繪巧妙地穿插起來,而且匠心獨運地安排了「瘋子」德米特里同「健康人」安德烈醫生之間的爭論,十分自然地給我造成一種印象:在當時的俄國,善於思考並敢於直言的人被認作是「瘋子」,而洞察罪惡的恰好是這些「瘋子」。
文章以介紹第六病室中的「瘋子」為開頭,並且著重描繪了本文的另一名主人公——「瘋子」德米特里;隨後,便是本文的主體:醫生與「瘋子」的對話;最後,作者寫出了全文最悲哀的段落:安德烈醫生自己被關進了第六病室。
從安德烈醫生與「瘋子」德米特里的幾次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到這個所謂的「瘋子」,其實頭腦清醒。他與醫生之間的交流,總是富有哲理,有思想,令醫生也為他的話語表示嘆服。可就是這樣一個令醫生感到可以交談的聰明有趣的人,最後竟然使安德烈醫生也被關進第六病室。
在小說中,「瘋子」德米特里有這樣一個場景:
伊凡·德米特里眼睛發亮,站了起來,朝窗子方向伸出雙手,用激動的聲音繼續道:
「為了這些鐵窗我祝福你們!真理萬歲!我高興!」
就是這個看似演戲的動作,表達了德米特里嚮往自由的心情。他不認為自己有病,他認為成百上千的瘋子行動自由,而醫生分不清誰是瘋子,誰是健康人,就把他關進了第六病室。
主人公安德烈·葉菲梅奇·拉金正直、善良,但不懂得生活。他的遭遇烘托和強化了我的印象:只因為安德烈和德米特里交談過幾次,他竟然也被視為精神病人而被關進第六病室直到慘死在那裡。
在小說的末尾,安德烈和德米特里進行了最後一次交談,在這次交談中,安德烈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我們軟弱,親愛的……我就垂頭喪氣……意識消沉……我們軟弱,無用……我們軟弱,軟弱啊!」這句話以及安德烈的遭遇表明:一切鼓吹放棄斗爭的主張勢必遭到失敗。
這里有三篇不同風格的讀後感,你自己看著選一個···
❼ 契柯夫的《第六病室》簡介 200字左右
契訶夫出生於小市民家庭,父親的雜貨鋪破產後,他靠當家庭教師讀內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容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契訶夫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契柯夫對中國人民懷有美好的感情,曾約高爾基一同訪問中國,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願。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惡化而辭世。
❽ 契訶夫的第六病房簡介
契科夫的作品是《第六病室》,不是第六病房。
《第六病室》內容簡介:彌漫著污濁空氣的第六病室,與其說是病房,還不如說是監獄。陰森的鐵窗、殘酷的毒打,這就是病人的"待遇"。這些不幸的"瘋子",其實就是囚徒,他們都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受壓迫受侮辱受欺凌的人們。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個姓格羅莫夫的病人,似乎頭腦很清醒,而且很有見地,他是病人?還是受迫害的囚犯?讀者不禁產生這種疑惑。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主持這家醫院的善良正直的拉京醫生也被當作瘋子抓了起來,關在這里。這真是驚心動魄的悲劇。契訶夫正是以這樣犀利的筆觸,通過兩個知識分子的悲劇,以極大的憤慨,高度概括地描繪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深刻地揭露了專制統治的罪惡。
《第六病室》這部嚴峻深沉、震撼人心的小說無疑是作家契訶夫一生所寫的最富反抗精神的作品之一,它揭露了沙皇俄國像監獄一般陰森可怕,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
❾ 急需契柯夫小說(第六病室)評價
《第六病室》這部嚴峻深沉、震撼人心的小說無疑是作家一生所寫的最富反抗精神的作品之一,它揭露了沙皇俄國像監獄一般陰森可怕,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
彌漫著污濁空氣的第六病室,與其說是病房,還不如說是監獄。陰森的鐵窗、殘酷的毒打,這就是病人的「待遇」。這些不幸的「瘋子」,其實就是囚徒,他們都是來自社會下層的受壓迫受侮辱受欺凌的人們。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個姓格羅莫夫的病人,似乎頭腦很清醒,而且很有見地,他是病人?還是受迫害的囚犯?讀者不禁產生這種疑惑。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主持這家醫院的善良正直的拉京醫生也被當作瘋子抓了起來,關在這里。這真是驚心動魄的悲劇。契訶夫正是以這樣犀利的筆觸,通過兩個知識分子的悲劇,以極大的憤慨,高度概括地描繪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深刻地揭露了專制統治的罪惡。
格羅莫夫是一位小職員,他受盡生活的煎熬,他熱烈誠摯,充滿智慧和理性,對黑暗殘酷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他看到一隊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他一下子明白過來:他原來就生活在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里,而且永遠無可逃遁。於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在這里,在第六病室里,他憤怒地叫喊:「我透不過氣來啦!」「開門!要不然我就把門砸碎!」格羅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義感的下層知識分子的遭遇。他的憤怒抗議在黑暗中震響,宣布殘暴的專制制度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拉京同樣是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剛來醫院時,也想在周圍建立一種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現實里自己是多麼軟弱無力。於是他乾脆採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徑,躲在家裡喝酒,看書。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知識分子,他需要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並且要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找到一種解釋。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種對現實妥協的自欺欺人的完整哲學。然而殘酷的現實,使拉京內心越來越苦悶和矛盾。在和格羅莫夫的爭論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對方的激烈言辭和憤怒的抗議所吸引,漸漸覺悟和清醒過來。但是他很快也被當作瘋子關了起來。拉京的悲劇表明:俄國專制制度不僅毀滅格羅莫夫這樣對現實強烈不滿的知識分子,而且對於溫馴善良不謀反抗的人,也同樣加以迫害。
小說結尾,拉京被迫害致死。格羅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錮著,受著折磨,專制仍在延續。盡管契訶夫相信沙皇俄國這個大監獄一定會被摧毀,但是由於世界觀的局限,他不可能指出通往光明未來的具體道路。由於作家看不到出路,所以在猛烈批判時,流露出憂郁低沉的調子。
和契訶夫的許多作品一樣,這部小說沒有眾多的人物,沒有復雜緊張的情節,以一間病室為主要場景,以一對知識分子為主人公,以他們的爭論作為主要情節,卻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主題思想。
病室這個主要場景,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是具體的病室,另一方面是沙皇俄國暴政的一個縮影。作品一開始描寫了病室外部的環境:生銹的屋頂、半歪半斜的煙囪、毀壞的台階,完全是一種悲慘陰沉的氣氛。病室裡面是:腐爛的惡臭、鉛灰色的地板、冰冷的鐵窗。這一切構成陰冷、壓抑、恐怖的調子。令人感到這就是沙皇俄國的典型環境。小說有意讓人物活動在病室這個有限的空間里,暗示第六病室就是俄羅斯大監獄的縮影,而這里的「病人」則代表著全體受苦受難的俄羅斯下層人民。因此,小說具有極大的藝術概括力。
小說以拉京與格羅莫夫的辯論為主要情節。在拉京的心目中,格羅莫夫並不是精神病人,而是有深刻見解的人,因此格羅莫夫的怒罵痛斥,並不使他難受,相反贏得了他的好感,使他那套本來就十分虛幻的人生哲學發生了動搖。正是通過這一主要情節,作家批判了拉京那種「勿以暴力抗惡」的主張,肯定了格羅莫夫的清醒和反抗。同時也真實描繪了拉京一方面不滿於黑暗現實而嚮往光明另一方面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的復雜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