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韋小寶是清朝哪個皇帝時期的事
韋小寶是清朝康熙皇帝時期的事情。
揚州妓女韋春芳之子韋小寶從小聽書聽戲,十分羨慕戲文中的英雄好漢,為了做英雄,他憑一時之勇搭救了一個落難的江湖好漢茅十八。
茅十八感激小寶援手,更因他纏糾不休,將他帶到了都城北京。在京城韋小寶被一老一小兩個太監劫入進宮,他施展詭計將老太監海大富弄瞎,又將名叫小桂子的小太監害死,從此他便冒充小桂子在宮中做假太監。
一日韋小寶賭博歸來遇到一個自稱小玄子的華服少年正在練武,便與他交上了手,這少年正是康熙帝玄燁。顧命大臣鰲拜武藝高強、功高震主,為少年康熙所忌,為除掉鰲拜,康熙巧設計謀,讓韋小寶率一群小太監以戲耍角力為名將鰲拜擒殺。
(1)聽書聖祖擴展閱讀:
韋小寶除了懂得一些從說書者嘴中聽來的忠義外,幾乎是個徹頭徹尾的無德無行者,然而,韋小寶所表現出的人性,顯然,小說人物韋小寶的身上有許多中國人普遍的優點和缺點。
說謊使詐這些皆為人之天性,只是因為平常有道德規范觀念壓抑,如到非常時候,高級知識分子也會使出低級手段,平日里道貌岸然的紳士,私底下卻是個下流胚子的人也甚多。
韋小寶有的優點,一般人卻不見得具備。沒有人能說韋小寶壞,因為他和其他人一樣,是個真正的人,不是虛有的英雄、大俠,他的行為,一般人未必沒有。
⑵ 歷史中韋小寶是哪個朝代的
說起已故的金庸先生,可謂是我國文壇的一代奇俠了。之所以這么稱呼他,並不是他本人武功有多高,而是現代人們對於武林的概念,和中國古代俠客的認識幾乎都是受了他的小說影響。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四本巨著為金先生贏得了無數美名,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為其傾倒,一批又一批的明星均以出演過這些作品而自豪。
除此之外,鹿鼎記中還有其他很多人物,在真實歷史上都曾出現,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同樣作為一名作者,我認為,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小說,無論劇情是否虛構,都會更具帶入感。而合理的篡改,將趣味橫生的劇情加入其中,又可以讓小說更加豐富多彩。
金庸先生就是如此巧妙的將二者融入到了小說之中,才寫出了這一部部讓全球華人為之痴迷的著作,在此,感謝金大俠,我們會永遠緬懷您,記住您。
⑶ 關羽在歷史上有什麼頭銜
關羽(160年~219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東漢時河東郡解縣常平里人(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軍事家、著名將領。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
神台上手握青龍偃月刀的關羽出生於平民家庭,他是最早加入劉備軍事集團的領導成員之一。據史料記載,188年,關羽與劉備、張飛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地方武裝,加入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戰爭結束後,劉備建立了其軍事集團的正規武裝力量,關羽成為劉備的主要軍事將領,任別部司馬。
200年,劉備集團被曹操集團擊敗,關羽投降曹操,曹操為了留關羽為己用,待以厚禮,任命關羽為偏將軍,封漢壽亭侯。同年7月,關羽獲悉劉備的音信後,離開曹操重新追隨劉備。關羽先後參與了三國初期多次著名戰役。
劉備集團進攻四川時,關羽留任襄陽太守,封盪寇將軍,負責守衛蜀國的東南門戶———荊州,與盟國吳國一起多次擊退來自曹操集團的攻擊。但於215年,蜀漢與吳國因邊境地盤的糾紛導致關系惡化,兩國的同盟關系破裂。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後,封關羽為前將軍。
219年10月,吳國趁關羽率軍與魏軍激戰之際,偷襲其後方。關羽腹背受敵,在向四川撤退的途中遭魏、吳軍隊的追截打擊,全軍覆滅。同年12月,關羽與其養子關平在麥城(今湖北安遠縣北)被吳國將領馬忠擒獲後遇害。
最後估量一下五虎大將的能力值(滿分100):
1.趙雲 武力100
2.黃忠 武力99.5
3.馬超 武力99.5
4.張飛 武力98.5
5.關羽 武力97
⑷ 這些不知道是同一本小說,還是兩本小說的,麻煩大家幫我找找,謝謝!!!
《書訊報》有一個專欄,名為《我的第一本書》。編輯同志來組稿,要我也寫一篇,
我就一口答應了。過了好多天,才有空閑執筆,想還掉這一項文債。可是,一想,這個
欄目意義不很明白。我的第一本什麼書呢?可以是我讀過的第一本書,也可以是我買的
第一本書,也可以是我寫的第一本書。估量編者之意,大約是希望我談談我所寫的第一
本書。不過,我又想,趁此機會,從三個方面都談談,也有趣味,可以作為我的一篇關
於書的回憶記。
一九一○年,即清宣統二年,我六歲,隨父母住在蘇州醋庫巷。過了陰歷元宵節,
父親就給我舉行了開蒙儀式。第二天早晨,就送我到鄰居徐老夫子的私塾里。行過拜老
師的大禮之後,徐老師分配給我一個靠窗的座位。我坐下來,從新做的花布書包里取出
我生平所讀的第一本語文讀本:《千字文》。老師先讀一句,我跟著照樣讀一句。他讀
了四句,就結束了一天的功課。餘下來的一整天時間,就是我高聲朗讀這四句:「天地
元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老師只教我讀字音,不給我講字的意義。這
四句,我不到放午學,都已能背誦得滾瓜爛熟,但是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意思。「元」本
該是「玄」字,因為避清聖祖玄燁的諱,一切書本上所有的「玄」字,都改作「元」字。
這是我到中學三四年級才知道的。
第二天,一到學館,第一件事就是背書,要立在老師的書桌旁邊,背對著老師,背
誦昨天所教的四句。這第二天的功課當然很容易,背誦四句,新學會四句。但是第三天
就要背誦八句了。這樣滾雪球似的讀下去,十多天以後,就感到很困難,常常背漏了幾
句。
一本《千字文》,半年就讀完而且背熟了。這就意味著我在初上學半年內就認識了
一千個字,雖然不很懂得它們的意義,但也並不是毫無所知。現在小學一年級學生,恐
怕識不到五百字。因此,我對舊社會中以「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
字文》)為小學生啟蒙讀本的辦法,現在也不很反對了。
我父親有十二個書箱,藏著他平時節衣縮食買來的書,經史子集都有。我進中學後
才能自己找書看,以為父親的書,我一輩子也讀不完,所以從來不想到自己去買書看。
可是,我在高等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位同班同學常常講曹操、劉備的故事,武松殺
嫂的故事,才知道有一種書叫做「小說」。這種書,我父親的十二個書箱里卻一部也沒
有。於是我開始把母親給我的零用錢積聚起來,星期日到東岳廟書攤上去買小說書看。
第一部就是金聖嘆批本七十回的《水滸傳》。
父親書箱里有幾本關於詞的書,如《白香詞譜》、《草堂詩余》之類,我也統統看
過,並且學著填詞。起先以為這些書都屬於詞曲,後來才知道詞和曲是兩種文學形式。
可是東岳廟書攤上不賣詞曲書,不用說曲沒有,詞也沒有。於是我到城裡新開的雲間古
書處去問。那個年輕的老闆兼店員請我自己到書架上去找。架上有一堆木版書,全是詞
曲。我幾乎每本都想買,可是口袋裡沒有足夠的錢,只揀了部書名《蕉帕記》的曲子書。
回家仔細一看,才知道這是汲古閣刻《六十種曲》的零本。
《蕉帕記》是我自己買的第一本戲劇書,也是我看過的第一本古典戲劇書。下一個
星期,又到雲間古書處去,買到了一部有錢大昕藏書印的《北詞廣正譜》。這兩部書引
起了我涉獵曲學的興趣。
這時候,我學做小說、詩詞,不自知其幼稚,寫好了就向上海的鴛鴦蝴蝶派文藝刊
物投稿。周瘦鵑編的《申報》副刊《自由談》、《半月》,包天笑編的《星期》,都發
表了我好幾篇作品。但那時的刊物不給稿費,我也不知道發表了文章可以得到稿費,只
要給我發表,就很高興了。
五四運動使我懂得了封建主義、民主主義、自由主義、帝國主義這許多新名詞、新
思想。胡適的《中國哲學史(上冊)》,是使我接觸先秦諸子的第一部書。郭沫若的
《女神》是我買的第一部新詩集。《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我買的第一部新文學出版物的
外國小說。在早期的新文學運動中,創造社給我的影響,大於文學研究會。
這時,我已決心搞文學,當作家。我十分崇拜歌德、莫泊桑、屠格涅夫。狄更斯的
小說,我讀的都是林琴南的文言譯本,雖然覺得很好,但林琴南的譯本當時大受批判,
我也把狄更斯歸入鴛鴦蝴蝶派,以為他是英國第三、四流的作家,不值得重視。
我既不再向鴛鴦蝴蝶派刊物投稿,而新文學刊物如沈雁冰編的《小說月報》和創造
社的《創造季刊》,在我看來,都是望塵莫及的高級文學刊物,我有自卑感,不敢去投
稿。於是我一氣寫了十多個短篇小說,編為一集,題名《江干集》。這些小說都是在之
江大學肄業時寫的,而之江大學在錢塘江邊,故題作《江干集》。我請胡亞光畫了封面,
請王西神、姚鵷雛、高君定題了詩詞,交松江印刷所排印了一百本。這是我自費出版的
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這一集中的作品,文學和風格,都在鴛鴦蝴蝶派和新文學之間,是
一批不上不下的習作,所以我不認為它是我的第一本正式的文學創作集。這一百本書,
送親戚朋友二十本,餘下的八十本,都委託上海南京路文明書局代售,因為有一個同鄉
在這家書局中當門市部經理。過了幾個月,我去向同鄉打聽書的銷售情況,據說只賣去
十多本。又過了半年,文明書局歇業,我的同鄉不知轉業到什麼地方去了。我的書不知
下落,也沒有結賬,我一個錢也沒有拿到。前幾年,上海文研所的應國靖同志在上海圖
書館書庫中發現了一本。他借出看了一遍。承蒙他誇獎,認為這些粗糙的小說都是具有
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現實主義作品。
一九二七年,在《小說月報》上讀到夏丐尊譯的日本作家田山花袋的短篇小說《綿
被》,覺得很受啟發。這是一篇東方氣息很濃重的小說,和歐洲作家的短篇小說完全不
同。我摹仿它的風格,寫了一篇《絹子姑娘》。這時,沈雁冰已是我的老師,他的助理
編輯徐調孚,也已是我的新朋友。我想,我已有條件去向《小說月報》投稿了。於是我
把這篇小說交給徐調孚,他得到沈先生的同意,就給我發表了。這時,上海經營新文學
書刊的小書店正在多起來,許多出版商需要文稿。經朋友介紹,我把《絹子姑娘》再加
上二三篇沒有發表的小說,湊足五萬字,編成一本小說集,題名即為《絹子姑娘》,交
給一家書店(現在連店名都忘了),不到三個月,就出版上市,這是我的第一本由出版
商印行的小說集。《絹子姑娘》和《綿被》雖然故事情節不同,但明眼人一定看得出來,
二者之間有很多相同之處,我自己心裡更明白,這是一種高超的摹仿,還不能說是創作。
因此,我也不承認它是我的第一本新文學創作。
一九二八年,我和劉吶鷗、戴望舒辦第一線書店、水沫書店,先後編刊《無軌列車》
和《新文藝》兩個刊物,這時我們的思想都左傾了。我寫了二篇摹仿蘇聯小說的《追》
和《新教育》,算是我的普羅文藝創作。當時把這二篇小說列入我們的一套小叢書《今
日文庫》,書名即用《追》。這是六十四開本,一張報紙的小冊子。《今日文庫》的第
二種是畫室(馮雪峰)譯的蘇聯詩歌集《流冰》。這兩本小書,不久就被國民黨目為宣
揚赤化的文藝書,下令禁止發行。這是我第一本被禁止的小說集。不過,第一本之後,
不再有第二本,因為我不再寫無產階級革命題材的小說,所謂第一本,也就是唯一的一
本。
我真正的第一本新文學創作集是一九二九年由水沫書店出版的《上元燈》。但是,
在初版本的《上元燈》里,還有一篇《牧歌》是摹仿希臘牧歌的,算不得創作,因此我
在由新中國書局出版的再版本《上元燈》中,把這篇《牧歌》也刪去了。正確地說,我
正式的第一本創作小說集應當是再版本《上元燈》。
「五四」新文學運動給我的教育,是重視文藝創作的「創」字。一個作家,必不能
依傍或摹仿別人的作品,以寫作自己的作品。一篇小說,從故事、結構到景物描寫,都
必須出於自己的觀察和思考,這才算得是「創作」。我不願意把初期的一些多少有摹仿
嫌疑的作品,老著臉皮說是我的創作,因此,我否定了《上元燈》以前的幾個「第一本
書」。
這一二年來,有幾位青年作家的得獎小說,被讀者檢舉,有抄襲嫌疑。有的是故事
雷同,有的是描寫風景山川部分,整段抄襲外國小說的譯文。這種現象,都有損於作者
的品德。如果有一篇被評為好的小說,其中間有一段描寫文字,證明為抄自別人著作的,
那麼讀者就有理由可以懷疑這整篇小說是從許多不同的別人作品中抄襲來的。這樣,即
使它是一個得獎作品,讀者也就不能信任那些評獎委員了。我希望今天的青年作家,必
須珍惜自己的創作,才能提高我們的文藝創作水平。
⑸ 江蘇南通海安紫石中學吉璐住哪
韓國鈞(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海安人。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先後任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職,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喬林(1731一?),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間篆刻家。喬林酷愛讀書,家無長物,但蓄書頗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學問文章」印。工六書篆籀之學,悉心精研數十年而從不間斷,其篆刻師法許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側款作行草,間或亦刻隸書,其所作篆隸淳古渾勁,得秦漢遺法,後人曾誤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讀學士、上書房行走錢大昕在《喬墨庄先生傳》中贊其「用刀如用筆,試以玉、銅,鐵,竹根無不如意」。他的篆刻風格,對當時江浙印壇以至後世均有相當影響。余少春(1894—1945),著名揚州評話藝人,家居海安鎮。自幼家貧,18歲拜著名評話藝人張少南為師。初學時,余少春先後聽過丁壽庭,陳月秋、張捷山等前輩的《清風閘》,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風格的余派(清風閘)。這部書,以喜劇形式反映人間悲劇,將舊時代的楊州社會生活描述得淋漓盡致,一覽無遺,後人稱之為一部「奇書」。他還剔除原話本中淫穢語言,並言明糟粕語言不傳弟子。民國30年(1941年)海安淪陷,余少春去如東縣栟茶鎮演出,在味園茶館獻藝時,有新四軍幹部前來聽書,對余少春的技藝很為贊賞,後在數次群眾大會上都邀他說上一段書,藉以鼓舞群眾士氣。並請余少春聯絡海安、角斜一帶的藝人前往栟茶演出。張符驤(1663-1727),字良御,號海房,海安鎮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聖祖玄燁南巡,張符驤於揚州塔灣進獻《迎鑾詩》十二章,陳述治國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許。康熙五十三年,張符驤中順天舉人。康熙六十年,張符驤通過會試,被錄為進士,時已58歲。因他在殿試時對答方策言詞激烈,被貶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於澹寧居召見張符驤等人,因張符驤學識淵博,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張符驤即告老還鄉。陸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別號耳鄉。清代郡廩生,海安鎮人。為清代提學使陸舜之從曾孫。他勤奮好學,尤致力於醫。喜研金石。搜古碑數百通。蓄銅雀瓦、古硯及印章合數百件,印證掌故,一一題識,而手自鐫之。擅書法、工琴、好詩,喜博弈,著有《弈譜》四冊。王葉衢,海安鎮人,祖籍安徽滁縣。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後,卒於同治初年。王葉衢於生不樂仕進,矢志於海安故里的自然、歷史資料的搜集、研究,「專力搜輯一鎮遺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終」,「凡有見聞,即書片紙棄篋中,日久成帙」。先後用10多年時間搜集、考訂、整理,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編成《海安考古錄》。仲鶴慶,字品崇,號松嵐,海安西場鎮人。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乾隆十九年登進士,任四川大邑縣知縣,因為人剛直,被罷官歸里.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鎮人。曾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弘文學院。一生長於古詩文、書畫、古琴,精通日、英兩國語言。留學日本後,石重光接觸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隨孫中山先生。為籌槍械奔走,事發後避逃回鄉。不久如皋清末進士沙元炳推薦他去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即現南通中學)任教。後李堡潘樹聲先生任如皋師范學校校長時,又薦他去如皋師范任教,並一度擔任教務主任。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號蟄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鎮朱樓村,後移居海安胡集鄉。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號葆蓮,又培風道人,里人尊稱其為「朱三爹」。少年時,朱南阜就讀私塾,尤愛書法、金石。他的書法從臨摹秦漢魏晉唐碑貼入手,又吸取清代吳讓之書法之字見長,篆字亦常見於條幅。金石以篆字為主,有陽文、陰文、雙線等多種體例,至今朱氏後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國慶,海安縣文化館,海安縣書法協會將朱南阜印章作品編印展出兩個月之久。譚德鍾(1876—1949),字組雲,號高譚,晚號海陵老人,海安鎮人。為中國近代傑出書法家之一。
⑹ 有什麼特別好聽的有聲小說推薦
1、《杜拉拉升職記》
2、《奮斗》
3、《大漠蒼狼》
4、《無家》
5、《凶心人》
6、《盜墓筆記》
7、《鬼吹燈》
8、《天眼》
9、《道法無邊》
10、《劍徒之路》
11、《仙界地府代言人》
12、《僧道挨踢二人組》
13、《末日贅婿》
14、《武神空間》
15、《雄兵榜:霸戰天下》
16、《龍城》
17、《聖祖》
18、《搶救大明朝》
19、《無限之軍事基地》
20、《鳳鸞九霄》
21、《走陰借命》
22、《異能重生:第一女相師》
23、《最強神級網路主播》
24、《最後一個大風水師》
25、《美女的超級保鏢》
26、《東北異事》
27、《傾盡天下:逆天狂妻太腹黑》
28、《極品透視保鏢》
29、《狂梟》
30、《刑名師爺》
⑺ 鹿鼎記里邊的皇帝是哪個皇帝
鹿鼎記里來邊的皇帝是康熙皇帝。
小說《自鹿鼎記》主人公韋小寶是揚州妓女韋春花之子,在妓院長大,從小聽書聽戲,十分羨慕戲文中的英雄好漢。為了做英雄,他憑一時之勇搭救了一個落難的江湖好漢茅十八。
茅十八為了感激韋小寶援手,更因他糾纏不休,將他帶到了京城。在京城,韋小寶被一老一小兩個太監劫入皇宮,他施展詭計將老太監海大富弄瞎,又將小太監小桂子害死,從此他便冒充小桂子在宮中做假太監。
一日韋小寶賭博歸來遇到一個自稱小玄子的華服少年在練武,便與他交上了手。這少年正是康熙帝玄燁。
(7)聽書聖祖擴展閱讀:
《鹿鼎記》中韋小寶這一反俠形象,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國民性的特點,傾注著金庸對中國國民性批判;康熙的形象作為韋小寶形象的補充,概括了中國文化中的另外一面。
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認為,《鹿鼎記》在思想深度上,也許還趕不上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但因為它是長篇小說,篇幅廣大,在廣度上是有過之的。
從文化價值上看,韋小寶是中國20世紀僅次於阿Q的最光輝的文學形象,他的價值是可以跟阿Q相比的。韋小寶這個形象非常具有諷刺意味。
⑻ 江蘇南通市海安縣的名人
韓國鈞(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海安人。
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先後任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職,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
喬林(1731一?),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間篆刻家。
喬林酷愛讀書,家無長物,但蓄書頗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學問文章」印。工六書篆籀之學,悉心精研數十年而從不間斷,其篆刻師法許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側款作行草,間或亦刻隸書,其所作篆隸淳古渾勁,得秦漢遺法,後人曾誤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讀學士、上書房行走錢大昕在《喬墨庄先生傳》中贊其「用刀如用筆,試以玉、銅,鐵,竹根無不如意」。他的篆刻風格,對當時江浙印壇以至後世均有相當影響。
余少春(1894—1945),著名揚州評話藝人,家居海安鎮。自幼家貧,18歲拜著名評話藝人張少南為師。初學時,余少春先後聽過丁壽庭,陳月秋、張捷山等前輩的《清風閘》,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風格的余派(清風閘)。這部書,以喜劇形式反映人間悲劇,將舊時代的楊州社會生活描述得淋漓盡致,一覽無遺,後人稱之為一部「奇書」。他還剔除原話本中淫穢語言,並言明糟粕語言不傳弟子。民國30年(1941年)海安淪陷,余少春去如東縣栟茶鎮演出,在味園茶館獻藝時,有新四軍幹部前來聽書,對余少春的技藝很為贊賞,後在數次群眾大會上都邀他說上一段書,藉以鼓舞群眾士氣。並請余少春聯絡海安、角斜一帶的藝人前往栟茶演出。
張符驤(1663-1727),字良御,號海房,海安鎮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聖祖玄燁南巡,張符驤於揚州塔灣進獻《迎鑾詩》十二章,陳述治國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許。康熙五十三年,張符驤中順天舉人。康熙六十年,張符驤通過會試,被錄為進士,時已58歲。因他在殿試時對答方策言詞激烈,被貶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於澹寧居召見張符驤等人,因張符驤學識淵博,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張符驤即告老還鄉。
陸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別號耳鄉。清代郡廩生,海安鎮人。為清代提學使陸舜之從曾孫。他勤奮好學,尤致力於醫。喜研金石。搜古碑數百通。蓄銅雀瓦、古硯及印章合數百件,印證掌故,一一題識,而手自鐫之。擅書法、工琴、好詩,喜博弈,著有《弈譜》四冊。
王葉衢,海安鎮人,祖籍安徽滁縣。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後,卒於同治初年。王葉衢於生不樂仕進,矢志於海安故里的自然、歷史資料的搜集、研究,「專力搜輯一鎮遺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終」,「凡有見聞,即書片紙棄篋中,日久成帙」。先後用10多年時間搜集、考訂、整理,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編成《海安考古錄》。
仲鶴慶,字品崇,號松嵐,海安西場鎮人。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乾隆十九年登進士,任四川大邑縣知縣,因為人剛直,被罷官歸里.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鎮人。曾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弘文學院。一生長於古詩文、書畫、古琴,精通日、英兩國語言。留學日本後,石重光接觸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隨孫中山先生。為籌辦槍械奔走,事發後避逃回鄉。不久如皋清末進士沙元炳推薦他去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即現南通中學)任教。後李堡潘樹聲先生任如皋師范學校校長時,又薦他去如皋師范任教,並一度擔任教務主任。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號蟄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鎮朱樓村,後移居海安胡集鄉。
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號葆蓮,又培風道人,里人尊稱其為「朱三爹」。少年時,朱南阜就讀私塾,尤愛書法、金石。他的書法從臨摹秦漢魏晉唐碑貼入手,又吸取清代吳讓之書法之字見長,篆字亦常見於條幅。金石以篆字為主,有陽文、陰文、雙線等多種體例,至今朱氏後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國慶,海安縣文化館,海安縣書法協會將朱南阜印章作品編印展出兩個月之久。
譚德鍾(1876—1949),字組雲,號高譚,晚號海陵老人,海安鎮人。為中國近代傑出書法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