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發生了哪些變化
1、社會性質的變化
在政治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後,通過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
在經濟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
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務的變化
鴉片戰爭前,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思想觀念的變化
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封建傳統觀念受到沖擊,部分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也認識到國家的危難;一些愛國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
開始關注世界,學習西方,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顯示了「向西方學習」思想觀念的變化和「西學東漸」的趨勢,要求改變現狀和學習外國,代表人物有林則徐、魏源等。
(1)文化中國鴉片戰爭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㈡ 鴉片戰爭前中國人為什麼認為中國文化是最好的
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很深厚,即使是現在我還是覺得中國文化是最好的。
只不過當時中國是封建社會,西方是資本主義社會,而資本主義社會比封建君主制的要更適合社會。
㈢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文化的近代化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形勢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一定的變更空間和物質條件,同時也促使中國文學形成了發展變革的思想動力。從鴉片戰爭開始,民族受凌辱,國家被瓜分的嚴酷現實,使全國人民在思想上產生了巨大的震動,社會各階層都從各自的立場、不同的角度紛紛探討救國圖強的途徑,各種學術理論也以此作為最迫切的研究課題,從而興起了一股強大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救國圖強的社會思潮。
1840年的炮聲轟醒了長年沉湎於程朱理學、仕途經濟的中國知識界,帝國主義的步步入侵和封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加速了中國士大夫集團的分化 。在嚴酷的社會現實面前 ,中國的知識界終於從從過去「天朝大國」「長治久安」的幻想中看到即將亡國滅種的危勢。先進的知識分子轉而關心祖國的危亡 ,民族的災難 。他們「慷慨論天下事」,積極尋找改革之道。他們提出「更法」「改制」、「師夷長技以制夷」等方針給以後的改革者和愛國者很大的啟迪,對近代的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統治集團中又出現了以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的洋務派,他們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於是興起了辦軍事、辦工業的洋務運動,以圖自強求富,挽救民族危機。
但是,經過八十年代的中法戰爭、特別是九十年代的中日甲午戰爭 ,洋務運動徹底宣告失敗 。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靠他們那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根本無法自強求富,要挽救民族危機只能另走新路。於是出現了包括康有為、譚嗣同、嚴復、梁啟超等人的維新派。他們以「變法」「維新」為旗幟,以進化論和天賦人權學說為思想武器,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抨擊封建舊思想、舊文化,大力提倡新學,並以「 變亦變,不變亦變 」的強硬姿態要求進行社會改革。
維新變法運動後來雖僅以百日「新政」而結束,但它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卻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歷史影響。「百日」間所昭示「新政」雖然大多沒得以繼續,有的甚至還來不及實行,但維新派所翻譯介紹的進化論和天賦人權等思想,卻給中國人的思想文化帶來了觀念性的變更,成為二十世紀前半期社會進步力量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之一。
變法維新的失敗也使先進的知識分子更為清醒地認識到,造成中國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滿清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所以,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行動綱領,發動了自下而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並在1911年推翻滿清政府建立民國,從而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統治。
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的更迭演變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影響、決定或者牽引著各種思潮產生、發展,驅動各種「新政」出台的最主要因素,無一不是「救亡圖存」。洋務派認為造炮製艦,開礦辦郵,推行「自強新政」是強國之道,不料他們堅甲利兵的夢想在甲午戰爭中被帝國主義的炮艦擊沉在大海之中。維新派希望通過政制國體的維新救中國,但慈禧太後們的宮廷政變使他們的熱切希望化作了泡影。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認為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就可改變落後挨打的被動局面 , 但袁世凱的竊國又使中國陷入更為混亂的境地。面對這一樁樁悲劇性的事件,進步愛國的知識分子不能不時時進行歷史的反思,不能不在困惑中尋求新的答案。
嚴復思索著:「海禁大開以還,所興發者亦不少矣。譯署一也,同文館二也,船政三也,出洋肄業局四也,輪船招商五也,製造六也海軍七也,海署八也,洋操九也,學堂十也,出使十一也,礦務十二也,電郵十三也,鐵路十四也。拉什數之,蓋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強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則淮桔為枳,若存若亡,不能實收其效者,則又何也?」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民力已隳,民智已卑 ,民德已薄 ,雖有富強之政 ,莫之能行 」(嚴復:《原強》)。所以治本之法是「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而其中,他又以「開化民智」為這三者的關鍵。
梁啟超後來也談到:「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他所說的「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很大程度上指的也是整個國民思想觀念的不足。他們還從西方社會的發展歷史中看到,「泰西諸國富強之基,根於工藝,而工藝之學不能不賴於讀書」(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因此梁啟超說:「必以廣智為第一義」(《 上陳寶箴書 》),嚴復也認為「尤以愈愚為最急」(《 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 》) ,肯定「 民智者,富強之源」(《原強》)。
鑒於文藝在西方資產階級革命中宣傳啟蒙思想、揭露批判封建主義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們也看到文藝對群眾的極大影響,因此確定文藝是開啟民智的最好手段,也就是改革社會的最有效工具,所以特別強調文藝的社會作用和地位,認為「蓋載道明德、紀政察民,胥於此文是賴;含融萬匯,左右群情,而吐焉、納焉、臧焉、否焉、生焉、滅焉,惟茲文學始獨有此能力」。又說,「當此時期,倘思撼醒沈酣革新積習,使教化日隆,人權日保,公德日厚,團體日堅,則除恃文學為群治之萌芽,誠未聞別有善良之方法。」(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系》)「近年以來,憂時之士,以為欲救中國,當以改良社會為起點,欲改良社會,當以新著小說為前驅。」(王無生:《論小說與改良社會之關系》)這樣的觀點當時很普遍。他們將文學的力量講得極為神奇 ,有的甚至說文學有「 左右世界之力 」(黃遵憲:《與邱寂園信》)。
因此,在甲午、戊戌深創的國恥和血泊中,進步愛國的知識分子逐漸形成了共識:要強國救國,中國就應該進入一「人心之營構」的新階段,就必須「啟智」 「新民」,必須 「使民開化」。而要「啟智」「新民」,文學又是首選工具,他們不能不通過對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文學樣式以及文學表現手段的改造來實現其文化功利目的。作為文化名人,作為時代弄潮兒的嚴復梁啟超們的這種思想深深地影響著當時的思想文化界,同時也得到了更為年輕一代的進步知識分子的回應。青年時期的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 《吶喊•自序》)。
正是近代以來這種 「救亡」 「啟智」的社會思潮,連同「變亦變,不變亦變」的批判革新精神,驅使中國文學向著新的方向發展。從後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所展示出的反帝反封建和科學與民主的歷史風采,我們不能不說「救亡」「啟智」是二十世紀初年到五四時期中國文學現代化變更的歷史驅動力,同時也是這一文學進程的歷史性結果。
㈣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創造了怎麼樣的輝煌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璀璨如星辰。比比皆是。四大發明,漢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蠶絲,絲綢,青銅,諸子百家,,,,真實說不完。。。。
㈤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
在文化思想上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掠奪和政府的腐敗無能,使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在國家危亡之際,「救亡圖存」、「求強求富」,改變中國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成為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追求。為了實現「救亡圖存」這個歷史性的任務,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沖破傳統文化的束縛,放眼世界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的真理。他們的思想,代表了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林則徐、魏源、徐繼畲等。
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戰後,他開始了解西方,組織人翻譯《四洲志》和《華事夷言》等,向西方學習並提出了「師敵長技以制敵」的思想。魏源,湖南邵陽人,《海國圖志》的作者,近代中國著名愛國思想家,主張借鑒西方,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他強烈批判封建文化,希望洗刷鴉片戰爭失敗的恥辱。魏源通過《海國圖志》一書,詳細介紹了世界各國地理、歷史和社會現狀,同時明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反映了中國社會思潮的發展方向,他們的思想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促進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使人們在認識到自己的同時也了解到西方的先進文明,為近代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拉開了序幕。
㈥ 鴉片戰爭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鴉片戰爭對中國思想文化方面的影響
(一)消極影響
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它對中國社會的破壞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不僅給中國的政治、經濟帶來莫大的危害,對人們的思想也產生一些消極影響。
1.排外思潮。鴉片戰爭前夕,大量的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宣傳聖教,強行將他們的文化輸入中國,對中國進行大肆地文化侵略。「傳教士就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鋒。」徐宏波等認為,民間部分人「對洋人的抵制要從物質領域一直延伸到精神文化領域,精神上要堅持『天不變,道亦不變',堅決拒洋人思想文化於國門之外」[10].
2.科技思想的地位被過分抬高。鴉片戰爭後,西方的文明、先進的思想傳入中國並逐漸被接受,但科技思想的地位被國人過分抬高。李文玲指出,我國近代科技思想運動中的不足之一是「把科技的地位不切合實際地定調太高,認為科技是決定一切的,只有科技上去了,中國的一切問題也就解決了」[11].其實,近代我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是專制的封建制度,它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二)積極影響
中國腐敗、保守的大門被強行打開,在思想文化方面給中國注入一泓清泉,西方先進的文明思想很大程度地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1.傳統觀念發生變化。鴉片戰爭作為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分水嶺,使中國人民的傳統觀念發生巨大變化,逐漸認識到傳統觀念的局限和不足,開始新的探索。張靜從國家觀、教育觀和外交觀三個方面,分析了鴉片戰爭對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3].
2.開闊視野,學習西方思潮。王顯非指出,鴉片戰爭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使中國人「開眼看世界」,承認自己的落後,開始探索「師夷長技」與「西學東漸」等多種救國之路[9].王敏也提到「外國的一些進步和開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張,也開始在中國大陸產生」[2].徐宏波從三個方面看待鴉片戰爭對現代化思潮的影響,分別是初步的西方式的「平等」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西方工業文明與先進思想[10].
3.引進先進的現代技術。鴉片戰爭後,西方的現代技術和設備源源不斷的引進中國,李文玲從軍事、農業和工業兩個方面分析了科學技術的促進作用[11].黃婷指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政策中「夷之長技」,不僅僅指軍事技術方面,而且也包括工商業機械技術方面[12].在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曠野上,輸入機器和近代生產技術,移植幾百個近代大機器工礦交通企業,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
4.推動中國教育的發展。李文玲指出,科學技術「開始走進了學校,納入了正式的教學內容,使青少年學生接受了比較系統的科技教育,這為科學技術進一步普及和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11].張靜認為鴉片戰爭對中國的教育觀產生的影響有兩個方面,首先形成了一批「經世派」學者,洋務派創建了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式學校;其次,中國出現的西方的教會學校教學活動對此時期中國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
5.民族意識覺醒。鴉片戰爭既是中國人民的不幸,又促使中華民族的覺醒。「中華民族沒有被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壓垮,反而在抗爭中覺醒,由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轉變為自覺的民族實體。」民族意識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開始了長時間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反侵略斗爭。
㈦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文化之間的差異: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在藝術交流的地位,鴉片戰爭前,中國與外國的交流是被動的,中國一直保持著一種泱泱大國的自豪心態,中國在國力上的強大使中國一直處於一個主動地位。
西方的古典主義,現實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包括西方的透視法,光影立體感,所有能學的,好似在幾十年間全部學會。
中國的畫家迅速接受西方的寫實主義基礎的訓練,講究眼見得真實,這時中國人物畫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光影的出現,造型意識上的改變,思想觀念的轉化,都使人物畫與古代人物有了本質上的不同。
(7)文化中國鴉片戰爭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自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前夕,清朝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曾經的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現代經濟的發展。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
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並日趨嚴重,在全國成為普遍現象。
吏治敗壞,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點。清政府用「四書」、「五經」將人們的思想禁錮起來,對不滿情緒或評議時政者,實行殘酷鎮壓。國防空虛,軍備廢弛。對外關繫上,清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㈧ 鴉片戰爭後中國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催生了一系列新事務不包括那些,租界,同文館,私塾,鐵路
答案是私塾。租界,同文館以及鐵路都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才出現的,而私塾起源於春秋戰國私學興起之時,不是新事物。
㈨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發生了哪些變化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使得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出現了深刻的變化。
第一,政治上: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是一個獨立、主權完整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戰敗之後,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第二,經濟上: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鴉片戰爭之後,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原本佔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沖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是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激起人民的反抗。
第三,思想文化上:鴉片戰爭前.中國很少了解外國思想和文化。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國從封建社會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伴隨著經濟上的深入,國外的先進文化也同時傳入中國:自然科學沖洗著國人的封建迷信和愚昧無知;國外的生活方式開始融入上層社會的生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也在中國國內悄然傳播,為後來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開始打下思想基礎。
㈩ 愛歷史和評書等有聲讀物的朋友進
如果您很喜歡單田芳先生的作品,我推薦您看一下以下的帖子,其中以時間順序排列了單先生的近90部作品
http://tieba..com/f?kz=89326835
如果您像我一樣不很喜歡單田芳先生,而是也想聽聽別的大師的作品,那麼我推薦當今評書5傑之20佳作:
按朝代順序分列如下:
1 袁闊成《西楚霸王》: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秦末楚漢相爭的故事,著重刻畫了項羽這位堪稱「古代第一勇武豪傑」的形象與事跡。這段傳奇故事的播講者除丁正洪、丁建中父子外,現代評書藝人中袁老算是一個亮點。
2 連麗如《東漢演義》: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劉秀興兵起義滅新,以及消滅各家反王,建立東漢王朝的傳奇故事。連麗如演播此書得到了其父連闊如的一些「皮毛」,雖不如其父說此書之經典,但仍算是其一部代表力作。
3 田連元《劉秀傳》: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劉秀起義滅新的傳奇故事。田連元播講此書,雖不如連闊如父女之氣勢磅礴,長篇大論;但卻自成一家,極具特色,而且情節緊湊,高潮迭起,聽得人慾罷不能。此書堪稱田連元最得意之作。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4 袁闊成《三國演義》:袍帶書。
此書是袁闊成以及一些優秀曲藝學者根據原著小說,共同創作成的評書。袁闊成演播此書
5 連麗如《三國演義》:袍帶書。
此書是連闊如傳授其女連麗如的,連闊如當年憑此書贏得「靜街王」的美譽。連麗如承襲其父演播此書,與袁版《三國》相比,另有一番特色。連麗如曾到亞洲各地區演播此書,得到了廣泛的贊譽。
6 連麗如《大隋唐》: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九老興隋、瓦崗起義、李氏滅隋興唐的傳奇故事。在各種《隋唐》書中,此書算是篇幅最長的,故名為「大隋唐」。可能因為連麗如以前於北京的書場說書,故此書「興唐」部分與陳蔭榮的《興唐傳》極為相似。《興唐傳》一直被很多評書迷們視為最經典的《隋唐》版本,無緣聽到陳蔭榮當年說此書的朋友,大可一聽連麗如這部《大隋唐》。
7 單田芳《隋唐演義》: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瓦崗眾英雄起義,李氏滅隋興唐的傳奇故事。雖然現代評書藝人前有馬連登、陳蔭榮、陳青遠等都擅長此書,但單田芳演播此書仍然是一鳴驚人。像陳蔭榮《興唐傳》本子雖精彩,但其演播時並不叫座;而單田芳此書卻掀起了評書熱潮,很多人從《隋唐演義》認識了單田芳。此書與另一部作品《明英烈》可稱單書「袍帶雙絕」。
8 劉蘭芳《趙匡胤演義》: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五代末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以及劉金定大戰南唐的傳奇故事。劉蘭芳承襲其師孫惠文演播此書,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趙匡胤這個馬上皇帝和劉金定這個巾幗英雄,曾經一時成了街頭巷尾議論的對象,可見此書之影響力非同一般。
9 劉蘭芳《楊家將全傳》: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北宋初年,六郎楊延昭與其父其子三代抗擊遼國入侵的英雄傳奇故事。劉蘭芳演播此書,將楊家一門忠烈各個惟妙惟肖的展現在了聽眾的耳旁。劉蘭芳的評書中,此書的影響力僅次於《岳飛傳》。此書也是劉蘭芳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10 田連元《楊家將》: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北宋初年,楊六郎與其子楊宗保兩代英雄的傳奇故事。田連元演播此書在原有的情節上,加入了自行創作的一些因素。例如九郎楊興、董鐵錘、宋鐵棒這些滑稽的人物,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另外,田連元在電視上演播此書,開創了電視評書的先河,使聽眾變成了觀眾,把耳朵變成了眼耳齊用。
11 單田芳《三俠五義》:短打書。
此書講述了北宋年間,包公以及「三俠」、「五義」、「小五義」的傳奇故事。此書是單田芳在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小五義》兩部書的基礎上,加以改編創作的公案俠義評書。《三俠五義》一向被認為「短打書之王」,評書藝人中,單田芳演播此書算是佼佼者。單田芳用語言刻畫的眾俠客極其生動,尤其是白玉堂這個叫人可愛、可恨、可憐又可敬的人物,真是叫人聽過之後,銘刻心骨。
12 單田芳《白眉大俠》:短打書。
此書講述了北宋年間徐良、白雲瑞等俠劍客,掃平江湖惡勢力,力保大宋河山的傳奇故事。此書是單田芳《三俠五義》系列書後續創作的俠義評書,幾乎集中了短打書的一切特點。就影響力而言,此書不亞於袁闊成的《三國演義》和劉蘭芳的《岳飛傳》;就藝術成就而論,此書堪稱短打評書的熬頭之選。「白眉大俠」成了單田芳評書最聲名顯赫的一塊招牌。《白眉大俠》成就了單田芳,單田芳也成就了《白眉大俠》。
13 袁闊成《水滸外傳》:短打書。
此書講述了北宋末年,水泊梁山眾英雄與官府斗爭的傳奇故事。該書是袁闊成家傳之書,是《水滸傳》的一部書外書。以燕青、時遷等人為主線,「大名府」、「祝家莊」、「神州擂」三個大坨子,緊密相連,情節跌拓。此書可說是袁闊成除《三國演義》外的另一部經典之作。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14 田連元《小八義》:短打書。
此書講述的是梁山後代的故事。田連元此書得自其妻劉彩芹的傳授,可說是夫唱婦隨。曾幾何時,此書在電視播放時,阮英、唐鐵牛等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此書實乃田連元短打書中的代表作品。
15 劉蘭芳《岳飛傳》:袍帶書。
此書講述的是南宋初年,精忠大帥岳飛岳鵬舉的傳奇一生,以及岳雷掃北的故事。劉蘭芳在70年代末播講此書,造成了萬眾空巷,收音機脫銷的現象,影響力之大,尤勝袁闊成的《三國演義》。但究此書本身,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藝術特色和成就,但終究是名大於實。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才是這部書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時勢造英雄」。很多評書作品源於小說,高於小說,但這部《岳飛傳》沒有打到這種成就。總的來說,此書是劉蘭芳的成名作品,影響力空前絕後,但卻不是其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16 單田芳《明英烈》:袍帶書。
此書講述的是元末,朱元璋興兵起義,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傳奇故事。此書是單田芳的家傳書,最長一版直至「炮轟功臣樓,胡大海出走。」與另一部袍帶書《隋唐演義》可合稱單書「袍帶雙絕」。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17 劉蘭芳《五鳳朝陽刀》:短打書。
此書講述的是明朝末年,先天無極派傳人武鳳樓、江劍臣輔佐信王消滅魏忠賢,榮登大保,以及江湖紛爭的傳奇故事。此書是劉蘭芳根據馮家文原著的前兩部(共八部)改編的俠義評書,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其中的刀光劍影、兒女情長,堪比武俠大師金庸筆下的世界。劉蘭芳演播此書,忠於原著,刻畫人物到位,尤其對兒女情長之處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思之心動,聽之欲罷而不能。此書乃劉蘭芳短打評書之得意之作。
18 單田芳《童林傳》:短打書。
此書講述的是清朝康熙年間,大俠童林輔佐雍親王展開江湖斗爭,而後反對雍正的傳奇故事。此書是單田芳改編自常傑淼《雍正劍俠圖》的一部俠義評書,最長一版直至「童林刺雍正,呂四娘出世。」此書在一定程度上可與《白眉大俠》比美,是單田芳短打評書的另一部經典之作。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19 單田芳《百年風雲》:講史書。
此書講述的是中國歷史上整個近代的風雲變幻,其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筆筆皆是。此書是單田芳根據各種近代史資料編擬而成,「虎門硝煙」、「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垂簾聽政」、「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盡數收錄於此書中。
20 單田芳《亂世梟雄》:講史書。
此書講述的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軍閥張作霖的傳奇一生。單田芳播講此書獨具匠心,風格朴實親切,使許多人對張作霖這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此書與《百年風雲》一樣,都是單田芳近現代題材評書中的經典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