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舍的《茶館》 茶館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茶館就是給人們提供休息,放鬆的地方。夏天時。累了,倦了。一杯清茶既可以解版暑也可以解乏,還可以在裡面權聽到很多趣事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里,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2. 老舍的《茶館》全文
茶館又叫茶樓、茶肆、茶坊、茶寮、茶室、以及渲房等,它是以營業為目的、供客人版飲茶的場所。權最早的茶館是以茶攤形式出現的,時在東晉元帝(公元317—322在位)時。南北朝時出現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唐代商業交往發達,適應經濟活動的需要,從京城長安、洛陽到四川、山東、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現了茶肆。茶館是商業經濟活動發展的產物。從發展階段上看,東晉是原始型茶館的發軔階段,東北朝時形成初級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館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汪用民國時期,茶館日趨發達,在大中小城市乃至於鄉鎮、農村,都有了廣泛的立足之地,成為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和一大景觀。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追其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開元年間,鄉鎮中有煎茶出賣的店鋪,%C
3. 誰知道老舍年輕時候的愛情故事呀
胡挈青的住宅是一套普通的四居室單元房,這里沒有豪華的裝飾,也看不到高檔傢具,與眾不同的是牆上一楨楨精美的畫幅和窗檯、桌上、牆角邊擺放的一盆盆菊花。
牆上的畫是她親手而作,地上的花是她親手而栽。牆上形象逼真的假花與地上酷似假花的真花相映成趣,墨香與花香交織在一起,營造了一種清逸雅緻的氛圍。
在屋的一角,有一個水大的鏡框,裡面是一張泛黃的舊照片,這是老捨生前最後一張。這是他給親人留下的「遺產」,而對胡挈青來說還有一份「遺產」,那就是腦海中的記憶,這種回憶成了胡挈青的精神支柱。
結婚:老舍的一百多封信和他的「約法三章」
胡挈青和老舍都是滿族正紅旗人,胡挈青的父親在旗里當參領,相當於部隊的團長,老舍的父親是護軍,是保衛皇城的兵,每月僅二三兩餉銀,家鏡相對要差一些。
胡挈青自幼好強,向母親提出要上學,憑本事吃飯,不當少奶奶。母親雖然守舊但還是答應了她的要求,對她說:「北京的女孩子,特別是滿族人沒有上學的,你要上學必須發誓,不準交男朋友,不準跟男同學說話。」胡挈青說:「只要能上學,什麼條件我都答應。」就這樣,她先後在北京師范學校女子分校和男師大就讀。
老舍24歲在英國東方學校教漢語,1929年離開英國,在歐洲旅行了三個多月,後來,在新加坡一所中學教了半年書,1930年回國,住在好朋友白滌洲家。朋友之間無話不談,白滌洲對老舍說:「你已經30歲了,快點結婚吧。」老舍說:「我還要養母親,養哥哥(哥哥有九個孩子),負擔很重,再有一個家就無法支撐了。」白滌洲又說:「你要不結婚,我們就不理你了。」這下老舍沒了主意:「你們不理我,我就活不下去了,你看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老舍和胡挈青的哥哥是同學,彼此家庭情況都了解。1930年,即將放暑假的時候,北師大音樂老師帶胡挈青到白滌洲家中,請老舍給北師大講演,老舍欣然應允,這是胡挈青與老舍的第一次見面。爾後,羅辛田和白滌洲輪流做東,朋友們極力撮合這門婚事。
後來,老舍回濟南教書去了,放寒假時他給胡挈青寄來一封長信,密密麻麻幾大篇,詳細介紹了自己的身世。並說,你給我的第一印象,像個日本少女,咱們連吃三頓飯,你不愛吭聲,又像個悶嘴葫蘆。接著又說,你我都是滿族人,生活習慣一樣,這是很便利的條件。你很好學,我對外國名著、外國地理、歷史、文學史也很了解,兩個人肚子里裝了不少東西,有共同語言能生活到一起。隨即,便提出「約法三章」:其一,要能受苦、能吃窩頭,如果天天想坐汽車就別找我;其二,要能刻苦,學一門專長;第三,不許吵架,夫妻和和睦睦過日子。老舍還說,我沒有歐洲人的習慣,出去時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著打傘,我不幹。如果心裡有氣,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幹。我願建立一個互相友愛,和和睦睦的家庭。此後,老舍一天來一封信,連續寫了一百多封信。
老舍告訴胡挈青,自己是基督教徒,問他有什麼看法,胡挈青說,各有各的愛好,誰也不幹涉誰的自由。
胡挈青與老舍第一次擁抱是在中山公園後面的小沙灘。這是在那個封建、保守的年代,是由兩個封建、保守的人做出的並非封建、保守的「大舉動」,這是他們人生道路上同風雨、共患難的開始。
1931年夏天,在燈市口一家三層的旅館里由羅常培先生做媒,胡挈青和老舍結了婚。
結婚的第二天,老舍對胡挈青說,我有一句話必須跟你說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兒不言語,抽著煙,千萬別理我,我是在構思,絕不是跟你鬧別扭,希望你別打擾我。又說:「咱們倆要和睦相處,決不能吵架拌嘴。」就是這句話成為老舍夫婦恪守的信條。
伉儷情深 風雨無悔
胡挈青選擇了老舍,就註定要走一條坎坷之路。周恩來曾樹起大拇指感嘆道:「中國女性中最堅強的是胡挈青。」
老舍《四世同堂》的問世,轟動了北京,轟動了中國也轟動了世界。而在這部巨著的背後卻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1942年北平淪陷時期,胡挈青打算去重慶找老舍,一來逃出虎口,二來全家團圓,第三可以照顧老舍的生活。老舍回信說:「我在重慶只是掙點稿費維持生活,你們若來要帶著衣服和日用品,我無法預備。」那時,胡挈青已有三個孩子,最大的僅10歲,另兩個分別是8歲和6歲。她連夜趕做了5床大被子,收拾好鍋碗瓢盆……
離開北京那天是9月8日,她攜三個孩子,10件大行李,雇了5個架子車,歷經50天的奔波磨難,終於與老舍團聚了。
50天,在人的一生中眨眼即逝,而這50天在胡挈青的人生道路上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她乘過二等火車、軍用卡車,也坐過洋車、帆船,更多的是跟在架子車後面走,最長的一次7天走了800里路。途中有艱難也有驚險。
一次,胡挈青為了躲避汽車掉在一丈多深的坑裡,頓時渾身麻木,暈了過去……渴了,喝白開水,餓了,多以面條、大餅充飢。最讓她頭疼的是住店,兩個木板架成的通鋪,人擠人,頭挨頭,腳卻懸空,她最擔心的是怕孩子走散、行李被偷。如果說辛勞、困苦,胡挈青還能忍受的話,那麼她不能容忍的是精神上的壓抑、人格上的侮辱,她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國土上犯下的罪行。
舉步維艱的行程結束了,10月28日他們終於到達重慶,50天就像一場災難,胡挈青失去了許多,也得到了許多,經歷——就是財富。
報紙上登出老舍夫人到達重慶的消息後,許多朋友都來看望,其中有不少人的家在北平,他們迫不及待地打聽北平的消息。胡挈青一五一十地告訴他們,日本兵在中國國土上如何為所欲為、橫行霸道、燒殺搶掠,如何拿中國人不當人……胡挈青一遍一遍地講述著,每逢此時,老舍總是抽著煙,默默地坐在一旁。忽然有一天,老舍對胡挈青說:「行了,我要寫一部一百萬字的長篇小說!」
《四世同堂》就是這樣問世的。
老舍每寫完一章,胡挈青就把底稿抄寫下來,老舍再進行修改,改完再抄,反反復復。「約法三章」胡挈青做到了,「約法三章」中沒提到的胡挈青也做到了,一篇篇稿紙,字里行間都溶進他們的伉儷深情。
是胡挈青的經歷感動了老舍,還是老舍的文章感染了胡挈青,他們把共同的心聲融入作品之中:中華民族不可辱、中國人一定要站起來!
胡挈青告訴我,老舍是在貧民窟長大的苦孩子,深知社會底層人民的苦衷,他筆下寫的也是人民。對此,胡挈青饒有興致地講了一段往事。
當年《駱駝祥子》劇本完成後,在北京人民劇院首場演出時,老舍特意請北京的人力車夫前來觀看,沒想到這些人抵觸情緒很大,他們對老舍說我們是「臭腳行」,你們拿我們不當人,還要搬到檯子上去諷刺、挖苦。老舍為難了,他不知道這出戲能否通過。但當這些車夫看完戲後,一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激動地對老舍說:「你寫得太好了,把我們生活的艱難告訴了世人。」本來請他們提意見的老舍面對又是鞠躬又是道歉的工人反倒過意不去了,他當即從翠華樓飯庄買來幾個大肘子款待大家。
毛澤東最佩服康熙皇帝,在他看來,康熙皇帝不僅懂幾國文字,還精通地理、歷史,而且執政時間最長,是難得的一代明君。他把這個想法告訴老舍,要他寫一部關於康熙皇帝的劇本,老舍說:「您的好意我知道,但我沒有進過皇宮,不知大臣們怎樣接觸皇帝,沒有生活的體驗,我寫不了。」
爾後,老舍滿懷激情地完成了《龍須溝》的創作。 在周總理的推薦下,毛主席觀看了這部話劇並給予極高的評價。
胡挈青拜師:給齊白石磕頭 老舍吟詩:令齊白石「作難」
1939年,日本侵略者統治北平,齊白石先生拒絕為日本人作畫,掛出了心臟病復發,停止接收訂畫的牌子。當時,胡挈青在師大附中教書,學校與跨車胡同15號的齊宅很近,她被齊白石先生的民族氣節所傾倒。通過齊白石的女弟子楊秀珍的引見認識了這位老人。
一日,胡挈青同幾個朋友去齊宅,大家開玩笑,把胡挈青按在地上給齊白石磕頭,磕頭就意味著拜師,雖是個玩笑,白石老人也默認了。胡挈青天資聰穎又乖巧本分,深得老人厚愛,凡是她畫的畫兒,必親手題詞,家中的事也從來不避她,胡挈青不僅是齊白石的女弟子,也成了他的助手。
齊白石的生活十分簡朴,每天自己的伙食不能超過「標准」,常常吃蝦皮熬白菜,用胡挈青的話說「簡直像個農民」。齊白石以賣畫為生,但他不索高價,他的畫比其它畫家的畫便宜一半兒,一個扇面兩塊錢 ,每尺畫兩塊錢,工筆或西洋畫加一倍,有時照著死人畫遺像,僅收原料費和手工錢。齊白石老人到底攢了多少錢,一個偶然的機會,胡挈青知道了他的底細。
1955年發行新的人民幣,胡挈青幫助老人更換新幣,齊白石只要面值一百元的,說這種鈔票的圖案好。胡挈青提回兩個手提包,一張一張數得滿頭大汗,令她驚訝的是,按當時的價格,這些錢還買不來一張齊白石自己的畫。
胡挈青津津樂道的是老舍與齊白石的一段交往,每每提起,她便喜上眉梢。
老舍與齊白石相差幾十歲,他們卻是要好的朋友,齊白石佩服老舍的為人與文筆,而老舍敬重齊白石的人品與畫技。
老舍喜歡用名人詩句為題請白石老人作畫,故意以詩句中的動詞和時間、地點的跨度難為他,而老人偏偏對此頗感興趣,覺得這些名詩「正合余意,余亦喜愛」。老舍吟詩,白石作畫,一個動口、一個動手已被人們傳為佳話,由此而產生的「佳畫」早已成為世人公認的「珍品」。
老舍夫婦與周恩來夫婦
每每回憶起與周恩來夫婦相處的日子,胡挈青便熱淚盈眶。
當老舍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他一再對胡挈青說:「總理最了解我……」
1978年6月30日,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北京市和全國文藝界的朋友為老舍舉行骨灰安放儀式。那天,鄧穎超來得特別早,她緊緊握著胡挈青的手說:「如果恩來還活著,他會第一個來。」
人們或許還記得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老舍離開了我們,像他小說中許多悲劇人物一樣,選擇了水溺。周總理得知此事非常震驚,他派人向老舍親人表示慰問,並親自調查老捨去世的詳細情況。
總理在老捨去世5天後,親自簽發了關於保護幹部的電文並擬定了保護著名民主人士的名單,幾天後,人民日報也發表了《要文斗,不要武鬥》的社論。老舍是死於太平湖的第一人,而到8月底已達到上百人。
胡挈青告訴我,在老舍的一生中,有兩個關鍵的轉折點與總理有密切的關系。一次是1938年初醞釀成立「抗戰文協」時,領導人的人選頗費周折,最後總理和馮玉祥先生商定,要老舍擔任。按老舍的話說,從此,他從一個「寫家」變成了一個時代洪流中「盡職的小卒」。還有一次是1949年6月召開第一次文代會時,面對解放區和國統區兩支文藝大軍在北京會合的大好形勢,總理說:「現在就差老舍了,請他快回來吧。」於是,由郭沫若、茅盾、周揚、丁玲等30多人聯名給遠在紐約的老舍寫了一封邀請信,老舍十分感動,懷著一顆報孝祖國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
老舍與周總理的交往要追朔到抗日戰爭初期,從那時,他就把周總理當作自己的良師。
在胡挈青的回憶中,老舍寫的戲,總理幾乎都看過,有時還幫著出主意,幫著修改,關鍵時刻,他能為作者撐腰。
有一件事,胡挈青至今記憶猶新。
在《茶館》排練後的座談會上,總理談到老舍選擇的幾個歷史時期不夠典型,典型的應該是「五四」、二七年大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說完之後,馬上又聲明「我只是提些意見,你們不要對老舍同志講,要講還是我自己去講,我怕你們講不清楚。」她說:「這就是周恩來,這就是周恩來的魅力。」
60年代初,周總理為了答謝林巧稚和她的助手成功地為鄧穎超做的一次手術,安排在東四一家飯店舉辦私宴,特請老舍夫婦作陪。席間,胡挈青送給鄧穎超一把絹團扇,她在扇面上畫了一朵大牡丹,老舍題詞:「昔在帝王家,今供萬億人賞」,引起在座很大興趣。沒過幾天,胡挈青就收到總理與鄧穎超的合影,鄧穎超右手握扇柄,左手輕扶扇的上端,將團扇面直對鏡頭,總理與鄧穎超面帶微笑,並肩而立。這種答謝的方式,使人心中暖暖的。
類似這樣的交往還有許多,但有一次令胡挈青不解,至今還是一個謎。
一天下午周總理來到老舍家,談了一小會兒,老舍就對胡挈青說:「你到西屋去吧,總理要跟我說點兒事」。而這「點兒事」竟從2點一直談到6點。老舍終於出來了,說:「總理要在家吃飯」,弄得胡挈青措手不及,趕緊「抓」出兩樣菜--攤雞蛋和蒸魚。總理一看就笑了,說:「你和小超一樣,知識分子,不會做飯。」
那天到底說的是什麼,老舍一直守口如瓶。對這令人費解的謎胡挈青有自己的看法:「他們是上級與下級、是戰友、是朋友,他們在做應該做的事。」
老舍夫婦的菊情與茶情
老舍夫婦愛花,最喜歡的就是菊花。
在燈市口四合院(老舍故居)時,老舍夫婦養了200多盆菊花,從春夏到秋冬,每日精心呵護。養菊是一門學問,也是一件苦活兒,要付出許多辛勞,老舍夫婦樂此不疲。
老舍夫婦喜茶,最愛喝的就是茉莉花茶。
或許老舍與茶有緣,他少年時代居住的小胡同口有一個茶館,每日上學必經此處,放學後,他常常去茶館聽書。到中年時,老舍隻身漂流重慶,在北碚住時,每次上街都要到茶葉鋪坐一坐,久而久之,與一個老闆交了朋友,老舍經常和朋友們在那裡喝茶聊天,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那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在這個茶館的樓上貼了許多「莫談國事」的條子。這就是《茶館》問世的鋪墊。
老舍「煙、酒、茶」俱全,酒是戒了,原因是它對寫文章毫無益處,煙也戒了,是從經濟上考慮 ,但僅三個月又抽上了,只有茶一直未斷。
偶然間,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短文,方知老舍與溥儀也有過一段交往。一次溥儀到老舍家做客,品茶聊天之時,老舍問溥儀:「你當皇帝時喜歡喝什麼茶?」溥儀回答:「按清宮的生活習慣我夏季喜歡喝龍井茶,冬季則愛喝普洱茶。」隨後,他又說:「我每年不會放過喝普洱『頭貢茶』的。」老舍夫婦最高興的事就是賞菊和品茶。在他們看來,賞菊可以養心怡神,陶冶情操,而品茶其先苦後甘的韻味,不僅令人回味無窮,又可萌發文思靈感。
在窗檯上,胡挈青總擺幾盆形、色俱佳的菊花,夏天,開著窗,風兒輕輕吹動花與葉,屋中一陣陣清香;冬天,陽光照射在花上,使全屋平添了幾許顏色與生氣。每當菊花千姿百態、香飄四溢時,老舍夫婦便把親朋好友請到家中,邊賞花、邊品茶,沉浸在無限歡樂之中。
每逢此時老舍便按旗人的習慣,親自把盞。
賞菊、品茶,其樂融融。這是老舍夫婦最開心的時刻。
太平湖的「句號」老舍寫在人生的最後一筆
胡挈青永遠不會忘記,在那個漆黑的夜晚、那間小屋中發生的刻骨銘心的一幕:已經被紅衛兵打得皮開肉綻、滿臉淌血的老舍用雙手緊緊攥著她的手,久久沒有松開,他們互相看著、看著。沒有一句話,也沒有一點聲響……
就在那天早上,老舍問胡挈青:「今天是紅衛兵幫助我們文聯搞鬥批改,你看我參加不參加?」胡挈青說:「沒有通知你就不參加。」「文化大革命』是觸及每個人靈魂的一場大革命,我怎麼能不參加呢?」老舍邊說邊走了出去。
老捨去了,他是站著走出去,躺著回來的。這就是他們在百思不解的恐怖年代中共同度過的最後一個晚上。
「跟爺爺說再見」。第二天,老舍跟小孫子打招呼,這句話是對小孫子說的,也是說給這個世界的,他又一次緊緊握著胡挈青的手,許久、許久……這是告別親人,也是告別人生。
當胡挈青得知老舍沉湖的消息時已整整過了一天,他急急忙忙趕到湖邊。老舍已被人打撈上來,浮腫的臉上沾滿血跡,頸上、胸上傷痕累累。據目擊者說當時湖面上還漂浮著一本毛主席語錄和一張張紙片,有人撈上來看過,是手抄的毛主席詩詞。
胡挈青獃獃地看著老舍的遺體,經人提醒,才想起找車。天已經完全黑了,一輛大卡車載著老舍的遺體,胡挈青在一旁守侯著。天下起蒙蒙細雨,地上颳起颼颼冷風。
八寶山的工作人員告訴胡挈青,因老舍是「反革命分子」,火化後不能留骨灰,並讓她現在就回去。胡挈青含著眼淚向車上投去最後一瞥。
胡挈青的晚年生活
今年已96歲高齡的胡挈青慈眉善目,神采奕奕,腰不彎,背不駝,說起話來很有底氣。她的生活很充實,除去做點家務,接待客人外,她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繪畫和鍛煉身體。
胡挈青說,家庭和睦、兒女孝順是她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她有4個子女,都很孝順,願留在身邊照顧她,但她怕兒女們為她分心,只留兒子一家和一個小保姆在身旁。
堅持鍛煉身體,生活有規律 ,是胡挈青健康長壽的另一個原因。她自編一套保健操,每天早上醒來躺在床上就開始做。
在飲食上,胡挈青十分注意,每日三餐只吃八成飽,以清淡為主,基本素食。她說我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繪畫、鍛煉都安排好時間,生活要有規律,這是身體健康的前提。
每天繪畫兩個小時,這個習慣她已堅持了多年。胡挈青喜歡畫菊花,研究最透的是菊花,下功夫最多的也是菊花。
有一次記者到胡挈青家做客,她從書架上取下一本畫冊,這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她的畫集《百菊圖》,她一頁頁翻動、一頁頁介紹,專注的神態,輕輕的話語,彷彿捧在手中的是她的孩子。
這本畫冊傾注了胡挈青三十餘年的心血,也是她養菊品種的記錄。
看著流暢、蒼勁的筆墨線條,生機勃勃、形神兼備的畫幅,面對這位慈祥、專注的老人,驀地,在我腦海中呈現出一條坎坷、彎曲的小路,那畫筆正在畫著一個個清晰的腳印,那樣扎實、那樣穩健……
4. 老舍的《茶館》所有人物們按階級地位分類,明天就交,謝謝快點,好的我加分,能加多少加多少
社會場所名】
茶館又叫茶樓、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以營業為目的、供客人飲茶的場所。最早的茶館是以茶攤形式出現的,時在東晉元帝(公元317—322在位)時。南北朝時出現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唐代商業交往發達,適應經濟活動的需要,從京城長安、洛陽到四川、山東、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現了茶肆。茶館是商業經濟活動發展的產物。從發展階段上看,東晉是原始型茶館的發軔階段,東北朝時形成初級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館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汪用民國時期,茶館日趨發達,在大中小城市乃至於鄉鎮、農村,都有了廣泛的立足之地,成為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和一大景觀。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追其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開元年間,鄉鎮中有煎茶出賣的店鋪,投錢取飲,這是「茶館」的初級形式。
中國的茶館由來已久,據記載兩晉時已有了茶館。自古以來,品茗場所有多種稱謂,茶館的稱呼多見於長江流域;兩廣多稱為茶樓;京津多稱為茶亭。此外,還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稱謂。
茶館與茶攤都是專門用來喝茶的。不過茶館與茶攤相比,有經營大小之分和飲茶方式的不同。茶館設有固定的場所,人們在這里品茶、休閑等。茶攤沒有固定的場所,是季節性的、流動式的,主要是為過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當今茶館分類】
(一)歷史悠久的老茶館,保存舊時風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採用現代建築,四周輔以假山、噴泉,室內有鮮花、字畫,並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園茶座、音樂茶座等。
【歷史演變】
(一)茶館的萌芽
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中國最早的茶攤出現於晉代,據《廣陵耆老傳》中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也就是說,當時已有人將茶水作為商品到集市進行買賣了。不過這還屬於流動攤販,不能稱為「茶館」。此時茶攤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為人解渴而已。
(二)茶館的興起
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現了茶館的雛形。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種在鄉鎮、集市、道邊「煎茶賣之」的「店鋪」,當是茶館的雛形。
《舊唐書·王涯傳》記:「太和九年五月涯等倉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為禁兵所擒」,則唐文宗太和年間已有正式的茶館。
大唐中期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加之陸羽《茶經》的問世,使得「天下益知飲茶矣」,因而茶館不僅在產茶的江南地區迅速普及,也流傳到了北方城市。此時,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
(三)茶館的興盛
至宋代,便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現了萬商雲集、百業興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館。而孟元老的《東京華夢錄》中的記載則更讓人感受到當時茶肆的興盛「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晚即散,謂之鬼市子……歸曹門街,北山於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時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臨安(即今杭州),統治階級的驕奢、享樂、安逸的生活使杭州這個產茶地的茶館業更加興旺發達起來,當時的杭州不僅「處處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都城紀勝》中記載「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多有都人子弟占此會聚,習學樂器或唱叫之類,謂之掛牌兒。」
宋時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嘗小吃、談生意、做買賣,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四)茶館的普及
到明清之時,品茗之風更盛。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市民階層不斷擴大,民豐物富造成了市民們對各種娛樂生活的需求,而作為一種集休閑、飲食、娛樂、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活動場所,茶館成了人們的首選,因此,茶館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式愈益多樣,茶館功能也愈加豐富。
(五)茶館的衰微
近現代,中國經歷了戰爭,貧困和一些非常時期,茶館也就一度衰微。
(六)茶館的復興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導致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館作為文化生活的一種形式也悄然回復,茶館已成為人們業餘生活的重要選擇之一。
【主要衍生】
書茶館
書茶館,即設書場的茶館。清末民初,北京出現了以短評書為主的茶館。這種茶館,上午賣清茶,下午和晚上請藝人臨場說評書,行話為「白天」、「燈晚兒」。茶客邊聽書,邊飲茶,倒也優哉游哉,樂樂陶陶。
老北京的茶館遍及京城內外,各種茶館又有不同的形式與功用。這里,重點從文化,社會功用角度介紹幾種。老鄉京有許多書茶館,在這種茶館里,飲茶只是媒介,聽評書是主要內容。書茶館,直接把茶與文學相聯系,給人以歷史知識,又達到消閑、娛樂的目的,老少皆宜。
音樂茶座
音樂茶座是既品茶又娛樂的文化場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過其正式出現,卻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事。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國內外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在一些大中城市裡,音樂茶座應運而生。
音樂茶座一般選擇在幽雅的場所,並配以柔和多採的燈光,以飲茶品點,欣賞文藝為內容。音樂茶座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人們可以品茶自娛,也可以約上幾個朋友,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還可以在啜飲納涼的同時,進行各種交流。
【其他相關資料】
四川的蓋碗茶和茶館
四川是茶的故鄉,茶的品類繁多,飲茶風行,茶館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飲的蓋碗茶。蓋碗茶不但選用茉莉花茶、龍井等上品茶葉,而且蓋碗和銅壺也別有講究。如蓋碗用的茶蓋,一是茶沏好蓋上後,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飄浮的泡沫;三是可用來涼茶(即將茶蓋反扣倒入茶汁),便於快飲解渴,還有「茶船」用來托茶、端茶。這樣,茶碗、茶蓋、茶船托三位一體,既實用又美觀。另外燒水的壺選用銅壺,燒出來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強。
四川的茶館多,且具特色。早晨進茶館可一直坐到晚上關門,照樣沏茶而不增加收費。一整天僅收一次的茶費。所以茶館成天熱鬧,成了人們休息、娛樂、傳通訊息、進行交易的場所,而每個人的活動都是在茶的熱氣、香味中進行的。
【話劇茶館】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此劇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由70多個角色演出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
【作者】老舍
【演出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劇情梗概】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拚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主要人物形象解讀】
人的精神危機是時代文化危機的一部分。《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危機的刻畫,主要是藉助劇中三個關鍵人物——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來完成的。
「裕泰大茶館」的掌櫃王利發貫穿全劇。他父親死得早,二十多歲就獨立應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所以按著老輩兒留下來的老辦法,以為「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岔子」。他每天滿臉堆笑逢迎來自官僚權貴、外國勢力、惡霸、地痞、特務、警察多方面的敲詐滋擾,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常勸茶客們「莫談國事」。世間兵荒馬亂,城區別的大茶館都破產歇業了,他還苦撐著,時不時第想出些個小招數,抵擋街頭商業全走背字兒的潮流,晚年,眼瞅著茶館撐不下去了,他不嫌丟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國民黨黨棍創辦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館,特務們也來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來的金條換老命,流氓們開辦新式妓院,在當局慫恿下要霸佔他的鋪面……王利發一籌莫展,走到了人生盡頭,這才明白,幾十年來的小心謹慎苦撐苦熬,全算白饒,面對死的誘惑,他到底喊出了從來沒敢喊出口的話:「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王利發的這點兒心理危機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生活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身份地位稍稍高於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發,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後結局這樣凄涼,生活在那個世道下面的貧苦市民,就更沒指望了。王利發走到人生最後一站喊出來的幾句話,也正是縈繞在社會底層小人物們心頭的一致的困惑和憤懣。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第1幕登場的時候,只有二十幾歲,戊戌變法失敗後國勢衰落,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當局不但沒有接著好好辦廠,還把機器當成碎銅爛鐵給賣掉了。眼看著工廠的廢墟,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結論比王利發的還慘:「……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秦仲義有過比王利發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變革中國現實,可是,他的人生也沒能逃脫世道的鉗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給他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何況,他自視高人一頭,跟大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里單挑獨鬥了一輩子,終於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
常四爺,在《茶館》這出戲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這跟他特定的身份、經歷——由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有相當的關系。滿族出身的作家老舍,畢生寫了許多帶有滿人性格特徵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頭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氣壯地寫了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寫出旗人下層的確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寫出滿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三是要反映出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並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直到晚清時節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打清朝末年他還吃著錢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尤其是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當局的偵探以他說這話為理由要逮捕他,他據實相告:「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還是沒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獄就趕上了義和團運動,為護衛國權,他跟洋人刀槍相對地打了幾仗。後來大清國到底亡了,他也並不意外,認准了這是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他一生保持著滿族人耿忠、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在民國初期到處排斥滿人的時候,就像松二爺說的:「誰願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哪怕是靠擔筐販菜、挎籃子賣花生米,照樣活得腰板挺直。那麼,像常四爺這么一條硬漢子,是不是能有好一點的命運呢,不是,他也照樣逃不掉人生悲劇。七十多了,他還是一貧如洗,這才弄清楚:「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他預感到,這么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他「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常四爺,一個多麼希望依靠奮斗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於舊時代也屬於滿族傳統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於跌進厄運的王利發、秦仲義,是殊途同歸。
【對於話劇《茶館》的紀念——老舍茶館】
老舍茶館是以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劇命名的茶館,始建於1988年,現有營業面積2600多平方米,集書茶館、餐茶館、茶藝館與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大茶館。在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環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賞到一台匯聚京劇、曲藝、雜技、魔術、變臉等優秀民族藝術的精彩演出,同時可以品用各類名茶、宮廷細點、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和京味佳餚茶宴。自開業以來,老舍茶館接待了近47位外國元首、眾多社會名流和200多萬中外遊客,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連接國內外友誼的「橋梁」。
前門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館弘揚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嶄新手筆。它以古老經典的北京傳統建築四合院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藝之道為神,融合雍容貴氣的京城之韻,創造了一個您夢想中的茶藝館。在這里,只有悠閑與寧靜,只有輕松與自在,聽悠揚的古箏,看精湛的茶藝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來的半日悠閑。
5. 關於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人民藝術家——老舍(舒慶春)所著的長篇小說,描述了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代表人物。[1]
中文名
駱駝祥子
出版時間
1936年
作者
老舍(舒慶春)
字數
21萬字
類別
長篇小說
主要人物
祥子、虎妞、劉四爺駱駝祥子
老舍先生代表作品
共8個含義
《駱駝祥子》是人民藝術家——老舍(舒慶春)所著的長篇小說,描述了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代表人物。[1]
中文名
駱駝祥子
出版時間
1936年
作者
老舍(舒慶春)
字數
21萬字
類別
長篇小說
主要人物
祥子、虎妞、劉四爺
8.2
豆瓣書評
說說祥子
最近先生在讀「駱駝祥子」,聊了幾句,他說了一句「讓我動了憐憫之心」。我的憐憫之心可能比大多數人都容易「動」,讀書觀影動輒落淚;中年人的憐憫之心...
更多書評
同作者圖書
茶館
老舍文集
四世同堂
微神集
駱 駝 祥 子
正紅旗下
老舍散文
月牙集
月牙兒
91%的人還看了
駱駝祥子聽書在線聽
駱駝祥子話劇
名著閱讀
駱駝祥子批註
內容簡介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中國北平城裡的一個年輕好強、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力車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經歷。[2]
祥子來自農村,是個破產的青年農民,勤勞、純朴、善良,保留著農村哺育他、教養他的一切,卻再也不願意回農村去了。從農村來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誠實勞動買一輛屬於自己的車。做個獨立的勞動者是祥子的志願、希望、甚至是宗教,憑著勤勞和堅忍,他用三年的時間省吃儉用,終於實現了理想,成為自食其力的上等車夫。但剛拉半年,車就在兵荒馬亂中被逃兵擄走,祥子失去了洋車,只牽回三匹駱駝。祥子沒有灰心,他依然倔強地從頭開始,更加克己地拉車攢錢。可是,還沒有等他再買上車,所有的積蓄又被偵探敲詐、洗劫一空,買車的夢想再次成泡影。
駱駝祥子
當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車,是以與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為代價的。好景不長,因虎妞死於難產,他不得不賣掉人力車去料理喪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徹底破滅了。再加上他心愛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連遭生活的打擊,祥子開始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不再像從前一樣以拉車為自豪,他厭惡拉車,厭惡勞作。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開始游戲生活, 吃喝嫖賭。為了喝酒,祥子到處騙錢,墮落為「城市垃圾」。最後,靠給人干紅白喜事做雜工維持生計。祥子由一個「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底層勞動者淪為一個「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6. 我是個書蟲 好於政史尤嗜文學 請各位介紹盡可能多的電子書網 聽書網 還有其他好的論壇網站以及QQ群
小說:王小波的紅拂夜奔、東宮西宮,阿來的塵埃落定,魯迅的故事新編、中國小說史鉤沉,老舍的正紅旗下,石頭記庚辰校本、甲戌校本、夢本,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喚
國學: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論稿、柳如是傳,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錢鍾書的管錐編,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周汝昌紅樓夢會真、紅樓夢新證
詩歌:毛澤東詩詞,穆旦詩選
外國(如果看得懂,還是看原文):露絲·本尼狄克特的菊與刀,瑪格麗特·杜 拉斯的情人、廣場的和平鴿,資本論,卡爾維諾的小說
戲劇: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
7. 求老舍的《正紅旗下》有聲小說,最好不要網址,直接發可以在手機上聽的格式
你直接下一個愛聽txt聽書,所以本地的txt小說都可以聽啊。
8. 老舍的茶館
《茶館》故事梗概是: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版榮」景象:提籠架鳥、權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拚命支撐著茶館。
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
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