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娜卡列寧娜這本書的大概情節是什麼
從別處抄轉的:
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上流社會里,高層首長卡列寧之妻安娜艷冠群芳,在火車上她邂逅了風流倜儻的伯爵渥倫斯基。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雖然安娜勇敢地告訴自己的丈夫一切實情,希望能離婚,但看重社會地位的卡列寧,難以忍受奪妻的恥辱,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拒絕和安娜離婚並逼她放棄兒子。此刻,安娜已離家與渥倫斯基同居,懷了他的孩子,卻不幸流產,得了後遺症,又對酒與葯物有了依賴性,經過重重困難波折後,安娜的精神壓力變得非常大。後來,渥倫斯基承受不了社會壓力開始對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而現在所謂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要被遺棄,她內心無法獲得滿足和平衡。最後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後的結果由安娜獨立承擔,留下了無限感傷。
B. 安娜卡列寧娜的內容簡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兩條主要的平行線索和一條聯結性次要線索結構而成的,整體上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後「一切都翻了一個身,一切都剛剛安排下來」的那個時代在政治、經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說通過安娜——卡列寧——渥倫斯基線索展示了封建主義家庭關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淪喪;通過列文——吉提線索描繪出資本主義勢力侵入農村後,地主經濟面臨危機的情景,揭示出作者執著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麗——奧勃朗斯基這一次要線索巧妙地聯結兩條主線,在家庭思想上三條線索相互對應、參照,勾勒出三種不同類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作者以這種建築學而自豪,圓拱將兩座大廈聯結得天衣無縫,「使人覺察不出什麼地方是拱頂」。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
安娜第一次出現時的音容笑貌令人難以忘懷:她姿態端麗、溫雅,一雙濃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在她的臉上流露……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違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顯現出來。在這幅出色的肖像中展現了安娜的精神美,也提示我們去探究她的生活之謎。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辦下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大官僚卡列寧。婚後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於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託在兒子身上。渥倫斯基喚醒了她晚熟的愛情。她渴望自由而大膽地愛,不願像別特西公爵夫人那樣在家宴上公開接待情人;也不願接受丈夫的建議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關系,偷偷與情人往來;終於沖出家庭與渥倫斯基結合,公然與整個上流社會對抗。從此安娜失去了一個貴族婦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權利,除了渥倫斯基的愛,她一無所有,因此,她熱烈而執著地獻身於這種愛。確實,在國外,在渥倫斯基的庄園里,安娜曾體驗過短暫的「不可原諒的幸福」。她丟棄母親的天職,但內心無法平息因失去愛子而產生的悲傷;她想昂起驕傲的頭,宣稱她是幸福的女人,但卻擺脫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識。她的靈魂一直受到折磨。而孤注一擲的、囿於自我的對渥倫斯基的愛又不可能得到相應的感情反響,安娜絕望了,她在臨終前滿含怨憤地喊出:「一切是虛偽、全是謊言、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創作過程中有過極大變化:從一個低級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寫成真誠、嚴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女性。托爾斯泰通過安娜的愛情、家庭悲劇寄寓了他對當時動盪的俄國社會中人的命運和倫理道德准則的思考。作家歌頌人的生命力,贊揚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時,他又堅決否定一切政治、社會活動(包括婦女解放運動)對改善人們命運的作用,強調母親——婦女天職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觀的矛盾構成安娜形象的復雜性。一百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動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說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則是托爾斯泰式主人公中自傳性特別強的一個人物,他在托爾斯泰的創作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在他身上藝術地再現了作家世界觀激變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從結構安排來看,列文的幸福家庭與安娜的不幸家庭互為對照,但從思想探索來看,列文婚後卻產生了精神危機,他為貴族階級自甘敗落而憂心忡忡。他研究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討人生的目的,但卻毫無出路。羅曼·羅蘭指出,列文不僅體現了托爾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觀點,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戀愛,他倆婚後的頭幾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憶的搬演。同樣,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爾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憶」。而作品的尾聲「則是作者本人趨向精神革命的過渡」。
彼得堡貴夫人安娜是皇室後裔,大官僚卡列寧的妻子。她的哥哥奧勃朗斯基住在莫斯科,過著放盪的生活。他與過去的家庭女教師發生暖昧關系,妻子道麗發覺後,非常痛苦。安娜為了調解哥嫂糾紛來到莫斯科,在火車站與近衛軍軍官渥倫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風姿和笑容中蘊含的一股被壓抑的生氣使渥倫斯基為之傾倒。
與此同時庄園貴族列文也來到莫斯科,他已年過三十,感到建立家庭的需要,決定向他青年時代就喜愛的吉提求婚,而當時吉提正迷戀著渥倫斯基,她拒絕了列文。但渥倫斯基見到安娜後就不再與吉提交往。安娜的到來使道麗和丈夫言歸於好,卻使道麗的妹妹吉提陷入不幸。
列文回到鄉下,埋頭從事農業改革,希望以此忘卻個人生活上的失意。他嘗試養育優種牲畜,引進農業機器,但總不能得到應有的效益。
安娜在歸途中發現渥倫斯基也同車而行,她心神不寧,卻又興奮,回到彼得堡後,安娜和渥倫斯基在社交場合經常相遇,在一次宴會上渥倫斯基向安娜表白了愛情。他們兩人單獨在一起時間過長,引起人們議論,回到家卡列寧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禮儀、遵守婦道。而這種官腔和說教反而使安娜關閉了心靈之門,從此她陷入情網而不能自拔。安娜與渥倫斯基的關系在賽馬會上終於暴露:當渥倫斯基的馬摔倒時,安娜的態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認了她是渥倫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寧卻要求安娜一切維持現狀,只是不許在家裡接待渥倫斯基。
列文在農村常和農民一起勞動,嚮往過一種全新的生活,像農民一樣朴實,但得知吉提曾大病一場,在國外療養後即將回來,又激發了對她的愛,列文再次求婚,他們終於結合了。婚後住在庄園里,過著美滿的生活,但是列文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他在農業上的各種設想常常失敗,農民不信任地主。他幻想建立一種股東聯營方式,使農民和地主同樣得益,達到「以利害的調和和一致來代替互相仇視」,但各種新方法、新措施都無效。他不知道該如何生活,苦惱得幾乎自殺,最後從一個老農那兒得到了啟示:「人活著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靈魂,為了上帝。」
安娜的處境越來越糟,她懷了孕,分娩時又患產褥熱,幾乎死去,病危時她向丈夫請求寬恕,並希望他與渥倫斯基和好,卡列寧出於基督徒的感情答應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癒後又無法繼續與丈夫生活下去,終於不等丈夫同意離婚,就與渥倫斯基一起到國外去了。在歐洲旅行三個月回來,安娜思念兒子,在謝遼沙生日時,她不顧一切撞進自己住過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兒子她激動異常,母子倆緊緊擁抱,難分難舍。直到卡列寧走進兒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離去。從此,安娜永遠失去了心愛的兒子,得不到離婚許可,與渥倫斯基只能是非法結合,上流社會的大門對她緊閉,處處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獨地住在渥倫斯基的庄園里,想方設法消磨時間。當渥倫斯基一人外出時她就懷疑他另有新歡,因此兩人發生口角。一次在爭吵後安娜陷入絕望境地,一面寫信發電報,一面追隨渥倫斯基到了火車站。這時,她朦朧中想起他們第一次的相見以及當時一個工人被軋死的情景。這彷彿暗示了她的歸宿。安娜向正在駛來的火車撲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滅了,她的痛苦也永遠擺脫了。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會一位美麗,純潔而熱情洋溢的貴婦人。她16歲時即由姑媽作主,下嫁給比自己年長10歲的高官卡列寧。卡列寧只是一架官僚機器,除了投機鑽營,別無所長。結婚十餘年,安娜從未體會到愛情的滋味。她只能將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傾注在兒子謝遼莎身上。 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軍官渥倫斯基,被他的風采深深地吸引了。渥倫斯基也一見鍾情,狂熱地愛上了安娜。本來,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會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卻遭到了上流社會的唾棄。其原因並不在於他們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對彼得堡上流社會虛偽、不道德的生活構成了挑戰,是因為他們違反了上流社會的「游戲規則」。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會雖然是一個男盜女娼的淵藪,但是維持表面上的「體面」卻是人人信守的法則。而安娜卻在從馬賽場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與渥倫斯基的私情,並且要求離婚!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當然為上流社會所不容,更為卡列寧所不容。為了不影響自己仕途發達,也為了懲罰安娜,他堅不離婚,並且不讓安娜得到自己心愛的兒子。 更有甚者,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渥倫斯基也動搖了。他開始頻繁出入貴族議會,並漸漸將安娜的愛情視為束縛。所以當安娜聽說渥倫斯基的母親正為他擇親的時候,她母於絕望了。兒子與情人,她生命的兩大支柱,相繼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盡頭。 小說的另一條主線是圍繞列文展開的。列文與安娜一樣,也在生活中追尋真、善、美、所不同的是他最後不僅得到了愛情,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可以說,他的結局是對安娜的探索作出的回答。
C. 求蘇菲瑪索版的《安娜卡列寧娜》電影種子或鏈接。感激不盡。高清,且可以下載的額外加分30。\(≧▽≦)/!
我剛看完,但沒下載,你到暴風影音裡面看...高清滴
D. 知道《安娜卡列寧娜》這本書嗎,好看嗎
個人覺得是不錯的,以下是借鑒別人的簡評: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巨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1877年,小說首版發行。據同代人稱,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它的各個章節都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蹺足」注視,及無休無止的「議論、推崇、非難和爭吵,彷彿事情關涉到每個人最切身的問題」。
但不久,社會就公認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達到的高度是俄國文學從未達到過的。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興奮地評論道:"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也讓後人能夠記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E. 《安娜卡列尼娜》與《安娜卡列寧娜》是同一本書嗎
是,都是Αнна Κаренцна的譯名親,發帖記得帶前綴哦
F. 求安娜卡列寧娜蘇菲瑪索版的
愛奇藝上有的,會員
G. 《安娜卡列尼娜》和《安娜卡列寧娜》是一本書嗎
是啊,不過,現在還沒看到有安娜卡列寧娜這本書
H. 安娜卡列寧娜講了什麼
講述了官宦家族少婦追求真愛與恪守傳統封法制度的矛盾心理,並最終成為這一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的犧牲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