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更君歌詞曲徵集亢連生稿件
生平: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作品: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減字木蘭花 春月
浣溪沙
昭君怨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西江月
定風波
鷓鴣天
南鄉子等
評價:
王國維《文學小言》六雲:
「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莊子、淵明(陶潛)、子美(杜甫)、子瞻(蘇軾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傳正燕公山水》雲其繪畫:
「離畫工之度數,而得詩人之清麗」
林語堂《蘇東坡傳》雲: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戲,只有落幕後才能判斷這出戲的好壞」
王國憲在《重修儋縣志敘》中評價蘇軾,「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鍾』,辟南荒之詩境也。」
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作家李敖評論蘇軾雖是達者,「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級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於《赤壁賦》,並沒有思想家式的細膩與深入。又摻入佛、道及民間迷信,行為上搞求雨、煉丹,境界有低段出現。他的政治觀點尤其舊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謂『汝唯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了。」
國學大師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並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後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
參考文獻:網路
㈡ 當「聽書」成為一種時尚屬於什麼類型的文章
「碎片化閱讀」帶來的「閱讀碎片化」,讓淺閱讀、快閱讀大行其道,而深閱讀似乎已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奢侈。讀書使人進步,科技改變世界。如何讓科技的進步服務於人的發展,「讀書」這件事本身,已經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讀書」這件事,隨著數字化閱讀的延伸正變得更為多元,比如「聽書」。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有聲閱讀也即「聽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使用手機APP、微信語音等收聽圖書成為閱讀新的增長點。2017年,中國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22.8%,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個百分點。在未成年人群體中,聽書頻率也相當高,其中14—17周歲青少年的聽書率達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據生活中碎片化的時間。聽書的流行,是否證明科技與創意正不斷拓展讀書的外延,為人們提供了閱讀的更多可能性?同時,是否意味著數字化閱讀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閱讀與生活在數字時代更深融合?種種已知或未知的嘗試,都值得探討。
不難確認的是,聽書的流行建立在數字化閱讀的潮流之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所做的這項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3.0%,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個百分點。同時,有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
如果說聽書還只是一種「前沿」或者說時尚的閱讀方式,數字化閱讀則幾乎已經可以被稱為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見,早班地鐵里,人手一部手機的「低頭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張報紙的場景已一去不返。當然,看手機是否就等同於「閱讀」,還需要打個問號。某種意義上,包含在這種場景中的數字化閱讀,正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如果說這種閱讀方式起初只是為了填充人們的「碎片時間」,如今則需進一步發問,閱讀是否正在被這種方式「撕成碎片」?
仔細想想,無論何種閱讀方式,你現在是否還能沉下心來讀完一本書,還是隔幾分鍾就要拿起手機刷刷微博、流連於朋友圈?當以秒計算的短視頻日漸流行,無數轉瞬即逝的興趣點如走馬燈般輪轉。腦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沖刷著沙灘,最終卻難留痕跡。「碎片化閱讀」帶來的「閱讀碎片化」,讓淺閱讀、快閱讀大行其道,而深閱讀似乎已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奢侈。數字化閱讀帶來的「雙刃劍」效應,需要更多維度、更深層面的觀察。
當科技演進到今天,閱讀方式的變遷雖然早已超越人們以往的想像邊界,閱讀的真正內涵與價值,其實並沒有發生多少改變。讀書使人進步,科技改變世界,而歸根結底,如何讓科技的進步服務於人的發展,「讀書」這件事本身,已經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㈢ 記得昨天聽書,說的是楊家將的故事,裡面有一回講楊六郎詐死,他的妻子為他送飯,後面跟著一個人,最後那
這是寇準背靴的故事
北宋時期,昏王無道,聽信讒言,陷害忠良,將忠心報國的楊延景元帥充軍雲南。而後奸臣王欽若陷害楊延昭,假傳聖旨賜其毒葯。楊延景獄中好友任堂輝不忍忠良遭害,喝下毒葯才使得楊延昭逃過一死。後來,楊府虛報楊延昭病死,假設靈堂,想自此回河東隱居。此時,遼軍進犯,邊疆告急。八賢王和天官寇準聽到楊延景的噩耗,心情十分沉痛,並為朝中失去披肝瀝膽的忠良而深感憂悒。於是,二人同往楊府弔唁。寇準在靈堂上看到楊延昭的兒子楊宗保不甚悲哀;又見到楊延昭的妻子柴郡主外面雖身著孝服裡面卻著紅裙;還聽到佘太君向八賢王奏本,舉家要回河東,心中頓生疑團,便以守靈為名留八賢王同在楊府。夜晚,寇準疑慮滿懷,難以入眠。這時,他忽然發現柴郡主來其窗外窺視後,提著籃子急忙向花園走去。寇準看穿其中有些蹊蹺,便尾隨柴郡主前往花園,柴郡主在黑夜中疾行,不小心摔了跤,籃子落在了地上。緊跟其後寇準也失驚跌倒,碰掉了紗帽,摔脫了靴子。寇準在尋找紗帽時,發現了籃子里的飯菜,並與尋找籃子的柴郡主碰在一起。寇準躲閃不及,又怕被柴郡主發現,便設法躲過了柴郡主。他為趕上柴郡主看個究竟,便背起靴子踉蹌跟蹤而去。寇準終於看到柴郡主將飯菜送進花廳,並聽到她與楊延昭在花廳里講話。這可樂壞了忠心為國的寇準,急忙趕回將此事報知八賢王。憂慮中的八賢王聽說楊延昭還在人世,十分驚喜。於是,君臣二人悄悄地來到花廳,設法見到了楊延昭。從此,世代忠良的楊家又重為國為民捍
㈣ 誰有天方聽書網的帳號能不能幫我下載曹植的<<求自試表>>,在這里先謝謝啦
臣植言:臣聞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事父尚於榮親,事君貴於興國。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畢命之臣也。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屍祿,《詩》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辭兩國之任,其德厚也;旦、爽不讓燕、魯之封,其功大也。兮臣蒙國重恩,三世於兮矣。正值陛下昇平之際,稱浴聖澤,潛潤德教,可謂厚幸矣!而位竊東藩,爵在上列,身被輕暖,□厭百味,目極華靡,耳倦絲竹者,爵重祿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祿者,有異於此.皆以功勤濟國,輔主惠民。兮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將掛風人彼己之譏。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紱。方兮天下一統,九州晏如。顧西尚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使邊境未得稅甲,媒士未得商枕者,誠欲混同宇內,以致太和也。故啟滅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聖明統世,將欲卒文武之功,繼成康之隆,簡賢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鎮衛四境,為國爪牙者,可謂當矣。然而高鳥未掛於輕繳,淵魚未懸於鉤餌者,恐釣射之術或未盡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擊張步,言不以賊遺於君父也。故車右伏劍於鳴轂,雍門刎首於齊境。若此二子,豈惡生而尚死哉?誠忿其慢主而凌君也。夫君之寵臣,欲以除患興利;臣之事君,必以殺身靜亂,以功報主也。昔賈誼弱冠求試屬國,請系單於之頸而制其命。終軍以妙年使越,欲得長纓占其王,羈致北闕。此二醫者,豈好為誇主而曜世俗哉!志或郁結,欲逞其才力,輸能於明君也。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兮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聞矣。雖賢不乏世,宿將舊卒猶習戰也。竊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發之功,以報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詔,效臣錐刀之用,使得西屬大將軍,當一校之隊;若東屬大司馬、統偏師之任。必乘危蹈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為士卒先。雖未能擒權馘亮,庶將虜其雄率,殲其丑類。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於事,死無損於數,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於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衄,輟食忘餐,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於吳會矣!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行師用兵之勢,可謂神妙也!故兵者不可豫言,臨難而制變者也。志欲自效於明時,立功於聖世。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國家之難,身雖屠裂,而功勛著於景鍾,名稱垂於竹帛,未嘗不拊心而嘆息也。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而秦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趙以濟其難。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乾,而聲名並滅。臣聞騏驥長鳴,伯樂昭其能;盧狗悲號,韓國知其才。是以效之齊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試之狡免之捷,以驗搏噬之用。兮臣志狗馬之微功,竊自惟度,終無伯樂韓國之舉,是以於悒而竊自痛者也。夫臨博而企竦,聞樂而竊抃者,或有賞音而識道也。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況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醜行也;干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陳聞於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獻其忠,必知為朝士所笑。聖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