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步步為營、得隴望蜀的三國主要人物
1、步步為營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據漢水趙雲寡勝眾
主要人物:法正(徐直)、黃忠、夏侯淵、趙雲,張郃,夏侯尚,陳式,孔明等。
詳細:
「…忠慌與法正商議,正曰:「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
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 :此乃反客為主之法。」忠用其謀,將應有之物,盡賞三軍,歡聲滿谷,願效死戰。黃忠即日拔寨而進,步步為營;每營住數日,又進。
2、得隴望蜀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曹操 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
主要人物:司馬懿、曹操、劉曄等。
詳細:
「…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曰:「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也。」
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曰:「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動。
Ⅱ 得隴望蜀的主人公是誰
入木三分(王羲之 )指鹿為馬(趙高 )煮豆燃萁(曹植 )
樂不思蜀(劉阿斗 )紙上談兵(趙括 )三顧茅廬(諸葛亮)
退避三舍(晉文公 )卧薪嘗膽(勾踐 )圍魏救趙(孫臏 )
初出茅廬(諸葛亮 )游刃有餘(莊子 )得隴望蜀(公孫述、隗囂)
破釜沉舟(項羽 )背水一戰(韓信 )負荊請罪(廉頗 )
Ⅲ 成語得隴望蜀的主人公是誰
劉備
Ⅳ 得隴望蜀的古代故事主角是誰
故事的主角是曹操和司馬懿。
宣帝司馬懿跟隨曹操去討伐張魯,對魏武帝曹操進言道:「劉備以欺詐和武力俘虜了劉璋,蜀人尚未歸附就出兵遠方去爭奪江陵,這個機會不能錯過。現在我們如果出兵到漢中顯威,益州就會驚慌,趁機進兵、兵臨城下,勢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勢很容易建立功業。聖人不能違逆天時,也不能喪失時機。」魏武帝曹操說:「人就是苦於沒有滿足,已經得到了隴西,還想得到蜀。」最終沒有聽從宣帝司馬懿的意見。
Ⅳ 得隴望蜀,指鹿為馬,卧薪嘗膽,陪了夫人有折兵,管鮑之交的主人公是誰
成語詞條: 得隴望蜀
成語發音: dé lǒng wàng shǔ
成語釋疑: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成語出處: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故事::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
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
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
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
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
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
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
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
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
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
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卧薪嘗膽
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卧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但是,卧薪嘗膽的典故始於何時?據有關吳越史料的書籍,戰國時期的《左傳》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踐和昊王夫差的詳細記載,而沒有勾踐卧薪嘗膽之記錄。另一戰國時的著作《國語》中,也無勾踐卧薪嘗膽之說。
至東漢期間,《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踐歸國外傳」中,有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不絕於口」之句,而無「卧薪」之說。
「卧薪嘗膽」作為成語,最早見於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著的《擬孫權答曹操書》游戲性的書信體裁文中,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之時,曾經「卧薪嘗膽」,但這與勾踐毫無關系。到了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記》書中,曾有吳王夫差「坐薪嘗膽」,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踐」。到了明代,張博在《春秋列國論》書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嘗膽」,雖有「卧薪嘗膽」,但亦是指夫差。後來,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黃震的《古今記要》、《黃氏日抄》兩書中,才開始有勾踐「卧薪嘗膽」之說。明末,梁辰魚所著《浣沙記》劇本中,將勾踐「卧薪嘗膽」作為傳奇,加以渲染。馮夢龍也在《東周列國志》中多次講到勾踐「卧薪嘗膽」之事。清初,吳乘權編的《綱鑒易知錄》,亦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卧薪嘗膽」之句。從此,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之故事,就愈傳愈廣,成為我國的成語典故了。
賠了夫人又折兵
東漢後期,曹操稱雄一方向北滅了大敵袁紹統一了北方。之後幾經展轉滅的大大小小數個諸侯。但與此同時梟雄劉備為了自己的勢力也在不斷努力,但終不敵曹操而敗北……謀士諸葛亮提出連孫抗吳之論,被劉備採納了。果然說服了孫權後,憑借著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龐統徐庶等的協助終於在赤壁大敗曹操……此時,興奮之餘孫劉聯盟節立滅曹,但是終歸在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可憐的周瑜還不知道…想要一舉占據曹操的荊州勢力,但卻被聰明的諸葛亮搶了先…盡管他妄圖強攻但是還是被趙雲的部隊射回,而且他也中了箭……..周瑜總是不甘心,幾次追要荊州總是無功而反…孫權愛惜周瑜讓魯肅替他去要荊州但仍是無功而反。情急下周瑜想到了美人計,但是反被諸葛亮識破使得其陪了夫人又折兵。當周瑜再次與劉備方面談判時,劉備以取下西川為約再度粉碎了周瑜的思想…終於,他要和劉備翻臉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計,滅了劉備。但是這個計謀還是逃不過諸葛亮的眼睛……終於周瑜又失敗了……但是聰明的諸葛亮卻認為還是不夠……因為他要去掉這個勁敵…..於是乎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譏諷周瑜……終於,隨著一聲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周瑜去了………
管鮑之交
齊國的國君(諸侯國的最高首領)齊桓公是第一個霸主。齊桓公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有兩個得力的助手——管仲和鮑叔牙。管仲是一位有才乾的政治家,而他的成功又是和鮑叔牙謙虛讓人的品德分不開的。
管仲和鮑叔牙從小就是好朋友。他們互相幫助,真誠相待。長大以後,他們一同去齊國謀生。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王有兩個弟弟,一個是公子糾,一個是公子小白。說來真巧,管仲和鮑叔牙分別當了他們兩人的老師。齊國發生內亂,齊襄王被殺死,誰來當新國君呢?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便爭起來。結果公子小白當了國君,他就是齊桓公。
為了治理好國家,齊桓公問鮑叔牙有什麼高見。鮑叔牙說:「您需要一個才智過人的賢人來幫助。」齊桓公說:「難道還有比您更能乾的人嗎?」鮑叔牙肯定地說:「有,就是管仲。」「管仲?!」提起管仲,齊桓公便咬牙切齒,原來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王位的時候,為保公子糾做國君,有一次,管仲躲在樹林中向公子小白暗射了一箭,幸好射在衣帶的銅鉤上才沒受傷,所以結下了一箭之仇。鮑叔牙說:「管仲的才能超過我十倍,您要是不記前仇,真心實意請他來,不但能治理好國家,恐怕其它各國也得聽您指揮呢!他說服了齊桓公,設法把管仲請來。管仲見齊桓公不記一箭之仇,非常信任他,就決定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了。
管仲在齊桓公支持下,對齊國進行了一番改革。幾年時間,齊國就富強起來,此時為了讓管仲充分發揮才能智慧,鮑叔牙卻謝絕挽留,悄悄地離開了齊桓公和管仲。他的為人令大家欽佩,管仲說:「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後來人們常用「管鮑之交」「管鮑遺風」來稱贊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
Ⅵ 得龍望蜀的主人公是誰的 答案
出處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出自東漢光武帝劉秀對大將岑彭的書信。
《二十四史 晉書 卷一 帝紀第一 宣帝司馬懿》中記載:宣帝司馬懿跟隨曹操去討伐張魯,對魏武帝曹操進言道:「劉備以欺詐和武力俘虜了劉璋,蜀人尚未歸附就出兵遠方去爭奪江陵,這個機會不能錯過。現在我們如果出兵到漢中顯威,益州就會驚慌,趁機進兵、兵臨城下,勢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勢很容易建立功業。聖人不能違逆天時,也不能喪失時機。」魏武帝曹操說:「人就是苦於沒有滿足,已經得到了隴西,還想得到蜀。」最終沒有聽從宣帝司馬懿的意見。成語得隴望蜀出自於魏武帝曹操的對話。
Ⅶ 得隴望蜀講的是誰
劉秀
成語詞條: 得隴望蜀
成語發音: dé lǒng wàng shǔ
成語釋疑: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成語出處: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故事::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
Ⅷ 得隴望蜀的歷史典故,他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出自東漢光武帝劉秀對大將岑彭的書信。
Ⅸ 得隴望蜀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劉秀
(9)得隴望蜀主人公是誰擴展閱讀
在漢軍不斷的攻擊和勸降下,隗軍漸有叛降的將領,隗囂見形勢 窘困,派大將王元入蜀向公孫述求救,自己則帶著家屬,投奔西城守將楊廣。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吳漢、岑彭包圍西城, 耿弇、蓋延包圍上部,自己動身返回洛陽。
月余之後,楊廣身亡,隗囂的處境更加危急。又捱過了幾個月,王元、 周宗帶著蜀軍五千,突然趕到西城,登高大呼:「百萬大軍來到!」漢軍大驚,還未排好戰陣,王元就沖入包圍圈,把隗囂接到冀縣去。漢軍糧食耗盡,撤兵返回關中。於是,安定、北地、天水、隴西諸郡,又倒向隗囂。
建武九年(33),隗囂財力人力消耗殆盡,處境每況愈下;而且又病又餓,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飯充飢,終於憤恨而死。隗囂部下擁他的少子 隗純為主,據守在落門(在今甘肅 甘谷)。一年後, 來歙率軍攻克落門,隗純和諸將投降,只有王元單身入蜀,投靠公孫述為將。
光武帝從隴中東返時,留下一函給圍攻西城的岑彭說:「如兩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帶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於不知足,才平定隴右,又想著蜀地。」從此,「得隴望蜀」就成為譏諷人心沒有厭足之時的成語。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斷的「得隴望蜀」中,完成其「中興」大業的;這也是歷代王朝更迭時,無數次兼並戰爭的內在動力。
得隴望蜀(東漢建武六年(30),劉秀率兵平西北。部將岑彭與吳漢把隗囂圍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孫述派兵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鄞(今甘肅天水),劉秀留蓋延、耿弇率兵圍之。布置好之後,劉秀便移駕東歸。臨行前他曾寫信給岑彭,說:「如果攻下兩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又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發白。」後來人們把「既平隴、又望蜀」概括為「平隴望蜀」或「得隴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