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亭送別的主要內容和人物分析
鶯鶯是一名敢於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愛情生活的多情鍾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寫了鶯鶯依依不捨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鶯鶯重情輕利的思想。她為離別而悲啼愁苦,痛極之際,竟埋怨張生忘舊情而輕遠別。這種埋怨正是愛極痛極的一種變態心理,是一種深情的痴語。鶯鶯既傾訴著內心的萬種離愁、無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遺棄的痛苦心理。此時此刻,鶯鶯該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說,然而她對「憐取眼前人」的臨別贈言,其實正是她內心隱憂的曲折吐露,也是當時社會中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的悲劇在鶯鶯心靈上的陰影的反映。在鶯鶯看來,狀元及第並不值得羨慕,最重要的是夫妻並蒂相守。而事實上張生應試是被逼的,他們的分離乃是封建勢力的壓迫所致。因此鶯鶯發出了對封建勢力的怨恨。鶯鶯還進一步把怨憤指向那可惡的名利思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世俗的名利觀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而鶯鶯卻對這種虛名微利表示了極大的蔑視與痛恨,這就把鶯鶯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離別之苦,推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② 長亭送別•一煞 詞曲是如何表現主人公情感的請結合詞句作具體分析
盡管鶯鶯和張生難舍難分,張生還是上馬走了。這時鶯鶯流連徘徊,極目遠送,思緒萬端,不忍回去。作者在這里安排了一支名為【一煞】的曲子。這段曲詞有景有情,景為情設,情由景生,渾然一體。"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這里的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了一幅黃昏時候秋天郊外的畫面。這幅畫面與[端正好]中藍天白雲,黃花滿地,秋風陣陣,大雁南飛的秋天早晨的景象相比,又是一種不同的情調。然而這兩種不同的秋色,都能引起愁人的離情別緒。青山疏林和淡煙暮靄都是鶯鶯眼裡的景物,可以說這些景物是為情而設的,卻又是隨手拾來,自然貼切,沒有一點牽強、雕琢的痕跡。「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表面看來,這是對當時景物的客觀描寫,實則緊扣鶯鶯此時此地的心理活動。「無人語」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在寂寞的夕陽古道上聽不到一點人說話的聲音;二是指鶯鶯感嘆張生離去,欲語無人。夕陽古道,本來就夠冷落凄涼的了,偏偏在這個時刻,從秋風中傳來馬叫的聲音,它打破了夕陽古道上的寂靜,也撕裂了鶯鶯本來就破碎的心。因為這馬鳴之處,正是鶯鶯的丈夫張生所在之地!聽到馬叫聲而看不到騎馬的丈夫,這心情就不難想像了。「無人語」、「聽馬嘶」是運用「無聲」和「有聲」兩相映照的手法,這更能烘托當時環境的凄涼和鶯鶯痛不欲生的悲哀。
③ 「長亭送別」的內涵是什麼
老夫人執意在「拷紅」後第二日即打發張生上京赴考,「駁落呵休來見我」,表現出一種毫無迴旋餘地的頑固立場。張生原來就是一個打算上朝取應的舉子,由於邂逅鶯鶯才滯留蒲東,現在愛情已獲得,上京應考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說,在求取功名這一點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鶯鶯是反對張生上京赴考的,但她無力留住張生,內心十分痛苦。這一場三個主人公對科舉功名的不同態度,表現了禮教和愛情的對立以及禮教對婦女的壓迫。
④ 西廂記.長亭送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述了崔鶯鶯十里長亭送張生進京趕考的別離場景。
《西廂記·長亭送別》是元代詩人王實甫寫的。用元雜劇的形式講述了崔鶯鶯十里長亭送張生進京趕考的別離場景,而張生和崔鶯鶯這對沖破世俗相愛的戀人,短暫的歡愉後即將飽嘗長久的別離相思。
《西廂記·長亭送別》反映了自由愛情與封建禮教的尖銳矛盾,表現了對封建禮教對人性人情嚴重束縛和壓制的控訴。
(4)長亭送別體現了主人公的什麼思想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1、崔鶯鶯
崔鶯鶯出身名門貴族,是個美麗而有才情的少女,父親崔相國生前已將她許配給鄭尚書的兒子。在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中,她內心強烈地追求著愛情和幸福。她和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張生的痴情和才華博得她的愛慕,但相國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養,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達愛情的苦惱。
2、張生
張生先父官禮部尚書,可見他也是書香門第出身,自幼在此環境熏陶下,勤奮學習,學成滿腹文章以求金榜題名。時運不濟,造化弄人,多次應舉,均名落孫山,因此「書劍飄零,游於四方」。由此可見,張生的願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時。
但這位飽學之士在偶遇鶯鶯時,卻將功名利祿拋向九霄雲外,將23年的艱辛與努力置於十八層地獄,義無返顧地把追求自由愛情放在第一要務。
3、老夫人
老夫人是一個多苦多難的、已經衰敗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長。丈夫剛剛去世,能夠擔負起家庭支柱的小兒子尚且年幼,顯赫的相府之家轉眼之間變得只剩「至親三四口兒」,而客居蕭寺,後面會遇到什麼麻煩,她一無所知。
老夫人的喪夫之痛和對未來世事難料的苦楚,不是那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鶯鶯小姐所能體會和理解的。
⑤ 《長亭送別》體現了《西廂記》藝術特點
《長亭送別》這一折,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崔鶯鶯對張珙纏綿依戀,兩人剛剛訂下白首之約,就要勞燕分飛,鶯鶯自然是難舍難分,在送別之中,她滿心裝的都是離愁別恨之情,但這些離愁別恨在送別的前前後後也經歷了一些
起伏變化。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崔鶯鶯的內心,體會主人公不同尋常的情感經歷。
長亭之別正值深秋時節。在奔赴長亭的路上,碧空浮雲萬里,遍野黃花萎積,耳邊可以聽到西風疾吹,眼底可以看見北雁南飛,一種離愁別恨油然而生。特別是清晨看到經霜的葉子如同酒醉的容顏,一定是離人的血淚將它染紅。此時此景,坐在車內的鶯鶯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請同學們注意[滾綉球]這支曲子。
一支曲子唱下來,有一種情反復吟唱,這就是「恨」。首先恨相見得遲,鶯鶯與張生兩情相悅,相見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變故;所以,鶯鶯的心中很不自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便是這恨的緣由。是說剛剛結束了相思,又開始早早面對別離。所以鶯鶯一路上恨柳絲長卻系不住離人馬,恨疏林留不住斜陽,恨一聲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長亭餞別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銀河隔開牛郎織女,再加上長亭外也是黃葉紛飛,衰草萋迷,更加令人傷懷不已。酒席上,張生無精打采「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張生這些蹙眉垂淚,長吁短嘆,鶯鶯是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其實,鶯鶯的心情又何嘗好?——「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夜,清減了小腰圍」。面對即將分別的戀人,鶯鶯唱出了一腔怨情。這怨情正是深情的痴語。請同學們一起看[幺篇][滿庭芳][朝天子]這三支曲子。
[幺篇]是怨張生年少情薄,全不掛念數月來兩人耳鬢廝磨的恩愛生活
[滿庭芳]是怨供食太急,子母們當迴避,分別在際,竟不能與張生舉案齊眉,廝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無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怨世間人為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竟忍心「拆鴛鴦在兩下里」
此時在宴席上,鶯鶯的內心有了一些變化,奔赴長亭的路上她恨兩人聚少離多,讓她從此後不得不獨飲相思的苦酒,但隨著筵席的進行,分別的時刻越來越迫近,眼前的張生又只是唉聲嘆氣,所以此時的鶯鶯內心非常怨恨功名利祿拆鴛鴦在兩下里。
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人終於要面對最後的分別。這一刻更是千頭萬緒,百感交集。但是,請同學們注意鶯鶯叮囑張生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席話。
第一句說,「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最後一席話是「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在休似此處棲遲。」
這些叮囑超出了一般的纏綿之情。這說明在鶯鶯的內心隱隱有一種憂慮。因為張生得中與否都是對他們愛情的巨大考驗:如果落第,老夫人不會承認這個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張生又極可能成為高門望族的擇婿對象;如果張生不是忠厚至誠的君子,那麼,鶯鶯棄婦的命運就是不可避免的。應該說這種怕被拋棄的心理是當時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過兩情相悅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暫時忘記,一旦別離在即,它就會凸現出來讓人不安,鶯鶯是一個多情的女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後分別時,鶯鶯的內心又憑添了憂慮。
送別張生,鶯鶯懶上車兒,此時的心境又怎樣?「便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是說凡是人間可經歷的離愁別恨現在都填滿了鶯鶯的胸膛。看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怎一個「恨」字了得?怎一個「怨」字了得?實在是言語無法傳達了。
好,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來總結一下《長亭送別》一折,鶯鶯的感情經歷了那些變化?
(表面上)恨——怨——憂
(實質上)依戀
總之,在鶯鶯心中,「情」字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於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統可以不管。這種「情」字當頭在當時具有閃光的思想。由於《長亭送別》中,王實甫塑造了具有叛逆意識的崔鶯鶯的形象,這就使王實甫的《西廂記》比以往的「崔、張」故事都具有新意。下面我們先簡要地了解一下關於《西廂記》故事的演變情況。
「崔、張」的愛情故事最早見於唐朝元稹的《鶯鶯傳》。寫鶯鶯雖然主動偷食禁果,卻無力逃脫棄婦的悲慘命運。傳奇的結局寫張生自詡「善補過者」,實際上是為自己「始亂終棄」找借口。在小說中,鶯鶯沒有什麼反抗。
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把鶯鶯對張生的愛與「報德」聯系在一起。這樣就把年輕人越軌行為寫得合乎禮數。愛情就有了雜質。
只有王實甫的《西廂記》寫鶯鶯只知一個「情」。特別是《長亭送別》這一折,鶯鶯對「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詮釋。所以說《西廂記》在主題思想上是遠遠高於從前的兩部作品。《西廂記》的主題是「永志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就是說愛情才是婚姻的基礎,只要男女間彼此「有情」,就應該讓他們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撓有情人成為眷屬的行為、制度,則應受到鞭撻。
(1)從「情、景、」的角度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中情、景、境交融得極出色的一折。鶯鶯的離愁別情與不同環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營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下面請同學們看[端正好]和[一煞]這兩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鶯鶯乘車去長亭時唱的,為我們展現一種非常開闊的境界。頭上是一方青天,腳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曠,人站在其中,一定會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無依無靠、空盪盪的孤獨。這支曲子,鶯鶯唱到碧雲、黃花、西風、歸雁、霜林這些深秋之景,而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它讓人聯想到鶯鶯的血淚在一夜之間將楓林全部染紅。所以此時的霜林已經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經成為鶯鶯愁思的見證。這一支曲子將途中之境、深秋之景、離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寫鶯鶯目送張生離去,青山無情,擋住了送行人的視線,疏林不與人方便,沒有挽留住斜陽,一騎絕塵去,轉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煙暮靄中依稀可見。分別後陪伴鶯鶯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陽,秋風掠過禾黍,飄來聲聲馬嘶,都撕裂了鶯鶯的心。這一曲描寫的是四顧無人的郊外之境,又時值黃昏,因而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見凄涼。「青山」、「古道」、「夕陽」、「煙靄」不僅是這種自然環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時它們也都是傳情寄恨的載體。而且這一支曲子通過時間的變化,寫出了鶯鶯對張生的痴情:那種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之情。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從「曲、詞、意」的角度
《西廂記》是一部雜劇,以唱為主,由於古代的音樂沒有音響資料流傳,因此宮調的問題就成為曲學的難點。現在,我們只能從一些文字記載來揣測唱腔的風格。那麼什麼是「宮調」呢?
宮調是音響的高低組成的調式。古代音樂有七聲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余稱「調」,合稱「宮調」。元雜劇常用「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長亭送別》用正宮,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說正宮的聲情是「惆帳雄壯」。可見《長亭送別》這一折的音樂應是惆悵的、悲壯的。
上面我們說了宮調,下面我們說一說曲牌和曲詞。曲牌就是曲的名稱。比如[端正好][滾綉球][叨叨令]等等,曲詞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一般要壓韻,講究對仗。
《西廂記》的曲詞歷來被人稱道。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長亭送別》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詞熔煉了很多古典詩詞,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詞《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化用范仲淹的詞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凄冷氛圍。
此外,在曲詞中還零散可見一些對古典詩詞原句或者表現手法的的化用,作一個總結:
(1)「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化用蘇軾《滿庭芳》,表現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2)「未飲心先醉」:化用柳永《訴衷情近》中「未飲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誇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3)「柳絲長玉驄難系」:柳絲是「留」「思」的諧音
(4)「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化用「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極言
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語意、情味和表達效果來與劇中的語境相契合,增添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力。
其次,善於運用民間口語,並加工為富有文採的文學語言。例如[叨叨令]
這一支曲的詞彙、語句都具是民間口語,但通過加襯字「兒」;通過變換疊音形容詞,通過設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種音韻的回環反復,產生一唱三嘆,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
最後,全折巧用修辭。比喻、誇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復、疊音、設問等等。特別是巧用誇張,並與比喻、用典、對比相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1) 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同下)
(2) 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誇張)表現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嶽低。(誇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誇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愁苦至極。
《長亭送別》的藝術特點:
情景渾然天成
曲詞妙筆生花
⑥ 關於《長亭送別》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自古以來,長亭古道,斜陽日暮,芳草碧天,折柳把盞,孤帆遠影,驪歌聲聲,這情景牽動了多少人的殷殷情思!「日暮孤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更把玉鞭雲外指,斷腸春色在江南」(韋庄)、「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牛希濟)、「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深衷密意,語短情遙。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絢麗多姿的元代戲劇時,我們不能不為著名劇作家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那一曲哀婉悱惻、情意幽眇的驪歌深深打動。
崔鶯鶯與張珙兩情相悅,卻橫遭老夫人干涉。無奈之下,張珙不得不在成婚的次日別妻遠行,上朝取應。於是,「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離愁別緒頓生,怨情恨意立見!我們知道,世間最微妙且最難傳達的就是這「情」字,乃因其無影無形,無色無味,只可意會,而王實甫卻能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將這抽象之「情」寫得凄美動魄、艷麗纏綿。
一.以景顯情。清人徐釚說:「凡寫迷離之況者,止須述景……不言愁而愁自見。」(《詞苑叢談》)王實甫是深諳此道的,他依託景物這一載體將主人公的離愁渲染到了極致。「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秋高氣爽,黃花遍地,楓林紅葉,雁陣壯闊,這該是一幅大好秋景圖。但在鶯鶯眼中,卻是那樣的凄慘、蕭瑟、荒涼,一句「總是離人淚」的煞尾頓使秋色秋意翻轉過去,所有景物都籠罩在傷感的淚花之中。在她的眼中,碧天再高,也感壓抑;菊葉再多,可惜「芳草無情」;楓葉再紅,卻是離人的淚血!「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嫩於金色軟於絲」的柳條,她要用來做拴征馬的韁繩,疏落的樹林,要讓它來定格時間。「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離筵之上,心中愁苦,景因情遷,境因情變,所見之景也便蕭條、肅殺,秋景與離情兩相疊合,悲苦之意愈發濃烈。臨分手,「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直感到青山阻隔、暮靄遮蔽、古道無人語,秋風聽馬嘶。可見,作家以景顯情,哀怨之情附著於景,讓情變得真切、具體、形象。真可謂無一物不可傳情,「字字當行,言言本色」。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言:「上乘之作,往往情景交融,一片渾成,不能強分。」
二.以形襯情。「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才聽見一聲「去也」,金釧就鬆了;才望見長亭,身體就瘦了;由夜及晝,不長時間,腰圍便小了。「形」的消損,不僅使主人公「熬熬煎煎」的痛楚之情益加彰顯,更使言情擺脫了空洞與虛幻,加深了讀者對情感的認識、領悟。同樣是在離筵上,張生內心悲苦,自不待言,但因有丈母娘和長老在場,情感不便直露,作家借鶯鶯之眼來寫張生:「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形」的痴呆,乃心中不悅;有淚不敢流,卻以整衣掩飾。這一傳神細節,讓讀者透過外「形」,窺知其內里,真是神來之筆。
三.以典托情。作家連用四個典故,狀寫離愁別緒,取得了絕好的藝術效果。「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裡,險化作望夫石」,愛人在前,別離在即,卻不能「舉案齊眉」,只能妄自嗟嘆,幾成望夫石。這里以傳說中盼夫歸來的婦女最終化為石頭之典,形象地表達出不願愛人遽去的痛苦心情。「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拾遺記》中的薛靈芸被選入宮,離別父母,所流之淚凝如血;琵琶女的演奏,使得白居易觸景傷懷,淚濕青衫,都是嘗透了分離之痛所致。作家借這兩個典故說明主人公的傷心痛楚臻至極點,無以忍耐,而且這種傷痛比樂天更甚。「未飲心先醉」化用柳永《訴衷情》中的「未飲心如醉」,雖是一字之別,卻極見匠心,使感情的傳遞更見精神,語稍異而意更豐。
此外,作家還運用比喻和誇張等修辭手法寫離愁,再現人物復雜的情感世界。如「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怨恨之淚能使黃河溢漲,將華山三峰壓低;煩惱之意有了重量,竟然連車兒也載不動,可見此怨此恨何等之大何等之重。抽象之情具象化,這「情」便有了形體感和質量感。
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讓自己所訴之「情」真正能感動別人,有時的確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情。這里,堪稱寫情聖手的王實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好的範本。
⑦ 《西廂記-長亭送別》的主旨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劇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由鶯鶯主唱,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之一。這折戲沒有曲折復雜的戲劇情節,它以赴長亭途中、長亭別宴、長亭話別為序,展現了一卷情景交融的暮秋別離圖,主要通過19支曲子,集中刻畫了鶯鶯送別時深細而復雜的心緒,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感情細膩、純真而又充滿內心矛盾的少女形象。鶯鶯的離愁別緒,反映了自由愛情與封建禮教的尖銳矛盾,表現了封建禮教對人性、人情的嚴重束縛和壓制。這折戲景物描寫與抒情、敘事融為一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烘托出人物復雜的感情和微妙的心理。曲詞雅俗相濟,自然而華美,修辭手法多樣,顯示了王實甫深厚的語言功力。
⑧ 《長亭送別》判斷題 急急急急
二三肯定錯!第六個拿不準,其它應該都對吧
⑨ 長亭送別表現崔鶯鶯怎樣的思想感情
長亭送別
老夫人打發張生上京赴考,「駁落呵休來見我」,表現出一種毫無迴旋餘地的頑固立場。只有鶯鶯是反對張生上京赴考的,但她無力留住張生,內心十分痛苦.
崔鶯鶯是客居途中,喪父的悲傷尚在。和張生的溫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許寬慰,沒想到母親卻對張生說:「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應去。」「母親啊,你為什麼要逼張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們為什麼重利輕情?」這是此時此刻崔鶯鶯在心裡的吶喊。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楓林自然就灑滿了離人的紅淚。
這是一場沉默的晚餐,除了幾個人物應酬性的對話外。在即將分別的筵席上,二人有多少知心寬慰的話要向對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剩下兩個人的嘆息聲。這沉默和嘆息埋藏著鶯鶯心中無限的「怨」。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風、黃葉、寒煙和衰草,鶯鶯的怨情滾滾湧出。
崔鶯鶯不希望他進京趕考。怨母親「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暫的餞行宴上居然還不肯迴避,弄得鶯鶯和張生不能溫存話別,只能「暗送秋波」。
鶯鶯痛恨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態,珍視愛情、鄙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極目是黃葉紛飛,眼前老夫人面沉似水。西風瑟瑟之中一片沉寂。
言筵席時間很短,可是二人一樣感到這場沉默的餞行宴是那樣地漫長。而他們在赴長亭的路上,走了一天卻顯得時間那麼短,這也許就是情人心中的時間辨證法。
宴席結束,餘人散去,唯有一對戀人和紅娘。「兩意徘徊」言二人依戀難舍,但「落日山橫翠」,又不得不分手了。看到眼前的橫山,又心裡不禁一沉,因為沒有山的阻擋,分手之後,還能以目相送片刻,使思念之情得到慰藉。
鶯鶯再也無法沉默了,剛才筵席上被壓抑的情感此時一下子釋放了出來——用淚。鶯鶯「把酒」向張生告別。她有太多的話想說,卻又不能在這即將分別的瞬間全部傾吐出來,一時語塞的鶯鶯有的就是淚。一個「哭」字確實勝過千言萬語。「哭」中甚至有些絕望的成分,「知他今宵宿在那裡?有夢也難尋覓。」鶯鶯覺得自己剩下的只有夢,她寄希望在夢中與張生相見。
一貫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對即將遠行的丈夫,確實是不能「一個'哭'字了得」,如此豈不太「低俗」了。所以當鶯鶯心情平靜下來時便有殷殷的囑托。一往情深!情意切切,讓人不忍卒讀。此時的鶯鶯,她是那麼地軟弱、孤獨、無助、溫柔又傷感,讓人揮之不去。
鶯鶯的孤獨思念之情,且痛苦和大悲涼,也是中國古代婦女的大痛苦和大悲涼。
鶯鶯害怕自己傾心的愛全部付出後被玩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出身名門的崔鶯鶯未必不懂得這個道理,張崔的「兩情」,在鶯鶯看來,就怕不是「久長時」,那麼她就更要在乎朝朝暮暮。中國古代婦女的命運悲劇可見一斑。
《長亭送別》圍繞著一個「情」字展開,以景造境,情境交輝,反復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動細膩地刻畫了崔張二人尤其是鶯鶯依戀、哀傷、悲苦、關切、憂慮、孤獨等復雜的心理。把男女之情寫到了極致,崔張二人就是在長亭這樣的意境時空下「話別」,從而演繹了一曲「兩情若是久長時,也在朝朝暮暮」的情愛戀歌。
資料:
http://ke..com/view/731494.htm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