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角色大全 » 阿q正傳主人公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阿q正傳主人公

發布時間: 2021-03-13 16:10:33

1. 《阿Q正傳》主人公的性格是什麼樣的

《阿Q正傳》所影射中國民族的劣根性,種類雖多,犖犖大端,則有下列數種:
一、卑怯

二、精神勝利法

三、善於投機

四、誇大狂與自尊癖

《阿Q正傳》寫於1921年,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魯迅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迫害的農民的典型。作品突出地描繪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許多復雜的因素。
阿Q質朴愚味但又圓滑無賴。阿Q靠出賣勞力聊以度日,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幾乎是憑著本能勞動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表現出圓滑無賴。你看,「口訥的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蘿卜,被尼姑發現了,死皮賴臉不承認,還說:「你能叫得它答應嗎?」頗有善於應變的「圓機活法」。
自尊自大而又自輕自賤。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裡,對趙太爺和錢大爺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達到自負自傲的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又很能自輕自賤,打敗了就輕易承認自己是蟲豸而求饒;賭博贏來的錢被搶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賤的手段來消除失敗的痛苦。
蠻橫霸道而又懦弱卑怯。阿Q欺軟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現得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敗,遭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就無端遷怒小尼姑;他受趙太爺的迫害,丟了生計,就把不滿發泄到小D身上;革命到來,他不許小D革命。在這些弱者面前,阿Q儼然如趙太爺的威風。但在強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對於趙太爺和假洋鬼子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被抓進縣里的公堂,他的膝關節自然而然的寬松,便跪下去了。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對自己的弱點神經過敏,那頭上的癩瘡疤成了他的禁區,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對實際的屈辱卻又麻木健忘。求愛之後,剛剛挨了趙秀才小竹杠的痛打,卻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熱鬧。最後被把總抓進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圓圈畫得不圓而後悔。示眾時還想設法去博取觀眾的喝采。真是驚人的麻木。
魯迅曾評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恨其骨子裡沒有一點精神。阿Q時代的終結並不說明阿Q式的人物不復存在了,並不說明所有的弱者不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處境。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寧可向政府騙取低保而不積極就業,不學無術還不思進取,眼高手低混沌度日……也許他們的貧困是客觀造成的,但是他們主觀努力了么?好幾回我以為自己是做了善事,後來證明這份同情心是被利用了,被揮霍了!

2. 求阿q正傳人物介紹

《阿Q正傳》。小說主人公阿Q是一個農民,社會地位卑微,好賭卻財運壞,好挑釁他人卻性格懦弱;他經常挨打受戲弄,但喜歡欺負更弱小者。有一次,阿Q進城謀生,很快回鄉炫耀,但他很被發現是偷盜集團成員,名譽徹底掃地。走投無路的阿Q想參加革命,雖不過是幻想而已,但也遭到「不準革命」的厲聲喝斥。不久,趙舉人家遭強劫,阿Q被官府捉去,作為搶劫犯的替罪羊而被處決。

3. 為什麼魯迅寫的<阿Q正傳>主人公要叫阿Q而不叫阿A阿B阿C

魯迅自己的解釋。

魯迅在《阿Q正傳》中這樣寫到: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麼寫的。他活著的時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後,便沒有一個人再叫阿Quei了,那裡還會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論「著之竹帛」,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著了這第一個難關。我曾經仔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倘使他號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沒有號——也許有號,只是沒有人知道他,——又未嘗散過生日徵文的帖子:寫作阿桂,是武斷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貴了;而他又只是一個人:寫作阿貴,也沒有佐證的。其餘音Quei的偏僻字樣,更加湊不上了。先前,我也曾問過趙太爺的兒子茂才先生,誰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據結論說,是因為陳獨秀辦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國粹淪亡,無可查考了。我的最後的手段,只有托一個同鄉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個月之後才有回信,說案卷里並無與阿Quei的聲音相近的人。我雖不知道是真沒有,還是沒有查,然而也再沒有別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還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這近於盲從《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還有什麼好辦法呢。
阿Quei是當時的拉丁文拼法 ,簡稱阿Q(阿桂、阿貴)

後人認為的原因
象形字。Q字像清朝的光頭後有條辮子。諷刺當時的中國人。

4. 《阿q正傳》中有什麼人物人物的特點是

1、阿Q

《阿Q正傳》通過生動的情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藝術形象,特別是阿Q,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有鮮明的個性,包含深廣的社會和歷史內容,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

20世紀80年代,學者林興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質朴愚昧又圓滑無賴;率真任性又正統衛道;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又嚮往革命。

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蠻橫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滿現狀又安於現狀(見「有關資料」中的《論阿Q的性格系統》)。這比較全面地概括了阿Q矛盾復雜的性格特徵。

2、趙老太爺

趙太爺,在小說的描述當中,應該算是在阿Q所生活的地方,一個最具有權勢的人,是所有未庄的居民都崇拜和憧憬的對象。因為有錢、有權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嚴、有剝削他人的可能。

趙太爺是小說當最能夠反襯出阿Q形象卑微的一個人物。因為阿Q從生到死,擁有的也一直都只有貧窮,甚至連姓「趙」的權利都被趙太爺剝奪。

3、假洋鬼子和趙秀才

在《阿Q正傳》當中,描述了在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的人物生活狀態,包括統治階級的趙太爺、下層居民的吳媽、更加低等的阿Q、小D等人物,除此之外,還有中國社會的一批非常典型的人物——讀書人。

《阿Q正傳》小說當中的讀書人,實際上是兩種類型的讀書人,而且魯迅先生對這兩種讀書人都保持著否定和諷刺的態度:一種是以假洋鬼子為代表的富裕階層的讀書人,有實力學習洋務,有錢留洋,有資本說參與革命但是實際上是封建勢力的維護者。

另外一種則是趙秀才,接受正統封建教育成長起來,封建統治的堅決維護者。從本質上來說,假洋鬼子和趙秀才是一樣,都是造成阿Q悲劇結果的罪魁禍首,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兩人具有相同的特點。

4、吳媽

吳媽是在《阿Q正傳》當中出現兩位女性形象之一,除了更加弱小的小尼姑之外,吳媽基本上與阿Q一樣,同是窮苦下層平民,在趙太爺家作女僕,而且是個阿Q嘴裡的「小孤孀」,是阿Q敢於鼓起勇氣去調戲的對象。

5、小D

小D這一人物形象,在小說當中出場的次數不多,有時候甚至只是魯迅先生提到了小D,卻沒有讓他正式出現,也沒有描述其身家背景等資料,僅僅給了他一個非常不具體的名字——小D。

(4)阿q正傳主人公擴展閱讀

《阿Q正傳》藝術特點

1、《阿Q正傳》藝術特點之一是,是以喜見悲、悲喜交融。用喜劇性藝術因素,敘述一個悲劇性的故事,悲劇因素與喜劇因素在小說里相互交織、融合,構成這篇小說最大的藝術特色。

阿Q的一生是悲劇性的,其遭遇令人同情,但這一切又是通過阿Q生活中富有喜劇性的事件表現出來的。阿Q的被壓迫者的地位和勤勞吃苦的優點,他要求改變現狀的願望,以及備受剝削,人格屢遭污辱,最後又遭慘死的命運遭際更加令人同情。

但他的精神勝利法,他的欺軟怕硬、冷漠麻木、狡猾無賴等,又是應該被否定和批判的。小說正是在悲劇性和喜劇性相互映襯下展開的,既令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心酸、發人深思。這種以喜見悲、悲喜交融的獨特風格,正是作品產生巨大藝術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阿Q正傳》思想藝術特點之二是,白描手法的成功運用。抓住事物的特徵,用最經濟、最簡練的筆墨,把描寫對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如阿Q瞪著眼睛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什麼東西。」形象地表現了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徵。

3、《阿Q正傳》思想藝術特點之三是,外冷內熱。魯迅思想啟蒙者的高度熱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坎里,以犀利的解剖刀冷峻地解剖著一切。這是一種「不見火焰的白熱」,「熱到發冷的熱情」。

5. 《阿Q正傳》中,主人公為何叫「阿Q」,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

他活著的時候,人都叫他阿Quei,魯迅曾仔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倘使他號月亭,或者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沒有號——也許有號,只是沒有人知道他,——又未嘗散過生日徵文的帖子:寫作阿桂,是武斷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貴了;而他又只是一個人:寫作阿貴,也沒有佐證的。其餘音Quei的偏僻字樣,更加湊不上了。先前,我也曾問過趙太爺的兒子茂才⑿先生,誰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據結論說,是因為陳獨秀辦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國粹淪亡,無可查考了。魯迅的最後的手段,只有托一個同鄉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個月之後才有回信,說案卷里並無與阿Quei的聲音相近的人。我雖不知道是真沒有,還是沒有查,然而也再沒有別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還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

6. 《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是誰

就是阿Q啊

7. 阿Q正傳故事梗概

寫於1921年的小說《阿Q正傳》,是魯迅改造民族靈魂的典範之作。魯迅說過,他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偽自由書·再談保留》),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站在今天的角度,來審視主人公阿Q這一形象,我們不難發現,阿Q 實際上是一個舊時代中國農民的魂靈。
作品中的阿Q是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的貧苦農民。在舊中國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阿Q貧無立錐之地,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沒有固定職業,只能靠打短工為生,「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他終於被剝掉最後一件布衫,連戀愛的權利也沒有;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 的沖突中,他永遠都處於失敗者的地位。他的現實處境是如此悲慘之至,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阿Q對自己的失敗命運和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和粉飾態度。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上的「精神勝利法」: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懸揣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或者「忘卻」:剛剛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蒙受了「生平第二件的屈辱」,「拍拍的響了之後」,「似乎完結了一件事」,就忘卻一切而且「有些高興了」;或者向更弱者(例如小尼姑之類)泄憤,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甘居落後與被奴役:「我是蟲豸——還不放么?」在這些都失靈之後,就自欺欺人,說一聲「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的得勝了」,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真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你算是什麼東西!」甚至「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也就心平氣和,天下太平。「精神勝利法」使阿Q雖受盡剝削和欺凌卻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的地位。

作品突出地描繪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許多復雜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他維護「男女大防」,認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裡人,因為他們把「長凳」叫做「條凳」,在煎魚上加切細的蔥絲;凡是不合於未庄生活習慣的,在他看來都是「異端」。另一方面,阿 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游盪,被迫作為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並不佩服趙太爺,錢太爺,敢於對假洋鬼子採取「怒目主義」;還覺得未庄的鄉下人可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沒有見過殺頭。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既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的典型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後近代中國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為阿Q本身的具體經歷所決定,魯迅從雇農阿Q的生活道路和個性特點出發按照自己藝術創造上的習慣——「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遵循主體的需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鑄的時候,又突出了人物復雜性格的某一點,使其具有鮮明的精神特徵,從而成功塑造了一個舊時代中國農民的魂靈。

在小說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明顯打上了近代社會急劇破產,不能掌握自己命運、又找不到出路的不覺悟的農村流浪雇農的階級烙印。小說對未庄典型環境的描寫,深刻地揭示出阿Q精神勝利法與支配著整個社會的封建傳統思想、封建等級制度的聯系,與小生產者的落後、閉塞、保守、軟弱地位的聯系,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阿Q是一個落後農民的典型。另一方面,阿Q的精神勝利法又是歷史上「兩次奴於異族」,在近代帝國主義侵略面前接連失敗的中華古國屈辱地位的產物,是一種喪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安於並掩飾民族落後與被奴役命運的民族精神狀態,即魯迅所說的「國民性弱點」。魯迅從他對中華民族歷史、現狀長期深刻的研究中,發現了阿Q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他的《阿Q正傳》正是對於我們民族最偉大的自我批判,並從這實事求是的清醒批判中尋求中華民族振興的希望。《阿Q正傳》的主旨及歷史價值正在於此。從這個角度看,毫無疑問,阿Q是中華民族中具有精神勝利法弱點的這一類人的典型,寫出了 「一個舊時代中國農民的魂靈」,具有十分廣泛的歷史概括性。

8. 阿Q正傳主人公的性格

《阿Q正傳》所影射中國民族的劣根性,種類雖多,犖犖大端,則有下列數種:
一、卑怯

二、精神勝利法

三、善於投機

四、誇大狂與自尊癖

《阿Q正傳》寫於1921年,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魯迅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迫害的農民的典型。作品突出地描繪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許多復雜的因素。
阿Q質朴愚味但又圓滑無賴。阿Q靠出賣勞力聊以度日,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幾乎是憑著本能勞動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表現出圓滑無賴。你看,「口訥的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蘿卜,被尼姑發現了,死皮賴臉不承認,還說:「你能叫得它答應嗎?」頗有善於應變的「圓機活法」。
自尊自大而又自輕自賤。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裡,對趙太爺和錢大爺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達到自負自傲的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又很能自輕自賤,打敗了就輕易承認自己是蟲豸而求饒;賭博贏來的錢被搶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賤的手段來消除失敗的痛苦。
蠻橫霸道而又懦弱卑怯。阿Q欺軟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現得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敗,遭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就無端遷怒小尼姑;他受趙太爺的迫害,丟了生計,就把不滿發泄到小D身上;革命到來,他不許小D革命。在這些弱者面前,阿Q儼然如趙太爺的威風。但在強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對於趙太爺和假洋鬼子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被抓進縣里的公堂,他的膝關節自然而然的寬松,便跪下去了。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對自己的弱點神經過敏,那頭上的癩瘡疤成了他的禁區,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對實際的屈辱卻又麻木健忘。求愛之後,剛剛挨了趙秀才小竹杠的痛打,卻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熱鬧。最後被把總抓進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圓圈畫得不圓而後悔。示眾時還想設法去博取觀眾的喝采。真是驚人的麻木。
魯迅曾評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恨其骨子裡沒有一點精神。阿Q時代的終結並不說明阿Q式的人物不復存在了,並不說明所有的弱者不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處境。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寧可向政府騙取低保而不積極就業,不學無術還不思進取,眼高手低混沌度日……也許他們的貧困是客觀造成的,但是他們主觀努力了么?好幾回我以為自己是做了善事,後來證明這份同情心是被利用了,被揮霍了!

9. 阿Q正傳里主要有哪幾個人物

趙太爺,錢太爺,王胡<王癩胡>,趙白眼<假洋鬼子>,趙司晨<趙秀才>,吳媽,小D,小尼姑,老尼姑,鄒七嫂,舉人老爺,趙太太。

就這些了···

10. 阿Q正傳的主人公是誰

難道不是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