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角色大全 » 湘夫人抒情主人公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湘夫人抒情主人公

發布時間: 2021-03-11 14:56:56

⑴ 屈原的湘夫人、要表達什麼 感情、

《九歌》實為祭歌,是屈原在當時楚國祭歌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辭。祭祀娛神時,由巫者扮演,或獨歌獨舞,或對歌對舞,或合唱合舞。讀《湘夫人》,我們可以想像出這樣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於洞庭始波,木葉飄零之時,但可望而不可及。他築芳香宮室於水中,以待湘夫人之來臨,然而始終未能相見,只能飲恨終生。《詩經》有:「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寫懷人不得之情,凄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嘆惆悵難已。《湘夫人》中寫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懷戀怨慕之情,同樣凄艷哀惻,令人感慨。愛而不見,怎一個「愁」字了得。築室水中,容與江濱,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與《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襯。寸心難表,兩情不通,會合無緣,生離死別,自是古來恨事,又豈止兒女旖旎之情!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寫景如畫,彷彿一幅秋風圖。千古以下,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見之水波、木葉,寫出不可見之裊裊秋風,寫風而有畫意。以水畫風之理,李善注《文選》「物色」類時雲:「有物有文曰色,風雖無正色,然亦有聲。《詩·注》雲『風行水上曰漪』。《易》曰:『風行水上曰渙。』渙然,即有文章也。」蘇洵《仲兄郎中字序》:「盪乎其無形,飄乎其遠來,既往而不知其跡之所存者,是風也,而水實形之」;朱翌更雲:「風本無形不可畫,遇水方能顯其質。畫工畫水不畫風,水外見風稱妙筆。」(《謝人惠淺灘一字水圖》)。以樹形風,更是古詩慣技:「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江湜《彥沖畫柳燕》);「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午條盡向西」(劉方平《代春怨》)。此賦中寫風之名,水木皆及,而又顯得蕭散清空,實高於後人,謝庄《月賦》本之,直接用為:「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極好地烘託了月夜之境。《湘夫人》此二名之妙,還在以景寫情。劉熙載雲:「敘物以方情謂之賦,余謂《楚辭·九歌》最得訣。如『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是寫出『目眇眇兮愁予』來;『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正是寫出『思公子兮未敢言』來,俱有『目擊道存,不可容聲』之意。「(《藝概·賦概》)
鳥萃萍中,罾在木上,與麋食庭中,蛟在水裔,這種以反常之事為喻之法,在《楚辭》中很常見。如《湘君》中言:「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卜居》則雲:「世混濁而不清,暗翼為重,千鈞為輕。」而情詩以反常不可能之事為喻,在中外詩歌中都是常法,所謂「山無陵,江水為竭,科雷震震,夏雨雪。」(漢樂府《上邪》)之類,均是其例。

其它相關述評
一、神戀生活中期約難遇的悲劇情景
這首詩的題目雖然是「湘夫人」,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湘君。詩中截取湘君與湘人愛情生活中的一個期約難遇的片段,著重抒寫湘君的一系列追尋行為和心理活動,表現出湘君對湘夫人的真摯愛情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追求。全詩大致可分四段,由於寫的是神的愛情,意境朦朧難解,須潛心體悟。
首四句是第一段,總提湘夫人期約難遇、湘君哀愁頓生的情景。從後文中「聞佳人召予,將騰駕兮偕逝」兩句看,湘君與湘夫人似乎有過預約,湘君就是為赴約而匆匆趕來的。但來到期約地點一看,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是來了,但卻降臨在北面那個小島上,兩個人只能隔水相望。這情景,就像《詩經?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樣,可望而難即。「目眇眇兮愁予」,寫他只能在渺渺茫茫、似有實無中遙望、追尋,於是一股失落的愁情就在心中升騰起來。而秋風??、水波盪漾、落葉飄零,則是通過寫景來渲染這愁情。
第二段十四句,都是寫湘君在期約難遇後的追尋行為和心理活動。「登白?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寫登高遠望,日夜等待。「沅有?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是說在沅江、澧水相夫人往常出沒的那些地方,本來應當有相遇表白的機會,但錯過了,想來實在令人追悔、懊惱。「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是說湘君放眼追尋,到處都是浩渺煙波、潺?流水,沒有相夫人的半點蹤影,於是他的精神陷入了恍惚之中。「朝馳余馬兮江皋,兮濟兮西?」,寫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馳馬沅、湘之間,頗是《蒹葭》中「溯洄」、「溯游」反復「從之」的情景。「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與其說是真有這樣的召約,不如說是湘君的內心想望:在神志恍惚的追尋中,他耳邊彷彿時時有相夫人的聲音在呼喚自己一同飛向那幸福的愛情港灣。於是,詩意也就自然地過渡到第三段的幻境。在這第三段的行文中還穿插描述了「鳥何」、「罾何」、「覓何」、「蛟何」四種反常景象,那是對湘君期約難遇尷尬處境和懊惱心情的比況和烘染。
第三段十六句,鋪敘湘君在水中裝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這是在失望與希望的交織中,從恍惚神志中生發出來的虛幻空間。先寫築室建房、美飾洞房,再寫彩飾門廊、迎接賓客,極盡排場,百般美化,物色華麗,情調歡快,充分顯現出湘君對理想愛情生活的執著追求。
最後六句是第四段,寫湘君離開期約地點時的行為和心境。相夫人最終沒能出現,湘君的心境也由夢幻回到無可奈何的現實。於是,他將自身的衣物拋入江中,遺贈信物以及寄託真情相思。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後送給「遠者」,則意味著希望猶存,思念和追求還將繼續。「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是勸自己把眼光放遠,在曠達自解中見出對幸福愛情生活永不放棄的韌性。

二、屈原的感情寄託和讀者的連類出發
《湘夫人》的意境內涵是多層面的,上面的分析只是展開了其中神的愛情生活層面。另外還有三個層面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水神的祭祀儀式、屈原的情感寄託和讀者的連類生發。關於水神的祭祀儀式,放到藝術特色中去談,下面談談二、三兩個層面。
《湘夫人》是屈原根據祭祀水神的樂歌加工而成的。加工祭祀樂歌必須適應祭祀儀式的需要,但同時也是一個自我感情宣洩和精神補償的過程。當時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蠻的沅、湘一帶,處境艱難,心情憂傷,但仍然時時掛念國事,執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轉意。這一切,都會在樂歌的加工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與湘君的處境、心情、追求發生同構共鳴和同頻共振。從湘君期約難遇、可望難即的悲劇情景,我們是否可以聯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遠、流放的遭遇?相君在沅江、澧水兩岸徘徊、追尋的身影,是否有時會疊印著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相君對真摯愛情、美滿生活的執著追求,是否寄託著屈原對政治理想、復興事業的至死不渝?相君在無可奈何情況下的「逍遙容與」,是否融進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寬解自慰?文學作品中的作者情感滲透,一般不能說這里一定有什麼,那裡肯定是什麼,但它確實處處有,時時在,須由讀者在潛心體味中感悟得之。
《湘夫人》寫的是神界的愛情生活,但處處流溢著人間的現實情味,因此,我們又完全可以把它作為當時楚地民間的愛情詩來讀。但這還不夠,因為詩的水神祭祀底蘊不是愛情,屈原的情感寄託也不是愛情。而且讀者的自由閱讀,也總是要沖破題材的局限而進行更廣泛的異質同構連類發生。這是必然的規律。當我們由湘君期約難遇的處境,聯想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情景時,當我們由湘君在沅、湘兩岸到處追尋相夫人時,聯想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帝子降兮北渚」,不就是「宛在水中央」嗎?)的情景時,《湘夫人》的意境空間一下子就擴大得難以窮盡了:社會人生中,一切執著追求而始終虛幻難得的種種現實境況,一切由雖執著追求卻始終虛幻難得所引發的憂愁、懊惱、惆悵、失望,似乎都可以在這里得到同構感應和精神寄託。這就是《湘夫人》」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意境空間,也是詩之所以為詩的真正魅力所在。

⑵ 《湘夫人》全詩運用了哪幾種抒情方式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愛情詩。以景現情,寓情於景,可以說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寫十分成功。它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與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相映襯,即情感的流動與外在形式同步。借秋景來渲染、擴散和深化這相約未見的愁情。主人公不見心愛的佳人到來,白極想會見至沒有會見,中間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種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緒體驗染上了某種色彩,於是構成一種審美心境。這時,在湘君的眼中,盡是令人黯然神傷的凄涼景色:秋風瑟瑟,似乎涼意滲透心間;落葉紛紛,猶如一顆沉重的心漸漸下沉;微波盪漾,猶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對這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緒四溢。情與景,水乳交融,把讀者帶入一個美妙的意境。
希望對你有幫助
~O(∩_∩)O~ 如果認為對你有點啟發的話,請點擊右下角的採納,謝謝!

⑶ 湘夫人導學案 詩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幾個抒情主人公是誰

《湘夫抄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愛襲情詩。以景現情,寓情於景,可以說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寫十分成功。它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與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相映襯,即情感的流動與外在形式同步。借秋景來渲染、擴散和深化這相約未見的愁情。主人公不見心愛的佳人到來,白極想會見至沒有會見,中間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種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緒體驗染上了某種色彩,於是構成一種審美心境。這時,在湘君的眼中,盡是令人黯然神傷的凄涼景色:秋風瑟瑟,似乎涼意滲透心間;落葉紛紛,猶如一顆沉重的心漸漸下沉;微波盪漾,猶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對這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緒四溢。情與景,水乳交融,把讀者帶入一個美妙的意境。
希望對你有幫助
~o(∩_∩)o~

⑷ 《湘夫人》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誰

詩題雖為《湘夫人》,但詩中的主人公卻是湘君.這首詩的主題主要是描寫相戀者生死契闊、會合無緣.作品始終以候人不來為線索,在悵惘中向對方表示深長的怨望,但彼此之間的愛情始終不渝則是一致的.\x0d《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愛情詩.以景現情,寓情於景,可以說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寫十分成功.它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與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相映襯,即情感的流動與外在形式同步.\x0d層次重疊交叉,又能一以貫之.這首詩在結構上也頗具特色,它以湘君赴約不遇時的情感活動作為中心線索,把景物變化、人物活動都串連起來,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會貫通.\x0d從情感的結構角度看,這首詩是以「召喚方式」呼應「期待視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喚的方式祈求神靈降臨.全詩以召喚湘夫人到來作為出發點,以期待的心理貫穿其中.詩的前半段主要寫湘君思念湘夫人時那種望而不見、遇而無緣的期待心情.中間經歷了憂傷、懊喪、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動.意識線路清晰可見.\x0d這首詩還有著明暗對應的雙層結構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現,有明有暗,明暗結合.抒情對象既可實指,又有象徵性.\x0d從深層結構看,這首詩又有著寓情於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來的樣子,如「鳥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帶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風、秋水、秋葉的描寫.情感的流動較蘊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發覺.因此需要通過表層意象加以領會.\x0d這種雙層結構,明暗對應,相輔相成,構成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結構的優點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現呈立體狀.\x0d另外,全詩所描寫的對象和運用的語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鮮明的楚國地方特色.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鳥、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動物、植物和礦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風俗、神話傳說、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氣氛等,無不具有楚地的鮮明特色.詩中所構想的房屋建築、陳設布置,極富特色,都是立足於楚地的天然環境、社會風尚和文化心理結構這個土壤上的,否則是不可能作此構想的.\x0d語言上也有楚化的特點.楚辭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語,《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動詞)、「袂」、「褋」(名詞)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運用——全詩每句都有一個「兮」字.這個語氣詞相當於今天所說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於調整音節,加大語意、語氣的轉折、跳躍,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湘夫人》以方言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變化靈活.

⑸ 《湘夫人》第一段主要運用什麼藝術手法,表現了抒情主人公怎樣的情感

怎樣的情感?

抒情主人公對理想愛情生活的無比嚮往。

⑹ 湘夫人中 間接描寫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的詩句是

《湘夫人》中,間復接描寫抒情主制人公苦苦等待的詩句: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鳥兒為什麼聚集水草之處?魚網為什麼掛在樹梢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麋鹿為什麼在庭院里覓食?蛟龍為什麼在水邊游盪?)

⑺ 湘夫人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有幾個

詩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幾個?抒情主人公是誰?
答:湘君和湘夫人,這首詩題目雖然是《湘夫人》,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湘君。
滿意回答別忘了好評哦~~~O(∩_∩)O謝謝啦

⑻ 湘夫人運用了多種抒情方法,細致入微地變現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內心在情感。請簡要分析

詩題雖為《湘夫人》,但詩中的主人公卻是湘君。這首詩的主題主要是描寫相戀者生死契闊、會合無緣。作品始終以候人不來為線索,在悵惘中向對方表示深長的怨望,但彼此之間的愛情始終不渝則是一致的。
作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達了赴約的湘君來到約會地北渚,卻不見湘夫人的惆悵和迷惘。
如果把這兩首祭神曲聯系起來看,那麼這首《湘夫人》所寫的情事,正發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轉道洞庭之時。因此當晚到的湘君抵達約會地北渚時,自然難以見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筆,與《湘君》的情節緊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較為費解。「帝子」歷來解作天帝之女,後又附會作堯之二女,但毫無疑問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這句說成是帝子已降臨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節兮北渚」而來;但這樣便與整篇所寫湘君盼她前來而不見的內容扞格難合。於是有人把這句解釋成湘君的邀請語(見詹安泰《屈原》),這樣文意就比較順暢了。
歌辭的第一段寫湘君帶著虔誠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來。這是一個環境氣氛都十分耐人尋味的畫面:涼爽的秋風不斷吹來,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樹葉飄落。望斷秋水、不見伊人的湘君搔首躕躇,一會兒登臨送目,一會兒張羅陳設,可是事與願違,直到黃昏時分仍不見湘夫人前來。這種情形經以「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的反常現象作比興,就更突出了充溢於人物內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勞無益的意味。而其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更是寫景的名句,對渲染氣氛和心境都極有效果,因而深得後代詩人的賞識。
第二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邊澤畔的香草興起對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緩緩而流暗示遠望中時光的流逝,是先秦詩歌典型的藝術手法,其好處在於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滯水邊又是兩個反常現象,與前文對鳥和網的描寫同樣屬於帶有隱喻性的比興,再次強調愛而不見的事願相違。接著與湘夫人一樣。他在久等不至的焦慮中,也從早到晚騎馬去尋找,其結果則與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覓中,忽然產生了聽到佳人召喚、並與她一起乘車而去的幻覺。於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筆。
第三段純粹是湘君幻想中與湘夫人如願相會的情景。這是一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異草香木構築修飾。其色彩之繽紛、香味之濃烈,堪稱無與倫比。作品在這里一口氣羅列了荷、蓀、椒、桂、蘭、辛夷、葯、薜荔、蕙、石蘭、芷、杜衡等十多種植物,來極力表現相會處的華美艷麗。其目的,則全在於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環境來烘托和反映充溢於人物內心的歡樂和幸福。因此當九嶷山的眾神來把湘君的戀人接走時,他才恍然大悟,從這如夢幻般的美境中驚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後一段與《湘君》結尾不僅句數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樣。湘君在絕望之餘,也像湘夫人那樣情緒激動,向江中和岸邊拋棄了對方的贈禮,但表面的決絕卻無法抑制內心的相戀。他最終同樣恢復了平靜,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戀相思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歷程。他在汀洲上采來芳香的杜若,准備把它贈送給遠來的湘夫人。
從情感的結構角度看,這首詩是以「召喚方式」呼應「期待視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喚的方式祈求神靈降臨。全詩以召喚湘夫人到來作為出發點,以期待的心理貫穿其中。詩的前半段主要寫湘君思念湘夫人時那種望而不見、遇而無緣的期待心情。中間經歷了憂傷、懊喪、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動。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產生的情緒波動。詩的後半段是寫湘君得知湘夫人應約即將到來的消息後,喜出望外,在有緣相見而又未相見的期待心情中忙碌著新婚前的准備事宜。詩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現,召喚的目的達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寫與此呼應。實際上,後半段的描寫不過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現這種幻象境界,也是由於期待心切的緣故。整首詩對期待過程的描寫,有開端,有矛盾,有發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識線路清晰可見。
這首詩還有著明暗對應的雙層結構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現,有明有暗,明暗結合。抒情對象既可實指,又有象徵性。在描寫實境時,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層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確,語言明快,情感色澤清晰,高低起伏,強弱大小,都呈透明狀態。如詩的後半段寫築室建堂、美飾洞房、裝飾門面、迎接賓客的場面,就屬於表層性的,即明寫。從「築室兮水中」至「疏石兮為芳」,是從外到里、由大到小;從「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廡門」,又由里到外。線路清楚,事實明白,情感的宣洩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暢,無拘無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動與外在形式同步。
從深層結構看,這首詩又有著寓情於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來的樣子,如「鳥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帶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風、秋水、秋葉的描寫。情感的流動較蘊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發覺。因此需要通過表層意象加以領會。
這種雙層結構,明暗對應,相輔相成,構成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結構的優點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現呈立體狀。
另外,全詩所描寫的對象和運用的語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鮮明的楚國地方特色。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鳥、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動物、植物和礦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風俗、神話傳說、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氣氛等,無不具有楚地的鮮明特色。詩中所構想的房屋建築、陳設布置,極富特色,都是立足於楚地的天然環境、社會風尚和文化心理結構這個土壤上的,否則是不可能作此構想的。語言上也有楚化的特點。楚辭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語,《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動詞)、「袂」、「褋」(名詞)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運用——全詩每句都有一個「兮」字。這個語氣詞相當於今天所說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於調整音節,加大語意、語氣的轉折、跳躍,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湘夫人》以方言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變化靈活。這種「騷體」詩,是繼《詩經》後新出現的自由詩,在我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創新。

⑼ 《湘夫人》導學案 通讀全文,體會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有怎樣的變化

在這個宇宙來里,國家民族等自等只是一些名詞;假若出賣國家可以使飯食更好,衣服更漂亮,這個宇宙的主宰——冠曉荷——連眼也不眨巴一下便去出賣國家。在他心裡,生命就是生活,而生活理當奢華舒服。為達到他的理想生活水準,他沒有什麼不可以作的事。什麼都是假的,連國家民族都是假的,只有他的酒飯,女人,衣冠,與金錢,是真的。

⑽ 《湘夫人》這首詩歌的抒情手法

《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愛情詩。以景現情,寓情於景,可以說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寫十分成功。它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與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相映襯,即情感的流動與外在形式同步。借秋景來渲染、擴散和深化這相約未見的愁情。主人公不見心愛的佳人到來,白極想會見至沒有會見,中間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種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緒體驗染上了某種色彩,於是構成一種審美心境。這時,在湘君的眼中,盡是令人黯然神傷的凄涼景色:秋風瑟瑟,似乎涼意滲透心間;落葉紛紛,猶如一顆沉重的心漸漸下沉;微波盪漾,猶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對這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緒四溢。情與景,水乳交融,把讀者帶入一個美妙的意境。
希望對你有幫助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