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莎士比亞四大歷史劇是什麼,書名,主人公,故事梗概,要英文的
歷史劇
《理查三世》(1592)
《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
《亨利五世版》(1599)
悲劇:羅權密歐與朱麗葉,馬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凱撒,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科利奧蘭納斯,特洛埃圍城記,雅典的泰門等。
喜劇:錯中錯,終成眷屬,皆大歡喜,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一報還一報,暴風雨,馴悍記,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們,愛的徒勞,維洛那二紳士,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約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詩:愛人的怨訴,魯克麗絲失貞記,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熱情的朝聖者,鳳凰和斑鳩等。
㈡ 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著名劇作家,詩人。他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以及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於英格蘭中部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商人家庭。少年時代曾在當地文法學校接受基礎教育,學習拉丁文、哲學和歷史等,接觸過古羅馬劇作家的作品。後因家道中落,輟學謀生。莎士比亞幼年時,常有著名劇團來鄉間巡迴演出,培養了他對戲劇的愛好。1585年前後,他離開家鄉去倫敦,先在劇院打雜,後來當上一名演員,進而改編和編寫劇本。莎士比亞除了參加演出和編劇,還廣泛接觸社會,常常隨劇團出入宮廷或來到鄉間。這些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為他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早期,又稱為歷史劇、喜劇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風格漸漸形成。當時的英國正處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固統一,經濟繁榮。莎士比亞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文主義理想充滿信心,作品洋溢著樂觀明朗的色彩。這一時期,他寫的歷史劇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劇本的基本主題是擁護中央王權,譴責封建暴君和歌頌開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現的是國內局勢動盪的畫面,貴族們聯合起來反叛國王,但叛亂最終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盪,後來認識錯誤,在平定內亂中立下戰功。劇作中,歷史事實和藝術虛構達到高度統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為生動,此人自私、懶惰、畏縮,卻又機警、靈巧、樂觀,令人忍俊不禁。
這一時期創作的喜劇包括詩意盎然的《仲夏夜之夢》(1596)、揚善懲惡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風俗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宣揚貞潔愛情的《無事生非》(1599)和歌頌愛情又探討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這些劇本基本主題是愛情、婚姻和友誼,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等悲劇3部,作品雖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與喜劇同。莎士比亞還寫有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詩。
17世紀初,伊麗莎白女王與詹姆士一世政權交替,英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丑惡日益暴露。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同社會現實發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難以實現,創作由早期的贊美人文主義理想轉變為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他寫出了《哈姆萊特》(1601)、《奧瑟羅》(1604)、《李爾王》(1606)、《麥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門》(1607)等著名悲劇。《奧瑟羅》中出身貴族的苔絲狄蒙娜不顧父親和社會的反對,與摩爾人奧瑟羅私下結婚,表現了反對種族偏見的主題,而導致他們悲劇的原因不僅是奧瑟羅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為代表的邪惡勢力的強大。奧瑟羅臨死前的清醒,包含著人類理性的勝利。《李爾王》中展現的則是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李爾王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主人公從具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變成了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老人,人物命運和性格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麥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於內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為個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劇意義在於,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可以毀滅一個原本並非邪惡的人物。總體而言,這些悲劇對封建貴族的腐朽衰敗、利己主義的駭人聽聞、金錢關系的罪惡和勞動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風格上,浪漫歡樂的氣氛減少,憂郁悲憤的情調增加,形象更豐滿,語言更純熟。
1608年以後,莎士比亞進入創作的最後時期。這時的莎士比亞已看到人文主義的理想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便從寫悲劇轉而為寫傳奇劇,從揭露批判現實社會的黑暗轉向寫夢幻世界。因此,這一時期又稱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時期。這時期,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神話式的幻想,藉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作品貫串著寬恕、和解的精神,沒有前期的歡樂,也沒有中期的陰郁,而是充滿美麗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調濃郁。《暴風雨》(1611)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風格,被稱為「用詩歌寫的遺囑」。此外,他還寫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傳奇劇和歷史劇《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他認為,戲劇「彷彿要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為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提出戲劇創作應該更加「莎士比亞化」。這是針對戲劇創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作原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亞那樣,善於從生活真實出發,展示廣闊的社會背景,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作品的情節應該生動、豐富,人物應該有鮮明個性,同時具有典型意義;作品中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氛圍要巧妙結合;語言要豐富,富有表現力;作家的傾向要在情節和人物的描述中隱蔽而自然地流露出來。
生平
大多數歷史學家相信,在歷史記錄中所看到的演員和劇作家莎士比亞是同一個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出生於英格蘭特拉福德鎮(Stratford-Upon-Avon),父親叫約翰·莎士比亞(John Shakespeare),是個手套商人。根據記錄,莎士比亞是在當年的4月26日受洗禮的,一般認為他的生日是4月23日(他的去世是52年後的同一天)。莎士比亞的父親在他出生時非常富有,但是後來被控捲入黑市羊毛交易,而家道中落,並失去了市議員的位置。有證據標明,莎士比亞的父母親都有同情天主教徒的傾向。
1582年11月28日,莎士比亞與安妮·哈瑟維(Anne Hathaway)結婚,很可能是因為哈瑟維當時已經懷上了莎士比亞的孩子。從此之後莎士比亞的行蹤我們完全無法得知,知道他在1590年代出現在倫敦的劇團中。
1583年5月26日,莎士比亞的第一個女兒蘇珊娜(Susanna)在家鄉特拉福德鎮接受洗禮。他接下來的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也在1585年2月2日受洗禮。
1596年,莎士比亞唯一的兒子Hamnet死亡,於1596年8月11日安葬。很多人相信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Hamlet)就是為了紀念他的兒子的,因為Hamlet與Hamnet的寫法類似。
1597年,莎士比亞把他在特拉福德鎮的「一棟家宅、兩間畜舍、兩個花園、兩個果園,和其他所有東西」以60英鎊的價格售出,到倫敦,成了一名著名的演員和作家。他最後還成為一家劇團——張伯倫勛爵劇團(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的合夥人。與當時所有的劇團7一樣劇團是以資助它的貴族的名字命名的。該劇團十分受到歡迎,以至於當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詹姆士一世贊助了它,劇團更名為國王劇團。
現在人們從當時的各種法律文件和商業契約中得知,莎士比亞在倫敦的歲月漸漸變得富有,使得他得以在倫敦的富人區買了一棟房子,還在家鄉特拉福德鎮擁有一座最大的住宅。
1609年莎士比亞發表了他的十四行詩,其中很多是寫給一個神秘的女人(「Dark Lady」)和一個男人(「Fair Lord」)的。他大約在1611年退休,從此之後就再也沒有發表其他作品了,直到1616年去世。巧合的是,他與同時代的另一個西班牙大文豪塞萬提斯死在同一天。
身份
大多數學者同意文豪莎士比亞確實就是那位出生在特拉福德鎮、曾經做過演員的莎士比亞,但是這始終是多年來十分有爭議性的問題。一些人認為弗朗西斯·培根、愛德華·德·維爾(Edward de Vere)等人才是一些或全部莎士比亞作品的真正作者,至少是一起參與了創作。
也有人懷疑莎士比亞是否真的自己創作了所有的作品,有關到底誰是莎士比亞作品真正作者的問題已經成為一門嚴肅的學術研究課題。
作品
莎士比亞的作品包括:
悲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
麥克白(Macbeth)
李爾王(King Lear)
哈姆雷特(Hamlet)
奧賽羅(Othello)
安特斯·安庄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
朱利阿斯·西撒(Julius Caesar)
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
考利歐雷諾斯(Coriolanus)
脫愛勒斯與克來西達(Troilus and Cressida)
雅典的泰蒙(Timon of Athens)
喜劇
錯中錯(The Comedy of Errors)
皆大歡喜(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如願(As You Like It)
仲夏夜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一報還一報(Measure for Measure)
暴風雨(The Tempest)
馴悍記(Taming of the Shrew)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溫莎的風流夫人(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空愛一場(Love's Labour's Lost)
維洛那二紳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佩里克利斯(Pericles Prince of Tyre)
辛伯林(Cymbeline)
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歷史題材作品
亨利四世,第一卷(Henry IV, part 1)
亨利四世,第二卷(Henry IV, part 2)
亨利五世(Henry V)
亨利六世,第一卷(Henry VI, part 1)
亨利六世,第二卷(Henry VI, part 2)
亨利六世,第三卷(Henry VI, part 3)
亨利八世(Henry VIII)
約翰國王(King John)
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
理查德三世(Richard III)
詩
十四行詩(The Sonnets)
愛人的怨訴(A Lover's Complaint)
魯克麗絲失貞記(The Rape of Lucrece)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
熱情的朝聖者(The Passionate Pilgrim)
鳳凰和斑鳩(The Phoenix and the Turtle)
㈢ 新版傲慢與偏見的男主角
馬修·麥克菲迪恩 Matthew MacFadyen
馬修1974年出生在諾福克的Great Yarmouth,他的星座是天秤座。他和《spooks》(英國BBC電視連續劇,又名軍情五處)中的演員(也是他的同事)Keeley Hawes結為夫妻,他們的小女兒叫Maggie。
他的母親是一個演員同時也是戲劇老師。他的爸爸是一個石油商人,在馬修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他不得不跟隨他的父親輾轉遷徙,因為他父親的工作需要經常到海外,比如遠東地區和巴西。他的祖父也是一個戲劇愛好者。他還有一個弟弟叫Jamie。
在1990到1992期間,他曾就讀拉特蘭郡[英國英格蘭原郡名]的Oakham學校,學習戲劇表演。
1992年,他離開了學校。雖然被國家青年戲院拒絕了,但他還是被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錄取了,和他同期的還包括Ioan Gruffudd(《神奇四俠》主演)。
1995年,他從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畢業,加入了Jowl 公司,初次登台扮演《馬爾菲公爵夫人》中安東尼奧的角色。1996年,他扮演了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中的主角Stratford..
同時,他也出現在百老匯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巡迴演出的不同劇目中。
1999年,他被皇家藝術劇院提名為「30歲以下最具古典氣質演員」。
1998年,他以電視劇「Wuthering Heights」初登電視熒屏。
1999年,在BBC劇目'Warriors'中他第一次以主角身份亮相,並得到皇家電視協會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2000年,他在「'Murder Rooms: The Dark Beginnings of Sherlock Holmes'」中扮演神秘的投宿者艾倫。他也回到戲劇舞台在'Battle Royal'中扮演在Mr Brougham。同年,他出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Maybe Baby'.,
2001年,對馬修來說是忙碌的一年,在電影'Enigma'中他扮演了一個戲份不多但確相當關鍵的角色——一個海軍軍官。這部戲的主角是凱特溫斯特(《TITANIC》中的ROSE)。此後,他又出演了電影《The Reckoning》,《Perfect Strangers》《. The Way We live Now》,。
2002年,他接拍了至今為止他最重要的角色——BBC電視台連續劇《SPOOKS》中的男主角Tom Quinn,這是一個系列劇,每集故事獨立成章,講述MI5軍情五處的情報人員的間諜活動,既有動作 ,又有鬥智!!該劇播出以後,英國軍情五處在其網站上發布了招募情報人員的相關信息後,網站幾乎天天被擠爆。之後,他接拍了電視劇'The Project'。
2003年,馬修回到電視台出演了《SPOOKS》(第二季。)
2003年冬天,他到紐西蘭拍攝了著名作家Maurice Gee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我父親的洞穴》。這部電影在2004年上海電影節中獲得最佳攝影獎。
2004年,他參與了他在《spooks》(第三季)中的最後演出,他扮演的Tom Quinn在這一季的第二集中離開了軍情五處,這也意味著他所有戲份的完結。
2004年,他出演電影《傲慢與偏見》,演繹了經典的Mr Darcy。2005年,他參加了國家戲劇院Henry IV Parts 1 and 2《亨利四世(第一/二部)》的演出。
傲慢與偏見2005年9月16日在英國上映,11月18日在北美上映。
㈣ 介紹下查理十二,亨利四世的軍事歷程
查理十二世(1682年6月17日—1718年11月30日)是瑞典在大北方戰爭時期的國王,終身未婚。他在位期間,瑞典由北歐強國衰退為二流國家。
1697年查理十一去世,他年方十五即位。即位不久,丹麥提出以國王克里斯蒂安五世之女許配給查理,但是查理的謀士予以拖延,等待丹麥和其他強國談判的結果。後來,丹麥和波蘭、俄羅斯同盟,1700年聯合進攻瑞典,開始了第二次大北方戰爭(Secend great north war)。他平靜的接受了這個挑戰,騎上他的戰馬,離開了首都斯德哥爾摩,在有生之年沒有回來過。在戰爭初期,利用瑞典優秀職業步兵和北方同盟各國作戰行動互不協調之機,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於1700年8月率軍突襲西蘭,迫使丹麥還沒有準備好就退出戰爭。11月在納爾瓦戰役中以8000瑞軍擊破4萬俄軍。聲名大振。以俄軍短期不能復振,遂於1701年強渡西德維納河,轉戰波蘭,但俄軍死灰復燃,乘機蠶食瑞典的東波羅的海諸省。查理十二於1706年打敗波蘭-薩克森軍隊,迫使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放棄波蘭王位。1707年再次率軍東征俄國,1708年7月取的霍沃夫岑大捷,企圖經斯摩棱斯克直取莫斯科。因俄國實行堅壁清野政策,無法實施,到1709年夏天,他在百般無奈中南下烏克蘭就食。1709年7月在波爾塔瓦發現俄軍主力,他不顧偵查時足部負傷,不能親自上陣,仍決定實施強攻。結果當他在後方營帳得知自己的軍隊居然被彼得大帝擊敗,(波爾塔瓦戰役)全軍覆沒的消息時目瞪口呆。率千餘人退往土耳其,並慫恿土對俄宣戰,彼得大帝進攻土耳其失利,簽訂合約後被逐出土耳其。1714年10月他從土耳其穿越敵國領土回到領地波美拉尼亞後,發現俄國、波蘭、丹麥同盟重新復活,對瑞典宣戰,他大力實行財政和行政改革,恢復國力。他認為外交必須以實力為後盾,1718年率6萬大軍進攻挪威,12月12日在挪威的腓特烈斯塔(Fredrikstad)被圍在塹壕戰中為同一戰壕發出的槍彈所殺死,這就是古今戰史中英雄最奇怪的的結束。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1386-1387年亨利四世進入政治舞台,參加了貴族上訴人的行動,罷免了國王的親近顧問,並且在拉德考特橋封鎖了理查德的寵臣德·維爾。在1388年的「無情議會」上,上訴人都集中精力去加害理查德的仆從們,但是亨利卻還比同伴顯示出寬宏的一面,至少他還是為理查德的教師西蒙·伯利爵士說了好話。 亨利的前面這種做法讓其父很不高興,因為岡特的約翰是君權和國王的忠實支柱,如果不是岡特當年不是去了西班牙前面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1389年岡特的約翰回到英格蘭後亨利就隱退了。開始是經營地產,然後是部分旅行部分遠征地去了立陶宛,這是輕鬆快樂的遠行,一路上他都由吟遊詩人陪伴。1392年他再次去耶路撒冷遠征,一路上他游歷訪問
歐洲的各國君主,一路上他以漂亮的儀容、周到的禮貌以及熟練的英、法、拉丁語給各國君主留下深刻印象,27歲的時候他以自己為歐洲有名的久經鍛煉的戰士和朝臣而深感自豪。現在想來也確實是一個優秀的外交家。 亨利在從耶路撒冷回到英國道1398年被放逐的5年間他很少有機會再出國訪問和遠征了。也有傳說是亨利參加了格洛斯特、阿倫德爾和沃里克在1397年策劃的企圖終身監禁國王和岡特的陰謀。但是在前述三位上訴人被議會宣布犯有叛國罪的時候,亨利是站在國王一邊的。1397年9月他被授予赫里福德公爵。但是隨後發生的事情變得模糊不清。 按照亨利的說法是,托馬斯·莫布雷(諾丁漢伯爵和諾福克公爵)告訴亨利他們兩個都是國王意欲除掉之人,就像國王除掉三個貴族上訴人一樣。莫布雷明顯揭發另外一個陰謀,這個陰謀就是消滅全部接近國王的貴族們,包括岡特和亨利本人。亨利將談話報告了岡特,岡特將此報告了國王,1398年2月亨利在國王面前揭發了莫佈雷的叛國罪,但是由於沒有證據,溫莎的騎士刑庭頒布命令要求兩位伯爵決斗以解決其間的爭端,決斗就在9月份的考文垂。決斗沒有舉行,最後一刻理查德決定放逐兩人,莫布雷終身放逐,亨利10年放逐。 放逐後的亨利到了法國巴黎,在那裡呆了四個月得到父親岡特去世的消息,而理查德卻在此時由於被權力和勝利沖昏了頭腦決定將亨利的放逐變為終身而且宣布蘭開斯特家族的財產收為王室財產。這時亨利通往國王位置的道路變得通暢起來,國王的做法讓貴族們失去了安全感,而亨利的叔叔格洛斯特(被理查德謀殺)和理查德的繼承人第四馬奇伯爵羅傑·莫爾蒂默(岡特的約翰早逝的哥哥萊奧內爾的外孫,也即亨利的堂甥)都去世了。 就在此時理查德遠征愛爾蘭,此時亨利集合他的追隨者前往約克郡的拉文斯波然後向蓬特夫拉特進軍,一路上不單沒有受到任何的抵抗還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而約克公爵也自7月底帶領一支小的王室軍隊加入亨利的軍隊,此時的理查德是徹底失敗了。不到六個星期亨利就成了英國的主人,接下來就是要加冕了。亨利通過一系列含混不清的理由宣稱自己為英格蘭的國王,但是這些看似合理但又都不是能夠堅固的站住腳。這也給亨利以後帶來很多的麻煩。在亨利加冕的時候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丟失了一隻加冕用的靴子;一隻金馬刺脫落;宴會上颳起一陣風吹落了他的王冠。
㈤ 莎士比亞的簡介誰能告訴我一下求求求!!
樓主網上可以搜索一大堆阿,我把網路貼過來。
http://ke..com/view/53608.htm
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
中文名: 威廉·莎士比亞
外文名: W. William Shakespeare
國籍: 英國
出生地: 英格蘭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
出生日期: 1564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 1616年5月3日
職業: 劇作家,詩人,演員
代表作品: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目錄
人物簡介
傳奇一生
個人作品
主要作品
成就
影響
名言
愛情箴言
雋語鈔
個人軼事
詩歌中的莎士比亞
影視劇中的莎士比亞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莎士比亞故居]
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英:Hamlet)、《奧賽羅》(英:Othello)、《李爾王》(英:King Lear)、《麥克白》(英:Mac Beth)。著名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還寫過154首十四行詩,二首長詩。本·瓊森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儒略歷1616年4月23日(公歷1616年5月3日)病逝,出生日期與逝世日期恰好相同。莎士比亞和義大利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被人們尊稱為「莎翁」。初中選文《威尼斯商人》.高中選文《哈姆萊特》。
編輯本段傳奇一生
偉大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
莎士比亞(11張)
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干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歷史學家喬治·斯蒂文森說,後人從這些文字資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亞的生活軌跡:20歲後到倫敦,先在劇院當馬夫.雜役,後入劇團,做過演員.導演.編劇,並成為劇院股東;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余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98年大學人士F.米爾斯已在其《智慧的寶庫》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勛爵,也曾為勛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藉助勛爵的關系,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的.據英媒體報道,最近一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一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 【其實莎士比亞是一名女子(詳細內容可參考——新烏龍女校2)】
發現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一直以為畫中人是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一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並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須眉。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於揭開謎底。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
莎士比亞故居(20張)
,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塗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緻的耳環,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發,看上去一派女人風情。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託管協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於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盡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韋,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
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不過有人認為,十四行詩集前面十幾首都是推崇傳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寫給其男友的.)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與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
編輯本段個人作品
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餘年內共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二首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魯克麗絲受辱記》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鑒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像、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一般來說,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可分以下3個時期:
第一時期(1590~1600年)以寫作歷史劇、喜劇為主,有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和2部悲劇。
[《麥克白》]
9部歷史劇中除《約翰王》是寫 13 世紀初英國歷史外 ,其他8部是內容相銜接的兩個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與《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被稱為最成功的歷史劇)上、下篇與《亨利五世》。這些歷史劇概括了英國歷史上百餘年間的動亂,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亞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譴責暴君暴政,要求開明君主進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諧社會關系的人文主義政治與道德理想。
10部喜劇《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智慧與美德的青年男女,通過他們爭取自由、幸福的斗爭,歌頌進步、美好的新人新風,同時也溫和地揭露和嘲諷舊事物的衰朽和丑惡,如禁慾主義的虛矯、清教徒的偽善和高利貸者的貪鄙等。莎士比亞這一時期戲劇創作的基本情調是樂觀、明朗的,充滿著以人文主義理想解決社會矛盾的信心,以致寫在這一時期的悲喜劇《羅密歐和朱麗葉》中,也洋溢著喜劇氣氛。盡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愛的理想戰勝死亡,換來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這一時期較後的成熟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又帶有憂郁色彩和悲劇因素,在鼓吹仁愛、友誼和真誠愛情的同時,反映了基督教社會中弱肉強食的階級壓迫、種族歧視問題,說明作者已逐漸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第二時期(1601~1607年)
以悲劇為主 ,寫了3部羅馬劇、5部悲劇和3部「陰暗的喜劇」或「問題劇」。
羅馬劇《尤利烏斯·凱撒》、《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和《科里奧拉努斯》是取材於普盧塔克《希臘羅馬英雄傳 》的歷史劇。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 》、《 李爾王 》、《麥克白》和悲劇《雅典的泰門》標志著作者對時代、人生的深入思考,著力塑造了這樣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斗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雷特為報父仇而發現「整個時
作品《哈姆雷特》視頻截圖(10張)
代脫榫」了,決定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結果是空懷大志,無力回天。奧賽羅正直淳樸,相信人而又嫉惡如仇,在奸人擺布下殺妻自戕,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惡報。李爾王在權勢給他帶來的尊榮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喪失當國王而做一個普通人,也能同樣或更加偉大,因而經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難。麥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誘惑和野心的驅使,淪為「從血腥到血腥」、懊悔無及的罪人。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種種社會罪惡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由於這一時期劇作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深度的增強,使《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一報還一報》等「喜劇」也顯露出陰暗的一面,籠罩著背信棄義、爾虞我詐的罪惡陰影,因而被稱為「問題劇」或「陰暗的喜劇」。
第三時期(1608~1613)
傾向於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或傳奇劇。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劇或傳奇劇《泰爾親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風雨》。這些作品多寫失散、團聚、誣陷、昭雪。盡管仍然堅持人文主義理想,對黑暗現實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決主要靠魔法、幻想、機緣巧合和偶然事件,並以宣揚寬恕、容忍、妥協、和解告終。
莎士比亞還與弗萊徹合作寫了歷史劇《亨利八世》和傳奇劇《兩位貴親》,後者近年來被有的莎士比亞戲劇集收入。
是啊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早期,又稱為歷史劇、喜劇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風格漸漸形成。當時的英國正處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固統一,經濟繁榮。莎士比亞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文主義理想充滿信心,作品洋溢著樂觀明朗的色彩。這一時期,他寫的歷史劇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劇本的基本主題是擁護中央王權,譴責封建暴君和歌頌開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現的是國內局勢動盪的畫面,貴族們聯合起來反叛國王,但叛亂最終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盪,後來認識錯誤,在平定內亂中立下戰功。劇作中,歷史事實和藝術虛構達到高度統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為生動,此人自私、懶惰、畏縮,卻又機警、靈巧、樂觀,令人忍俊不禁。 這一時期創作的喜劇
[莎士比亞]
包括詩意盎然的《仲夏夜之夢》(1596)、揚善懲惡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風俗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宣揚貞潔愛情的《無事生非》(1599)和歌頌愛情又探討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這些劇本基本主題是愛情、婚姻和友誼,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羅密歐和朱麗葉》(1595)等悲劇3部,作品雖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與喜劇同。莎士比亞還寫有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詩。
17世紀初,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與詹姆士一世政權交替,英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丑惡日益暴露。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同社會現實發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難以實現,創作由早期的贊美人文主義理想轉變為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他寫出了《哈姆雷特》(1601)、《奧瑟羅》(1604)、《李爾王》(1606)、《麥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門》(1607)等著名悲劇。《奧瑟羅》中出身貴族的苔絲狄蒙娜不顧父親和社會的反對,與摩爾人奧瑟羅私下結婚,表現了反對種族偏見的主題,而導致他們悲劇的原因不僅是奧瑟羅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為代表的邪惡勢力的強大。奧瑟羅臨死前的清醒,包含著人類理性的勝利。《李爾王》中展現的則是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李爾王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主人公從具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變成了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老人,人物命運和性格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麥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於內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為個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劇意義在於,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可以毀滅一個原本並非邪惡的人物。總體而言,這些悲劇對封建貴族的腐朽衰敗、利己主義的駭人聽聞、金錢關系的罪惡和勞動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風格上,浪漫歡樂的氣氛減少,憂郁悲憤的情調增加,形象更豐滿,語言更純熟。
1608年以後,莎士比亞進入創作的最後時期。這時的莎士比亞已看到人文主義的理想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便從寫悲劇轉而為寫傳奇劇,從揭露批判現實社會的黑暗轉向寫夢幻世界。因此,這一時期又稱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時期。這時期,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神話式的幻想,藉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作品貫串著寬恕、和解的精神,沒有前期的歡樂,也沒有中期的陰郁,而是充滿美麗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調濃郁。《暴風雨》(1611)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風格,被稱為「用詩歌寫的遺囑」。此外,他還寫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傳奇劇和歷史劇《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他認為,戲劇「彷彿要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為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提出戲劇創作應該更加「莎士比亞化」。這是針對戲劇創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作原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亞那樣,善於從生活真實出發,展示廣闊的社會背景,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作品的情節應該生動、豐富,人物應該有鮮明個性,同時具有典型意義;作品中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氛圍要巧妙結合;語言要豐富,富有表現力;作家的傾向要在情節和人物的描述中隱蔽而自然地流露出來。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悲劇
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四大悲劇),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凱撒,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埃及艷後),科利奧蘭納斯,特洛埃圍城記,雅典的泰門等。
喜劇
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四大喜劇),錯中錯,終成眷屬,無事生非,一報還一報,暴風雨,馴悍記,溫莎的風流娘們,愛的徒勞,維洛那二紳士,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悲喜劇(正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歷史劇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約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詩
愛人的怨訴,魯克麗絲失貞記,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熱情的朝聖者,鳳凰和斑鳩等。
㈥ 戰艦世界亨利四世怎樣
給你個提示,玩WOWS需要一點信仰支撐,不管你相不相信,這是事實。雖然你在steam上能夠不受到二雷帶來的惡心,但是白毛子的銼刀也是惡心
我給你說明一下優缺點然後你自己選擇走哪一條線
英戰:HE彈點火率非常高,10級的征服者日常一輪HE打1W+2個火。英戰的特點就是HE彈,航速比較慢。但是轉舵倒是不錯。而且英戰核心區比德戰還難出
德戰:穹甲結構。一般其他戰列艦的AP彈都無法打出核心區。除非打中水線或者毛子計算出了魔法。散布神經。能夠走副炮流,7級格奈森瑙有魚雷(金幣船沙恩霍斯特和提爾比茨也有魚雷)不過注意的是,如今美航能夠裝備AP航彈,AP航彈能夠對德戰造成巨大的傷害。我見過企業一輪AP航彈直接帶走滿血的提爾比茨
日戰:精準度不錯,射程遠。10級大和460大口徑。就是防護不行
美戰:前期航速非常慢。不過後期不錯。而且加強了防空
美巡:新手不,彈道投石機,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爬線。因為你需要知道該怎麼卡山。
德巡:總體還行,興登堡如今簡直強到爆表。
日巡:特點是魚雷和點火。10級藏王賀興登堡一樣天天水火無情
英巡:脆,只有AP彈。全線152。但是有大保健和煙霧。自帶彈射起步。
法巡:特點是她的速度。法巡的引擎加速+20%但是總體而言這條線並不是特別的好。玩起來比較乏味。我亨利四世打了幾盤就不高興玩了。基本上就是開加速然後HE彈洗對面的戰列艦,然後躲炮彈-洗-躲炮彈-洗-躲炮彈-洗。這樣重復。不過10級法巡的口徑是240
蘇巡:講個笑話叫這個游戲的親爹系。莫斯科如今出場率都不高了(其實是之前莫斯科的BUG導致卡山賣頭洗有奇效,後來毛子修復了BUG後賣頭照樣被穿,之後一群人不會玩了。)
驅逐艦方面簡單說一下,雖然驅逐艦一直在改動但是基本上還是那麼幾個樣子,只不過玩法不一樣了。美驅:驅逐艦、日驅:魚雷艇、毛驅:炮艇。雖然如今日驅魚雷砍的除了島風的20公里外其餘的都是10公里。還有一個德驅,德驅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半成品。HE打人並不太疼。AP彈如果對面DD擺了一個角度你的AP彈就沒有傷害,不過德驅有水聽。
㈦ 亨利四世的人物生平
亨利是韋廷家族-阿貝丁系的薩克森公爵阿爾布雷希特的次子,母親是波西米亞公主專茜多妮屬.波傑布拉德。其父於1500年去世後,兄長格奧爾格繼承父親的爵位,亨利擔任尼德蘭地區弗里斯蘭總督。
由於薩克森統治者一直被當地不間斷的反抗運動所困擾,因此,性格頗為懶惰的亨利在不久之後放棄總督頭銜。1505年,亨利將弗里斯蘭的統治權轉讓給了格奧爾格。作為回報,亨利得到了一大筆錢以及沃肯斯坦和弗萊貝格兩處封地。
1517年,馬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席捲德意志。亨利在幾年後改宗新教,格奧爾格保持了天主教的信仰。格奧爾格於1539年4月17日去世,由於他的兩個兒子在此之前已去世,依據阿爾布雷希特在1499年指定的繼承法案,亨利成為兄長的假定繼承人。但格奧爾格試圖違背其父生前所做的決定,想要剝奪亨利的繼承權,將公國遺贈給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格奧爾格未實施想法前已去世,亨利繼承格奧爾格的爵位。亨利繼位時已66歲,兩年後去世,亨利在位期間確立路德教為公國的所信仰的宗教。
㈧ 解釋如果亨利四世是一位有效的絕對王權統治者為什麼
亨利四世來是法國源史上難得的人格和政績都十分完美的國王,在長期混亂之後,重新建立了一個統一且蒸蒸日上的法國。在亨利四世之後的百餘年裡,是法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幾乎稱霸歐洲大陸。所以說,亨利四世是一位有效的絕對王權統治者。
亨利是旺多姆公爵安托萬·德·波旁的第三子,母為納瓦拉女王讓娜·達布雷特(即胡安娜三世),生於法國—西班牙邊境的波城。他自青年時代起就捲入了法國殘酷的宗教戰爭。作為胡格諾派的領袖他逐漸擁有了很高的聲望。但是聖巴托洛繆慘案之後,他被軟禁在法國宮廷里,接受法王查理九世的庇護。
1584年,由於王儲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的死,他成為了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後,他繼位為法國國王。
亨利四世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宗教戰爭。由於首領亨利公爵死去,長期在法國政壇佔主導地位的吉斯家族再也不能成為和平的阻礙。法國的經濟在他統治時代發展起來。亨利四世成為一個深受人民的愛戴的君主
㈨ 莎士比亞的作品分為哪幾個時期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早期,又稱為歷史劇、喜劇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風格漸漸形成。當時的英國正處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固統一,經濟繁榮。莎士比亞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文主義理想充滿信心,作品洋溢著樂觀明朗的色彩。這一時期,他寫的歷史劇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劇本的基本主題是擁護中央王權,譴責封建暴君和歌頌開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現的是國內局勢動盪的畫面,貴族們聯合起來反叛國王,但叛亂最終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盪,後來認識錯誤,在平定內亂中立下戰功。劇作中,歷史事實和藝術虛構達到高度統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為生動,此人自私、懶惰、畏縮,卻又機警、靈巧、樂觀,令人忍俊不禁。 這一時期創作的喜劇 莎士比亞
包括詩意盎然的《仲夏夜之夢》(1596)、揚善懲惡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風俗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宣揚貞潔愛情的《無事生非》(1599)和歌頌愛情又探討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這些劇本基本主題是愛情、婚姻和友誼,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羅密歐和朱麗葉》(1595)等悲劇3部,作品雖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與喜劇同。莎士比亞還寫有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詩
17世紀初,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與詹姆士一世政權交替,英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丑惡日益暴露。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同社會現實發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難以實現,創作由早期的贊美人文主義理想轉變為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又稱悲劇時期。他寫出了《哈姆雷特》(1601)、《奧瑟羅》(1604)、《李爾王》(1606)、《麥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門》(1607)等著名悲劇。《奧瑟羅》中出身貴族的苔絲狄蒙娜不顧父親和社會的反對,與摩爾人奧瑟羅私下結婚,表現了反對種族偏見的主題,而導致他們悲劇的原因不僅是奧瑟羅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為代表的邪惡勢力的強大。奧瑟羅臨死前的清醒,包含著人類理性的勝利。《李爾王》中展現的則是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李爾王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主人公從具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變成了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老人,人物命運和性格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麥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於內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為個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劇意義在於,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可以毀滅一個原本並非邪惡的人物。總體而言,這些悲劇對封建貴族的腐朽衰敗、利己主義的駭人聽聞、金錢關系的罪惡和勞動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風格上,浪漫歡樂的氣氛減少,憂郁悲憤的情調增加,形象更豐滿,語言更純熟。 1608年以後,莎士比亞進入創作的最後時期。這時的莎士比亞已看到人文主義的理想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便從寫悲劇轉而為寫傳奇劇,從揭露批判現實社會的黑暗轉向寫夢幻世界。因此,這一時期又稱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時期。這時期,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神話式的幻想,藉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作品貫串著寬恕、和解的精神,沒有前期的歡樂,也沒有中期的陰郁,而是充滿美麗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調濃郁。《暴風雨》(1611)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風格,被稱為「用詩歌寫的遺囑」。此外,他還寫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傳奇劇和歷史劇《亨利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