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主人公是誰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主人公是大禹。
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是大禹治水中發生的故事。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大禹一生為公,竭盡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眾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為。據說,禹娶塗山氏之女,第四天就出去治水,直到生啟時,禹也一直在外治水。到啟長大了,禹還在外邊治水,這期間禹因為擔心因私廢公,三次過家門而不入。禹的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受到了民眾的贊揚。
(1)才疏意廣主人公擴展閱讀
三過家門而不入簡介:
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
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出生在汶山石紐地區,母親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
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❷ 說出下面成語故事的主人公
成語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編輯本段成語示例①
清·劉鄂《老殘游記》:「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②
茅盾《子夜》三:單靠這幾個人辦不出什麼大事。但對於自己,蓀甫從來不肯「妄自菲薄」。
③
當代·殷謙《青春無悔》:「孤獨能使我們體驗自己。驀然回首,揚起手錶示友誼。尋求理解,在前方有先行者。在後面有後來人,我們是人類歷史延續的一環。我們做了些什麼呢?也許我們只是走,沒有留下任何遺產,也許我們只寫下了個人感情歷程。我們不必為此~。這是我們最初的期許——創造這份青春,建設這份青春」(殷謙·《青春無悔》散文集)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復興漢室,他竭盡全力籌劃北伐曹魏,劉禪胸無大志,沒有治國才能,諸葛亮深表憂慮,出征前夕寫《前出師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應該發憤圖強,不能妄自菲薄相關文獻
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譯
先帝創建王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死去,現在天下三分鼎立,蜀漢民力疲乏困頓,這真是有關生死存亡的時刻呵!然而朝廷里侍奉衛護陛下的大臣們,在內毫不懈怠;忠貞的將士,在外奮不顧身,那是因為大家在懷念先帝對他們不同一般的賞識,要向陛下表示報答之情啊!陛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大家的意見,以此來光大先帝留下的德行,也使大臣們堅貞為國的正氣得到發揚;不可輕率地自己看輕自己而不加振作,言談訓諭時有失大義,以致把臣民向您盡忠規勸的言路也阻塞了。
內庭侍臣和相府官吏,都是一樣為陛下效力的,凡是有所獎懲,不應該有差異。如果有做壞事觸犯法令科條或忠心做好事的,應該交由有關官員評審應受什麼處罰或受什麼賞賜,以此來顯示陛下處事的公正賢明;不可有所偏袒,使得宮中府中法令不一。
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些侍衛之臣,都是善良誠實的人,心志都是忠貞純正的,所以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任用。臣下認為宮庭中事,無論大小,全都要詢問他們,然後再執行,必定能夠補救疏漏,擴大效益。
向寵將軍品性善良公正,通曉軍事,當初曾被任用過,先帝稱贊他是個能人,所以大家醞釀著要推舉他做中部督。臣下認為禁衛部隊的事務,無論大小,全都由他過問,一定能使軍隊協調齊心,處置合宜,各得其所。
親近賢良的臣子,疏遠奸佞小人,西漢因此而興旺強盛;親近小人,疏遠賢良的臣子,東漢因此而衰敗覆滅。先帝活著的時候,每逢與臣下議論到這件事,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作為表示痛恨而發出嘆息的。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令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都是堅貞坦誠,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家天下的興旺,可以數著日子來等待了。
臣下本來是個平民百姓,在南陽耕田為生,只求在亂世中能保全生命,不想向諸侯謀求高官厚祿和顯赫的名聲。先帝不因臣下低賤和少見識,不惜降低身份而三顧茅廬,向臣下詢問天下大事。因此臣下為之感動,就答應為先帝效力。後來遇到失敗,臣下在敗亡之際,接受了挽救危局的重任,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臣下處事謹慎,所以在臨死時把輔助陛下興復漢室的大事交付給臣下。 接受先帝遺命以來,日日夜夜擔心嘆息,唯恐所託無所成就,從而有損先帝明於鑒察的聲名;所以臣下在炎熱的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平定,兵員裝備已充足,該帶領三軍,北進克復中原。也許可以竭盡棉力,掃除兇殘的奸賊,光復漢家江山,使長安、洛陽仍舊成為大漢王朝的首都。這就是臣下用來報答先帝,效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權衡得失、掌握分寸,向陛下進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他們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大事交付給臣下,如果無所成就,就治臣下的罪,來稟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勸勉陛下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要追究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惰之罪,公布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作打算,探求高明的道理,了解並接受忠正的言論,牢牢不忘先帝的遺願,臣下這就感恩不淺了。
現在正當遠離的時候,面對這篇文章,我涕淚交零,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❸ 江朗才盡的主人公是誰
江淹
【漢字】江郎才盡【拼音】jiāng lá cái jìn
【釋義】釋義「江郎」,指南朝文學家江淹,年輕時很有才氣,到晚年文思 漸漸衰退。「盡」,完,沒了。江郎的文才沒了。比喻才思減退。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書面語
【近義】黔驢技窮、江淹才盡、才疏學淺、才思枯竭
【反義】出類拔萃、初露鋒芒、才華橫溢、才高八斗
江郎指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散文家,歷仕三朝,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庄鎮)人。鍾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而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指年輕時很有才氣,到晚年文思 漸漸衰退。「盡」,完,沒了。比喻才思減退。
成語典故
《南史》中除了記載以上故事外,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索錦」的故事,發生在張協與江淹之間。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庄鎮)人,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 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 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 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里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無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在這種養尊處優的環境下,江淹再也沒有寫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盡。
其實並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節選自《應用寫作》1995年第8期《但願「江郎」才不盡》)
❹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誰啊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名臣匡衡。,曾以「鑿壁偷光」的苦讀事跡名世。
鑿壁偷光的故事如下: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
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
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偷光,又做鑿壁借光。
(4)才疏意廣主人公擴展閱讀:
匡衡'鑿壁偷光"的成果
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贊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
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鏟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元帝封其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鑿壁偷光
❺ 草房子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有:桑桑、禿鶴、杜小康、細馬。
1、桑桑
桑桑是《草房子》這部小說貫穿始終的人物,他也是油麻地的見證人,很不幸,作家拿出了最大的苦難來考驗他——但也許這反而是一種幸運,因為考驗,桑桑才可能得到更多生命的領悟並成為本書的第一主角。
2、禿鶴
「禿鶴」是一個禿頂的孩子。隨著日子的流逝,六年級的「禿鶴」感覺到了自己的禿頂是學生「戲弄」的對象,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禿鶴為此做出了反常之舉:他用不上學來逃避同學異樣的眼光;用生薑擦頭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後長出頭發來,用戴帽子的方法企圖遮掩自己的禿頭。
當這些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時,他索性在「廣播操比賽」這樣的重大日子裡,把自己頭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導致全校的廣播操失控,而錯失了「第一」的榮譽,「就這樣,禿鶴用他特有的方式,報復了他人對他的輕慢與侮辱」。
「禿頭」陸鶴堅守著人格的尊嚴,他在學校的文藝演出中活靈活現的出演角色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3、杜小康
杜小康從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天之驕子」,突然之間經歷了家境的敗落,在被迫輟學後,隨父親遠走蘆盪養鴨,放鴨失敗後,他把五隻很大的、顏色青青的雙黃鴨蛋全部送給了桑桑。
這五隻鴨蛋,大概是他從大蘆盪帶回來的全部財富,而桑桑為了杜小康也把自己心愛的鴿子賣掉了,將錢統統給了杜小康幫助他渡過難關。兩人之間的友誼純潔透明,真摯無私。
杜小康在杜家山窮水盡遭到滅頂之災時,勇敢地站了起來,繼承父業,在學校門口擺起了小攤。到最後成長為一個堅強的為家庭生計拼搏的男子漢,留給我們的是他成長中閃光的人格魅力。
4、細馬
細馬是一個領養來的孩子,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裡,感覺到了被別人排擠,無法適應新的生活。他選擇了逃避,拒絕和同學交談,選擇了與羊為伍,開始了放羊生活。當他能聽懂當地的方言時,他用笨拙的「罵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別人的「招惹」,以泄他對在教室里讀書孩子們的嫉妒。
在與邱二爺邱二媽的相處中,從最初的沖突排斥到最後與邱二媽相依為命,倔犟的細馬咽下委屈,當養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沒後在本可繼承的房產盪然無存之時,毅然挑起了生活重擔,立志為媽媽造一座大房子,儼然成長為一個獨擋一面的男子漢形象。
(5)才疏意廣主人公擴展閱讀
曹文軒的《草房子》一直是心底一個夢,柔柔的,像是風吹過蘆葦桿劃在臉上的感覺。它並不是全程喜悅歡欣的贊歌,也不純粹是天真爛漫的純真。
《草房子》里有故事,故事中有生死,有悲歡,有人生的大開大合,大起大落,可是在作者的敘述中,就多了一絲讓人平靜接受的可能,多了一些從不絕望的生機。
《草房子》中塑造了很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點,每個故事都有每個故事的溫度。杜小康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特殊一年四季的在他外表上凸顯著。油麻地是個小地方,孩子們身上帶著泥土氣,在河邊、地里追逐打鬧。
連校長的公子桑桑也沒能跳出這個地方的氛圍。桑桑在看到清秀的紙月時第一次注意到了自己的外表「沒有穿鞋,兩只光腳臟兮兮的;褲子被胯骨勉強地掛住,一隻褲管耷拉在腳面,而另一隻褲管卻卷到了膝蓋以上。
褂子因與人打架,缺了鈕扣,而兩只小口袋,有一隻也被人撕下了,還有一點點連著。」杜小康卻從來不會因為外表在別人面前露怯。他面色白凈,「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能很清楚地與油麻地的孩子們區別開來,象一簸箕黑芝麻中的一粒富有光澤的白芝麻。」
家境富裕的杜小康每個季節都有應季的衣裳,因為可以隨意的根據天氣來更換衣裳,杜小康身上也沒有油麻地其他小孩子一身的汗酸味,而有一種清潔的氣味。
外在的優越給杜小康帶來了一層光環,家境的優越更是給杜小康帶來了尊嚴、威望以及別人學也學不來的灑脫和清高。杜小康家那象徵著富裕的紅門把杜小康和油麻地其他的小孩子們隔開了很遠,誰也沒想到有一天突然這些優越就會消失。
在一個秋季,杜小康突然終止了學業,家裡的錢全用去還債,陪父親去各地看病,暮色中躲在紅門背後聽曾經的小夥伴們做游戲的喊殺聲,直到最後一個人的腳步也消失在巷子中,才從紅門中出來,在月色的映照下撿起剛才夥伴們游戲結束後遺留的木棍。
在那一段漫長的時光是,杜小康以為自己已經承受了生活最大的挫折里,沒想到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面接連不斷的趕來。蘆葦盪、孤獨、雷雨天、尋鴨、破產,父子倆的心血一次又一次在一夜之間被打散。杜小康終於回到了油麻地。
紅門被追債的人拆走了,這個油麻地最富裕的象徵不存在了,杜小康所有優越的來源都消失殆盡,但一種新的力量和支撐在杜小康的心中已經萌生。
❻ 江郎才盡的主人公是誰
江郎才盡的主人公是:江淹。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庄鎮江集村)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歷仕宋、齊、梁三朝。
江淹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雖家境貧窮,但很好學。二十歲左右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開始其政治生涯。宋泰始四年(468年),被任命為巴陵王國左常侍。
升明元年(477年),齊高帝聞其才,召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齊建元(479年)初,改任驃騎豫章王記室,兼東武縣令,參與草擬詔書冊令,並撰寫國史。
延興(494年)初,為御史中丞,先後彈劾中書令謝朏等人。中興元年(501年),遷任吏部尚書。梁天監元年(502年),任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為臨沮縣開國伯。不久又改封為醴陵侯。
天監四年(505年),江淹去世,終年六十二歲,梁武帝為他穿素服致哀,並贈錢三萬、布五十匹。謚號憲伯。
(6)才疏意廣主人公擴展閱讀:
江淹作宣城太守罷官回家時,曾在冶亭投宿,夢見一男子自稱郭璞,對江淹說:「我有一枝筆在你這兒放了多年,請還給我。」
江淹從懷里摸出一枝五彩筆遞給了他,此後再寫詩完全寫不出好句子了。當世人說他已經才盡了。
江郎才盡,讀音是jiāng láng cái jìn,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江郎的文才沒了。比喻才思減退。
釋義「江郎」,指南朝文學家江淹,年輕時很有才氣,到晚年文思 漸漸衰退。「盡」,完,沒了。江郎的文才沒了。比喻才思減退。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江郎才盡的近義詞:
1、才疏學淺
才疏學淺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cái shū xué qiǎn,意思是才學不高,學識不深(多用作自謙的話)。
出自: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一回:在下雖有此志,只是才疏學淺,年紀又輕,經驗更少。
示例:爸爸是個謹慎謙虛的人,總將「才疏學淺」掛在嘴邊。
2、黔驢技窮
黔驢技窮是一個成語,讀音是qián lǘ jì qióng,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
出自:陳立德《前驅》三十八:他們不過是黔驢技窮,想求個活命罷了。
示例:如果這些辦法都無法解決問題,那我可就黔驢技窮了。
江郎才盡的反義詞:
出類拔萃,讀音 chū lèi bá cuì,是一個成語。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申為聚集。意思是超出同類之上。
出自: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其中又見林黛玉是個出類拔萃的,便更與他親敬異常。「
示例:王明的硬筆書法,在同學中出類拔萃。
❼ 有志者事竟成,的主人公是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指項羽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指勾踐
❽ 鼎足之勢、頓開茅塞的主人公是誰
卻說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
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
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
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
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
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飛曰:「既兩位哥哥都
去,小弟如何落後!」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飛應諾。
於是三人乘馬引從者往隆中。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正遇諸葛
均。玄德忙施禮,問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
見。」言罷,飄然自去。玄德曰:「今番僥幸得見先生矣!」張飛曰:「此人無
禮!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豈可相強。」
三人來到庄前叩門,童子開門出問。玄德曰:「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
生。」童子曰:「今日先生雖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玄德曰:「既如
此,且休通報。」分付關、張二人,只在門首等著。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卧
於草堂幾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
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
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雲長再三勸住。
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里壁睡著。童子
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
多時。」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更衣。」遂轉入後堂。又半晌,方整
衣冠出迎。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
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
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於文幾,未審得入覽否?」孔明曰:「南陽野人,
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二人敘禮畢,分賓主而坐,童子獻茶。
茶罷,孔明曰:「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
問。」玄德曰:「司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語,豈虛談哉?望先生不棄鄙賤,曲
賜教誨。」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
二公謬舉矣。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
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孔明笑曰:
「願聞將軍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
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
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
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
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
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
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言罷,命童子
取出畫一軸,掛於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
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
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
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
備安忍奪之?」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久後
必歸將軍。」玄德聞言,頓首拜謝。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
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後人有詩贊曰:
「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卧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
玄德拜請孔明曰:「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
明誨。」孔明曰:「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
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孔明見其意甚誠,乃曰:「將軍
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玄德大喜,遂命關、張入,拜獻金帛禮物。孔明固
辭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賢之禮,但表劉備寸心耳。」孔明方受。於是玄德
等在庄中共宿一宵。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
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後人有詩
嘆曰: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又有古風一篇曰: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碭白蛇夜流血;平秦滅楚入咸陽,二百年前幾斷絕。
大哉光武興洛陽,傳至桓靈又崩裂;獻帝遷都幸許昌,紛紛四海生豪傑:曹操專
權得天時,江東孫氏開鴻業;孤窮玄德走天下,獨居新野愁民厄。南陽卧龍有大
志,腹內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臨行語,茅廬三顧心相知。先生爾時年三九,收
拾琴書離隴畝;先取荊州後取川,大展經綸補天手;縱橫舌上鼓風雷,談笑胸中
換星斗;龍驤虎視安乾坤,萬古千秋名不朽!」
玄德等三人別了諸葛均,與孔明同歸新野。玄德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
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孔明曰:「曹操於冀州作玄武池以練水軍,必有侵
江南之意。可密令人過江探聽虛實。」玄德從之,使人往江東探聽。
卻說孫權自孫策死後,據住江東,承父兄基業,廣納賢士,開賓館於吳會,
命顧雍、張紘延接四方賓客。連年以來,你我相薦。時有會稽闞澤,字德潤;彭
城嚴畯,字曼才;沛縣薛綜,字敬文;汝陽程秉,字德樞;吳郡朱桓,字休穆;
陸績,字公紀;吳人張溫,字惠恕;烏傷駱統,字公緒;烏程吾粲,字孔休:此
數人皆至江東,孫權敬禮甚厚。又得良將數人:乃汝南呂蒙,字子明;吳郡陸遜,
宇伯言;琅琊徐盛,字文向;東郡潘璋,字文珪;廬江丁奉,字承淵。文武諸人,
共相輔佐,由此江東稱得人之盛。
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紹,遣使往江東,命孫權遣子入朝隨駕。權猶豫未決。
吳太夫人命周瑜、張昭等面議。張昭曰:「操欲令我遣子入朝,是牽制諸侯之法
也。然若不令去,恐其興兵下江東,勢必危矣。」周瑜曰:「將軍承父兄遺業,
兼六郡之眾,兵精糧足,將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質於人?質一入,不得不與
曹氏連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則見制於人也。不如勿遣,徐觀其變,
別以良策御之。」吳太夫人曰:「公瑾之言是也。」權遂從其言,謝使者,不遣
子。自此曹操有下江南之意。但正值北方未寧,無暇南征。
建安八年十一月,孫權引兵伐黃祖,戰於大江之中。祖軍敗績。權部將凌操,
輕舟當先,殺入夏口,被黃祖部將甘寧一箭射死。凌操子凌統,時年方十五歲,
奮力往奪父屍而歸。權見風色不利,收軍還東吳。
卻說孫權弟孫翊為丹陽太守,翊性剛好酒,醉後嘗鞭撻士卒。丹陽督將媯覽、
郡丞戴員二人,常有殺翊之心;乃與翊從人邊洪結為心腹,共謀殺翊。時諸將縣
令,皆集丹陽,翊設宴相待。翊妻徐氏美而慧,極善卜《易》,是日卜一卦,其
象大凶,勸翊勿出會客。翊不從,遂與眾大會。至晚席散,邊洪帶刀跟出門外,
即抽刀砍死孫翊。媯覽、戴員乃歸罪邊洪,斬之於市。二人乘勢擄翊家資侍妾。
媯覽見徐氏美貌,乃謂之曰:「吾為汝夫報仇,汝當從我;不從則死。」徐氏曰:
「夫死未幾,不忍便相從;可待至晦日,設祭除服,然後成親未遲。」覽從之。
徐氏乃密召孫翊心腹舊將孫高、傅嬰二人入府,泣告曰:「先夫在日,常言二公
忠義。今媯、戴二賊,謀殺我夫,只歸罪邊洪,將我家資童婢盡皆分去。媯覽又
欲強占妾身,妾已詐許之,以安其心。二將軍可差人星夜報知吳侯,一面設密計
以圖二賊,雪此仇辱,生死銜恩!」言畢再拜。孫高、傅嬰皆泣曰:「我等平日
感府君恩遇,今日所以不即死難者,正欲為復仇計耳。夫人所命,敢不效力!」
於是密遣心腹使者往報孫權。至晦日,徐氏先召孫、傅二人,伏於密室韓幕之中,
然後設祭於堂上。祭畢,即除去孝服,沐浴薰香,濃妝艷裹,言笑自若。媯覽聞
之甚喜。至夜,徐氏遣婢妾請覽入府,設席堂中飲酒。飲既醉,徐氏乃邀覽入密
室。覽喜,乘醉而入。徐氏大呼曰:「孫、傅二將軍何在!」二人即從幃幕中持
刀躍出。媯覽措手不及,被傅嬰一刀砍倒在地,孫高再復一刀,登時殺死。徐氏
復傳請戴員赴宴。員入府來,至堂中,亦被孫、傅二將所殺。一面使人誅戮二賊
家小,及其餘黨。徐氏遂重穿孝服,將媯覽、戴員首級,祭於孫翊靈前。不一日,
孫權自領軍馬至丹陽,見徐氏已殺媯、戴二賊,乃封孫高、傅嬰為牙門將,令守
丹陽,取徐氏歸家養老。江東人無不稱徐氏之德。後人有詩贊曰:
「才節雙全世所無,奸回一旦受摧鋤。庸臣從賊忠臣死,不及東吳女丈夫。」
且說東吳各處山賊,盡皆平復。大江之中,有戰船七千餘只。孫權拜周瑜為
大都督,總統江東水陸軍馬。建安十二年,冬十月,權母吳太夫人病危,召周瑜、
張昭二人至,謂曰:「我本吳人,幼亡父母,與弟吳景徒居越中。後嫁與孫氏,
生四子。長子策生時,吾夢月入懷;後生次子權,又夢日入懷。卜者雲:夢日月
入懷者,其子大貴。不幸策早喪,今將江東基業付權。望公等同心助之,吾死不
朽矣!」又囑權曰:「汝事子布、公瑾以師傅之禮,不可怠慢。吾妹與我共嫁汝
父,則亦汝之母也;吾死之後,事吾妹如事我。汝妹亦當恩養,擇佳婿以嫁之。」
言訖遂終。孫權哀哭,具喪葬之禮,自不必說。
至來年春,孫權商議欲伐黃祖。張昭曰:「居喪未及期年,不可動兵。」周
瑜曰:「報仇雪恨,何待期年?」權猶豫未決。適平北都尉呂蒙入見,告權曰:
「某把龍湫水口,忽有黃祖部將甘寧來降。某細詢之: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也;
頗通書史,有氣力,好游俠;嘗招合亡命,縱橫於江湖之中;腰懸銅鈴,人聽鈴
聲,盡皆避之。又嘗以西川錦作帆幔,時人皆稱為『錦帆賊』。後悔前非,改行
從善,引眾投劉表。見表不能成事,即欲來投東吳,卻被黃祖留住在夏口。前東
吳破祖時,祖得甘寧之力,救回夏口;乃待寧甚薄。都督蘇飛屢薦寧於祖。祖曰:
寧乃劫江之賊,豈可重用!寧因此懷恨。蘇飛知其意,乃置酒邀寧到家,謂之曰:
吾薦公數次,奈主公不能用。日月逾邁,人生幾何,宜自遠圖。吾當保公為邾縣
長,自作去就之計。寧因此得過夏口,欲投江東,恐江東恨其救黃祖殺凌操之事。
某具言主公求賢若渴,不記舊恨;況各為其主,又何恨焉?寧欣然引眾渡江,來
見主公。乞鈞旨定奪。」孫權大喜曰:「吾得興霸,破黃祖必矣。」遂命呂蒙引
甘寧入見。參拜已畢,權曰:「興霸來此,大獲我心,豈有記恨之理?請無懷疑。
願教我以破黃祖之策。」寧曰:「今漢祚日危,曹操終必篡竊。南荊之地,操所
必爭也。劉表無遠慮,其子又愚劣,不能承業傳基,明公宜早圖之;若遲,則操
先圖之矣。今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邁,務於貨利;侵求吏民,人心皆怨;戰
具不修,軍無法律。明公若往攻之,其勢必破。既破祖軍,鼓行而西,據楚關而
圖巴、蜀,霸業可定也。」孫權曰:「此金玉之論也!」
遂命周瑜為大都督,總水陸軍兵;呂蒙為前部先鋒;董襲與甘寧為副將;權
自領大軍十萬,征討黃祖。細作探知,報至江夏。黃祖急聚眾商議,令蘇飛為大
將,陳就、鄧龍為先鋒,盡起江夏之兵迎敵。陳就、鄧龍各引一隊艨艟截住沔口,
艨艟上各設強弓硬弩千餘張,將大索系定艨艟於水面上。東吳兵至,艨艟上鼓響,
弓弩齊發,兵不敢進,約退數里水面。甘寧謂董襲曰:「事已至此,不得不進。」
乃選小船百餘只,每船用精兵五十人:二十人撐船,三十人各披衣甲,手執銅刀,
不避矢石,直至艨艟傍邊,砍斷大索,艨艟遂橫。甘寧飛上艨艟,將鄧龍砍死。
陳就棄船而走。呂蒙見了,跳下小船,自舉櫓棹,直入船隊,放火燒船。陳就急
待上岸,呂蒙捨命趕到跟前,當胸一刀砍翻。比及蘇飛引軍於岸上接應時,東吳
諸將一齊上岸,勢不可當。祖軍大敗。蘇飛落荒而走,正遇東吳大將潘璋,兩馬
相交,戰不數合,被璋生擒過去,徑至船中來見孫權。權命左右以檻車囚之,待
活捉黃祖,一並誅戮。催動三軍,不分晝夜,攻打夏口。正是:只因不用錦帆賊,
至令沖開大索船。未知黃祖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❾ 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誰
鑿壁偷光,成語。出自西漢匡衡幼時鑿 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名相的故事。現用來 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1、原文:
匡衡乃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2、注釋:
不逮:燭光照不到
逮:到、及
乃:就
穿壁:在牆上鑿洞。
邑人:同縣的人
大姓:大戶人家。
與:幫助
佣:僱傭。
佣作:做僱工,勞作。
償:報酬。
怪:感到奇怪。
資給:借,資助。
以:用
遂:於是。
大學:大學問家。
3、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想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