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角色大全 » 驢皮記主人公形象分析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驢皮記主人公形象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3-03 10:20:27

1. 高老頭人物形象

1、高老頭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資產階級金錢至上的道德原則所戰勝的歷史悲劇的一個縮影。小說主人公高老頭向讀者展示了一份特別的父愛。他把女兒當做天使,樂於犧牲自己來滿足她們的種種奢望。

為了女兒的體面,他歇了生意,隻身搬進伏蓋公寓;為了替女兒還債,他當賣了金銀器皿和亡妻的遺物,出讓了養老金,弄得身無分文;最後,仍然是為了給女兒弄錢,他竟想去「偷」、去「搶」、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賣命」、去「殺人放火」。

對這樣一個「慈父」,巴爾扎克贊嘆「他無異於一個基督教神聖的殉道者」。有人也曾贊賞他「表現了人類崇高的至性」。其實,這都是把高老頭的父愛神聖化了。事實上,高老頭的父愛並不單純,而帶著階級的復雜性,他的父愛交織著封建宗法觀念和資產階級的金錢法則。

從封建宗法倫理道德觀出發,他認為父女之愛天經地義,「父道」是家庭、社會的軸心;但他又懷著往上爬的虛榮心,把對女兒的「愛」作為攀援名貴、抬高地位的手段,結果,原本高尚的感情變得庸俗、污穢。高老頭的父愛的悲劇,既是個性發展必然結果,也是時代的必然產物。

一方面是由於他心理偏執的近乎瘋狂的父愛,使他成為父愛的犧牲品;

另一方面又由於社會的發展,使他與社會行為准則脫節,從而使他成為社會的犧牲品。在道德上,高老頭並沒有完全接受資產階級一套,還拖著一條「宗法道德的尾巴」。

從內容到形式,高老頭的父愛都是基於這種宗法道德觀念,因受到資本主義金錢關系的無情沖擊,而呈病態、畸形的。它是兩種社會交替時期的產物。

他的父愛交織著封建宗法觀念和資產階級的金錢法則。因而具有自我抹殺性,正如高老頭自己所說:「一切都是我的錯,是我縱容她們把我踩在腳下的。」

作者有意識把高老頭的父愛誇張到「荒謬的程度」,「任何東西都不足以破壞這種感情」。然而,這種「偉大的父愛」卻為世道所不容,為女兒所拋棄。

高老頭的父愛是巴爾扎克的理想家庭形式,又藉以批判了「污穢、狹小、淺薄的社會」,高老頭的父愛並不偉大,但從客觀效果而言,他真實揭示了病態「父愛」產生、發展和終結的社會原因,這一點倒是偉大的。

高老頭對女兒的愛已經超出了常理,高老頭父愛的激情是無限的膨脹,以致到了有悖常理,難以理解的地步。高老頭的悲劇固然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金錢的魔力,無止境的享樂的慾望,摧毀了一切人類的感情,毒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甚至使人變得連禽獸都不如。

阿雷達為了20萬年息的陪嫁出賣愛情,伏脫冷為了攫取一筆資本而引誘拉斯蒂涅參與殺人勾當,高老頭的全部財產和感情都奉獻給了女兒。

而女兒們卻只是在缺錢的時候想起父親,為了一件金銀鋪綉的裙衫,竟然逼父親賣掉最後的餐具,明明知道父親快咽氣了,女兒心中盤算的卻是如何到巴黎名門貴胄的舞會上去出風頭,即便踩著父親的身體走過也再所不惜。但是,高老頭為自己的悲劇也應付不可推卸的責任。

外因要靠內因起作用,環境的影響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內因起作用的。他不為自己內在的情感所奴役,不把感情全部傾注到女兒身上,不把他的父愛發展到極端,他對女兒們的愛也不會變畸形。[6]

2、拉斯蒂涅

巴爾扎克的這部小說以「高老頭」命名,但它並非是以這個人物為中心的。在寫作過程中,拉斯蒂涅是貫穿小說始終的主要人物。拉斯蒂涅在《人間喜劇》中經常出現,是青年野心家的形象。他的第一次出現是在《高老頭》中。

《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是一個發展著的人物形象,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描寫了他野心家形成的全過程,這便是此書最大價值之所在。

拉斯蒂涅本來是法國某省的破落子弟,家庭節省一切開支,供他到巴黎上大學,希望將來重振家業。這種做法在法國復辟時期是很普遍的。小說開始的時候,他21歲,是個熱情且具才氣的青年,聰明帥氣,抱著發家致富、步步高升的想法在巴黎學法律。

他本來想在畢業以後憑自己的本領按部就班地向上爬。但在巴黎不到一年,家境的貧寒和巴黎社會的繁華就使他向上爬的慾望增強了十倍。他發現在巴黎,女人對社會生活很有影響,於是就想去征服幾個可以做他後台的婦女。

他從自己姑祖母處知道有一遠房表姐鮑賽昂夫人。就去向她求教向上爬的經驗。當時鮑賽昂夫人正是情場失意,滿腹怨恨,她對拉斯蒂涅說:「這社會不過是傻子和騙子的集團,要以牙還牙來對付這個社會。你越沒心肝就越升得快。

你毫不留情地打擊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當做驛馬。把他們騎得筋疲力盡,到了站上丟下來。這樣,你就能到達慾望的最高峰。」她讓拉斯蒂涅隱藏起自己真實的想法,要善於作假,並在巴黎找個出人頭地的太太作幌子。當時,她認為主宰地位的是金錢,就叫拉斯蒂涅去勾引有錢的紐沁根太太,作為他上爬的跳板。

她說:「你能愛她就愛她,不能愛她利用她也好。」鮑賽昂夫人還把他帶到社交界。這樣,鮑賽昂夫人就給拉斯蒂涅上了極端利己主義的第一課,成為他向上爬的第一個領路人。拉斯蒂涅從鮑賽昂夫人豪華的府上回到他的公寓,環境強烈的對比更刺激了他的慾望。他要在上流社會鬼混,就需要錢。

於是,就昧著良心寫信回家,要母親和妹妹湊1200法郎給他。但這時的拉斯蒂涅還沒有完全放棄靠學問爭取前途的想法,沒有完全喪失良知。在寫信回家以後,他心裡也難受得要命。當他知道高老頭為女兒犧牲自己的一切以後,認為高老頭真偉大。他同情高老頭,挺身出來做他的保護人,直到最後料理高老頭的喪事。

他的第二個領路人是伏脫冷。伏脫冷是個潛逃的囚犯。他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熟悉統治階級的內幕。

目光銳利,一眼就看出拉斯蒂涅不顧一切向上爬的心思。他想把拉斯蒂涅拉為同夥。他對他說:「這個社會有財便是德,凡是渾身污泥而坐在車上的都是正人君子,渾身污泥而搬著兩腿走路的,都是小人流氓,扒竊一件隨便什麼東西,你就得到法院廣場上展覽。

大家拿你當把戲看。偷上100萬,交際場中就說你是大賢大德。」他告訴拉斯蒂涅:「要向上爬,勢必你吞我、我吞你,像一個瓶中的許多蜘蛛。」他說:「你知道巴黎人是怎樣打天下的?不是靠錢財的光芒,就是靠腐蝕的本領。

在這個人堆里,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風行的是腐化墮落。」他還對拉斯蒂涅說:「要弄大錢就得大刀闊斧地干,人生就是這么回事,跟廚房一樣的腥臭。要撈油水就不要怕弄臟手。只消事後洗干凈。今日所謂的道德,不過是這一點。」他指引拉斯蒂涅去色引泰伊番小姐。泰伊番小姐的父親是個大銀行家。

在大革命時代謀財害命。巴爾扎克在短篇小說《紅色旅館》里寫了他的發家史。他為了保存財產,把全部財產傳給兒子,就把女兒趕出了家。伏脫冷建議他們兩個合作,由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小姐,他設法去弄死她的哥哥。

這樣,泰伊番小姐就有一百萬家財陪嫁了。伏脫冷要求事後能得到20萬法郎。拉斯蒂涅雖不敢接受這個建議,但伏脫冷的話已深深印在了他的心裡。以後他看見泰伊番小姐,就有個聲音在耳邊回響:「80萬,80萬……」

這兩個引路人都對拉斯蒂涅分析了社會寡廉鮮恥的本象。金錢的力量招引他走以牙還牙,以不道德對不道德,不擇手段的極端利己主義的道路。他們的話形式上雖不同,但本質一樣。拉斯蒂涅曾說:「鮑賽昂夫人文文雅雅對我說的,伏脫冷赤裸裸地說了出來。」拉斯蒂涅既要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必然要按他們的話去做。

他先去追求紐沁根太太,發現她沒有財權(她的陪嫁被丈夫控制著)。他發現計劃落了空,眼看著自己沒有錢,沒有前途,便又想起了伏脫冷的計劃,轉而追求泰伊番小姐。但就在這時,伏脫冷被捕了。拉斯蒂涅只好去追求紐沁根太太,因為他不想冒觸犯法律的危險。

他的野心家性格是在伏脫冷被捕,鮑賽昂夫人被拋棄和高老頭之死三幕慘劇之後才完成的。

3、鮑賽昂夫人

鮑賽昂夫人是復辟時期貴族婦女的典型。她出身高貴,是普高涅王室的最後一個女兒,巴黎社交界的皇後。她的客廳是貴族社會中最有意義的地方,誰能在她的客廳露面,「就等於有了一封貴族世家的證書」,在上流社會通行無阻。

巴黎的資產階級婦女,做夢都想擠進去。但實際上她表面雖然顯赫一時,內心卻有衰落的感覺。

她意識到金錢才是社會的真正主宰,唯利是圖即道德原則。但是她自己卻因襲著貴族的傳統和傲慢,詆譽資產階級婦女。可以說,她這個人是識時務的,但又不肯順應潮流。她和西班牙侯爵阿瞿達相愛了三年,她的愛情是真摯的。

但是她的情夫為了要娶一個有400萬陪嫁的資產階級貴族小姐而拋棄了她。因此,她要告別巴黎社交界。臨別時她舉行了一個隆重的舞會,巴爾扎克用無限同情和婉惜來描寫了這個告別舞會的場面。

小說寫到:「鮑賽昂府四周被五百多輛車上的燈照得通明透亮,無數上流社會的人都來送她,猶如古時的羅馬青年對著一個含笑而死的斗獸喝彩。

在金碧輝煌的大廳里,樂隊奏著音樂,她內心卻一片荒涼。在別人眼裡,她身著白衣,安閑靜穆,背地裡她流著眼淚焚燒情書,作著出走的准備。」

巴爾扎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極力渲染了她退出歷史舞台時的悲壯氣氛,唱出了一曲無盡的輓歌。以後鮑賽昂夫人在《棄婦》中再次被棄。她的悲劇,形象地說明了復辟時期貴族階級的衰落和資產階級的得勢。高貴敵不過金錢,愛情敵不過金錢。

4、伏脫冷

他的真名叫約格·高冷,外號「鬼上當」,他是《人間喜劇》中重要的資產階級野心家形象。在《高老頭》里,他是潛逃的苦役犯,高等竊財集團辦事班的心腹和參謀,經營著大宗贓物,是一個尚未得勢的兇狠的掠奪者形象。伏脫冷很能幹,手下有一班爪牙。

他的閱歷廣,對上層社會很熟悉,看透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的真相。他對拉斯蒂涅一針見血地指出:「強盜和統治者的差別只在於見血與不見血而已。」大資產階級不過是受法律保護的大盜,這個社會有財便是德。

他只要有400萬法郎就是「四百萬」先生,合眾國的公民,誰也不會來盤問他過去的歷史了。他要發展,要以惡對惡,要以不道德對不道德,既像炮彈般轟進去,又像瘟疫般鑽進去,謀財害命,引誘青年,不擇手段地去攫取財富。

他熟悉法典,會鑽法律的空子,從不在落網的時候被判死刑。他很注重江湖義氣,從來沒有出賣過人。他對拉說:「說我是惡棍、壞蛋、無賴、強盜都行,只是別叫我騙子,也別叫我奸細。」連抓他的暗探也說他是條好漢。

他的目的就是再搞20萬法郎,然後到美洲去買200個黑奴,辦大種植場。

這個形象有很大的冒險性。伏脫冷反抗社會,是因為他受社會很大的排擠,野心不能得逞。他研究社會,揭露社會,是為了順應這一套向上爬,只要他向上爬的野心一旦得逞,他便會變成維護現行制度的鷹犬。

這個形象在許多作品中出現。《高老頭》寫他1819年被捕,以後他再次逃走,到西班牙過後又化妝回到法國。在《幻滅》里,他以西班牙神父的面目出現,在《交際花盛衰記》里,他當上了巴黎秘密警察廳廳長,在《貝姨》里他當上公安處處長,爬上統治階層。

據說,巴爾扎克寫這個形象是以巴黎一個秘密警察頭子的經歷作為原形的。伏脫冷這一形象很復雜,他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揭發者,也是罪惡的製造者。巴爾扎克對他的態度也是矛盾的,既把他寫成社會罪惡的代表,加以批判,又欣賞他的灑脫、意氣、能力,通過他的冷嘲熱諷,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批判。

小說中伏脫冷被捕的場面很有英雄氣概,當時在場的畫家說:「把他畫下來倒是挺美的呢!」伏爾蓋公寓的人都同情他,對出賣他的米雪諾小姐都很氣憤,大家對她喊:「滾出去,奸細!」都反對和她住在一個公寓里。像這樣精明強悍的強盜,也敗在金錢手下!

(1)驢皮記主人公形象分析擴展閱讀:

一、簡介

《高老頭》(法語:Le Père Goriot)是法國小說家、編劇家奧諾雷·德·巴爾扎克於1835年所著的小說,收錄於《人間喜劇》系列小說中的《私人生活場景》章節。

故事背景設於1819年的巴黎。 這本書是巴爾札克對拜金主義最深刻的描述及抨擊,亦為《人間喜劇》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高老頭》最初是以連載的方式刊登,時間在1834年冬至1835年,被廣泛認為是巴爾扎克最重要的作品。[2]巴爾扎克使用了獨特的寫作手段,即將另一部小說中的角色用在自己的作品當中。

小說也因它現實主義的風格而著名,使用微小的細節來進行人物或潛台詞的描述。小說的背景是波旁王朝復辟,復辟對法國社會影響深遠;個人在社會上取得更高的地位時小說的主題。巴黎城也有自己的特色– 特別是年輕的拉斯蒂涅, 他來自法國南部省份。

巴爾扎克用過高老頭和其他人來對家庭和婚姻進行了分析,並對此表現出了悲觀的態度。小說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評論家對作者刻畫人物和細節做出了褒獎;另一些作家則對腐敗和貪婪的描述反唇相譏。

不管怎樣,巴爾扎克的小說被大眾接受,常常被改編為戲劇或電影。它創造出了一個法語詞「Rastignac」(拉斯蒂涅),即巴結權貴、不擇手段地攀高枝的傢伙。



二、寫作背景

1、歷史背景

《高老頭》的開篇是1819年6月,時值拿破崙慘敗滑鐵盧,波旁王朝重回王位。伴隨路易十八歸來的貴族和工業革命所生育的資產階級之間矛盾重重。

在這一期間,法國社會緊綳,底層階級貧窮困苦。有的估算數據現實,大約3/4的巴黎人一年掙不到500–600法郎,無法維持生活的最低標准。

於此同時,這種巨變導致社會流動性成為可能,這在上世紀舊制度內是不可想像的。適應新社會統治的個人有時會從平凡的地位升入社會高層,這令老牌權貴十分不滿。

2、文學背景

1834年,當巴爾扎克開始寫《高老頭》時,他已經寫了一些書,包括使用化名的粗糙作品。1829年,他出版了《舒昂黨人》,這是他第一次使用自己的真名;之後是《劉易絲·蘭勃特》(1832)、《夏倍上校》(1832)、《驢皮記》(1831)。

在此期間,巴爾扎克開始寫了一系列小說,並最後編訂為《人間喜劇》,描述了十九世紀早期法國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一個吸引巴爾扎克的是犯罪。在1828-29年冬,法國改邪歸正的尤金·弗朗西斯·維多克出版了回憶錄,記敘了罪犯的種種經過。巴爾扎克在1834年與他見面,並使用他作為伏脫冷的原型。


三、作者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法語:Honoré 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原名奧諾雷·巴爾扎克(Honoré Balzac),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

他創作的《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網路全書」。

2. 求巴爾扎克生平簡介及作品

巴爾扎克(1799~1850)

法國作家。1799年5月20日生於圖爾市,1850年8月18日卒於巴黎。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

生平

巴爾扎克幼時在教會學校讀書。1814年到巴黎 ,先在寄宿學校上學。1816年學習法律,並先後在訴訟代理人和公證人辦事處當見習生和書記。因酷愛文學創作,又去巴黎大學文科旁聽,並獲文學學士稱號。1819年起決定從事文學創作,寫過詩劇,與別人合寫或獨立撰寫一些小說,均未獲得成功 。1825年開辦印刷廠 ,最後破產,債台高築。在這期間他不斷追求和探索,對哲學、經濟學、歷史、自然科學、神學等各個領域都作了研究,形成了唯物論的世界觀,但也夾雜著唯靈論成分,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驗和素材。

1828年夏季開始,巴爾扎克決定專心從事文學創作,揭開了《人間喜劇》的創作序幕。1829年,他發表了描寫旺岱地區共和國軍隊撲滅保王黨叛亂的小說《最後一個舒昂黨人》(後編入《人間喜劇》,改名為《舒昂黨的人們》),這是第一部以他真名發表的嚴肅文學作品,從而奠定了他在文學界的地位。2年後,他又發表《驢皮記》。

1829~1848 年是巴爾扎克文學事業的全盛時期。 他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作品構成一個整體,要真實地深刻地「再現自己的時代」,使之成為一部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歷史。他把自己的作品分為《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個部分,合稱《人間喜劇》。

《高布賽克》、《 夏倍上校》、《高老頭》 、《 無神論者做彌撒 》、《三十歲的女人》、《都爾的本堂神甫》、《歐也妮·葛朗台》、《比哀蘭德》、《攪水女人》、《幻滅》、費拉居斯》、《賽查·波羅多盛衰記》、《紐沁根銀行》、《貝姨》、《邦斯舅舅》、《 驢皮記 》、《 無人知道的傑作 》、《對於絕對的探求》、《改邪歸正的梅莫特》等

3. 求外國文學史作品分析 ( 主題、藝術特色、人物分析)

《神曲》的創作思想:人生有兩種幸福,此生的幸福以人間天國為象徵,永生的幸福以天上王國為象徵。此生幸福須在哲學的指導下,通過道德與知識的實踐而達到,永生的幸福則須在啟示的指導下,通過神學之德的實踐而達到。《神曲》原名《喜劇》。它以哀切、悲慘的地獄開始,而結局的天堂是光明愉快的。
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地獄》《煉獄》《天堂》。詩人採用中世紀流行的夢幻文學的形式,描寫了一個幻游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故事。詩人自敘他在人生的中途(35歲),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迷路,正想往一個秀美的山峰攀登時,忽然出現了三個野獸(代表人不好的慾望)——豹(淫邪)、獅(強暴)、狼(貪婪)攔住了去路。在危機關頭,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代表理性)出現了,他受貝阿特麗采(代表信仰)之託前來援救但丁從另一條路走向光明。維吉爾引導但丁游歷了地獄和煉獄,最後由貝阿特麗采引導他游歷到天堂。主題:人類必須經過迷惘和錯誤的考驗,才能到達真理和至善至美的境界。它也是作者從政治上、道德上探討義大利民族統一的寓言性總結。兩重性:歌頌上帝與批判教會,歌頌禁慾主義道德與肯定現實人生,號召人民斗爭與寄希望於好皇帝,中世紀的創作技巧與近代小說的寫實手法的矛盾。

《巴黎聖母院》
1、人物形象:克洛德-弗洛洛神父:盡管他是宗教禁慾主義的犧牲品,但不能抹殺他是罪人,仇視人間一切美好的事物。愛斯美拉達:美麗善良的吉普賽少女,善與美的象徵,在她身上充分體現著雨果心中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與個人精神。加西莫多:雖然貌丑,但內心無比善良,美和自然純真的結合體。

2、愛斯美拉達-加西莫多:奇美奇醜的對照,襯托出兩個互相救援的動人情景。
愛斯美拉達-弗比斯:一對情人,一個忠貞不渝,一個放浪情婦,展示了貧苦少女終於愛情的高尚情操。

3、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表現在: ①離奇的情節。這部小說情節曲折離奇,富有戲劇性,充滿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誇張和怪誕。曲折多變,但在本質上又是真實的情節,大大加強了小說的戲劇性,從而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②非凡的人物。人物的特點,表現了雨果獨具的浪漫主義特徵,即追求誇張,想像而不求細節的真實,不求酷似現實。③強烈的對比。作為一種美學理想,對比原則是雨果浪漫主義最重要的特徵,貫穿著小說的始終。對比原則的運用,使得小說的情節和人物顯得更奇特,主題更鮮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濃烈的色彩描繪了中世紀特徵鮮明而絢麗的城市圖景,給讀者展現了一個充滿絢爛和奇特聲響的世界。

《偽君子》
1、《偽君子》(1664-1669)莫里哀的代表作,是其創作中最又戰斗性的一部,是歐洲古典戲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歷史意義:襯托出了教會的虛偽荒淫、暴露了宗教騙子的社會危害性。藝術成就:絕妙的譜牒,居左的開場別具匠心,作者沒有已開始就讓答爾丟夫亮相,而是通過奧爾恭一家兩派對他的不同態度,交待其個性。悲喜劇結合,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框框,造成悲中喜,喜中悲的藝術效果,人物性格類型化、一體化,結構嚴謹,人物性格和矛盾沖突鮮明突出,語言機智生動,手法誇張滑稽,風格潑辣尖利。內容:偽裝聖潔的教會騙子答爾丟夫混進商人奧爾恭家,圖謀勾引其妻子並奪取其家財,最後真相敗露,鋃鏜入獄
2、人物:偽君子—答爾丟夫,巴黎富商—奧爾恭,女僕—桃麗娜,妻子—歐米爾,女兒—瑪麗婭娜,兒子—達米斯
3、答爾丟夫:欺騙、偽裝。①偽裝的虔誠信徒②地道的貪欲之徒(貪食貪睡貪財貪色)③陰險狠毒的惡人

《神曲》
1、《神曲》的創作思想:人生有兩種幸福,此生的幸福以人間天國為象徵,永生的幸福以天上王國為象徵。此生幸福須在哲學的指導下,通過道德與知識的實踐而達到,永生的幸福則須在啟示的指導下,通過神學之德的實踐而達到。《神曲》原名《喜劇》。它以哀切、悲慘的地獄開始,而結局的天堂是光明愉快的。
2、《神曲》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地獄》《煉獄》《天堂》。詩人採用中世紀流行的夢幻文學的形式,描寫了一個幻游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故事。詩人自敘他在人生的中途(35歲),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迷路,正想往一個秀美的山峰攀登時,忽然出現了三個野獸(代表人不好的慾望)——豹(淫邪)、獅(強暴)、狼(貪婪)攔住了去路。在危機關頭,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代表理性)出現了,他受貝阿特麗采(代表信仰)之託前來援救但丁從另一條路走向光明。維吉爾引導但丁游歷了地獄和煉獄,最後由貝阿特麗采引導他游歷到天堂。
3、《神曲》的主題:人類必須經過迷惘和錯誤的考驗,才能到達真理和至善至美的境界。它也是作者從政治上、道德上探討義大利民族統一的寓言性總結。
4、《神曲》的兩重性:歌頌上帝與批判教會,歌頌禁慾主義道德與肯定現實人生,號召人民斗爭與寄希望於好皇帝,中世紀的創作技巧與近代小說的寫實手法的矛盾。
3、地獄的九層:第1層:侯判所,第2層:貪色,第3層:貪食,第4層:貪財(吝嗇和浪費),第5層:忿怒(不可發怒),第6層:信奉邪教,第7層:強暴,第8層:欺詐,第9層:背叛
4、煉獄(凈界)是為了到天堂的旅程,洗心革面、改正惡心。共有七層:第1層:驕橫者,第2層:嫉妒者,第3層:易怒者,第4層:怠惰者,第5層:貪財者和奢靡者,第6層:貪食者,第7層:貪色者
5、天堂:形如一個輪盤,共有9重天,每重天都是透明的氣體。

4. 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描寫了哪幾種人物形象

八、巴爾扎克的《高老頭》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是法國傑出的小說家, 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復辟王朝到七月王朝結束時的法國社會生活。 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對巴爾扎克作了深刻的評述, 稱贊他是「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在學校是學法律的, 但他對當律師不感興趣,而願終身進行文學創作。1829年, 巴爾扎克出版了第一部用真名發表的歷史小說《舒昂黨人》, 標志著他創作上的成熟。到了30年代初, 巴爾扎克產生了把自己的作品聯成一套的想法, 即按照一個總的計劃把作品分成不同門類,並且用「人物再現法」, 使有些人物在不同作品中重復出現,把各個作品連接起來。 作品最初定名為《社會研究》,後來受了但丁《神曲》的啟示, 才改用了《人間喜劇》作為作品總集的名字。 《人間喜劇》的結構及其主要內容 《人間喜劇》的結構: 巴爾扎克一生最主要的作品都收在《人間喜劇》中, 它包括90餘部小說,分為三大門類:《風俗研究》、《哲理研究》 (如《驢皮記》、《絕對之探求》、《不為人知的傑作》等)、《 分析研究》(僅出版了《婚姻生理學》)。其中最重要的是《 風俗研究》,它下面又分為六個場景: (1)私人生活場景,著名的有《夏倍上校》、《高利貸者》、《 高老頭》等; (2)外省生活場景,著名的有《歐仁妮·葛朗台》、《幽谷百合》 、《幻滅》等; (3)巴黎生活場景,著名的有《塞查·皮羅多盛衰記》、《貝姨》 、《邦斯舅舅》、《交際花盛衰記》等; (4)政治生活場景,《一樁無頭公案》、《阿爾西的議員》等; (5)軍旅生活場景,主要作品有《舒昂黨人》、《沙漠里的愛情》 ; (6)鄉村生活場景,《鄉村醫生》、《農民》。 《人間喜劇》的主要內容有四點: (1)描寫了金錢對社會生活和人的內心世界的致命影響。 金錢使愛情、友誼、家庭受到腐蝕和破壞, 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赤裸裸的現金交易,如《歐仁妮·葛朗台》 。 (2)描寫了資產階級的罪惡發家史, 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時期的資產者形象(如高卜賽克、紐興根、 葛朗台等),以及他們所代表的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興衰。 (3)描寫了貴族階級的沒落史,寫出貴族衰亡的必然性。 這些作品是對「上流社會必然崩潰的一曲無盡的輓歌。」如《 古物陳列室》等。 (4)描寫了農民的形象。歌頌勞動人民的美德。如《農民》。 長篇小說《高老頭》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在《人間喜劇》 中佔有重要地位。 小說以拉斯蒂涅和高老頭兩個人物基本平行而又互相交叉的故事為主 線,同時穿插著強盜伏脫冷和鮑賽昂夫人的故事, 通過巴黎貴族資產階級社會日常平凡的但時常激昂著波濤的生活描寫 ,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法國社會的真實圖景

5. 《驢皮記》是誰寫的

《驢皮記》是奧諾雷·德·巴爾扎克的小說。2012年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由鄭永慧翻譯。

望採納

6. 描寫人物形象的文章

根據巴爾扎克自己在小說末章節附註明的日期,《歐葉妮·格朗台》完成於一八三三年九月。但是巴爾扎克在一八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給韓斯卡夫人的信中訴苦說:他的《歐葉妮·格朗台》還差一百頁沒有寫完。我們能否作這樣的推測:九月完成的是小說的初稿,到十一月巴爾扎克還在修改或重寫。巴爾扎克是慣於在印刷廠的校樣上修改原稿或重寫的,有時竟多達十五、六次。他把一篇作品歷次修改的校樣訂在一起,作為厚禮送給知心朋友保存;他說:「這是我繁重勞動和忍性求精的證據。」《歐葉妮·格朗台》想必也經歷了同樣的周折。不過可以肯定:小說在一八三三年十二月已經改畢,因為那年聖誕節巴爾扎克應邀赴日內瓦與韓斯卡夫人一家見面,行前他曾致函韓斯基先生,問他可不可以把近作《鄉村醫生》和《歐葉妮·格朗台》兩書的原稿呈韓斯卡夫人惠存。
一八三三年對於巴爾扎克來說無論在創作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是關鍵的一年。在生活上,那年聖誕他與韓斯卡夫人暗中定情;在創作上他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年九月,也就是《歐葉妮·格朗台》初稿完成的時候,他向妹妹自信地宣告:「我要統治歐洲文壇了,而且不會受到挫折!我只須再努力奮斗兩年,就能超越一切企圖束縛我的手腳、阻礙我前進的人!」①他的自信產生於他醞釀已久的一個巨大的設想:他想把已寫的和將寫的全部作品合成一個「整體建築」,他稱這個建築為「我的瑪德萊娜大教堂。」一八三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他在給韓斯卡夫人的信中把這個設想具體化為宏偉的計劃:
他的「瑪德萊娜」將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風俗研究』將全面反映社會現狀——社會結出的各種果。……第二部分是『哲理研究』……解釋產生這些感情與形成這種生活的原因,說明社會與人賴以存在的條件。……繼因果之後還要有『分析研究』……因為列舉了「果」,分析過「因」之後,就該著手探討原則了。……所謂原則,就是作者本人。」②正如安德烈·莫洛亞所說,巴爾扎克在一八三二年前一直分別在兩個領域探索。一個領域是寫哲理小說,如《驢皮記》、《路易·朗貝爾》,另一個領域是《私人生活場景》。自一八三二年起,他實現了兩者的結合。斯蒂汶·茨威格認為促成這兩者結合的,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如果能從確當的視角觀察當代的生活,也能寫出新鮮活潑、內容豐富的作品。重要的不是題材和布局,而是內在的動力……動力不存在於文風和結構,而是存在於人物描寫本身。」③換句話說,過去,在講故事的人和思想家之間,站著一個現實生活的觀察家,而現在,這個觀察家能夠用具體生活來裝載自己的思想和講出動人的故事。據斯蒂汶·茨威格分析,巴爾扎克在這方面的第一個成功是《夏倍上校》,第二個成功則是《歐葉妮·格朗台》。
--------
①參見斯蒂汶·茨威格《巴爾扎克》英譯本,紐約維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引自安德烈·莫洛亞《巴爾扎克傳》中譯本第二九九頁,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
③參見斯蒂汶·茨威格《巴爾扎克》英譯本第十章《巴爾扎克發現他的秘密》,紐約維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所以說,《歐葉妮·格朗台》完成之時,巴爾扎克正踏進創作的成熟期;他的「瑪德萊娜大教堂」式巨著構思就是成熟的標志。雖然那還不是他後來的「人間喜劇」的恢宏計劃,但至少已初具「人間喜劇」的基本構架。巴爾扎克從那時起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事業,發現了自己的天職所在:要像一個歷史學家那樣如實地描繪十九世紀的社會風俗。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他終於在十年後能這樣雄壯地自鳴得意:「世界上有四個大有作為的人:拿破崙、居維葉、奧康奈爾,我將成為第四位。第一位曾威震歐洲,他締造了軍隊!第二位通曉地球的奧秘!第三位成為一個民族的化身!而我將在頭腦里裝下整個社會。」①
--------
①《人間喜劇》前言。轉引自安德烈·莫洛亞《巴爾扎克傳》第三六一頁。
或許巴爾扎克自己並沒有認識到《歐葉妮·格朗台》在他整個創作中的重要地位,一向以思想家自居的巴爾扎克總認為像《路易·朗貝爾》那樣的哲理小說遠比《歐葉妮·格朗台》這類「寫得不錯的暢銷的小書」(巴爾扎克語)有價值。但是事實上巴爾扎克的哲理小說大多像那些書中所描寫的苦心探求宇宙真諦的思想家、藝術家們一樣,由於野心過大往往遭到慘敗。斯蒂汶·茨威格曾公允地說過,巴爾扎克的哲理小說「並沒有達到藝術的最高水平,而只是作為最高喘息的結果。」①「路易·朗貝爾中途夭折,格朗台老頭卻能永存不朽」。②確實,《歐葉妮·格朗台》由於本身的美學價值,堪稱巴爾扎克的傑作之一;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像《歐葉妮·格朗台》那樣結構簡潔、主題完整的作品,確實不多。
如果我們抱著閱讀一般小說的態度來讀這部小說,我們或許會被小說一開始長達三十來頁的描寫嚇住。但是心急的讀者千萬不可跳過去不讀,因為這一大段描寫對整部小說至關重要。巴爾扎克在不厭其詳的描寫中對索繆的街市、房屋、世態人情作了歷史的、社會的翔實分析,對老格朗台的身世、家庭、以至於居所格局、社會關余作了深入的介紹,這一切是為了把小說人物置於一個有充分現實依據的社會結構中去,讓他們在一個統一的世界中活動。「居維埃能依據一根骨頭恢復某個動物的原形,巴爾扎克則可以從一件物品、一幢房屋出發,再現人物、城市甚至整個民族的面貌。」③
--------
①見斯蒂汶·茨威格《巴爾扎克》英譯本第十章,紐約維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安德烈·莫洛亞語。
③參見安德烈·莫洛亞《巴爾扎克傳》中譯本第二七四頁。
小說的故事是以歐葉妮·格朗台的生日集會開始的,巴爾扎克這時讓小說中的人物一一登場。於是夫妻關系、父女關系、母女關系、主僕關系以及圍繞著百萬富翁獨生女兒的婚姻問題而在克呂旭家族和格拉珊家庭之間展開的微妙而尖銳的勾心鬥角,全都在格朗台公館的客廳里逐一鋪示,直到不速之客格朗台家的侄少爺敲響門環,就像一塊石頭忽然掉進水潭,頓時激起新的波瀾,於是小說像多幕劇一般從第一幕轉入以下幾幕,人物的言行、思想感情隨著劇情的演進而發展,逐漸推向高潮,繼而又走向結尾。然而縱有千變萬化,人們始終活動於索繆回聲清脆的狹巷和幽暗寒傖的格朗台公館。環境和人,物質與精神在這里是同一事物的兩面,相互制約,彼此襯托。
《歐葉妮·格朗台》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慳吝精明的百萬富翁,有一位天真美麗的獨生女兒,她受上了一個破產落魄的親戚,為了資助他「闖天下」,不惜傾囊贈予全部私蓄,從而激怒愛財如命的父親,父女間發生激烈的沖突,嚇得膽小而賢淑的慈母從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喪失父親、損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終等到的卻是發財歸來的負心漢。這類痴情女子負心漢的故事我們並不少見,但是為什麼巴爾扎克的這本小說會成為一部傑作呢?除由於巴爾扎克為情節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行動背景外,更由於小說作者創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這里「風俗研究」已與「哲理研究」結合,那麼這些人物形象就不僅是典型化了的個人,而且還是個性化了的典型。
據安德烈·莫洛亞考證,其實巴爾扎克只去過索繆一次,而且僅僅停留了幾個小時;有人還找出小說中的破綻,證明故事更像發生在圖爾。這些都無礙於作品的真實性。巴爾扎克對索繆的描寫,無非是為了提供一個人物活動的典型場所,它可以是索繆,也可以是別處,但必須是法國在那個時代的內地社會的縮影。同樣,到索繆去尋訪小說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勞的。他們是巴爾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內地人物的典型。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藝術真實的信服力來自他對觀察所得的提煉和加工,來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讀者心目中獲得的認同。
老格朗台的性格是顯然與守財奴的傳統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只知吝嗇,雖然也愛財如命,但是僅僅熱衷於守財,連放債都捨不得。而老格朗台卻不只是守財,更善於發財。為了賺錢,他不惜掏空自己積攢的金銀。他精於計算,能審時度勢,像老虎、像巨蟒,平時不動聲色,看準時機會果斷迅速地撲向獵物,萬無一失地把大堆金銀吞進血盆大口般的錢袋。有人發革命財,有人發復辟財,而他革命財也發,復辟財也發。索繆城裡沒有一個人不曾嘗到過他的利爪的滋味,卻沒有人恨他,索繆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繆的光榮。他實際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上帝,因為他代表了在那個社會具有無邊法力的金錢。對金錢的追逐是一種頑固的意念,而小說想證明的偏偏又是這種意念的破壞力量,它摧毀了個家庭。
在這個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對比十分強烈。與老格朗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格朗台太太的聖潔和格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聖潔的價值觀在金錢統治的社會只有遭到無情的蹂躪,格朗台太太臨死時胸懷坦盪,因為死對她意味著苦難的終結,她只心疼從此拋下女兒一人在世上受苦。在這陰暗的小天地中,歐葉妮的形象顯得特別美麗明亮,但是這顆明星註定要黯淡下去。小說的扉頁題贈值得我們注意。巴爾扎克把這本小說題贈一位名叫瑪麗亞的女子,並說書中女主角的形象以她為原型。根據安德烈·莫洛亞的考證,她的真名叫瑪麗-路易絲-弗朗索瓦·達米諾瓦,出身於一個上層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內依的妻子。巴爾扎克曾跟他的妹妹談起過她,說「她是造物主創造的最天真的女人」。一八三三年,二十四歲的弗勒內依夫人腹中懷著巴爾扎克的孩子。所以巴爾扎克在題辭中把她的名字比作庇護家庭的黃楊枝。但是《歐葉妮·格朗台》的主題又偏偏是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有意思的是,巴爾扎克為了追求韓斯卡夫人,把這本小說的原稿交給韓斯卡夫人保存。他當然不會跟韓斯卡夫人提到這位痴情女子,但他向韓斯卡夫人誇大了他與卡斯特里候爵夫人的關系,以表示願為韓斯卡夫人犧牲他的舊情。從這里,我們難道沒有在巴爾扎克的身上看到負心的格朗台侄少爺的影子嗎?巴爾扎克固然是那個社會精明的觀察家,但畢竟屬於那個社會。他在描繪那個只講利害、無情無義的社會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對「一筆財產,一個貴族女人」的庸俗追求。然而,在他對歐葉妮形象的描述中,我們也感到了巴爾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氣氛,它是那樣濃郁,那樣感人,所以我們讀罷小說,掩卷遐思時,那垛長著野花的舊牆,那個狹小的花園以及樹蔭下那條曾聆聽純情戀人山盟海誓的長凳,仍使我們在浩嘆之餘感到一絲溫馨。
女僕娜農的性格也是巴爾扎克人物長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的醜陋和內心的單純,反差如此強烈,使我們在為她的忠心感嘆的同時,不免產生幾分害怕。她的義忠固然代表了舊的倫理,但她不是舊的倫理的殉葬者。巴爾扎克在小說結束時讓我們看到娜農對金錢社會的適應,看到她身上有老格朗台的影子,尤其是在她成為高諾瓦葉太太之後。
《歐葉妮·格朗台》已有幾種中譯本,其中尤以傅雷先生的譯本最為精采。傅雷先生主張譯者要以原作者自任。他說:「理想的譯文彷彿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我總覺得這是達不到的目標。我一向認為翻譯好比演戲,高明的譯者等於優秀演員。哈姆雷特這個角色並不因為勞倫斯勛爵扮演過,從此無人再演。不同演員演同一個角色,念的雖是同樣的台詞,但是不同演員的表演卻包含了不同的詮釋;同樣,不同譯者譯同一部作品,也都根據同樣的原文,不同的表達卻包含了不同的詮釋。而不同的詮釋固然受到表演者或譯者文化修養及理解能力的制約,但時代的影響也必定明顯地留在詮釋中。不過我譯《歐葉妮·格朗台》倒沒有類似試扮名角演過的角色的念頭,而僅僅是因為我偶然從一個法國朋友那裡得到了一本龔古爾學院新出版的《歐葉妮·格朗台》,與傅譯所據版本稍有出入。在翻譯過程中,我像演員體驗角色那樣盡量揣摸巴爾扎克的語氣,但是我只能做到自己修養允許的程度。我害怕譯文太「中國化」,倘若在我的譯筆下,格朗台老爹的一言一行讓人覺得類似中國解放前的土地主,那將是我的失敗,所以我實際採用了直譯,力求忠於原作。
譯 者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日
獻給瑪麗亞
您的肖像是本書最美的點綴;
但願您的芳名在這里是經過祝福的黃楊枝,
雖不知摘自哪一棵樹,
但一定已被宗教聖化,
並由虔誠的手所更新,
因而永遠翠色蔥蘢,
庇護家園。
巴爾扎克
某些外省的城區,總有一些房子讓人一看就感到凄涼,就像見到最陰森的修道院、最蕭條的曠野或者最破落的廢墟一樣。也許修道院的沉寂、曠野的荒漠和廢墟的凋敗,那些房子都兼而有之。裡面的住戶生活得悄無聲息,讓外地人直以為那是些無人居住的空宅;不過一有陌生人在街上走動,窗口倒會有人突然探出一張不動聲色的面孔,像僧侶一般,朝窗外冷漠而陰沉地瞥上一眼。索繆城裡有一所住宅就具備上述的凄涼成分。它坐落在一條起伏不平的街道的盡頭;那是一條直通上城古堡的街道,如今已少有人來往;盡管冬天冷,夏天熱,有幾處還陰暗不堪,它卻自有引人之處:石子的路面始終清潔乾爽,而且回聲清脆;街面狹窄,線路曲折,兩旁的房屋屬於老城區,安靜地蜷伏在城牆腳下。三百多年的古宅雖然是木結構,倒還結實。房屋的格式多種多樣,給索繆老城區的這一地段平添獨特的情調,足使熱心訪古的遊客和藝術家們駐足留連。誰能經過這里不贊嘆縱橫於屋面的那些厚實的木板呢?它們兩端都雕刻著稀奇古怪的圖案,構成一溜黑色的浮雕,橫貫於大多數房屋的底層之上。這一家橫木上覆蓋著青石板,給單薄的外牆勾出一條條藍線,木結構的屋頂被歲月壓彎,朽蝕的屋面蓋板經過多年日曬雨淋也扭曲走形;那一家發黑的窗檯十分醒目,上面原先的精細雕紋如今模糊難辨,而且彷彿已脆弱不堪,承受不住貧苦女工放在上面的棕紅色的陶土花盆,只勉強地支托著盆里瘦長的石竹和月季。再往前去,有幾家大門上凸出粗壯的釘頭,釘頭上鐫刻著家傳的象形文字。這些象形文字本來就是老祖宗們隨心所欲勾畫出來的,其含義今天當然不易考證;有的或許是哪位新教徒表明信仰的記號;有的或許是反新教聯盟的成員用來詛咒亨利四世①的咒符。有幾戶市民階級的人家,門上也刻有鄉紳的家徽,表示自己的祖輩曾享有主持市政的光榮,免得後人淡忘。總之,這里的門上記載了整部法國的歷史。有一幢房屋破舊得一晃三搖,外牆的泥灰卻留下當年能工巧匠的高超手藝;隔壁是一所貴族宅第,在石砌的拱形門楣上,祖傳的紋章尚依稀可辨,但畢竟經受過一七八九年以來一次次席捲全國的革命風浪的吹打,如今只剩下劫後的余痕。邊條街上的鋪面既不像小店也不像貨棧。熱衷尋訪中世紀文物的人會發現這里的一切跟上一輩的女工習藝工場一樣簡陋朴實。低矮的店堂既無貨攤也無貨架和玻璃櫥窗,進深很大,裡面陰暗,內外都沒有一點裝璜。大門分上下兩截,門上很不講究地釘上了鐵箍、鐵鋦;門的上半截往裡開著,下半截裝有彈簧門鈴,不斷地被人推進推出。空氣和陽光從門的上半截往裡灌,或者通過氣窗、天花板和矮牆之間的空檔進入店堂,半人高的矮牆上面有便於裝卸護窗板的滑槽,結實的護窗板清早卸下,傍晚裝上之後再用鐵閂鎖得嚴嚴實實。這矮牆是用來陳列商品的,但是決沒有為招徠顧客而精心布置。陳列的商品按經營對象的不同而不同,無非是三、兩桶食鹽和鱈魚,或者幾捆纜繩和帆布;樓板的橫樑上掛幾束閃閃發亮的黃銅絲,靠牆放一溜金屬的酒桶箍,或者在幾個架子上擺出一些布匹。進去看看?一位青春煥發的白凈姑娘,裹著潔白的圍巾,露出通紅的手臂,應聲放下正在編織的活計,忙向後鋪叫她的父母;這時店東就會出來聽你吩咐,態度或冷淡或殷勤,或有問必答或愛理不理,全憑店東不同的脾性。成交的也許不過是兩個銅板的小交易,也許是高達兩、三萬法郎的大生意。你還能見到專做橡木板材生意的老闆坐在店堂門口,繞動著大拇指跟鄰居聊天;表面看去,他不過有些做酒瓶架的劣質板條,但是在碼頭那邊的木工場里,他的貨源足以供應安茹地區

7. 歐也妮葛朗台中的主要人物分析

1、歐也妮:

①執著愛情,淡漠金錢,恬退隱忍,溫柔善良,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②對父母有著深摯的孝心,對情人有純真的愛情,對宗教由衷的虔誠,對窮人有無限的憐憫。

③在現實的傾軋中,充滿感情的歐也妮最終對愛情產生了戒心。在充塞著金錢銅臭的社會里,所有美好的情感,終將被冷酷的資產階級惡習擊敗,她是一個被金錢吞噬,被金錢摧毀愛情的無辜犧牲者。

2、葛朗台:

吝嗇、貪婪、狂暴、狡猾是葛朗台的主要特徵。

3、主題:作品圍繞老葛朗台的獨生女兒歐也妮的婚事,呈現出復辟王朝時期法國外省的社會風俗和人情世態,生動逼真得揭露了法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以及金錢對人倫關系產生的致命破壞。

(7)驢皮記主人公形象分析擴展閱讀

1、主題:

小說以吝嗇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剝削活動為主線,以歐也妮的愛情和婚姻悲劇為中心事件,層層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惡發家史和泯滅人性的拜金主義,描寫了資產階級暴發戶發家的罪惡手段,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本性和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系。

2、作家及作品

巴爾扎克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一生創作96部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為《人間喜劇》。其中代表作為《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100多年來,他的作品傳遍了全世界,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法國社會的一面鏡子」。

馬克思、恩格斯稱贊他「是超群的小說家」、「現實主義大師」。恩格斯這樣評論《人間喜劇》: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

《人間喜劇》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類,原定書名為《社會研究》。1842年,巴爾扎克受但丁《神曲》謂之「神的喜劇」的啟發,遂改此名,即把資產階級社會作為一個大舞台,把資產階級的生活比做一部丑態百出的「喜劇」。

《歐也妮葛朗台》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它是《人間喜劇》中「最出色的畫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