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孔子不恥下問的故事
孔文子是衛國復大夫孔圉(yǔ)。制話說孔圉,虛心好學,在他去世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的謚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不服氣,問孔子:「憑什麼賜給孔圉『文』的謚號?」
孔子回答:「孔圉聰明又好學,有任何不懂的事情,都會大方而謙虛地請教,即使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請教,一點也不感到羞恥,所以用『文』作他的謚號」。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孔子如此真誠地稱揚贊嘆孔圉,恰恰表現出孔子自己的謙虛,其實孔子本人也是一位身體力行不恥下問的人,江湖上也流傳著很多孔子不恥下問的故事。
(1)不恥下問主人公孔擴展閱讀
【成語注釋】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請教。恥: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以…為恥。下,問題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這個低下和差不是對別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請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
你向別人請教問題,那他就是你的老師,哪怕是再簡單的問題,只要別人理解,而你又不知道,哪怕你是這個問題所涉及領域的專家,卻也恰恰不會,就該去問。這樣理解也更好的解釋孔子說的:"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
㈡ 不恥下問的主人公是誰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回國國君為了讓後答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所以不恥下問 指的是孔圉。
㈢ 不恥下問的主人公是
成語來由: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所以不恥下問 指的是孔圉。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㈣ 不恥下問 成語主人公
不恥下問的主人公復是【孔圉制】
不恥下問: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也不感到羞恥。
孔圉的簡介:
孔圉又稱孔文子,是衛國的大夫。他聰明好學,又非常謙虛,因而死後,被授予"文公"的謚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不恥下問的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被世人尊為聖人。他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認為人並不是生下來就學識淵博的,一定要好學多問。
一次,孔子去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禮儀式時,他不時地向人詢問。有人嘲笑他不懂禮儀,孔子聽到這些後,毫不在意,並且說:「遇到不懂的事便問個明白,這才是要求知禮的表現啊!」當時衛國的大夫孔圉為人耿直,並且謙虛好學。
他去世後,被授予「文」的謚號,因此後人又稱他為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心中不服,就詢問孔子為什麼孔圉可以謚號為「文」。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敏又勤於學業,不因為向學問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恥,因此,才可以用這個『文』字作謚號啊!」
不恥下問的啟示:
一個人要謙虛、好學,真誠地向別人提問請教。
㈤ 不恥下問的主角
是孔文子,不是孔子。
《論語·學而》: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回『文』也?」子答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孔文子,名圉(yǔ),是春秋時衛國的大夫。他聰明好學,又非常謙虛,因而死後,被授予"文"的謚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作為一個臣子,孔文子攻打國君是以下亂上,還隨意地將女兒嫁來嫁去,都是不符合禮的行為,所以子貢對他死後被授予「文」這一謚號大為不解,於是就去問孔子。孔子就告訴他,孔文子這個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㈥ 不恥下問這個故事講了什麼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內。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容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孔子的這句話,引出了「不恥下問」這個成語。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向地位和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或形容謙虛、好學,不自以為是。
㈦ 不恥下問主角是誰
不恥下問是孔子說的,但是描述的對象是孔圉,,後人尊稱為「孔文子」。所以<<不恥下問>>這個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 孔圉。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 孔文子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㈧ 不恥下問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孔子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孔子的這句話,引出了「不恥下問」這個成語。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向地位和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或形容謙虛、好學,不自以為是。
㈨ 不恥下問的孔什麼
不恥下問,成語,語出《論語》。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