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橫槊賦詩"的主人公是誰
"橫槊賦詩"的主人公是曹操。
1、出處:蘇東坡《前赤壁賦》「(曹操)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代梟雄。
2、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邁氣概。
3、拼音
héng shuò fù shī
(1)樂極生悲的主人公擴展閱讀
橫槊賦詩原因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據勢力,控制了朝政。他又親率八十三萬大軍,直達長江北岸,准備渡江消滅孫權和劉備,進而統一全中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擺酒設樂,款待眾將。"
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長江宛如橫飄的一條素帶。再看船上眾將,個個錦衣綉襖,好不威風。曹操告訴眾將官:我自起兵以來,為國除害,掃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現在只有南方我還沒得到,今天請你們來,為我統一中國同心協力,日後天下太平,我們共享榮華富貴。
文武們都站起來道謝,曹操非常高興,先以酒奠長江,隨後滿飲三大杯。並橫槊告訴眾將說:我拿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達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在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們跟著和。
接著,他唱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繞樹三匝,無樹可依,山不饜高,水不饜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歌罷,刺史劉馥說,此歌不祥。曹操乘醉,將他用槊刺死。果不出所料,曹操樂極生悲。赤壁一戰,險些丟了性命。
2. 飛箱的故事讀書筆記摘抄
飛箱讀後感
這篇文章發表於1839年,這是一個阿拉伯的故事,在《一千零一夜》中可以找到它的原形。但安徒生卻作了不同的處理,把它和現實的人生與世態結合了起來:那個商人的兒子的錢花光了,「他的朋友們再也不願意跟他來往了,因為他再也不能跟他們一道逛街。」但是當他快要成為駙馬時,他買了些焰火和炮竹,以及種種可以想像得到的鞭炮,使所有的人享受一番歡樂。這時大家都稱贊他說:「他的眼睛像一對發光的星星,他的胡須像起泡沫的水!」「他穿著一件火外套飛行」,「許多最美麗的天使藏在他的衣褶里向外窺望。」他成了土耳奇的神。但是樂極生悲,焰火的一顆星星落下來,點起一把火。箱子已經化成灰燼了。他再也飛不起來了,也沒有辦法到他的新娘那兒去。他和公主結婚的安排成了泡影。這個故事有許多東西值得人們深思。
在這個故事中,以飛箱為線索,把主人公的人生起伏串連在一起,他因為貧窮而得到一個飛箱,也因為這個飛箱而失去了他的幸福。樂極生悲這個詞語在主人公的身上得到了最佳體現。
主人公善於講故事,他所講的故事得到了公主的愛情,也得到了國王王後的喜愛。再加上飛箱,主人公成為了一個傳說,受到了所有人的敬仰。然而當他為全城的人帶來快樂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不幸,連帶著公主將為一個愛人而不幸的預言也成真了。
主人公所講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他說柴火出身高貴,卻只能呆在廚房,這個暗含著主人公的身世,主人公也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可之後他只有一雙便鞋和一件舊睡衣;接著他所說的故事說柴火被點燃了,帶給室里一片光明和溫暖,自己卻消失了,暗示了主人公後來的結局,主人公為城裡人帶來了快樂,卻把飛箱燒掉了,他不能飛去公主那跟公主結婚了。在主人公講完故事後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王後說:「我覺得自己好像就在廚房裡,跟柴火在一道。」這柴火預示著主人公,王後這句話把主人公的故事和柴火的故事奇妙的串連了起來。
這篇文章中,宗教氣氛很濃,人們對神的信仰達到了有些盲目的地步。就如主人公一樣,他有飛箱,他會飛,給人們帶來了絢爛的煙火,城裡人把他真當神了,所以他的舊睡衣變成了火外套,他許久未刮的潦倒鬍子變成了像泡沫的水那樣柔順,多神奇的一個人,喧嚷的如此誇張,卻是一個十分平凡的人,以至於後來他沒了飛箱後,他說的故事不吸引了,人們也不認識他了。多滑稽!
這篇童話的劇情前後呼應,整個故事扣人心弦,故事結局似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當中,十分值得一看。
3. 樂極生悲的主人公是誰
戰國時期,齊威王是個喜歡徹夜飲酒的君王,有一年楚軍進攻齊國,他連忙派自回己信得過的使節淳答於髡去趙國求救。淳於髡果然不辜負齊王重託,到了趙國就請來了10萬大軍,嚇退了楚軍。當然,齊威王十分高興,立刻擺設酒宴請淳於髡喝酒慶賀。齊王高興地問淳於髡:「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會醉?」淳於髡一看這架勢,知道齊王又要徹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 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齊王不解其意,淳於髡解釋自己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況下酒量會變化:「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喝酒到了極點,就會酒醉而亂了禮節;人如果快樂到了極點,就可能要發生悲傷之事(此句原文即『酒極則亂,樂極則悲』)。所以,我看做任何事都是一樣,超過了一定限度,則會走向反面了。」 這一席話說得齊威王心服口服,當即痛快爽朗地表示接受淳於髡的勸告,今後不再徹夜飲酒作樂,改掉可能走向自己反面的惡習。就這樣,「樂極生悲」這成語由此而來。
4. 概括西遊記的裡面一個情節,並寫出主人公的評價(100個字左右)。
【簡介】
孫悟空:法號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會七十二變、騰雲駕霧。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偽裝的伎倆;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小到綉花針,大到頂天立地。他占花果山為王,自稱齊天大聖,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長生不老金丹,打敗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又自不量力地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後來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三打白骨精,收服紅孩兒,熄滅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韌不拔,英勇無畏,取經後被封為斗戰勝佛。
【生世及經歷】
●某年六月初一,出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乃一仙石吸收天地之氣孕育而生;
●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赴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為師,學會了七十二變和筋斗雲;
●為了尋一件稱手的兵器,大鬧東海龍宮,終尋得定海神珍鐵如意金箍棒;
●因陽壽已盡而大鬧地府,修改了生死簿,返回人間。
●第一次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
●第二次天界招安,封為齊天大聖;
●偷吃蟠桃、大鬧天宮,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
●五百年後被唐僧所救,拜其為師,踏上西天取經之路。歷經八十一難,終於大功告成,封為斗戰勝佛。
【孫悟空的相關名字】
●[孫大王]以前和妖怪在一起時手下叫的名字
●孫行者——是唐僧取的稱呼,文言文的西遊記中,也以「行者」稱孫悟空。
●孫悟空——菩提祖師所取的名字。
●美猴王——孫悟空剛出生時,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後成為眾猴之王,因此自稱美猴王。
●齊天大聖——孫悟空在第一次天庭招安後,因自感受騙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齊天大聖,後天庭被迫承認該封號。
●弼馬溫——第一次到天界時所封官職。
【道具技能】
●如意金箍棒
●七十二變
●火眼金睛
●筋斗雲
【文化影響】
●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經典故事被改編成多種戲曲、電影等。
●日本漫畫七龍珠的主人公名字也叫作孫悟空
●西遊新記:童恩正所著,講述西天取經一千多年後,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在美國留學的故事,非常幽默風趣,同時也對東西方社會上的腐敗現象做了一定程度的諷刺和揭露。
●大話西遊: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因其獨特的無厘頭風格,創造了周星馳電影的高峰。同時也對廣大的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在基本上很大一部分中國的青少年都能都記得該電影的某些台詞。
【《西遊記》簡介】
內容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悟凈)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創作背景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巨著。
作者簡介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約生於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間(1500—1510),約卒於萬曆十年(1582)。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讀書人,任過縣學的訓導、教諭。但到了他父親吳銳這一輩,由於家貧困,出贅徐家,「遂襲徐氏業,坐肆中」,當起了小商人。盡管如此,吳家卻不失讀書的傳統。據說其父吳銳雖為商人,不僅為人正派,而且好讀書,好談時政,這自然對吳承恩產生較大影響。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很早入了學,少年得志,名滿鄉里。天啟《淮安府志》卷十六說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成年後的吳承恩卻很不順利,在科舉進身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到四十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五十多歲任過浙江長興縣丞,後又擔任過荊王府紀善,這是同縣丞級別差不多的閑職。
創作時間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大約是中年以後,或認為是晚年所作,具體時間無法確定。除《西遊記》外,他還創作有長詩《二郎搜山圖歌》和《禹鼎志》。現存《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是吳承恩逝世後由丘度編訂而成。
西遊記的分層
《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像面前驚嘆不已。
相關評價
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 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里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也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於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葯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像、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西遊記》藝術宮殿。
【故事】
《孫悟空大鬧天宮》故事梗概: 孫悟空向東海龍王借得定海之寶金箍,卻被龍王告狀,騙到天庭當弼馬溫。悟空知道受騙,回花果山稱「齊天大聖」。李天王率領天兵天將捉拿悟空,被悟空打敗,逃回天庭。 影片生動有趣,畫面活潑優美。 孫悟空向東海龍王借得定海之寶金箍,卻被龍王告狀,騙到天庭當弼馬溫。悟空知道受騙,回花果山稱「齊天大聖」。李天王率領天兵天將捉拿悟空,被悟空打敗,逃回天庭。 影片生動有趣,畫面活潑優美。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來到白骨洞。白骨夫人施妖法,一變少婦,二變迷童,三變老叟,抓住唐僧。悟空以變制變,除掉白骨精,救出師你和同伴,繼續踏上西到取經的征途。 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來到白骨洞。白骨夫人施妖法,一變少婦,二變迷童,三變老叟,抓住唐僧。悟空以變制變,除掉白骨精,救出師你和同伴,繼續踏上西到取經的征途。
【孫悟空的原型及出生地】
1.唐代高僧「釋悟空」說
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安西,回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跡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系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2.「石磐陀」說
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錦池在研究取經故事流變過程後得出結論,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最困難時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之於唐僧和石磐陀之於玄奘,(1)向導作用相類;(2)解決危難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師徒間微妙關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猻幫忙」,從而為玄奘取經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機。
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內發現的「玄奘取經圖」,其繪制時間比《西遊記》成書時間早近百年。
大名鼎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誕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一塊仙石之中。關於它的身世原本在《西遊記》中「歷歷可考」。可是近日卻有媒體報道,專家通過對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進行研究後發現,壁畫中一位緊隨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孫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先生曾撰文指出,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所以孫悟空應該是甘肅人。
3.「無支祁」說
中國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
《太平廣記》卷四六七引《戎幕閑談》中有詳細的無支祁的傳說。
無支祁的故事,至少流傳了五百多年以後,才出現了唐僧取經的故事,其中最早寫唐僧取經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戲曲作家楊訥(字景賢·號汝齋),所作雜劇今知有十八種,現存《劉行首》和《西遊記》兩種。楊訥的雜劇《西遊記》,寫民間傳說唐僧取經的故事。元代戲曲作家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且有「無支祁是他姊妹」語。可見孫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經借鑒了無支祁的形象。無支祁的故事,廣泛流傳八百年以後,吳承恩才加工整理《西遊記》,象《太平廣記》這樣的大書,喜采民間傳說的吳承恩,不可能不讀,正象魯迅先生說的,「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宋元以來,禹伏無支祁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吳承恩的《西遊記》問世以後,無支祁的形象,逐漸為孫悟空替代。
如果說,元雜劇中的孫悟空形象是受無支祁影響,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則是無支祁的化身。無支祁被大禹鎖在龜山足下,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無支祁形若猿猴,孫悟空本來就是猴像,其「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之狀亦無異。
4.印度神猴哈奴曼
魯迅認為孫悟空源自淮渦水神無支祁,胡適卻認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胡研究員介紹,《西遊記》成書後,雖流傳數百年,但普通讀者對於其中人物故事的來源演變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來就是「石頭縫里蹦出來個孫猴子」一樣。直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開一代先河,「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聖,才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擺在桌面上。
魯迅認為,魏晉以來,佛教典籍的翻譯漸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文人們喜歡其新穎奇異,於是有意或無意中使用,於是這些故事慢慢變得中國化。具體到孫悟空的人物形象,魯迅則認為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淮渦水神無支祁為證,認為孫悟空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從而認定孫悟空的原型來自中國本土。
胡適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
陳寅恪論證孫悟空原型確系哈奴曼,甘肅壁畫中的圖案卻表明《西遊記》故事在唐代已有流傳。
史學大家陳寅恪由於對佛經極為熟悉,不僅驗證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賢愚經》作為復證,他發現「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乾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後,佛經傳播者在講說時有意無意將二者合一。
上世紀初敦煌學的建立,為《西遊記》人物故事的流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畫,既有單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圖像,又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可見人物故事是經過歷代增益的。
近幾年日本有些學者又提出孫悟空形象源於佛典的說法。他們在一些佛教典籍中找出有關獼猴、猿猴或猴屬護法神將的記述,認為它們才是孫悟空的原型。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發表《新發現玄奘取經圖探討》,重點對甘肅現存的六組西夏時期的《玄奘取經圖》進行了探討,並介紹說類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間流傳。五代後周時期,揚州壽寧寺藏經院內還保存著一壁畫《玄奘取經圖》,當時人們嘆為「絕筆」。這幅壁畫最晚是後周作品,惜寺院已毀,壁畫無存。
《西遊記》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經過藏傳佛教再創造變成孫悟空。
胡研究員在研究中發現,雖然以上說法都有證據學基礎,但是玄奘取經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幾百年,變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當緩慢,而其故事的豐富性卻在元代出現了「井噴式」爆發。他認為,按段文傑等文物專家經常以晚明吳承恩之創作為據,而沒有考慮到元代已經出現了《西遊記》雜劇和「詩話」的事實。胡研究員指出,從《永樂大典》殘本中析出的文獻中,已經有數段後世小說《西遊記》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鮮(專題,圖庫)漢文文獻《朴通事諺解》中「車遲國鬥法」中孫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趙景深認為,《朴通事諺解》一書「約刊於元代」。韓國翰林大學金敏鎬教授也提出此書成於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縣還發現元代的「玄奘取經圖」壁畫。這些都證明後世《西遊記》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胡研究員認為,雖然孫悟空形象的雛形和印度史詩及民間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關聯,但唐宋時期思想文化背景沒能使其發生「質的飛躍」,《西遊記》故事中驚世駭俗的內容所以會在元代呈現「井噴式」爆發,應當從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喇嘛教的輸入,以及佛道兩家論辯的背景中尋求解釋。換句話說,雖然孫猴子和印度神猴脫不了干係,但它是曾經經過藏傳佛教的「二次輸入」,才以生動的形象活躍在讀者中間的。
據記者查證,關於段文傑先生認定孫悟空是甘肅人的報道實屬以訛傳訛。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鍾雯早在2002年4月27日即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關於孫悟空形象來自石磐陀的說法是張錦池先生提出的。
【孫悟空形象的英雄性及其時代意義】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一部展現英雄性格發展的光輝著作。提到《西遊記》我們不能不講到孫悟空,就像提到《紅樓夢》我們必須談及王熙鳳一樣。孫悟空對於《西遊記》的重要性,在於他身上英雄性格所具有的無比力量。正是基於這點,才使他成為全書的焦點人物,成為倍受世人關注與討論的對象。孫悟空是一個「大英雄」,「真英雄」,這無庸置疑。至於他是一個怎樣的英雄,給他一個完整而全面的定義,未免太難。由於作品內容,人物,思想的龐雜,加上「西遊」、「神魔」、「詼諧」這道道神秘的面紗,給作品增添的朦朧,迷離和神韻,立場不同,角度各異,得出的結論自然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文藝鑒賞的二度創造性是允許這么做的。是什麼類型的英雄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在於英雄性本身所具有的感召力,啟發力,影響力。要知道一個真正英雄的成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不經一番寒砌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本文主要從剖析孫悟空英雄性格的成長,成熟,完善,來認識孫悟空崇高的人性美,感受與體味英雄本色背後的英雄意義。
一、「仙石迸猴」成佳話,洞天福地猴中王—「美猴王」英雄
《西遊記》開篇明義,第一回標題「靈根充孕源流出,心性修成大道生」這兩句話實際講的是小說中心人物孫悟空奇異的誕生歷程: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風化一石猴,五官俱全,四肢皆備……」
「仙石迸猴」的傳奇誕生,既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純天然的生命體,又預示了日後必有一番奇特的人生經歷與轟轟烈烈的作為。
從一個普普通通的石猴,一躍而為「花果山水簾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既不是天意造化,更不是靠虛偽,欺詐手段謀取,而是憑真本事,真功夫。發現「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他的勇敢,機智可見一斑:
眾猴白手連呼三聲:「哪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來,不傷身體者,我等拜他為王。」石猴隨即兩聲高叫「我進去!我進去!」……
正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這使他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石猴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猴王」的位置。但這畢竟是他的少年時光,生命的「懵懂」之齡,心智膚淺。勇敢之舉難免夾帶「自發」意識。自己這一跳,能不能達到他們預定的要求,順利完成任務,心裡肯怕還沒底,只因難抑一時沖動,只為要出人頭地,別無他慮。再加上他是趁「王」這重賞而去,勇敢本色中又摻雜著幾許爭強好勝。
發現「洞天福地」後,眾猴們都已陶醉於快樂之中,他卻一人端坐在上,『列位啊,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何不拜我為王。
從他乘「王」而去,得「王」而歸,這種實至名歸的背後掩蓋不住的是他的逞強好勝,好出風頭的頑劣性,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少年式英雄「美猴王」的應有表現。「仙石迸猴」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讓他自命不凡,伴隨他一生歷經無數的坎坷磨難,英雄豪氣始終未被困厄所消磨。
二、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齊天大聖」英雄
生命總要不斷向前發展,人生也要從懵懂之態走向新生。對於孫悟空還是美猴王的他,其思想早已超越了年齡的限制。思想的先行,使他的生命日漸成熟起來,從而為他由美猴王順利過渡到齊天大聖敞開了大門。這是一種生命的自覺,為他那種挑戰傳統,蔑視權貴,戰天斗地的反抗精神鋪平了道路,這時候的孫悟空已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齊天大聖」。
生命的自覺首要體現於他對生命的深慮:
「眾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歡會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為何遠慮而憂也?」
猴王一語道破心機:
「今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老王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美猴王憂的是「不能躲過輪回,不能做到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於是海外「尋師訪道」,求學問能也就勢所必然。正因為他畏懼的是生命無常,那麼他想要的必然是「永生永壽」的法術技能,對於師父須菩提祖師提供的「流字門中之道,靜字門中之道,動字門中之道」,根本不會放在眼裡,而對「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七十二般神異變化」情有獨鍾,也正如此,為他後來西天取經「降妖服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齊天大聖」之旗的打出,旗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僅要做一個與天地山川「齊壽」的「大王」,更要做一個與天地神佛「齊平」的「大聖」,從大王到大聖,這可謂生命自覺的第二個標志。
「齊天大聖是什麼?」「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第7回),這就是他的鏗鏘之言,也是他以「英雄」為自己正名的豪邁之氣。為什麼要做「齊天大聖」?僅僅因為玉帝的「輕賢」(「弼馬溫」未入流)?不!這頂多隻是誘因。根本原因在於他骨子裡所滲透的反抗權威,蔑視尊嚴的勇氣與膽量。加上他有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上天,入地,下海,七十二般變化超強的本領,一根橫掃天下妖魔的如意金箍棒,又何愁「齊天大聖」旗幟不出,名號不響。
學成歸來的他沒有忘記他的理想樂土「花果山水簾洞」,更沒有忘記他的「猴子猴孫」們。當聽說他的家園被占,猴兒遭受欺侮時,他咬牙切齒,「力逐」混世魔王,拉開了他反抗的序幕,同時為了重振家園,永葆基地,他「九幽十類盡除名,四海千山皆拱伏」(第3回),這一切為他接下來的「大鬧三界」准備了現實基礎。
「大鬧三界」是他震天動地反抗性的集中體現,又是此時英雄本色的淋漓盡致的表現。「地府除名,龍宮索寶,大鬧天宮」這是孫悟空欲將自己的威名「遠播」而做的三件大事,使「無人不知其名,無人不曉其能」。特別是「大鬧天宮」更把他敢爭,敢拼,敢斗的反抗性英雄性格展露無遺。
大鬧天宮實際上有「兩鬧」。緣於天廷的兩次招安都不遂他之意願,因而有「大鬧」之舉。一鬧天宮是一次招安騙他當了「弼馬溫」,而「弼馬溫」(未入流)即不入天神之流,孫悟空一氣之下打出南天門。「二鬧」天宮是二次招安「齊天大聖」之職有名無實,連參加蟠桃大會的資格都沒有,於是他「攪亂蟠桃大會」,「偷御酒」,「竊仙丹」把他的滿腔憤恨盡情發泄。與天廷的「神兵神將」進行了正面交鋒,其場面之激烈可以想像。然而,縱有十萬「神兵天將」也難敵「齊天大聖」只手。「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第7回)。縱觀「二鬧天宮」,「一鬧」遠不如「二鬧」,一鬧其實是為「二鬧」作鋪墊,是「二鬧」的預演,從而把孫悟空的反抗性層層深入地推進。「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第7回)更是把他那反抗精神推向了一個光輝的頂點。
青年時代的他,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但難免行事魯莽,不考慮行為後果和應擔負的責任,有力量,有本事,而無深刻的理想,有對生命的自覺,而無追求理想行為的自覺,以「英雄」為自己冠名未免「狂妄自大」,「皇帝輪流坐」更暴露其「目空一切」。言行舉止凡此種種,無不是在炫耀自我。「自以為是」的囂張氣焰必然遭到震懾,「大鬧天宮慘敗遭壓五行山下」就是明證。是他那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的情理必然。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這既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更是一種寶貴的經驗。
三、西天取經顯英豪,功成正果美名揚—「斗戰勝佛」英雄
「吃一塹,長一智」。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這是怎樣的五百年?與孤獨寂寞為伍,靠「渴飲銅汁」,「飢餐鐵彈」度時光的階下囚生活。這種落難落魄的煎熬,與其說是一種懲戒,即對他那種年輕氣盛,唯我獨尊的傲岸品性的威懾,不如說是對他人格,人性的一次磨練。是一次自我重新認識,重新定位的良機。這既是他生命旅程中必經的一個過程,又暗示了他日後必將干出一番「驚天緯地」的業績。誠如孟子所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卷十二《告子下》)。這段艱難的歲月,孫悟空進行了沉痛的反省與深刻的反思「靠意氣用事,大闖大鬧是成不了什麼氣候的,唯有干一番大業績,才能取信於人,『英雄』二字才會名副其實。」「西天取經」是孫悟空畢生為之追求的崇高理想和獻身的正義事業。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從「齊天大聖」自詡英雄美名到「斗戰勝佛」(這是取經後如來封賜的),昔日不可一世的孫大聖,如今已成長為一個成熟的英雄。這是英雄性格的完善,人性之美的升華。「追求理想的百折不撓,堅忍不拔,忠於事業的矢志不移,一往無前」是這一階段英雄性的核心,也是由生命的自覺到生命的自為的光輝再現。
(一)堅定,徹底的斗爭精神
西天路上孫悟空以力保唐僧取經為神聖使命,「降妖服魔」責無旁貸。一根如意金箍棒「掃盡天下不平之事,除盡天下不仁之人」,「敢問路在何方!」的英雄豪氣躍然紙上。什麼妖魔鬼怪,什麼美女畫皮,什麼刀山火海,什陷阱詭計,孫悟空萬難不屈,百折不回,頑強與之奮戰,直至最後的勝利。八十一難之中,無論是「黃風怪」,還是「大蟒精」,抑或是「白骨精」等等,孫悟空那種除惡務盡,決不與任何邪惡勢力妥協的斗爭精神貫穿取經始末。
(二)敢為崇高理想而獻身
西天取經是孫悟空追求的崇高理想,而這一理想的實現過程與他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過程交織,滲透在一起,互相輝映。
1,戰勝自我勇於戰勝他人的人不容易,而勇於戰勝自己——自我內在缺陷人性弱點的人更不容易。孫悟空確是這么一個「斗戰勝佛」。「真假美猴王斗爭」一回,非常精彩。「六耳獼猴」假冒充猴王,招搖撞騙,孫悟空怒不可遏,從花
5. 西遊記中4個主人公性格評價
孫悟空:他天資聰敏,思想跟行動都敏捷如風,學得一身高強的法術,吹一口氣,就能內夠七十二變,並且有容法寶金箍棒,縮小如針,放大如銅棒,筋斗雲一駕,就能夠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頑皮,愛作弄。
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但有時過於頑劣,不守紀律,我行我素.
豬八戒:八戒好吃懶做,貪財好色,貪生怕死,但又性格溫和,憨厚單純有時也很英勇;經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難分敵我。他對師兄的話言聽計從,對師父忠心耿耿,為唐僧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是個被人們喜愛同情的喜劇人物。
沙和尚: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沙僧心地善良、敦厚朴實,老實忠誠,默默無聞。但同時又過於老實,缺乏主見.
6. <項鏈>莫泊桑 小說主要人物分析及文章結構分析 在線等!!!
結構分析:
《項鏈》是一篇構思精巧,題旨鮮明的精品。從小說內容看,用「項鏈」這個題目好,因為它是整篇作品的線索,而「首飾」的概念包括范圍太大,指代不明。
小說按事件的自然進程敘寫,以「項鏈」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主人公瑪蒂爾德為了參加一個舞會,向朋友佛來思節夫人「借項鏈」;舞會上,主人公大出風頭,卻樂極生悲,「丟項鏈」;為了賠償別人的項鏈,路瓦栽夫人含辛茹苦,「賠項鏈」;湊足了項鏈的價錢,卻欠下了一筆需整整十年拚命勞作、省吃儉用才能償還的債務,於是她不顧一切「還債務」;最後,當她鬆了一口氣,卻得到這樣一個消息,她借的項鏈原來是假的。小說以波瀾起伏、跌宕多姿的情節,讓嚮往豪華、追求舒適的瑪蒂爾德從夢幻的雲端結結實實地被摔了下來,並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小說通過這樣一個十分巧合而又真實自然的故事,尖銳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同時,對受盡生活愚弄的主人公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學習這篇小說,要深刻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重視小說的現實意義。
《項鏈》構思十分精巧。項鏈原是贗品直到最後才通過路瓦栽的女友道破,不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驚,而且讀者也會感到意外。其實仔細想想,看來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卻也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為在描寫中作者已作了三處必要的鋪墊和巧妙的暗示:一處是借項鏈時,她的女友佛來思節夫人表現得相當大方,毫不遲疑地說:「當然可以!」二是當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去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竟「沒有打開盒子看」,這已說明項鏈本不是什麼貴重首飾。當路瓦栽夫人去買項鏈時,珠寶店老闆「查看了許多賬薄以後」說:「……我只賣出這個盒子!」這也說明項鏈與盒子本不是原配的。這樣描寫就更能增加情節的波瀾,引人入勝,令人回味、深思。
小說以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這一線索展開情節,可將分行隔開的七板塊按照內容的緊密聯系分成四部分。
1.(從開頭到「接著就帶著這寶物跑了」)借項鏈。
2.(從「舞會的日子到了」到「他照她說的寫了信」)失項鏈。
3.(從「過了一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賠項鏈。
4.(從「一個星期天」到結束)發現項鏈是假的。
人物分析:
小說《項鏈》的人物形象,極具典型性。路瓦栽夫人是個小職員的妻子,生活並不富裕,但身處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又有同資產階級上層社會交往的機會,因此倍受資產階級風氣的熏陶,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榮華富貴懷有無限羨慕之情。由於對婚姻的不滿意,便感到痛苦,看望一個有錢的女友回來,甚至會「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好幾天。她是一個艷羨虛榮、追求奢華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為了在夜總會上出風頭,以滿足她的虛榮,她想方設法准備衣著,並向她的女友借來項鏈。不料樂極生悲在歸途中竟丟失了借來的項鏈。為了賠償項鏈,她不得不下決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經濟上的壓力,「顯示出一種英雄氣概」,去過窮人才懂得的艱苦生活。她千辛萬苦地度過了十年的艱辛歲月,片刻的虛榮換來的卻是十年的辛酸。這正是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的一個強烈諷刺。但她仍對那片刻的虛榮念念不忘。誰知用十年辛酸還清債務以後,才發現原來項鏈是假的,這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小說《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態。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間接的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揭示主題。作者極善於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細節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現她擺脫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於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通過「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表現她自覺頗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的家庭,爬進上流社會的資本的自信心。這種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預示了路瓦栽夫人悲劇的必然性。
人物心理描寫
開篇對瑪蒂爾德的 「夢想」以及「夢想」與現實矛盾給她帶來痛苦的描寫是直接心理描寫;對人物特定環境中的表情、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是間接心理描寫,如「狂熱地摟抱女友」,舞會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瑪蒂爾德嚮往豪華、愛慕虛榮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於這種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
7. 論《項鏈》中主人公人物形象
小說《項鏈》的人物形象,極具典型性。路瓦栽夫人是個小職員的妻子,生活並不富裕,但身處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又有同資產階級上層社會交往的機會,因此倍受資產階級風氣的熏陶,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榮華富貴懷有無限羨慕之情。由於對婚姻的不滿意,便感到痛苦,看望一個有錢的女友回來,甚至會「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好幾天。她是一個艷羨虛榮、追求奢華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為了在夜總會上出風頭,以滿足她的虛榮,她想方設法准備衣著,並向她的女友借來項鏈。不料樂極生悲在歸途中竟丟失了借來的項鏈。為了賠償項鏈,她不得不下決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經濟上的壓力,「顯示出一種英雄氣概」,去過窮人才懂得的艱苦生活。她千辛萬苦地度過了十年的艱辛歲月,片刻的虛榮換來的卻是十年的辛酸。這正是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的一個強烈諷刺。但她仍對那片刻的虛榮念念不忘。誰知用十年辛酸還清債務以後,才發現原來項鏈是假的,這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小說《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態。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間接的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揭示主題。作者極善於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細節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現她擺脫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於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通過「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表現她自覺頗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的家庭,爬進上流社會的資本的自信心。這種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預示了路瓦栽夫人悲劇的必然性。
開篇對瑪蒂爾德的 「夢想」以及「夢想」與現實矛盾給她帶來痛苦的描寫是直接心理描寫;對人物特定環境中的表情、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是間接心理描寫,如「狂熱地摟抱女友」,舞會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瑪蒂爾德嚮往豪華、愛慕虛榮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於這種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8.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對應有
戰國時期和齊國有關的成語故事有《安步當車》、《不自量力》、《簞食壺漿》、《雞鳴狗盜》、《濫竽充數》、《樂極生悲》、《門庭若市》、《水深火熱》、《圍魏救趙》、《物以類聚》、《因勢利導》、《狡兔三窟》等。
9. 項鏈 故事共出現幾個人物,分別是誰,主人公是誰
結構分析:
《項鏈》是一篇構思精巧,題旨鮮明的精品。從小說內容看,用「項鏈」這個題目好,因為它是整篇作品的線索,而「首飾」的概念包括范圍太大,指代不明。
小說按事件的自然進程敘寫,以「項鏈」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主人公瑪蒂爾德為了參加一個舞會,向朋友佛來思節夫人「借項鏈」;舞會上,主人公大出風頭,卻樂極生悲,「丟項鏈」;為了賠償別人的項鏈,路瓦栽夫人含辛茹苦,「賠項鏈」;湊足了項鏈的價錢,卻欠下了一筆需整整十年拚命勞作、省吃儉用才能償還的債務,於是她不顧一切「還債務」;最後,當她鬆了一口氣,卻得到這樣一個消息,她借的項鏈原來是假的。小說以波瀾起伏、跌宕多姿的情節,讓嚮往豪華、追求舒適的瑪蒂爾德從夢幻的雲端結結實實地被摔了下來,並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小說通過這樣一個十分巧合而又真實自然的故事,尖銳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同時,對受盡生活愚弄的主人公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學習這篇小說,要深刻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重視小說的現實意義。
《項鏈》構思十分精巧。項鏈原是贗品直到最後才通過路瓦栽的女友道破,不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驚,而且讀者也會感到意外。其實仔細想想,看來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卻也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為在描寫中作者已作了三處必要的鋪墊和巧妙的暗示:一處是借項鏈時,她的女友佛來思節夫人表現得相當大方,毫不遲疑地說:「當然可以!」二是當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去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竟「沒有打開盒子看」,這已說明項鏈本不是什麼貴重首飾。當路瓦栽夫人去買項鏈時,珠寶店老闆「查看了許多賬薄以後」說:「……我只賣出這個盒子!」這也說明項鏈與盒子本不是原配的。這樣描寫就更能增加情節的波瀾,引人入勝,令人回味、深思。
小說以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這一線索展開情節,可將分行隔開的七板塊按照內容的緊密聯系分成四部分。
1.(從開頭到「接著就帶著這寶物跑了」)借項鏈。
2.(從「舞會的日子到了」到「他照她說的寫了信」)失項鏈。
3.(從「過了一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賠項鏈。
4.(從「一個星期天」到結束)發現項鏈是假的。
人物分析:
小說《項鏈》的人物形象,極具典型性。路瓦栽夫人是個小職員的妻子,生活並不富裕,但身處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又有同資產階級上層社會交往的機會,因此倍受資產階級風氣的熏陶,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榮華富貴懷有無限羨慕之情。由於對婚姻的不滿意,便感到痛苦,看望一個有錢的女友回來,甚至會「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好幾天。她是一個艷羨虛榮、追求奢華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為了在夜總會上出風頭,以滿足她的虛榮,她想方設法准備衣著,並向她的女友借來項鏈。不料樂極生悲在歸途中竟丟失了借來的項鏈。為了賠償項鏈,她不得不下決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經濟上的壓力,「顯示出一種英雄氣概」,去過窮人才懂得的艱苦生活。她千辛萬苦地度過了十年的艱辛歲月,片刻的虛榮換來的卻是十年的辛酸。這正是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的一個強烈諷刺。但她仍對那片刻的虛榮念念不忘。誰知用十年辛酸還清債務以後,才發現原來項鏈是假的,這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小說《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態。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間接的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揭示主題。作者極善於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細節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現她擺脫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於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通過「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表現她自覺頗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的家庭,爬進上流社會的資本的自信心。這種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預示了路瓦栽夫人悲劇的必然性。
人物心理描寫
開篇對瑪蒂爾德的 「夢想」以及「夢想」與現實矛盾給她帶來痛苦的描寫是直接心理描寫;對人物特定環境中的表情、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是間接心理描寫,如「狂熱地摟抱女友」,舞會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瑪蒂爾德嚮往豪華、愛慕虛榮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於這種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10. 元旦節目串詞,節目有1古希臘神話 2魔術 3父與子 4樂極生悲(雙簧) 5反義詞(雙簧) 6念書 雙簧 7裝瘸 故
天色緩緩暗了下來,夕陽的最後一絲腮紅也被快成黑色的深藍給覆蓋了。墨色的天空擠出一、兩顆星星,在天空使勁地眨著眼睛。月光柔和地照在大地上,倒映出樹的影子。家家戶戶的飯菜香從窗縫、門縫里飄了出來。
媽媽笑眯眯地從廚房端來一盆紅燒肉,熱氣騰騰,香味緊接著從盆里溢了出來。紅燒肉的香氣直往禿頭爸爸的鼻孔里鑽,擋也擋不住。禿頭爸爸饞涎欲滴,實在忍不住了,拿起筷子想夾肉,媽媽生氣地拍了一下爸爸的手:「看把你急的,你看現場少了什麼?」禿頭爸爸光顧看桌子:「少了米飯,我馬上去拿!」「錯了,兒子還沒來呢,快去叫他!」媽媽指著兒子的房間。禿頭爸爸呶著嘴,指著香味四濺的紅燒肉,但拗不過妻子,只好上樓找兒子。
禿頭爸爸敲了一下門,咦,怎麼沒反應?又敲了幾下,依舊沒反應,禿頭爸爸只得推門進入。令他吃驚的是,平時貪玩的刺蝟頭兒子正沉浸在書海當中,他翻看著這本書,一頁,兩頁,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他時而眼睛發亮,好像發現了新大陸;時而默然神傷,似乎看見了過於悲傷的事。書似乎像一枚磁石,把他給吸引了過去。兒子像一個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那樣,不停地翻看著書。
直到禿頭爸爸擰著刺蝟頭兒子的耳朵,他才回過神來。兒子戀戀不舍地放下書,情不自禁咽了一口唾沫,彷彿把書里所有的內容都吞了下去,然後讓頭腦把它們給汲取了。兒子似乎還想著故事主人公的悲歡離合,使他牽腸掛肚。禿頭爸爸情不自禁俯下身:「到底是什麼書有這么大的魅力,把這么不愛看書的兒子也吸引了?」這時,書又轉化成了膠水,把禿頭爸爸的眼球給粘了過去。
當兒子坐在餐桌前,用興奮的語氣表示開始吃飯時,卻發現禿頭爸爸還沒下來。
一分鍾,兩分鍾……十分鍾,十五分鍾……,過了許久,禿頭爸爸還沒下來。媽媽的臉漸漸暗了下來,拉了下來,沒了笑容。媽媽和刺蝟頭兒子清清楚楚看見盆中紅燒肉的熱氣已散盡。媽媽便指著禿頭爸爸去的房間,用命令的語氣對刺蝟頭兒子說:「快點叫你爸爸下來吃飯!」
刺蝟頭兒子嘟囔著嘴,很是不服氣。他來到房間,發現禿頭爸爸趴在地上,不時交替著雙腳,像一闕跳躍著歡快音符的樂章;兩只手托著腮幫,手肋頂著地面,支撐著大腦袋;大肚子貼在地上,肥肉與脂肪好像佔了地板三分之一的面積。剛才還不服氣的兒子,看到老爸那副天真無瑕孩子的模樣,忍不住笑出了聲。
哈,真是一對有趣的父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