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角色大全 » 成語故事破釜沉舟的主人公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成語故事破釜沉舟的主人公

發布時間: 2021-02-21 06:20:01

A. 成語故事破釜況舟的主人公是誰

破釜沉舟,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破釜況舟的主人公是項羽

B. 幫我找找破釜沉舟這個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典故
溯源《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又攻破邯鄲,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於巨鹿南數里的棘原,並修築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趙將陳余率軍數萬屯於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去跟宋義說:「秦軍包圍了巨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里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
宋義說:「我們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說。」他又對項羽說:「上陣跟敵人交鋒,我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里出個計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項羽說:「現在軍營里沒有糧食,但是上將軍卻按兵不動,這樣不顧國家,不體諒兵士,哪裡像個大將的樣子。」
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拔出劍來把宋義殺了。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將士說:「宋義背叛大王(指楚懷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經把他處死了。」
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說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C. 紙上談兵,破釜沉舟這些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紙上談兵
zhǐshàngtánbīng
[釋義] 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近義] 坐而論道 華而不實 畫餅充飢 望梅止渴
[反義] 埋頭苦幹 腳踏實地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見「誇誇其談」(582頁)。
[例句] 人們十分討厭那些只會~;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英譯] talkaboutstratagemsonpaper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破釜沉舟
pòfǔchénzhōu
[釋義] 釜:古代的一種鍋;舟:船。砸碎鍋子;鑿沉船隻。比喻戰斗到底。
[語出] 明·陳孝逸《與羅杓庵書》:「秋間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糧;為射賊擒王計;必不敗;而後杜門卻軌。」
[正音] 釜;不能讀作「jīn」。
[辨形] 釜;不能寫作「斧」。
[近義] 義無反顧 背水一戰 決一死戰
[反義] 優柔寡斷 瞻前顧後 猶豫不決 舉棋不定
[用法] 現常用來形容做事決心很大。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背水一戰」與~都有「決一死戰」的意思。但~含有「不顧一切;戰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戰」表示「拚死干到底;以求得勝利」的意思。
[例句] 現在已~;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幹到底了。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D. 下列成語的主人公是誰(卧薪嘗膽、破釜沉舟、聞雞起舞、三顧茅廬、入木三分、樂不思蜀。)

1.卧薪嘗膽——勾踐;

2.破釜沉舟——項羽;

3.聞雞起舞——劉琨;

4.三顧茅廬——劉備;

5.入木三分——王羲之;

6.樂不思蜀——劉禪。

具體成語故事如下:

1、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2、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3、聞雞起舞

東晉時期,北方大部分土地被金人佔領,司州主簿祖逖和劉琨兩人想要收復北方的領土,他們經常暢談到深夜,然後聽到公雞打鳴就起床練劍。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祖逖帶兵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4、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學問,人稱「卧龍先生」。徐庶給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5、入木三分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7歲時開始練習書法,他練字十分刻苦,經常在水池邊練字,池水都染黑了。33歲時寫《蘭亭集序》,37歲寫《黃庭經》,後來因更換寫字的木板,工匠發現王羲之筆力強勁,字跡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6、樂不思蜀

三國時蜀國昭烈帝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死後,蜀國滅亡。後主劉禪投降了司馬文王司馬昭。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劉禪看得津津有味,司馬昭問劉禪感受如何,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昭譏笑他麻木不仁。

E. 聞雞起舞、破釜沉舟、卧薪嘗膽、紙上談兵、指鹿為馬、入木三分、四面楚歌等成語故事的主人公

入木三分 王羲之
破釜沉舟 項羽
紙上談兵 趙括
背水一戰 韓信
指鹿為馬 趙高
圍魏救趙 孫臏
毛遂自薦 毛遂
聞雞起舞 祖逖
圖窮匕見 荊軻

F. 破釜沉舟這些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破釜沉舟
pòfǔchénzhōu
[釋義] 釜:古代的一種鍋;舟:船。砸碎鍋子;鑿沉版船隻。權比喻戰斗到底。
[語出] 明·陳孝逸《與羅杓庵書》:「秋間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糧;為射賊擒王計;必不敗;而後杜門卻軌。」
[正音] 釜;不能讀作「jīn」。
[辨形] 釜;不能寫作「斧」。
[近義] 義無反顧 背水一戰 決一死戰
[反義] 優柔寡斷 瞻前顧後 猶豫不決 舉棋不定
[用法] 現常用來形容做事決心很大。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背水一戰」與~都有「決一死戰」的意思。但~含有「不顧一切;戰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戰」表示「拚死干到底;以求得勝利」的意思。
[例句] 現在已~;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幹到底了。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G. 請說出下面成語故事的主人公 破釜沉舟()鑿壁借光()樂不思蜀()指鹿為馬()

陶淵明 趙高 盤古 匡衡 劉禪 南郭先生 韓信

H. 約法三章。孺子可教。破釜沉舟。手不釋卷。暗度陳倉。聞雞起舞。成語故事的主人公。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呂蒙
暗渡陳倉:韓信
聞雞起舞:祖逖、劉琨

I. 成語破釜沉舟的主人公

成語破釜沉舟的主人公:項羽
破釜沉舟
【拼音】:pò fǔ chén zhōu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例句】:只要我們有~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又攻破邯鄲,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於巨鹿南數里的棘原,並修築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趙將陳余率軍數萬屯於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去跟宋義說:"秦軍包圍了巨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里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
宋義說:"我們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說。"他又對項羽說:"上陣跟敵人交鋒,我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里出個計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項羽說:"現在軍營里沒有糧食,但是上將軍卻按兵不動,這樣不顧國家,不體諒兵士,哪裡像個大將的樣子。"
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拔出劍來把宋義殺了。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將士說:"宋義背叛大王(指楚懷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經把他處死了。"
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說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J. 破釜沉舟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主人公是項羽。 破釜沉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區)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
這就是歷史典故「破釜沉舟」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