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角色大全 » 蘇軾抒情主人公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蘇軾抒情主人公

發布時間: 2021-02-21 03:22:00

㈠ 蘇軾的初遇次前韻二首.本詩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

《定風波抄》詞中塑造了一個吟嘯徐行、拄著拐杖、穿著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曠達樂觀的詞人形象。附 蘇軾《定風波 》及簡析: 1、全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處,也無風雨也無晴。2、簡析: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作者貶謫黃州兵後的第三年。該詞記敘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後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這些簡朴的描述中,卻表現了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將成為過去的人生哲理。

㈡ 辛棄疾的《摸魚兒》中的抒情主人公有何形象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風絮.
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注釋:
⑴消 :經受
⑵落紅:落花
⑶算只有殷勤:想來只有檐下蛛網還殷勤地沾惹飛絮,留住春色.
⑷長門:漢代宮殿名,武帝皇後失寵後被幽閉於此,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陳皇後,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萬,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後復得幸.」
⑸脈脈:綿長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環飛燕:楊玉環、趙飛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樓:高樓上的欄桿.
譯文:
再也經受不起幾次風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過去了.愛惜春天,尚且還經常擔憂花兒會開得太早而凋謝太快,那麼,何況如今面對這無數紅花落地的殘春敗落景象.我勸說春光:你暫且留下來吧,聽說芳草已生遍天涯,會遮住你的歸路,你還能到哪裡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歸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絲結網,沾網住漫天飛舞的柳絮,想保留一點春的痕跡.
漢武帝陳皇後失寵,別居長門宮,定準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擱了.陳皇後的美貌曾經也遭人嫉妒,縱然用千金重價買下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滿腹情意該向誰傾訴?請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揮霍無度,你們沒有看見楊玉環、趙飛燕早都變成塵土了嗎?憂國而不能參政,只能做個閑官的心情愁苦極了!不要去高樓上憑欄遠眺,夕陽正落在暮靄籠罩的柳樹梢上,長夜即將來臨,望之使人斷腸.
賞析:
道是休去倚危欄,休倚危欄時閑愁已是教人斷腸.春已逝,美人遲暮,而憂國之心亦是無處可訴,只有自我勸慰將怨意化為凄婉,雖是纏綿婉約曲,亦有郁憤英氣含而不露.
「詞意殊怨,然姿態飛動,極沉鬱頓挫之致.」(《白雨齋詞詩》)
【注釋】
1.同官王正之:據樓鑰《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誌銘》,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轉運判官,故稱"同官".
2.消:消受,經受.
3.蘇軾《點絳唇》詞:"歸不去,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
4.長門事五句:《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後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於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上,陳皇後復得親幸."這里是說由於有人妒忌,即使千金買來《長門賦》也沒用,愁苦之情仍然無法得到安慰.
5.玉環:楊貴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安祿山叛變後,賜死於馬嵬坡.飛燕:漢成帝寵愛的妃子,後來廢為庶人,自殺.兩人皆以善妒著名.
【鑒賞】
此詞作於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闌珊和美人遭妒來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詞裡面的玉環、飛燕,似是用來指朝中當權的主和派.辛棄疾在淳熙己亥前之兩三年內,轉徙頻繁,均未能久於其任.他曾在《論盜賊札子》里說:"生平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這與"蛾眉曾有人妒"語意正同.作者本來是要積極建功立業的,被調到湖北去管錢糧,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調到湖南,還是管錢糧,當然更是失望.他心裡明白朝廷的這種調動就是不讓恢復派抬頭.一想到國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發出"煙柳斷腸"的哀嘆.《鶴林玉露》雲此詞:"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與'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便在漢唐時,寧不賈種豆種桃之禍哉.愚聞壽皇見此詞頗不悅."詞里所流露的哀怨確是對朝廷表示不滿的情緒.
【簡析】
本篇作於淳熙六年(1179)春.時辛棄疾四十歲,南歸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作者滿以為扶危救亡的壯志能得施展,收復失地的策略將被採納.然而,事與願違.不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擠打擊,不得重用,接連四年,改官六次.這次,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這一調轉,並非奔赴 他日夜嚮往的國防前線,而是照樣去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願相去愈來愈遙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作者見景生情,借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郁於胸的苦悶之情.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上片寫惜春、怨春、留春的復雜情感.詞以"更能消"三字起筆,在讀者心頭提出了"春事將闌",還能經受得起幾番風雨摧殘這樣一個大問題.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發,實際上卻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勢而言的.本來,宋室南渡以後,曾多次出現過有利於愛國抗金、恢復中原的大好形勢,但是,由於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抗戰派失意受壓,結果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這中間雖有幾次北伐,結果均以簽訂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終.北伐的失敗,反過來又成為投降派販賣妥協投降路線的口實.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這是第一層.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戀著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表現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徵.同時,它又象徵著南宋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嘆.這是第二層.面對春天的消失,作者並未束手無策.相反,出於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quot;這一句,實際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說明:只有堅持抗金復國才是唯一出路,否則連退路也沒了.這兩句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卻強行挽留.詞里,表面上寫的是"惜春",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對投降派的憎恨.這是第三層.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尾是第四層.盡管作者發出強烈的呼喚與嚴重的警告,但"春",卻不予回答.春色難留,勢在必然;但春光無語,卻出人意外.所以難免要產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詞人又怎能不羨慕"畫檐蛛網"?即使能象"蛛網"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徵春天的"飛絮",也是心靈中莫大的慰藉了.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復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出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後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己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的悲劇結局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quot;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象徵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這首詞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造象徵性的形象來表現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實的政治斗爭.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鬱頓挫,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詞風.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鬱悲壯,曲折盡致.

㈢ 定風波詞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定風波》詞中塑造了一個吟嘯徐行、拄著拐杖、穿著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曠達樂觀的詞人形象。

附 蘇軾《定風波 》及簡析:
1、全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2、簡析: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作者貶謫黃州兵後的第三年。該詞記敘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後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這些簡朴的描述中,卻表現了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將成為過去的人生哲理。

㈣ 蘇軾的兩首《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

1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譯文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鑒賞
東坡為人胸襟坦盪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台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後,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的心扉。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的。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凈。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凈,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環境啟迪,靈感生發。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發」、「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雲「莫唱黃雞並白發」,用意相同。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2 浣溪沙·縹緲紅妝照淺溪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台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凄迷。
譯文
隱約可以看見紅妝照映著淺溪,薄薄的雲帶著稀稀的雨灑在地上不成泥。送君地在何處?在戲馬台西。
乾涸的水塘昨夜後積滿秋水,茂密的樹林深處,晚鶯啼叫不止。行人斷腸之處,青草是那樣凄涼迷離。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蘇軾交遊廣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來,已寫下了大量的別情詞,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這首詞雖然不甚引人注目,卻自有其不可掩的藝術特色。
寓情於景。這是這首詞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全詞大半篇幅寫景,有點潑墨如雲的勁頭。上片先寫在戲馬台西送別友人時的眼前景物:遠處,隱約見到一個女郎的盛裝映照在淺淺的溪水之中,天空雲氣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著,路面上泥濘倒也無多。而隨著詞人在郊野上行進的腳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來乾涸的池沼已經漲滿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樹林深處傳來了黃鶯的啼鳴,前方還有撲入人的視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這種種景物只有「紅妝照淺溪」略具美感,而因「縹緲」充其量帶有幾分朦朧美,其餘基本色調則是灰暗、荒涼。所以盡管詞中對有關情事僅略予點明——「送君」、「行人腸斷」,見出送別之意,對抒情主人公觸目傷懷,感極而悲的情緒,還是可以深切體認的。質言之,詞人是借蕭瑟、凄涼的秋景,來寫傷別之情。
詩中有畫。這體現了詞人在創作中的一種審美追求。這種審美追求,來自對唐代詩人與畫家集於一身的王維詩、畫作品的深入體悟,也與詞人持有詩畫一律、詩詞一體的藝術見解密不可分。在這首詞創作中,詞人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感官方面的功能,運用白描手法,將遠近、高下、隱顯、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畫幅,繪出了一長幅秋景圖,就是這方面一個成功的例子。
對面著筆。這可以從末句「行人腸斷草凄迷」看出來的。詞人說,面對一片凄涼而模糊的衰草,友人會極度傷心的。單就這一句而論,可以說是情景交融,而從表現別情的角度來說,則是從對面著筆。當然,寫友人離別的悲傷,乃是為了深一層地表現詞人自己的悲傷,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這首詞大半寫景,寫景卻栩栩如生,或視、或聽、或聲、或色,描繪一幅真切動人的送別場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別的情意。

㈤ 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從「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詞人雖連連敲門,然來小童因等不及自主人夜深歸來,酣睡已久,鼾聲如雷,於叩門聲全然不覺。於是,詞人索性不再敲門,當此萬籟俱寂的深夜,轉而拄杖臨江,細聽濤聲。蘇軾一向認為「高人無心無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執」(敲門)而不可得,隨即便應轉為「破」(倚杖聽江聲)。這一生活細節,是詞人獨特個性和曠達人生態度的又一次顯現。
下片即是詞人「倚杖聽江聲」時的哲思。「長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莊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莊子·庚桑楚》)之意,是詞人當下對人生的思索和感嘆。想平生顛沛飄泊,身不有己之時居多,何時才能不為外物所羈絆,任性逍遙呢?「夜闌」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寫深夜無風而平靜的江面,也是詞人此際寧靜超然心境的象徵,並從而引發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寫詞人面對平靜的江面,幻想著能如范蠡一樣,駕一葉扁舟,遠離塵世喧囂,在江湖深處安閑地度過自己的餘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之意,體現了作者當時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靈魂解脫的心境。

㈥ 蘇軾《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的賞析是什麼

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
本詞約作於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兩年前,蘇軾考中進士,因母親病逝歸家服喪,服喪期滿自故鄉返京,途中作此詞。
蒼翠的山色縱橫擴展,繽紛的晚霞斜掛長空,霞染著山色,山沾著霞光。湘川一帶秋風寂然,纖塵不染;菊花嫣然,綻苞怒放。遠處,樹林叢叢,村舍點點,,隱約中,似乎有烏鴉的啼鳴傳來。
魂牽夢繞的故園啊,現在離你有多少路程,我不知道;只知道,酒醒之後,悵然南望,不見故園,只見:皎潔的月光靜靜地照著一望無垠的沙原,照著沙原之上靜靜地站著的我。
上片寫景,幽靜,靜美,用的是反襯手法:樂景襯哀情。結句為景語,描繪的是靜謐、空曠、悠遠之景,烘托的是抒情主人公茫然、凄清的思鄉之情。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望」為全詞的詞眼,遠望山色——仰望晚霞——近望寒花——平望園林村舍——遙望故園。

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中國人思家念遠、安土重遷的情懷一直是根深蒂固的。而現實與理想賦予每位年輕人追求使命的同時,往往已定下了背井離鄉的種子。在一代代宦海浮沉、商海搏擊的人群中,有多少人誤認他鄉為故鄉?葉落歸根常常是人們共同嚮往的目標。當必須挑起擔子行走於五湖四海時,他們的心永遠是朝向家的方向的。尤其是家人病故、親戚有恙之時,這種思家的情緒就顯得格外分明。正如蘇軾這般多少次「夢到故園」、「酒醒南望」,然而現實給他的只是「多少路」、「隔天涯」、「明月千里照平沙」。於悠悠間不禁凄愴萬分,在飄零處難覓他鄉知音,可謂悲涼。生命如是,歲月長流,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㈦ 蘇軾表達他為百姓著想的詩詞

《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作者為宋朝文學家蘇軾。其全文如下:
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樽前呵手鑷霜須。
【前言】
《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此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冬。詞的上片描寫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像的來年豐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獲豐收、飽暖而喜悅的心情,下片回敘前一日酒筵間的情景,抒發了詞人對於民生疾苦的深刻憂思。
【注釋】
⑴蘇:即江蘇蘇州市。舊注雲:「公有薄田在蘇,今歲為風濤盪盡。「這句是指自己在蘇州的田地被風潮掃盪但卻並不介意。
⑵這兩句想像黃州一帶由於大雪而第二年將獲得「麥千車」的大豐收,而「人飽」將使「我愁」消除;說明自己的「愁」是對國計民生的憂念。
⑶翠袖:指穿翠綠衣裳的歌女。絳唇:紅唇。櫻珠:櫻桃。這兩句是說歌女的舞袖上縈繞著隨風飄來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當她舉杯飲酒時雙唇好似爛熟的紅櫻桃。
⑷鑷:拔除。霜須:白須。
【譯文】
只記得昨夜風聲一片,卻不記得何時醒來,看江上大雪紛飛,想這瑞年,明年麥子定能豐收,只要百姓吃飽我就不愁了。歌女林臨風而立,身邊飛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紅唇,如櫻桃絢爛,我則在酒杯前吁氣措手,摸著白鬍須。
【鑒賞】
整首詞境界鮮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樂景表憂思,以艷麗襯愁情,巧妙地運用相反相成的藝術手法,極大地增強了藝術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詞的首句,若據傅引舊注,則「萬頃風濤不記蘇」的「蘇」,當指蘇州,舊注中的「公」,當指蘇軾。這一句說的是蘇軾未把蘇州為風災盪盡的田產記掛心上。
但據現有資料,蘇軾被貶黃州時無田產蘇州,只熙寧七年(1074)曾於堂州宜興置田產。從詞前小序得知,蘇軾此詞乃徐君猷過訪的第二天酒醒之後見大雪紛飛時所作。聯系前一首寫的「半夜銀山上積蘇」與「濤江煙渚一時無」的景象來看,又知徐君猷離去的當天夜晚,即由白天的「微雪」轉為大雪。這樣,「萬頃風濤不記蘇」,應為實寫十二月二日夜酒醉後依稀聽見風雪大作及蘇醒時的情景,「蘇」,似宜作蘇醒解。依此可知,詞上片寫詞人酒醉之後依稀聽見風聲大作,已記不清何時蘇醒過來,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銀裝世界。詞人立刻從雪兆豐年的聯想中,想像到麥千車的豐收景象,而為人民能夠飽食感到慶幸。下片回敘前一天徐君猷過訪時酒筵間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潔白、輕盈的雪花縈繞中曳,她那紅潤的嘴唇酒後更加鮮艷,就像熟透了的櫻桃。而詞人卻酒筵歌席間,呵著發凍的手,捋著已經變白了的胡須,思緒萬端。
值得一提的是,詞人攝取「呵手鑷霜須」這一富有典型特徵的動作,極大地增強了藝術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謫貶的特定環境中的憂思。這一憂思的形象,襯以白雪縈繞翠袖和鮮艷的絳唇對比強烈,含蘊更豐。
總體來看,上片比較明快,下片更顯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發,恰好為下片的無聲形象作提示。上下兩片的重點是最末的無聲形象。它們彼此呼應,互為表裡,表現了詞人一個晝夜的活動和心境。遣詞、用字的准確形象,也是這首詞的特點。如「不記」二字,看來無足輕重,但它卻切詞序「酒醒」而表現了醉中的朦朧。「但令」一詞,確切地表達了由實景引起的聯想中產生的美好願望。「爛櫻珠」,著一「爛」字,活畫出酒後朱唇的紅潤欲滴。

㈧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抒情主人公是誰,形象特點是什麼

【內容】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編輯本段]【詞牌釋義】
〔題考〕 元微之【連昌宮詞】:「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自註:「念奴,天寶中名倡。每歲樓下酺宴,萬眾喧溢,不能禁,眾樂為之罷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聽否?』皆悄然奉詔。」又【開天遺事】:「念奴有色善歌,宮妓中第一,帝嘗曰:『此女眼色媚人;』又曰:『念奴每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詞曲之名,有所昉矣。本調異名最伙,以調都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謠]。以東坡【詠赤壁】有「大江東去」及「還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東去]、[酹江月]、[赤壁詞]。更有[大江西上曲]、[壺中天]、[無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等名,不暇遍考。
〔作法〕 本調一百字。起句四字,不用韻,平仄一定。次句九字,上三下六,起仄韻;第三、四字平仄不拘。本句亦有作上四下五者,不足法也。第三句七字,不用韻,與[滿江紅]第五句同。第四句六字,與[雙雙燕]第六句同。第五、第六為四字對句,不用韻,與[換巢鸞鳳]後闋第四、五句同。第十句五字,與[燭影搖紅]第四句同;惟第三字不可用仄。第八句四字,與第九句六字,亦可作上四下六之十字句。上四字作豆,第一字可平,下六字協韻,第一字可仄。其語氣自需一氣呵成。後闋起句六字,仄起平收,不用韻;第一、三字俱可作平,與[玉漏遲]後闋起句同。第二句九字,上四下五,與[青玉案]結句同。然亦有作上五下四者,不足法也。以下句法,全與前回。
譯文】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傑,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捲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手裡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神遊於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傷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編輯本段]【注釋】
1.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託自己的感情。以酒灑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遙想:遠想。
4.小喬:喬玄的小女兒,嫁給了周瑜為妻。
5.羽扇綸巾:手搖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周瑜從容嫻雅。
6.檣櫓:船上的桅桿和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船。強大的敵人,又作「強虜」「狂虜」。
7.故國:這里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場。指古戰場。
8.華(hua)發:花白的頭發。
9.尊:通「樽」 ,酒杯。
10.大江:長江。
11.淘:沖洗。
12.故壘:黃州古老的城堡,推測可能是古戰場的陳跡。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
13.周郎:周瑜,字公瑾,為吳建威中郎將,時年24歲,吳中皆呼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雲」。
16.英發:英俊勃發。
17.酹:這里指灑酒酬月,寄託自己的感情。
[編輯本段]【疑難指津】
《念奴嬌》中的周瑜形象為何與《三國演義》中的大不相同?這是三國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而貶低醜化周瑜嚴重扭曲歷史造成的。蘇軾筆下的周瑜年輕有為,文采風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風得意,且有儒將風度,指揮若定,膽略非凡,氣概豪邁,而《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為了抬高諸葛亮,故意貶低周瑜,把周瑜醜化成一個狹隘嫉妒的小人,是嚴重違背歷史的。正史上的周瑜意氣風發,胸襟廣闊,年少有為,是蘇軾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應該說,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周瑜,才是歷史上真正的周瑜。
[編輯本段]【賞析】
如果把破除傳統作為"偉大"的一項基本素質的話,蘇軾之於偉大是當之無愧的。與《花間》詞中"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的幽約詞境相比,蘇軾詞的逸懷浩氣、舉首高歌,無疑是為我們開拓了一個新的世界。他的那些"似詩"的小詞、"句讀不葺之詩",盡管在當世備受爭議,但如此高遠的氣象、如此開闊的境界、如此曠達的風格,畢竟是此前罕以見到的。即此我們也可估量到蘇軾這一類詞在詞史上的重要地位。
這首《念奴嬌》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時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風景優美,是文人清賞之地。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八載東坡語:
黃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傳雲曹公敗處,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敗歸,由華容路,路多泥濘,使老弱先行踐之而過,曰:'劉備智過人而見事遲,華容夾道皆葭葦,若使縱火,吾無遺類矣。'今赤壁少西對岸即華容鎮,庶幾是也。然岳州復有華容縣,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來,因以小舟載酒,飲於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數弄。風起水涌,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蘇軾這里所描述的風起水涌景象和對曹操、周瑜赤壁之戰的聯想,在這首《念奴嬌》詞和《赤壁賦》中都有鮮明生動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對於黃州之赤壁是否三國時赤壁之戰的故地是頗存疑慮的。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涌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將浩盪江流與千古人事並收筆下。
千古風流人物既被大浪淘盡,則一己之微豈不可悲?然而蘇軾卻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如此,那麼一己之榮辱窮達復何足悲嘆!人類既如此殊途而同歸,則汲汲於一時功名,不免過於迂腐了。接下兩句切入懷古主題,專說三國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極有分寸。赤壁之戰的故地,爭議很大。一說在今湖北蒲圻縣境內,已改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內有四處地名同稱赤壁者,另三處在黃岡、武昌、漢陽附近。蘇軾所游是黃岡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議論。
"亂石"以下五句是寫江水騰涌的壯觀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動詞用得形象生動。"江山如畫"是寫景的總括之句。"一時多少豪傑"則又由景物過渡到人事。
蘇軾重點要寫的是"三國周郎",故下闋便全從周郎引發。換頭五句寫赤壁戰爭。與周瑜的談笑論戰相似,作者描寫這么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也是舉重若輕,閑筆紛出。從起句的"千古風流人物"到"一時多少豪傑"再到"遙想公瑾當年",視線不斷收束,最後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寫周瑜卻不寫其大智大勇,只寫其儒雅風流的氣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綸巾"看作是諸葛亮的代稱,因為諸葛亮的裝束素以羽扇綸巾著名。但在三國之時,這是儒將通常的裝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復古《赤壁》詩雲:"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
蘇軾在這里極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復雜的。"故國"兩句便由周郎轉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時年方三十四歲,而蘇軾寫作此詞時年已四十七歲。孔子曾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蘇軾從周瑜的年輕有為,聯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應笑我"之句,語似輕淡,意卻沉鬱。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參破世間寵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悲哀後,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樣的沉溺苦海,自傷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個江山歷史之中進行觀照。在蘇軾看來,當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這樣一比,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所以蘇軾在與周瑜作了一番比較後,雖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業無法與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發展規律和普遍命運,雙方其實也沒有什麼大的差別。有了這樣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結句"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詞中所說的那樣:"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消極悲觀不是人生的真諦,超脫飛揚才是生命的壯歌。既然人間世事恍如一夢,何妨將樽酒灑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脫卻苦悶,從有限中玩味無限,讓精神獲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賦》於此說得更為清晰明斷:"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這種超然遠想的文字,宛然是《莊子•齊物論》思想的翻版。但莊子以此迴避現實,蘇軾則以此超越現實。
黃州數年是蘇軾思想發生轉折的時期,也是他不斷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時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養護自己淳至的精神。這首《念奴嬌》詞及其作於同一時期的數篇詩文,都為我們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詞自問世後,經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譽之者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其"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貶之者如俞文豹《吹劍續錄》所雲:"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七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幕士的言論表面上是從演唱風格上區分了柳、蘇二家詞風的不同,但暗含有對蘇詞悖離傳統詞風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認為此詞"平仄句調都不合格"(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朱彝尊《詞綜》並詳加辯證,亦可謂吹毛求疵者。
《念奴嬌》是蘇軾貶官黃州後的作品。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政治風浪,幾上幾下。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於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雲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
《念奴嬌》詞分上下兩闋。上闋詠赤壁,下闋懷周瑜,並懷古傷己,以自身感慨作結。 作者弔古傷懷,想古代豪傑,借古傳頌之英雄業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業,壯志難酬,詞作抒發了他內心憂憤的情懷。
上闋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的嚮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詠的人物。「亂」「穿」「驚」「拍」「卷」等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場的險要形勢,寫出了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
下闋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寫「小喬」在於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突出人物的風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功意在反襯自己的年老無為。「多情」後幾句雖表達了傷感之情,但這種感情其實正是詞人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表現,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
用豪壯的情調書寫胸中塊壘。
詩人是個曠達之人,盡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這種復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雖然書寫失意,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詞作中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長江的非凡氣象,古戰場的險要形勢都給人以豪壯之感。周瑜的英資與功業無不讓人艷羨。
烘托和映襯
這首詞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詞中有兩種映襯:一種是實景和虛景相互映襯,另一種是周瑜的「雄姿英發」和作者的「早生華發」相互映襯。
用「大江東去」四字來雄視千古,自古以來,無人超越。它極簡潔、質朴卻有氣象宏大,聲勢極豪壯,並且富含哲理,把讀者帶到千古興亡的歷史氛圍之中,抒發了詩人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這是其他詩人所無法比擬的。
《念奴嬌》一詞在寫作方法上的主要特點是結合寫景和懷古來抒發感情。如上半闋對赤壁的描寫和贊美,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下半闋刻畫周瑜形象傾注了作者對歷史英雄的敬仰。最後借「一樽還酹江月」表達自己的感慨。全詞意境開闊,感情奔放,語言也非常生動形象。
[編輯本段]【賞析一】
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詞最傑出的 代表。它寫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
此詞對於一度盛行纏綿悱惻之風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開篇即景抒情,時越古今,地跨萬里,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 人物的卓犖氣概,並將讀者帶入歷史的沉思之中,喚起人們對人生的思索,氣勢恢宏,筆大如 櫞。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里是傳說中的古赤壁戰場,借懷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筆 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 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涌的駭浪猛烈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
脫口而出的贊美,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得出的結論。
以上寫周郎活動的場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聲兼備,富於動感,以驚心動魄的奇偉景觀,隱喻 周瑜的非凡氣概,並為眾多英雄人物的出場渲染氣氛,為下文的寫人、抒情作好鋪墊。
上片重在寫景,下片則由「遙想」領起五句,集中筆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歷史 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經過藝術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 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據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 郎將」的職銜,並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其後十年他才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
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生活細節,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見出周瑜的豐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艷羨;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贏得這次抗曹戰爭的勝利,乃是使東吳據有江東、發展勝利形勢的保證,否則難免出現如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後果。這可使人意識到這次戰爭的重要意義。「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綸巾,青絲帶頭巾,「葛巾毛扇」,是三國以來儒將常有的打份,著力刻畫其儀容裝束,正反映出作為指揮官的周瑜臨戰瀟灑從容,說明他對這次戰爭早已成竹在胸、穩操勝券。「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精切地概括了整個戰爭的勝利場景。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
以下三句,由憑吊周郎而聯想到作者自身,表達了詞人壯志未酬的郁憤和感慨。「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為倒裝句,實為「應笑我多情,早生華發」。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深沉、痛切地發出了年華虛擲的悲嘆。「人間如夢」,抑鬱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坎坷身世的無限感慨。「一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鬱,是全詞餘音裊裊的尾聲。「酹」,即以酒灑地之意。
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鬱勃,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於一體,給人以撼魂盪魄的藝術力量。
[編輯本段]【賞析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起筆頗有氣勢,從長江著筆,巨大的空間;千古風流人物,廣闊的歷史時空,無數的英雄豪傑;將此二者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極為遼闊悠久的時空背景;浪淘盡,歷史長河的沖刷。是悲哀,也是一種通脫,通古今而觀之的氣度。
「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說前邊是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場景,那麼,此時出現的則是一個細致精確的小場景,作為三國古戰場的赤壁究竟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蘇東坡所寫之赤壁與歷史上赤壁之戰的赤壁絕非一處,對此,東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處點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極大,既拍合詞題,又為下闕緬懷周公瑾預伏一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集中寫出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 插雲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㈨ 蘇軾寫的水調歌頭裡面的主人公是誰

明月皎潔,月光清輝,這會給人多少情趣和遐想。因此,自古以來,詩人詞人們往往以月入詩借月抒情。李白「舉杯邀明月」,感嘆孤獨:「舉頭望明月」,思念故鄉:張久齡望月而「竟夕起相思」;杜甫望而懷念「月是故鄉明」;韓愈感喟「一年明月今宵多」……而蘇軾的《水調節器歌頭》則更是感事懷情、思歸念弟的力作。

蘇軾一生很不得意,不管是推行新政的王安石,還是反對變法的司馬光,基本上都把他拒之門外,他不是被人不與理睬,投閑置散,就是被人視為異已,遠謫逐放。因此,他的一生真算是艱難重重了。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時,他正被遷謫到遠離國都的密州。這年中秋之夜,他歡飲達旦,大醉,想到自己一生坎坷,又想到與自己怕胞弟子由別離多年,不得相見,便捉麾鋪紙,借酒緣情,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

蘇軾畢竟是蘇軾,仕途艱難,身遇慘淡,並沒有使他悲觀厭世,潦倒頹廢,在他的思想中早已雜輮了儒、道釋幾家的思想,因而他寫出的詞,筆調廳逸,風格健朗,比起某些「招隱」、「遊仙」之類逃避現實生活的詩詞好多了。而他的《水調歌頭》就抒幻想而留念塵世,嘆離別而處以豁達;就並不流於頹廢感受傷,甚至還蘊含哲理,充滿對人間生活的執著和熱愛的思想感情。

蘇軾的《水調歌頭》主要是寫思歸和念弟的感情,他借寫月問月,構成了深刻的意境:中秋之夜,爽風盡拂。天上,圓月清澄,幽然照人;地上,一片靜謐,曠遠恬適。可以想像得出,此時的蘇東坡目睹這一切,情緒很不平靜,他一邊喝酒,一邊賞月;一邊賞月,一邊遙想;情切切,感重重,一盞濃酒,一層激動;酒興愈濃,情愫愈切,不能不發,不能不吟,待提麾欲寫之時,已是感情的最高潮了,因此,下筆便是一聲發自肺腑的向靜天的提問:這樣圓而明亮的月兒呵,哪時曾經

有過呢,沒有,甚至可以說我在那裡的時候是沒有過的。好了,現在有了,該多好呵。於是,他緊接著聯想到,自己一生不幸,四方流落,已經算不清離開「天上宮闕」的具體時間了,已經不知道那裡究竟是哪年哪月了。別也別得太久,想也想得太急,巴不得早些「乘風歸去」,看看家室,看看親人,了卻一腔相思情。可是,他又一想,能夠就這樣回去嗎?那「瓊樓玉宇」,只恐怕「寒」不能「勝」喲;更何況,如果那裡還是老樣子,那些奸佞小人還是恣意妄為,自己去了肯定不會幸運;即或就是「起舞弄清影」,又「何似在人間」,在老百姓中間呢?!

上闋,作者寫月,寫幻想,抒幻想而留戀塵世,睹月感遇,望月思歸,景美情切,事情於景了。然而,蘇東坡並不就此擱筆,他的情還未抒盡,感還未發完。於是,在緊接上闋寫月的基礎上,在下闋,他把筆再往深處著,很自然地從月光傳遍「朱閣」,低進「綺戶」,引入心事重重的「無眠」之人。到這時,作者禁不住要問月亮:既然是「月如無恨月長圓」(石曼卿詩句),為什麼卻偏偏要在人們「別時」才「圓」呢?你有恨可以不圓,你怎麼這樣不顧人家呢?這時,作者的感情自然有了些許怨恨了。但是,蘇東坡畢竟是「這一個」,是一個執著的人,他並不一味感傷,就在怨恨產生的同時,一種達觀的光芒閃進他的腦海,他又平靜地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在陰晴圓缺」,這是自然規律、人生規律呵,一個人不能處順境而喜處逆境而憂,一個人要樂觀些,要達觀些;那麼,藉此機會,乘虛臨風,即使遠離「千里」之外,照樣可以共賞「嬋娟」呀。

總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寫月,月清美;寫景,景宜人;寫幻想,充滿無窮韻味;寫感情,飽含無限深情;想歸,又不勝寒,念弟,卻不能眠;感事,情重重;睹月,情達觀;天上人間,過去今天 ,離愁別緒,自慰祝願,在形象思維中首出哲理,在感事懷人中蘊藏達觀,肥思想感情深深地、形象地寓於寫景狀物之中,把思想感情讓景物特色傳導出來,這是奇逸的,是健朗的,景有多美,意有多深,真不愧是豪放詞人的豪放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