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角色大全 » 留德十年的主人公是誰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留德十年的主人公是誰

發布時間: 2021-02-18 21:16:20

㈠ 課外閱讀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摘錄你喜歡的語段,並簡要說說為什麼喜歡。

P7、今天歧視社會科學,源遠流長,我們社會科學者運交華蓋,只好怨我們命苦了。

P8、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深知自己能吃幾碗飯,心虛在所難免。

20、剛出頭的年齡,卻心懷百歲之憂。

P13、江文通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他又說:「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抆血相視。」我從前讀《別賦》時,只是欣賞它的文采。然而今天自己竟成了賦中人。

P16、千里涼棚,沒有不散的筵席。

P21、。一個人要想精通本國語和外國語,必須付出極大的勞動;窮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達到一般交際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簡單。洋涇浜姑無論矣。有時只會一兩個外國詞兒,也能行動自如。一位國民黨政府駐義大利的大使,只會義大利文「這個」一個單詞兒,也能指揮義大利僕人。比如窗子開著,他口念「這個」,用手一指窗子,僕人立即把窗子關上。反之,如果窗子是關著的,這位大使閣下一聲「這個」,僕人立即把窗子打開。窗子無非是開與關,決無第三種可能。

P33、頗有點中國古書上所說的「履舄交錯」的樣子。我不記得,小女孩子什麼時候離開了車廂。萍水相聚,轉瞬永別。這在人生中時刻都能遇到的情況,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同這個波蘭小女孩子的萍水相聚,我卻怎麼也不能忘懷,十年以後,我終於寫成了一篇散文《Wala)。

P35、難道都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一位國民黨政府駐義大利大使的信徒,只使用「這個」一個詞兒,就能涵蓋宇宙、包羅天地嗎?

P43、我的老師吳宓先生有兩句詩「世事紛紜果造因,錯疑微似便成真。」這的確是很有見地的話,是參透了人生真諦才能道出的。

P45、在橡樹的濃茜里,四面寂無人聲,我一個人靜坐沉思,成為哥廷根十年生活中最有詩意的一件事,至今憶念難忘。

原來西方婦女——在某些方面,男人也一樣 — 絕對不允許別人戴同樣的帽子,穿同樣的衣服。這一點我們中國人無論如何也是難以理解的。

P51、這就叫做「永恆的學生」,是一種全世界所無的稀有動物。

P55、最後一別八年,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40多歲。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P60、魯迅先生說過,有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用老子與莊子謀得了博士頭銜,令洋入大吃一驚;然而回國後講的卻是康德、黑格爾。

P63、他們認為,口叼雪茄煙而能運用白如的語言,太千世界中只有英文。因此,在西方國家中,最不肯學外國語言的人,就是英國人。

P71、德國法西斯有句名言:「謊言說上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P72、我總想像,這樣大的大事開始時一定是驚天地,泣鬼神,上至三十三重天,下達十八層地獄,無不震動,無不驚恐。

P74、西克教授真正是海人不倦,第一次上課他就對我鄭重宣布:他要把自己畢生最專長的學問,統統地毫無保留地全部傳授給我,一個是《梨俱吠陀》,一個是印度古典語法《大疏》,一個是《十王子傳》,最後是吐火羅文,他讀通了吐火羅文的世界大師。

P78、中國近代許多大學者,比如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郭沫若、魯迅等,都沒有什麼博士頭銜,但都會在學術史上有地位的。

山川信美非吾土,漂泊天眼胡不歸。

P151、當年佛祖規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樹下連住三宿,就會產生留戀之情。這對和尚的修行不利。

P155、借古人的生花妙筆,抒我今日盛衰之感懷。能想出這樣移花接本的絕妙好法,我自己韭常得意,不知是哪一路神仙在冥中點化,使我獲得「頓悟」,我真想五體投地虔誠膜拜了。

P157、我忽然想起了唐代詩人劉皂的《旅次朔方》那一首詩:

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成陽。

無端又度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

P161、人生相逢,有時真像是浮萍與流水,稍縱即逝。

P162、我要用嘴描繪眼前的美景,我說不出;我要用筆寫出眼前的美景,我寫不出。最後,萬不得已,我只能乞靈於《世說新語》中的人物,徒喚「奈何」了。

中國古詩說:「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瑞士山水的意態

又豈是人世間凡人藝術家所能表現出的呢!

P184、西方什麼人有幾句話:「世界上什麼東西都怕時間,時間唯獨害怕東方人」

P190、俗話說:「不打不成相識」,看樣子需要給他一點顏色看。他不站起來,我們也沒有在指定的椅子上就坐,而是一屁股坐到他的辦公桌上。立竿見影,他立刻站起身來,臉上也有了笑容。這樣一來,乘船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P198、冠冕堂皇的理由自然也不能沒有。但仔細追究起來,卻只有一個極單純的要求:我總覺得,在無量的,無論在空間上或時間上,宇宙進程中,我們有這次生命,不是容易事;比電火還要快,一閃便會消逝到永恆的沉默里去。我們不要放過這短短的時間,我們要多看一些東西。就因了這點小小的願望,我想到外國去。

P219、以前在一篇什麼文章里讀到這樣一句話:「我們從現在起要仔仔細細地過日子了。」當時頗有同感,覺得自己也應立刻從即時起仔仔細細地過日子了。但是過了一些時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樣過去的。

P222、我們真覺得語言的功用有時候並不怎樣大,靜默或其他別的動作還能表達更多更復雜更深刻的思想。

P227、有時候,我曾經覺得世界小過,小到令人連呼吸都不自由;但現在我卻覺得世界真正太大了。在茫茫的人海里,找尋她,不正像在大海里找尋一粒芥子嗎?我們大概終不能再會面了。

P229、哥廷根的秋天是美的,美到神秘的境地,令人說不出,也根本想不到去說。有誰見過未來派的畫沒有?這小城東面的一片山林在秋天就是一幅未來派的畫。

P245、這不能怪別人,因為我的問題就模糊不清。我現在非常欣賞這種模糊,模糊中包含著希望。可惜就連這種模糊也不能完全遮蓋住事實。結果是: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我只能在內心裡用無聲的聲音來驚呼了。

P247、此景此景,人非木石,能不感慨萬端嗎?

杜甫:人生不想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P249、兩位老人齊聲說:「讓我們好好地聊一聊老哥廷根的老生活吧!」他們現在大概只能用回憶來填充日常生活。

㈡ 留德十年的介紹

《留德十年》是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季羨林。該書記錄了季專羨林先生1935年至屬1945年在德國留學的經歷。先生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了8個階段,但他認為「能值得記述的東西只有兩段,一個是留德十年,一個是十年的空前浩劫。」其中留德十年奠定先生一生的學術根基,分量之重可以想見。

㈢ 季羨林留德十年最能體現他堅持不懈的片段

卜卦。你的時候就要開始咯?這么樣一個腳印都會在線視頻了,你們是否都市裡外」——這樣可以讓·。這么些東西南北雙方同意,不··你不能確定無疑為此。你們兩千

㈣ 季羨林寫的《留德十年》有誰看過

季羨林(1911.8.6—2009 7.11),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版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權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 主要著述: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印度古代語言論集》等。 主要譯作: 《沙恭達羅》《五卷書》《優哩婆濕》《羅摩衍那》《安娜

㈤ 留德十年閱讀答案

是我要走的時候了。 是我離開德國的時候了。 是我離開哥廷根的時候了。 我的真正的故鄉向我這遊子招手了。 一想到要走,我的離情別緒立刻就逗上心頭。我常對人說,哥廷根彷彿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這里住了十年,時間之長,僅次於濟南和北京。這里的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甚至一草一木,十年來和我同甘共苦,共同度過了將近四千個日日夜夜。我本來就喜歡它們的,現在一旦要離別,更覺得它們可親可愛了。哥廷根是個小城,全城每一個角落似乎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我彷彿踩過每一粒石頭子,不知道有多少商店我曾出出進進過。看到街上的每一個人都似曾相識。古城牆上高大的橡樹、席勒草坪中芊綿的綠草、俾斯麥塔高聳入雲的尖頂、大森林中驚逃的小鹿、初春從雪中探頭出來的雪鍾、晚秋群山頂上斑爛的紅葉,等等,這許許多多紛然雜陳的東西,無不牽動我的情思。至於那一所古老的大學和我那一些尊敬的老師,更讓我覺得難舍難分。最後但不是最小,還有我的女房東,現在也只得分手了。十年相處,多少風晨月夕,多少難以忘懷的往事,"當時只道是尋常",現在卻是可想而不可即,非常非常不尋常了。 然而我必須走了。 我那真正的故鄉向我招手了。 我忽然想起了唐代詩人劉皂的《旅次朔方》那一首詩: 客舍並州數十霜 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又度桑乾水 卻望並州是故鄉 別了,我的第二故鄉哥廷根! 別了,德國! 什麼時候我再能見到你們呢?
短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選擇真確的答案。
(1)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表達了作者將要離開德國時依依惜別之情。(√)
聯繫上下文,說說兩個句子中的「彷彿」一詞說明了什麼。
(1)我常對人說,哥廷根彷彿是我的第二故鄉。
(2)哥廷根是個小城,全城每一個角落似乎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我彷彿踩過每一粒石頭子,不知道有多少商店我曾出出進進過。
第一個句子中的「彷彿」一詞,說明了(哥根廷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在哥根廷住了十年,和哥根廷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十分捨不得離開這里); 第二句話中的「彷彿」一詞,說明了(哥根廷很小,「我」似乎每個地方都去過很多次,對這里的事物都極為熟悉。)
讀文中引用的旅次朔方一詩,結合短文,想想這首詩大概是什麼意思,說說作者為什麼會想到這首詩。
意思:在並州住了十年,回家的心日夜都在想咸陽。等到渡過桑乾河,踏上回家的路,卻又對並州產生了思念之情。
因為作者留德十年的情形和心情就與同《屢次朔方》這首詩一般。

㈥ 留德十年是什麼體裁

《留德十年》是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季羨林。該書記錄了季羨林先生1935年至1945年在德國留學的經歷。

《留德十年》的體裁是【散文體自傳】。

㈦ 留德10年主要內容;讀後感

在大師漸行漸遠的今天,季羨林先生其人其文可謂魯殿靈光。他在談起王力的貢獻與風格時,以「中西融化,龍蟲並雕」釐定,堪為精當之言。其實,以此反瞻季先生的精神旅途,可發現以摶龍縛虎之手潛心於名山事業的季先生,以調和鼎鼐之手譜就貌淡實濃的篇什的季先生,笑吟吟地走來。而他的《留德十年》,似可看作上述的注腳。徜徉於他傾心傾力營造的葳蕤之林,歷史的洞透力、文學的感染力,蘊藉其中。以文史並蓄,來涵蓋此書的特點,也許是妥切的吧?

1935年9月至1945年10月的十年寒暑,季先生在德國學習、工作,人生最美麗的季節伴著異邦月色。《留德十年》作為他的自傳,以求學為主線,以師友還往為半徑,輔之以斯時德國政治、經濟、文化態勢及迥異的風土人情,不僅再現了揚帆於學海的苦樂,還從民間這個角度,保留了諸多富贍的社會演進的史料,提神醒腦的人生感悟又流布其間。提起這本書的緣起,他說:「像我這樣的知識分子,已經活到了將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後了,而且經歷了幾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我這樣的經歷,過去知識分子經歷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對世事滄桑的閱歷,人情世態的體會,恐怕有很多值得別人借鑒的地方。」

將這不尋常的十年,置於季先生的人生坐標上,不難發現,它奠定了其志業的厚基。因而,對耳提面命的瓦爾德施米特、西克、西克靈、布勞恩、馮·格林等,他沒齒難忘,在書中不吝筆墨,描摹了他們的氣度與風骨。季先生在老師的鼎力指導下,不僅通曉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更獲知了做人的道理。此後,無論遭遇什麼風浪與困厄,他都能坦然以對,顯然可從這十年中覓得原因。

對季先生的留德十年,《季羨林傳》的作者蔡德貴說:這十年,季先生與德國人同呼吸,共命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因而他的自傳,若一幀斑斕多彩的風俗畫,采擷了德國人這十年生活中的浪花。而地毯式轟炸,難熬的飢餓,有國難回,美軍反攻德國等,又將我們領進了那個曾逝去的歲月。至於師友如切如磋,聽詩遣興,更讓人分享了季先生的逸趣。

顯然,這本書可看作一部史書。它以日記為依憑,展示了自己的酸甜苦辣,還以點點滴滴的資料,詮釋那個五味雜陳的時代。它以草根史學的力量與厚度,成為對那個時期或隱或顯的社會變動的溫故。因此,無論誰作季先生的傳記,要勾勒他這一時期的行跡,不以這本書為母本,恐是難勝其力的。

只寫事實,是季先生為本書確定的原則。無疑,他臻於不掩惡、不虛美的境地。但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被他賦予了生命和靈性,這本書又是渾然天成的散文,不經意間流淌出的哲思和達觀的人生姿態,實為其亮色,那朴實和平易讓人敬畏(謝冕語),以至於牛漢將他戲稱為「老生代」作家的代表。本乎此,或許可品得「真僧只說家常話」、「欲造平淡難」的三味了。

㈧ 《留德十年》的作者是誰

季羨林

㈨ 留德十年讀後感

[留德十年讀後感]自從寫過一篇讀後感,不知道為什麼就不大想寫了,彷彿自己的感情找到了宣洩口,宣洩過就行了,留德十年讀後感。但是我心裡知道這遠遠不夠。我轉移了目標,那一摞書里還有一本《賦得永久的悔》,是我1996年9月在濟南三聯書店買的。同樣是季羨林先生的作品,這是一本散文集,我當時讀了滿口余香,愛不釋手。正是這本書,使我對季羨林先生有了濃厚的興趣。我當時還買了一本張中行的《桑榆自話》,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好多次了,我都嘗試讀一讀,始終讀不下去。同樣還有一本書,放了快20年了,沒有讀下去,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本散文集。其實我對卡夫卡是有相當的興趣的,但是為什麼讀不下去哪?我也摸不到頭緒。對於我這樣的情況很少有,大概僅此兩例,所以我記憶猶新,念念不忘。回過頭來談季老吧。我又翻了一遍《賦得永久的悔》,和十幾年以前相比,我越讀卻越覺得沒那麼好。有幾篇文章我感覺寫的很空洞,我指的主要是幾篇游記,裡面有很多的贊美,我不懷疑季老當時的感情,但是這樣的文章我現在讀起來沒有什麼滋味。當然也有些的很好的,象《賦得永久的悔》、《重返哥廷根》、《懷念喬木》……看了都能使人掬一捧熱淚!總體的感覺,這本後選的散文集整體水平比不上《留德十年》。《留德十年》里的每一片文章我都覺得好,字字珠璣。文章回憶往事,情真意切,言詞質朴,毫無矯矜自飾,讀起來猶如和先生對面閑談,聽他娓娓道來,字里行間滿是對故人之思。在開篇《留學熱》里,季老坦率地分析了當時的自己患上:留學熱的原因,寫到自己一聽到別人出國留學鍍金的消息:我也是渾身發抖!乃至一旦有了一個出國留學的機會,彷彿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雖然條件不好,費用只夠勉強維持生活,還是努力爭取去了。在《章用一家》里,季老描寫了章用的母親,民國元老章士釗的原配吳弱男。真是讓人一邊看,一邊笑: 她崇拜英國,到了五體投地的程度。英國人的傲慢與偏見,她樣樣俱全。對英文的崇拜,也決不下於英國人。英國人常以英文自傲,他們認為,口叼雪茄煙而能運用自如的語言,大千世界中只有英文。因此,在……她來德國幾年,連一句早安、晚安都不會說。她每天必須出去買東西,無論有多大本領,多少偏見,她反正無法讓德國店員都履行自己的神聖職責。無已,她就手持一本英德文小字典,想買什麼東西,先找出英文,下面跟著就是德文,只需用手指頭一指,店員就明白了。要買三個或者三斤,再伸出三個手指頭。於是這一個買賣活動立即完成,不費吹灰之力,皆大歡喜,讀後感《留德十年讀後感》。更絕的是,這位章老太太還養成了惡性發展的門第優越感: 她認為自己是官家,我們都是民家,官民懸隔,有如天壤,涇渭分明,不容混淆。她一開口就是:我們官家如何如何,你們民家又如何如何。態度坦率泰然,毫不忸怩。我們聽了,最初是吃一大驚,繼之是覺得可笑。有時候也來點惡作劇,故意提高了聲音說:你們官家也是用筷子吃飯,用茶杯喝茶嗎?她絲毫也覺察不出我們的用心,繼續官家民家嚷嚷不休。在這方面,她已修煉得超凡入聖,我輩凡人實在是束手無策。每次讀到這里,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但是對於章老太太的兒子章用,季羨林不僅在1946年就寫了一篇很長的《憶章用》,更是在《留德十年》又寫了《章用一家》。其情其景都感人至深。我在讀到後面對章用的懷念的時候,都忍不住同作者一起為章用潸然淚下。在《留德十年》一書里,很多地方都可見季羨林對女房東歐朴爾太太的回憶。在《完成學業嘗試回國》一文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描述:她一聽到我要走的消息,立刻放聲痛哭!我一想到相處七年,風雨同舟,一旦訣別,何日再見?也不禁熱淚盈眶了。我一回到家,女房東彷彿憑空撿了一隻金鳳凰,喜出望外我也彷彿有遊子回家的感覺……這還不夠,為了懷念對待自己像母親一般的女房東,季羨林又專門寫了一篇《我的房東》來滿懷深情追憶他的女房東,對她的音容笑貌,性情喜好,一一道來,分外親切。當作者回到祖國,費勁千辛萬苦弄到了一罐美國咖啡,大喜若狂,立即給他的女房東寄去了,因為他知道德國人嗜咖啡若命。1983年,季羨林又一次來到德國,特意去看了看故居。回首前塵,百感交集,我只有虔心禱祝她那在天之靈——如果有的話——永遠安息。季羨林在這本書里還首次披露了自己在德國的一段戀情,《邁耶一家》里的大小姐伊姆加德就是故事裡的女主人公。季老去世的時候,這段戀情曾在網上廣泛流傳,據說後來有香港記者去德國找到了當年的伊姆加德,這位美麗的姑娘,竟然為了季羨林,終身未嫁。季羨林在文章中也寫到:說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話。1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時,曾打聽過她,當然是杳如黃鶴。如果她還留在人間的話,恐怕也將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民國時期,在國外留學的人停妻再娶也不算是什麼稀罕事,甚至還有把外國姑娘騙回來當二房的,然而季老為了承擔自己於國於家的責任,選擇了放棄,委實不容易,也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每次看到這一段,心裡就說不出來的傷感,令人唏噓不已!綜上所述,我喜歡的季老的文章,大多都是跟人物有關系的,可能是我比較感性,喜歡看人物傳記,喜歡通過人物形象理解事物,但是通過閱讀季老的傳記,你確實能強烈感受到季老對人對事的真誠。前段時間一位讀書法博士的朋友跟我QQ聊天,他說:山東人有儒雅之風才能像孔子,可惜這樣的人非常少,當代學界季羨林、任繼愈、歐陽中石三老,都是儒雅的,所以能在京城混大事……他對季老的評價,已然更高了。〔留德十年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㈩ 留德十年主要內容

《留德十抄年》記錄了季羨林先生1935年至1945年在德國留學的經歷。先生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了8個階段,但他認為「能值得記述的東西只有兩段,一個是留德十年,一個是十年的空前浩劫。」其中留德十年奠定先生一生的學術根基,分量之重可以想見。
1991年5月已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完成了這部散文體自傳,此書前後出版了不下5個版本,也收入了不同的文集或叢書之中。199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將這部作品收入了《季羨林文集》的第二卷「散文卷」中;2000年商務印書館則將其收入在「二十世紀中國留德學者回憶錄」叢書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新近推出「中國人自述叢書」(包括《馮友蘭自述》、梁漱溟的自述文錄《我生有涯願無盡》、張靜廬的回憶錄《在出版界二十年》以及季羨林的自傳《留德十年》),其中《留德十年》仍是最受關注的一部。季先生文章經久不衰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