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憫農的作者是誰
李紳(語文課綱上所採納的,還有其他的一會上傳給你)
Ⅱ 憫農這首詩寫的是誰什麼時候干什麼
《憫農》這首詩寫的是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出自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二首》。
1、原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翻譯: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2)憫農的主人公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因其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
李紳自幼好學,二十七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搏,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據說,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
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台。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陞官能象登台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而作此詩。
Ⅲ 古詩憫農作者是誰
古詩《憫農》的作者是李紳。
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李紳(772—846),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唐代宰相、詩人。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Ⅳ 憫農的作者是李紳代詩人是誰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三十五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謚號「文肅」。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
(4)憫農的主人公是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大歷七年(772年),父親李晤時任烏程縣縣令,生李紳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
李紳是中書令李敬玄之曾孫。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晉陵(今常州)等地縣令。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
貞元二十年(804年)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錡幕府。因不滿李錡謀叛而下獄。李錡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元和四年(809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819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820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
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
自寶歷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
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
開成三年(838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
開成五年(840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
會昌六年(846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贈太尉,謚文肅。
Ⅳ 憫農這首詩作者是誰
憫農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5)憫農的主人公是擴展閱讀:
李紳是中書令李敬玄之曾孫。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晉陵(今常州)等地縣令。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貞元二十年(804年)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錡幕府。因不滿李錡謀叛而下獄。李錡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元和四年(809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819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820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
會昌六年(846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贈太尉,謚文肅。
參考資料:網路-李紳
Ⅵ 《憫農》作者是誰
「憫農」,即憐憫農民之意。古代很多詩人寫過《憫農》詩,流傳比較廣泛的是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還有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憫農》詩等。
Ⅶ 憫農這首詩的主人公是李紳還是農民伯伯呢
憫農這首詩的主人公是農民伯伯
Ⅷ 憫農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以及它的簡介
「憫農」,抄即憐憫農襲民之意。
古代很多詩人寫過《憫農》詩,
流傳比較廣泛的是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
還有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憫農》詩等。
憫農(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釋]1.憫:憐憫。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的土。
[簡析]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
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表現手法上,作者採用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
Ⅸ 憫農作者是誰
《憫復農》的作者是李制紳。
李紳,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人,生於烏程縣,中書令李敬玄曾孫。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的《憫農》有兩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此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Ⅹ 憫農二首的作者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內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容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