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角色大全 » 三國演義成語以及主人公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三國演義成語以及主人公

發布時間: 2021-02-16 09:44:13

① 三國成語 主人公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諸葛亮
刮目相看 甘寧
樂不思蜀 劉禪
單刀赴會 關羽
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
東漢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馬亂,群雄競起。
梟雄曹操,首屈一指。龍驤虎步,躊躇滿志。
唯才是舉,遠見卓識。濟濟多士,如虎添翼。
發號施令,假傳聖旨。身經百戰,出生入死。
青梅煮酒,旁敲側擊。夢中殺人,狐性多疑。
望梅止渴,略施小計。割發代首,工於心計。
對酒當歌,橫槊賦詩。才兼文武,獨步一時。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諸葛孔明,驚才風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韜晦待時。
三顧茅廬,精誠所至。知遇之恩,投桃報李。
隆中對策,審時度勢。指點江山,面授機宜。
初出茅廬,錦囊妙計。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舌戰群儒,力排眾議。草船借箭,妙算神機。
巧借東風,火燒赤壁。空城妙計,化險為夷。
七擒七縱,有膽有識。六齣祁山,矢志不移。
文韜武略,經天緯地。苦心經營,不遺餘力。
事必躬親,日理萬機。出師未捷,積勞成疾。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繼無人,此恨何及。
武聖關羽,義薄雲天。赤膽忠心,天人共鑒。
桃園結義,相見恨晚。同生共死,披肝瀝膽。
身在曹營,忠心在漢。過關斬將,一往無前。
華容讓道,網開一面。知恩圖報,仰不愧天。
刮骨療毒,處之泰然。夜讀春秋,手不釋卷。
單刀赴會,視若等閑。水淹七軍,智勇雙全。
位高權重,志得意滿。顧盼自雄,自負不凡。
痛失荊州,令人扼腕。敗走麥城,虎落平川。
三強會戰,臨軍對陣。決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檣櫓連雲。刀槍林立,劍戟森森。
風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馬嘶,鼓角齊鳴。
短兵相接,弓折刀盡。血海屍山,觸目驚心。
曹軍敗北,豕突狼奔。灰飛煙滅,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綸巾。以寡敵眾,大獲全勝。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天下大勢,鼎足三分。

② 有哪些有關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要有主人公

望梅止渴。曹操帶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陽)時,部隊行軍長途跋涉,路上又版找不到取水的權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為了不耽誤行軍,指著前面一個小山包說:「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來解渴。」士兵們聽後,嘴裡都流出口水。終於到達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士別三日。呂蒙原是一介武夫,經孫權勸學後,漸有學識,魯肅稱之士別三日,「非復吳下阿蒙」。現以「士別三日」形容大有長進、煥然一新,即更刮目相待。
單刀赴會。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③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和有關人物

三國演來義成語故事
1、
諸葛亮:七源擒七縱(孟獲)、舌戰群儒(東吳)、羽扇綸巾、
空城計、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顧茅廬、草船借箭——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
2、
關羽:
刮骨療傷、過五關斬六將、義釋曹操、單刀赴會
3、
曹操:
曹操獻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望梅止渴——敗走華容道
4、
曹植:
七步成詩——煮豆燃豆
,豆在斧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大急
5、
劉阿斗:
樂不思蜀
6、
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蔣干盜書、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賠了夫人又折兵
7、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8、
劉備:
白帝託孤——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④ 《三國演義》的成語(還要有每個成語主要人物)

1、望梅止渴(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

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2、樂不思蜀 (劉禪 司馬昭)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

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

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谷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谷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

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4)三國演義成語以及主人公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在創作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依史以演義,作者的創作目的是描繪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其間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意圖十分鮮明。

小說借鑒了編年體史書的編著模式,以三國紛爭的歷史進程為主線,以王業興廢為焦點,把近百年的歷史故事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主要寫了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斗爭,而作者的興趣則在於揭示這個時期的各個軍事集團如何興、如何亡。

矛盾的焦點是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的斗爭,作者對二人作了多方面對比,重點則是對興亡教訓的總結,順民心、得人才、有謀略者得天下,這是作者表達的主要思想。後十五回寫三國的覆滅,主要展現的是三國各自的內部矛盾,尤其是對司馬篡魏、後主信讒、孫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寫。

情節雖然簡略,但著眼點仍在如何興、如何亡。作者以寫實的態度,比較客觀、完整地展現了這百餘年的歷史過程,其中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啟示,因此具有極大的魅力。

⑤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主人公和成語的意思

都是全的 還有得多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3、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4、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5、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6、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7、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8、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學問高,文採好。
9、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0、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2、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13、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14、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15、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16、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17、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1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1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2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21、言過其實(馬謖):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22、寶刀未老:(黃忠)形容人到老年還依然威猛,不減當年。
23、草船借箭:(諸葛亮)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24、不知所雲:(語見諸葛亮《出師表》)不知道說得是些么。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25、萬事具備,(諸葛亮)只欠東風:比喻一切都已俱備,只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
26、三足鼎立:(魏蜀吳)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27、作姦犯科:(語見諸葛亮《出師表》)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28、欲擒故縱:(諸葛亮 孟獲)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鬆戒備,充分暴露,然後再把他捉住。
29、刮目相待:(呂蒙)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
30、妄自菲薄:(出師表)自己看不起自己。
31、手不釋卷:(呂蒙)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32、堅壁清野:(荀彧) 對付強敵入入侵的一種方法。使敵人既攻不下據點,又搶不到物資。

⑥ 是三國故事的成語並寫出其中的一個主人公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諸葛亮
刮目相看 甘寧
樂不思蜀 劉禪
單刀赴會 關羽
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
東漢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馬亂,群雄競起。
梟雄曹操,首屈一指。龍驤虎步,躊躇滿志。
唯才是舉,遠見卓識。濟濟多士,如虎添翼。
發號施令,假傳聖旨。身經百戰,出生入死。
青梅煮酒,旁敲側擊。夢中殺人,狐性多疑。
望梅止渴,略施小計。割發代首,工於心計。
對酒當歌,橫槊賦詩。才兼文武,獨步一時。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諸葛孔明,驚才風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韜晦待時。
三顧茅廬,精誠所至。知遇之恩,投桃報李。
隆中對策,審時度勢。指點江山,面授機宜。
初出茅廬,錦囊妙計。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舌戰群儒,力排眾議。草船借箭,妙算神機。
巧借東風,火燒赤壁。空城妙計,化險為夷。
七擒七縱,有膽有識。六齣祁山,矢志不移。
文韜武略,經天緯地。苦心經營,不遺餘力。
事必躬親,日理萬機。出師未捷,積勞成疾。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繼無人,此恨何及。
武聖關羽,義薄雲天。赤膽忠心,天人共鑒。
桃園結義,相見恨晚。同生共死,披肝瀝膽。
身在曹營,忠心在漢。過關斬將,一往無前。
華容讓道,網開一面。知恩圖報,仰不愧天。
刮骨療毒,處之泰然。夜讀春秋,手不釋卷。
單刀赴會,視若等閑。水淹七軍,智勇雙全。
位高權重,志得意滿。顧盼自雄,自負不凡。
痛失荊州,令人扼腕。敗走麥城,虎落平川。
三強會戰,臨軍對陣。決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檣櫓連雲。刀槍林立,劍戟森森。
風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馬嘶,鼓角齊鳴。
短兵相接,弓折刀盡。血海屍山,觸目驚心。
曹軍敗北,豕突狼奔。灰飛煙滅,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綸巾。以寡敵眾,大獲全勝。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天下大勢,鼎足三分。

⑦ 寫出十個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包括他們的主人公。 概括其中三個成語故事,五十字左右。

1、草船借箭:諸葛亮。
2、七擒七縱:諸葛亮。
3、三顧茅廬:諸葛亮、劉版關張。
4、舌戰群儒權:諸葛亮。
5、單刀赴會:關羽。
6、桃園結義:劉關張。
7、望梅止渴:曹操。
8、轅門射戟:呂布。
9、七步成詩:曹植。
10、樂不思蜀:劉禪。
草船借箭:周瑜故意提出限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在大霧天,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了曹軍十萬支箭。
樂不思蜀: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
望梅止渴:「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⑧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和關於成語的故事及人物

三顧茅廬 劉備三請諸葛亮
赤膊上陣————虎痴(許楮)大戰張翼德。
得隴望蜀內————孟德收漢中容時,其謀士勸其一鼓作氣拿下西川,孟德曰:「既得隴又復望蜀焉,人心苦不知足。」
暗渡陳倉————諸葛亮伐魏。
步步為營————老黃忠計奪天盪山。
樂不思蜀————蜀後主劉禪亡故喪志。
吳下阿蒙、刮目相看————都指呂蒙努力為學之事
割須棄袍-----曹操和馬超大戰與潼關,戰敗逃跑中為了躲避追兵而割須棄袍

⑨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和成語和品析

好變扭的口感

⑩ 三國演義中成語故事的主人公

對酒當歌,漢語成語,意思是指人生時間有限,應該有所作為。後也用來指及時行樂。出自曹操《短歌行》。
漢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